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牆外香完牆內更香。


    互聯網時代,香氣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加快捷迅速了。


    《彗星》在網飛上線後,播放量急速增加,甚至成為了網飛平台的網紅電影。


    《彗星》就像一局解謎遊戲,迎合了年輕一代觀眾的解謎樂趣,譬如女主角是不是在電影中“換人”了,八個人中有哪些人是“原住民”,哪些人是平行世界的訪客,分別是在什麽時候替換的,主角們的選擇到底締造了多少個不同的平行事件等等,你甚至可以逐幀逐句對這部電影進行解析。


    通過年輕人在社交平台的傳播,這部電影不僅形成了一陣觀影風潮還製造了社交話題,而《彗星》在國外掀起的風浪又傳回了國內,在國內互聯網上激起了波瀾。


    隨著爛番茄88%和imdb7.5的開分,這些海外熱度就成了國內媒體的新聞來源。


    客觀的說爛番茄之所以對《彗星》評價這麽高,一是影評數量還不多;二是北美的影評人甚至專業影評家對目前盛行的漫改大片是有逆反心理的,《彗星》恰好就成了一些專業影評家諷刺漫改電影的工具。


    三則是《彗星》實在太過寒酸了,是肉眼可見的低成本影片,其實有不少影評人對這部電影並沒有那麽感冒,但是看在這麽小的成本上,普遍嘴下留情了。


    這三點原因讓《彗星》在爛番茄上超過了十年來絕大部分的好萊塢科幻電影。


    相對來說imdb的評分就沒有那麽高了。


    “爛番茄年度最高評分作品誕生,竟是華國電影!”


    “美國影評人讚歎,又一科幻經典誕生了?”


    “來了!爛番茄今年最高評分的又一神片!”


    “打破國產電影記錄,奪冠爛番茄的究竟是什麽電影?”


    “《蝙蝠俠·冰點危機》竟被這部國產電影超過?”


    “國產電影重新走向世界!”


    “流媒體巨頭推廣華國電影,意在華國市場?”


    ……


    不僅營銷號在蹭熱度,國內最大視頻彈幕網站C站又掀起了一輪《彗星》電影講解和解析的視頻熱,而且此時影視解說類up主本身便是C站推動轉型強化自製內容發展的排頭兵。


    更有甚者,已經有人把國外社交媒體上對《彗星》的評論翻譯後製成視頻放到了C站上,播放量驚人。


    國外的評論出奇的友好,即便有吐槽但也很少涉及國別。


    這其實是《彗星》的題材決定的,正如影評人多裏安的評價,這是一部世界電影,故事本身和背景沒有多少華國特有的文化元素,或者歐美國家的觀眾認為的華國文化元素,就是一個發生在現代都市中中產階級家庭裏的故事。


    以至於美國還有很多網民甚至以為這是一部來自於韓國或RB的電影,除了華人和留學生以外,沒有太多美國人關注到這是一部華國電影的事實,因為以往出現在歐美觀眾視線中的華國影視劇作品通常都有極強的文化屬性,很少有純粹現代都市題材的作品為他們所知。


    即便好萊塢電影作品涉及到華國的時候也會體現出極強的他們認為的華國元素,比如擁擠的餐館後廚,唐人街,紅燈籠,又長又眯又吊梢的眼睛,戴著鬥笠的甚至留著辮子的華國人,具有華國傳統山水風格的景致,與華國作為第一工業強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現在歐美觀眾麵前的文化作品中的華國元素卻基本與現代化工業化絕緣。


    也因此《彗星》詭異而幸運的沒有引發種族主義者和仇華者的關注,更沒有激起某些人的應激反應。


    就這樣國內互聯網因為《彗星》的海外熱度轉銷回國內而泛起了又一輪回聲,不同的是這回《彗星》是作為影視文化輸出符號而被關注被討論。


    知乎有關《彗星》的提問又一次上了熱榜。


    這一次是“如何看待《彗星來的那一夜》11月1日在網飛登上北美以外地區電視節目第一名,並登上推特趨勢榜第二?”


    “瀉藥,請注意《彗星》排名第二位的是美國趨勢榜哦……”


    “我怎麽看待不重要,看看美國人是如何看待的,以下是我從推特下麵隨機看到的評論,沒有刻意篩選過。


    ……”


    “實名反對前排高讚,我認為《彗星》在美國的熱度是一個無法被複製的奇跡,原因有以下幾點……”


    “人在美國,剛剛回家,《彗星》取得這樣的成績其實還是建立在糟糕翻譯的基礎上的,我剛看了英文翻譯版的時候直接火大,我截幾個圖給你們看看……太驚喜了,網飛回複了我們的郵件,很快我和幾個小夥伴們對《彗星》做的新的翻譯就會上線了……”


    “我看到評論裏有人說《彗星》是偽科幻,嗬嗬,這樣的人根本不懂科幻是什麽,在我看來《彗星》是再硬不過的硬科幻,電影中涉及到了測不準原理與退相幹理論,且以這兩個理論構建的世界也沒有明顯的bug,可以看出導演對物理尤其是量子物理一定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的,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的本科院校不僅是京師大,專業還是數學,絕對是相當有數理天賦的,也隻有這樣有數理思維的導演才能寫出邏輯縝密而複雜的劇本……”


    “《彗星》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一件房屋內用對話創造了一個宇宙,我認為他完全對得起科幻經典的稱呼,這才是科幻電影本來的麵目,用幾條科學原理就能創造出顛覆你三觀的故事……”


    “《彗星》在爛番茄的新鮮度達到了88%,知道這是什麽概念嗎?十年來的所有漫改電影隻有一部跟他平齊,把範圍放大到科幻片,近十年來也隻有兩部電影排在他前麵!……”


    “怎麽看?這幾年拍的那些投資驚人的華國式大片全都是浪費錢的程度,那些天天自以為曲高和寡怪罪觀眾的導演應該好好看看《彗星》是怎麽講故事的,連故事都講不通,場麵再大有什麽用?要我說與其捧這些根本沒有希望得獎的所謂大片衝擊奧斯卡,還不如報《彗星》呢,反正都沒希望獲獎……”


    “說實話,能想到有一天華國電影能重新走出國門為世界所認可,但我萬萬沒想到竟然是一部科幻電影,作為一個科幻迷,簡直熱淚盈眶,我希望華國電影人都能從《彗星》的成功中得到啟發,華國擅長向後看,美國擅長向前看的論調可以休矣……”


    這輪從海外傳回來的熱度與原來《彗星》的熱度疊加,造成了更加廣泛的討論和熱度。


    《彗星》成為了一個出圈話題。


    畢竟好看的國產電影和被歐美觀眾盛讚喜愛同時引起轟動的國產網絡電影是兩回事。


    甚至還有廣告和代言找到了陳景行。


    當然他沒有接。


    倒不是他不愛錢,即便不缺錢但也不會隨便把送上門的錢拒之門外,主要是為了以後的個人品牌形象考慮,作為天才導演,未來華國商業電影的領軍人物,陳景行對自己的人設是有要求的,廣告和代言產品起碼也要有一定的檔次,比如豪車、遊艇、頂級奢侈品之類的……


    遺憾的此番來找他做廣告代言的確實沒有符合他眼高於頂的標準,這也不能怪國內廠商“有眼無珠”,實在是導演的身份限製了他的曝光度,《彗星》的輿論熱度最大的受益者是演員,其次才是幕後創作者,要不是陳導的顏值和年齡還算有話題性,根本不會有什麽代言廣告來找他。


    除此之外讓他感到慶幸的是《致命身份》的演員合約已經簽完了,否則片酬支出怕還要上漲一大截。


    <a id="wzsy" href="http://www.1200ksw.net">1200ksw.net</a>


    當然這一輪熱度還是給陳景行帶來了一些變化,讓他趕在拍攝《致命身份》之前被張京燕催著錄了一個訪談節目。


    《南方人物周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娛科幻之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孔一老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孔一老仙並收藏華娛科幻之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