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為官其間,還是搜刮了一些資財的。在豫北的汲縣、輝縣、浚縣和彰德(今安陽市),購置了不少的田地、山林,也修建了一些房舍。


    被開缺以後,他沒有回老家項城,帶著兩個姨太太,先在汲縣他事先購置的房舍中暫時安頓下來。


    袁世凱是不願回老家項城的,因為他與長兄袁世昌矛盾極深。起因是袁世凱生母死後安葬之事所致。前邊說過了,袁世凱兄弟六人,隻有大哥袁世昌為其父袁保中正室劉氏所生,係嫡出外,其餘兄弟五人皆由袁世凱的生母劉氏所生。


    也就是說,袁世凱的生母劉氏,對於袁世昌這位嫡生子來說,不過是庶母。


    一九零二年十月,袁世凱由直隸總督的任上回祖籍項城,安葬其生母劉氏時,因埋葬之地,與恪守封建倫理的長兄發生激烈地爭吵。


    袁世昌認定,袁世凱的生母身份是庶母,不能埋入袁家祖墳的正穴,隻準埋在墳地的邊角。不管袁世凱怎樣的據理力爭,其長兄袁世昌就是不答應。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已經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在外邊可謂位高權重。但在家裏,在袁家祠堂,他還必須要聽從他的這位大哥,也就是家長的。


    這就是封建倫理,這就是綱常等級,在某種意義上,是為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提供秩序。


    袁世凱這位孝子,在無奈之下,隻能另買一處墳地,安葬了生母。從此和這位大哥,結下了很深的仇怨。


    袁世凱帶五姨太和七姨太先行離開北京後,其住在北京錫拉胡同的其它家人,也特別地害怕。除了留幾個家人看守外,全部逃到了天津,暫住進了一戶很有錢的梁寶生家裏。


    汲縣是袁世凱的臨時落腳之地,他是想把家安到彰德附近。


    彰德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等,簡稱殷或鄴。位於中國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接濮陽,西臨長治,南接鶴壁、新鄉,北臨邯鄲。


    彰德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屬曆史文化名城。


    曆史上,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彰德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盤庚遷殷、武丁中興、奴隸傅說拜相、女將軍婦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門豹投巫治鄴地、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羽破釜沉舟、曹操鄴城發跡、三朝宰相韓琦、抗金名將嶽飛等名人軼事層出不窮。


    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左右,商王盤庚亦將都城遷至太行山麓的漳河、洹河衝積扇扇緣,史稱盤庚遷殷。  商王盤庚遷都於此,曆經八代十二王二百五十五年,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殷商文明。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中國文字始祖,與現代漢字一脈相承,也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對推動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彰德全境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展布。西部為太行山;中、東部平原。最高點在林州四方堖,海拔一千六百三十二米;最低點在內黃,海拔僅五十米。山地、丘陵、平原、陂窪多種地貌類型,構成複雜的地表形態。


    彰德名勝古跡眾多,有殷墟、太行大峽穀、羑裏城、嶽飛廟、黃華神苑、天平山、太行屋脊、萬泉湖、洪穀山、扁鵲廟;天寧寺、珍珠泉、小南海、都裏漳河灣、林州五龍洞和彰德府城隍廟等。


    在彰德城北門外有一洹上村。


    洹水又名安陽河,發源於河南林縣西北的林慮山中,至彰德境內的善應山有山泉湧入,水流漸大,蜿蜒而由西向東流淌,洹上村因麵向洹水而得此村名。


    村中原有天津一戶何姓人家的別墅,總麵積二百餘畝。


    袁世凱先前“愛其朗敞宏靜,前臨洹水,右擁太行山,土脈華滋,宜耕宜稼,隨購居焉”。這是袁世凱選好的隱居之地,先派其長子袁克定打前站,主持整修。


    幾個月後,全家人搬入,袁世凱開始了他一生難得的洹上田園生活。


    住進洹水袁宅後,袁世凱又大興土木,在袁宅周圍修起高大的院牆和炮樓。


    袁世凱這樣的人,即便是過上了平民生活,他住的地方也屬於政.府重地。


    當地府衙派二個營的兵力來保護袁宅,從外邊看仿佛是個城堡。


    院內修了一座花園,袁世凱因早年曾得慈禧太後所賜“養壽”二字,故將此園命名為養壽園。


    養壽園有三列主要建築,養壽堂為園中最大建築。


    該堂有楹聯為:“君恩彀向漁樵說,身世無如屠釣寛。”


    養壽園南有一謙益堂,“謙益”二字係慈禧一九零二年所賜。袁世凱以此二字命名,意在“俾出人瞻仰,用自循省”。


    此堂楹聯為袁世凱親擬:“聖明酬答期兒輩,風月婆婆讓老夫。”


    園內還有:五柳草堂、樂靜樓、紅葉館、納涼廳、澄淡榭、葵心亭、待春亭、瑤波亭、瀉練亭、天秀峰、碧峰洞、椎風洞、散珠崖、匯流池、鑒影池、臥波橋等。


    袁世凱把洹水引入園內,修成一占地十畝多的人工湖。


    湖水碧波蕩漾、亭台榭閣倒影水中,湖心有一亭名為水心亭,需乘船才可達。


    湖中備有船隻,泛舟湖上,到水心亭宴樂賞月,是袁世凱攜成群妻妾常臨之處。


    養壽園有書記之:“整個園內名花遍布,香飄四季,茂林修竹、婆娑滴翠、高石瀉泉、瀑散珠玉、朱攔半隱、曲徑通幽,確是一個景色絕佳、清幽恬靜、適於頤養天年的處所。”


    湖中生長著荷花,菱角,養殖著魚蝦蟹,湖邊垂釣,是袁世凱和家人的一大樂事。


    不久,袁世凱身穿蓑衣,舟上垂釣的照片,登在了當地的報紙上。


    很顯然,袁世凱是在向外傳遞這樣的的信息:他已無心政事,與世無爭。


    他下這麽大的功夫大興土木,修築自己的安樂窩。或許是真的想頤養天年,或許是告訴世人,特別是那些時刻關注著他的有心之人,他袁世凱已經“樂不思蜀”。


    人總是這樣,當生命受到威脅時,第一要務是保住性命。


    在最初的日子裏,袁世凱應該真的已淡泊名利,悠哉悠哉於湖光山色之中。他已看破紅塵,一心一意隱遁了。


    有他的詩為證:


    “背郭園成別有天,盤餐樽酒共群賢。


    “移山繞岸遮苔徑,汲水盈池放釣船。


    “滿園蒔花媚風日,十年樹木拂雲煙。


    “勸君莫負春光好,帶醉樓頭抱月眠。”


    “亨茶簷下坐,竹影壓精廬。


    “不去窗前草,非關樂讀書。”


    袁世凱的女兒袁雪梅女士,在她的《女兒眼中另一個袁世凱》的書中寫道:


    “在這個'寨子'裏,修建了一些'群房',部分男傭人的家眷就住在裏邊。此外,還開辟了菜園、瓜園、果子園、桑園等各種園子,也飼養了豬、羊、雞、鴨之類的家畜家禽,以備全家人食用。


    “我們的住宅有很多的四合院,它們另有一道牆圍繞著。他整修了一座花園,取名'養壽園'。他雇人在養壽園裏疊石為山,栽種了很多花草和桃、杏、栆等果木樹;還把洹水引進園裏,開鑿了一個大水池,池裏種植了一些荷、菱之類,養殖了很多活魚。


    “我父親喜歡吃的熏魚,是二姨太太的拿手菜,她就常常用池子裏的活魚做給他吃。記得每年秋天,他還帶著我們在水池裏養蟹,每個人都用高粱米和芝麻來喂養自己所養的螃蟹。等到秋深蟹肥的時候,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自己捕來自己吃。


    “池內還修有一座水心亭,必須坐船才能到達亭上。每年夏季或月圓的時候,我父親常和全家人劃船過去,在那裏吃飯賞月。他有時獨自和我的生母三姨太太蕩舟賞月。我母親會彈七弦琴,這個時候,他對著皎潔的月光,聽著悠揚的琴音,是十分高興的。


    “有時候他倆一邊賞月一邊下圍棋,偶然一語不合,也會鬧起氣。有一次我母親竟氣得把棋盤、棋子都扔在水裏了。


    “我家當時上下人口是很多的。為了籌措這麽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我父親早就在彰德置買了不少田地,因此糧食是不成問題的。那時候,園裏又飼養了家畜、家禽、活魚,因此副食供應也無缺。


    “園子裏的瓜果等類,還可以賣到市上換回錢來。他甚至在南方請來一些蠶娘和紡紗娘(這些人都住在宅子外邊的群房裏),讓她們養蠶和繅絲。繅出來的絲,就送到他在彰德所辦的紡紗廠裏織成綢緞出售。


    “他時常帶著家人去看她們喂蠶,繅絲。同時,也讓各房自己喂蠶,自己繅絲,所得的絲價就歸各房自己支配。


    “家裏還用了一個姓葛的采買,每天都要進城采辦一次。每隔兩三個月,還要專程到天津、上海購買那些彰德買不到的吃、穿、用的東西。


    “葛去天津和上海之前,總是逐一向各房問明需要買些什麽。這時,各房就開列清單,交他辦理。所有需用歀項,都是賬房支付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