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趙炳麟趁機火上澆油,上疏密陳用人之大計,稱曰:袁世凱當軍機大臣令人擔心,理由有二:


    其一、袁世凱為人變化多端,“善構骨肉”,光緒皇帝“以三十餘年之長君尚束手就箱,終身鬱結,而袁世凱得以樹植私黨,挾製朝廷。方今主少國疑,似此包藏禍心、罔知大義者久在樞恒,他日必生意外之變。”


    其二、“今日袁世凱黨羽雖多,幸皆富貴利達之人,袁世凱一出軍機,必多解散。若待其黨根深固結,謀定後動,他日監國攝政王雖欲去之,亦無可如何。至是時唯有敢怒不敢言,俯首聽其所為而已”。


    因此,必須迅速將其罷斥,“以奠國本而杜後患。”


    善愭和載澤同時秘密向載灃進言:“此時若不速作處置,則內外軍政方麵皆是袁之黨羽;從前袁所畏懼的是慈禧太後,太後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無人可以鉗製他了,異日勢力養成,削除更為不易,且恐禍在不測。”主張果斷的除掉袁世凱。


    袁世凱現在簡直是牆倒眾人推,而在這個時候,禦史陳田緊接著又恨恨奏了袁世凱一本。


    <a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 id="wzsy">fantuantanshu.com</a>


    他揭奏袁世凱如何反對和阻撓度支部尚書、鎮國公載澤清理直隸財政,說明其是害怕在直隸總督任上的亂帳被揭露。還說袁世凱擅用軍機處名義發電,企圖鼓動隆裕太後垂簾聽政,其陰險用心是挑撥隆裕太後和攝政王的關係。


    陳田,字崧山,貴州貴陽人。著名學者。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與兄陳燦同科舉人,且名列第一,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改官禦史。為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暴,敢仗義直言,在朝堂威信極高,他的這一奏折分量極重,幾乎成了“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陳田也是一位詩人,留下好些妙筆生花的詩篇。禦史任上反而是參奏袁世凱使他名震天下。


    載灃,這位年輕的攝政王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麽?一切都好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但袁世凱已經明顯感覺到自己正在被邊緣化。很多交辦給軍機處的事務,都繞過他,而是通過張之洞等人去辦,他預感到了凶多吉少。


    十二月二十五日,朝廷重組了禁衛軍,直屬於攝政王載灃。


    此時,所有的軍權都掌握在載灃的親兄弟手中,載灃要對袁世凱動手了。


    原來,攝政王載灃早就打定主意要除掉袁世凱,隻是在等待著時機的成熟。


    奕劻聽到了風聲,急忙通知了袁世凱,讓他趕緊出去躲避。


    袁世凱本來早有思想準備,但事到臨頭還是嚇得驚恐萬狀。


    他換上了便裝,隻身逃到了天津,住在英租界利順德飯店,想通過直隸總督楊士驤搭船逃亡日本避禍。


    楊士驤認為事情不至於那麽糟,為了避嫌自己沒有出麵,而是讓自己的兒子楊毓瑛找到袁世凱陳說厲害。勸袁世凱返回京城,不要落人口實,被人說成是畏罪潛逃。


    袁世凱權衡利弊後,聽了楊士驤的勸告,鼓足勇氣,返回了京城。


    載灃本意是要殺袁世凱的,在征求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時,首先遭到奕劻的反對。


    奕劻說殺袁世凱容易,但北洋軍起來造反怎麽辦?


    張之洞也不同意殺袁世凱。他說他所以不同意殺袁世凱,不是為了袁世凱而是為了國家。


    言道:“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


    都知道張之洞和袁世凱關係很不好,他出來說話,自然令人信服。


    載灃似乎也沒下定殺袁世凱的決心,他不會不知道大清王朝到了他手裏,國勢有多艱難。如果因為殺袁世凱引起動亂,實在是得不償失。而且,國家也未必能經得起這樣地折騰。


    最終,對袁世凱地處置變為“開缺回籍養病”。


    此上諭於一九零九年一月二日發布:“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禦極後複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以示體恤之至意。”


    本來是罷官,但被很客氣的被說成是照顧回老家養病。


    而這也不完全是借口,因為上年的十月七日,袁世凱曾因為足疾請假五日。而近一段時間以來,常稱足疾,讓人攙扶上朝。


    命保住了,在袁世凱看來,無論如何這是不幸中的大幸。


    但他還是如驚弓之鳥,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為了防備清室親貴對其下手,他既不敢在京都停留,也不敢乘京漢鐵路火車回河南老家。而是換上便服先到天津,住進了租界。


    待了幾天,做了嚴密的布置後,才隻帶著五姨太和七姨太前往彰德。


    有書這樣描寫袁世凱離開天津的場景:“一九零一年一月六日,天氣陰霾,朔風怒吼,滴水成冰,寒氣砭骨,袁世凱在天津東站乘火車南下。


    “到車站送行的隻有從北京趕來的嚴修、楊度等三、四人,專車更沒有,昔日的威風排場一變而為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其心情之悲涼可想而知。


    “他握住嚴修的手說:'好冷啊!'語意雙關,實感於宦情之冷也。”


    袁世凱被開缺以後,在朝廷還是有很大地反響的。


    很多人發聲,開缺袁世凱是排斥漢臣。更有人說這是對立憲運動的清算,因為袁世凱是立憲的積極推動者。


    有人則針鋒相對,說這些聲音是來自袁世凱的黨羽。在蠱惑人心,製造混亂,為重新起用袁世凱大造輿論。


    更有很多人主張把袁黨連根拔出,防止其東山再起。


    禦史趙炳麟密奏解散袁黨,罷黜奕劻,調走直隸總督楊士驤,用人不分滿漢,以息謠言。


    載灃召見趙炳麟。詢問具體意見。趙炳麟提出宣布袁世凱的罪狀,獨用張之洞為相,表示重用漢人。啟用苓春暄統率禁衛軍,鞏固朝廷。召立憲派康有為,鄭孝胥、張謇、湯壽潛和趙啟霖等入京,成為攝政王的顧問,教授皇帝讀書。以收海內外人望。大刀闊斧地“實行立憲,大赦黨人,示天下以為公”。


    但是,這個意見遭到了曆來與康有為、苓春暄等人關係不睦的張之洞地反對,他認為奕劻老成持重,在當前人心不穩的條件下,穩定朝政,平衡和安撫各方,非奕劻這樣的人不可。


    載灃本就屬於皇族親貴派,對漢臣勢力存有很深地戒心,最後還是接受了張之洞的意見。


    但對袁世凱的勢力,不能不有所忌憚。於是將東三省的總督徐世昌,調任郵傳部尚書。又借京察的機會,令民政部的侍郎趙秉鈞退休,等等。


    袁世凱被解除官職,說到底是戊戌變法中的所做所為,釀成的苦果。也是在丁未政潮中,他主導的朝廷內鬥,留下的後遺症,和自食其果。


    為官的這些年,總的說來他是一直在努力做事的,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官是不多見的。他的被開缺,不能不是清廷的一大損失。


    在朝廷之中,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一點。比如在他開缺的諭旨一下,就有學部侍郎嚴修上折,請朝廷收回將袁世凱開缺的成命。


    他曆數了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山東巡撫任上保境安民,特別是直隸總督任上的政績。也點評了袁世凱在推動立憲和在外務部任上的擔當和作為。指出袁世凱是個勤政務實之人,是那些善空談、說空話而不做實事的人,無法相比的。


    嚴修,字範孫,天津人,晚清進士,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曾任各直省鄉試試卷磨勘官、貴州學政、直隸學校司督辦等職。光緒二十年八月,嚴修被授為貴州學政。在貴州三年多。任職期間,他恪盡職守,整飭考政,剔除積弊;設立官書局,刊印書籍;改革書院課程,並奏請開設經濟特科,對近代貴州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被稱為貴州傳播新思想的第一人。


    他不是袁黨,完全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為袁世凱說公道話,在朝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當然,這些不平之聲,改變不了袁世凱這時的開缺回籍,但卻為將來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做了輿論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