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深夜,譚嗣同隻身來到法華寺袁世凱的住處。
梁啟超在其《譚嗣同傳》中,是這樣寫譚嗣同和袁世凱的對話的。
參加的人隻有徐世昌。
譚問袁:“君謂皇上如何人也?”
袁答:“曠代之聖主也。”
譚問:“天津閱兵之陰謀,君知之乎?”
袁答:“固有所聞。”
譚即直出光緒皇帝密詔,對袁說:“今日可以救我聖主者,唯在足下,足下欲救則救之。”又以手自撫其頸說:“苟不欲救,請至頤和園首仆而殺仆,可以得富貴也。”
袁正色厲聲曰:“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聖上乃我輩共事之主,仆與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護之責,非獨足下。若有所教,仆固願聞也。”
譚曰:“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足下及董、聶三軍皆受榮祿所節製,將挾兵力以行大事。雖然,董、聶不足道也;天下健者,唯有足下。若變起,足下以一軍敵彼二軍,保護聖主,複大權,清軍側,肅宮廷,指揮若定,不世之業也。”
袁曰:“若皇上於閱兵時疾馳入仆營,傳號令以誅奸賊,則仆必能從諸君子之後,竭死力以補救。”
譚問:“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袁笑而不言。
徐世昌在一旁插話說:“榮賊並非推心待慰帥(指袁世凱)者,昔某公欲增慰帥兵,榮曰:'漢人未可假大兵權'蓋向來不來籠絡耳。……榮戝心計險極巧極之除,慰師豈不知之?”
譚說:“榮祿固(曹)操、(王)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
袁怒目視曰:“若皇上在仆營,則誅榮祿如殺一狗耳。”
許多記史的書接著是這樣寫的:譚嗣同聽了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辭,以為袁世凱被自己推心置腹、肝膽相照、忠心貫日的話打動了,又與袁世凱密商一陣。
袁世凱最後說:“今營中槍彈火藥皆在榮賊之手,而營哨各官亦多屬舊人。事急矣,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更選將官,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
表示要趕快回天津加緊部署,譚嗣同遂起身告辭。
十九日,徐世昌回天津。西太後由頤和園回宮。
二十日,光緒皇帝再次召見了袁世凱,袁世凱也當麵向光緒皇帝表白了一個臣子的忠心。奏稱變法不能太急,隻可讓張之洞等明達時務,老成持重的人物讚襄主持,新進諸臣閱曆太淺,辦事不慎密。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出來之後他就向人散布說:“皇上若責我以練兵,我不敢不奉詔;若他事,則非我之所之也。”
已明顯表露出自己要與維新派畫若鴻溝之意。
當天下午,他匆匆忙忙趕回天津,直奔榮祿的總督衙門告密。
二十一日早晨,西太後在宮內發動政變,宣布重新訓政,光緒皇帝被囚禁在了瀛台。
同時下令捉拿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
康有為在政變前一日逃離北京。梁啟超躲進日本使館,後在日本人掩護下前往日本。
譚嗣同與俠士王五謀救光緒皇帝,沒有成功。
日本人勸譚嗣同逃跑,他不聽,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林旭、康廣仁、楊銳、劉光弟、楊深秀被殺於北京菜市口,被後人稱為“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在臨刑時大呼:“有心殺戝,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從此成了富於犧牲精神,舍身取義的楷模而光照千秋。
袁世凱則成了出賣維新變法之人而留下千古罵名。
很快有一首三言歌謠在社會上流傳:“六君子,頭顱送。袁項城,頂子紅,賣同黨,邀奇功。康與梁,在夢中,不知他,是梟雄。”
因為袁世凱二十日的告密,而導致二十一日晨西太後發動政變,這幾乎成了一種習慣說法。
但是,有人經過研究後後提出異議。
他們認為,袁世凱二十日下午從北京回天津,到榮祿處告密不假,這一點袁世凱本人也不否認。
但西太後二十一日晨發動政變卻和袁世凱的告密沒有關係。
因為,從時間上,袁世凱向榮祿告密,時間已經是很晚了,夜裏已經沒有從天津去北京的火車。
而電報京師那邊都掌握在維新派手,無法用電報和北京聯係,也就是說榮祿沒有時間和條件,把袁世凱告密的事在發動政變前報告西太後。
那個時候,維新派沒有什麽嚴密的組織記律,京城守舊派的密探遍布。
在一片悲觀喪氣的情緒下,拿袁世凱這個救名的稻草,給自己的人加油打氣,可能已經成了掛在嘴上的事。
這樣的事,西太後從別處得知是非常可能的。
筆者也傾向於這樣的觀點,理由倒不是因為時間。
比如沒有火車遇有緊急情況榮祿不能發專列嗎?守舊派勢力那麽大,電報聯係未必就沒有辦法,快馬加鞭跑死幾匹馬也是可以辦到的。
而一個最簡單的根據是:如果袁世凱想告密立功,為什麽在北京不直接到慈禧太後那裏告,而要繞個大圈子,回到天津報告榮祿呢?
如果有人說,袁世凱見不到西太後,不要忘了袁世凱和李蓮英可是朋友。
而李蓮英對維新變法是恨得要死,曾經和亦劻在一起哭著跪求西太後重新訓政。
袁世凱為什麽要到榮祿那裏告密,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自保。
他本身就曾經是維新變法的積極分子,關鍵時候被光緒皇帝傳到北京。一次次的接見,升官的事又滿城風雨。形勢已經相當危機,一旦維新派倒台,他袁世凱逃脫得幹係嗎?
維新變法他是讚成,但在必敗的局麵下,為了這搞不成的變法丟了身家性命,袁世凱當然不幹。
他可不是譚嗣同那樣的大英雄,一事當前,首要的事還是要為自己打算。
而據有的史料記載:榮祿得知袁世凱告密的事情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報告,而是不知道怎麽辦好?
一邊是皇帝,一邊是老佛爺。人家說到底是一家人,是母子兩個。
人家母子的事別人怎麽摻和?弄得不好,事過之後,人家母子沒事了,在裏邊摻和的人反而弄一身毛病。
伴君如伴虎,曹營的事難辦。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第二天傳來了西太後政變的消息。
於是,榮祿馬上赴京,向老佛爺報告袁世凱提供的情報。
袁世凱對得起他,他也要對得起袁世凱。
因為有史料記載,西太後對袁世凱是有戒心的,榮祿也曾調集部隊對袁世凱部進行了監視。
其實,戊戌變法是不會成功的。
首先,我們看到了,主持變法的人都是書生,不是做事的人。書生意氣,以為隻要他們想變,就什麽都能變。
我們前邊說過了,這樣的改革是相當艱難的事。而這些書生們,對此卻沒有一點思想準備,甚至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
戊戌變法用袁世凱的話說是急不得的,必須要循序漸進。而這群書生們卻大刀闊斧,無所顧及。
舉一個例子。在一百多一點的時間裏,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一共頒布的新政的詔令和諭旨,就有一百八十多個。
開始底下還當回事,後來應接不暇,不會幹,也幹不過來,幹脆看都不看的扔到了一邊。
上邊的這些人挖空心思,反複商討,反複論證,反複修改,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東西。到了下麵竟成了一張廢紙,豈不可悲?
做成一件事那麽容易嗎?但在維新派的這些書生看來簡直如同兒戲。
梁啟超在其《譚嗣同傳》中,是這樣寫譚嗣同和袁世凱的對話的。
參加的人隻有徐世昌。
譚問袁:“君謂皇上如何人也?”
袁答:“曠代之聖主也。”
譚問:“天津閱兵之陰謀,君知之乎?”
袁答:“固有所聞。”
譚即直出光緒皇帝密詔,對袁說:“今日可以救我聖主者,唯在足下,足下欲救則救之。”又以手自撫其頸說:“苟不欲救,請至頤和園首仆而殺仆,可以得富貴也。”
袁正色厲聲曰:“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聖上乃我輩共事之主,仆與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護之責,非獨足下。若有所教,仆固願聞也。”
譚曰:“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足下及董、聶三軍皆受榮祿所節製,將挾兵力以行大事。雖然,董、聶不足道也;天下健者,唯有足下。若變起,足下以一軍敵彼二軍,保護聖主,複大權,清軍側,肅宮廷,指揮若定,不世之業也。”
袁曰:“若皇上於閱兵時疾馳入仆營,傳號令以誅奸賊,則仆必能從諸君子之後,竭死力以補救。”
譚問:“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袁笑而不言。
徐世昌在一旁插話說:“榮賊並非推心待慰帥(指袁世凱)者,昔某公欲增慰帥兵,榮曰:'漢人未可假大兵權'蓋向來不來籠絡耳。……榮戝心計險極巧極之除,慰師豈不知之?”
譚說:“榮祿固(曹)操、(王)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
袁怒目視曰:“若皇上在仆營,則誅榮祿如殺一狗耳。”
許多記史的書接著是這樣寫的:譚嗣同聽了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辭,以為袁世凱被自己推心置腹、肝膽相照、忠心貫日的話打動了,又與袁世凱密商一陣。
袁世凱最後說:“今營中槍彈火藥皆在榮賊之手,而營哨各官亦多屬舊人。事急矣,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更選將官,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
表示要趕快回天津加緊部署,譚嗣同遂起身告辭。
十九日,徐世昌回天津。西太後由頤和園回宮。
二十日,光緒皇帝再次召見了袁世凱,袁世凱也當麵向光緒皇帝表白了一個臣子的忠心。奏稱變法不能太急,隻可讓張之洞等明達時務,老成持重的人物讚襄主持,新進諸臣閱曆太淺,辦事不慎密。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出來之後他就向人散布說:“皇上若責我以練兵,我不敢不奉詔;若他事,則非我之所之也。”
已明顯表露出自己要與維新派畫若鴻溝之意。
當天下午,他匆匆忙忙趕回天津,直奔榮祿的總督衙門告密。
二十一日早晨,西太後在宮內發動政變,宣布重新訓政,光緒皇帝被囚禁在了瀛台。
同時下令捉拿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
康有為在政變前一日逃離北京。梁啟超躲進日本使館,後在日本人掩護下前往日本。
譚嗣同與俠士王五謀救光緒皇帝,沒有成功。
日本人勸譚嗣同逃跑,他不聽,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林旭、康廣仁、楊銳、劉光弟、楊深秀被殺於北京菜市口,被後人稱為“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在臨刑時大呼:“有心殺戝,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從此成了富於犧牲精神,舍身取義的楷模而光照千秋。
袁世凱則成了出賣維新變法之人而留下千古罵名。
很快有一首三言歌謠在社會上流傳:“六君子,頭顱送。袁項城,頂子紅,賣同黨,邀奇功。康與梁,在夢中,不知他,是梟雄。”
因為袁世凱二十日的告密,而導致二十一日晨西太後發動政變,這幾乎成了一種習慣說法。
但是,有人經過研究後後提出異議。
他們認為,袁世凱二十日下午從北京回天津,到榮祿處告密不假,這一點袁世凱本人也不否認。
但西太後二十一日晨發動政變卻和袁世凱的告密沒有關係。
因為,從時間上,袁世凱向榮祿告密,時間已經是很晚了,夜裏已經沒有從天津去北京的火車。
而電報京師那邊都掌握在維新派手,無法用電報和北京聯係,也就是說榮祿沒有時間和條件,把袁世凱告密的事在發動政變前報告西太後。
那個時候,維新派沒有什麽嚴密的組織記律,京城守舊派的密探遍布。
在一片悲觀喪氣的情緒下,拿袁世凱這個救名的稻草,給自己的人加油打氣,可能已經成了掛在嘴上的事。
這樣的事,西太後從別處得知是非常可能的。
筆者也傾向於這樣的觀點,理由倒不是因為時間。
比如沒有火車遇有緊急情況榮祿不能發專列嗎?守舊派勢力那麽大,電報聯係未必就沒有辦法,快馬加鞭跑死幾匹馬也是可以辦到的。
而一個最簡單的根據是:如果袁世凱想告密立功,為什麽在北京不直接到慈禧太後那裏告,而要繞個大圈子,回到天津報告榮祿呢?
如果有人說,袁世凱見不到西太後,不要忘了袁世凱和李蓮英可是朋友。
而李蓮英對維新變法是恨得要死,曾經和亦劻在一起哭著跪求西太後重新訓政。
袁世凱為什麽要到榮祿那裏告密,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自保。
他本身就曾經是維新變法的積極分子,關鍵時候被光緒皇帝傳到北京。一次次的接見,升官的事又滿城風雨。形勢已經相當危機,一旦維新派倒台,他袁世凱逃脫得幹係嗎?
維新變法他是讚成,但在必敗的局麵下,為了這搞不成的變法丟了身家性命,袁世凱當然不幹。
他可不是譚嗣同那樣的大英雄,一事當前,首要的事還是要為自己打算。
而據有的史料記載:榮祿得知袁世凱告密的事情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報告,而是不知道怎麽辦好?
一邊是皇帝,一邊是老佛爺。人家說到底是一家人,是母子兩個。
人家母子的事別人怎麽摻和?弄得不好,事過之後,人家母子沒事了,在裏邊摻和的人反而弄一身毛病。
伴君如伴虎,曹營的事難辦。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第二天傳來了西太後政變的消息。
於是,榮祿馬上赴京,向老佛爺報告袁世凱提供的情報。
袁世凱對得起他,他也要對得起袁世凱。
因為有史料記載,西太後對袁世凱是有戒心的,榮祿也曾調集部隊對袁世凱部進行了監視。
其實,戊戌變法是不會成功的。
首先,我們看到了,主持變法的人都是書生,不是做事的人。書生意氣,以為隻要他們想變,就什麽都能變。
我們前邊說過了,這樣的改革是相當艱難的事。而這些書生們,對此卻沒有一點思想準備,甚至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
戊戌變法用袁世凱的話說是急不得的,必須要循序漸進。而這群書生們卻大刀闊斧,無所顧及。
舉一個例子。在一百多一點的時間裏,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一共頒布的新政的詔令和諭旨,就有一百八十多個。
開始底下還當回事,後來應接不暇,不會幹,也幹不過來,幹脆看都不看的扔到了一邊。
上邊的這些人挖空心思,反複商討,反複論證,反複修改,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東西。到了下麵竟成了一張廢紙,豈不可悲?
做成一件事那麽容易嗎?但在維新派的這些書生看來簡直如同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