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封國境內實施的教育製度、經濟建設等政策,與普通的郡一樣,都必須跟漢帝國中央政府步調一致。
既然封國即為自治郡,與郡一樣,都是漢帝國的一級行政區域。
那麽,各自治郡內的國民隻能有一個民族,即華夏族,隻能有一個國籍,即漢帝國國籍!
各自治郡必須使用官方語言——漢語與官方文字——漢字,普羅大眾也自然要穿漢服、行漢禮,曆法也要用華元與皇帝年號紀年!
各自治郡隻能使用朝廷統一發行的在帝國疆域內都能流通的唯一法定貨幣——漢幣,使用統一的漢度衡量,且必須把官方學問夏學做為全郡教育思想的主體!
各自治郡境內的國民必須遵守漢帝國憲法,擁護漢天子,服從朝廷的管理,維護帝國的大一統,反對分裂!
至於和自治郡一樣受中央政府統屬的郡,每季稅收必須全部上繳中央國庫,郡政府也不可能有財權。
各封君無權自建封國之軍隊,但可擁有效忠於其個人的私人武裝。
封君的私人武裝不得超過定額,所有兵種及各種武裝力量如家丁、護衛等加在一起算,王爵封君最多擁私兵九千,公爵封君最多擁私兵五千,侯爵封君最多擁私兵三千。
各封君的私兵所用軍械隻能向中央朝廷購買,不得私造,違反規定的封君會以謀逆大罪論處!
封君最大的權力有兩個。
一是可以把自身封地的兩成稅收,作為其個人收入。
二是可以蓄養一定規模的私人武裝,作為其個人部曲。
有了這兩相特權,封君在其封地郡國之中,其本人便成為了最大的地主、財主。隻要封君不犯法,不謀逆,其富貴可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
而且,封君可以率領私人武裝,以傳播諸夏文明為大義名號,向漢帝國領土之外的異族發動攻擊,征服外族,或使之漢化,或捉為奴隸。
若占領了新的地區,則算是為漢帝國開疆拓土,一來可以憑借軍功提升自己的封君爵位,二來可以強化本家族在封國境內的影響力,三來可以擴大華夏族人的生存繁衍空間。
對於新占領的地區,身為開拓者的封君無權處置,必須配合朝廷的統一安排。但大多數情況下,朝廷都會委派官員前去新領土進行教化治理,當新領土的麵積大到一定程度且教化也有成果後,可能會設立成新的封國,而首任封君多由開拓者的後代擔任。
所謂的“新領土麵積大到一定程度”是相對來說。
劉曜考慮過,時間一久,封國勢力會逐漸坐大,而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導致中央難於駕馭。
因此,他在憲章中規定,任何封君之封國的麵積,最多隻能領一郡之地,即不超過五十四萬平方公裏(每縣按最大兩萬平方公裏計算),其下最多轄二十七縣之地,多出的縣則按照推恩令由朝廷強製分封出去,保證封國實際轄區麵積在行政區劃上與郡處於同一級別。
也就是說,當封君開拓的新領土加上其原來的封地麵積小於五十四萬平方公裏的時候,那麽新領土依然會算作該封君的封地。反之,多出來的土地就會按照推恩令,強製分封給封君的子孫。
此外,為了震懾和加強對自治郡的控製,中央朝廷會委派總督擔任自治郡的郡尉。
封君為封國之君,擔任自治郡行政首腦,即為世襲的郡守,帶領官員管理封國,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總督擔任自治郡之郡尉,管理自治郡治下所有縣級武裝力量,即“治政權在封君,統兵權在總督”。
但是自治郡治下各縣的行政、司法官員,並不向封君府負責,而是向總督府負責。
總督府會審批俸祿,按規定給自治郡治下各級行政、司法、軍事官員按季度發放俸祿,由漢帝國中央銀行分行實行。
漢帝國為了維護大一統,在封君之封國內派有駐軍即為總督軍,由總督統領。
總督除了獨攬行政大權,還有直管的軍事力量——總督軍,總督軍編製視郡國實力而定,少則五千人的一個加強旅,多則一兩萬人的一個加強師。總督軍的職能有二,一是監督和協助封國所屬郡縣兵維持該封國秩序,二是保證總督府的絕對軍事領導權。
總督和總督軍都會定期輪換,uu看書 uukashu 最少三年,最多五年。
總督可連任,但任期最多不超過十年。
由於總督和總督軍成員的家人和產業大都在中央領,總督若反叛基本上得不到麾下總督軍的支持。
何況總督軍之中還有軍法司潛伏的密諜在,總督有可能剛想造反就被密諜拿下了。
當地封君也難以和總督是一條心,考慮到造反失敗之後的下場,輕則封君削爵,除其封號,貶其全族為賤民,重則滿門抄斬,所以當地封君支持總督造反的可能性也不大。
海外領封國的整體工業水平無法與中央領相比,反叛後會被輕易鎮壓,很難成功。
封國總督若能在任職期間協助封君把所在封國的內政治理好,回到中央領之後必定會得到重用,大把的前途在等著他,既然有機會成為中央領的高級大官,誰還吃飽了撐的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當土皇帝?
各自治郡的封君與諸侯國的國君世代相襲,按照爵位繼承法執行,新君繼位須上報漢帝國中央政府,由漢帝國朝廷冊封,並無條件服從漢帝國中央的領導。
既然郡國、諸侯國與郡一樣,都是漢帝國的一級行政區域,所以也會得到帝國中央在科技建設、道路交通建設、教育文化建設、農業建設、水利建設等各個方麵扶持,包括人口移民方麵的政策鼓勵。
而且,為了保證各郡國國君的整體素質,與對漢帝國皇族的親近感,皇家學院會在各郡國之首府、諸侯國之都城建立分校,按照爵位繼承人培養法,對各郡國、諸侯國有資格繼承國君之位的人進行培養。
既然封國即為自治郡,與郡一樣,都是漢帝國的一級行政區域。
那麽,各自治郡內的國民隻能有一個民族,即華夏族,隻能有一個國籍,即漢帝國國籍!
各自治郡必須使用官方語言——漢語與官方文字——漢字,普羅大眾也自然要穿漢服、行漢禮,曆法也要用華元與皇帝年號紀年!
各自治郡隻能使用朝廷統一發行的在帝國疆域內都能流通的唯一法定貨幣——漢幣,使用統一的漢度衡量,且必須把官方學問夏學做為全郡教育思想的主體!
各自治郡境內的國民必須遵守漢帝國憲法,擁護漢天子,服從朝廷的管理,維護帝國的大一統,反對分裂!
至於和自治郡一樣受中央政府統屬的郡,每季稅收必須全部上繳中央國庫,郡政府也不可能有財權。
各封君無權自建封國之軍隊,但可擁有效忠於其個人的私人武裝。
封君的私人武裝不得超過定額,所有兵種及各種武裝力量如家丁、護衛等加在一起算,王爵封君最多擁私兵九千,公爵封君最多擁私兵五千,侯爵封君最多擁私兵三千。
各封君的私兵所用軍械隻能向中央朝廷購買,不得私造,違反規定的封君會以謀逆大罪論處!
封君最大的權力有兩個。
一是可以把自身封地的兩成稅收,作為其個人收入。
二是可以蓄養一定規模的私人武裝,作為其個人部曲。
有了這兩相特權,封君在其封地郡國之中,其本人便成為了最大的地主、財主。隻要封君不犯法,不謀逆,其富貴可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
而且,封君可以率領私人武裝,以傳播諸夏文明為大義名號,向漢帝國領土之外的異族發動攻擊,征服外族,或使之漢化,或捉為奴隸。
若占領了新的地區,則算是為漢帝國開疆拓土,一來可以憑借軍功提升自己的封君爵位,二來可以強化本家族在封國境內的影響力,三來可以擴大華夏族人的生存繁衍空間。
對於新占領的地區,身為開拓者的封君無權處置,必須配合朝廷的統一安排。但大多數情況下,朝廷都會委派官員前去新領土進行教化治理,當新領土的麵積大到一定程度且教化也有成果後,可能會設立成新的封國,而首任封君多由開拓者的後代擔任。
所謂的“新領土麵積大到一定程度”是相對來說。
劉曜考慮過,時間一久,封國勢力會逐漸坐大,而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導致中央難於駕馭。
因此,他在憲章中規定,任何封君之封國的麵積,最多隻能領一郡之地,即不超過五十四萬平方公裏(每縣按最大兩萬平方公裏計算),其下最多轄二十七縣之地,多出的縣則按照推恩令由朝廷強製分封出去,保證封國實際轄區麵積在行政區劃上與郡處於同一級別。
也就是說,當封君開拓的新領土加上其原來的封地麵積小於五十四萬平方公裏的時候,那麽新領土依然會算作該封君的封地。反之,多出來的土地就會按照推恩令,強製分封給封君的子孫。
此外,為了震懾和加強對自治郡的控製,中央朝廷會委派總督擔任自治郡的郡尉。
封君為封國之君,擔任自治郡行政首腦,即為世襲的郡守,帶領官員管理封國,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總督擔任自治郡之郡尉,管理自治郡治下所有縣級武裝力量,即“治政權在封君,統兵權在總督”。
但是自治郡治下各縣的行政、司法官員,並不向封君府負責,而是向總督府負責。
總督府會審批俸祿,按規定給自治郡治下各級行政、司法、軍事官員按季度發放俸祿,由漢帝國中央銀行分行實行。
漢帝國為了維護大一統,在封君之封國內派有駐軍即為總督軍,由總督統領。
總督除了獨攬行政大權,還有直管的軍事力量——總督軍,總督軍編製視郡國實力而定,少則五千人的一個加強旅,多則一兩萬人的一個加強師。總督軍的職能有二,一是監督和協助封國所屬郡縣兵維持該封國秩序,二是保證總督府的絕對軍事領導權。
總督和總督軍都會定期輪換,uu看書 uukashu 最少三年,最多五年。
總督可連任,但任期最多不超過十年。
由於總督和總督軍成員的家人和產業大都在中央領,總督若反叛基本上得不到麾下總督軍的支持。
何況總督軍之中還有軍法司潛伏的密諜在,總督有可能剛想造反就被密諜拿下了。
當地封君也難以和總督是一條心,考慮到造反失敗之後的下場,輕則封君削爵,除其封號,貶其全族為賤民,重則滿門抄斬,所以當地封君支持總督造反的可能性也不大。
海外領封國的整體工業水平無法與中央領相比,反叛後會被輕易鎮壓,很難成功。
封國總督若能在任職期間協助封君把所在封國的內政治理好,回到中央領之後必定會得到重用,大把的前途在等著他,既然有機會成為中央領的高級大官,誰還吃飽了撐的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當土皇帝?
各自治郡的封君與諸侯國的國君世代相襲,按照爵位繼承法執行,新君繼位須上報漢帝國中央政府,由漢帝國朝廷冊封,並無條件服從漢帝國中央的領導。
既然郡國、諸侯國與郡一樣,都是漢帝國的一級行政區域,所以也會得到帝國中央在科技建設、道路交通建設、教育文化建設、農業建設、水利建設等各個方麵扶持,包括人口移民方麵的政策鼓勵。
而且,為了保證各郡國國君的整體素質,與對漢帝國皇族的親近感,皇家學院會在各郡國之首府、諸侯國之都城建立分校,按照爵位繼承人培養法,對各郡國、諸侯國有資格繼承國君之位的人進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