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寔提出的變異版察舉製,其厲害之處,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第一個,將察舉製之中的舉薦權交給專門的官員負責,從而可以找到具體的責任人,並按照朝廷需求,定期從人才庫之中選拔優異者。
第二個,這個製度一旦推出,將會樹立起朝廷威信,此消彼長之下,地方名士品藻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弱。
第三個,品評報告之中的家世與德行是重要指標,皆對世家大族有利,且有名望的中正官多數出身於世家大族,自然偏向於世家大族的利益。
第四個,這套製度還可以對原先在朝為官者進行重新的評級,完全可以把之前的官員篩一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優進入即將成立的新朝廷。
第五個,因為這套可以解決眼下新朝廷用人難的局麵,劉曜基本上不會拒絕!
在陳寔看來,讓劉曜接受這個製度,才能體現這套製度的價值。
針對陳寔所奏的變異版察舉製,劉曜要求人才被中正官評級之後,必須與走科考製做官的士人一起參加朝廷舉辦的考核——官考。
凡通過考核者,察舉製出來的人授予賢士證書,科考製出來的人授予進士證書,等於有了做官的資格。
經過忠義學府的十年布局,寒門士人的數量增加非常迅猛,世家大族已經完全不可能壟斷做官權了。
實際上,通過這種方式,劉曜等於把察舉製與科考製糅合成了科舉製。
隻要舉辦幾次官考,便可增加寒門在官僚階層之中的數量,實現劉曜稀釋世家大族對臣權的控製。
至於鄉裏三老推舉的青年才俊,劉曜在人數和時間上進行了要求,即每年一次,三老隻能推舉兩人,且有一人必須有過從軍經曆。
被三老推舉出來的兩人,還要組織鄉裏百姓,再推舉三人。
這五人一起前往縣裏,接受縣裏吏部下屬機構的衡量,其中符合要求的人,會被授予良士證書,成為士人,擁有做官資格,再往後就等著縣裏征辟即可。
劉曜要求,無論是良士、賢士、進士,在正式就職之前,必須先參加縣裏組織的預備幹部培訓,而後就職的也隻能是副職,待一年後的表現優良,方可轉正!
針對劉曜提出的要求,眾臣工自然是表示讚成。
就這樣,劉曜與麾下眾臣工在選官方麵達成了一致。
最終確定以競選製選拔鄉級及以下官員,以科考製、察舉製選拔縣級及以下官員。
至於接下來新朝廷的京官和各郡級官員,當然是劉曜說了算!
選官製度告一段落後,劉曜便拿出郭泰上奏的教育製度草案,在殿上與眾臣進行一番商議。
六年義務教育是確保士人增長率的基礎,誰反對誰就是不想讓劉曜贏得三年之約,阻礙劉曜登帝位,眾臣工沒理由反對。
於是乎,未來徹底挖空世家根基的義務教育製度與“官考製”便這樣毫無阻礙的通過了!
“各地政事急需處理,朝廷官製又剛剛草建,縣級及以下官員的選拔、任免乃是首要之事!眾卿以為,何人可擔此重任啊?”
劉曜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剛出口,大殿之中的眾臣工瞬間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個個緊張的不得了。
就連楊賜、郭禧、李鹹等上了年紀的老家夥們,也難以壓製內心的激動與期待,紛紛翹首以盼,希望可以被劉曜點名。
有劉曜親自坐鎮中樞,楚王庭的中央官員想在長安城幹點什麽事,必須要掂量掂量。
然而,離開長安,遠離中樞的地方上,按照劉曜提出的地方官製來看,郡守、縣令等地方首腦人物才是真正的實權人物。
試想一下,假如有十個縣令皆為楊賜所選拔,那對於這些縣令而言,楊賜與他們便有了一份香火情。
以後楊家子弟若想通過察舉製從地方上進入官僚階層,即便才能不足以擔當大任,但弄個一官半職應該是不成問題!
沒人會拒絕這樣的好事!
即便他們非常清楚,做這件事必須要考慮劉曜的喜好,甚至會被劉曜猜忌、同僚嫉妒!
這就像飛蛾撲火,明知道有危險,但仍然身體不受控製的撲過去。
對於權力的掌控欲,已經深入官僚階層的骨髓!
“楊卿,你說說看,誰來擔任吏部之尚書,可為孤分憂?”
劉曜朝楊賜望了過去,直接點名詢問。
楊賜十分尷尬,他明明也想做這吏部尚書,卻隻能違心地把這個位置推給劉曜近期賞識的人。
“啟稟大王,老臣以為,有道先生在士人之中名望甚高,若總領選官之事,必能一呼百應,為朝廷選拔各種幹才,以解大王之憂!”
劉曜遙遙望了一眼郭泰,隨即把目光落在了陳寔身上,道:“若論在士人之中的聲望,太丘先生要比有道先生的名望還要大上許多!陳卿,孤任你為吏部尚書,總領吏部之事,即日上任,莫要辜負孤對你的期望!”
“老臣領命!”陳寔很是激動,付出終於換來了回報,說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
他出身微寒,算起來與郭泰差不多都算寒門士人。
兩人的區別在於,陳寔較郭泰多了幾分變通,與潁川的世家及名士關係都非常不錯。
當年中常侍張讓的父親去世後,葬在潁川。
雖然一個郡的人都來參加葬禮,但卻沒有一個名士願意去吊唁,張讓感覺很恥辱,隻有陳寔參加了葬禮。
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後,張讓感念陳寔的恩德,所以對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
這便是典故“先見之明”的出處。
正因為陳寔有著先見之明的秉性,所以他們父子倆議定的選官法對世家、朝廷都有好處。
既能討好世家,又能得到劉曜的青睞,乃一舉兩得之事!
劉曜選陳寔擔任吏部尚書,一方麵可以堵住世家的嘴,另一方麵以陳寔的秉性,絕對會為了討好他而特地維持寒門與世家在地方上的平衡。
“郭卿,孤任你為教部尚書,總領教部之事,即日上任!配合吏部尚書,uu看書 .uukash 將三種選官之法按照孤剛才所言之意,重新補充,勘定流程,形成一套完善的選官製度!製度編寫出來之後,命人抄錄兩份,一份交給禦史台,一份交給諫議台!”
郭泰連忙出列,作揖行禮,恭聲道:“臣領命!”
“橋卿,孤任你為禦史大夫,執掌禦史台!”劉曜看向橋玄,直接下達命令。
橋玄領命後,劉曜又任命楊賜為丞相。
袁逢為戶部尚書,陶謙為戶部戶籍署侍郎。
陳耽為禮部尚書,洪保保為禮部宣傳署侍郎。
陳球為兵部尚書。
郭禧為刑部尚書,陽球為刑部廷尉署侍郎。
李鹹為工部尚書,張勇為工部工程署侍郎,張靖為工部科研署侍郎。
班恭被任命為農部尚書。
華佗為醫部尚書,班小眉為醫部生育署侍郎。
蔡邕為教部文教署侍郎。
張俞為禦史台檢察院長,荀爽為禦史台法務院長。
劉彪為商部尚書。
張儉為路部尚書。
虞辰為樂部尚書。
劉曜聘請龐德公為諫議長,總領諫議台。
聘請司馬徽為諫議台廉政院長,宋忠為諫議台信訪院長。
劉曜以家臣程昱為光祿寺正卿,兼領通政署侍郎,暫時兼職管理宮廷的內務。
除此之外,還有各郡的郡守、郡通判、郡丞、郡尉署長、郡武備署長等職務的任命!
確定了新的官製,也任命了各個重要職務的官員,劉曜接下來直接頒布了三大政令。
這三大政令分別與富裕百姓的增長率、士人的增長率、人口的增長率有關!
第一個,將察舉製之中的舉薦權交給專門的官員負責,從而可以找到具體的責任人,並按照朝廷需求,定期從人才庫之中選拔優異者。
第二個,這個製度一旦推出,將會樹立起朝廷威信,此消彼長之下,地方名士品藻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弱。
第三個,品評報告之中的家世與德行是重要指標,皆對世家大族有利,且有名望的中正官多數出身於世家大族,自然偏向於世家大族的利益。
第四個,這套製度還可以對原先在朝為官者進行重新的評級,完全可以把之前的官員篩一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優進入即將成立的新朝廷。
第五個,因為這套可以解決眼下新朝廷用人難的局麵,劉曜基本上不會拒絕!
在陳寔看來,讓劉曜接受這個製度,才能體現這套製度的價值。
針對陳寔所奏的變異版察舉製,劉曜要求人才被中正官評級之後,必須與走科考製做官的士人一起參加朝廷舉辦的考核——官考。
凡通過考核者,察舉製出來的人授予賢士證書,科考製出來的人授予進士證書,等於有了做官的資格。
經過忠義學府的十年布局,寒門士人的數量增加非常迅猛,世家大族已經完全不可能壟斷做官權了。
實際上,通過這種方式,劉曜等於把察舉製與科考製糅合成了科舉製。
隻要舉辦幾次官考,便可增加寒門在官僚階層之中的數量,實現劉曜稀釋世家大族對臣權的控製。
至於鄉裏三老推舉的青年才俊,劉曜在人數和時間上進行了要求,即每年一次,三老隻能推舉兩人,且有一人必須有過從軍經曆。
被三老推舉出來的兩人,還要組織鄉裏百姓,再推舉三人。
這五人一起前往縣裏,接受縣裏吏部下屬機構的衡量,其中符合要求的人,會被授予良士證書,成為士人,擁有做官資格,再往後就等著縣裏征辟即可。
劉曜要求,無論是良士、賢士、進士,在正式就職之前,必須先參加縣裏組織的預備幹部培訓,而後就職的也隻能是副職,待一年後的表現優良,方可轉正!
針對劉曜提出的要求,眾臣工自然是表示讚成。
就這樣,劉曜與麾下眾臣工在選官方麵達成了一致。
最終確定以競選製選拔鄉級及以下官員,以科考製、察舉製選拔縣級及以下官員。
至於接下來新朝廷的京官和各郡級官員,當然是劉曜說了算!
選官製度告一段落後,劉曜便拿出郭泰上奏的教育製度草案,在殿上與眾臣進行一番商議。
六年義務教育是確保士人增長率的基礎,誰反對誰就是不想讓劉曜贏得三年之約,阻礙劉曜登帝位,眾臣工沒理由反對。
於是乎,未來徹底挖空世家根基的義務教育製度與“官考製”便這樣毫無阻礙的通過了!
“各地政事急需處理,朝廷官製又剛剛草建,縣級及以下官員的選拔、任免乃是首要之事!眾卿以為,何人可擔此重任啊?”
劉曜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剛出口,大殿之中的眾臣工瞬間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個個緊張的不得了。
就連楊賜、郭禧、李鹹等上了年紀的老家夥們,也難以壓製內心的激動與期待,紛紛翹首以盼,希望可以被劉曜點名。
有劉曜親自坐鎮中樞,楚王庭的中央官員想在長安城幹點什麽事,必須要掂量掂量。
然而,離開長安,遠離中樞的地方上,按照劉曜提出的地方官製來看,郡守、縣令等地方首腦人物才是真正的實權人物。
試想一下,假如有十個縣令皆為楊賜所選拔,那對於這些縣令而言,楊賜與他們便有了一份香火情。
以後楊家子弟若想通過察舉製從地方上進入官僚階層,即便才能不足以擔當大任,但弄個一官半職應該是不成問題!
沒人會拒絕這樣的好事!
即便他們非常清楚,做這件事必須要考慮劉曜的喜好,甚至會被劉曜猜忌、同僚嫉妒!
這就像飛蛾撲火,明知道有危險,但仍然身體不受控製的撲過去。
對於權力的掌控欲,已經深入官僚階層的骨髓!
“楊卿,你說說看,誰來擔任吏部之尚書,可為孤分憂?”
劉曜朝楊賜望了過去,直接點名詢問。
楊賜十分尷尬,他明明也想做這吏部尚書,卻隻能違心地把這個位置推給劉曜近期賞識的人。
“啟稟大王,老臣以為,有道先生在士人之中名望甚高,若總領選官之事,必能一呼百應,為朝廷選拔各種幹才,以解大王之憂!”
劉曜遙遙望了一眼郭泰,隨即把目光落在了陳寔身上,道:“若論在士人之中的聲望,太丘先生要比有道先生的名望還要大上許多!陳卿,孤任你為吏部尚書,總領吏部之事,即日上任,莫要辜負孤對你的期望!”
“老臣領命!”陳寔很是激動,付出終於換來了回報,說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
他出身微寒,算起來與郭泰差不多都算寒門士人。
兩人的區別在於,陳寔較郭泰多了幾分變通,與潁川的世家及名士關係都非常不錯。
當年中常侍張讓的父親去世後,葬在潁川。
雖然一個郡的人都來參加葬禮,但卻沒有一個名士願意去吊唁,張讓感覺很恥辱,隻有陳寔參加了葬禮。
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後,張讓感念陳寔的恩德,所以對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
這便是典故“先見之明”的出處。
正因為陳寔有著先見之明的秉性,所以他們父子倆議定的選官法對世家、朝廷都有好處。
既能討好世家,又能得到劉曜的青睞,乃一舉兩得之事!
劉曜選陳寔擔任吏部尚書,一方麵可以堵住世家的嘴,另一方麵以陳寔的秉性,絕對會為了討好他而特地維持寒門與世家在地方上的平衡。
“郭卿,孤任你為教部尚書,總領教部之事,即日上任!配合吏部尚書,uu看書 .uukash 將三種選官之法按照孤剛才所言之意,重新補充,勘定流程,形成一套完善的選官製度!製度編寫出來之後,命人抄錄兩份,一份交給禦史台,一份交給諫議台!”
郭泰連忙出列,作揖行禮,恭聲道:“臣領命!”
“橋卿,孤任你為禦史大夫,執掌禦史台!”劉曜看向橋玄,直接下達命令。
橋玄領命後,劉曜又任命楊賜為丞相。
袁逢為戶部尚書,陶謙為戶部戶籍署侍郎。
陳耽為禮部尚書,洪保保為禮部宣傳署侍郎。
陳球為兵部尚書。
郭禧為刑部尚書,陽球為刑部廷尉署侍郎。
李鹹為工部尚書,張勇為工部工程署侍郎,張靖為工部科研署侍郎。
班恭被任命為農部尚書。
華佗為醫部尚書,班小眉為醫部生育署侍郎。
蔡邕為教部文教署侍郎。
張俞為禦史台檢察院長,荀爽為禦史台法務院長。
劉彪為商部尚書。
張儉為路部尚書。
虞辰為樂部尚書。
劉曜聘請龐德公為諫議長,總領諫議台。
聘請司馬徽為諫議台廉政院長,宋忠為諫議台信訪院長。
劉曜以家臣程昱為光祿寺正卿,兼領通政署侍郎,暫時兼職管理宮廷的內務。
除此之外,還有各郡的郡守、郡通判、郡丞、郡尉署長、郡武備署長等職務的任命!
確定了新的官製,也任命了各個重要職務的官員,劉曜接下來直接頒布了三大政令。
這三大政令分別與富裕百姓的增長率、士人的增長率、人口的增長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