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郡尉府。
劉曜與張儉等人分主賓就座,然後繼續進行昨天的話題。
張儉道:“我等昨夜商議了一番,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提高士人的數量。”
他見主位上的劉曜沉默不語,看出來對方是認可這個觀點,便繼續往下說。
“其法有三,一者讓朝廷繼續擴招太學生,二者讓地方名士廣收門徒,三者開辦私人學府廣招學生。”
“隻需三年,便可讓我等士人的數量,增加數倍!”
“劉使君認為如何?”
劉曜看了看張儉,又瞧了瞧岑晊、王章、張俞等人,然後才慢條斯理的道:“針對張公所言,在下有幾點疑惑。”
“其一,朝廷憑什麽會聽我們的對太學生進行擴招?如今朝中權柄被宦官把持,他等恨不得禁了太學,怎會允許再行擴招?所以,此法行不通。”
劉曜此話一出,眾人才意識到這個方法有多麽不現實。
張儉本想以“太學生還是有些力量”的觀點來反駁兩句,但細細一想,即便再搞十次太學生運動,宦官也不可能會鬆口的。
宦官又不是傻瓜,豈能允許太學生的力量在自己眼皮下繼續壯大?
“其二,天下的地方名士雖然有許多,但像有道先生這種有教無類、廣開學門、願意接納平民百姓的畢竟也是少數,而天下多數人都是平民百姓,故而此法之成果,應該不會太好。”
這一點,倒是讓現場眾人深有感觸,否則他們也不會是太學生的身份。
比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都是傳經世家大族,以壟斷的知識作為家傳經典,不輕易傳給外姓之人。
諸如此類的世家名士,也都基本上和袁氏、楊氏差不多,絕對不會傻乎乎把自己家的家傳經典傳給別人。
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名士是真的有教無類、廣開學門,能夠接納平民百姓作為弟子學生。
劉曜剛才提到的“有道先生”郭泰,就是這樣一個名士。
郭泰出身貧賤,教授弟子有教無類,他的學生,真可以用“蕪雜”來形容,販夫走卒乃至囚徒劇盜,他都不以為忤,盡心培養。
但此類名士,許多本就是寒門出身,知道民生疾苦,就像劉曜說的一樣,終究是少數。
張儉等人越聽心越涼。
既然第一個方法和第二個方法都行不通,那第三個方法在他們看來,那更行不通了。
因為開辦私人學府是要錢的,即便有錢開設,請不到有名望的老師,自然就不可能招到學生。
若是請些無名無望的士人做講席,即便學生學成出師,能否被舉薦做官還另一說。
無名望之士的學生,與有名望之士的學生,其出身背景就決定了起點高低。
正當他們深感無力的時候,耳邊卻響起了劉曜的聲音。
“所以,在下認為,隻有第三種方法是可行的!”
“什麽?”
現場眾人皆瞪大了眼鏡,他們不可置信的望著首席上的劉曜,一個個豎起了耳朵,無不想聽一聽劉曜有什麽高論。
隻聽劉曜接著道:“諸君皆知,開辦私人學府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而在下不敢說有多少資產,但支持修建二、三十座那種能夠容納上千人的中等學府還是可以做到的!”
“而且,在下年少時曾師從原南陽太守王公,王師與在下是高平同鄉,有道先生與王師亦是好友。”
“何況,張公(張儉)亦是名士,可登台講經!”
“換言之,我等隻需聯絡二、三十位名士,便可著手開辦學府。”
“如此,三年之後,寒門士人的數量將會再增兩三萬名!”
“屆時,我等可繼續開辦學府,擴大規模!”
“在下相信,隻要堅持下去,八、九年之後,天下士人定會超過十萬眾!”
眾人聽著劉曜的講述,一個個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就行動起來。
“十萬!”
“大事可成!大事可成!”
“......”
那可是十萬名士人的規模!
現場眾人陷入了狂熱的議論之中,就連年近五十的張儉也滿臉潮紅,激動的不能自已。
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劉曜知道,想要實現培養士人的計劃,必須解決兩個大問題。
“諸君,請靜一下,且聽在下一言!”
他的聲音落下後,現場恢複了一點平靜,但仍然有吵雜,有兩三個士人還在議論。
張儉咳嗽一聲,道:“諸君,且稍安勿躁,聽劉使君把話說完。”
說話的幾人聞言,立刻選擇閉嘴。
現場終於安靜下來。
劉曜清了清嗓子,朗聲道:“傳經世家、公卿世家我等也要盡量爭取,萬不可與之起爭執或矛盾。畢竟,若能得到此兩者的相助,我等士人的崛起,將會更加迅速。”
“的確如此。”張儉等人心中想到。
劉曜又道:“在下相信,眾士人之中,大都是忠義良善者。但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因此人心最難琢磨。故而未來士人之中,難免會混入那種表裏不一的偽君子。”
“一旦有偽君子混入士人之中,定會敗壞我等士人之清名,讓眾百姓所厭惡。”
說到這裏,他麵向張儉,以請教的姿態問道:“在下隻是臨時想到了這個難題,卻沒有想好怎樣解決,還請張公不吝賜教良策!”
若說劉曜沒有辦法那是他胡扯,他深知必須讓其他人參與到規則的製定中來,否則他製定的規則難以令眾人信服。
張儉撚須道:“此事不難辦,隻需對士人‘約法三章’,uu看書 .uknshu若有違反者,則剝奪士人名號!如此,可保士人之清譽。”
他意思是模仿劉邦管理士兵的約法三章,給眾士人也製定一套規矩,以此約束士人。
岑晊見劉曜聽了張儉的回答後沒有作出回應,他細細一想,發現張儉的“良策”之中有個漏洞,即誰來行使剝奪士人名號的權力?
既然想到,那就不能憋住不說,否則別人還以為他岑晊才智平平。
岑晊醞釀了一下語言,緩緩道:“張公認為,誰來行使剝奪士人名號的權力?”
張儉被岑晊問的一愣,他剛才並沒有想到這一關節。
岑晊見張儉沒有回答,便自問自答道:“若是推舉一位有大名望者,為天下士人之首尊,來行使此權力,如何?”
頓了頓,他環視眾人,問道:“諸君,意下如何?”
張儉沉思道:“天下之大,士人眾多,推選甚難實施啊!即便選出來一位,恐怕也難以服眾!”
他的年歲是在場眾人之中最大的,自然知道士人集團內部有著諸多派係。
想要從上萬士人之中推舉一個人來做全天下的士人之領袖,且不說派係鬥爭,隻說操作起來的難度,顯然就不現實。
這個年代又沒有後世的電視、網絡等各種便捷迅速的通訊係統,那麽選舉的話,隻能小範圍執行,全國大範圍選舉無異於做夢!
就在這時,蜀郡的張俞卻道:“既然無法推選出全天下之首尊,何不在天下各郡縣推選出地方之士人魁首?若地方士人之魁首亦難以推選,何不推舉數位有名望者,議會而決?”
郡尉府。
劉曜與張儉等人分主賓就座,然後繼續進行昨天的話題。
張儉道:“我等昨夜商議了一番,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提高士人的數量。”
他見主位上的劉曜沉默不語,看出來對方是認可這個觀點,便繼續往下說。
“其法有三,一者讓朝廷繼續擴招太學生,二者讓地方名士廣收門徒,三者開辦私人學府廣招學生。”
“隻需三年,便可讓我等士人的數量,增加數倍!”
“劉使君認為如何?”
劉曜看了看張儉,又瞧了瞧岑晊、王章、張俞等人,然後才慢條斯理的道:“針對張公所言,在下有幾點疑惑。”
“其一,朝廷憑什麽會聽我們的對太學生進行擴招?如今朝中權柄被宦官把持,他等恨不得禁了太學,怎會允許再行擴招?所以,此法行不通。”
劉曜此話一出,眾人才意識到這個方法有多麽不現實。
張儉本想以“太學生還是有些力量”的觀點來反駁兩句,但細細一想,即便再搞十次太學生運動,宦官也不可能會鬆口的。
宦官又不是傻瓜,豈能允許太學生的力量在自己眼皮下繼續壯大?
“其二,天下的地方名士雖然有許多,但像有道先生這種有教無類、廣開學門、願意接納平民百姓的畢竟也是少數,而天下多數人都是平民百姓,故而此法之成果,應該不會太好。”
這一點,倒是讓現場眾人深有感觸,否則他們也不會是太學生的身份。
比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都是傳經世家大族,以壟斷的知識作為家傳經典,不輕易傳給外姓之人。
諸如此類的世家名士,也都基本上和袁氏、楊氏差不多,絕對不會傻乎乎把自己家的家傳經典傳給別人。
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名士是真的有教無類、廣開學門,能夠接納平民百姓作為弟子學生。
劉曜剛才提到的“有道先生”郭泰,就是這樣一個名士。
郭泰出身貧賤,教授弟子有教無類,他的學生,真可以用“蕪雜”來形容,販夫走卒乃至囚徒劇盜,他都不以為忤,盡心培養。
但此類名士,許多本就是寒門出身,知道民生疾苦,就像劉曜說的一樣,終究是少數。
張儉等人越聽心越涼。
既然第一個方法和第二個方法都行不通,那第三個方法在他們看來,那更行不通了。
因為開辦私人學府是要錢的,即便有錢開設,請不到有名望的老師,自然就不可能招到學生。
若是請些無名無望的士人做講席,即便學生學成出師,能否被舉薦做官還另一說。
無名望之士的學生,與有名望之士的學生,其出身背景就決定了起點高低。
正當他們深感無力的時候,耳邊卻響起了劉曜的聲音。
“所以,在下認為,隻有第三種方法是可行的!”
“什麽?”
現場眾人皆瞪大了眼鏡,他們不可置信的望著首席上的劉曜,一個個豎起了耳朵,無不想聽一聽劉曜有什麽高論。
隻聽劉曜接著道:“諸君皆知,開辦私人學府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而在下不敢說有多少資產,但支持修建二、三十座那種能夠容納上千人的中等學府還是可以做到的!”
“而且,在下年少時曾師從原南陽太守王公,王師與在下是高平同鄉,有道先生與王師亦是好友。”
“何況,張公(張儉)亦是名士,可登台講經!”
“換言之,我等隻需聯絡二、三十位名士,便可著手開辦學府。”
“如此,三年之後,寒門士人的數量將會再增兩三萬名!”
“屆時,我等可繼續開辦學府,擴大規模!”
“在下相信,隻要堅持下去,八、九年之後,天下士人定會超過十萬眾!”
眾人聽著劉曜的講述,一個個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就行動起來。
“十萬!”
“大事可成!大事可成!”
“......”
那可是十萬名士人的規模!
現場眾人陷入了狂熱的議論之中,就連年近五十的張儉也滿臉潮紅,激動的不能自已。
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劉曜知道,想要實現培養士人的計劃,必須解決兩個大問題。
“諸君,請靜一下,且聽在下一言!”
他的聲音落下後,現場恢複了一點平靜,但仍然有吵雜,有兩三個士人還在議論。
張儉咳嗽一聲,道:“諸君,且稍安勿躁,聽劉使君把話說完。”
說話的幾人聞言,立刻選擇閉嘴。
現場終於安靜下來。
劉曜清了清嗓子,朗聲道:“傳經世家、公卿世家我等也要盡量爭取,萬不可與之起爭執或矛盾。畢竟,若能得到此兩者的相助,我等士人的崛起,將會更加迅速。”
“的確如此。”張儉等人心中想到。
劉曜又道:“在下相信,眾士人之中,大都是忠義良善者。但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因此人心最難琢磨。故而未來士人之中,難免會混入那種表裏不一的偽君子。”
“一旦有偽君子混入士人之中,定會敗壞我等士人之清名,讓眾百姓所厭惡。”
說到這裏,他麵向張儉,以請教的姿態問道:“在下隻是臨時想到了這個難題,卻沒有想好怎樣解決,還請張公不吝賜教良策!”
若說劉曜沒有辦法那是他胡扯,他深知必須讓其他人參與到規則的製定中來,否則他製定的規則難以令眾人信服。
張儉撚須道:“此事不難辦,隻需對士人‘約法三章’,uu看書 .uknshu若有違反者,則剝奪士人名號!如此,可保士人之清譽。”
他意思是模仿劉邦管理士兵的約法三章,給眾士人也製定一套規矩,以此約束士人。
岑晊見劉曜聽了張儉的回答後沒有作出回應,他細細一想,發現張儉的“良策”之中有個漏洞,即誰來行使剝奪士人名號的權力?
既然想到,那就不能憋住不說,否則別人還以為他岑晊才智平平。
岑晊醞釀了一下語言,緩緩道:“張公認為,誰來行使剝奪士人名號的權力?”
張儉被岑晊問的一愣,他剛才並沒有想到這一關節。
岑晊見張儉沒有回答,便自問自答道:“若是推舉一位有大名望者,為天下士人之首尊,來行使此權力,如何?”
頓了頓,他環視眾人,問道:“諸君,意下如何?”
張儉沉思道:“天下之大,士人眾多,推選甚難實施啊!即便選出來一位,恐怕也難以服眾!”
他的年歲是在場眾人之中最大的,自然知道士人集團內部有著諸多派係。
想要從上萬士人之中推舉一個人來做全天下的士人之領袖,且不說派係鬥爭,隻說操作起來的難度,顯然就不現實。
這個年代又沒有後世的電視、網絡等各種便捷迅速的通訊係統,那麽選舉的話,隻能小範圍執行,全國大範圍選舉無異於做夢!
就在這時,蜀郡的張俞卻道:“既然無法推選出全天下之首尊,何不在天下各郡縣推選出地方之士人魁首?若地方士人之魁首亦難以推選,何不推舉數位有名望者,議會而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