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曲子消失了,有些曲子還唱著。


    某日,與朋友合作一個東西,寫到深夜還興奮不已,躺在床上睡不著,將所有想到的話題都說完了,突然想起了六十年代之前的一個曲調,誰創作的,叫什麽名字,都無從查考了,但調子我二位都會唱。試記譜子如下:556|161|6532|3—|335|656|1653|5—615|5232|1321|2—|563|235|3565|65|3565|6—|唱著唱著,心裏突然熱乎乎地起來:我們都是農村來的啊!同時生起一種深深的懷念之情,想起農村裏麵的諸多事情。


    這是典型的農民的曲調,非常的通俗好記、簡單易學。而且配上什麽歌詞都能唱。我高中時代會吱嘎幾下二胡,每年的寒假我都要到村上的宣傳隊裏去伴奏,不管什麽內容,統統就是拉這個。噢,我說配歌詞不對了,應該是戲詞,這是某個小戲裏麵的曲牌定了。總之是什麽小戲都唱這樣的調子。男的、女的、好人、壞人,都這麽唱,哎,還不覺得煩。比方我們曾演出過一出小戲叫《紅管家》,裏麵有個階級敵人為配合蔣介石反攻大陸搞破壞,去生產隊的飼養棚裏砍公家的牛腿,讓紅管家給抓住了。那階級敵人出來就用這個調子唱:劉大公隊上把牛喂,我看著心裏就不是味兒,房子田地讓他土了改,我一直咽不下這口氣兒、這口氣兒。聽說老蔣要把大陸返,咱得拿點見麵禮兒,月黑風高好機會,咱來飼養棚裏砍牛腿、砍牛腿。


    紅管家上場當然也要唱,調子還是這個調子。不等唱到最後,台下的大人小孩也都會了,這一方麵也說明,歌曲的創作者有群眾觀點,他是專門為農民兄弟寫的,非常地好學、好記,當然也比較好聽。


    那時每當春節將近,縣上的文化館總要發一些演唱材料,那些材料的後麵有的有曲子(因為不識譜,往往不會唱),有的沒有;甭管有沒有,統統配上這個曲子就來。這樣的曲調似乎也隻能在春節時唱。鑼鼓一敲,小曲一唱,就給農村的春節增添出許多年味兒。


    整個六十年代,每年都有些深入人心的歌曲在農村流行著。比方《我的家鄉沂蒙山》、《學**寨》、《人說山西好風光》,還有《洪湖水浪打浪》、《紅梅讚》乃至《老房東查鋪》什麽的,農民都會唱,如今你讓四十歲以上的人唱個歌,他差不多就來這個,要麽就是樣板戲。而且一唱起來,還大都懷著一腔柔情,生出許多感慨。


    說到這裏,突然想到如今的些流行歌曲農民兄弟大都不會唱,這一方麵是歌詞的原因,他淨囉囉兒些小資調或不健康的婚外戀情結,農民兄弟不明白;另一方麵也與曲調有關係,它名為通俗歌曲實則不通俗,要麽在那裏扯著嗓子喊,要麽在那裏大喘氣,農民兄弟學不來。以在下的眼光看來,農民兄弟不會唱的歌曲,不能算是真正的流行歌曲,十一億農民不會唱,隻幾個人在那裏瞎哼哼,怎麽流行的?


    願我們的作曲家,多為農民寫些歌。農民喜歡的,一般的人差不多就都喜歡了。農民的曲調、民間的曲調,是與時代和鄉風鄉情乃至民心緊緊連在一起的,其生命力是最強的,永遠不會消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玉堂閑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玉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玉堂並收藏玉堂閑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