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遙遠的未知,或許,並不是一種可以促進文明發展的推動力,而是文明發展的一種外在表現。
這一點,方然此前並沒想過。
但,又覺得有點別扭,在桌旁沉思片刻,他才理解,
邁向星辰大海,對今天淨土的人類而言,是一個與“自我實現”的重大目標。
並不是因為星辰大海,而神奇的獲得了一些線索,一些啟示,進而可以攀登科學大廈的更高層,而是隻有竭盡全力、在科學技術層麵有所突破,才有可能觸及到那遙不可及的四十萬億公裏之外,
甚至走的更遠。
抱著這樣的想法,接下來,方然聽到的交談內容,更讓他驚訝。
他的確沒想到,眼前這些偶然邂逅的同類,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會如此深入:
“說‘人類永遠無法走出太陽係’,也許是吧;
畢竟我們所有人,怎麽講呢,現在都是以一種‘生物電’的方式存活著,既然有無限的生命,沒人會願意搭乘航天器遠航,
去冒意外身亡的風險。
另一方麵,太陽係外的宇宙空間,極度空曠,一下子遠航四點二光年,
也完全超出人類現有的能力。”
“可是,換個角度想一想的話,人類又為什麽一定要千方百計,非要將自己送到那麽遙遠的地方呢?
這還是某種曆史的慣性,
現在,顯然已不合時宜了,方然,你覺得呢。”
“不合時宜……”
想一想還真是這樣,回顧過去,從加加林到阿姆斯特朗,人類邁向太空的腳步,越來越遠,但撇開表麵的冷戰對抗、或者科學研究,在背後驅使著這一切行為的根本動機,其實還是人類的遷徙、擴張本能。
而這種本能,在今天的人看來,完全是一種自然選擇的塑造。
遷徙,擴張,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的群體、族群乃至文明,盡可能蔓延到目之所及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人類的天性。
究其原因,之所以有這種天性,無非是因為不這樣做的群體、族群與文明,
規模與實力遲早不濟,被熱衷擴張的競爭者消滅。
小到一隻隻個體,大到一個個文明,競爭的選擇壓力,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裏始終存在,留存至今的人類文明,不用說,也必然帶有舊時代的諸多烙印,有些很明顯、被棄如敝履,有些則很隱蔽,很難被覺察到。
就像現在,被同伴們的話提醒,方然才意識到“遷徙、擴張”的根本動因,意識到這並非一樁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是清楚的,時至今日,人類已在淨土的大框架內,實現了完全的“世界大同”;
當競爭壓力不複存在時,盲目遷徙、擴張,就不再是一種必須。
至於說,和同伴們隨口閑聊,他也提及“倘若萬一有外星文明,甚至威脅”的可能性,但在座者心裏都很清楚,以宇宙空間的廣袤、荒涼,太陽係及周邊大片空間內存在競爭性文明的可能性,
事實上完全就是零。
站在科學立場,沒有絕對的不可能事件,但在實踐角度,以人類迄今為止的觀測,
認為以太陽為中心、半徑上百光年的範圍內,不存在其他文明,甚至不存在其他生命跡象,這一論斷還是相當靠譜。
孑然一身,蝸居在“狹小”的太陽係,這,是人類文明的現狀。
明確了人類始終熱衷於遷徙、擴張的動機,並明確自身的現實處境,言談間,方然就在重新審視淨土的太空計劃。
他也開始明白,當理查德*費曼在大廈中庭,陳述觀點時,是抱著一種什麽樣心態。
太空探索,邁向星辰大海,這一切並無助於人類的科學探索,
這才是教授的判斷。
一邊討論,一邊吃完早餐,和結伴外出的同類們道別,方然繼續待在這棟建築裏,看著造型簡潔的機器人來往穿梭、收拾家務。
他從機器人手上接過一杯檸檬水,坐到客廳沙發上,對著憑空出現的巨幅顯示屏,一邊口述,一邊組織思路,把剛才的想法上傳到公眾平台,
然後與航天機構的白大褂們約時間請教,或者說討論。
一介民眾,直接找研發機構的專家、學者,討論問題,這在舊時代是很無稽。
不過在淨土世界,胡攪蠻纏的“民科”群體早已絕跡,白大褂們的時間也很充裕,隻要有興趣,完全可以在優越條件下,一直開展研究,根本無須顧慮生計、家庭、名利乃至自己的個人安危。
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的勞動效率,都將會大大提升。
人生苦短的緊迫感,從此不見,撥出些時間來和外行討論問題,對白大褂們而言,不僅是一種消遣,有時還能得到些靈感。
在“裏世界”的航空航天研究院,方然見到了任新民,後者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一開始坐下來討論時,就清楚表明立場,認為過去幾十年的淨土航天規劃“沒有原則上的問題”,或者說,規模是恰如其分的。
“直到目前,我們的全部工作,幾乎完全著眼於太陽係內;
對太陽係以外的空間,迄今為止隻發射了一係列探測器,而且呢,這些探測器上麵,也沒有如‘旅行者一號’那樣,u看書w.uukansu.cm 刻意攜帶人類文明的識別訊息。
說到這兒,方然,你對‘旅行者一號’的這種做法,有什麽看法沒有?
會不會和舊時代的許多人那樣,擔心上麵攜帶的訊息,會暴露人類文明的存在,進而,在有如黑暗森林一般的宇宙之中,招來殺身之禍。”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說實話,我還沒有想明白。”
黑暗森林,涉及到人類邁向太空時,為安全計而應該有一種什麽樣的姿態,這與現在的話題比較遠,方然想了想,覺得還是先討論現實,他轉而問起,規劃中的太空基礎研究設施,大概何時可以投入使用。
“太空基礎研究設施”,一言蔽之,主要是基礎物理領域的巨型、高能實驗裝置,
譬如規模超越“行星加速器”的100,000、五級直線加速器,
以及一係列配套設施。
這一點,方然此前並沒想過。
但,又覺得有點別扭,在桌旁沉思片刻,他才理解,
邁向星辰大海,對今天淨土的人類而言,是一個與“自我實現”的重大目標。
並不是因為星辰大海,而神奇的獲得了一些線索,一些啟示,進而可以攀登科學大廈的更高層,而是隻有竭盡全力、在科學技術層麵有所突破,才有可能觸及到那遙不可及的四十萬億公裏之外,
甚至走的更遠。
抱著這樣的想法,接下來,方然聽到的交談內容,更讓他驚訝。
他的確沒想到,眼前這些偶然邂逅的同類,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會如此深入:
“說‘人類永遠無法走出太陽係’,也許是吧;
畢竟我們所有人,怎麽講呢,現在都是以一種‘生物電’的方式存活著,既然有無限的生命,沒人會願意搭乘航天器遠航,
去冒意外身亡的風險。
另一方麵,太陽係外的宇宙空間,極度空曠,一下子遠航四點二光年,
也完全超出人類現有的能力。”
“可是,換個角度想一想的話,人類又為什麽一定要千方百計,非要將自己送到那麽遙遠的地方呢?
這還是某種曆史的慣性,
現在,顯然已不合時宜了,方然,你覺得呢。”
“不合時宜……”
想一想還真是這樣,回顧過去,從加加林到阿姆斯特朗,人類邁向太空的腳步,越來越遠,但撇開表麵的冷戰對抗、或者科學研究,在背後驅使著這一切行為的根本動機,其實還是人類的遷徙、擴張本能。
而這種本能,在今天的人看來,完全是一種自然選擇的塑造。
遷徙,擴張,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的群體、族群乃至文明,盡可能蔓延到目之所及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人類的天性。
究其原因,之所以有這種天性,無非是因為不這樣做的群體、族群與文明,
規模與實力遲早不濟,被熱衷擴張的競爭者消滅。
小到一隻隻個體,大到一個個文明,競爭的選擇壓力,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裏始終存在,留存至今的人類文明,不用說,也必然帶有舊時代的諸多烙印,有些很明顯、被棄如敝履,有些則很隱蔽,很難被覺察到。
就像現在,被同伴們的話提醒,方然才意識到“遷徙、擴張”的根本動因,意識到這並非一樁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是清楚的,時至今日,人類已在淨土的大框架內,實現了完全的“世界大同”;
當競爭壓力不複存在時,盲目遷徙、擴張,就不再是一種必須。
至於說,和同伴們隨口閑聊,他也提及“倘若萬一有外星文明,甚至威脅”的可能性,但在座者心裏都很清楚,以宇宙空間的廣袤、荒涼,太陽係及周邊大片空間內存在競爭性文明的可能性,
事實上完全就是零。
站在科學立場,沒有絕對的不可能事件,但在實踐角度,以人類迄今為止的觀測,
認為以太陽為中心、半徑上百光年的範圍內,不存在其他文明,甚至不存在其他生命跡象,這一論斷還是相當靠譜。
孑然一身,蝸居在“狹小”的太陽係,這,是人類文明的現狀。
明確了人類始終熱衷於遷徙、擴張的動機,並明確自身的現實處境,言談間,方然就在重新審視淨土的太空計劃。
他也開始明白,當理查德*費曼在大廈中庭,陳述觀點時,是抱著一種什麽樣心態。
太空探索,邁向星辰大海,這一切並無助於人類的科學探索,
這才是教授的判斷。
一邊討論,一邊吃完早餐,和結伴外出的同類們道別,方然繼續待在這棟建築裏,看著造型簡潔的機器人來往穿梭、收拾家務。
他從機器人手上接過一杯檸檬水,坐到客廳沙發上,對著憑空出現的巨幅顯示屏,一邊口述,一邊組織思路,把剛才的想法上傳到公眾平台,
然後與航天機構的白大褂們約時間請教,或者說討論。
一介民眾,直接找研發機構的專家、學者,討論問題,這在舊時代是很無稽。
不過在淨土世界,胡攪蠻纏的“民科”群體早已絕跡,白大褂們的時間也很充裕,隻要有興趣,完全可以在優越條件下,一直開展研究,根本無須顧慮生計、家庭、名利乃至自己的個人安危。
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的勞動效率,都將會大大提升。
人生苦短的緊迫感,從此不見,撥出些時間來和外行討論問題,對白大褂們而言,不僅是一種消遣,有時還能得到些靈感。
在“裏世界”的航空航天研究院,方然見到了任新民,後者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一開始坐下來討論時,就清楚表明立場,認為過去幾十年的淨土航天規劃“沒有原則上的問題”,或者說,規模是恰如其分的。
“直到目前,我們的全部工作,幾乎完全著眼於太陽係內;
對太陽係以外的空間,迄今為止隻發射了一係列探測器,而且呢,這些探測器上麵,也沒有如‘旅行者一號’那樣,u看書w.uukansu.cm 刻意攜帶人類文明的識別訊息。
說到這兒,方然,你對‘旅行者一號’的這種做法,有什麽看法沒有?
會不會和舊時代的許多人那樣,擔心上麵攜帶的訊息,會暴露人類文明的存在,進而,在有如黑暗森林一般的宇宙之中,招來殺身之禍。”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說實話,我還沒有想明白。”
黑暗森林,涉及到人類邁向太空時,為安全計而應該有一種什麽樣的姿態,這與現在的話題比較遠,方然想了想,覺得還是先討論現實,他轉而問起,規劃中的太空基礎研究設施,大概何時可以投入使用。
“太空基礎研究設施”,一言蔽之,主要是基礎物理領域的巨型、高能實驗裝置,
譬如規模超越“行星加速器”的100,000、五級直線加速器,
以及一係列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