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最近幾十年來,經曆了一場史上未有的浩劫。
麵對這從未有過的變局,不同出身、立場與自身條件的管理員,自然會有不同的理解,繼而有不同的追求。
李鐵兵,濱海邊疆大區的管理員,向往人類大同、共生主義,為之奮鬥終生;
無名人士,尤洛浦大區管理員,屠戮眾生,企圖建立一個奴役人造人的世界,卻死於馬上風;
肯*湯普森,阿巴拉契亞大區的管理員,同樣屠戮民眾,並大肆利用機械,打算建立一個絕對安全的機器世界,最終無奈投降;
丁仲義,臨危受命的“天夢”管理員,一直以希望為支撐,秉承絕對的實用主義……
凡此種種,以asa多年來搜集的資料,大致描繪出蓋亞淨土近幾十年的曆史脈絡,對各割據勢力管理員的解析,也相當詳盡。
瀏覽這些資料,方然的最顯著印象,是人類文明之命運的不確定性。
這一點,其實並無須糾纏於舊時代末年,但凡通讀曆史,就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偶然。
曆史,是客觀唯物的,由無數民眾去書寫,不論到什麽時候,隻要人、人類、人類文明還存在,這固然是事實。
但,這並不否定在一段曆史,一段時期內,出現極大的偶然性。
人類曆史上的偉人,在進程中,究竟發揮怎樣的作用,方然既不想太過誇張,也不想橫加埋沒,他更願意將這些同類視為“曆史進程的關鍵中樞”,倘若沒有這些偉人,曆史,宏觀上或許仍將是如此,細節卻必定會大不同。
譬如,西大陸列強,多年前的一場天翻地覆劇變,就是這一規律的真切寫照。
石三伢,西大陸建立現代國家的核心人物,在八十三年的一生中,充滿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軍事成就與跌宕傳奇。
通讀過這一段曆史,不難發現,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天縱奇才、甚至被半開玩笑調侃為“穿越者”、“開掛者”的偉人,西大陸列強,才能擺脫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落後挨打命運,甚至在其後的幾十年裏,成為與聯邦抗衡的超級大國。
縱觀列強的這一段曆史,與石三伢的一生,緊密相連。
雖然秉承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這位偉人,多次宣稱“曆史是民眾書寫”,但每一個熟悉那段曆史的人卻都清楚得很,如果沒有他,
西大陸民眾,還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即便最終仍建立起一個公社主義國度,
也會犧牲更多的英雄兒女,付出更大的代價。
更不用說,一旦在關鍵時期,喪失曆史性的革新機會,西大陸列強完全有可能像南邊的鄰居——天竺那樣,因錯過曆史規律的起伏,而長期沉淪。
舊時代的世界曆史,剖析開來,往往便是一個個微觀曆史人物的偶然,鑲嵌在宏觀曆史潮流的長卷之中,否定其中任何一個方麵,不論認為“曆史少了誰都一樣”,還是認為“一個人足以改變曆史”,都是片麵的。
但,基於曆史唯物主義,在客觀條件極大變遷的今天,這一規律則未必仍然準確。
回顧過去幾十年,阿達民深知,割據蓋亞的幾十個大區管理員,思維、意識與三觀的差異是多麽巨大。
最終,誰奪取蓋亞控製權,一定會建立起他、或者她的理想世界。
不過這樣的世界,是否還有資格稱為“人類文明”,是否能讓身在其中的每一個民眾,有質量、有尊嚴、有希望的生活下去,甚至於還有沒有能存在於這未來藍圖中的民眾,一切都將是未知數。
今天的蓋亞淨土,萬幸,自己最終稱為了“那個人”,一切也將走上文明的正軌。
但如果不是自己、而是其他管理員,笑到了最後,倘若是尤洛浦大區、或者阿巴拉契亞大區的管理員,一統蓋亞,
則人類文明早已會滅絕了。
誰掌控蓋亞,誰,就能一手建立自己的“理想鄉”,這是否顛覆了唯物主義的規律呢,
當然不。
而是反映出這樣的現實:
人類,掌握的客觀規律越多,手中的科學利劍越鋒利,
對抗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自身意誌創造一個嶄新未來的希望,就會越大。
正因如此,在編製“火種”的運行規則時,阿達民還是有起碼的信心,按他的設想,一旦現有的人類文明橫遭厄運,接替的“火種”,將會建立起一個全民永生、個體利益與總體利益完全契合的共生主義文明。
這樣的文明,即便在生產力水平上,一開始很弱小,
其社會運轉的規則,卻遠比舊時代同一生產力時期的文明,更加先進。
多年來,持續在這方麵投入,到西曆1530年,蓋亞淨土的十座“火種”設施悉數準備完備,進入實際部署階段。
當年7月,經由新建設的月麵發射場——“吳剛”,人類陸續發射十枚“n-7”巨型火箭,分兩批次向太陽係外層空間,投射四千多噸載荷,預計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裏,uu看書 ww.ukanu.cm 逐步飛抵遙遠荒涼的海王星軌道之外。
n-7火箭,蓋亞淨土航天機構的最新成果,發射全重超過一萬噸的超級化學火箭,技術上並無可圈可點之處。
在設計之初,就規劃在“吳剛”基地發射,n-7第一級仍然采用推力四百噸的氫氧發動機,但隻需五台並聯,即可在重力遠小於蓋亞表麵的月球表麵升空,接下來,逐漸加速飛離地月係統,盡早完成遠日軌道部署。
一次動用十枚n-7,投擲載荷四千噸的大手筆,用來建立“火種”,仍嫌不夠。
而“盤古”擬定的全局規劃,也並沒有將一切都安置在太空站內,而是在蓋亞表麵,月球表麵,建立規模龐大的物資儲存庫,將不易為災難破壞的大宗物資等物質資料,儲存在堅固的防護容器中。
一旦“火種”啟動,根據坐標、電訊等線索,就可以動用。
做好萬全準備,在進行這一切的時候,不論民眾、還是阿達民,想法當然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這些設施最好永不啟用。
麵對這從未有過的變局,不同出身、立場與自身條件的管理員,自然會有不同的理解,繼而有不同的追求。
李鐵兵,濱海邊疆大區的管理員,向往人類大同、共生主義,為之奮鬥終生;
無名人士,尤洛浦大區管理員,屠戮眾生,企圖建立一個奴役人造人的世界,卻死於馬上風;
肯*湯普森,阿巴拉契亞大區的管理員,同樣屠戮民眾,並大肆利用機械,打算建立一個絕對安全的機器世界,最終無奈投降;
丁仲義,臨危受命的“天夢”管理員,一直以希望為支撐,秉承絕對的實用主義……
凡此種種,以asa多年來搜集的資料,大致描繪出蓋亞淨土近幾十年的曆史脈絡,對各割據勢力管理員的解析,也相當詳盡。
瀏覽這些資料,方然的最顯著印象,是人類文明之命運的不確定性。
這一點,其實並無須糾纏於舊時代末年,但凡通讀曆史,就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偶然。
曆史,是客觀唯物的,由無數民眾去書寫,不論到什麽時候,隻要人、人類、人類文明還存在,這固然是事實。
但,這並不否定在一段曆史,一段時期內,出現極大的偶然性。
人類曆史上的偉人,在進程中,究竟發揮怎樣的作用,方然既不想太過誇張,也不想橫加埋沒,他更願意將這些同類視為“曆史進程的關鍵中樞”,倘若沒有這些偉人,曆史,宏觀上或許仍將是如此,細節卻必定會大不同。
譬如,西大陸列強,多年前的一場天翻地覆劇變,就是這一規律的真切寫照。
石三伢,西大陸建立現代國家的核心人物,在八十三年的一生中,充滿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軍事成就與跌宕傳奇。
通讀過這一段曆史,不難發現,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天縱奇才、甚至被半開玩笑調侃為“穿越者”、“開掛者”的偉人,西大陸列強,才能擺脫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落後挨打命運,甚至在其後的幾十年裏,成為與聯邦抗衡的超級大國。
縱觀列強的這一段曆史,與石三伢的一生,緊密相連。
雖然秉承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這位偉人,多次宣稱“曆史是民眾書寫”,但每一個熟悉那段曆史的人卻都清楚得很,如果沒有他,
西大陸民眾,還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即便最終仍建立起一個公社主義國度,
也會犧牲更多的英雄兒女,付出更大的代價。
更不用說,一旦在關鍵時期,喪失曆史性的革新機會,西大陸列強完全有可能像南邊的鄰居——天竺那樣,因錯過曆史規律的起伏,而長期沉淪。
舊時代的世界曆史,剖析開來,往往便是一個個微觀曆史人物的偶然,鑲嵌在宏觀曆史潮流的長卷之中,否定其中任何一個方麵,不論認為“曆史少了誰都一樣”,還是認為“一個人足以改變曆史”,都是片麵的。
但,基於曆史唯物主義,在客觀條件極大變遷的今天,這一規律則未必仍然準確。
回顧過去幾十年,阿達民深知,割據蓋亞的幾十個大區管理員,思維、意識與三觀的差異是多麽巨大。
最終,誰奪取蓋亞控製權,一定會建立起他、或者她的理想世界。
不過這樣的世界,是否還有資格稱為“人類文明”,是否能讓身在其中的每一個民眾,有質量、有尊嚴、有希望的生活下去,甚至於還有沒有能存在於這未來藍圖中的民眾,一切都將是未知數。
今天的蓋亞淨土,萬幸,自己最終稱為了“那個人”,一切也將走上文明的正軌。
但如果不是自己、而是其他管理員,笑到了最後,倘若是尤洛浦大區、或者阿巴拉契亞大區的管理員,一統蓋亞,
則人類文明早已會滅絕了。
誰掌控蓋亞,誰,就能一手建立自己的“理想鄉”,這是否顛覆了唯物主義的規律呢,
當然不。
而是反映出這樣的現實:
人類,掌握的客觀規律越多,手中的科學利劍越鋒利,
對抗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自身意誌創造一個嶄新未來的希望,就會越大。
正因如此,在編製“火種”的運行規則時,阿達民還是有起碼的信心,按他的設想,一旦現有的人類文明橫遭厄運,接替的“火種”,將會建立起一個全民永生、個體利益與總體利益完全契合的共生主義文明。
這樣的文明,即便在生產力水平上,一開始很弱小,
其社會運轉的規則,卻遠比舊時代同一生產力時期的文明,更加先進。
多年來,持續在這方麵投入,到西曆1530年,蓋亞淨土的十座“火種”設施悉數準備完備,進入實際部署階段。
當年7月,經由新建設的月麵發射場——“吳剛”,人類陸續發射十枚“n-7”巨型火箭,分兩批次向太陽係外層空間,投射四千多噸載荷,預計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裏,uu看書 ww.ukanu.cm 逐步飛抵遙遠荒涼的海王星軌道之外。
n-7火箭,蓋亞淨土航天機構的最新成果,發射全重超過一萬噸的超級化學火箭,技術上並無可圈可點之處。
在設計之初,就規劃在“吳剛”基地發射,n-7第一級仍然采用推力四百噸的氫氧發動機,但隻需五台並聯,即可在重力遠小於蓋亞表麵的月球表麵升空,接下來,逐漸加速飛離地月係統,盡早完成遠日軌道部署。
一次動用十枚n-7,投擲載荷四千噸的大手筆,用來建立“火種”,仍嫌不夠。
而“盤古”擬定的全局規劃,也並沒有將一切都安置在太空站內,而是在蓋亞表麵,月球表麵,建立規模龐大的物資儲存庫,將不易為災難破壞的大宗物資等物質資料,儲存在堅固的防護容器中。
一旦“火種”啟動,根據坐標、電訊等線索,就可以動用。
做好萬全準備,在進行這一切的時候,不論民眾、還是阿達民,想法當然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這些設施最好永不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