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麵發射火箭,投送幾千噸載荷到遠日軌道,這隻是最近十年來,“吳剛”基地進行的許多大規模航天活動之一。
在蓋亞表麵,“混沌”的建設如火如荼,而在遙遠太空,“盤古”規劃的月球基地也逐漸發展起來,規模不斷擴大,並在1523年越過“臨界點”,實現了各門類物資的自給自足,不再需要蓋亞的補給。
今天的月麵基地,占地麵積超過一百平方公裏,深入到月球以下幾公裏。
既然在月球表麵立足,甚至於,建立起一整套能源、冶金、化工、微電子、航天產業,人類文明已擴張到月球,開采月球資源也變得順理成章。
但是,與早年間的預想相比,月球資源的豐度,則與蓋亞表麵相去甚遠,更有一些元素極其缺乏,就連曾被人類寄予厚望的“氦三”,原本打算用於可控核聚變的物質,也任憑其散布在月麵,無人問津。
月球表麵的“氦三”,並非天然形成,來自於太陽物質的噴射。
這一天文現象,在蓋亞表麵其實也有,畢竟行星自身沒有生成“氦三”的條件,隻不過蓋亞有大氣與磁場屏蔽,富集度太低。
今天的月麵基地,各類工程機械、產業配套,在資源采掘、提煉與加工方麵有很強的實力,卻一直沒動“氦三”,原因自然是人類的可控核聚變研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甚至於已基本放棄了這一方向。
不是科學家們氣餒,而是這一技術,在今天就算真的開發出來,也未見得會像舊時代無數人暢想的那樣,給人類世界帶來天翻地覆的劇變。
能源,在人類文明,始終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這一點並毋庸置疑。
甚至於可以說,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規模與後效應,決定文明的發展水平及走向,但這是否就是說,一旦可控核聚變突破,人類文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開啟新時代,甚至於像舊時代的幾次工業變革那樣,引發社會劇變呢。
變革,當然會有,然而在資產主義框架內,一切既有的生產關係與社會架構,卻不會有任何變化。
這一點,早在與專家、學者座談時,阿達民就說的很明白。
他勸誡研究者們,不要對這一技術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擯棄舊時代的妄念:
“人類,一旦掌握可控核聚變,就可以獲得近乎免費的無窮無盡之能源,進而實現社會、文明的極大飛越;
這是舊時代許多研究者,乃至民眾,都曾經有過的念頭。
不過在今天,我們則必須、且應該已經認識到,這隻不過是一種虛妄的空中樓閣。
持這類觀點的人,在舊時代,的確為數不少,論據則是基於人類近現代的幾次工業變革,認為一旦能源出現重大突破,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必定飛越,進而帶來整個人類社會麵貌的巨大改變。
但即便在當時,一個合格的海因裏希主義者,也不難發現其中的謬誤。
進而,清醒的意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會如何決定‘可控核聚變’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聯係。
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取決於生產力,而生產力則單純的取決於科技、特別是能源的開發利用,對這類人,學術上的稱呼是‘唯生產力論者’,而我個人,在很多年前就更習慣稱其為‘工業黨’。
唯生產力也好,工業黨也罷,關於可控核聚變這一點,究竟錯在哪裏?
這裏,我們並無須再重溫一遍,可控核聚變是如何的難以實現,這與今天的討論毫無關係。
不妨架空設想一下,如果這種劃時代的能源技術,真的出現在舊時代,會不會徹底顛覆既有的社會體係,乃至帶來人類文明的劇變?
答案是‘不可能’。
即便不考慮it大潮,會引發劇變,答案依然會是不可能。
當然,今天在座的各位,想必都清楚,人類文明不可能如‘工業黨’們設想的那樣,生產力持續發展,社會架構卻裹足不前,甚至在邁向星辰大海時,仍充斥舊時代的那一套陳規陋習,‘艦長’,‘軍銜’,‘晴人’乃至‘種群歧視’;
那場麵,何其荒謬,正如人們簡直無法想象,一個技術上已邁進工業時代,卻仍保有原始社會狀態的文明,會是什麽樣子。
這種突兀,歸結到一個斷言:
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必然與同時代的生產關係,大致匹配。
今天,蓋亞淨土的存在,就是這一客觀規律的生動具現,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信息技術時代,科技的空前發達,必然導致文明接近奇點,今天你我所見的這一切,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是文明變遷的某種必然。
但是反過來,即便‘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對人類社會而言,也不會衍生出一場顛覆性的巨大變革。
‘細節是魔鬼’,這句話,正適合用來形容它。
可控核聚變,從設想出的第一天起,就被人類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論證過程也可以很簡單:
按聚變材料——氘在海水中的含量,一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如果全部提煉、完全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的燃燒熱,u看書 .uuanshuom 而以蓋亞海洋的體量之龐大,與1:300的比例,必然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試想一下,倘若人類的眼前,有容量相當於蓋亞海水總體積三百倍的巨大油庫,以其現有的認知來判斷,認為這簡直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似乎也沒有什麽問題。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是否也可以做一同樣的表述:
在蓋亞公轉軌道上,每一平方米的太陽投影麵積,一年之中,接收到的光輻射能量高達31,536,000焦耳,若以百分之三十的光伏模組,將其轉變為可利用的電力,則這些電力蘊含的能量,同樣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的燃燒熱。
在太空中安置光伏模組,一年下來,也可以有三百升汽油的能量到手。
與看似高大上的可控核聚變相比,太陽的光輻射,能量密度也十分可觀——注意這還是在一點五億公裏的遙遠距離上。
在蓋亞表麵,“混沌”的建設如火如荼,而在遙遠太空,“盤古”規劃的月球基地也逐漸發展起來,規模不斷擴大,並在1523年越過“臨界點”,實現了各門類物資的自給自足,不再需要蓋亞的補給。
今天的月麵基地,占地麵積超過一百平方公裏,深入到月球以下幾公裏。
既然在月球表麵立足,甚至於,建立起一整套能源、冶金、化工、微電子、航天產業,人類文明已擴張到月球,開采月球資源也變得順理成章。
但是,與早年間的預想相比,月球資源的豐度,則與蓋亞表麵相去甚遠,更有一些元素極其缺乏,就連曾被人類寄予厚望的“氦三”,原本打算用於可控核聚變的物質,也任憑其散布在月麵,無人問津。
月球表麵的“氦三”,並非天然形成,來自於太陽物質的噴射。
這一天文現象,在蓋亞表麵其實也有,畢竟行星自身沒有生成“氦三”的條件,隻不過蓋亞有大氣與磁場屏蔽,富集度太低。
今天的月麵基地,各類工程機械、產業配套,在資源采掘、提煉與加工方麵有很強的實力,卻一直沒動“氦三”,原因自然是人類的可控核聚變研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甚至於已基本放棄了這一方向。
不是科學家們氣餒,而是這一技術,在今天就算真的開發出來,也未見得會像舊時代無數人暢想的那樣,給人類世界帶來天翻地覆的劇變。
能源,在人類文明,始終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這一點並毋庸置疑。
甚至於可以說,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規模與後效應,決定文明的發展水平及走向,但這是否就是說,一旦可控核聚變突破,人類文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開啟新時代,甚至於像舊時代的幾次工業變革那樣,引發社會劇變呢。
變革,當然會有,然而在資產主義框架內,一切既有的生產關係與社會架構,卻不會有任何變化。
這一點,早在與專家、學者座談時,阿達民就說的很明白。
他勸誡研究者們,不要對這一技術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擯棄舊時代的妄念:
“人類,一旦掌握可控核聚變,就可以獲得近乎免費的無窮無盡之能源,進而實現社會、文明的極大飛越;
這是舊時代許多研究者,乃至民眾,都曾經有過的念頭。
不過在今天,我們則必須、且應該已經認識到,這隻不過是一種虛妄的空中樓閣。
持這類觀點的人,在舊時代,的確為數不少,論據則是基於人類近現代的幾次工業變革,認為一旦能源出現重大突破,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必定飛越,進而帶來整個人類社會麵貌的巨大改變。
但即便在當時,一個合格的海因裏希主義者,也不難發現其中的謬誤。
進而,清醒的意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會如何決定‘可控核聚變’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聯係。
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取決於生產力,而生產力則單純的取決於科技、特別是能源的開發利用,對這類人,學術上的稱呼是‘唯生產力論者’,而我個人,在很多年前就更習慣稱其為‘工業黨’。
唯生產力也好,工業黨也罷,關於可控核聚變這一點,究竟錯在哪裏?
這裏,我們並無須再重溫一遍,可控核聚變是如何的難以實現,這與今天的討論毫無關係。
不妨架空設想一下,如果這種劃時代的能源技術,真的出現在舊時代,會不會徹底顛覆既有的社會體係,乃至帶來人類文明的劇變?
答案是‘不可能’。
即便不考慮it大潮,會引發劇變,答案依然會是不可能。
當然,今天在座的各位,想必都清楚,人類文明不可能如‘工業黨’們設想的那樣,生產力持續發展,社會架構卻裹足不前,甚至在邁向星辰大海時,仍充斥舊時代的那一套陳規陋習,‘艦長’,‘軍銜’,‘晴人’乃至‘種群歧視’;
那場麵,何其荒謬,正如人們簡直無法想象,一個技術上已邁進工業時代,卻仍保有原始社會狀態的文明,會是什麽樣子。
這種突兀,歸結到一個斷言:
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必然與同時代的生產關係,大致匹配。
今天,蓋亞淨土的存在,就是這一客觀規律的生動具現,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信息技術時代,科技的空前發達,必然導致文明接近奇點,今天你我所見的這一切,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是文明變遷的某種必然。
但是反過來,即便‘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對人類社會而言,也不會衍生出一場顛覆性的巨大變革。
‘細節是魔鬼’,這句話,正適合用來形容它。
可控核聚變,從設想出的第一天起,就被人類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論證過程也可以很簡單:
按聚變材料——氘在海水中的含量,一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如果全部提煉、完全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的燃燒熱,u看書 .uuanshuom 而以蓋亞海洋的體量之龐大,與1:300的比例,必然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試想一下,倘若人類的眼前,有容量相當於蓋亞海水總體積三百倍的巨大油庫,以其現有的認知來判斷,認為這簡直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似乎也沒有什麽問題。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是否也可以做一同樣的表述:
在蓋亞公轉軌道上,每一平方米的太陽投影麵積,一年之中,接收到的光輻射能量高達31,536,000焦耳,若以百分之三十的光伏模組,將其轉變為可利用的電力,則這些電力蘊含的能量,同樣相當於三百升汽油的燃燒熱。
在太空中安置光伏模組,一年下來,也可以有三百升汽油的能量到手。
與看似高大上的可控核聚變相比,太陽的光輻射,能量密度也十分可觀——注意這還是在一點五億公裏的遙遠距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