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因為果,以“選拔出來的的確是人才”,為選拔辯護的行為,完全無視了舊時代資產主義大框架下,一切社會活動都與平等無緣的殘酷現實。


    在1517年的蓋亞淨土,很顯然,並無一點選拔製度生存的土壤。


    在新時代,一個人從小到大,驅使其學習、成長的內在動力,是生而為人的本-能:但凡要在喜怒無常的大自然生存,好奇心,探索欲,乃至引申而來的求知欲、交往欲,都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


    這種動力,在舊時代的學生身上,往往因一係列生硬的教條所埋沒。


    歸根結底,一切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動機,究竟是為社會中每一個孩童的健康成長,還是為資產主義的血肉磨盤提供原料,這種根本性的動機差異,反映在實踐上,必然導致天差地別的最終成果。


    在過去的若幹年裏,蓋亞淨土,已經在運行一套嶄新的教育體係,著眼於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全麵發展,而幾乎不設置任何硬性的考核標準。


    在這方麵,阿達民始終堅信,除將少不更事的孩童,塑造為有堅韌性格、堅強人格的成熟個體,除此之外的任何教育過程,都不需要什麽外來的驅動力,更不需要死板教條的硬性考核,而可以完全憑當事者自覺。


    這種設想,放在舊時代的學校,講給孩童們的家長聽一聽,


    現場想必會一片嘩然。


    但是在1517年的今天,重溫近十年來的蓋亞淨土教育成就,事實,卻比任何雄辯都更有說服力,更能彰顯新時代的優越性。


    在蓋亞淨土的初等學校裏,孩童們,時常都在玩耍,學習的時候也不少。


    何時切換內容,一般而言,都由學生們自己決定,貪玩的孩子,往往在遊戲中消磨大把時間,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興趣轉移,繼而,為遊戲規則、成就,乃至僅僅為滿足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去嚐試探索客觀世界的奧秘。


    概念,規律,理論框架,乃至科學體係,對學生認識眼前、認識周遭世界有幫助的內容,就是學習的目標,這似乎是完全的“實用主義”。


    事實上,對一群幾歲的孩子而言,也就是這種實用主義才最管用。


    對一個初等學校的學生,大談“科學對文明的作用”,空談那些孩子沒可能聽懂的理論體係,乃至科技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其實十分蒼白無力,遠不如遊戲中的數學訣竅,或者課外實驗的反應原理,


    更能讓孩子沉浸其中,繼而,初步體驗到科學的力量。


    至於說,人類有史以來,一步步積累起來的燦爛輝煌之科技成就,但放到中等教育機構裏,再係統化的學習不遲。


    一方麵是自由學習、主動學習,一方麵沒有任何選拔壓力,蓋亞淨土的孩童們,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的成長起來,直到十歲時進入中等教育機構,才開始接受完善而係統化的科學、技術、工程與實踐教育。


    中等教育機構,看名字,似乎對應舊時代聯邦的中學,


    實際涵蓋的範疇卻廣得多。


    從十歲到十八歲的八年時間,經過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實驗操作與工程實踐,學生們會全麵、係統的學習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


    在十八歲畢業時,原則上,人人都會達到、或接近舊時代大學本科生的發展水平。


    實打實的做到了這一點,雖然說,在中等教育機構接收這些十歲孩童時,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沒有多少科學基礎,倘若舉行考試,更會發現大部分孩子的某些科目水平仍有欠缺,考取的分數偏低。


    但這種欠缺,在定性為培養“科學人”的中等教育過程中,都會逐漸被彌補,更在此基礎上獲得更長足的發展。


    全麵、係統的學習現代科學,這種任務,需要學習者具備怎樣的特質呢,


    傳統認知的“記憶”,在這其中,所占的比例一點也不大,更重要的反而是分析方法、思維模式,以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再往上,到十八歲之後,民眾就將進入高等教育階段。


    高等教育,以“大學”而為人所共知,卻是蓋亞淨土與舊時代之教育體係差異最大的部分。


    一提到“大學”,在舊時代民眾眼裏,似乎便是人類文明的象牙塔,殊不知這種認識,隻是久遠過去遺留的某種不合時宜,在資產主義框架內,大學在社會中的定位和作用,已完全蛻變為勞動力培養機構。


    再有一點,為有錢人的子女鍍金、貼標簽。


    除此之外,不僅沒有任何高屋建瓴的思想,也培養不出領先時代的靈魂。


    聯邦的眾多高等院校,除純粹混日子的社區大學之外,一直到舊時代末期,仍蠻聲在外,真正高精尖的科學技術研究,重心卻已轉移到各大公司的研究機構。


    大學校園裏的學習者,動機,也日漸紛亂,一大群普通民眾的子女,仍然捧著越來越過時的書本,坐著金榜題名、成為精英的美夢,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則將其作為擠進各大企業、金融機構乃至政府機構的踏腳石。uu看書.uukanshu.o


    至於說,這些學生在校園裏,每一天所學習的那些陳舊知識,所從事的無意義之流程,究竟是否對當事者個人,是否對全人類有益,


    但隻觀察社會的大趨勢,一切,都是極其可疑的。


    在研討會上痛陳舊時代大學的弊端,阿達民的本意,並不是要否定舊時代高等教育的一切,畢竟在座專家學者們,包括自己,都是從這樣的校園中走出來,如果說自己的能力,與學校培養根本無關,那也是不誠實的。


    舊時代的大學,架構、內涵,終究是特定時期的產物,一點也不適應當今的人類社會。


    蓋亞淨土的高等教育階段,一言蔽之,動機與舊時代完全迥異,既不是為了培養足夠數量、質量的勞動者,也無須通過漁民去維持統治機器。


    那麽目標是什麽呢,


    一句話,為文明2.0時代,培養具有探索精神、與研究能力的新公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