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這一規律,強行讓孩童“搶跑”,除平添其辛勞與心理壓力之外,並無益處。


    蓋亞淨土的教育體係,相比之下,更專注於接受者的成長,在初級階段,對應一個人從降生到十歲左右,主要還是培養其社會屬性,並鍛煉其認知、記憶、表達與自我評價能力,而不在意其是否有什麽“突出的成就”。


    這種做法,在教育界人士中,引發了一些熱烈的討論,也有人不表認同。


    對這些觀點,方然則很敏銳的指出,蓋亞淨土采用這一體係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發掘受教育者的“創造力”。


    創造力,一個並不新穎的詞匯,在舊時代的案牘中屢次提及,


    卻往往隻是在言不由衷。


    出於各種動機,一大群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在圍繞“創造力的培養”而忙碌,最終成果卻很可疑,甚至於,大量教育領域的研究,連什麽是創造力,都沒有形成科學的認知,其行為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在阿達民看來,“創造力”,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人腦的思維意外”。


    異想天開,奇談怪論,這些形容詞的含義都傾向於負麵,用在“創造力”上,卻沒什麽不合適,甚至完全正確。


    倘若一種設想,在提出時就可以嵌入人類既有的知識體係,則這種東西的價值,便不言自明,如果與體係相符,便不過是重複;如果與體係不相符,便也隻是謬誤,不論哪一種情況,這,都算不上“創造”。


    舊時代話語中的“異想天開”、“奇談怪論”,其實就是指這一種情形。


    從這角度考慮,舊時代的全部教義,是的、就是全部,才真正是基於人類既有認知,毫無新意的胡說八道。


    而真正的“創造”,則是提出一種人類既有知識體係之外,其正確性與價值,並無法一眼看穿的新東西,雖然基礎仍然是人類已知的客觀規律,經過變造、組合、等代等手段,才有可能真正拓展科學的邊界。


    這一能力,人多多少少都有,隻不過在舊時代忙於糊口的大環境下,


    絕大多數人的創造力,早已被抹殺殆盡。


    相關研發機構的研究表明,失去創造力,在腦神經係統的微觀層麵,表現為思維活動的“規整化”,教條、生硬的思維模式越強。


    原本應呈現多樣化、模擬式特質的人腦,隨一個人的年齡增長,意識定型,倘若沒有經過專門的培養訓練,其神經活動則在“硬件固化”的基礎上,趨向於固定的模式,隻能在既有知識體係內打轉,而難以學習掌握新的知識理論。


    到這一階段,可以說,“創造力”已接近於消亡,即便絞盡腦汁要想出些新東西,能提出的也不過是一些妄想而已。


    創造力的滅失,在舊時代,非但不成其為一個嚴峻問題,反而正是教育的某種“功能”。


    培養工業體係中的合格勞動力,所需的特質,本來也不是什麽創造力,而是根據既有規則,完成任務即可。


    一個人頭腦中的獨特想法越少,就越容易駕馭,這是很直白的道理。


    但是在蓋亞淨土,一個幾乎全部勞動都可由機器完成的時代,人腦的“創造力”就是很寶貴的東西。


    為此,在孩童成長過程中,尤其在初級教育階段,阿達民並不提倡以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而更傾向於“順其自然”,隻要能塑造幼兒的社會屬性,並,為後續階段的學習,培養興趣,就達到了這一階段的教育目標。


    到一個兒童成長到十歲,完成初級教育,接下來便進入中級教育階段。


    從初級到中級,這裏,似乎會涉及到一個“錄取”的不大不小問題,舊時代的升學,在許多國家以選拔方式進行。


    而在新時代的蓋亞淨土,這種做法,則早已不合時宜。


    文明2.0時代的每一個人,不論天資如何(且不說在“意識模擬器”內,哪裏還有天資的差異),都具有大致相仿的生活條件,因而也有資格接受同樣水平的教育,使用同樣數量的教育資源。


    舊時代的選拔,是基於如下兩個很明顯的事實,才會一直存在下去。


    其一,在資產主義框架內,一切都有價格,一切社會活動都圍繞利潤而進行,在金字塔型社會結構下,選拔經濟地位更高的孩童,是有利可圖;


    其二,還是在資產主義框架內,稀缺是永遠是資產、資源,而不是勞動力,即便選拔會將一大部分民眾擋在獲取生產資料、以勞動為社會做貢獻的行列之外,隻關心利潤的頂層、有產者、統治階層也毫不在意。


    這一點,舊時代的許多人,並看不透,甚而還被洗腦而為其搖旗呐喊。


    他們並不理解,一個人,降生在這世界上,除疾病、意外等原因而導致的腦神經係統損傷外,大概率都具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潛力。


    這種潛力,uu看書.uanshu.cm 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除職業運動員,文藝工作者和極少數專職崗位外,一個身體健康、頭腦健全的孩童,完全可以經由適當的教育、培養,成為勝任社會絕大多數崗位,甚至包括資深科技研發崗位的人才。


    但現實中,大多數、甚至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童,並沒條件去實現這一點,而隻能成為一介平庸的“普通人”。


    要尋找原因,要關注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舊時代教育體係的選拔,並不是將一小部分“不知怎的天生奇才”遴選出來,充實到社會中堅崗位上,而隻不過是對“懸殊經濟地位導致的孩童成長之懸殊差異”這一結果的確認。


    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孩童,差異,並不僅僅體現在成績上,學習的動機,學習的投入度,見識閱曆的差距,乃至起碼的身體健康條件,都不一樣。


    這種全方位的差異,最終,體現在考場上,凝結在成績裏,


    就仿佛鍍上了耀眼的鎏金,洗脫罪惡的銅臭,一下子變得十分高大上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