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多?舛


    國家曆史也是充滿轉折點的,我們還是簡單說說吧。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個人命運放大了看也就是國家命運,國家命運微縮了看也就是個人命運。用柏拉圖的意象理論來說,小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也會在大人物身上發生。


    有一本名著叫《影響世界曆史的十五場大戰》談到了這些轉折點。盡管選取這十五場有些武斷,因為誰也不能確定這十五場是不是影響世界最大的戰役。但不管怎麽說,它確實證實重大事件對世界的發展方向起著決定作用。


    米亞斯人和波斯人手拿大彎刀和月形矛,被雅典人打得潰不成軍,一路逃到沼澤地,那情形是多麽慘烈呀!當亞洲軍隊突然猛攻歐洲,西方的文明立刻搖搖欲墜,那情形是多麽痛心哪!


    大約兩千三百年後,英國軍隊在滑鐵盧遭遇了法國軍隊。惠靈頓公爵焦急地等待著布魯切,盼望他能打贏這場仗。當佛朗哥和普魯士人的戰鬥打響,這是多麽壯麗的曆史畫卷啊!高壓暴力統治曾幾何時遇到過這樣迅速、瘋狂的報複啊!在杜勒伊議會上,拿破侖三世皇後和格哈蒙公爵說服了佛朗哥,勒布欺騙了他,使他重返議會,宣稱要為國家的安全而戰!這對當時的人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沙貝勒伯爵很坦白地說全國人民熱情高漲、積極備戰,上上下下同仇敵愾。從曆史角度上看,拿破侖三世這場仗打得是對的,可是從道德角度上看,他是錯的。最終道德戰勝了曆史,結果證明他是錯的。


    我們這裏討論的戰役,其曆史和道德正誤尚有待評說,但它們確實改變了國家命運。希臘人征討西西裏島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正如阿諾德博士指出的那樣,此舉阻礙了希臘人向西方世界擴張的步伐,將本應屬於希臘的霸主地位拱手送給了拉丁國家。希臘人應該在東方而不是在西方成就自己的霸主地位。希臘人逃過了錫拉庫紮(注:意大利西西裏島東南部一城市,位於卡塔尼亞東南偏南,愛奧尼亞海沿岸。公元前八世紀由科林斯殖民者創建,五世紀其國力達到巔峰,但於212年落入羅馬人之手)劫難,但由於犯了希臘人粗心大意的通病,在關鍵的羊河戰役中陷落。霍爾海姆先生談到某戰役時說:“如果戰爭的勝負和曆史截然相反,那麽整個世界的曆史發展軌跡都將發生變化。”


    達林勳爵(注:即早年的亨利·布爾沃爵士)在他最近出版的《帕爾默斯頓勳爵傳》中認為帕爾默斯頓勳爵能洞察現代政治的轉折時刻。赫斯金森先生被惠靈頓公爵逐出了議會。後來菲茨傑拉德先生當選,議會又有空席位留給了克萊爾,奧康奈爾先生也入選議會,天主教派因為獲得勝利一片沸騰,第一次改革頒布施行,玉米法案被廢除,第二次改革開始實行。這些後來的連鎖反應,悄無聲息地在英格蘭推動了一場徹底革命。但我的概括總結也許還是有點兒過於草率。


    哈姆波特稱發現美洲也是“一連串不起眼的小事件的精彩結果”,它無疑對世界曆史的發展進程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華盛頓·歐文公正地說:“這些小事看起來不起眼,可如果哥倫布拒絕了馬丁·阿朗索·平宗的建議繼續向西行,可能會行駛到墨西哥灣流裏去,也許被灣流帶到佛羅裏達,帶到海特拉海角和弗吉尼亞(注:佛羅裏達和弗吉尼亞是後來美國的州名,海特拉海角是美國的地名)。這件事太重要了,如果哥倫布真的發現了北美洲,後來到那兒定居建立殖民地的也許是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而不是信奉清教的英國人了。“我好像有一種靈感,”平宗對海軍上將說,“我的心指引我必須向不同的航向行駛。”1513年到1515年,平宗和哥倫布的後裔打了曠日持久、舉世聞名的官司,他堅持是他發現了美洲。在法庭上,一個老水手也說到平宗所謂的靈感來自於一群飛翔的鸚鵡。平宗在晚上觀察到它們向西南方向飛去,他猜它們一定要到有陸地的樹上棲息。這是鳥兒晚上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斷定附近肯定有陸地。


    《星期六評論報》上有句機智的話說明任何人對同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該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生,後來又會發生什麽呢?”現在這種想法很流行。沒人能很確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回顧曆史,細細品味重大的曆史事件,很難說清楚如果有一丁點兒的不同會造成多大的變化。我們知道很多決定世界曆史進程的戰役。如果席米斯托克利(注:527—460,雅典將軍及政治家,曾在薩拉米一役指揮艦隊作戰克敵,後被放逐)打薩拉米戰役打輸了;如果哈斯魯巴爾贏得了米陶拉斯戰役的勝利(注:西庇阿於公元前210年底登陸西班牙,在經過一連串作戰之後,在206年的秋天收複了西班牙。這時,漢尼拔的弟弟哈斯魯巴爾也穿過了阿爾卑斯山,和漢尼拔南北呼應,羅馬當局大為震驚,這時羅馬人又恰巧截獲了哈斯魯巴爾與漢尼拔聯絡打算穿過亞平寧山會師的信差,羅馬執政官尼祿用了一個緊急的應變方法,他率著精銳的六千步兵與一千騎兵,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前線,漂亮地在米陶拉斯會戰中殲滅了哈斯魯巴爾);如果查爾斯·馬特(注:法蘭克王國東部奧斯特拉西亞的宮相,曾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639年法蘭克國王死後,朝政仍掌握在宮相手中。714年馬特開始奪權,他打敗國王和法蘭克王國西部的紐斯特裏亞宮相,征服了紐斯特裏亞人。719年他成為全國宮相。724年遠征薩克森人以及萊茵河和多瑙河兩岸地區。732年薩克森人開始威脅高盧,進逼普瓦捷。馬特迎戰於城郊,擊潰入侵之敵。733年馬特迫使勃艮第稱臣,734年又征服弗裏西亞人。735年馬特的軍威曾遠及盧瓦爾、波爾多一帶)被撒拉遜(注:穆斯林人,特指十字軍東侵時期的穆斯林)打敗,他就不會贏得後來歐洲戰場的勝利,整個世界曆史也就改變了,也就不會湧現出後來許許多多的哲學家,他們的哲學思想也就胎死腹中了。這些曆史關鍵事件經常發生,可不管它們經常發生還是不經常發生,一點兒小小的變化就能改變曆史。很多人相信決定性的戰役改變了世界曆史,但很少費心思去想也許是某些細節問題改變了曆史。人們認為拿破侖在滑鐵盧和萊比錫(注:德國中部偏東一城市,位於柏林的西南偏南)的失敗改變了歐洲曆史,事實也許是這樣,但並不是在某個戰役遭受的致命打擊改變了歐洲曆史,即便戰爭的結果截然相反,曆史也未必會朝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相反,打了一場勝仗也許隻是最終失敗的前奏。撒拉遜和匈牙利人在西進的過程中受阻被認為是歐洲一方的決定性勝利。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說任何肯定的說法都徹底否定了一切可能性。如果他們贏了,他們是否能永遠穩坐江山;如果能穩坐江山,他們最後是否會被戰敗國的人民同化掉呢?漲潮的時候,克努特(注:1016—1035年任英格蘭國王、1018—1035年任丹麥國王及1028—1035年任挪威國王,其統治最初殘暴,但後來因其睿智和寬容而出名,是許多傳奇故事的主人公)拒絕他的朝臣讓他下達的無理命令。如果朝臣們動動腦子,在潮水漲到最高點的時候勸說他下達指令,也許能行,曆史就改變了。很多曆史英雄都有克努特的怪癖,隻在潮水漲到最高點時才下達指令。很多曆史作家說要不是這位偉大的克努特,國家形勢就會像失控的潮水,整個國家都會被潮水包圍。也許這種比喻不很恰當。因為曆史潮水的改變是因為英雄人物在適當時候阻礙了它的潮流。如果機會合適,英雄人物或許會創造光輝時代。


    “我們談了這麽多的如果,即便這件事不發生,也會發生別的什麽事,整個以後的曆史就會發生改變。我們可以這樣牽強地解釋任何現象。比如說,我們甚至可以說預言者約拿造成了美洲的奴隸製。如果他不說教,尼尼微(注:亞述帝國的一座古城,位於底格裏斯河沿岸,與今天伊拉克境內的摩蘇爾城相接。曾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在當時影響極大且極其興盛,尤其是在公元前七世紀西拿基立和阿叔巴尼帕統治時期)的人民就不會後悔。如果尼尼微的人民不後悔,它就不會被人攻破。有誰能說清結果會怎樣呢?整個帝國的發展史改變了,美國也許到現在仍是森林一片,到現在仍然沒有被開發。”


    菲利莫爾先生在他的《喬治三世統治時期的英國史》中說寫現代史太難了,而我們又沒有希羅多德(注:希臘曆史學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波斯戰爭,是最早的敘述體史書),沒有修昔底德,沒有李維(注:羅馬曆史學家。他所著的羅馬曆史共有一百四十二卷組成,現存僅三十五卷),也沒有塔西佗(注:古羅官員和曆史學家,他的兩部最偉大的著作《曆史》和《編年史》記述了從奧古斯都之死(公元14年)到多米西安之死(96年)這期間的史實)。他說如果這些希臘和羅馬曆史學家現在還活著,如果他們看到這些,如果他們很熟悉印度,如果他們很熟悉美國,如果他們知道得更多,他們也許會告訴我們更多。


    在威泰克的《為蘇格蘭女王瑪麗辯護》中,這位奇怪的作者參透了我這本書的精神實質。伊麗莎白女王臨死時,施魯斯伯裏伯爵夫人特意讓她的兒子待在倫敦,還有兩匹快馬隨時恭候,以便將伊麗莎白女王的死訊盡快通知給被關押的瑪麗女王。有位曆史學家寫道:“不可能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否則現在的情況將有多麽大的不同啊!瑪麗就從囚徒變成女王了,所有人都會為她在獄中的明智之舉而鼓掌讚歎的。她可以在圖特玻璃、在謝菲爾德、在凱特沃斯掀起一場全國性的起義,反抗她那位獨裁的表姐(注:這裏指伊麗莎白女王)。人能輕易地改變曆史,曆史也能套上成功的光環,盡享繁榮富裕。


    “如果瑪麗女王能活得長一點兒,或者伊麗莎白女王早點兒死,”米爾先生說,“英國的改革也許就失敗了”。相信人類思想應該平穩發展的人們不願意新思想傳播得這麽快,國家曆史僅僅因為一個女人的或早或晚地死去而改變。如果瑪麗女王活得長一點兒,或者伊麗莎白女王早點兒死的話,我們不能確定我們現在信仰的是羅馬天主教、摩門教(注:一種宗教流派,信奉一夫多妻主義)還是康德思想。


    軍事作家對漢尼拔(注:迦太基將軍,他在公元前218年至216年率大約三萬五千人穿越阿爾卑斯山,並且在特拉西梅諾湖和坎尼徹底擊潰羅馬軍隊。後來在公元前202年紮馬戰役中被擊敗)駐足不前到底有多少被迫的成分懷有疑問。這個疑問也許隻有從龐培城(注: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古城,位於那不勒斯東南。建立於公元前六世紀或五世紀早期,直到公元前80年,它一直是古羅馬的殖民地,因有許多著名的別墅、廟宇、劇院和浴池而成為一個繁榮的港口和度假勝地。公元79年,龐培在維蘇威火山的一次噴發中被摧毀。1748年,它難以置信地得以完好保存的廢墟被重新發現,而後被大量地挖掘)挖出更多的文字寶藏之後才能揭曉。在當時的那種場合和情況下,我們可以確定漢尼拔在加納之戰後如果迅速向羅馬挺進;如果納瓦拉(注:歐洲西南部的王國,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國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上)的亨利在伊芙利戰後能立刻進攻巴黎;如果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爾斯王能在攻占德比(注:英國中部的都市)後立刻向倫敦進攻,人類曆史的進程也許就會改變。


    如果沒有宗教指引,曆史和科學都將無比沉悶,毫無知性可言。從廣義上來看,曆史研究有種難以言表的悲傷和沉悶,它就像預言家的苦澀記錄一樣,悲傷、痛苦、難過。沒有曆史的民族是快樂的,因為曆史記載多是悲劇和罪行。曆史書上滿是同樣單調無聊的事件:包圍了一個又一個城池,打了一場又一場的仗,締結了一條又一條的條約。曆史是尼尼微紀念碑故事的延續,無數的囚犯一隊一隊被放逐;曆史是新版的福達(注:福達在棕櫚樹下被罷黜)故事。新版金屬硬幣上刻畫了拱門的樣子,流露出悲傷、痛苦、哀傷。如果發生那麽一點點的改變,曆史就會完全不同。曆史不斷地累積,曆史車輪向前翻滾,我們才能走向一個新的高度,時間越長久,目的越明確。上帝引導人類走過複雜的命運。華萊士先生在達爾文發表驚世駭俗的觀點之前就詳細闡述了相關理論。華萊士原來信仰是上帝安排好了一切,“有一種更高級的智慧指引人類按照確定的方向,朝著確定的目標發展,正如人類指引動物和植物的發展一樣”。一切對自然界適用的東西對曆史同樣適用。由帕斯卡爾提出、坦普爾主教闡述的教育世界的觀點是正確的。世界是不斷進步的整體,每一輩人都在前輩創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生命像落入泥土的雨點,一點一滴都沒有浪費。世上未完成的意願也將實現,人性破碎的大旗曾經無精打采地低垂,現在又在快樂的彼岸豎起。


    世界大戰也和曆史上其他事件具有相似性。曆史哲學家中的精英們發現曆史是重複的。有一些軍事曆史事件和普魯士入侵法國有著驚人的相似。像1793年至1794年和1814年入侵,1794入侵梅斯(注:法國東北部城市)和凡爾登(注:法國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梅斯以西的默茲河)。雙方打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戰役,結果是法國更加一蹶不振。然而,剛打仗的時候,入侵者普魯士人氣焰高漲,銳不可當,可後來日漸萎靡,猶如一盤散沙,再也沒有當初的銳氣了。曆史事件又驚人地複製了。1793年10月13日德國人攻打了維森博格防線,並占領了這個地方,法國將軍不得不退守哈格那,失去了大片土地。德國人因此獲得了軍隊和資源優勢,法國人麵臨更糟糕的境地。而在戰爭的初級階段,德軍磨磨蹭蹭、猶猶豫豫、懶散怠惰,犯了很多愚昧的錯誤。有一次,盟軍甚至離巴黎隻有一百五十英裏了。法國軍隊極為沮喪,巴黎一片黯然,巴黎共和黨掌權派正準備逃跑。但德軍卻沒有乘勝追擊進攻巴黎,到手的結束戰鬥的偉大戰機弄丟了。如果盟軍進一步挺進的話,英國也許就不必還法國六億的公債了。即便是拯救大眾委員會雖然冷酷地幹了無數刺殺事件,此時也變得同仇敵愾、鬥誌昂揚,沒有放棄對國家的希望。甚至是卑鄙的巴海賀也用激動人心的言語動員大家保衛祖國:“自由是每個公民向往的目標,有些人為它付出勤奮,有些人為它付出財富,有些人為它付出忠告,有些人為它付出武器,而所有人都要為它付出生命。共和國已經是被圍困的城池,它的所有疆土都成了軍營。”1793年德軍在維森博格的作戰方略和1870年在維森博格和沃斯的作戰方略沒什麽區別。德軍在1793年取得了重大的軍事勝利,但傳統的曆史學家說:“盟軍過於怠惰,法軍隻在大潰退中損失了一千人。如果盟軍不是這種作戰狀態的話,法軍可能會丟掉一個軍的兵力。盟軍的這次勝利打開了共和國的大門,但並沒有使盟軍獲得最終勝利。”當1794年法國反擊入侵的時候,正處於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內心反複滌蕩著那句格言:“快打!狠打!”現代人不會再糾纏過去的史實了。


    當盟軍旅途勞頓、萎靡不振的時候,法國的戰鬥熱情空前高漲。一百二十萬人應征入伍,並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訓練整肅。一批傑出將才很快在法國軍隊湧現。有個年輕的負責軍事工程的軍官,擊退了入侵的英軍,奪回了土倫(注:法國東南一城市,瀕臨地中海,位於馬賽東南以東),他後來成了一代帝國的締造者。據說有十多個出身低微的士兵都身懷將才。他就是偉大的卡諾,他在危機時刻脫穎而出,成為一方軍隊的領袖。“有了卡諾,”拿破侖說,“才打了勝仗。”1793年至1794年間還崛起了另一位帥才馮·摩爾托克,他也是被侵略的法國人。威廉·內皮爾曾說,馮·摩爾托克譴責士兵們為之流血犧牲的貴族統治。“他認為由特權階層選拔出來的軍官指揮的軍隊不可能打敗由從底層人民選拔出來的軍官指揮的軍隊。”卡諾和喬米尼一樣撰寫了很多戰爭科學的論文,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和戰爭天才沃邦持反對意見。論文是關於圍攻問題的。沃邦的觀點是守方永遠比攻方處於劣勢。攻下要塞的時間甚至可以精確到用短時計算。卡諾卻認為隻要城池堅固,守方與攻方相比勢均力敵甚至更勝一籌。他對軍事最大的貢獻是將土質工事改為石質工事。卡諾無與倫比的數學才華助他成為軍事天才。與之相比,盟軍頑固不化地沿用陳舊的“位置理論”。法國人遏製了敵人入侵的潮水,開始反攻。由於法軍堅固的工事阻止了盟軍的進攻,盟軍選擇了圍攻,但這卻使法軍有時間完成它巨大的軍事工事。法軍的軍事工事舉世聞名,憑借超級軍事工事,它曾差點兒實現全球最大帝國的夢想。查爾斯大公爵說法國的軍事優勢來自於周圍的一連串要塞,這樣它就可以以敵軍同樣的威力抵擋敵軍的入侵,同時為入侵他國提供堅實的基地。德軍防禦係統的最大弱點就是萊茵河西岸沒有這樣的防禦工事。在後來的戰爭中,這種情況得到了扭轉。德軍組織了有效的防禦,穿越了由一連串要塞組成的法國帝國防線,並將要塞據為己有。


    1814年入侵法國比1794年至1795年的規模要大得多,但二者有很多曆史相似之處。法國因為遠征俄羅斯而彈盡人亡,德累斯頓(注:德國中東部城市,位於萊比錫東南偏東河畔)是拿破侖的最後一場勝仗。萊比錫(注:德國中部偏東一城市,位於柏林的西南偏南)一役無情地摧毀了他常勝不敗的神話。那時的德國擺脫了專製統治,百廢待興,複蘇崛起;整個歐洲都聯合起來對付法國。那時政治力量比現在反對法國帝國和王朝的政治力量還具有破壞力。拿破侖一世意氣風發地將巴黎和它令人煩惱的陰鬱拋在一邊,又一次和士兵衝鋒陷陣。盟軍盡管擁有巨大的兵力優勢,仍然不願意和拿破侖正麵交鋒。甚至惠靈頓公爵都認為有一個拿破侖就頂由四萬人組成的一個軍的兵力。巴黎那時還沒有席爾〔注:路易斯·阿道爾夫,1797—1877,法國政治家和曆史學家,是拿破侖三世下台後建立的共和國第一任總統(1871年至1873年)〕先生後來用來反圍攻的要塞。當時隻有關卡,拿破侖命令用木柵加固,用大炮防禦。1814年1月25日,拿破侖到了沙龍,抵禦入侵的潮水。他的將軍希望有大批衛戍部隊保護他,但他冷冷地拒絕了,並說他的計劃是如此大膽、如此深刻,足以讓士兵鼓起勇氣奮力作戰。他打的那場仗充滿了無比耀眼的軍事天才和智慧,但勝敗已成定局,他不可能扭轉敗局。盟軍大量訓練有素的軍隊最終打敗了他。盟軍共有三個軍的兵力攻打他,還有大量的後備役,總數達到一百萬之多。如果沒有強大的兵力支撐,盟軍是斷然不會和拿破侖正麵交鋒的。盡管布魯切一戰拿破侖被擊敗,兵力損失不小,但他仍然相信他是天命神授,永遠不會打敗,甚至交給考蘭古和談全權委托書後又從他的手裏抽了回來。他還想著就像當年在意大利平原上一樣,在香檳平原給敵人以致命打擊。為了求得巴黎政治局勢的穩定,他又撒了個彌天大謊,說有他在,巴黎固若金湯。他撒謊的本事是無人能及的。他在第二天早上的《先生》報上發表評論,把事實誇大了五倍。布魯切贏了洛蒂艾爾一役的勝利,這個粗魯的普魯士人立刻急切地用戰刀打開了香檳酒的瓶塞,和所有的人痛飲,並預祝“到巴黎再幹”!拿破侖不得不向內地撤退,計劃把兵力集中起來。他率領士兵急行軍,用令人難以置信的士氣將一個軍一個軍的入侵者擊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他贏得了蒙特米瑞爾、南基斯和蒙特路的勝利。他後來高興地說:“別害怕,朋友們,任何人造的子彈都殺不死我。”布魯切發現有拿破侖在,想靠近巴黎很難。盟軍甚至提出停戰,準備接受考蘭古以個人名義提出的和談條件。但拿破侖具有將才卻沒有帥才,他沒能看出他的勝利和皮洛士國王(注:伊庇魯斯國王,公元前306年至302年以及公元前297年至272年,不顧自身全軍覆沒的損失,打敗了羅馬軍隊)的勝利是一樣的。皮洛士曾感歎:“再打贏一場,我就不能完蛋!”他的勝利不能改變最終失敗的命運。拿破侖率領的是一隻毫無抵抗能力的歐洲部隊,根本無法創造奇跡。他將武器、軍旗和成千上萬的戰俘送往巴黎也是徒勞的,失敗終將來臨。


    席爾和艾莉森的流行著作中以及為軍校學生編寫的書中都仔細研究過那場偉大戰役。讀著這些書,我一點一點地想起近期的戰爭。我從東北部和東部向法國盆地走,巴黎就在盆地的中心地帶,馬恩河(注:法國東北部一河流,流程約五百二十三公裏,大致呈弧形向西北方向流,注入巴黎附近的塞納河)和塞納河(注:法國北部的一條河,流程約七百七十二公裏,大致向西北注入塞納灣,哈佛附近的英吉利海峽的入口)流經盆地,形成一個犄角,在巴黎交匯。在馬恩河和塞納河之間是奧布河(注:法國東北部一河流,流程約二百二十五公裏,注入特魯瓦西北偏北處的塞納河)。就在這幾條河之間,拿破侖實現了他作為戰略家和軍事家的天才。盟軍認為從孚日山脈(注:法國東北部一個山脈,延伸約一百九十三公裏,與萊茵河平行。山區有圓形或幾乎平頂的山峰)到巴黎是戰爭最艱難的一段。拿破侖打贏了幾場仗,好幾次他都可以達成條件優厚的和平協議,但他被過高的希望迷惑,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失敗了,同時感受到巴黎動蕩不安,波旁王朝(注:法國王室家族從路易一世開始)複辟勢力又蠢蠢欲動。成功拋棄了他,本來可以撤退到拉昂就行,但現在卻不得不撤退到巴黎附近。撤退時,他重新控製了蘭斯(注:法國東南部一城市,位於巴黎東北偏東)。這是他最後一個城市,在這裏他最後一次回顧戰爭。他現在感到將大批軍隊放到前線要塞是巨大的錯誤,他現在需要大批部隊防衛帝國的心髒。沒有任何戰役比阿希思奧布戰役更壯觀了。兩萬法軍在一天之內抵禦了九萬俄軍和奧地利軍。這也是拿破侖身先士卒打的最後一仗。他需要更多的士兵。他決定從奧布河沿梅斯方向向馬恩河進發,期望能和梅斯、盧森堡、提永維爾、福丹以及斯特拉斯堡的衛戍部隊會合。他還往回走到聖·迪采爾,停了下來。普佐·德·博顧說服亞曆山大皇帝即便拿破侖有可能在背後用十萬兵力襲擊他,他也應該向巴黎挺進。亞曆山大估計向巴黎進軍具有重大的政治影響。拿破侖向前線進發,不過正如常常發生的那樣,他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把自己弄得像甕中之鱉。


    1814年3月,巴黎人談話的焦點圍繞如何保衛首都抵抗入侵。拿破侖犯了兩大錯誤:一、巴黎沒有防禦工事;二、巴黎沒有槍支彈藥。席爾指出:“敵人從塞納河右岸進攻定會從樊尚(注:法國中北部一城市,位於巴黎以東,它的十四世紀的城堡曾是皇家居住地,後來成為國家監獄)到帕西,經過對巴黎呈半包圍之勢的高地,從莎朗蕩附近的馬恩河和塞納河交匯處到帕西和歐特伊(注:從前的一座位於塞納河與布倫園林區之間的城鎮,現在是巴黎的一部分),經過對巴黎呈包圍之勢的高地。羅曼維爾是高原,蒙馬特爾(注:法國巴黎北部一座小山和一個區,位於右岸地區。)地區是丘陵,這些有利地形都是抵抗入侵的絕佳地形,雖然拿破侖這位愛國皇帝並沒有配置攻不可破的要塞。”但我們必須要問:愛國皇帝拿什麽來愛國?要塞憑什麽堅不可摧?巴黎的一小股部隊在蒙馬特爾和貝勒維爾英勇戰鬥(注:席爾在他的《巴黎之戰》中寫到了這件事)。可當第一顆炸彈在巴黎爆炸,巴黎就投降了。當拿破侖得知這個不幸的消息時,沒什麽比這在曆史上更悲壯的了。他手裏還有一支強大的隊伍,如果堅守巴黎,他會解救巴黎的。他會在巴黎重現,讓巴黎成為入侵者的墳墓。為政治形勢所逼,他的元帥又給他極大的壓力,說軍隊已經無血可流了,他最終不得不同意:“退位也許是現在該做的了。”在簽署退位詔告時他仍然說他能打贏盟軍。他自我安慰說:“英格蘭的確傷害了我,而我也將毒箭射中它的肋骨。我給後輩子孫增加了國家債務,祖國負擔不斷深重但國民還沒被壓垮。”正是拿破侖說用毒箭射中英格蘭肋骨的那天晚上,他服毒自殺未遂,仰天長歎:“現在連想死都這麽難,戰死沙場多容易啊!我為什麽沒在阿希思奧布死了呢?”


    我不知道讀者們對偉大的馬爾伯勒公爵的私人看法如何。有些人和阿奇博爾德·艾莉森爵士的觀點一樣將他奉為偉大的英雄;有些人和麥考利勳爵的觀點一樣把他當成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惡棍,給法國抹黑,卻給英國添彩,是總能製造事端的麻煩機器。“上帝不惜觸怒人們褒獎他。”盡管馬爾伯勒公爵一輩子沒做過什麽讓上帝高興的事,不過馬爾伯勒公爵的一生確實受到的上帝的指引。馬爾伯勒公爵早期的生活真夠幸運的,好像受“曆史上上帝之手”庇佑,才有這樣的好運氣。


    大約1670年法國的獨裁勢力壓迫了基督精神。路易十六是法國自私、殘暴、固執的絕對獨裁者,一個酒色之徒。鄰國畏懼他的侵犯,在公屬地區被他的威嚴嚇得膽戰心驚。隻有一個國家——英格蘭——公然與法國對抗,英國要麽是孤軍對抗法國,要麽是領導歐洲盟軍和法國打仗。在早期曆史上英格蘭曾多次在戰爭中將法國的騎士精神踩在腳下。就在十二年前,英格蘭還在護國者獅心王理查一世的領導下重獲了古老的威嚴。但英格蘭那時的國王查爾斯二世性格脆弱、罪孽深重。他覺得身為法國國王的兄弟性格也這樣。他和路易斯一起共同陰謀反對世界民權和宗教自由。1670年二人在多佛(注:英國東南部的港口)達成了一項臭名昭著的秘密條約,查爾斯拱手將英格蘭賣給了法國。就為了法國的錢,他成了法國國王的弄臣。還不止這些,法國國王投入到鎮壓他憎恨已久的荷蘭清教的戰鬥中。還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英國就是荷蘭的主要讚助國,幫助荷蘭建立和培養自由和宗教。而查爾斯卻要和法國國王一道鎮壓荷蘭的自由和宗教。他和法國締結條約派兵幫助鎮壓荷蘭。


    倫敦宮廷出現了一位富有的士兵叫邱吉爾。他的母係血統高貴,祖上是著名的船長德雷克。他才華橫溢,英勇無比,人格魅力超凡。他以前曾在臭名遠揚的柯克上校手下幹過,把守過非洲要塞丹吉爾(注:摩洛哥北部港口)。英國國王和布拉甘紮王室(注:自1822年至1889年間控製巴西的一個葡萄牙統治者王朝)的凱瑟琳聯姻,丹吉爾作為陪嫁成為英國的一部分。邱吉爾後來回到倫敦,大受宮廷歡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髦得合時”。他俘獲了所有宮廷美人的芳心,國王最喜歡的情婦卡斯爾曼伯爵夫人愛上了他,給了他一筆錢。查爾斯國王嫉妒他相貌英俊,而他個性隨意懶散也極易遭人嫉妒。國王給了他一個連的騎兵讓他幫著法國打荷蘭,借此把他從宮裏趕走。


    邱吉爾在法國很受歡迎,人們都叫他“漂亮的英國人”。戰爭對荷蘭來說太殘酷了,這些勤勞勇敢的人們最後徹底絕望了。邱吉爾的表現極為出色,可以說簡直是太出色了,路易十四國王當著全軍的麵褒獎了他,並保證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他升官。當時法國是世界上的第一帝國,並保持第一帝國的位置很長時間。英國國王和法國國王聯盟,英國出兵幫助法國也說明了這點。然而這些情況後來卻對法國產生了可怕的影響。英國軍隊由於島國的偏狹僵化,並沒有打大仗的經驗,但卻整個沿用了歐洲大陸軍訓體係。邱吉爾獲得了世界上最好的軍事教育。他向著名工程師沃邦學習了工事建築知識,向著名的將領龔疊、杜海學習戰爭科學、包圍技術、戰略戰術。後來在很多值得人們記憶的戰爭中他用所學反過來對付他的老師們。


    神祇也許會說為了一己之私,一無是處的國王派英格蘭最英勇的天才到世界上最好的軍事學校學習可怕的戰爭技術不是很好嗎?那些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法國人雇傭了英國兵,訓練他們最終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不也很棒嗎?馬爾伯勒從法國將軍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後來又將法軍帶進失敗和恥辱不也挺有意思嗎?法國的路易國王親自想要提拔並許以高位的那個軍官——馬爾伯——後來成了他的死敵,並用法國的恥辱和失望換得了自己的頂戴花翎不也很有諷刺意味嗎?


    讓時間倒退二十年,我們目睹馬爾伯勒最著名的勝利和他多次臨危逃生吧,看看那位精神抖擻的上尉是如何晉升為偉大的馬爾伯勒公爵的。在很多場合、很多戰役中,他顯示了巨大的軍事天才。在英格蘭內戰和低地國家(注:歐洲西北部的地區,包括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戰鬥中,他無不才華畢現。歐洲國家組成了大同盟軍打擊了路易皇帝的囂張氣焰,馬爾伯勒公爵出任大同盟軍的總司令。戰爭第一槍打響後,接著一年內打了一些勝仗,像布倫海姆(注:德國巴伐利亞西部的村莊)、拉米利、伍登納德、馬爾普拉開之役等。盡管這些戰爭並不顯著出名,但馬爾伯勒公爵個人卻是戰功卓著。他占領了一些重要地區,尤其是占領了利雷。戰役結束後,雙方的一切仇視都因冬天來臨而暫時放到一邊,士兵們也進入冬季營地暫時休整。


    馬爾伯勒公爵從弗蘭德斯出發去海格,他的連隊裏還有一些荷蘭特派員。他決定一半沿默茲河(注:西歐的一條河流,長九百零一公裏,源自法國東北部,流經比利時南部,在荷蘭東南部注入北海)走水路,一半上岸走陸路。默茲河是萊茵河的一條支流,保有母親河的美麗。盡管陸地和河流都披上了冬天的盛裝,但船隻仍可以在河中航行,兩岸的美麗景色至今使遊客流連忘返。周遭的一切平靜安逸,根本不像一場歐洲大戰正在上演。具有多重性格的馬爾伯勒公爵一定很喜歡這平靜祥和的景色。也許他期望著他的天才和野心能有廣闊天地可以盡情施展,他為打了勝仗而歡欣不已,期待著、計劃著將來的勝利。


    如果他真是這麽想的,那他的想法一定會被粗暴地打斷。一群掠奪成性、喜歡冒險的法國人正膽大妄為地入侵默茲河。他們看到了馬爾伯勒公爵乘坐的那條船,單從大小和裝備來看絕不是一般的船。法國人看準並利用了機會,攻打那條船,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寡不敵眾,全體投降,船被俘獲,所有人都成了囚犯。


    偉大的馬爾伯勒公爵——盟軍的大元帥——竟成了法國人的階下囚,這無疑是奇恥大辱。偉大的軍事首領不是在戰場上光榮戰敗被俘的,而被一群小毛賊給抓住的,這可真夠丟臉的。他可不能再在戰場上興風作浪了。當其他人都在衝鋒陷陣,他也許會被關在堅固的堡壘裏像個可鄙的囚犯一樣度過餘生。


    法國人用一種淩厲的商人氣勢處理戰利品,洗劫了整條船值錢的東西。讓他們滿意的是,戰利品特別豐厚,有昂貴的盤子、毛茸茸的皮草和家具罩、一大堆錢和漂亮的衣服。搜完以後,他們才去檢查俘虜。裏麵肯定有當官的,值得一抓。他們要是知道的話,有個俘虜值得上一船的金子,甚至是十船的金子。哎呀,如果法國國王有預知能力的話,如果那群搶東西的小分隊隊長能把馬爾伯勒公爵抓回來的話,國王一定會讓隊長坐帝國的第三把交椅的。如果事情是這麽發展的話,戰爭的命運和歐洲的曆史一定會改寫的。


    法國人長得膀大腰圓、虎背熊腰,但腦子不夠靈光,不過也能看出來周圍的囚犯好像都特別關注馬爾伯勒公爵,盡管他的真實軍銜未被揭露。馬爾伯勒公爵英勇無比,但麵臨這樣的危險和恐懼也會不寒而栗。就在危急時刻,有個仆人悄悄地走到他身後,往他手裏丟了一張字條。


    他腦子反應很快,沒有暴露這件事,找了個機會匆匆地掃了一眼紙條。


    是一張很多年以前他自己的老護照,那時他隻是邱吉爾將軍。


    輪到該檢查他了。他出示了護照,上麵沒有馬爾伯勒公爵的字樣。否則,法國人會歡呼雀躍立刻把他抓起來。但他們太無知了。盡管馬爾伯勒公爵的名字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但他們並不知道他從前的名字——邱吉爾。對於他們來說,護照僅僅是證實令人尊敬的身份的證件而已。


    俘虜可怎麽辦呢?法國人討論了一會兒。也許他們腦子裏突然有了一個陰暗的想法把俘虜都殺掉。古代戰爭都是這麽幹的。感謝基督精神在最殘酷的戰爭中減輕了戰爭的殘酷性。把俘虜帶到法國去?路上會很難辦。把俘虜和戰利品都帶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會驚醒附近的人,那麽兩樣不能都拿走。不管怎麽說,戰利品已經夠豐厚的了。最後他們決定不傷害俘虜,讓他們繼續走自己的路。


    看著法國人漸漸遠去的背影,馬爾伯勒公爵長舒了一口氣。他及時到達了海格。人們熱烈地歡迎了他。當人們知道他死裏逃生、意外脫險更加歡騰了。他後來又贏得了很多勝利,這些勝利使他成為英格蘭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先前獲得的勝利已經微不足道了。他的名字讓敵人聞風喪膽,連法國保姆哄孩子睡覺都騙孩子再不睡馬爾伯勒就來了。拿破侖說他是現代史上第一位將軍,當他開始攻打俄羅斯時,他仰天長嘯:“馬爾伯勒公爵上戰場了!”一位著名的上尉回憶道。


    席勒毫不猶豫地指出,隻要上帝出手幹預,人生就會出現轉折點。在人生的危機時刻尤其如此,使人的情感和感情發生根本轉變。但寒光爍爍的道德評判利劍不但指向個人,而且指向所有國家和時代,使他們不會犯錯,擺脫對宗教的不信仰,將他們重新引領回真理。最後,它還可能指向整個世界和所有人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襲力:把握生命的轉折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弗雷德裏克·阿諾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弗雷德裏克·阿諾德並收藏逆襲力:把握生命的轉折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