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逆襲力:把握生命的轉折點 作者:(英)弗雷德裏克·阿諾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叱吒風雲政治家
研究曆史和人生的最大主題之一就是研究政治家和治國之術。政治家的生活比普通人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意義。他們的個人生活細節能廣泛影響曆史事件和曆史發展趨勢。曆史上很多動人心魄的篇章或柔和優雅的段落都與偉人有關,是偉人締造了曆史。有種奇怪的理論說,偉大的政治家是時代的產物,而一個國家的真正曆史要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尋找。這句話或許有點道理,可很多普通的曆史學家都忽略掉了。全世界都承認偉人給時代刻上了自己的印記,影響了國家的命運,並且在無形之中影響了曆史發展的進程。
約翰遜博士在歌德史密斯的《旅行者》中插入了這麽一首詩,開頭是這樣的:
人的內心能承受的東西多麽少啊!
國王和法律能造成悲哀也能治愈傷痛!
這兩句詩裏包含了一定的真理和錯誤,人們一般能體會到這些真理和錯誤。
喬治時代,英國大部分,除了一些偏遠地區,很難說英國政治家造成了人民的苦難還是解除了人民的苦難。所有國家都會在一定曆史階段,頒布好的或壞的法律,對社會造成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有時,政治家的生涯深刻地影響了國家。政治家經過一係列思考和觀察采取某種實際行動避免了戰爭、締結了合約,這一時刻成為人類曆史的裏程碑。在雅典曆史中最受人矚目的是梭倫(注:古雅典政治家和立法家)憲法和克利斯提尼(注:西塞恩的希臘暴君,他曾領導此地區的居民反叛多利安人)憲法。阿諾德博士曾言古代曆史和現代曆史沒有區別,隻不過古代曆史比現代曆史更具現代感、更真實。閱讀曆史是很快樂的事,“用國人的眼光讀曆史就像往微笑的土地播撒大量的種子”。人們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什麽是政治家,政治家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政治曆史實際上是人民曆史。任何時代的偉人都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諧發展自己的複雜個性。偉人總能將自己置身於和諧的發展環境中。他們不但能啟發你的良知、平息你的痛苦,還能賜予你財富。偉人可以給你提供發揮才能的平台,使你具有自知之明和超凡的自控能力,使你能適應現代政治生活。一切革命的最大弊病是人們試圖從政府那兒得到政府不能給予的東西,實際上人們可以從自己這兒得到。政治家的工作是有局限性的,政治組織形式相對也並不重要,政治家本身都非常聰明睿智、精神矍鑠和純潔高尚。在曆史上閃耀最耀眼的光芒的政治家是那些使國家富裕和道德高尚的人。他們關心國計民生,關心人民的物質生活,也關注人民的精神生活。人們對政治家的個人生活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的個人生活影響了國家和人民的生活,他們的行為影響了國家繼而影響了我們。我們探尋他們逐漸獲得權力的腳步,對他們的故事很感興趣,並從中受到極大鼓舞;我們細細閱讀、慢慢品味他們曾經轟動和感染參議院的演講。順便說一下,這些政治家的演講結束語一個比一個精彩,光就演講結束語寫一篇論文也是不錯的題目。他們的演講具有強大的啟發和感召力,文字絢麗,但充滿了不祥的預言。部長們想廢除、修改和發布關於愛爾蘭的法令時,每次都宣稱隻要采納他的建議就會將國家建成烏托邦式的理想境界!愛爾蘭議員的演講結束語感召力是最強的。議會的辯論舞台就更熱鬧了。代表軍界的議員最容易得到議會的支持,他們長篇大論地慶祝自己派別的勝利。細細品味政治家的生活,也能感到很多令人失望的東西。“看,兒子,”奧克斯提耶那說,“我們有時多蠢啊!”偉人也有非常渺小的心態。惠靈頓公爵強烈反對俄羅斯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在聖·彼得堡沒有受到禮遇,後來還和利文斯一家大吵了一架。無獨有偶,基佐特先生一直對英格蘭持不友好的態度,因為他認為自己在英格蘭沒有受到關注。政治家的感情和觀點也有偏狹的時候。因為習慣於和群體打交道,往往忽略同情個人生活,滿足於政治組合而不去關注國家的深層傾向。因此,由路易斯·菲利普領導的議會政府管理法國時發生了重大錯誤——他們每提出一個議案就絕對依賴議會的大多數,大多數同意就同意,不管對錯。政治家還把宗教看成是政府管理方式,並不理解宗教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核心,比其他問題都重要。如果說他們認識時代特征的速度慢,實際上是冤枉了他們。佛朗哥〔注:1892—1975,西班牙軍人和政治領袖,領導民族主義政府在反對西班牙內戰中(1936年至1939年)擊退共和黨員的武裝力量。他在1939年至1975年期間以獨裁者姿態統治直到死,其後波旁皇室君主政體複位〕同普魯士戰爭還沒打響,和鄰國還很平靜友好的時候,人們已經大張旗鼓地宣講,慶祝議會推翻了王權。格蘭維爾勳爵時任外交部長,人們對他說,他們從沒有對歐洲事務如此漠不關心過。
了解政治家的人生轉折點,既要從大處著手,又要從小處著眼。從大處看,這些轉折點影響了政治家的思想,也影響了國家的命運。海德宣布和圓顱黨(注:英國1642年至1652年內戰期間的議會派分子,與保皇黨相對)脫離關係,伯克宣布脫離雅各賓派(注:法國大革命中激進的民主分子)都是如此。已故的羅伯特·皮爾爵士一點一點地接受了天主教,接著放棄了對清教的保護。從小處看,政治家的人生轉折點決定了他和黨派的關係和職位的晉升。坎寧先生和自由黨站在了一邊,他的學生格萊德斯通先生雖出身於托利黨(注:創建於1689年,是輝格黨的反對黨,1832年以後托利黨名為保守黨)但最終與托利黨決裂。當然兩黨之間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界限。當然也不能說如果政治家推翻了一種體製,那麽這種體製就是錯誤的,采取哪種政策應隨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地方保護主義在國家的某個曆史階段是正確的,如果換種情況,政府也許應該采取自由貿易製度。在某種社會,貴族政治也許是最好的;在另一種社會,人民代表製度也許是最好的。當民主智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就要廣泛推行以全國投票為基礎的代表製度。政治家無論是推翻一種製度還是建立一種製度都不應該無休止地歌功頌德或譴責批評。他們為所處的那個時代作出了最佳貢獻。敵對派不過像擺來擺去的鍾擺一樣,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有時候需要創立製度,有時候需要摧毀製度,有時候需要重建製度。這是英國王室曆史給我們上的一課。君權獨裁的都鐸王朝〔注:英格蘭統治王朝(1485年至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後代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被推翻了,接著建立了還是君主製的斯圖亞特王朝(注:英國王室,137年至160年統治蘇格蘭,1603年至1649年統治英格蘭,1660年至1714年統治蘇格蘭〕,直到大革命建立君主立憲製。政治家的爭端讓我們目睹了政治的實質。有人在平民院實實在在地爭論過這個問題,但沒人能說出政治的全部實質是什麽。像英國議會這樣的議會在爭論時不要那麽尖刻,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必須明白,所有黨派的人都是朝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努力工作的。研究政治家的生活能更好地理解政治,這對一切國家都很重要。政治家具有一種特殊的高貴、痛苦和自以為是,他們的個人曆史不知不覺地融入國家曆史,個人意識反倒淡化了。
讓我們看看兩位著名政治家皮特和福克斯的人生轉折點吧。兩位都與現代曆史有著直接的密切關係。很奇怪,二人在早年就交好。霍蘭夫人對她的丈夫說:“今天早上我和赫斯特·皮特夫人在一起,她有個兒子叫威廉·皮特,還不滿八歲,但卻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孩子,家教嚴格,舉止得體。記著我的話,隻要我們的兒子查爾斯活著,他就是查爾斯的眼中釘、肉中刺。”威廉·皮特第一次在議會演說就一舉成名。湯姆萊主教說在他之前還沒有人能一進議會人們就寄予這麽高的期望。每個人都以皮特為楷模、為動力走向成功。皮特演說完一坐下,福克斯就急忙熱情地走過去,祝他演說成功,可皮特不屑一顧。“皮特不是一小塊榆木腦袋”,伯克說,“他是一大塊榆木腦袋。”後來皮特讓福克斯給他弄一張謝爾本勳爵的邀請函,讓他和朋友有機會能覲見國王,為國王效勞。湯姆萊主教說:“我想,這是最後一次皮特和福克斯單獨共處一室。從那時起兩個人開始在政治上交惡一輩子。”
國王派人找來皮特委以重任,皮特是唯一能和福克斯抗衡的人。皮特接受了郵政大臣一職。“他絲毫沒有猶豫,接受了委任。”就在皮特接受委任的同一天,年輕的佩珀·阿登閃亮登場,接受了阿普爾比教區的委任狀。那時皮特已經是財政大臣了,就在他的房間裏,人們爆發了一陣哄堂大笑,不是嘲笑,而是自己黨派成功後的歡笑。皮特後來組織了自己的內閣,他的黨員占議會絕大多數,而福克斯的影響力卻減弱了。二十四歲,年紀輕輕的天才部長就開始了他的獨裁統治。
斯坦霍普勳爵描述了皮特的一段非常感人的人生經曆。皮特向奧克蘭勳爵發誓他愛他的女兒,奧克蘭勳爵說很感激他的真情,但作為未來英倫的偉大公主,她不可以嫁給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那時很多年輕人就是因為沒錢所以不能娶到心儀的女子。因為如果萬一男方不幸死去,女方作為一個窮寡婦就活不下去。皮特不具備娶他女兒的結婚條件。奧克蘭勳爵大致了解皮特有債務、有財政困難。皮特自己完全承擔了拒婚的恥辱。後來這件事就結束了。
在皮特的一生中,兩件事對他影響最大,而且最終結束了他的生命。第一件事有些不大真實,是威爾伯福斯先生發難譴責梅爾維爾勳爵。威爾伯福斯先生非常正直,能影響很多搖擺不定的人。皮特看著他的朋友,知道這位約克郡的議員會造成軒然大波。“無人能抵禦那雙具有穿透力的眼睛的魅力。”馬爾姆斯伯利勳爵說正反兩方的票數相當,“阿博特·威爾伯福斯演講時臉色蒼白,停頓了足有十分鍾,投了關鍵一張反對我方的票。皮特戴上那頂小高帽,壓低了帽簷,他通常隻在晚上參加晚宴時才戴那頂帽子。我看見他淚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萊加德上校在給威爾伯福斯勳爵寫的信中說,“我相信梅爾維爾勳爵犯了罪,而皮特的老朋友又對他造成了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導致了他英年早逝。”威爾伯福斯先生在信後麵加了這麽一句話,“這件事沒有傷害到他的健康。”
他們迫害沃倫·黑斯廷斯遭了報應,所以皮特才會感到傷心,才會譴責梅爾維爾勳爵。兩個人好像都特別妒忌沃倫·黑斯廷斯,擔心他會在內閣獲得席位,借國王的力量發展自己的黨羽。斯托勒先生對伊登先生也就是後來的奧克蘭勳爵說:“那天鄧達斯先生在好多人麵前說過,他的性格就是那樣有什麽說什麽。反對派已經幫他把事辦好了,他們已經把黑斯廷斯幹倒了,他進不了內閣了,並且他的根基也給摧毀了。”如果皮特和鄧達斯出於政治私利幹了這件事,他們也一定會遭到報應的,這也給政治家曆史提供了航標燈和範例。”
但徹底毀掉皮特的是奧斯特利茨(注:捷克城鎮。1805年12月2日,拿破侖在附近決定性地擊敗了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及弗朗西斯二世的俄國和奧地利聯軍)戰役。斯坦霍普勳爵的父親說:“這場戰役是他的直接死因。”那時他的臉上始終帶著憂心忡忡、鬱鬱寡歡的神情,威爾伯福斯管他那表情叫奧斯特利茨表情。那天,他從巴思(注: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座市鎮,在布裏斯托爾港的東南麵。以其喬治王朝的建築和溫泉而著名。這些溫泉是公元一世紀古羅馬人開鑿的,是頗受青睞的療養勝地)回家,走過他在帕特尼別墅的長廊時,看見了歐洲地圖,很難過地說:“收起來吧,十年都用不到它了。”想想兩個月前在卡姆登勳爵家用餐時遇見阿瑟·韋爾斯利時,他怎能知道那位出類拔萃的在印度服役的軍官,注定會挖出那隻法國雄鷹的眼睛,把它串起來掛到石頭上。
福克斯還沒到二十一歲就進了議會,發表了幾次成功的演說,但沒有一次能像皮特的第一次演講那麽成功。喬治國王剛開始並不喜歡他,“那個年輕人毫無一般人應有的榮譽和誠實,他一定會被人瞧不起,惹人討厭的。”除去他擔任海軍上將一職的時間不算,他一共在軍界任職不到二十個月。在英格蘭搞政治薪水也少得可憐。福克斯人格低下、嗜酒好賭很難打動一個既看重人品又看重才智的國家。霍蘭勳爵說沃波爾曾經給他講過一個奇怪的故事,說一個冒牌的格雷夫夫人向他提親,女方是西印度群島的女繼承人,資產八千英鎊。福克斯最終還是和他的情人——阿米斯泰德夫人結婚了,但卻沒膽量公開承認。羅素勳爵說福克斯說得很難聽:“他從青年時起就縱情享樂、荒謬沉淪。”勞德戴爾勳爵也發現了他的毛病。福克斯去了艱苦的切爾頓海姆,沒有人知道他是否抱怨過。勞德戴爾勳爵的父親在那兒得病後死於水腫,福克斯的朋友們注意到了他腫脹的雙腿和日益衰竭的脖子和胸部,所以沒人能確定福克斯看到這種情形是否會害怕。
喬治·康沃爾·劉易斯認為有一件事是福克斯的轉折點。“有理由相信福克斯決定擺脫謝爾本勳爵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對他後來產生了重大影響。”福克斯出於不忠擺脫了謝爾本勳爵,和諾斯勳爵結了盟,這是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如迪斯雷利先生所說,“英格蘭不喜歡結盟,因此他繼續毫無勝利希望地和皮特作對。”
中年的福克斯,上了歲數也擺脫了壞習氣,或者說是壞習氣擺脫了他。他在聖·安山脈安享富貴,像所有英國政治家一樣天生就喜歡希臘文學,這時他有充分的時間滿足他的愛好了。福克斯死得很突然、很安詳。“好好讀讀我吧,”他臨死的時候說,“我是維吉爾的第八本書。”他的臨終遺言是:“麗慈(注:他的妻子),我死得很快樂。”羅素勳爵用霍蘭勳爵的話作為講述福克斯篇章的結尾:“在死的時候,知道自己被愛,床邊的人都喜歡自己,是一種莫大的安慰,人有充分理由在結束一生的時候說死得很快樂。”沒有人比福克斯更配得上那樣的安慰了。也許,我們期望的安慰比這還要更有內涵、更好。
我認為羅素伯爵對皮特的評判既不能說完全公正,也不能說有失偏頗。羅素伯爵在嚐試著寫傳記或研究曆史的時候從未丟掉政治家的天性。他完全反對皮特和法國的第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使英國增加了毫無必要的大筆國債;他也沒有公正地理解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我不相信皮特打這場仗一點沒有挑釁負氣的意思。在亞眠談判破裂後(注:福克斯時任外交部長),羅素伯爵支持打第二場戰爭。羅素伯爵對於拿破侖個性行為的觀點前後也不一致。下麵的兩段話好像有點前言不搭後語。
“從經驗來看,第一領事好像不會表露個人熱愛和平的傾向。他是被敵人逼著才全力以赴投入戰鬥的。”
“他是無可爭議的歐洲的統治者,可以率性改變各國政府的版圖和形狀。如果有人膽敢憎恨他的暴力行為和傲慢的言辭,他能讓他們老老實實的。”
羅素伯爵認為喬治國王是帝王之術的大師。他沒讓福克斯在皮特死以前接任他的部長之職,在皮特死後才讓福克斯當了部長,這是對皮特的嘲弄。斯圖亞特國王審時度勢,從不做不可能的事,是他和漢諾威國王們的最大區別。我們很瞧不起王室理解問題的方法,他們的水平比商人、鄉紳和教區院長的水平高不出多少。商人、鄉紳和教區院長占人口比重很大,他們的威力和國王在議會的威力一樣大。“國家的心仍然忠於喬治三世。”薩克雷先生實事求是地說,“他是有很多毛病,脾氣又倔,但他誠實、單純、勇於承認錯誤、虔誠。感謝上帝,這些品質大多數英國人都欣賞。”
福克斯是壽終正寢了,可皮特卻悲慘地死去。“同胞們,我要離開我的祖國了!”這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由於奧斯特利茨慘敗,他傷心過度而死。有個人到他在帕特尼的別墅看他,發現仆人們都跑光了,一個一個的房間空無一人,後來他來到皮特待的那個房間,看見他躺在那兒,奄奄一息。他病入膏肓、萬念俱灰、傷心不已,他沒有料到自己的結局竟會是這樣。他的朋友林肯主教,本來能為他做聖禮,但皮特說他實在沒有力氣,不做了。他說他害怕和很多人一樣,閑時不念經,臨時抱佛腳。他在臨死時再虔誠也沒什麽用。回顧一生,自己活得還算幹淨、還算滿意,沒必要熱烈地懺悔。他說:“耶穌的美德教育了我,上帝會憐憫我的。”
很多政治家都將宗教看作社會組織、政府機器或大眾觀點,這實在是太不幸了。維吉爾抑揚頓挫的詩篇是無法安慰臨死人的內心的。最後,至於皮特的例子,我們必須采納已經檢驗過、證實過的理論加以分析,而不能用未經檢驗過的理論加以分析。我們不能希望煩擾不斷、傷心不已的人臨死時比皮特說出更好聽的話來,“耶穌的美德教育了我,上帝會憐憫我的。”
我們看看倒黴政治家的命運吧。看看他們的內心世界,公眾也許對他們的內心世界並不熟悉,但從他們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略知一二。
沒有人像克萊倫登勳爵那樣經曆了眾多曆史事件並書寫了曆史。我們對於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了解來自於他自己的不朽文字。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沒有誰的名字比他的更響亮、比他的影響力更大。在長議會(注:長議會是查爾斯一世在1640年11月3日起的,就是說除非全體議員同意,否則不得解散議會)設立的關鍵時刻,人民見識了他的號召力,後來國王才意識到他的影響力有多大。他是平民院自己黨派的領袖,是貴族院的大法官,還多年擔任英格蘭首相,是兩任英國國王的外祖父。他一身的榮耀在英國無人能及。但他宦海沉浮多年,努力奮鬥但屢屢遭挫;他堅韌不拔、美好高尚,無論是非曲直、境遇好壞,他都堅守基督徒的信仰和希望。最後終於獲得晉升,一飛衝天一如他後來淪落時一跌到底。放逐、貧窮和無端誹謗結束了他漫長的、跌宕起伏的一生,英國曆史和文學都描述了他,他的名字也名垂千古。他最後的生涯,盡管最悲慘但也最快樂、最美好。他每一次的沉淪都是又一次崛起,他學會將放逐當成休假,平靜地稍事休息,在結束了積極、繁忙的一生之前,他仔細地審視回顧了一生。了解他的曆史要從他成為那個時代轟動事件惹人注目的主角開始看起。他過去是個成功的律師,現在是偉大的政治家。無論何時隻要有宣稱自由、糾正錯誤、調查詢問、廢除暴權、揭露罪犯的事,愛德華·海德都是頭一個最受歡迎的角色。但過了一段時間,無論對還是錯,他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兒過火了,他的良心和理性都過意不去了,用所有的影響力支持日薄西山的保皇派,到約克郡去勤王。新加入保皇派他好像不那麽受歡迎。在保皇一派,他仍保持嚴肅、克己的共和黨作風,當然保皇黨們不欣賞。他勇於說真話,不管真話是不是動聽。他剛正不阿、思想高貴、清正廉明。在他和黨內其他成員明確對立之前,他的軍事理論還有些用處,但當真正的戰爭開始以後,他就沒用了,有一段時間他不再擔任要職。
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也許是英國曆史上最值得記憶的時代。他在西裏的時候,發動了曆史上偉大的起義。由於計劃不準確、個人情感因素和黨派偏見,最後起義失敗了。但他指揮得當,起義仍然成為經典。他在澤西島(注:英吉利海峽上最大的島嶼。933年被諾曼底兼並,自1204年被授予自治權以來一直為法國所屬)繼續搞起義。他在島上住了兩年,他總說“很高興,我獲得了心靈最大的平靜安逸”。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他。喬治·卡特萊特把他迎進了伊麗莎白城堡。在那兒,他建了一座兩室或三室的房子,他的武器靠著門邊放著,上麵刻著拉丁文:“bene vixit quituit。”(注:意思是逃過通緝的人活得挺好)他在那兒過得很安逸、很愉快,每天長達十個小時看他從巴黎帶來的書、寫他的文章。查爾斯國王送給他各種他需要的研究資料。當皇儲離開法國,海德接到國王和王後的命令去輔助他們。澤西那段愉快的隱居生活隨即結束,他變得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他乘船去荷蘭,半道被劫,身上最後的錢也沒了。後來查爾斯二世又派他去馬德裏任大使,可他不願意幹。在馬德裏他自稱是大臣,因為在查爾斯的偽政權裏他任財政大臣的空銜。他研究西班牙語,開始創作《現身聖歌》。回來以後,他住在安特衛普(注:比利時北部一城市,位於布魯塞爾以北的斯特爾特河邊。它是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查爾斯國王在沃賽斯特一役戰敗後,逃到了巴黎,想讓海德到他那兒去。他就去了巴黎,跟著他的國王東奔西走流離失所。從他留下來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境遇每況愈下,但他仍然忍受著。“人沒麵包難道會死嗎?我不信。我們五六個人一天吃一頓飯。上帝知道我們欠給我們做飯的婦女多少夥食費。我沒有衣服沒有柴火,天太冷了。我凍得筆都握不住,可連買捆柴的三個蘇(注:舊時法國的一種硬幣,幣值很小)都沒有,好幾個月我都沒看到一枚金幣了。三個月來我吃的肉都是從一個可憐的婦女那兒欠的,可她不再相信我會還錢了。我在安特衛普的可憐家人過得和我一樣慘。我必須鼓足勇氣,壓力再大也不能被壓倒。天真無邪才能讓我們幸福快樂,幸福快樂是因為我們無所畏懼。無論誰對環境感到困頓、煩心都要努力擺脫。麵對困境人或多或少總會動搖和困惑。如果貧窮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就不必害怕。隻要上帝賜予我們健康(感謝上帝,我十分健康),我就會想上帝讓我們活著就是讓我們忍受折磨。當他讓我們生病(我很心安理得地接受),我就會認為上帝是讓我們避免遭受更大的災難。我別無建議提供給你,像我那樣做,按照上帝的意願去做,欣然接受上帝賜予我們的快樂和評判。努力用誠實的方法避免肉體饑餓和精神饑渴,不要辜負上帝賦予我們的職責,努力堅持下去。”
苦難的日子似乎終於過去了:1660年迎來了複辟。他獲得的空頭銜,原來隻是個笑話,但現在變成了輝煌的現實。但回顧海德的一生,這段輝煌壯麗的時期似乎又是最悲慘的。他吃過苦,卻不能承受成功後的繁榮。他獲得的榮耀空前絕後,一如他受的苦難那麽深長。他身上的弱點也開始顯現,但別人包括他自己都沒有察覺到。也許他得到了輝煌的榮耀後才顯現出來了。他對權力貪婪無比,對物質具有強烈的占有欲。他從克萊倫登大樓搜羅來的奇珍異寶堆積如山。他好像完全背叛了誠實的品格,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已經完全放棄了尊嚴和自尊。在年邁遭放逐的日子裏,他懺悔自己有罪;在重新得勢豔陽高照以後,他忘記了曾經的崇高理想。他坦言富裕的日子裏他感到痛苦,而孤苦無依的日子裏反倒感到平靜和幸福。他如果在邪惡日子裏充分施展邪惡,也許就能保全他那高貴的身份。感謝上帝,他沒有那麽做。
佩皮斯(注:1633—1703,英國公務員,他的日記包括有對1665年倫敦大火和1666年大瘟疫的詳細描述)在他的《日記》中用兩三段記錄了克萊倫登大樓的榮辱興衰。佩皮斯詳細記述了海德最後一次被國王接見後離開的情形。沃德先生的那幅畫《克萊倫登的衰落》就是根據他的描述畫的。國王的朝臣每次看見海德都會對國王說他的老師來了。朝臣們學會了海德的幽默,給宮廷找點兒樂子。據說臭名昭著的白金漢公爵最拿手的就是模仿“那個嚴肅的人走路時莊重威嚴的樣子”。國王剛開始還有點兒責怪的意思,後來就覺得拿他忠實的老仆人取樂挺好玩兒。海德嚴肅地走過皇家甬道。最後查爾斯建議伯爵立刻放棄掌管玉璽。作為回答,克萊倫登公爵要求國王接見。國王對此不能拒絕,在某一天早飯後召見了他。那天全體朝臣都知道。當然,這件事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二人進行了兩個小時的私人談話。當朝臣們開完會後,他們都很急切地看二人的麵部表情,覺得二人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佩皮斯說國王名聲狼藉的情婦跑進她的閨房,站在那兒感謝上帝,老頭兒終於滾蛋了;好幾個浪蕩公子在她的閨房裏和她聊起來(他們一直在那兒等著克萊倫登公爵)。克萊倫登公爵也總說那些人就是一直等著看他的好戲。一連幾天,國王沒有任何舉動。朝臣們都感到很詫異。他們奚落他“當個老奸巨猾的律師還算有用,因為他把國王教育得像白癡一樣”。最後國王屈服了,派國務卿拿著國王親筆簽名的委任狀去要國璽。國務卿拿著這個垂涎已久的國璽回來了,一個重要的朝臣拍拍國王的膝蓋說:“先生,這下您是真正的國王了。”
這當然是克萊倫登公爵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貶謫,但他的敵人仍不滿意。也許他們是怕有一天他會卷土重來,所以一定要斬草除根,喝幹他的血。他們決定以叛國罪彈劾他。已故的大法官坎普貝爾說彈劾文“極為荒謬,純粹是莫須有”。好像根本構不成指控他的罪名。國王害怕他會離開英國投靠敵國,滿足他的敵人。盡管克萊倫登公爵極不情願,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順從國王,遠赴盟國。他的敵人把這當成打擊他的好機會,讓議會通過一項法令永久地放逐他,一旦回國就算犯叛國罪。接下來的日子是克萊倫登公爵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那些嚴肅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那些隻關注人的生活意義的人,不會在乎白廳擁擠畫廊的浮華,克萊倫登公爵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在意東山再起時的榮耀,而更多地在意他在蒙特佩利爾、木蘭和胡恩的生活。
帶著一顆幾乎破碎的心和羸弱的身體,他動身去了法國。隨著法國政府同英國政府的關係變化,法國人對他時而苛刻時而關照。很多苦難的日子過後,他在蒙特佩利爾定居下來。在那兒,他完成了他那部《現身聖歌》。用給孩子們的一封信做前言。我引用了一些,他被貶謫後的心境可見一般。
“我的孩子,你和我一起經曆了我放逐過程中的一切不幸和苦難。我必須將我在放逐過程中的心得和你分享才算公平;在編輯大衛聖歌的時候,我想了很多,也從中獲得了很多平靜和安逸。我相信,將來如果你遇到什麽困難或逆境,讀一讀也會讓你感到放鬆和平靜。這本書包含了與眾不同的東西,它可以教育、鼓舞和重塑人的精神世界,使偉大的上帝能接受我們的生活。在以前的放逐生涯中,我就用這種想法教育自己。當國王和國家都遭受浩劫,尤其是我自己困頓潦倒的時候,我都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很抱歉多年以來,我不能陪伴在你母親和你左右。我必須為國王效忠,而國孝、家孝不能兩全。我很難過,但迫不得已。上帝保佑了我們,發生了一連串的奇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國王奇跡般的複位,我也獲得了極大的富貴榮華。國王寵愛我、欣賞我,我很高興。作為仆人,我勤勉、忠貞,保全了我的財富和名節。我心裏、眼裏除了國王的榮耀和快樂別無其他。我必須坦白我有充分理由相信上帝給我的理解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對於國王、對於國家我盡職盡責,但我卻沒有對上帝盡責,沒能記著在困境和放逐的時候,祈求上帝的保佑和救贖,我忘記了我對上帝發過的誓。正因為如此,他讓我遭受新的困難,並承受莫須有的罪名。等我垂垂老矣已經無力再和困難做鬥爭,他又放逐了我。我曾一度中斷了寫《現身聖歌》,讀聖經,但仁慈的上帝把我從懶散的心境喚醒,責備我,雖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圖。他用我最不希望的方式評判我,把我攆出了陽光燦爛的英國,失寵於國王。沒了日理萬機、心無旁騖的工作,我流離失所。我感到孤獨,我那顆高傲自大、飄忽不定的心回顧過去,難以平靜。”他把放逐稱作是“上帝賜予的第三次休息,是上帝憐憫我,為我賜福。”他一生總共三次這樣休息過。第一次是他住在澤西;第二次是他到馬德裏出任大使;第三次就是這次也是最後一次放逐。從出生上帝就賜予他無盡的祝福。他認為他自己那時最幸福:“上帝賜予每個人榮耀和機會。我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自己做了什麽,別人又都做了什麽遭了什麽罪。將自己完全交給上帝,才能愈合心靈的創傷,堅定信心承受未來的苦難。相信我們遭受折磨上帝會滿意,也會適時保護和解救我們擺脫苦海。隻有發誓效忠上帝,忠誠正直才能永遠獲得上帝的保護和救贖。”
好多年過去了,這位老人越來越熱切地希望看看祖國、看看故人,別等到無人可看再回去。而且他還有個很大膽的願望——能夠官複原職。他又搬到胡恩,至少是憂鬱中的安慰,他離英國又近了一點。他給那位麻木不仁的國王寫了一封請求信,希望能死在孩子們身旁。“已經七年了,”他請求道,“即便是犯了最大的罪過上帝也認為能夠贖罪了。即便國王再不高興,七年也夠屈辱了,我不能承受也承受了。既然有人想讓我死,我最大心願就是能為自己選擇死的地方。”
可事實並不是他想的那樣,無恥的國王根本沒有搭理這個可憐的要求。胡恩是他顛沛流離的最後一個地方。一個寒冷的冬日,他死在了那兒,身邊沒有親朋,終年六十五歲。
克萊倫登公爵遭貶謫的故事告訴我們,政治家夢想破滅、心靈破碎是一個多麽悲慘的故事!
“信上帝別信人!”
“信上帝別信國王!”
看看當代政治曆史吧,看看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他最近出版的《生活和信件》能使我們了解現代政治家的生活。
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被基督教堂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學術和思想方麵的成就堪比他作為一名政治家和議會演說家的成就。他的成功歸功於他高尚的道德和他的學術能力,沒有哪位財政部長能像他那樣激勵國人。他演講簡單、直率、樸素,和格萊德斯通先生的預算、和迪斯雷利先生的演講完全不是一路。在他的簡潔和信仰裏能感受到他對上帝是多麽信任,同時也理解了他的結論是積極探究和理性思維的結果。當時我們根本沒想到這個人能平安地應對經濟危機。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點兒,就能當上輝格黨的領袖。也許他並不隻是堅強精神的簡單結合體。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的文學特點和政治特征更是如此。和當財政大臣相比,他更願意當《愛丁堡評論》的編輯。事實上,編輯工作更對他的脾氣。在文藝批評界,尤其在否定文藝批評理論方麵,他都是領軍人物。他對培根作品的評論見解獨到,摒棄了內布爾的陳詞濫調。他不是簡單地破壞,也不是簡單地合成,他帶來的是光明,而不是粉飾。如果你熟悉紐曼博士最新力作《統一語法雜文》,就能從每頁中看到完全矛盾的觀點,你或許會對他的精神主導思想了解一二。他是傳統習俗的破壞者,然而他沒能留給後代子孫永久的豐碑。
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的政治和學術生涯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他寫信的時代,寫信還是一種藝術,郵費很貴,人們不得不多掙錢才郵得起信。那時的信內容很充實,那種精神是後輩政治家和作家所欠缺的。他談到同時代的人過於嚴肅,但也許人們實際上沒有他寫得那麽嚴肅。單從他的文字上看,他的推理有些過分盲目,他寫的是常識,但卻透露出他是絕對的天才。他對任何事情都不抱希望,對於克裏米亞的征戰也不報任何希望。他無法欣賞和他不一樣的天才,他不明白狄更斯和麥考利的作品為何永遠受歡迎。他熱愛文學甚於熱愛政治,他很討厭議會開會,在失去議會席位後,他覺得很難再願意進入議會。不過,很遺憾,他後來成了內閣部長。他的書信吸引人之處在於觸碰了當代的政治和文學,這對重現那個時代的曆史很有幫助。當他繼任為財政部長後,他提過格萊德斯通先生對他很好,對他幫助很大。他十分苛刻地評論麥考利和培根的文章:“他們對古代哲學的評論大部分都極為淺薄無知,毫無理性、毫不通順。對一些華而不實的裝飾有著一種幼稚的、小丫頭般的喜愛。很難想象,這種心態竟出自一個幾乎四十歲的男人,我更相信麥考利充其量不過是個善於玩弄辭藻的人。”他說得有些地方挺對,有些地方不對,不過我們能看出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根本不欣賞和自己毫無共同之處的人。劉易斯爵士沒有意識到麥考利的天分。事實上是成千上萬的人都讀過麥考利的作品,可沒幾個人知道《政治觀察和理性思維方法》和《早期羅馬曆史的可信度調查》。他最近出的書是他最好的一本,是他從1783年到1830年在大英政府統治時期,在《愛丁堡評論》發表的文章合集。在第十三卷曆史書信中有這麽句話:“太長,細節過多。”路易斯寫到如果他把所有曆史都記錄下來,供現代人餐饗,十三卷都不夠,得三十卷才行。
再有就是一些他對同時代的人的評述。他評論迪斯雷利說:“迪斯雷利攻擊性較強,可一點兒都沒說到正點。”對於羅伯特·皮爾他說:“我不認為他的判斷力有多高,作為公眾事務的領導者有多偉大,如果他不是一個領導,他的價值反倒很大。他的眼界不寬,理論聯係不上實際,沒有看到山雨欲來的改革。皮爾的死對皮爾派來說影響很大。格雷厄姆是偉大變革的受難者,當皮爾的朋友一個個地離去,隻有他還一直和皮爾站在一起。對格萊德斯通先生來說,這就像卸掉了一個巨大的包袱。”下麵一段話也許是對當代平民院最嚴厲的批評,我們用這句話結束本章。很遺憾喬治先生並沒有提到基督徒,很顯然,他並不認為單憑基督教就能阻止某些人出於私利攻擊公眾法律。
“我給托克維爾寫了一封長信,向他解釋目前的政治毫無危險可言,但人們的道德有危險。我告訴他這種危險已經威脅到我們的兩院。人們道德淪喪為那些放棄理論信念的人找借口。隻有頌揚堅守理論信念的人,社會道德才能提升。可是很多人宣揚道德都是出於個人目的。”
研究曆史和人生的最大主題之一就是研究政治家和治國之術。政治家的生活比普通人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意義。他們的個人生活細節能廣泛影響曆史事件和曆史發展趨勢。曆史上很多動人心魄的篇章或柔和優雅的段落都與偉人有關,是偉人締造了曆史。有種奇怪的理論說,偉大的政治家是時代的產物,而一個國家的真正曆史要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尋找。這句話或許有點道理,可很多普通的曆史學家都忽略掉了。全世界都承認偉人給時代刻上了自己的印記,影響了國家的命運,並且在無形之中影響了曆史發展的進程。
約翰遜博士在歌德史密斯的《旅行者》中插入了這麽一首詩,開頭是這樣的:
人的內心能承受的東西多麽少啊!
國王和法律能造成悲哀也能治愈傷痛!
這兩句詩裏包含了一定的真理和錯誤,人們一般能體會到這些真理和錯誤。
喬治時代,英國大部分,除了一些偏遠地區,很難說英國政治家造成了人民的苦難還是解除了人民的苦難。所有國家都會在一定曆史階段,頒布好的或壞的法律,對社會造成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有時,政治家的生涯深刻地影響了國家。政治家經過一係列思考和觀察采取某種實際行動避免了戰爭、締結了合約,這一時刻成為人類曆史的裏程碑。在雅典曆史中最受人矚目的是梭倫(注:古雅典政治家和立法家)憲法和克利斯提尼(注:西塞恩的希臘暴君,他曾領導此地區的居民反叛多利安人)憲法。阿諾德博士曾言古代曆史和現代曆史沒有區別,隻不過古代曆史比現代曆史更具現代感、更真實。閱讀曆史是很快樂的事,“用國人的眼光讀曆史就像往微笑的土地播撒大量的種子”。人們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什麽是政治家,政治家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政治曆史實際上是人民曆史。任何時代的偉人都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諧發展自己的複雜個性。偉人總能將自己置身於和諧的發展環境中。他們不但能啟發你的良知、平息你的痛苦,還能賜予你財富。偉人可以給你提供發揮才能的平台,使你具有自知之明和超凡的自控能力,使你能適應現代政治生活。一切革命的最大弊病是人們試圖從政府那兒得到政府不能給予的東西,實際上人們可以從自己這兒得到。政治家的工作是有局限性的,政治組織形式相對也並不重要,政治家本身都非常聰明睿智、精神矍鑠和純潔高尚。在曆史上閃耀最耀眼的光芒的政治家是那些使國家富裕和道德高尚的人。他們關心國計民生,關心人民的物質生活,也關注人民的精神生活。人們對政治家的個人生活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的個人生活影響了國家和人民的生活,他們的行為影響了國家繼而影響了我們。我們探尋他們逐漸獲得權力的腳步,對他們的故事很感興趣,並從中受到極大鼓舞;我們細細閱讀、慢慢品味他們曾經轟動和感染參議院的演講。順便說一下,這些政治家的演講結束語一個比一個精彩,光就演講結束語寫一篇論文也是不錯的題目。他們的演講具有強大的啟發和感召力,文字絢麗,但充滿了不祥的預言。部長們想廢除、修改和發布關於愛爾蘭的法令時,每次都宣稱隻要采納他的建議就會將國家建成烏托邦式的理想境界!愛爾蘭議員的演講結束語感召力是最強的。議會的辯論舞台就更熱鬧了。代表軍界的議員最容易得到議會的支持,他們長篇大論地慶祝自己派別的勝利。細細品味政治家的生活,也能感到很多令人失望的東西。“看,兒子,”奧克斯提耶那說,“我們有時多蠢啊!”偉人也有非常渺小的心態。惠靈頓公爵強烈反對俄羅斯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在聖·彼得堡沒有受到禮遇,後來還和利文斯一家大吵了一架。無獨有偶,基佐特先生一直對英格蘭持不友好的態度,因為他認為自己在英格蘭沒有受到關注。政治家的感情和觀點也有偏狹的時候。因為習慣於和群體打交道,往往忽略同情個人生活,滿足於政治組合而不去關注國家的深層傾向。因此,由路易斯·菲利普領導的議會政府管理法國時發生了重大錯誤——他們每提出一個議案就絕對依賴議會的大多數,大多數同意就同意,不管對錯。政治家還把宗教看成是政府管理方式,並不理解宗教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核心,比其他問題都重要。如果說他們認識時代特征的速度慢,實際上是冤枉了他們。佛朗哥〔注:1892—1975,西班牙軍人和政治領袖,領導民族主義政府在反對西班牙內戰中(1936年至1939年)擊退共和黨員的武裝力量。他在1939年至1975年期間以獨裁者姿態統治直到死,其後波旁皇室君主政體複位〕同普魯士戰爭還沒打響,和鄰國還很平靜友好的時候,人們已經大張旗鼓地宣講,慶祝議會推翻了王權。格蘭維爾勳爵時任外交部長,人們對他說,他們從沒有對歐洲事務如此漠不關心過。
了解政治家的人生轉折點,既要從大處著手,又要從小處著眼。從大處看,這些轉折點影響了政治家的思想,也影響了國家的命運。海德宣布和圓顱黨(注:英國1642年至1652年內戰期間的議會派分子,與保皇黨相對)脫離關係,伯克宣布脫離雅各賓派(注:法國大革命中激進的民主分子)都是如此。已故的羅伯特·皮爾爵士一點一點地接受了天主教,接著放棄了對清教的保護。從小處看,政治家的人生轉折點決定了他和黨派的關係和職位的晉升。坎寧先生和自由黨站在了一邊,他的學生格萊德斯通先生雖出身於托利黨(注:創建於1689年,是輝格黨的反對黨,1832年以後托利黨名為保守黨)但最終與托利黨決裂。當然兩黨之間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界限。當然也不能說如果政治家推翻了一種體製,那麽這種體製就是錯誤的,采取哪種政策應隨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地方保護主義在國家的某個曆史階段是正確的,如果換種情況,政府也許應該采取自由貿易製度。在某種社會,貴族政治也許是最好的;在另一種社會,人民代表製度也許是最好的。當民主智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就要廣泛推行以全國投票為基礎的代表製度。政治家無論是推翻一種製度還是建立一種製度都不應該無休止地歌功頌德或譴責批評。他們為所處的那個時代作出了最佳貢獻。敵對派不過像擺來擺去的鍾擺一樣,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有時候需要創立製度,有時候需要摧毀製度,有時候需要重建製度。這是英國王室曆史給我們上的一課。君權獨裁的都鐸王朝〔注:英格蘭統治王朝(1485年至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後代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被推翻了,接著建立了還是君主製的斯圖亞特王朝(注:英國王室,137年至160年統治蘇格蘭,1603年至1649年統治英格蘭,1660年至1714年統治蘇格蘭〕,直到大革命建立君主立憲製。政治家的爭端讓我們目睹了政治的實質。有人在平民院實實在在地爭論過這個問題,但沒人能說出政治的全部實質是什麽。像英國議會這樣的議會在爭論時不要那麽尖刻,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必須明白,所有黨派的人都是朝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努力工作的。研究政治家的生活能更好地理解政治,這對一切國家都很重要。政治家具有一種特殊的高貴、痛苦和自以為是,他們的個人曆史不知不覺地融入國家曆史,個人意識反倒淡化了。
讓我們看看兩位著名政治家皮特和福克斯的人生轉折點吧。兩位都與現代曆史有著直接的密切關係。很奇怪,二人在早年就交好。霍蘭夫人對她的丈夫說:“今天早上我和赫斯特·皮特夫人在一起,她有個兒子叫威廉·皮特,還不滿八歲,但卻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孩子,家教嚴格,舉止得體。記著我的話,隻要我們的兒子查爾斯活著,他就是查爾斯的眼中釘、肉中刺。”威廉·皮特第一次在議會演說就一舉成名。湯姆萊主教說在他之前還沒有人能一進議會人們就寄予這麽高的期望。每個人都以皮特為楷模、為動力走向成功。皮特演說完一坐下,福克斯就急忙熱情地走過去,祝他演說成功,可皮特不屑一顧。“皮特不是一小塊榆木腦袋”,伯克說,“他是一大塊榆木腦袋。”後來皮特讓福克斯給他弄一張謝爾本勳爵的邀請函,讓他和朋友有機會能覲見國王,為國王效勞。湯姆萊主教說:“我想,這是最後一次皮特和福克斯單獨共處一室。從那時起兩個人開始在政治上交惡一輩子。”
國王派人找來皮特委以重任,皮特是唯一能和福克斯抗衡的人。皮特接受了郵政大臣一職。“他絲毫沒有猶豫,接受了委任。”就在皮特接受委任的同一天,年輕的佩珀·阿登閃亮登場,接受了阿普爾比教區的委任狀。那時皮特已經是財政大臣了,就在他的房間裏,人們爆發了一陣哄堂大笑,不是嘲笑,而是自己黨派成功後的歡笑。皮特後來組織了自己的內閣,他的黨員占議會絕大多數,而福克斯的影響力卻減弱了。二十四歲,年紀輕輕的天才部長就開始了他的獨裁統治。
斯坦霍普勳爵描述了皮特的一段非常感人的人生經曆。皮特向奧克蘭勳爵發誓他愛他的女兒,奧克蘭勳爵說很感激他的真情,但作為未來英倫的偉大公主,她不可以嫁給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那時很多年輕人就是因為沒錢所以不能娶到心儀的女子。因為如果萬一男方不幸死去,女方作為一個窮寡婦就活不下去。皮特不具備娶他女兒的結婚條件。奧克蘭勳爵大致了解皮特有債務、有財政困難。皮特自己完全承擔了拒婚的恥辱。後來這件事就結束了。
在皮特的一生中,兩件事對他影響最大,而且最終結束了他的生命。第一件事有些不大真實,是威爾伯福斯先生發難譴責梅爾維爾勳爵。威爾伯福斯先生非常正直,能影響很多搖擺不定的人。皮特看著他的朋友,知道這位約克郡的議員會造成軒然大波。“無人能抵禦那雙具有穿透力的眼睛的魅力。”馬爾姆斯伯利勳爵說正反兩方的票數相當,“阿博特·威爾伯福斯演講時臉色蒼白,停頓了足有十分鍾,投了關鍵一張反對我方的票。皮特戴上那頂小高帽,壓低了帽簷,他通常隻在晚上參加晚宴時才戴那頂帽子。我看見他淚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萊加德上校在給威爾伯福斯勳爵寫的信中說,“我相信梅爾維爾勳爵犯了罪,而皮特的老朋友又對他造成了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導致了他英年早逝。”威爾伯福斯先生在信後麵加了這麽一句話,“這件事沒有傷害到他的健康。”
他們迫害沃倫·黑斯廷斯遭了報應,所以皮特才會感到傷心,才會譴責梅爾維爾勳爵。兩個人好像都特別妒忌沃倫·黑斯廷斯,擔心他會在內閣獲得席位,借國王的力量發展自己的黨羽。斯托勒先生對伊登先生也就是後來的奧克蘭勳爵說:“那天鄧達斯先生在好多人麵前說過,他的性格就是那樣有什麽說什麽。反對派已經幫他把事辦好了,他們已經把黑斯廷斯幹倒了,他進不了內閣了,並且他的根基也給摧毀了。”如果皮特和鄧達斯出於政治私利幹了這件事,他們也一定會遭到報應的,這也給政治家曆史提供了航標燈和範例。”
但徹底毀掉皮特的是奧斯特利茨(注:捷克城鎮。1805年12月2日,拿破侖在附近決定性地擊敗了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及弗朗西斯二世的俄國和奧地利聯軍)戰役。斯坦霍普勳爵的父親說:“這場戰役是他的直接死因。”那時他的臉上始終帶著憂心忡忡、鬱鬱寡歡的神情,威爾伯福斯管他那表情叫奧斯特利茨表情。那天,他從巴思(注: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座市鎮,在布裏斯托爾港的東南麵。以其喬治王朝的建築和溫泉而著名。這些溫泉是公元一世紀古羅馬人開鑿的,是頗受青睞的療養勝地)回家,走過他在帕特尼別墅的長廊時,看見了歐洲地圖,很難過地說:“收起來吧,十年都用不到它了。”想想兩個月前在卡姆登勳爵家用餐時遇見阿瑟·韋爾斯利時,他怎能知道那位出類拔萃的在印度服役的軍官,注定會挖出那隻法國雄鷹的眼睛,把它串起來掛到石頭上。
福克斯還沒到二十一歲就進了議會,發表了幾次成功的演說,但沒有一次能像皮特的第一次演講那麽成功。喬治國王剛開始並不喜歡他,“那個年輕人毫無一般人應有的榮譽和誠實,他一定會被人瞧不起,惹人討厭的。”除去他擔任海軍上將一職的時間不算,他一共在軍界任職不到二十個月。在英格蘭搞政治薪水也少得可憐。福克斯人格低下、嗜酒好賭很難打動一個既看重人品又看重才智的國家。霍蘭勳爵說沃波爾曾經給他講過一個奇怪的故事,說一個冒牌的格雷夫夫人向他提親,女方是西印度群島的女繼承人,資產八千英鎊。福克斯最終還是和他的情人——阿米斯泰德夫人結婚了,但卻沒膽量公開承認。羅素勳爵說福克斯說得很難聽:“他從青年時起就縱情享樂、荒謬沉淪。”勞德戴爾勳爵也發現了他的毛病。福克斯去了艱苦的切爾頓海姆,沒有人知道他是否抱怨過。勞德戴爾勳爵的父親在那兒得病後死於水腫,福克斯的朋友們注意到了他腫脹的雙腿和日益衰竭的脖子和胸部,所以沒人能確定福克斯看到這種情形是否會害怕。
喬治·康沃爾·劉易斯認為有一件事是福克斯的轉折點。“有理由相信福克斯決定擺脫謝爾本勳爵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對他後來產生了重大影響。”福克斯出於不忠擺脫了謝爾本勳爵,和諾斯勳爵結了盟,這是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如迪斯雷利先生所說,“英格蘭不喜歡結盟,因此他繼續毫無勝利希望地和皮特作對。”
中年的福克斯,上了歲數也擺脫了壞習氣,或者說是壞習氣擺脫了他。他在聖·安山脈安享富貴,像所有英國政治家一樣天生就喜歡希臘文學,這時他有充分的時間滿足他的愛好了。福克斯死得很突然、很安詳。“好好讀讀我吧,”他臨死的時候說,“我是維吉爾的第八本書。”他的臨終遺言是:“麗慈(注:他的妻子),我死得很快樂。”羅素勳爵用霍蘭勳爵的話作為講述福克斯篇章的結尾:“在死的時候,知道自己被愛,床邊的人都喜歡自己,是一種莫大的安慰,人有充分理由在結束一生的時候說死得很快樂。”沒有人比福克斯更配得上那樣的安慰了。也許,我們期望的安慰比這還要更有內涵、更好。
我認為羅素伯爵對皮特的評判既不能說完全公正,也不能說有失偏頗。羅素伯爵在嚐試著寫傳記或研究曆史的時候從未丟掉政治家的天性。他完全反對皮特和法國的第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使英國增加了毫無必要的大筆國債;他也沒有公正地理解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我不相信皮特打這場仗一點沒有挑釁負氣的意思。在亞眠談判破裂後(注:福克斯時任外交部長),羅素伯爵支持打第二場戰爭。羅素伯爵對於拿破侖個性行為的觀點前後也不一致。下麵的兩段話好像有點前言不搭後語。
“從經驗來看,第一領事好像不會表露個人熱愛和平的傾向。他是被敵人逼著才全力以赴投入戰鬥的。”
“他是無可爭議的歐洲的統治者,可以率性改變各國政府的版圖和形狀。如果有人膽敢憎恨他的暴力行為和傲慢的言辭,他能讓他們老老實實的。”
羅素伯爵認為喬治國王是帝王之術的大師。他沒讓福克斯在皮特死以前接任他的部長之職,在皮特死後才讓福克斯當了部長,這是對皮特的嘲弄。斯圖亞特國王審時度勢,從不做不可能的事,是他和漢諾威國王們的最大區別。我們很瞧不起王室理解問題的方法,他們的水平比商人、鄉紳和教區院長的水平高不出多少。商人、鄉紳和教區院長占人口比重很大,他們的威力和國王在議會的威力一樣大。“國家的心仍然忠於喬治三世。”薩克雷先生實事求是地說,“他是有很多毛病,脾氣又倔,但他誠實、單純、勇於承認錯誤、虔誠。感謝上帝,這些品質大多數英國人都欣賞。”
福克斯是壽終正寢了,可皮特卻悲慘地死去。“同胞們,我要離開我的祖國了!”這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由於奧斯特利茨慘敗,他傷心過度而死。有個人到他在帕特尼的別墅看他,發現仆人們都跑光了,一個一個的房間空無一人,後來他來到皮特待的那個房間,看見他躺在那兒,奄奄一息。他病入膏肓、萬念俱灰、傷心不已,他沒有料到自己的結局竟會是這樣。他的朋友林肯主教,本來能為他做聖禮,但皮特說他實在沒有力氣,不做了。他說他害怕和很多人一樣,閑時不念經,臨時抱佛腳。他在臨死時再虔誠也沒什麽用。回顧一生,自己活得還算幹淨、還算滿意,沒必要熱烈地懺悔。他說:“耶穌的美德教育了我,上帝會憐憫我的。”
很多政治家都將宗教看作社會組織、政府機器或大眾觀點,這實在是太不幸了。維吉爾抑揚頓挫的詩篇是無法安慰臨死人的內心的。最後,至於皮特的例子,我們必須采納已經檢驗過、證實過的理論加以分析,而不能用未經檢驗過的理論加以分析。我們不能希望煩擾不斷、傷心不已的人臨死時比皮特說出更好聽的話來,“耶穌的美德教育了我,上帝會憐憫我的。”
我們看看倒黴政治家的命運吧。看看他們的內心世界,公眾也許對他們的內心世界並不熟悉,但從他們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略知一二。
沒有人像克萊倫登勳爵那樣經曆了眾多曆史事件並書寫了曆史。我們對於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了解來自於他自己的不朽文字。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沒有誰的名字比他的更響亮、比他的影響力更大。在長議會(注:長議會是查爾斯一世在1640年11月3日起的,就是說除非全體議員同意,否則不得解散議會)設立的關鍵時刻,人民見識了他的號召力,後來國王才意識到他的影響力有多大。他是平民院自己黨派的領袖,是貴族院的大法官,還多年擔任英格蘭首相,是兩任英國國王的外祖父。他一身的榮耀在英國無人能及。但他宦海沉浮多年,努力奮鬥但屢屢遭挫;他堅韌不拔、美好高尚,無論是非曲直、境遇好壞,他都堅守基督徒的信仰和希望。最後終於獲得晉升,一飛衝天一如他後來淪落時一跌到底。放逐、貧窮和無端誹謗結束了他漫長的、跌宕起伏的一生,英國曆史和文學都描述了他,他的名字也名垂千古。他最後的生涯,盡管最悲慘但也最快樂、最美好。他每一次的沉淪都是又一次崛起,他學會將放逐當成休假,平靜地稍事休息,在結束了積極、繁忙的一生之前,他仔細地審視回顧了一生。了解他的曆史要從他成為那個時代轟動事件惹人注目的主角開始看起。他過去是個成功的律師,現在是偉大的政治家。無論何時隻要有宣稱自由、糾正錯誤、調查詢問、廢除暴權、揭露罪犯的事,愛德華·海德都是頭一個最受歡迎的角色。但過了一段時間,無論對還是錯,他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兒過火了,他的良心和理性都過意不去了,用所有的影響力支持日薄西山的保皇派,到約克郡去勤王。新加入保皇派他好像不那麽受歡迎。在保皇一派,他仍保持嚴肅、克己的共和黨作風,當然保皇黨們不欣賞。他勇於說真話,不管真話是不是動聽。他剛正不阿、思想高貴、清正廉明。在他和黨內其他成員明確對立之前,他的軍事理論還有些用處,但當真正的戰爭開始以後,他就沒用了,有一段時間他不再擔任要職。
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也許是英國曆史上最值得記憶的時代。他在西裏的時候,發動了曆史上偉大的起義。由於計劃不準確、個人情感因素和黨派偏見,最後起義失敗了。但他指揮得當,起義仍然成為經典。他在澤西島(注:英吉利海峽上最大的島嶼。933年被諾曼底兼並,自1204年被授予自治權以來一直為法國所屬)繼續搞起義。他在島上住了兩年,他總說“很高興,我獲得了心靈最大的平靜安逸”。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他。喬治·卡特萊特把他迎進了伊麗莎白城堡。在那兒,他建了一座兩室或三室的房子,他的武器靠著門邊放著,上麵刻著拉丁文:“bene vixit quituit。”(注:意思是逃過通緝的人活得挺好)他在那兒過得很安逸、很愉快,每天長達十個小時看他從巴黎帶來的書、寫他的文章。查爾斯國王送給他各種他需要的研究資料。當皇儲離開法國,海德接到國王和王後的命令去輔助他們。澤西那段愉快的隱居生活隨即結束,他變得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他乘船去荷蘭,半道被劫,身上最後的錢也沒了。後來查爾斯二世又派他去馬德裏任大使,可他不願意幹。在馬德裏他自稱是大臣,因為在查爾斯的偽政權裏他任財政大臣的空銜。他研究西班牙語,開始創作《現身聖歌》。回來以後,他住在安特衛普(注:比利時北部一城市,位於布魯塞爾以北的斯特爾特河邊。它是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查爾斯國王在沃賽斯特一役戰敗後,逃到了巴黎,想讓海德到他那兒去。他就去了巴黎,跟著他的國王東奔西走流離失所。從他留下來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境遇每況愈下,但他仍然忍受著。“人沒麵包難道會死嗎?我不信。我們五六個人一天吃一頓飯。上帝知道我們欠給我們做飯的婦女多少夥食費。我沒有衣服沒有柴火,天太冷了。我凍得筆都握不住,可連買捆柴的三個蘇(注:舊時法國的一種硬幣,幣值很小)都沒有,好幾個月我都沒看到一枚金幣了。三個月來我吃的肉都是從一個可憐的婦女那兒欠的,可她不再相信我會還錢了。我在安特衛普的可憐家人過得和我一樣慘。我必須鼓足勇氣,壓力再大也不能被壓倒。天真無邪才能讓我們幸福快樂,幸福快樂是因為我們無所畏懼。無論誰對環境感到困頓、煩心都要努力擺脫。麵對困境人或多或少總會動搖和困惑。如果貧窮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就不必害怕。隻要上帝賜予我們健康(感謝上帝,我十分健康),我就會想上帝讓我們活著就是讓我們忍受折磨。當他讓我們生病(我很心安理得地接受),我就會認為上帝是讓我們避免遭受更大的災難。我別無建議提供給你,像我那樣做,按照上帝的意願去做,欣然接受上帝賜予我們的快樂和評判。努力用誠實的方法避免肉體饑餓和精神饑渴,不要辜負上帝賦予我們的職責,努力堅持下去。”
苦難的日子似乎終於過去了:1660年迎來了複辟。他獲得的空頭銜,原來隻是個笑話,但現在變成了輝煌的現實。但回顧海德的一生,這段輝煌壯麗的時期似乎又是最悲慘的。他吃過苦,卻不能承受成功後的繁榮。他獲得的榮耀空前絕後,一如他受的苦難那麽深長。他身上的弱點也開始顯現,但別人包括他自己都沒有察覺到。也許他得到了輝煌的榮耀後才顯現出來了。他對權力貪婪無比,對物質具有強烈的占有欲。他從克萊倫登大樓搜羅來的奇珍異寶堆積如山。他好像完全背叛了誠實的品格,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已經完全放棄了尊嚴和自尊。在年邁遭放逐的日子裏,他懺悔自己有罪;在重新得勢豔陽高照以後,他忘記了曾經的崇高理想。他坦言富裕的日子裏他感到痛苦,而孤苦無依的日子裏反倒感到平靜和幸福。他如果在邪惡日子裏充分施展邪惡,也許就能保全他那高貴的身份。感謝上帝,他沒有那麽做。
佩皮斯(注:1633—1703,英國公務員,他的日記包括有對1665年倫敦大火和1666年大瘟疫的詳細描述)在他的《日記》中用兩三段記錄了克萊倫登大樓的榮辱興衰。佩皮斯詳細記述了海德最後一次被國王接見後離開的情形。沃德先生的那幅畫《克萊倫登的衰落》就是根據他的描述畫的。國王的朝臣每次看見海德都會對國王說他的老師來了。朝臣們學會了海德的幽默,給宮廷找點兒樂子。據說臭名昭著的白金漢公爵最拿手的就是模仿“那個嚴肅的人走路時莊重威嚴的樣子”。國王剛開始還有點兒責怪的意思,後來就覺得拿他忠實的老仆人取樂挺好玩兒。海德嚴肅地走過皇家甬道。最後查爾斯建議伯爵立刻放棄掌管玉璽。作為回答,克萊倫登公爵要求國王接見。國王對此不能拒絕,在某一天早飯後召見了他。那天全體朝臣都知道。當然,這件事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二人進行了兩個小時的私人談話。當朝臣們開完會後,他們都很急切地看二人的麵部表情,覺得二人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佩皮斯說國王名聲狼藉的情婦跑進她的閨房,站在那兒感謝上帝,老頭兒終於滾蛋了;好幾個浪蕩公子在她的閨房裏和她聊起來(他們一直在那兒等著克萊倫登公爵)。克萊倫登公爵也總說那些人就是一直等著看他的好戲。一連幾天,國王沒有任何舉動。朝臣們都感到很詫異。他們奚落他“當個老奸巨猾的律師還算有用,因為他把國王教育得像白癡一樣”。最後國王屈服了,派國務卿拿著國王親筆簽名的委任狀去要國璽。國務卿拿著這個垂涎已久的國璽回來了,一個重要的朝臣拍拍國王的膝蓋說:“先生,這下您是真正的國王了。”
這當然是克萊倫登公爵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貶謫,但他的敵人仍不滿意。也許他們是怕有一天他會卷土重來,所以一定要斬草除根,喝幹他的血。他們決定以叛國罪彈劾他。已故的大法官坎普貝爾說彈劾文“極為荒謬,純粹是莫須有”。好像根本構不成指控他的罪名。國王害怕他會離開英國投靠敵國,滿足他的敵人。盡管克萊倫登公爵極不情願,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順從國王,遠赴盟國。他的敵人把這當成打擊他的好機會,讓議會通過一項法令永久地放逐他,一旦回國就算犯叛國罪。接下來的日子是克萊倫登公爵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那些嚴肅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那些隻關注人的生活意義的人,不會在乎白廳擁擠畫廊的浮華,克萊倫登公爵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在意東山再起時的榮耀,而更多地在意他在蒙特佩利爾、木蘭和胡恩的生活。
帶著一顆幾乎破碎的心和羸弱的身體,他動身去了法國。隨著法國政府同英國政府的關係變化,法國人對他時而苛刻時而關照。很多苦難的日子過後,他在蒙特佩利爾定居下來。在那兒,他完成了他那部《現身聖歌》。用給孩子們的一封信做前言。我引用了一些,他被貶謫後的心境可見一般。
“我的孩子,你和我一起經曆了我放逐過程中的一切不幸和苦難。我必須將我在放逐過程中的心得和你分享才算公平;在編輯大衛聖歌的時候,我想了很多,也從中獲得了很多平靜和安逸。我相信,將來如果你遇到什麽困難或逆境,讀一讀也會讓你感到放鬆和平靜。這本書包含了與眾不同的東西,它可以教育、鼓舞和重塑人的精神世界,使偉大的上帝能接受我們的生活。在以前的放逐生涯中,我就用這種想法教育自己。當國王和國家都遭受浩劫,尤其是我自己困頓潦倒的時候,我都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很抱歉多年以來,我不能陪伴在你母親和你左右。我必須為國王效忠,而國孝、家孝不能兩全。我很難過,但迫不得已。上帝保佑了我們,發生了一連串的奇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國王奇跡般的複位,我也獲得了極大的富貴榮華。國王寵愛我、欣賞我,我很高興。作為仆人,我勤勉、忠貞,保全了我的財富和名節。我心裏、眼裏除了國王的榮耀和快樂別無其他。我必須坦白我有充分理由相信上帝給我的理解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對於國王、對於國家我盡職盡責,但我卻沒有對上帝盡責,沒能記著在困境和放逐的時候,祈求上帝的保佑和救贖,我忘記了我對上帝發過的誓。正因為如此,他讓我遭受新的困難,並承受莫須有的罪名。等我垂垂老矣已經無力再和困難做鬥爭,他又放逐了我。我曾一度中斷了寫《現身聖歌》,讀聖經,但仁慈的上帝把我從懶散的心境喚醒,責備我,雖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圖。他用我最不希望的方式評判我,把我攆出了陽光燦爛的英國,失寵於國王。沒了日理萬機、心無旁騖的工作,我流離失所。我感到孤獨,我那顆高傲自大、飄忽不定的心回顧過去,難以平靜。”他把放逐稱作是“上帝賜予的第三次休息,是上帝憐憫我,為我賜福。”他一生總共三次這樣休息過。第一次是他住在澤西;第二次是他到馬德裏出任大使;第三次就是這次也是最後一次放逐。從出生上帝就賜予他無盡的祝福。他認為他自己那時最幸福:“上帝賜予每個人榮耀和機會。我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自己做了什麽,別人又都做了什麽遭了什麽罪。將自己完全交給上帝,才能愈合心靈的創傷,堅定信心承受未來的苦難。相信我們遭受折磨上帝會滿意,也會適時保護和解救我們擺脫苦海。隻有發誓效忠上帝,忠誠正直才能永遠獲得上帝的保護和救贖。”
好多年過去了,這位老人越來越熱切地希望看看祖國、看看故人,別等到無人可看再回去。而且他還有個很大膽的願望——能夠官複原職。他又搬到胡恩,至少是憂鬱中的安慰,他離英國又近了一點。他給那位麻木不仁的國王寫了一封請求信,希望能死在孩子們身旁。“已經七年了,”他請求道,“即便是犯了最大的罪過上帝也認為能夠贖罪了。即便國王再不高興,七年也夠屈辱了,我不能承受也承受了。既然有人想讓我死,我最大心願就是能為自己選擇死的地方。”
可事實並不是他想的那樣,無恥的國王根本沒有搭理這個可憐的要求。胡恩是他顛沛流離的最後一個地方。一個寒冷的冬日,他死在了那兒,身邊沒有親朋,終年六十五歲。
克萊倫登公爵遭貶謫的故事告訴我們,政治家夢想破滅、心靈破碎是一個多麽悲慘的故事!
“信上帝別信人!”
“信上帝別信國王!”
看看當代政治曆史吧,看看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他最近出版的《生活和信件》能使我們了解現代政治家的生活。
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被基督教堂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學術和思想方麵的成就堪比他作為一名政治家和議會演說家的成就。他的成功歸功於他高尚的道德和他的學術能力,沒有哪位財政部長能像他那樣激勵國人。他演講簡單、直率、樸素,和格萊德斯通先生的預算、和迪斯雷利先生的演講完全不是一路。在他的簡潔和信仰裏能感受到他對上帝是多麽信任,同時也理解了他的結論是積極探究和理性思維的結果。當時我們根本沒想到這個人能平安地應對經濟危機。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點兒,就能當上輝格黨的領袖。也許他並不隻是堅強精神的簡單結合體。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的文學特點和政治特征更是如此。和當財政大臣相比,他更願意當《愛丁堡評論》的編輯。事實上,編輯工作更對他的脾氣。在文藝批評界,尤其在否定文藝批評理論方麵,他都是領軍人物。他對培根作品的評論見解獨到,摒棄了內布爾的陳詞濫調。他不是簡單地破壞,也不是簡單地合成,他帶來的是光明,而不是粉飾。如果你熟悉紐曼博士最新力作《統一語法雜文》,就能從每頁中看到完全矛盾的觀點,你或許會對他的精神主導思想了解一二。他是傳統習俗的破壞者,然而他沒能留給後代子孫永久的豐碑。
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的政治和學術生涯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他寫信的時代,寫信還是一種藝術,郵費很貴,人們不得不多掙錢才郵得起信。那時的信內容很充實,那種精神是後輩政治家和作家所欠缺的。他談到同時代的人過於嚴肅,但也許人們實際上沒有他寫得那麽嚴肅。單從他的文字上看,他的推理有些過分盲目,他寫的是常識,但卻透露出他是絕對的天才。他對任何事情都不抱希望,對於克裏米亞的征戰也不報任何希望。他無法欣賞和他不一樣的天才,他不明白狄更斯和麥考利的作品為何永遠受歡迎。他熱愛文學甚於熱愛政治,他很討厭議會開會,在失去議會席位後,他覺得很難再願意進入議會。不過,很遺憾,他後來成了內閣部長。他的書信吸引人之處在於觸碰了當代的政治和文學,這對重現那個時代的曆史很有幫助。當他繼任為財政部長後,他提過格萊德斯通先生對他很好,對他幫助很大。他十分苛刻地評論麥考利和培根的文章:“他們對古代哲學的評論大部分都極為淺薄無知,毫無理性、毫不通順。對一些華而不實的裝飾有著一種幼稚的、小丫頭般的喜愛。很難想象,這種心態竟出自一個幾乎四十歲的男人,我更相信麥考利充其量不過是個善於玩弄辭藻的人。”他說得有些地方挺對,有些地方不對,不過我們能看出喬治·康沃爾·劉易斯爵士根本不欣賞和自己毫無共同之處的人。劉易斯爵士沒有意識到麥考利的天分。事實上是成千上萬的人都讀過麥考利的作品,可沒幾個人知道《政治觀察和理性思維方法》和《早期羅馬曆史的可信度調查》。他最近出的書是他最好的一本,是他從1783年到1830年在大英政府統治時期,在《愛丁堡評論》發表的文章合集。在第十三卷曆史書信中有這麽句話:“太長,細節過多。”路易斯寫到如果他把所有曆史都記錄下來,供現代人餐饗,十三卷都不夠,得三十卷才行。
再有就是一些他對同時代的人的評述。他評論迪斯雷利說:“迪斯雷利攻擊性較強,可一點兒都沒說到正點。”對於羅伯特·皮爾他說:“我不認為他的判斷力有多高,作為公眾事務的領導者有多偉大,如果他不是一個領導,他的價值反倒很大。他的眼界不寬,理論聯係不上實際,沒有看到山雨欲來的改革。皮爾的死對皮爾派來說影響很大。格雷厄姆是偉大變革的受難者,當皮爾的朋友一個個地離去,隻有他還一直和皮爾站在一起。對格萊德斯通先生來說,這就像卸掉了一個巨大的包袱。”下麵一段話也許是對當代平民院最嚴厲的批評,我們用這句話結束本章。很遺憾喬治先生並沒有提到基督徒,很顯然,他並不認為單憑基督教就能阻止某些人出於私利攻擊公眾法律。
“我給托克維爾寫了一封長信,向他解釋目前的政治毫無危險可言,但人們的道德有危險。我告訴他這種危險已經威脅到我們的兩院。人們道德淪喪為那些放棄理論信念的人找借口。隻有頌揚堅守理論信念的人,社會道德才能提升。可是很多人宣揚道德都是出於個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