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逆襲力:把握生命的轉折點 作者:(英)弗雷德裏克·阿諾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學?生?涯
我特別想就大學生涯這個話題多說幾句,因為對於無數人而言,大學是他們人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隨著大學附屬學校的迅猛發展以及取得的卓越成果,大學總體來說比以往而言,更像全國性機構和精神生活中心。我不太相信來自全國各地的三萬左右的學生會再次結伴湧向被譽為通向所有知識大門的牛津大學,這樣的日子不會再有了,人們已經不再單純迷信牛津或劍橋大學了。毋庸置疑,大學正處於轉型期。因為在過去的十年中,大學建築物的拆除和重建,新型考試體製的的設立,單身學生的新課程設立,將大學變成了學習藝術與科學的夢想學府,這一切標誌著大學正處於轉型期。如果放眼展望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未來,沒有人能預見大學將來會變成什麽樣。來學校參觀的老校友已經被大學的滄桑巨變弄得暈頭轉向了。誠然變化實在太大,這是老校友過去無法想象的。大學過去的變化速度緩慢,而如今變化又太快,不能不讓我們留戀它的過去。未來即將發生更大的改變,我們無不希望大學將越變越好。
當我們談及大學生活,話題的中心是什麽才算是學術成功。人們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核心內容隻有一個,即成功的大學生活是不是實現人生最終目的的途徑,或者說成功的大學生活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成功的大學生活意味著上一流的大學和獲得高額獎學金,意味著有較豐厚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這樣的大學生活才是最好的,是值得人們追求的。對某些人來說,不管大學生活有多精彩,它隻是通向未來目標的一個台階。他們的人生努力方向是在教堂、議會或律師界謀得一職。大學生活是否成功預示著後半生能否真正成功。大學生們熟知當今社會的很多名人,這些名人充分證明早期表現出色後期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基督學院就是培養這些成功人士的搖籃。那座古老的學院培養出眾多優秀的政治家,他們憑借卓越的學術能力和聲望進入了平民院(注:英國國會下議院)。名牌大學學曆是未來成功的敲門磚,那些想要獲得榮譽的人爭先恐後地想上名牌大學。競爭結果之一就是上名牌大學的門檻也更高了,人們年齡稍大一點兒才能上名牌,但他們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劍橋學生過去是有可能在數學和古典文學上同時取得最高成就的,雖然人們公認劍橋的理工科在全世界數一數二。已故的人中俊傑奧爾德森男爵認為現在的考試內容範圍太廣,文理都考,但幾乎沒人能夠在兩個領域同時取得成功,所以進行了考試改革。現在人們經過單科係統學習就能考上牛津或劍橋,不用再兩科兼顧了。很多學生常常從蘇格蘭到英格蘭上大學。已經在愛丁堡或格拉斯哥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的學生又到牛津或劍橋重新回爐念大學本科。那些稍微了解牛津的巴裏奧學院、劍橋的聖彼得學院的人都能明白此舉所承載的巨大意義。現如今人才濟濟,競爭者不但要比拚閱曆,還要比拚年齡,年齡稍大一點的競爭者要為人生相對起步較晚付出更高的代價。不過,如果他們在大學的表現令人滿意,他們的學術成功將確保他們永遠具有競爭力。
一般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教育競爭、榮譽競爭和利益競爭始於大學。其實這種競爭可以追溯到人更年輕的時候。人們懷疑教育競爭沒有什麽好處,不希望競爭再進一步加深、拓展,延伸到中學、小學。孩子們隻要肯努力,能在公立學校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獎學金。如果在伊頓或曼徹斯特基金會獎學金名單上排到前列,就能獲得高額獎學金,就能為家裏省去幾百英鎊。事實就是這樣,我們免不了會擔心很多年輕人會因為過早地擔心這些事情被弄得壓力很大、疲憊不堪。父母肯定會受傳統意識所左右的,逼著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們還免不了疑問,上學時間早是不是比上學時間晚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獲得更多的智慧。有些早熟的聰明孩子,在中、小學裏非常成功,然而在大學卻成為了非常普通的人。同樣,在大學中表現異常出色的人,在許多情況下後半生卻逐漸變成很平庸的人。在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畢業生中,有許多人算不上是大學精英,但後來也在世界這個廣闊大舞台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功人士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做的工作平常、繁複,待遇也較低。在艱苦的工作中,他們逐漸消耗掉了自己的精力。好多人能在大學囊括大公司提供的所有獎學金,但後來的人生與大學的輝煌卻不能同日而語,他們不再有青春的拚搏精神和智慧熱情。那些一直在學術上墨守成規的人需要一種精神上的穩定性,很難適應從未涉獵的職業,許多積極大膽的嚐試最後也以失敗告終。這些昔日名人們想在政界或法律界取得大學時的成就,最後卻退縮到公用大辦公室裏,拿著毫不費力得來的工資。畢竟,大學生活僅局限於大學,或許上名牌大學並不值得人那麽豔羨,不值得被那些剛剛開始人生競賽的人頂禮膜拜。
當然,每個人的夢想不同,每個人實現夢想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如果你特別想當主教或學院院長而且當上了,這就是巨大的成功。如果你是名可憐的學者,艱難地戰勝困難獲得了學院獎學金,同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心滿意足地上了好大學,這也是一種成功。你的視野或許狹隘,但你的成功令你自己很滿意這就足夠了。由於受到個人局限,大學生們做事的時候,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心,因此稍遇挫折就會情緒低落。我們不能不說他們的想法有點低俗。我們很難和那些時時刻刻盤算著獎學金、總想著好好學習能否帶給他們獎學金的年輕人產生共鳴。在牛津大學,這種事情已經太多了,在劍橋情況則更糟,因為獎學金發放標準體製更差。所有的錯都在父母,是父母告訴孩子們必須把大學視為現在和未來生活的經濟保障。曾經有這麽一件事,父親給兩個兒子提供了可觀的津貼,同時告訴他們,取得學位畢業後,他們就一分錢也拿不到了,就得自己維持生計。可以肯定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在這個故事裏,一個兒子瘋了,另一個獲得了獎學金,但身體狀況極差。很自然,從那以後他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糟糕。劍橋的教育體係和其他培訓各行各業甚至是騎師的體係一樣,達到了“完美”的境界。約翰尼安賽馬場極其有名,賽馬吃的每頓飯、每次休息、每次訓練都有精確的安排。學生特別憎恨讀書時不讓吃飯僅僅因為吃飯會打斷他讀書。漸漸地,他會變得性格扭曲,他會非常鄙視涉獵文字或沉溺於演講的人。他不會盡情享受任何一種精神追求,因為這些與他想獲得的物質利益無關。隻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讓他不那麽利欲熏心。他無情地踐踏著知識生活曙光中詩一般的理想之花。最終,他獲得了所謂的成功——物質成功。我們這裏就不要再談那些所謂的成功事例了吧。在那些故事裏,成功是成功了,可除了悲傷失望什麽也沒有。成功畢業生的名字會進入大學名人錄,成了被眾人仰視膜拜的對象。人到了這個時候就很難再取得什麽進步了,最初的那份激動和喜悅慢慢變成麻木無聊。本科生或許會羨慕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學名人,但是這些名人卻常常羨慕本科生精神飽滿、活力四射。年複一年,大學名人發現他們的朋友越來越少,社交圈越變越小,他們或許可以享受出門旅遊和參加社團帶來的快樂,仍然和母校保持密切的聯係,但他們感到日子越來越無聊、越來越不快樂。那些他曾經看不上的寫稿和演講都不怎麽樣的人,卻在大眾視野中獲得了名望和地位。通常,盡管名人們在大學都風光過,可他現在的境況已經讓他絲毫不願提起那段日子了。
很正常,當一個人獲得了大學能夠提供給他的一切後,他就會受另一種強烈的甚至有點變態的欲望驅使——想要結婚。必須承認,周圍很多事促使他想結婚。他像生活在一個小王國裏的國王一樣統治著、生活著,所有的物質需求都得到充分滿足。每一天,餐桌上都擺滿了珍饈美味。他不費力氣,食品室和廚房的貴重點心就會時刻為其奉上。他過著奢華而又安逸的生活,繪畫、詩歌和藝術包圍著他。他個性多愁善感、想象力豐富。很少有大學生不著急要結婚的。他們就像正痛苦地等著遺產分割一樣,熱切地盼望大學允許他們結婚。目前,這種美妙時代已經來臨了,國家已經允許大學生結婚。這種創新,被一些老學究們認為是最擾亂人心的一種創新。當然,大學出現了一幕新的魅力景色,可愛的校園草坪變成了學生的妻子和女眷們的棒球場。迄今為止,隻有教授或者那些在收繳學費工作中舉足輕重的人才能獲得這種特殊獎學金——允許結婚,學生們是想都別想了。在允許大學生結婚以前,他們迫不得已單身生活。或者由於單身或者出於其他原因,大學生們常常感到焦慮不安和失望。依我之見,所謂成功美好的大學生活最終並不比失敗和犯錯好哪兒去。
談了大學生活這麽多缺點之後,還要說到一種更糟糕的大學生活,這種大學生活實際上是曆史的倒退。任何一個大學生都可以在某種任何程度上證明這是一種學術倒退。對很多人來說,大學時期是場嚴峻的考驗,由於迷惘無知,學生能自我毀滅性地尋找毫無價值的邪惡東西。他們會在酒店或糖果店無限製地賒賬,毫無限製地滿足任何自我放縱的有毒思想,而他們的自我防禦和自省能力,通常是微不足道的,毫不起作用。大學導師那個常常被描繪成監督學生規規矩矩地成長、努力督導學生守法向善的人,在真正的大學生活中幾乎照不著麵。在校生一般都是由門衛或校警照顧。人一旦有學壞的傾向,滑向地獄是極其簡單、可能的事。一般社會或家庭對學生會產生較好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僅局限於牛津和劍橋大學校園內,學生走到校園之外就不受其影響了。事實上,如果學生生活一旦出現墮落,就能很快熟悉大城市的惡習,墮落得更快。這種大學生活無須贅述,因為已經有很多人寫過了。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令人傷心的話題了。每個家族連祖祖輩輩、七大姑八大姨全算上,根本算不出到底有多少害群之馬。盡管牛津的信貸製度有其自身的優點,它還是應該為學生的墮落負主要責任。有時候,窮學生一時拿不出錢來買生活必需品,沒有必需品就沒法讀完大學,信貸製度確實幫了不少忙。據說,因為本科生有最高信貸額度限製,商人又有像警犬一樣敏銳的商業嗅覺,相對而言,牛津和劍橋學子欠債的人少,隻有少數壞賬。學校裏有很多替人打官司的、給人做代理的和替人收賬的,學生的一切偷偷摸摸的行為也都在嚴密的監視之下,不見得非要訴諸法律不可。然而,我們懷疑,信貸製度本身就是大學生墮落這一社會悲劇的根本原因。大學信貸製度十分愚蠢,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浪費現象。大學生活一旦扭曲,無論如何再也不能回到正軌,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在誠實勞作的朋友幫助下重新找回原來的位置。學生一旦偏離大學生活目標,就會完全墮落,那情形就好像台球記分員沒了比賽或馬車車夫失去了前進方向一樣。
可以想象,很多在大學裏名譽很高的學生,很可能在將來也會贏得很多名譽。在大學他們已經占據了優越地位,可以很好地發展。他們起點高、進步快,並且具備參與未來競爭的最好武器——名牌大學文憑。他們在大學已經得到了很多,滿懷希望地走出校門,全力以赴爭取得到更多的東西。一身才學,還有能夠獲得更多榮譽的機會,確實是件令人開心的事,這一切也促使他們更加努力進取。理論上說,他們將來在職場獲得成功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沒有任何想貶低獎學金獲得者的意思。我們必須特別牢記,奧瑞埃爾獎學金向全世界學生開放是牛津學院最輝煌的時刻,對牛津大學來說也是輝煌時刻。競爭如此激烈,壓力如此沉重,學生們往往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忘記了大學生活並不是實現未來美好生活的唯一機會。任何一種大學生活,無論表麵上有多成功,還是有欠缺、不完美的,不能說明學生具備所有社會競爭優勢。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榮耀在於他們不僅培養學者,而且培養紳士和普通人。每個人都在學校接受同樣的知識教育,有很多方法可以看他是否是個笨蛋。如果你沒希望出現在優等生名簿,那你就是個笨蛋,這是學校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可以在大學時代交朋友、鍛煉性格,使我們在後半生處於不敗之地。我不想就這個話題談更多。內心修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並且還在學習的人,可以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物質成功。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他都能保持十分平和的心態。他確實發現了人生觀的黃金分割點,過上了一種即使稱不上輝煌的,但也至少可稱作是快樂和有益的大學生活。
人們常常議論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各有什麽優點,而且完全能達成共識。但他們根本不能說服牛津和劍橋學子相信對方的學校比自己的母校更好,就像浪漫騎士雖然心裏認為隻有自己的情人才是舉世無雙的美人,但口頭上還裝模作樣地聲稱準備考慮讓其他更有魅力的女人競爭美麗女神的桂冠。其實大家都清楚,這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爭論爭論沒什麽不可以,說說牛津、劍橋孰優孰劣也沒什麽不可以,但如果明明知道爭論的結果不止一個還要爭論,那就是不真不誠。通常爭論都會以非常老套的論斷結束:辯論者是對的,但可以建議他們采取稍稍中庸也就是稍稍偏左或偏右的觀點,不要那麽固執己見、認死理,因為一切事情都不可以一概而論,這樣我們下次才好再次辯論。像已故的莫裏斯先生這樣的出色人才不多,他在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都讀過書,最有可能給我們提供不帶任何偏見的正確的判斷。即便如此,哪怕是最富理性的人也難逃個人思想傾向的影響,堅決地做出理性判斷。誠然,仔細想想爭論的全過程,個人由於出身的大學不同,很難做出公正的判斷。就我自己而言,我承認沒有能力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斷。我個人能力有限,不敢希望自己能解決大問題,但可以比較令人滿意地解決一些小問題。事實上,我們應該爭論的不是牛津和劍橋哪所大學更好、哪所大學更具有優勢的問題,而是哪所大學更適合學生本人的問題。遺憾的是,有相當數量的人在上大學之前並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你不應該僅僅是因為你的父親或叔叔曾經就讀於那所大學,或因為你所喜歡的校友在那兒念書,所以你也去那兒。經常有朋友告訴牛津的學生,他本應該去劍橋大學讀書的,或是劍橋學生承認根據自己所學,有理由相信牛津應該更適合自己。在選擇大學,或更重要的選擇工作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多方谘詢、仔細考慮。
早期的大學生都如父母所願、如社會所願選擇了一條非常安全的傳統路線。一些著名的中小學校和著名的大學之間存在合法的曆史聯係。伊頓公學和基督教堂學院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係,有很多偉大的政治家都曾在這兩所學校讀過書。如果你不一定非得上大學不可,就要像禱告時說的那句“我有責任”那樣,公正地思考這件人生大事,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上大學。從你所受的教育性質出發,從你的個性出發考慮這個問題,到底上不上大學。比如說你具有數學天賦,認為數學能力會帶給你名譽和好處,那很明顯,劍橋更適合你,而牛津就不行。毫無疑問,牛津也有數學精英名人錄。不過,牛津的數學和劍橋不可同日而語。你的數學才華在牛津可能是一流,並且和劍橋數學第一名的學生一樣優秀,但你幾乎不可能達到劍橋數學家所能達到的榮譽和高度。光討論數學家的問題並不難懂,而當我們更深入討論的時候,困難就大了。大學發生了巨大的革命性變革,學術突飛猛進。學生畢業幾年後,就發現自己很難充滿自信地談自己的學術成就了。牛津的公開考試使那些一直處於不敗之地的學術精英分成了三六九等,我們對此深表同情。這是牛津學術腐敗的結果。與此同時,公開考試製度刺激了學術向更高層次發展,要求學者們進一步研究古代曆史學家、哲學家以及同源文化。公開考試導致的第一種結果是,大多數公立學校的學生將其注意力鎖定在牛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次考試上。但是我們現在也能時時感受到,第二次統考最為重要,並且具有更大的實質性價值。那些完全投身於語言研究的人第一次考試還行,第二次考試就很難獲得什麽高分了。值得關注的是,在牛津你根本不用寫一行希臘語或拉丁語詩歌,就能在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次考試中取得古典文學高分。但在劍橋,你若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連二等生都評不上。老話說得好,劍橋擅長數學,牛津擅長古典文學。還有一種說法,說牛津學生的知識徹底、精準。在這方麵劍橋也不遜色,但永遠也不會超過牛津。不過有理由相信,英格蘭的文學獎學金絕大多數發放給了劍橋大學的文學榮譽學士,而不是牛津的優等生。事實確實如此,如果你擁有與生俱來的寫希臘抑揚格詩或拉丁挽歌的天賦,或對克拉底魯詩篇有不尋常的鑒賞力,你就會在劍橋大學的文學學士榮譽學位考試中大展身手。但是,又有牛津派聲稱,牛津正在向一個新的高度挺進,這個高度是劍橋遙不可及、想都不敢想的。牛津以學生語言知識深厚、徹底為榮,關注學生普通學科以及心理學的學習。可以說,牛津在這方麵已經遠超劍橋。原來聲名顯赫的劍橋辯論教學法和數學測驗,現在已經被完全廢棄了,但卻被牛津完全複製。在劍橋,除了神學,學生們不再討論、推理和辯論什麽。牛津的期末考試卻采用了這種方法。古代的曆史學家提出了曆史觀問題,古代的哲學家提出了倫理學和形而上學問題。這些知識並不煩瑣也不空洞。牛津學生學會了亞裏士多德的推理法,同時也學會了其他新的推理法,既熟讀了《威斯敏斯特》又熟讀了康德(注:1798—1857,法國哲學家,以實證主義創始人聞名。他還使社會學成為係統的科學)和米爾(注:1806—1873,英國哲學家及經濟學家,尤以其對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闡釋而聞名)的論著。因此,就在牛津堅持為其高質量的課程提供更高獎學金的同時,牛津致力於鼓勵開放思想、創新研究,培養曆史和哲學精神,鍛煉培養無上的精神力量,不特別要求學生有多強的記憶力或多高的藝術悟性。通過這種方式,原來的劍橋辯論教學法成為牛津的一種持久力量。這種力量沒有在校園消失,反而日益興盛,並傳播到整個社會。牛津從未停止過辯論,自由地討論所有新思想。人們最近常說:任何一個牛津激烈辯論的題目,幾個月內所有英國人都會辯論。值得注意的是,《論改革》一書也是主要由牛津人執筆,隻有很少一部分出自劍橋人之手,這就很說明問題。而且很可能,在牛津思想的指導下,會有更多持不同觀點的人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並且更容易地出版。毫無疑問,劍橋的許多學者對思想辯論有濃厚的興趣,但辯論教學法未納入大學教學體製中,而在牛津二者已融為一體。牛津特有的學院——法律學院和現代史學院——在培養曆史探究精神方麵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並且使牛津與現代教育的迫切需要相結合。顯而易見的是,基督教堂學院在曆史方麵的建樹更為突出,勝過其他任何學院。劍橋為我們培養校長,而牛津則為我們培養政治家,這麽說並不為過。劍橋也有其自身優勢,它培養學生工作要有係統性,要準確、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劍橋的學生獲得的榮譽也很多。但是就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教育理念而言,就真正的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發展而言,就人文科學這個詞表達的真正意義而言,我們有理由相信榮譽當之無愧屬於牛津。
我們比較了牛津和劍橋的不同細節,並非沒有考慮二者各自的總體價值。牛津的大一新生必須租房在校外居住,到後來才能入住校園內的宿舍。相反,劍橋的大一新生一開始就住學院宿舍,之後才能在外租房。劍橋人說話平實,而牛津人在語言方麵則略顯莊重。劍橋名人總體上都很矜持,而牛津名人則很坦率、很容易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劍橋的讀書人嘴上總掛著個令人討厭的話題(那些年輕人和知識愛好者這麽說很不適合)就是念什麽書劃算、能掙錢、能有好前程。牛津人也知道,但牛津人卻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風靡的程度。我們喜歡牛津將所有學生名字按字母順序排列的辦法,這比分等級的劍橋體製好,很大度,還能減少競爭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缺點。金斯利先生也許對牛津有些許敵意,堅持認為劍橋對女士最有騎士風度,而牛津則缺少騎士風度。金斯利先生到底是根據什麽事實得出這個結論的我不知道,但我很感興趣,不過我沒找到任何這方麵的事實證據。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他的說法對劍橋非常有利。在劍橋,你所遇到的所有學生都是真正學習的人,而在牛津隻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生是真正學習的。因為在牛津,除了榮譽學位課程,所有的大學課程對那些智力平平的人要求都不高,都不難學,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應該在學校裏幹點兒什麽。至於談到比較實際的費用問題,粗略算的話,牛津導師的花銷要比劍橋導師的花銷多三分之一,牛津大學的費用要比劍橋大學的費用高三分之一。在某些項目上,牛津是二者中費用比較少的,比如房間比較好,但價格比較低。但總體來說,牛津花銷更大。通常,你到劍橋去掙錢,到牛津去花錢比較劃算。當然還有人會討論兩校的景致。劍橋大學的後花園美得無與倫比,小劍河曲曲彎彎地穿過拱門、園林和草坪,在古老建築的掩映下寧靜悠長。牛津的任何一個小教堂都不及國王學院教堂(注:劍橋的一個學院,徐誌摩曾在這裏讀書)宏偉。然而,牛津的風景,因其大量的宏偉建築物,穿梭於其中的河流、花園,完美地詮釋了華茲華斯所說的無法抵抗的美。牛津城規模更大、更宏偉,並且周圍鄉村也有很多的宜人名勝。如果我們繼續考察名人校友錄,那麽兩校可謂棋逢對手,不相上下。培根和牛頓、米爾頓和傑裏米·泰勒給劍橋帶來了獨特的神聖的想象。
任何比較都不可能有確切的結論,因為兩校沒有共性。你或許可以輕易地判斷哪所大學是最適合你,卻很難判斷哪所大學是最好的。如果英格蘭隻有一所大學,那麽它的大學體係肯定有缺點。兩所大學風格不同,彼此可以互補,並為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人提供教育,這樣才能構成完整的教育體係。心思最為縝密且準確的觀察員泰恩先生,在他的著作《英國文學史》中,對牛津的描述同樣也適用於劍橋:“我們永遠信任且永遠不會丟棄的真理就是:大學賦予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這些智慧兵不血刃地完成了革命;在沒有摧毀一切的情況下,改善了一切。修剪殘枝,卻沒有砍倒樹幹,將樹保留了下來。我們才能獨一無二地享受著現在的輝煌,享受著過去的榮耀。”
但是,現在可憐的學者們並不關心牛津和劍橋的發展,我們已經猜到他們會這樣。我們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國家教育體係,各種層次、各種級別的都有,但鄉村學校卻失去了它們最好的老師,捐助學校最好的老師都去了大學。我們希望能迎來英國的黃金學術年,前途光明的年輕人不會因為沒錢上不起大學。目前,窮人更願意念劍橋。在劍橋,盡管學校不太富裕,但是每個學院都很闊綽;牛津大學本身很富裕,但下屬的學院卻沒有劍橋的學院那麽有錢。如果羅傑斯先生計算正確的話,不久牛津大學將會非常有錢,並且會將大量資金用於教育。在劍橋,很多人在求學期間通過獲得學院津貼得到了經濟資助。事實上,學院每年公正地分發大量津貼,幫助貧苦學生。任何有能力、有造詣的人都可以通過公立獎學金在牛津或劍橋大學讀書。除了這些人,還有許多擁有遠大抱負的人,要是沒有公立學校資金支持、熟練技工給他們當陪練的話,他們根本沒有希望在大學競賽中勝出。許多牛津最好的學生僅獲得了非常低的職位。教會急需大量從事牧師職業的年輕人。對於這些學生而言,能獲得獎學金資助學業,有機會實現人生升官發財的理想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個性適不適合這份工作倒是其次。在這方麵,基布爾學院特別滿足了大眾的需求,彌補了大學體係的不足。因為它不僅滿足了那些想從事神職的人,而且也滿足了那些想全方位提高精神生活的人。可以說這些學生失去了和本校其他學生交往的優勢,專注於神學研究。當然這種損失不單單是他們這一方的。如果我們大學中懶散、奢侈的那些人能夠更好地生活,從事更好的行業,具有更活躍的理解力的話,那就更好。在牛津受到的損失或許是明智的損失,因為你獲得了補償,就是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克己為人的好思想、高瞻遠矚的能力和純真高尚的品質,而這些品質會使你擁有更大的發展前途。
我們期待著我國的大學有更大的發展。管理這麽龐大的學校,我們希望校董們積極關注、鼓勵學生培養正直、勤奮和虔誠的精神,而不僅僅是關注於他們的考試成績。我們相信大學將會恰當地展示、恰當地培養國家最好的青年知識分子。我們有大量的教授、圖書館、博物館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的劍橋和牛津沒有理由不擁有和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那樣多的醫學研究院,這麽希望並不過分,那些從事神職的人應該按照波林原則學習進步,學會一技之長,並且在醫學院取得既能夠為心靈療傷也能為肉體治病的醫生資格。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人念了大學,但沒有好好利用所學,沒有感到上大學實際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沒有感到應用所學知識惠及國人同胞是多麽幸福快樂的事。隻有那些真正肩負神命、手握知識鑰匙的人,才既改造提高了自我,也改造提高了別人。
當你第一次凝視身邊學院的莊嚴輪廓,踏上了牛津的寬路(注:牛津的街道名)來到百合花盛開的徹韋爾,來到舉世無雙的莫德林學院的尖塔下。當你剛剛在莊嚴的教堂裏做完禮拜;剛剛在牛津或劍橋大學圖書館讀完書;剛剛在報告廳聆聽完現代思想大師和學術大師的報告;剛剛參加完激烈的學術辯論;剛剛提升了個人品位,結交了新朋友;剛剛意識到自己有那麽多美好的記憶和聯想,你就會把大學生活當成人生重要的階段,當成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一想起自己的母校,就忍不住為自己青年時期的錫安(注:猶太人居住地,象征理想、和諧的國度;有烏托邦或世外桃源的含義)祈禱,祝願她永遠祥和、富裕。
我特別想就大學生涯這個話題多說幾句,因為對於無數人而言,大學是他們人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隨著大學附屬學校的迅猛發展以及取得的卓越成果,大學總體來說比以往而言,更像全國性機構和精神生活中心。我不太相信來自全國各地的三萬左右的學生會再次結伴湧向被譽為通向所有知識大門的牛津大學,這樣的日子不會再有了,人們已經不再單純迷信牛津或劍橋大學了。毋庸置疑,大學正處於轉型期。因為在過去的十年中,大學建築物的拆除和重建,新型考試體製的的設立,單身學生的新課程設立,將大學變成了學習藝術與科學的夢想學府,這一切標誌著大學正處於轉型期。如果放眼展望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未來,沒有人能預見大學將來會變成什麽樣。來學校參觀的老校友已經被大學的滄桑巨變弄得暈頭轉向了。誠然變化實在太大,這是老校友過去無法想象的。大學過去的變化速度緩慢,而如今變化又太快,不能不讓我們留戀它的過去。未來即將發生更大的改變,我們無不希望大學將越變越好。
當我們談及大學生活,話題的中心是什麽才算是學術成功。人們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核心內容隻有一個,即成功的大學生活是不是實現人生最終目的的途徑,或者說成功的大學生活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成功的大學生活意味著上一流的大學和獲得高額獎學金,意味著有較豐厚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這樣的大學生活才是最好的,是值得人們追求的。對某些人來說,不管大學生活有多精彩,它隻是通向未來目標的一個台階。他們的人生努力方向是在教堂、議會或律師界謀得一職。大學生活是否成功預示著後半生能否真正成功。大學生們熟知當今社會的很多名人,這些名人充分證明早期表現出色後期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基督學院就是培養這些成功人士的搖籃。那座古老的學院培養出眾多優秀的政治家,他們憑借卓越的學術能力和聲望進入了平民院(注:英國國會下議院)。名牌大學學曆是未來成功的敲門磚,那些想要獲得榮譽的人爭先恐後地想上名牌大學。競爭結果之一就是上名牌大學的門檻也更高了,人們年齡稍大一點兒才能上名牌,但他們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劍橋學生過去是有可能在數學和古典文學上同時取得最高成就的,雖然人們公認劍橋的理工科在全世界數一數二。已故的人中俊傑奧爾德森男爵認為現在的考試內容範圍太廣,文理都考,但幾乎沒人能夠在兩個領域同時取得成功,所以進行了考試改革。現在人們經過單科係統學習就能考上牛津或劍橋,不用再兩科兼顧了。很多學生常常從蘇格蘭到英格蘭上大學。已經在愛丁堡或格拉斯哥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的學生又到牛津或劍橋重新回爐念大學本科。那些稍微了解牛津的巴裏奧學院、劍橋的聖彼得學院的人都能明白此舉所承載的巨大意義。現如今人才濟濟,競爭者不但要比拚閱曆,還要比拚年齡,年齡稍大一點的競爭者要為人生相對起步較晚付出更高的代價。不過,如果他們在大學的表現令人滿意,他們的學術成功將確保他們永遠具有競爭力。
一般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教育競爭、榮譽競爭和利益競爭始於大學。其實這種競爭可以追溯到人更年輕的時候。人們懷疑教育競爭沒有什麽好處,不希望競爭再進一步加深、拓展,延伸到中學、小學。孩子們隻要肯努力,能在公立學校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獎學金。如果在伊頓或曼徹斯特基金會獎學金名單上排到前列,就能獲得高額獎學金,就能為家裏省去幾百英鎊。事實就是這樣,我們免不了會擔心很多年輕人會因為過早地擔心這些事情被弄得壓力很大、疲憊不堪。父母肯定會受傳統意識所左右的,逼著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們還免不了疑問,上學時間早是不是比上學時間晚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獲得更多的智慧。有些早熟的聰明孩子,在中、小學裏非常成功,然而在大學卻成為了非常普通的人。同樣,在大學中表現異常出色的人,在許多情況下後半生卻逐漸變成很平庸的人。在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畢業生中,有許多人算不上是大學精英,但後來也在世界這個廣闊大舞台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功人士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做的工作平常、繁複,待遇也較低。在艱苦的工作中,他們逐漸消耗掉了自己的精力。好多人能在大學囊括大公司提供的所有獎學金,但後來的人生與大學的輝煌卻不能同日而語,他們不再有青春的拚搏精神和智慧熱情。那些一直在學術上墨守成規的人需要一種精神上的穩定性,很難適應從未涉獵的職業,許多積極大膽的嚐試最後也以失敗告終。這些昔日名人們想在政界或法律界取得大學時的成就,最後卻退縮到公用大辦公室裏,拿著毫不費力得來的工資。畢竟,大學生活僅局限於大學,或許上名牌大學並不值得人那麽豔羨,不值得被那些剛剛開始人生競賽的人頂禮膜拜。
當然,每個人的夢想不同,每個人實現夢想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如果你特別想當主教或學院院長而且當上了,這就是巨大的成功。如果你是名可憐的學者,艱難地戰勝困難獲得了學院獎學金,同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心滿意足地上了好大學,這也是一種成功。你的視野或許狹隘,但你的成功令你自己很滿意這就足夠了。由於受到個人局限,大學生們做事的時候,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心,因此稍遇挫折就會情緒低落。我們不能不說他們的想法有點低俗。我們很難和那些時時刻刻盤算著獎學金、總想著好好學習能否帶給他們獎學金的年輕人產生共鳴。在牛津大學,這種事情已經太多了,在劍橋情況則更糟,因為獎學金發放標準體製更差。所有的錯都在父母,是父母告訴孩子們必須把大學視為現在和未來生活的經濟保障。曾經有這麽一件事,父親給兩個兒子提供了可觀的津貼,同時告訴他們,取得學位畢業後,他們就一分錢也拿不到了,就得自己維持生計。可以肯定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在這個故事裏,一個兒子瘋了,另一個獲得了獎學金,但身體狀況極差。很自然,從那以後他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糟糕。劍橋的教育體係和其他培訓各行各業甚至是騎師的體係一樣,達到了“完美”的境界。約翰尼安賽馬場極其有名,賽馬吃的每頓飯、每次休息、每次訓練都有精確的安排。學生特別憎恨讀書時不讓吃飯僅僅因為吃飯會打斷他讀書。漸漸地,他會變得性格扭曲,他會非常鄙視涉獵文字或沉溺於演講的人。他不會盡情享受任何一種精神追求,因為這些與他想獲得的物質利益無關。隻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讓他不那麽利欲熏心。他無情地踐踏著知識生活曙光中詩一般的理想之花。最終,他獲得了所謂的成功——物質成功。我們這裏就不要再談那些所謂的成功事例了吧。在那些故事裏,成功是成功了,可除了悲傷失望什麽也沒有。成功畢業生的名字會進入大學名人錄,成了被眾人仰視膜拜的對象。人到了這個時候就很難再取得什麽進步了,最初的那份激動和喜悅慢慢變成麻木無聊。本科生或許會羨慕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學名人,但是這些名人卻常常羨慕本科生精神飽滿、活力四射。年複一年,大學名人發現他們的朋友越來越少,社交圈越變越小,他們或許可以享受出門旅遊和參加社團帶來的快樂,仍然和母校保持密切的聯係,但他們感到日子越來越無聊、越來越不快樂。那些他曾經看不上的寫稿和演講都不怎麽樣的人,卻在大眾視野中獲得了名望和地位。通常,盡管名人們在大學都風光過,可他現在的境況已經讓他絲毫不願提起那段日子了。
很正常,當一個人獲得了大學能夠提供給他的一切後,他就會受另一種強烈的甚至有點變態的欲望驅使——想要結婚。必須承認,周圍很多事促使他想結婚。他像生活在一個小王國裏的國王一樣統治著、生活著,所有的物質需求都得到充分滿足。每一天,餐桌上都擺滿了珍饈美味。他不費力氣,食品室和廚房的貴重點心就會時刻為其奉上。他過著奢華而又安逸的生活,繪畫、詩歌和藝術包圍著他。他個性多愁善感、想象力豐富。很少有大學生不著急要結婚的。他們就像正痛苦地等著遺產分割一樣,熱切地盼望大學允許他們結婚。目前,這種美妙時代已經來臨了,國家已經允許大學生結婚。這種創新,被一些老學究們認為是最擾亂人心的一種創新。當然,大學出現了一幕新的魅力景色,可愛的校園草坪變成了學生的妻子和女眷們的棒球場。迄今為止,隻有教授或者那些在收繳學費工作中舉足輕重的人才能獲得這種特殊獎學金——允許結婚,學生們是想都別想了。在允許大學生結婚以前,他們迫不得已單身生活。或者由於單身或者出於其他原因,大學生們常常感到焦慮不安和失望。依我之見,所謂成功美好的大學生活最終並不比失敗和犯錯好哪兒去。
談了大學生活這麽多缺點之後,還要說到一種更糟糕的大學生活,這種大學生活實際上是曆史的倒退。任何一個大學生都可以在某種任何程度上證明這是一種學術倒退。對很多人來說,大學時期是場嚴峻的考驗,由於迷惘無知,學生能自我毀滅性地尋找毫無價值的邪惡東西。他們會在酒店或糖果店無限製地賒賬,毫無限製地滿足任何自我放縱的有毒思想,而他們的自我防禦和自省能力,通常是微不足道的,毫不起作用。大學導師那個常常被描繪成監督學生規規矩矩地成長、努力督導學生守法向善的人,在真正的大學生活中幾乎照不著麵。在校生一般都是由門衛或校警照顧。人一旦有學壞的傾向,滑向地獄是極其簡單、可能的事。一般社會或家庭對學生會產生較好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僅局限於牛津和劍橋大學校園內,學生走到校園之外就不受其影響了。事實上,如果學生生活一旦出現墮落,就能很快熟悉大城市的惡習,墮落得更快。這種大學生活無須贅述,因為已經有很多人寫過了。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令人傷心的話題了。每個家族連祖祖輩輩、七大姑八大姨全算上,根本算不出到底有多少害群之馬。盡管牛津的信貸製度有其自身的優點,它還是應該為學生的墮落負主要責任。有時候,窮學生一時拿不出錢來買生活必需品,沒有必需品就沒法讀完大學,信貸製度確實幫了不少忙。據說,因為本科生有最高信貸額度限製,商人又有像警犬一樣敏銳的商業嗅覺,相對而言,牛津和劍橋學子欠債的人少,隻有少數壞賬。學校裏有很多替人打官司的、給人做代理的和替人收賬的,學生的一切偷偷摸摸的行為也都在嚴密的監視之下,不見得非要訴諸法律不可。然而,我們懷疑,信貸製度本身就是大學生墮落這一社會悲劇的根本原因。大學信貸製度十分愚蠢,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浪費現象。大學生活一旦扭曲,無論如何再也不能回到正軌,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在誠實勞作的朋友幫助下重新找回原來的位置。學生一旦偏離大學生活目標,就會完全墮落,那情形就好像台球記分員沒了比賽或馬車車夫失去了前進方向一樣。
可以想象,很多在大學裏名譽很高的學生,很可能在將來也會贏得很多名譽。在大學他們已經占據了優越地位,可以很好地發展。他們起點高、進步快,並且具備參與未來競爭的最好武器——名牌大學文憑。他們在大學已經得到了很多,滿懷希望地走出校門,全力以赴爭取得到更多的東西。一身才學,還有能夠獲得更多榮譽的機會,確實是件令人開心的事,這一切也促使他們更加努力進取。理論上說,他們將來在職場獲得成功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沒有任何想貶低獎學金獲得者的意思。我們必須特別牢記,奧瑞埃爾獎學金向全世界學生開放是牛津學院最輝煌的時刻,對牛津大學來說也是輝煌時刻。競爭如此激烈,壓力如此沉重,學生們往往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忘記了大學生活並不是實現未來美好生活的唯一機會。任何一種大學生活,無論表麵上有多成功,還是有欠缺、不完美的,不能說明學生具備所有社會競爭優勢。牛津和劍橋大學的榮耀在於他們不僅培養學者,而且培養紳士和普通人。每個人都在學校接受同樣的知識教育,有很多方法可以看他是否是個笨蛋。如果你沒希望出現在優等生名簿,那你就是個笨蛋,這是學校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可以在大學時代交朋友、鍛煉性格,使我們在後半生處於不敗之地。我不想就這個話題談更多。內心修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並且還在學習的人,可以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物質成功。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他都能保持十分平和的心態。他確實發現了人生觀的黃金分割點,過上了一種即使稱不上輝煌的,但也至少可稱作是快樂和有益的大學生活。
人們常常議論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各有什麽優點,而且完全能達成共識。但他們根本不能說服牛津和劍橋學子相信對方的學校比自己的母校更好,就像浪漫騎士雖然心裏認為隻有自己的情人才是舉世無雙的美人,但口頭上還裝模作樣地聲稱準備考慮讓其他更有魅力的女人競爭美麗女神的桂冠。其實大家都清楚,這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爭論爭論沒什麽不可以,說說牛津、劍橋孰優孰劣也沒什麽不可以,但如果明明知道爭論的結果不止一個還要爭論,那就是不真不誠。通常爭論都會以非常老套的論斷結束:辯論者是對的,但可以建議他們采取稍稍中庸也就是稍稍偏左或偏右的觀點,不要那麽固執己見、認死理,因為一切事情都不可以一概而論,這樣我們下次才好再次辯論。像已故的莫裏斯先生這樣的出色人才不多,他在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都讀過書,最有可能給我們提供不帶任何偏見的正確的判斷。即便如此,哪怕是最富理性的人也難逃個人思想傾向的影響,堅決地做出理性判斷。誠然,仔細想想爭論的全過程,個人由於出身的大學不同,很難做出公正的判斷。就我自己而言,我承認沒有能力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斷。我個人能力有限,不敢希望自己能解決大問題,但可以比較令人滿意地解決一些小問題。事實上,我們應該爭論的不是牛津和劍橋哪所大學更好、哪所大學更具有優勢的問題,而是哪所大學更適合學生本人的問題。遺憾的是,有相當數量的人在上大學之前並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你不應該僅僅是因為你的父親或叔叔曾經就讀於那所大學,或因為你所喜歡的校友在那兒念書,所以你也去那兒。經常有朋友告訴牛津的學生,他本應該去劍橋大學讀書的,或是劍橋學生承認根據自己所學,有理由相信牛津應該更適合自己。在選擇大學,或更重要的選擇工作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多方谘詢、仔細考慮。
早期的大學生都如父母所願、如社會所願選擇了一條非常安全的傳統路線。一些著名的中小學校和著名的大學之間存在合法的曆史聯係。伊頓公學和基督教堂學院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係,有很多偉大的政治家都曾在這兩所學校讀過書。如果你不一定非得上大學不可,就要像禱告時說的那句“我有責任”那樣,公正地思考這件人生大事,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上大學。從你所受的教育性質出發,從你的個性出發考慮這個問題,到底上不上大學。比如說你具有數學天賦,認為數學能力會帶給你名譽和好處,那很明顯,劍橋更適合你,而牛津就不行。毫無疑問,牛津也有數學精英名人錄。不過,牛津的數學和劍橋不可同日而語。你的數學才華在牛津可能是一流,並且和劍橋數學第一名的學生一樣優秀,但你幾乎不可能達到劍橋數學家所能達到的榮譽和高度。光討論數學家的問題並不難懂,而當我們更深入討論的時候,困難就大了。大學發生了巨大的革命性變革,學術突飛猛進。學生畢業幾年後,就發現自己很難充滿自信地談自己的學術成就了。牛津的公開考試使那些一直處於不敗之地的學術精英分成了三六九等,我們對此深表同情。這是牛津學術腐敗的結果。與此同時,公開考試製度刺激了學術向更高層次發展,要求學者們進一步研究古代曆史學家、哲學家以及同源文化。公開考試導致的第一種結果是,大多數公立學校的學生將其注意力鎖定在牛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次考試上。但是我們現在也能時時感受到,第二次統考最為重要,並且具有更大的實質性價值。那些完全投身於語言研究的人第一次考試還行,第二次考試就很難獲得什麽高分了。值得關注的是,在牛津你根本不用寫一行希臘語或拉丁語詩歌,就能在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次考試中取得古典文學高分。但在劍橋,你若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連二等生都評不上。老話說得好,劍橋擅長數學,牛津擅長古典文學。還有一種說法,說牛津學生的知識徹底、精準。在這方麵劍橋也不遜色,但永遠也不會超過牛津。不過有理由相信,英格蘭的文學獎學金絕大多數發放給了劍橋大學的文學榮譽學士,而不是牛津的優等生。事實確實如此,如果你擁有與生俱來的寫希臘抑揚格詩或拉丁挽歌的天賦,或對克拉底魯詩篇有不尋常的鑒賞力,你就會在劍橋大學的文學學士榮譽學位考試中大展身手。但是,又有牛津派聲稱,牛津正在向一個新的高度挺進,這個高度是劍橋遙不可及、想都不敢想的。牛津以學生語言知識深厚、徹底為榮,關注學生普通學科以及心理學的學習。可以說,牛津在這方麵已經遠超劍橋。原來聲名顯赫的劍橋辯論教學法和數學測驗,現在已經被完全廢棄了,但卻被牛津完全複製。在劍橋,除了神學,學生們不再討論、推理和辯論什麽。牛津的期末考試卻采用了這種方法。古代的曆史學家提出了曆史觀問題,古代的哲學家提出了倫理學和形而上學問題。這些知識並不煩瑣也不空洞。牛津學生學會了亞裏士多德的推理法,同時也學會了其他新的推理法,既熟讀了《威斯敏斯特》又熟讀了康德(注:1798—1857,法國哲學家,以實證主義創始人聞名。他還使社會學成為係統的科學)和米爾(注:1806—1873,英國哲學家及經濟學家,尤以其對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闡釋而聞名)的論著。因此,就在牛津堅持為其高質量的課程提供更高獎學金的同時,牛津致力於鼓勵開放思想、創新研究,培養曆史和哲學精神,鍛煉培養無上的精神力量,不特別要求學生有多強的記憶力或多高的藝術悟性。通過這種方式,原來的劍橋辯論教學法成為牛津的一種持久力量。這種力量沒有在校園消失,反而日益興盛,並傳播到整個社會。牛津從未停止過辯論,自由地討論所有新思想。人們最近常說:任何一個牛津激烈辯論的題目,幾個月內所有英國人都會辯論。值得注意的是,《論改革》一書也是主要由牛津人執筆,隻有很少一部分出自劍橋人之手,這就很說明問題。而且很可能,在牛津思想的指導下,會有更多持不同觀點的人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並且更容易地出版。毫無疑問,劍橋的許多學者對思想辯論有濃厚的興趣,但辯論教學法未納入大學教學體製中,而在牛津二者已融為一體。牛津特有的學院——法律學院和現代史學院——在培養曆史探究精神方麵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並且使牛津與現代教育的迫切需要相結合。顯而易見的是,基督教堂學院在曆史方麵的建樹更為突出,勝過其他任何學院。劍橋為我們培養校長,而牛津則為我們培養政治家,這麽說並不為過。劍橋也有其自身優勢,它培養學生工作要有係統性,要準確、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劍橋的學生獲得的榮譽也很多。但是就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教育理念而言,就真正的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發展而言,就人文科學這個詞表達的真正意義而言,我們有理由相信榮譽當之無愧屬於牛津。
我們比較了牛津和劍橋的不同細節,並非沒有考慮二者各自的總體價值。牛津的大一新生必須租房在校外居住,到後來才能入住校園內的宿舍。相反,劍橋的大一新生一開始就住學院宿舍,之後才能在外租房。劍橋人說話平實,而牛津人在語言方麵則略顯莊重。劍橋名人總體上都很矜持,而牛津名人則很坦率、很容易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劍橋的讀書人嘴上總掛著個令人討厭的話題(那些年輕人和知識愛好者這麽說很不適合)就是念什麽書劃算、能掙錢、能有好前程。牛津人也知道,但牛津人卻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風靡的程度。我們喜歡牛津將所有學生名字按字母順序排列的辦法,這比分等級的劍橋體製好,很大度,還能減少競爭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缺點。金斯利先生也許對牛津有些許敵意,堅持認為劍橋對女士最有騎士風度,而牛津則缺少騎士風度。金斯利先生到底是根據什麽事實得出這個結論的我不知道,但我很感興趣,不過我沒找到任何這方麵的事實證據。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他的說法對劍橋非常有利。在劍橋,你所遇到的所有學生都是真正學習的人,而在牛津隻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生是真正學習的。因為在牛津,除了榮譽學位課程,所有的大學課程對那些智力平平的人要求都不高,都不難學,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應該在學校裏幹點兒什麽。至於談到比較實際的費用問題,粗略算的話,牛津導師的花銷要比劍橋導師的花銷多三分之一,牛津大學的費用要比劍橋大學的費用高三分之一。在某些項目上,牛津是二者中費用比較少的,比如房間比較好,但價格比較低。但總體來說,牛津花銷更大。通常,你到劍橋去掙錢,到牛津去花錢比較劃算。當然還有人會討論兩校的景致。劍橋大學的後花園美得無與倫比,小劍河曲曲彎彎地穿過拱門、園林和草坪,在古老建築的掩映下寧靜悠長。牛津的任何一個小教堂都不及國王學院教堂(注:劍橋的一個學院,徐誌摩曾在這裏讀書)宏偉。然而,牛津的風景,因其大量的宏偉建築物,穿梭於其中的河流、花園,完美地詮釋了華茲華斯所說的無法抵抗的美。牛津城規模更大、更宏偉,並且周圍鄉村也有很多的宜人名勝。如果我們繼續考察名人校友錄,那麽兩校可謂棋逢對手,不相上下。培根和牛頓、米爾頓和傑裏米·泰勒給劍橋帶來了獨特的神聖的想象。
任何比較都不可能有確切的結論,因為兩校沒有共性。你或許可以輕易地判斷哪所大學是最適合你,卻很難判斷哪所大學是最好的。如果英格蘭隻有一所大學,那麽它的大學體係肯定有缺點。兩所大學風格不同,彼此可以互補,並為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人提供教育,這樣才能構成完整的教育體係。心思最為縝密且準確的觀察員泰恩先生,在他的著作《英國文學史》中,對牛津的描述同樣也適用於劍橋:“我們永遠信任且永遠不會丟棄的真理就是:大學賦予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這些智慧兵不血刃地完成了革命;在沒有摧毀一切的情況下,改善了一切。修剪殘枝,卻沒有砍倒樹幹,將樹保留了下來。我們才能獨一無二地享受著現在的輝煌,享受著過去的榮耀。”
但是,現在可憐的學者們並不關心牛津和劍橋的發展,我們已經猜到他們會這樣。我們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國家教育體係,各種層次、各種級別的都有,但鄉村學校卻失去了它們最好的老師,捐助學校最好的老師都去了大學。我們希望能迎來英國的黃金學術年,前途光明的年輕人不會因為沒錢上不起大學。目前,窮人更願意念劍橋。在劍橋,盡管學校不太富裕,但是每個學院都很闊綽;牛津大學本身很富裕,但下屬的學院卻沒有劍橋的學院那麽有錢。如果羅傑斯先生計算正確的話,不久牛津大學將會非常有錢,並且會將大量資金用於教育。在劍橋,很多人在求學期間通過獲得學院津貼得到了經濟資助。事實上,學院每年公正地分發大量津貼,幫助貧苦學生。任何有能力、有造詣的人都可以通過公立獎學金在牛津或劍橋大學讀書。除了這些人,還有許多擁有遠大抱負的人,要是沒有公立學校資金支持、熟練技工給他們當陪練的話,他們根本沒有希望在大學競賽中勝出。許多牛津最好的學生僅獲得了非常低的職位。教會急需大量從事牧師職業的年輕人。對於這些學生而言,能獲得獎學金資助學業,有機會實現人生升官發財的理想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個性適不適合這份工作倒是其次。在這方麵,基布爾學院特別滿足了大眾的需求,彌補了大學體係的不足。因為它不僅滿足了那些想從事神職的人,而且也滿足了那些想全方位提高精神生活的人。可以說這些學生失去了和本校其他學生交往的優勢,專注於神學研究。當然這種損失不單單是他們這一方的。如果我們大學中懶散、奢侈的那些人能夠更好地生活,從事更好的行業,具有更活躍的理解力的話,那就更好。在牛津受到的損失或許是明智的損失,因為你獲得了補償,就是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克己為人的好思想、高瞻遠矚的能力和純真高尚的品質,而這些品質會使你擁有更大的發展前途。
我們期待著我國的大學有更大的發展。管理這麽龐大的學校,我們希望校董們積極關注、鼓勵學生培養正直、勤奮和虔誠的精神,而不僅僅是關注於他們的考試成績。我們相信大學將會恰當地展示、恰當地培養國家最好的青年知識分子。我們有大量的教授、圖書館、博物館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的劍橋和牛津沒有理由不擁有和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那樣多的醫學研究院,這麽希望並不過分,那些從事神職的人應該按照波林原則學習進步,學會一技之長,並且在醫學院取得既能夠為心靈療傷也能為肉體治病的醫生資格。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人念了大學,但沒有好好利用所學,沒有感到上大學實際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沒有感到應用所學知識惠及國人同胞是多麽幸福快樂的事。隻有那些真正肩負神命、手握知識鑰匙的人,才既改造提高了自我,也改造提高了別人。
當你第一次凝視身邊學院的莊嚴輪廓,踏上了牛津的寬路(注:牛津的街道名)來到百合花盛開的徹韋爾,來到舉世無雙的莫德林學院的尖塔下。當你剛剛在莊嚴的教堂裏做完禮拜;剛剛在牛津或劍橋大學圖書館讀完書;剛剛在報告廳聆聽完現代思想大師和學術大師的報告;剛剛參加完激烈的學術辯論;剛剛提升了個人品位,結交了新朋友;剛剛意識到自己有那麽多美好的記憶和聯想,你就會把大學生活當成人生重要的階段,當成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一想起自己的母校,就忍不住為自己青年時期的錫安(注:猶太人居住地,象征理想、和諧的國度;有烏托邦或世外桃源的含義)祈禱,祝願她永遠祥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