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珍愛一切生命
活著的職責:年輕人應有的15種態度 作者:(英)斯邁爾斯(Smiles,S.)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些無視於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人,他們所擁有的才能將永遠無法運用。
——沃茲沃斯
無法無天的騎兵們飛馳而過,射傷了我的小鹿,它即將死去。那些粗野的人,那些射殺你的人,必然要遭逢厄運。活著時,你從未傷害過他們。你的死亡同樣也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
——馬維爾
在每一隻動物的眼睛裏都有一片模糊的影像和一點人性的閃光,通過這點奇異的光亮,它們的生命在警惕並渴望了解,我們之所以能夠控製它們的那個偉大的奧秘,它要求人類承認它們是生物中的夥伴,即使不是靈魂的夥伴。
——拉斯金
人類對不會說話的動物——鳥類、獸類、馬群以及所有其他生命濫施了多少暴行啊!古羅馬的角鬥士已化為塵煙,但西班牙的鬥牛戲仍在上演。古羅馬的女士們樂於在公共圓形露天競技場看到角鬥士流血死去,而西班牙的女士們也對英格蘭勇士們厭惡地別過臉去的所謂奇觀狂喜地拍手稱快。卡瓦列羅說過:“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並且帶著歉疚承認,即在西班牙,不管男人還是女人,以及下層階級,對動物都懷著極少的憐憫,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憐憫。”
但我們也不是清白的。不久前,縱狗咬牛還是我們的一項公共娛樂,鬥雞和耍獾戲一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還依然普遍,這些娛樂活動得到了富人和窮人的一致支持。1822年,動物們的朋友——戈爾韋的理查德·馬丁先生,成功地使一項法律獲得了通過,這一法律以社會契約的形式賦予動物們以權利;但有兩個法官在審理一個訴訟案件時,宣稱公牛無權享受該法律的保護。
1829年,一個力圖禁止縱狗咬牛活動的提案在下院以73票對28票的壓倒多數被否決。但是,公共輿論卻壯大起來,直至縱狗咬牛成為一項僅為窮人消遣的活動;而直到1835年,一個法案才獲得通過,取締了縱狗咬牛活動。禁止虐待動物協會就是在馬丁法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動物們被置於法律保護之下,盡管有一些動物不幸被排除在外,但暴行之下還是有許多幸存者。
例如,鳥類就被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你隻要在女士節去一趟赫靈漢姆,就能看到鴿子所遭到的殘暴虐待。可憐的鴿子們被人們從籠子裏放出來,然後作為一盤賭局而射殺,它們的血染紅了女士們的羅裙,此時響起的掌聲,猶如西班牙鬥牛場的掌聲一般狂熱。被射傷的鳥兒,拖著斷腿,設法飛出這片屠宰場,或者掉進某個隱蔽的地方,經過長期的痛苦掙紮而死去。難道這就是英格蘭女士教給她兒女的仁慈博愛之課嗎?
女裝上飾以鳥類羽翼的時尚對鳥類來說無疑是一段悲慘歲月。在所有國家,鳥兒們都被射殺,用來滿足“淑女們”對鳥翼的酷愛。《觀察》雜誌報道了一個婚禮,在婚禮上,11位女儐相都穿著飾有天鵝絨毛和知更鳥羽毛的服裝。這麽一個婚禮是對鳥類的一個多麽殘忍的屠殺啊!那些知更鳥血淋淋地被懸掛在女士們的服裝上。但女士們就是允許這種屠殺,也不會允許自己不合時尚。
是的,殺戮鳥類作為一種貿易,目前已經使上帝的一些最漂亮的創造物瀕臨滅絕的處境。蜂鳥、翠鳥、雲雀、夜鶯統統被射殺。一個倫敦鳥販僅一次收到的貨物就有3.2萬隻死蜂鳥、8萬隻水鳥和80萬雙鳥翼!
幾年前,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生育季節的野生鳥類”。隨後,又通過了一項法案“旨在保護野禽”。但這些法案收效甚微。為了女人們的消遣,野禽仍在被殺戮。四件最後之事(注:四件最後之事指死亡、審判、天國和地獄)中的一件就是“裝飾著光滑野鴨毛”的女士便帽。如果她們在本地得不到裝飾品,那麽,為了她們,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將遭到洗劫。印度是翠鳥的巨大產地,那裏,翠鳥的羽翼最漂亮,因此,這些鳥兒就被射殺用來供應英格蘭市場。(注:一個“自然愛好者”從凱爾布爾寫信給拉合爾的一家報紙說:“幾天前的一個傍晚,我在大湖的岸邊散步,碰到了兩個帶著特殊形狀籃子的人,我問他們是什麽人,正在做什麽,他們回答說是來自馬德拉斯的捕鳥人。哪種鳥?翠鳥,並且他們向我展示了籃子中200隻翠鳥的羽毛,他們說回到馬德拉斯後,這些羽毛將給他們帶來40盧比的收入。這是他們每年一次的職業,而整年都有許多捕鳥人分布到全國各地,而所有的羽毛都被送到了英格蘭。當他們往南走時,我問他們是否要去往古茶那。他們說不是,古茶那不允許他們從事這項工作。多好的古茶那啊!我希望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其他地方都向這一榜樣學習,或者如果現在不學,不久的將來它們也必將這樣做。因為顯而易見的是,如果對漂亮鳥兒的恣意毀滅持續很長時間,我們將有理由為最漂亮的野生羽毛部落之一的全部滅絕而哀悼。”)
英國人因他們對鳥兒的大屠殺和消遣而遭到挪威人的鄙視,而這些惡行是下層階級的英國遊客幹的。克裏斯蒂娜·潘奇這樣評價我們的同胞:“自從英格蘭有膽子加入政治以來,時間已過去很久了:從那時起,她就很忠實地睡著(可能要參閱約翰·羅素勳爵關於丹麥的政策)。在上帝給人類的整個夏天,每一個英格蘭鄉巴佬都到這兒來禍害我們,釣魚、射獵和毀壞;這樣一來,我們所有的娛樂將很快陷於終止。”
由於英格蘭遊客的蜂擁而至,挪威議會通過了一部法律,禁止任何沒有特許證的外國人持槍或釣竿入境。飽覽挪威的壯美景色就已足夠了,決不允許毀掉挪威的野禽和獵物。這部法律將最終結束對野禽的大規模捕殺。
19世紀雲雀的捕獲量是巨大的。在薩福克的萊肯希思,2000打雲雀在3天內被殺掉並運往倫敦做成雲雀餡餅——美食家的佳肴。事實上,雲雀餡餅已非常流行,大量捕捉鳥類的每一種手段都被采用了,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
讓我們來說說一個好人如何試圖拯救雲雀並擊敗那些美食家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僅僅幾年前的阿伯丁附近,將近3月中旬下了一場大雪,大地一片白茫茫,到處都是雪原。內陸鳥兒在天氣的壓力、寒冷和饑餓的驅趕下飛向海邊。天亮前,人們看到這些鳥兒,它們拍翅而飛時兩翼的獨特動作恰是雲雀的飛翔特征,雲雀是如此之多,海濱周圍幾乎是黑壓壓的一片。
許多人設下羅網、布下陷阱誘捕,用粘鳥膠捕捉,或是射殺這些雲雀,捕獲的數量極為可觀。時值冬末,鳥兒都已配對,夫妻同行。可憐的小家夥們!它們被艱難歲月所迫,共同去尋求它們的幸福和命運。我們所說的那位好人發現一個賣雲雀的莽漢,在他腳邊,這位好人看到了滿滿一籠子鳥兒,這簡直就是一個加爾各答黑牢。鳥兒在籠中發狂地掙紮、互相推擠,企圖逃脫。這情景足以讓好人憂心傷情,於是他把所有的鳥兒都買了下來並送到自己的倉庫好好安頓。然後,他到禁止虐待動物協會去看看是否能做些什麽來終止這一無恥的非法買賣,但他傷心地發現,許多我們喜愛的鳥兒都受到1876年野禽保護法的保護,但雲雀卻奇怪地被排除在外。
於是,這位好人自己承擔起保護雲雀的責任。他告訴那些殺鳥的人,讓他們把鳥活捉,他將以城裏獵物販子給他們的價錢收購。那些人同意了他的報價,因為他們知道在某種情況下,這些鳥兒將會被殺了吃掉,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它們將得到細心照料並被放飛。送到好人這兒的雲雀數量如此之多——超過了1000隻——以至於除了他倉庫裏籠中的雲雀外,他也獲得了使用村裏大房子來安置這些鳥兒的權力。清晨,雲雀的歌聲幾乎振聾發聵,而其他成群的鳥兒也聚集在房子周圍,欣賞這美妙的音樂大合唱。
大風雪過去了,雪溶化了,青草和黑土地又呈現在人們眼前。囚徒們就要被釋放了。房子的窗戶全部打開,鳥兒們全都飛出屋子,婉轉啼鳴,歌聲不斷,滿天翻飛。籠中的雲雀也從倉庫中放飛到城郊一個美麗舒適的地方。房門打開了,鳥兒的恩人站在一旁看著他的朋友們飛逃牢籠。看鳥兒飛逃實在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感覺,一些鳥兒疾射而出,展翅高飛,迸發出歌聲。
迸發出它們的心聲,
譜一曲未經雕琢的輝煌樂章。
其他的鳥兒在地麵盤旋,消失在附近的叢林中。你可以想象,但卻難以完全表達出,我們的北方朋友在一樁小小善行中感受到的快樂。雲雀們定居下來,把巢築在附近,並在此哺育兒女;從那時起,這座城市就被雲雀的美妙樂聲包圍了。
高昂些,再高昂些,
你從地麵飛向天空,
宛如一片火雲;
向著藍天深處飛翔。
在歌唱中翱翔,在翱翔中歌唱。
偉大的列奧納多·達·芬奇——一個善待鳥兒和動物的偉人——偉大的建築師、軍事工程師、哲學家、藝術家——習慣於買來籠中鳥以便使它們恢複自由。有一幅畫,畫中就是這位高尚的藝術家所做的善行,被放飛的鳥兒盤旋在它們恩人的周圍,空空的鳥籠放在他的腳邊。這幅畫在巴黎的盧浮宮可以看到。
古代的隱士對動物非常熱愛,他們是動物唯一的朋友。鳥兒常飛翔在他們左右,甚至野生動物們也到那裏尋求保護。動物們似乎會預感到在那裏不會受到傷害。當一個荷槍實彈的人出現時,甚至連鳥兒都知道並感覺到存在的危險。烏鴉從莊稼漢的犁溝裏叼起食物快速飛起,瞬間消失;盡管烏鴉自己覓食將促成來年的豐收。
聖弗朗西斯有一個觀念,視所有生物皆為他的兄弟姐妹,他不僅讓他的觀念突破詩歌的局限,運用到真實的現實中,並且,他甚至向鳥兒布道,他對所有生物說話,仿佛它們都有智力;而且,他樂於承認在動物的各種特性中有神的完美的某種痕跡存在。“如果你的心是公正的,”另一位古代哲人說,“那麽每個生物都是生命的一麵鏡子,都是一本神聖的教義。”
一種獨特的感情在福斯灣的巴斯多克滋生。塘鵝使該地成為殺鳥者喜愛光顧的地方。遊艇和汽船在岩石周圍遊弋,連續幾個小時不停地用槍炮猛烈齊射。鳥兒,不管是幼鳥還是成鳥,紛紛從空中跌下,受傷或者死去都聽天由命。受傷的鳥兒或者斷了腿或者傷了翼,隻好顛簸在永不平靜的大海中,拖著殘廢的身子流浪,在難以描述的痛苦中死去。但是,野蠻的人們卻把這稱為“娛樂活動”。
鳥類比某些人更富有人情味。遭遇困難時,它們彼此互相幫助。當班夫郡的愛德華射傷一隻燕鷗時,他吃驚地發現另兩隻未受傷的燕鷗托起它們的兄弟,把它推到它們的翅膀上,帶著它向大海飛去。愛德華也許射下了許多燕鷗,但“他欣然容許燕鷗采取仁慈的行動,展示了一個人類自己也無須恥於模仿的愛的典範”。
“哄趕狩獵”主要是從德國引入我們這個國家的。整群的鷓鴣、野雞、野兔等等被飼養人從幾英裏外趕到一些隱蔽場所,然後被成百成百地射殺,這竟然被叫作“娛樂活動”。約克郡的大主教說道:“我冒昧地希望,英格蘭紳士們曾一度滿意地向國外公布的,他們和他們的朋友在幾天之內就殺死了2000頭被趕進樹林等死的獵物,這種現象將成為一段奇特的曆史,而這一天也為時不遠。此外,陷入陷阱中的鳥兒,絲毫沒有逃脫機會,一再被射傷,它們不停地拍翅欲飛,身陷囹圄,成為強壯男人們取樂的一種方式,而婦女們在以此娛樂消磨假期時,顯得毫無愛心和憐憫。這從中反射出一個陰影,一項關於人性卑劣的令人痛苦的研究。”
難道這就是英格蘭沉淪的騎士精神?難道對這種慘無人道的殘暴行為的渴望就是人性的最高意義?查爾斯·納皮爾爵士[1782—1853,英國將軍,曾參加半島戰爭和1812年美英戰爭,後任信德總督(1843—1847),在第二次錫克戰爭(1848—1849)中任英軍總司令]放棄了這種娛樂,惻隱心使他不忍傷害這些不會說話的動物;但是,他卻打贏了米安尼會戰。因此說勇敢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是殘忍的代名詞。他無法忍受那些從無辜動物的嗚咽和垂死尖叫中得到的享受和娛樂。奧特萊姆將軍——印度勇敢無畏的騎士——攜妻子在埃及尋求健康時,他的一個朋友了解到他們無肉下飯,就打下一隻鳥送給他們。奧特萊姆盡管愛好運動,但卻難過地說:“我已發誓永不射殺鳥兒。”鳥肉烹飪後,奧特萊姆拒絕食用,朋友隻好把肉給了一位年老的農婦,“我們盡了我們的所能宴請了將軍,但在某些方麵,我們知道已犯下錯誤。”
在古代小畫像中,錫耶納的阿爾伯圖斯被打扮成懷抱一隻野兔的形象,因為他常在野兔被獵人追捕時保護它們。他成為超越這一景象之上的道德典範,如同悲傷的雅克為嗚咽的馴鹿歎息和發表評論一樣。聖克裏索斯托(注:希臘教父(34?— 407):君士坦丁堡牧首說過:“一個人在養狗捕捉野獸時,實際上,他自己已墮入野蠻;另一個人在養牛和驢馱運貨物時,卻不顧被饑餓折磨的人;他們揮金如土,製造出大量用大理石雕刻的人,卻從不顧活生生的生命,在這樣邪惡的國度裏,鐵石心腸成為通行原則。”
法國某地一位小說家這樣評價英國人:“讓我們出去殺掉些什麽吧!”這是他對英國紳士所作所為的看法。但他卻忘了自己的同胞。我們還養著我們的鳥兒,盡管它們在多年的嚴冬中因饑寒而死,並且還有更多是因射殺和大規模趕殺而亡。但鳥兒依然是這片土地的榮耀——榮耀歸於主!在法國,沉默的田野沒有來自天空的音樂,雲雀被網捕吃掉,有著豔麗羽毛的鳥兒已被射殺,它們的羽翼插在女士華麗的無簷帽上。在全國各地,麻雀、雀科鳴鳥、知更鳥和夜鶯都已消聲匿跡,全被殺光吃掉。(就鳥兒而言,法國是片黑暗寂靜的土地。眼睛徒勞地四處搜尋,耳朵徒勞地諦聽,自然母親就坐在那兒哀悼她那逝去的兒女。所能指責的就是共和製度和農民所有權。它們斷然宣稱與自然決裂,這麽一來,自然隻能與她的老友,即封建主義和貴族政治緊密團結了。如果有報道說法國某地有數量可觀的鳥兒,漂亮的羽毛和令人心動的歌聲從大都市幾英裏之外都能看到和聽到,那人們就會穿著奇裝異服,帶著獵槍和大袋子,牽著難以名狀的凶狗傾巢出動,準備整天整天地窺探,以圖在射程內輕鬆地找到一個射殺受害者的機會。——《泰晤士報》)
但現在,懲罰降臨了。樹木被啃光了,葡萄樹被木虱毀壞了,灌木的葉子被毛蟲吞食殆盡,懸掛在木枝上的毛蟲到處可見,蠐螬和木虱的天敵——鳥兒已被殺光,因此蟲害災禍已蔓延到全法國。莊稼被連根吃光,一些地區的葡萄樹徹底不結果。就這樣,人類的喪盡天良猶如詛咒一樣,回報給作惡者自身。華特頓曾算過,一對麻雀一天所消滅的蠐螬能在一個星期吃掉半英畝幼玉米。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公共教育部長的鼓勵和幫助下,法國在保護鳥類和動物方麵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少年們——因為通常是年幼的孩子們模仿殘暴行為——被教導對不會說話的動物以及所有依靠人類照顧的生物要仁慈、人道。這是法國騎士精神賦予的新規則,無疑,它將被證實是有巨大效果的,目前已有多個照料和保護動物的青少年社團。在美國也有類似的運動,2000名男孩子已加入費城動物保護協會的青少年部,善待不能說話的動物正被諄諄教導,尊敬和同情的雙層義務已被強烈地要求履行。
在給孩子們填塞無用的知識上,我們浪費了多少時間啊!在教導孩子們有益的人道思想上,我們花費的時間卻又是何其之少!他們的學識來自課本,但這一點並不能保證他們擁有仁愛心和善良。親切、仁慈和文雅的舉止難於灌輸入他們的大腦,即使受到了教育,但心靈仍一片荒蕪。確實,要尋找到那些能夠激發內心天性情感的教師恐怕很難。體罰隨處可見、經常使用,它直接、可感知、摸得到。因此,人們通常所感受的是它帶來的明顯的直接效果,而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微妙的最終效果或者天性,卻因為難解和遙不可及,而通常被人們忽視或低估。
科隆的尤弗迪烏斯在經過一間教室時,聽到裏麵傳出喧鬧的哭聲,他推門進去,舉起拐杖,像獅子一樣向老師和他的助手衝去,把孩子從他們的手中救了出來,“你們在於什麽,暴君?”他喊道,“讓你們到這兒來是教書,不是扼殺學生!”
某些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們的虐待暴行難以用言語形容。孩子們被認定為和他們的父母、老師有著同樣的智力特性、同樣的性情、同樣的學習能力,但不能和別人學得一樣快的孩子就要遭到毒打,或者以某種方式受到侮辱。成年人忘了孩子們由此所遭受的極度不幸。小孩的眼界是如此有限,以至於他看不到醫治苦惱的良方;而悲傷將從此占據他那整個小小的生命天空。
“父親們,別激怒你們的孩子,以免他們失去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生活在痛苦中,那麽,其帶來的結果就是害羞和內心的厭惡。即便小孩子也能感到被冤枉,一種痛苦的滋味會注入他幼小的心靈。我們實在無法想象,毫無憐憫心的父親失去了大有前途的兒子後,終生沉浸在為人父母的嚴厲自責中會是什麽樣子。他對一個朋友說:“我的兒子過去認為我殘忍,是的,他有太多理由那樣認為;但他卻不知道在內心深處我是多麽愛他,可現在一切都太遲了!”
當聽到父母責打孩子時,我們常常這樣想,他們真應該把這種懲罰加到自己身上。他們已成為用自己的道德本性塑造後代的工具。孩子並不會自己形成脾氣,作為一個孩子,他也不會控製自己脾氣的發展方向。如果父母賦予孩子易怒的脾氣,那麽,他們就有義務訓練自製、克製和耐心,因此,日常生活的影響就在歲月的流逝中糾正和修複孩子出生後的種種缺點。
但“孩子的意誌必然會崩潰的”!再沒有什麽觀點比這更荒謬的了。意誌奠定了性格的基礎,缺乏意誌的力量,就沒有決斷的能力。必須強調的是,不要破壞孩子的意願,要教育他往正確的方向行走,而且也不能通過簡單的暴力或恐嚇手段去破壞孩子的意願。這方麵,不勝枚舉的例子可以用來印證這一說法。
如果家長或老師主要依靠皮肉之苦來控製孩子的意誌,那麽,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把義務、順從同恐懼、害怕聯係在一起;並且如果你以這種方式把控製別人的意誌與疼痛聯係起來,你就已經盡你所能打下了一個壞性格的基礎——一個壞兒子、一個壞丈夫、一個壞父親、一個壞鄰居和一個壞公民。(注:裏希特爾說:“任何的第一次對孩子來說都將永遠存續;第一種顏色,第一首曲子,第一朵花,都會描繪他生活的前景……第一個內心或外部熱愛的目標、不公正等,都會在他日後成長的歲月裏投下永遠無法估量的陰影。”)父母們把自己的缺點敲打進孩子身上,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千真萬確。毫無疑問,靠痛苦來控製別人的意誌,將不同程度地導致全方位的惱怒、不公行為、殘忍暴行、壓抑和專橫。
不久前,一名慈善學校的男生自縊身亡後,另一名“慈善學校的老生”並沒有屈服於學校的壓力,挺身而出,描述了這個捐資豐厚的慈善學校實施的懲罰。他說:“懲罰僅僅是他們嚴酷的簡單暴行,而且實施常常缺乏公正。”[注:安德魯·a。w.德魯牧師大人在就這個問題寫給《泰晤士報》的一封信中發出了呼籲,他說道:“幸運的是,我自己從未受過鞭笞,但有生之年,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目睹的另一個男孩兒遭受鞭笞的那一幕。那是一個叫布朗特的瘦小虛弱的小兄弟,睡在我旁邊的床鋪上。一個大男孩兒強迫布朗特從班長的糖盒裏拿幾塊糖來。大男孩兒自己把糖全吃了,小男孩兒一口也沒得到。這件事被班長知道後,報告了斯圖爾特老師,老師像懲罰小偷似的鞭打了布朗特而沒有懲罰大男孩兒。那天夜裏,可憐的小布朗特無法入睡,最後求我幫助他,於是我把他的襯衫脫掉,發現脊背,從肩膀到腰有一大塊撕裂的肉,血粘住了襯衫,這使得脫襯衫時他的表情非常痛苦。然後,我用食指和拇指從他的脊背上至少拔出了一打樺條碎片,這些碎片已深深嵌入肉中。這個男孩兒的脊背看起來不像人的脊背,更像一塊生肉。……先生,跟這相比,老貝利(英國倫敦中央刑事法院的俗稱)現代行刑手的鞭刑略為輕微些,正如報紙所告訴我們的,犯人的後背隻是微微發紅,但沒有血流濺。”讓貴刊的讀者們來談一談他們對基督慈善組織實施的鞭笞體罰的看法吧。]還有另外一點需要指出,老師對學生施暴給學生植入了一粒對別人來說也是暴虐的種子。捶打將教會學生殘暴地對待他們的權力指向對象。正如他們的疼痛感被忽視一樣,他們也會對別人的痛苦置若罔聞。他們開始把痛苦加諸曾和他們同齡的低年級同學身上,把痛苦加諸口不能言但知覺敏感的動物身上,從中找到樂趣。
施於動物身上的暴虐無以計數,我們認為,這源於人們在家中或學校裏受到的體罰。你可以在許多場合看到這一點:一大群男孩子在村鎮的公開場所上圍攻一頭可憐的驢子,或溺死一隻貓,或把一個平底鍋拴在一條狗的尾巴上,或旋轉小金蟲,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孩子氣的消遣。家長們和老師們應當小心地教育孩子們,對所有有生命的東西應予以溫和的恭敬,並棄絕施加所有不必要的痛苦。正如孩子們必須棄絕他人所有加諸自己身上的痛苦一樣,自己對於其他弱小生命也應如此。要懂得善待生命與善待自己的道理其實是一脈相通的。
我們已經提到過驢子。這種動物絕非不溫和,它以頑強的穩健背負重物。在瑞土,你會看到驢子馱運沉重的木材,沿著懸崖邊上埋頭行路,按時馱著物品回家。驢子是窮人的日常幫手。人們常說頑固的驢子,但這源於它們所受的虐待。我們所了解的驢子,其實情深義重——最心甘情願、鍥而不舍的勞動者。
“不會說話的動物”這一表達可能是荒謬的,因為動物們盡管不能說話,但似乎有互相交流的方法,它們或低聲咕噥,或大聲喊叫,它們用任意信號互相交流,甚至聽得懂人類的語言,當聽到叫喚時,它們就會跑過來,狗、馬、大象,還有其他動物,都服從人類的呼聲。
在所有的動物中,狗最值得信賴。狗有愛心、順從、守紀律、有良心,甚至還有理性。
布萊漢姆勳爵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在一場大火中丟失了他的柯利牧羊犬的故事。這隻狗到處尋找他,最後終於嗅到了主人足跡的氣味。它循著氣味沿著一條路奔跑,一直來到一個三岔路口,它嗅了第一條路,又嗅了第二條路,然後,對第三條路聞都沒聞就疾奔過去。這隻狗的邏輯推理似乎是這樣的:我的主人沒有走這兒,第一條路;他沒有走這兒,第二條路;因此,他必然是走了這兒,第三條路。證明完畢。
再來看看良心。一隻狗在某個黑夜裏竄出狗窩,向一位老婦人咬去,老婦人尖叫起來,這隻狗立即鬆了口,原來正是這位老婦喂養了它!這狗該多麽悲痛啊!如果它會說話,它就會說:“我咬了我最親密的朋友——她喂養我,處處給我愛心,我是個多麽殘忍的畜生啊!”這狗對自己的忘恩負義痛心疾首,它一直在窩裏待了3天,甚至不出來吃食。最後,老婦人原諒了它,與它修好。狗兒表達出的熱愛和感激竟然令老婦人不知所措。
是的,狗的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每個人都知道忠誠的義犬波比的故事。波比在愛丁堡格雷弗萊斯教堂墓地參加了主人的葬禮,死者的墳墓前未豎立石碑作為標記,但波比在這個地方已經守護了4年,它永遠不會忘記埋葬主人的地點。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無阻,波比守護在那兒。盡管它總是被鞭打或被驅出墓地,但它總是回到那裏。它愛主人勝過自己,即使變得皮包骨頭——一隻被絕食擊垮的狗。
最後,這事被稅務官知道了,他想對這隻狗征稅,但沒有人聲稱是狗的主人,它的主人已長眠地下。有人給它食物,也有人想收養它,但它不願離開墓地,它那無私的愛,一直伴隨它漫長4年的守護與等待,直至最後也進入死亡。於是,人們在格雷弗萊斯教堂公墓門外的街道上豎立了一塊紀念碑,永久紀念忠誠而有獻身精神的波比。對人類來說,這簡直給我們上了一堂感恩與愛心的寶貴一課!
霍爾上校講過瓦特·斯哥特爵士童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對爵士此後的生活影響巨大。有一天,一隻狗向他奔來,他撿起一塊石頭砸斷了狗的腿。可憐的狗用盡剩下的力量爬到跟前舔著他的腳。爵士是個宅心仁厚的人,他說,這件小事是他一生中最苦澀的悔恨。他永遠無法忘記這件事。從那以後,他經常帶著他的寵物出入各個場合,並設立了一項善待每一個生物的基金。在寫小說時,他總要帶著愛犬——梅達·尼姆羅德和布萊恩。梅達是他的最愛,在他活著時,梅達死了,他就在門前為梅達豎起了一座帶梅達雕像的紀念碑。在他的小說《伍德斯托克》中,他以貝維斯這條狗為老梅達精心繪製了深情的肖像以示紀念。
狗的忠貞和依戀令人驚歎。我們不是有威爾士著名的義犬貝基拉特嗎?不是有在阿爾卑斯山的雪堆裏拯救了許多生命的義犬聖伯納茲嗎?不是有約翰·布朗博士精彩描述的聞名遐邇的拉布和尼伯嗎?不是有當被致命的仇人馬奎爾襲擊時,努力保護它的主人奧布裏·德·蒙特迪戴爾,並最終使人們發現凶手的義犬蒙塔吉斯嗎?不是有被凡·戴克繪畫紀念的以其聰明和勇敢使主人免遭暗殺的雷蒙德大公的義犬嗎?
瓦特·斯哥特爵士在他的雜誌上講述了一隻狗把主人從被即將活活燒死的危險境地中拯救出來的故事。他說:“r。克爾勳爵告訴我們,他收到了福布斯勳爵(愛爾蘭格拉納德公爵的兒子)的一封信,信中說他在福布斯堡臥房中睡覺時,被一陣窒息感驚醒,窒息使他喪失了挪動手腳的力量,但還有意識——房子著火了。他的房間到處是火焰,就在此時,他的大狗迅速跳上床,叼著他的襯衫,把他拖進了樓梯間,那兒的新鮮空氣使他恢複了抵抗力,這才得以逃脫。”這與大多數情況下犬類對人的保護不盡相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動物常常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跳入水中,而大火對它的傷害無異於對人的傷害。
最後,還有龐貝古城和赫基雷尼亞城發生的狗的故事。前者的鑄形化石是從發現它的灰洞裏取出的,它死於窒息和痛苦,但就像哨兵一樣,從未離開哨所半步。赫基雷尼亞城的狗戴爾特在身後留下了令人驚歎的勇敢記錄。在發掘出的被埋城市中,它的骨架被發現伸展在一個12歲男孩兒的骨架上,極可能是要恪盡職責來保護孩子不被窒息或燒著。男孩兒和忠誠的戴爾特一起死去了,但狗的項圈依然在訴說著它那高貴的勇敢,它講述著戴爾特3次救主的故事——從海裏,從強盜手裏,從狼群中。
由此可以看到,人的道德和智力傾向在動物的記憶中有著相當程度的印記,它們有能力去愛,忠誠,感恩,有責任感,有良心,講情誼,還有最高貴的自我犧牲精神。哈特利在《觀察人類》一書中寫道,在狗看來,我們似乎就是它的上帝,它的統治者,有權以主的名義獲得它們的效忠;他還說,我們同樣終生有義務去做它們的保護人和恩人。
達爾文說:“狗的某些帶著對主人深深的眷愛這種精神狀況,近似人類先祖的某些特征,它們的愛帶著自我屈服、些許恐懼,還可能帶著別的情感。狗在離開一段時間後,回到主人身邊的行為,我還可以加上猴子回到它熱愛的飼養人身邊的行為,遠不同於回到它的同伴身邊的行為。在後一種情況下,彼此的喜悅似乎少一些,平等感在每個動作間都流露出來。”因此,尼科爾森說,許多動物比許多人、比某些人種都更聰明、更善良。
比如,這兒就有一個野獸比人善良得多的例子。在坎伯蘭郡,一個農民養有一條狗,這個農民打賭說他的狗無須幫助和指揮,就能把羊群從坎伯蘭郡趕到100英裏之外的利物浦。想想那複雜曲折的道路吧,這群動物會和運輸車輛在路上相遇,且路途遙遠,狗能夠趕著羊群順利抵達目的地的機會實在太渺茫了。盡管如此,幾天之後,牧羊犬還是趕著這群羊到了利物浦。它完成了任務,但在路途中忍饑挨餓,交付完貨物後,它一頭栽在利物浦的街道上死了——它是他的主人殘忍暴行的一個受害者。
每個人都會記得安德魯克裏斯與獅子的故事。當看到一頭獅子走近時,安德魯克裏斯藏身於一個岩洞中,害怕自己會被它吃掉。但獅子一瘸一拐地走著,神情似乎非常痛苦。安德魯克裏斯鼓起勇氣,走到它麵前,舉起爪子,從那上麵拔出了一大塊使肉潰爛化膿的木頭碎片。獅子非常感激,向安德魯克裏斯搖尾致謝。後來,安德魯克裏斯被抓起來送到羅馬去與野獸搏鬥,一頭獅子被放出來吞食他。而這頭獅子正是安德魯克裏斯曾經為其解除痛苦的獅子,這隻動物仍然感激地記著它的救命恩人,它沒有吞食他,反而走上去搖尾討好他。亞壁(公元前4世紀古羅馬監察官)聲稱自己在羅馬競技場,親眼目擊了安德魯克裏斯與獅子相遇的這個場景。
動物有什麽權利嗎?除了那些法律明文規定的之外,當然沒有其他的法律權利。但它有權利生存和享受生活的樂趣。約翰·勞倫斯說,正義包括憐憫和同情,這顯然是指感覺和情感;而任何形式的正義都可以適用這一點,傑勒米·邊沁說:“問題不是它們能不能進行邏輯推理,也不是它們會不會說話,而是它們能不能承受痛苦,這才是整個問題的要義。最文明的人們的良心告訴他們要善待動物,要顧及動物的快樂,就像看待自己的快樂一樣。”
“任何人都能夠認為或用文字確認獸類是機器,沒有知識,沒有感覺,所有的動作都千篇一律,不會學會任何事情,不會做好任何事情。但人類又怎能這樣武斷呢?這隻鳥在倚牆築巢時做出一個半圓形的窩,在一個角裏築巢時,做的窩像一個四分儀,而在樹上做窩時,又是一個圓形。難道說它幹的活都是千篇一律的嗎?這隻獵犬經過3個月的訓練後,難道和剛牽到你手裏時懂得一樣多嗎?難道你的紅腹灰雀,在你第一次聽它叫時會重複一個調子?或者這麽說吧,難道在你能讓它重複一個調子前,沒有經過一段時間嗎?它難道沒有時常尋找並不斷練習來獲得提高嗎?
“談話中,你們給了我感覺、記憶和想法,於是我緘口不語,有些憂鬱地回家,熱切焦慮地尋找一張報紙。我記得把它放在了寫字台裏,打開寫字台,拿起報紙,帶著明顯的喜悅開始閱讀,你可以由此推斷我感到了痛苦與快樂,並認為我有記憶有知識。
“同樣的,來想一想找不到主人的狗吧!它非常悲傷地在每條街道上尋找主人,焦慮不安地回到家裏,樓上樓下、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尋找,直到最後在盥洗室裏找到他。它用輕聲低語、各種姿勢和撫吻來表達它的高興之情。
“這隻狗,對人有著如此之多的熱愛之情,卻被一些毫無教養的鑒賞家抓起來,釘在桌子上,活生生地解剖,以便生動地向你展示狗的靜脈。所有相同的感覺器官你自己都有,但你卻把它的肚子剖開來看。現在,解剖家,你要說什麽?回答我,難道大自然在這個動物體內創造的所有情感源泉,它感覺不到嗎?難道它的神經沒有感受歡樂和痛苦的能力嗎?可恥啊可恥!我們為什麽又不控訴大自然的這一弱點和自相矛盾的卑鄙呢?
“但學究氣的醫生們卻問:獸類的靈魂是什麽?這個問題,我不能理解。……誰造出了這世上所有的東西?誰注入了這所有的力量?是他,一位超越了所有的萬能的上帝,他使田野裏青草生長,他使地球被太陽吸引著轉動。”
很奇怪,一個不會說話的動物怎麽會使自己在人的心中縈繞,甚至連一隻貓也會依戀地跟著一個人回家。康沃爾勞詩人埃比尼澤·埃裏奧特說過:“如果不是為了我的貓和狗,我想我幾乎無法活下去。”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兒從學校出走,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他變得不安,渴望逃跑,想看一看世界和這個世界所容納的萬物。但他非常愛老泰比(寓言故事中貓的名字),擔心泰比會被淹死或送人,因此他就繼續留在了家裏。他這麽做很好,因為最終所有的事情都證明對他有利。
馬薩諸塞州康科德的梭羅對動物的愛就像古代的隱士那樣。1845年,他搬進了瓦爾登湖附近的森林。在那裏,他開始搭建一間房子,這使浣熊和鬆鼠感到驚訝,但不久,動物們就知道他對它們沒有惡意。他會躺在枯木上或岩石邊,靜靜地一動不動,鬆鼠、浣熊、旱獺開始漸漸靠近他,甚至接觸他。它們知道了世上有一個不會殺傷它們的人,這消息傳遍了整個森林,在人和鳥、動物之間形成了一種和諧的共鳴,動物們聽從他的呼喚,甚至連蛇都會繞著他的腿遊走。如果把一隻鬆鼠從樹上抱走,這小動物都會拒絕離開梭羅,而把頭藏到他的馬甲裏。邊河裏的魚知道他,它們會讓他把它們從手中撈起來而充滿信心地認為不會受到傷害。梭羅把屋子搭建在一個鬆鼠窩上,鬆鼠起初很害怕,但最後總跑到他腳邊來撿麵包屑,然後,它就會在他的鞋和衣服上亂跑。最後,鬆鼠非常馴服,以至於當他坐在凳子上時,它就爬上他的衣服,沿著袖子跑,並且繞著他吃飯時看的報紙一圈圈地轉著玩。當他拿出一小塊幹酪時,鬆鼠就來了,坐在他手裏,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著幹酪,吃完後,它像蚊子那樣洗臉洗爪子,然後大搖大擺地走開。我們從來未曾聽說過人和動物之間的這種融洽關係,除了凱奈爾姆·迪格比在《天主教道德觀念》一書中廣泛記載的隱士的例子。
西奧多·帕克撿起一塊石頭正要向池塘裏的一隻烏龜扔去時,感到被自己體內某種東西阻止了。他回到家裏問母親那個東西是什麽,母親告訴他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良心,但她更喜歡稱它為內心深處上帝的聲音。帕克說:“這是我生活的轉折點。”實際上,就是他接受永恒聖靈的神德對我們自己靈魂說話這一事實的方式。
j。s.伍德牧師大人說過:“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意誌中那種體貼、仁慈地對待低級動物的做法更有力量了。帶頭親切和仁慈地做出不可更改的決定,是人類手中不可抵禦的武器;我不相信,如果是由一位正直的人著手這一工作的話,會有不被征服的動物。
“用堅定和仁慈的混合手法,即使再狂野的‘巡洋艦’烈馬也會在3個小時內變得溫順馴服,對其征服者最細微的信號都會俯首帖耳,並且不帶一絲憤恨地聽由主人擺布。
“有一天,我看到拉雷先生在馴一匹漂亮的阿拉伯小黑馬,馬像一頭老虎似的衝他咆哮,又踢又咬,同時還嘶鳴尖叫,接著就是用下頜而不是用腳後跟攻擊拉雷先生。……半小時之後,拉雷已經和馬一起躺在了地上,他的頭枕在馬的一條後腿上,馬的另一條後腿放在他的太陽穴上。……他已經給馬的記憶裏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任何傷害都不是故意的,因此,馬沒有感到恐懼和憤怒,而是逐漸形成了對拉雷的愛。拉雷並沒有給馬施加痛苦,但卻讓馬明白他的意誌是必須服從的。”
對鳥類和動物的大量暴行到處都有,部分原因是缺乏思考而導致。在意大利,這方麵的暴行令人作嘔。鳥兒通常成為兒童的消遣玩具,在鳥腿上拴一根繩子,鳥要飛的話,就被繩子拽下來。當鳥的飛翔力量耗盡後,它通常就被活生生地把毛拔光、撕扯得粉碎。孩子們不懂,一個動物、一隻鳥都是我們同類的生命,當受到勸誡時,他們的回答是:“none cristiano”——他不是一個基督徒。
在那不勒斯,你會看到敏捷的小馬拉著滿滿一車乘客疾馳而過。馬具勒入它們的側腹,通紅一片。沿街而行,你會看到許多沒有用的馬躺在路邊。它們在等待著治療,等到傷愈,又得開始幹活。一天早上,一輛敞篷馬車在羅馬大道上行駛,顯然嚴重超載,車上有帶著蔬菜產品趕往市場的男人和女人,其中還有個神父。馬兒像往常一樣疾馳,路麵很濕,一不小心,馬失前蹄倒下了,隨著一聲尖叫,一群乘客從馬車上跌下來——女人們、圓白菜、男人們、橘子,還有神父。這可真是精彩的一幕。馬被拉起來,車上又裝滿了籃子。女人們、男人們,還有那個神父又爬進車子。馬兒在鞭打下,又沿著大街疾馳而去。
“英格蘭可不存在奴隸製!”英國人自豪地說。但是看一看馬拉巴士、出租馬車和運貨馬車,你可以驚奇地發現有存在著對馬的奴隸製。早在1642年,內閣高級職員詹姆斯·豪威爾就說過,英格蘭被稱作“馬的地獄,不是沒有理由的”。出租馬車被精疲力竭的動物拉著,它們的一隻腳或幾隻腳無比疼痛,你會看到其中一匹馬輕輕抬起前蹄,又輕輕地放下。可能它行走的路滿是大石頭,使它不得不蹣跚前行。問一問拉貨車的馬所受到的對待吧。它注定要挨腳踢挨鞭打,拉著重物緊張地踉蹌蹣跚,無助地忍受寒暑和饑餓,度過漫長的勞碌生涯,直到最後被送到廢馬屠宰場的院子裏。
為了緩解負擔沉重的馬的痛苦,一位好心的女士每天都帶著仆人走出家門,爬上從倫敦大橋邊泰晤士河延伸過來的陡峭街道,一步一步地往路上鋪撒沙礫。我們常常看到她在車來車往中,在來往馬匹的鼻子下麵,沿路撒沙礫。這項工作她幹了好多年,去世時,她也沒有忘記那些可憐的馬。她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財產,交給保管委員會,這筆錢被指定為“永遠”用於往陡峭滑溜的倫敦街道鋪沙礫。她的名字不應被忘記,莉薩塔·萊斯特小姐,在巴京塔街的諸聖教堂擔任風琴演奏師整整43年。
問一問拉客車的馬吧!它被可惡的勒馬韁繩擦傷,拉著驕傲的美人們沿街而行,嘴邊滿是泡沫,有時滿嘴血水,它會說些什麽呢?男人們和女人們都像是它無情的暴君,那些漂亮的女士們卻是為了反對虐待動物而去參加反對活體解剖大會!(注:下麵這封信摘自1880年4月28日《泰晤士報》:“先生——基於無助的痛苦,我請求借貴報一角來抗議對拉客車的馬日複一日的虐待——它們通常是最有價值的那種馬。除了緊緊的勒馬韁繩外,現在用的銜鐵又給馬帶來了直接的痛苦。昨天,在邦德大街,一輛設備齊全的敞篷馬車由一對裝飾華麗的灰馬拉著,從我身邊駛過。勒馬韁繩繃得異常的緊,右邊那匹馬的嘴裏滿是血沫。我想,馬車的所有者,那對年輕夫婦能懂得這種痛苦嗎?這種風景對那些像我一樣愛馬和研究馬的處於舒適生活狀態的人來說,是令人揪心斷腸的。我們是馬親密的觀察者,一眼就能看出它們是否舒服。是的,什麽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午後,駕車奔馳的馬,幾乎如我所描述的那樣痛苦——或者滿嘴血沫,或者被銜鐵折磨得舌頭腫脹幾近發黑,馬頭被拉到反常的位置,當然還有別的痛苦跡象。我要問,這些加之於馬身上的不幸痛苦是因為無知、輕率,還是因為人的無情殘忍而造成的呢?讓我來請求那些馬的主人對它們仁慈些吧!它們是上帝造物中最高貴的生命,是人類最誠摯最忠實的仆人。”)人類已經奴役了馬、驢、駱駝、馴鹿以及其他動物。它們服從人的命令,擔起人的重擔,它們喪失了終生自由而過著痛苦勞碌的日子。它們在鞭子、勒馬索和鐵鏈下呻吟畏縮,在利物浦的一次障礙賽馬中,至少5匹馬在賽後不得不被殺死,其中3匹馬跌斷了脊背,兩匹摔斷了腿。
阿瑟·赫爾普斯說過:“有時我想,馬的被征服對世界來說是個不幸。馬是被人類虐待得最慘的動物,它的被征服對人類來說並不完全是件好事。在幫助人類時,馬所受到的欺淩,從遠古時代開始就一直是過分的,它是我們在‘黑暗時期’的掠奪中負債累累的動物,並且我有一個強烈的念頭,那就是,馬在最血腥的戰爭中是主要的工具。我真希望人們不得不自己把大炮拉到山坡上,那樣他們不造反才怪,而一個被迫在整個戰役中步行的司令官肯定很快就會厭倦戰爭。”
在寫於約3400年前的《約伯》一書中,我們看到了對戰馬的描述:“你給馬兒力量了嗎?你是否用雷霆之怒遮蔽了馬頸呢?……它鼻孔中的榮耀令人敬畏。它在山穀中爬行,為自己的力量而喜悅;它繼續行進,與武裝的人們迎麵相遇,它嘲笑恐懼,毫不畏懼,決不在刀劍麵前退縮。從很遠的地方,它就嗅到了戰爭的味道……上校的威嚇和喊叫。”
幾個世紀後,維吉爾在《第三田園詩》中再次歌頌戰馬:
這烈性的戰馬,聽到遠方的呼喚
那輕快的喇叭聲和戰爭的呼喊
刺痛了它的耳膜,歡喜得發顫
翻山越水,騰空奮蹄,它期待著約定而來的戰鬥。
雅典帕特農神廟裏厚絨布上的戰馬現在被塑成埃爾金大理石像放在大不列顛博物館,顯示出古希臘人對這些高貴動物的尊敬。它們耀武揚威地騰空奮蹄,疾奔如飛,仿佛要投入戰鬥。在後來一段時期,我們知道,墨西哥和秘魯的被征服主要歸功於馬的幫助,土著人把騎馬的勇士視為上帝,在他的飛馬驅趕下,他們四處奔逃,成千上萬地被消滅。但這些國家在沒有使用馬匹的情況下獲得了高度的文明,當西班牙人蹂躪這個國度時,發現成千座帶有花園的房子建築完好。阿瑟·赫爾普斯爵士說:“我懷疑,是否有一個墨西哥人過得如我們成百萬的同胞那樣差。”因此,這一問題總是一再重複地出現:在文明上,我們真的取得進步了嗎?我們比處在智慧頂峰時期的古希臘人、羅馬人和墨西哥人更進步嗎?
——沃茲沃斯
無法無天的騎兵們飛馳而過,射傷了我的小鹿,它即將死去。那些粗野的人,那些射殺你的人,必然要遭逢厄運。活著時,你從未傷害過他們。你的死亡同樣也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
——馬維爾
在每一隻動物的眼睛裏都有一片模糊的影像和一點人性的閃光,通過這點奇異的光亮,它們的生命在警惕並渴望了解,我們之所以能夠控製它們的那個偉大的奧秘,它要求人類承認它們是生物中的夥伴,即使不是靈魂的夥伴。
——拉斯金
人類對不會說話的動物——鳥類、獸類、馬群以及所有其他生命濫施了多少暴行啊!古羅馬的角鬥士已化為塵煙,但西班牙的鬥牛戲仍在上演。古羅馬的女士們樂於在公共圓形露天競技場看到角鬥士流血死去,而西班牙的女士們也對英格蘭勇士們厭惡地別過臉去的所謂奇觀狂喜地拍手稱快。卡瓦列羅說過:“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並且帶著歉疚承認,即在西班牙,不管男人還是女人,以及下層階級,對動物都懷著極少的憐憫,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憐憫。”
但我們也不是清白的。不久前,縱狗咬牛還是我們的一項公共娛樂,鬥雞和耍獾戲一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還依然普遍,這些娛樂活動得到了富人和窮人的一致支持。1822年,動物們的朋友——戈爾韋的理查德·馬丁先生,成功地使一項法律獲得了通過,這一法律以社會契約的形式賦予動物們以權利;但有兩個法官在審理一個訴訟案件時,宣稱公牛無權享受該法律的保護。
1829年,一個力圖禁止縱狗咬牛活動的提案在下院以73票對28票的壓倒多數被否決。但是,公共輿論卻壯大起來,直至縱狗咬牛成為一項僅為窮人消遣的活動;而直到1835年,一個法案才獲得通過,取締了縱狗咬牛活動。禁止虐待動物協會就是在馬丁法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動物們被置於法律保護之下,盡管有一些動物不幸被排除在外,但暴行之下還是有許多幸存者。
例如,鳥類就被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你隻要在女士節去一趟赫靈漢姆,就能看到鴿子所遭到的殘暴虐待。可憐的鴿子們被人們從籠子裏放出來,然後作為一盤賭局而射殺,它們的血染紅了女士們的羅裙,此時響起的掌聲,猶如西班牙鬥牛場的掌聲一般狂熱。被射傷的鳥兒,拖著斷腿,設法飛出這片屠宰場,或者掉進某個隱蔽的地方,經過長期的痛苦掙紮而死去。難道這就是英格蘭女士教給她兒女的仁慈博愛之課嗎?
女裝上飾以鳥類羽翼的時尚對鳥類來說無疑是一段悲慘歲月。在所有國家,鳥兒們都被射殺,用來滿足“淑女們”對鳥翼的酷愛。《觀察》雜誌報道了一個婚禮,在婚禮上,11位女儐相都穿著飾有天鵝絨毛和知更鳥羽毛的服裝。這麽一個婚禮是對鳥類的一個多麽殘忍的屠殺啊!那些知更鳥血淋淋地被懸掛在女士們的服裝上。但女士們就是允許這種屠殺,也不會允許自己不合時尚。
是的,殺戮鳥類作為一種貿易,目前已經使上帝的一些最漂亮的創造物瀕臨滅絕的處境。蜂鳥、翠鳥、雲雀、夜鶯統統被射殺。一個倫敦鳥販僅一次收到的貨物就有3.2萬隻死蜂鳥、8萬隻水鳥和80萬雙鳥翼!
幾年前,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生育季節的野生鳥類”。隨後,又通過了一項法案“旨在保護野禽”。但這些法案收效甚微。為了女人們的消遣,野禽仍在被殺戮。四件最後之事(注:四件最後之事指死亡、審判、天國和地獄)中的一件就是“裝飾著光滑野鴨毛”的女士便帽。如果她們在本地得不到裝飾品,那麽,為了她們,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將遭到洗劫。印度是翠鳥的巨大產地,那裏,翠鳥的羽翼最漂亮,因此,這些鳥兒就被射殺用來供應英格蘭市場。(注:一個“自然愛好者”從凱爾布爾寫信給拉合爾的一家報紙說:“幾天前的一個傍晚,我在大湖的岸邊散步,碰到了兩個帶著特殊形狀籃子的人,我問他們是什麽人,正在做什麽,他們回答說是來自馬德拉斯的捕鳥人。哪種鳥?翠鳥,並且他們向我展示了籃子中200隻翠鳥的羽毛,他們說回到馬德拉斯後,這些羽毛將給他們帶來40盧比的收入。這是他們每年一次的職業,而整年都有許多捕鳥人分布到全國各地,而所有的羽毛都被送到了英格蘭。當他們往南走時,我問他們是否要去往古茶那。他們說不是,古茶那不允許他們從事這項工作。多好的古茶那啊!我希望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其他地方都向這一榜樣學習,或者如果現在不學,不久的將來它們也必將這樣做。因為顯而易見的是,如果對漂亮鳥兒的恣意毀滅持續很長時間,我們將有理由為最漂亮的野生羽毛部落之一的全部滅絕而哀悼。”)
英國人因他們對鳥兒的大屠殺和消遣而遭到挪威人的鄙視,而這些惡行是下層階級的英國遊客幹的。克裏斯蒂娜·潘奇這樣評價我們的同胞:“自從英格蘭有膽子加入政治以來,時間已過去很久了:從那時起,她就很忠實地睡著(可能要參閱約翰·羅素勳爵關於丹麥的政策)。在上帝給人類的整個夏天,每一個英格蘭鄉巴佬都到這兒來禍害我們,釣魚、射獵和毀壞;這樣一來,我們所有的娛樂將很快陷於終止。”
由於英格蘭遊客的蜂擁而至,挪威議會通過了一部法律,禁止任何沒有特許證的外國人持槍或釣竿入境。飽覽挪威的壯美景色就已足夠了,決不允許毀掉挪威的野禽和獵物。這部法律將最終結束對野禽的大規模捕殺。
19世紀雲雀的捕獲量是巨大的。在薩福克的萊肯希思,2000打雲雀在3天內被殺掉並運往倫敦做成雲雀餡餅——美食家的佳肴。事實上,雲雀餡餅已非常流行,大量捕捉鳥類的每一種手段都被采用了,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
讓我們來說說一個好人如何試圖拯救雲雀並擊敗那些美食家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僅僅幾年前的阿伯丁附近,將近3月中旬下了一場大雪,大地一片白茫茫,到處都是雪原。內陸鳥兒在天氣的壓力、寒冷和饑餓的驅趕下飛向海邊。天亮前,人們看到這些鳥兒,它們拍翅而飛時兩翼的獨特動作恰是雲雀的飛翔特征,雲雀是如此之多,海濱周圍幾乎是黑壓壓的一片。
許多人設下羅網、布下陷阱誘捕,用粘鳥膠捕捉,或是射殺這些雲雀,捕獲的數量極為可觀。時值冬末,鳥兒都已配對,夫妻同行。可憐的小家夥們!它們被艱難歲月所迫,共同去尋求它們的幸福和命運。我們所說的那位好人發現一個賣雲雀的莽漢,在他腳邊,這位好人看到了滿滿一籠子鳥兒,這簡直就是一個加爾各答黑牢。鳥兒在籠中發狂地掙紮、互相推擠,企圖逃脫。這情景足以讓好人憂心傷情,於是他把所有的鳥兒都買了下來並送到自己的倉庫好好安頓。然後,他到禁止虐待動物協會去看看是否能做些什麽來終止這一無恥的非法買賣,但他傷心地發現,許多我們喜愛的鳥兒都受到1876年野禽保護法的保護,但雲雀卻奇怪地被排除在外。
於是,這位好人自己承擔起保護雲雀的責任。他告訴那些殺鳥的人,讓他們把鳥活捉,他將以城裏獵物販子給他們的價錢收購。那些人同意了他的報價,因為他們知道在某種情況下,這些鳥兒將會被殺了吃掉,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它們將得到細心照料並被放飛。送到好人這兒的雲雀數量如此之多——超過了1000隻——以至於除了他倉庫裏籠中的雲雀外,他也獲得了使用村裏大房子來安置這些鳥兒的權力。清晨,雲雀的歌聲幾乎振聾發聵,而其他成群的鳥兒也聚集在房子周圍,欣賞這美妙的音樂大合唱。
大風雪過去了,雪溶化了,青草和黑土地又呈現在人們眼前。囚徒們就要被釋放了。房子的窗戶全部打開,鳥兒們全都飛出屋子,婉轉啼鳴,歌聲不斷,滿天翻飛。籠中的雲雀也從倉庫中放飛到城郊一個美麗舒適的地方。房門打開了,鳥兒的恩人站在一旁看著他的朋友們飛逃牢籠。看鳥兒飛逃實在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感覺,一些鳥兒疾射而出,展翅高飛,迸發出歌聲。
迸發出它們的心聲,
譜一曲未經雕琢的輝煌樂章。
其他的鳥兒在地麵盤旋,消失在附近的叢林中。你可以想象,但卻難以完全表達出,我們的北方朋友在一樁小小善行中感受到的快樂。雲雀們定居下來,把巢築在附近,並在此哺育兒女;從那時起,這座城市就被雲雀的美妙樂聲包圍了。
高昂些,再高昂些,
你從地麵飛向天空,
宛如一片火雲;
向著藍天深處飛翔。
在歌唱中翱翔,在翱翔中歌唱。
偉大的列奧納多·達·芬奇——一個善待鳥兒和動物的偉人——偉大的建築師、軍事工程師、哲學家、藝術家——習慣於買來籠中鳥以便使它們恢複自由。有一幅畫,畫中就是這位高尚的藝術家所做的善行,被放飛的鳥兒盤旋在它們恩人的周圍,空空的鳥籠放在他的腳邊。這幅畫在巴黎的盧浮宮可以看到。
古代的隱士對動物非常熱愛,他們是動物唯一的朋友。鳥兒常飛翔在他們左右,甚至野生動物們也到那裏尋求保護。動物們似乎會預感到在那裏不會受到傷害。當一個荷槍實彈的人出現時,甚至連鳥兒都知道並感覺到存在的危險。烏鴉從莊稼漢的犁溝裏叼起食物快速飛起,瞬間消失;盡管烏鴉自己覓食將促成來年的豐收。
聖弗朗西斯有一個觀念,視所有生物皆為他的兄弟姐妹,他不僅讓他的觀念突破詩歌的局限,運用到真實的現實中,並且,他甚至向鳥兒布道,他對所有生物說話,仿佛它們都有智力;而且,他樂於承認在動物的各種特性中有神的完美的某種痕跡存在。“如果你的心是公正的,”另一位古代哲人說,“那麽每個生物都是生命的一麵鏡子,都是一本神聖的教義。”
一種獨特的感情在福斯灣的巴斯多克滋生。塘鵝使該地成為殺鳥者喜愛光顧的地方。遊艇和汽船在岩石周圍遊弋,連續幾個小時不停地用槍炮猛烈齊射。鳥兒,不管是幼鳥還是成鳥,紛紛從空中跌下,受傷或者死去都聽天由命。受傷的鳥兒或者斷了腿或者傷了翼,隻好顛簸在永不平靜的大海中,拖著殘廢的身子流浪,在難以描述的痛苦中死去。但是,野蠻的人們卻把這稱為“娛樂活動”。
鳥類比某些人更富有人情味。遭遇困難時,它們彼此互相幫助。當班夫郡的愛德華射傷一隻燕鷗時,他吃驚地發現另兩隻未受傷的燕鷗托起它們的兄弟,把它推到它們的翅膀上,帶著它向大海飛去。愛德華也許射下了許多燕鷗,但“他欣然容許燕鷗采取仁慈的行動,展示了一個人類自己也無須恥於模仿的愛的典範”。
“哄趕狩獵”主要是從德國引入我們這個國家的。整群的鷓鴣、野雞、野兔等等被飼養人從幾英裏外趕到一些隱蔽場所,然後被成百成百地射殺,這竟然被叫作“娛樂活動”。約克郡的大主教說道:“我冒昧地希望,英格蘭紳士們曾一度滿意地向國外公布的,他們和他們的朋友在幾天之內就殺死了2000頭被趕進樹林等死的獵物,這種現象將成為一段奇特的曆史,而這一天也為時不遠。此外,陷入陷阱中的鳥兒,絲毫沒有逃脫機會,一再被射傷,它們不停地拍翅欲飛,身陷囹圄,成為強壯男人們取樂的一種方式,而婦女們在以此娛樂消磨假期時,顯得毫無愛心和憐憫。這從中反射出一個陰影,一項關於人性卑劣的令人痛苦的研究。”
難道這就是英格蘭沉淪的騎士精神?難道對這種慘無人道的殘暴行為的渴望就是人性的最高意義?查爾斯·納皮爾爵士[1782—1853,英國將軍,曾參加半島戰爭和1812年美英戰爭,後任信德總督(1843—1847),在第二次錫克戰爭(1848—1849)中任英軍總司令]放棄了這種娛樂,惻隱心使他不忍傷害這些不會說話的動物;但是,他卻打贏了米安尼會戰。因此說勇敢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是殘忍的代名詞。他無法忍受那些從無辜動物的嗚咽和垂死尖叫中得到的享受和娛樂。奧特萊姆將軍——印度勇敢無畏的騎士——攜妻子在埃及尋求健康時,他的一個朋友了解到他們無肉下飯,就打下一隻鳥送給他們。奧特萊姆盡管愛好運動,但卻難過地說:“我已發誓永不射殺鳥兒。”鳥肉烹飪後,奧特萊姆拒絕食用,朋友隻好把肉給了一位年老的農婦,“我們盡了我們的所能宴請了將軍,但在某些方麵,我們知道已犯下錯誤。”
在古代小畫像中,錫耶納的阿爾伯圖斯被打扮成懷抱一隻野兔的形象,因為他常在野兔被獵人追捕時保護它們。他成為超越這一景象之上的道德典範,如同悲傷的雅克為嗚咽的馴鹿歎息和發表評論一樣。聖克裏索斯托(注:希臘教父(34?— 407):君士坦丁堡牧首說過:“一個人在養狗捕捉野獸時,實際上,他自己已墮入野蠻;另一個人在養牛和驢馱運貨物時,卻不顧被饑餓折磨的人;他們揮金如土,製造出大量用大理石雕刻的人,卻從不顧活生生的生命,在這樣邪惡的國度裏,鐵石心腸成為通行原則。”
法國某地一位小說家這樣評價英國人:“讓我們出去殺掉些什麽吧!”這是他對英國紳士所作所為的看法。但他卻忘了自己的同胞。我們還養著我們的鳥兒,盡管它們在多年的嚴冬中因饑寒而死,並且還有更多是因射殺和大規模趕殺而亡。但鳥兒依然是這片土地的榮耀——榮耀歸於主!在法國,沉默的田野沒有來自天空的音樂,雲雀被網捕吃掉,有著豔麗羽毛的鳥兒已被射殺,它們的羽翼插在女士華麗的無簷帽上。在全國各地,麻雀、雀科鳴鳥、知更鳥和夜鶯都已消聲匿跡,全被殺光吃掉。(就鳥兒而言,法國是片黑暗寂靜的土地。眼睛徒勞地四處搜尋,耳朵徒勞地諦聽,自然母親就坐在那兒哀悼她那逝去的兒女。所能指責的就是共和製度和農民所有權。它們斷然宣稱與自然決裂,這麽一來,自然隻能與她的老友,即封建主義和貴族政治緊密團結了。如果有報道說法國某地有數量可觀的鳥兒,漂亮的羽毛和令人心動的歌聲從大都市幾英裏之外都能看到和聽到,那人們就會穿著奇裝異服,帶著獵槍和大袋子,牽著難以名狀的凶狗傾巢出動,準備整天整天地窺探,以圖在射程內輕鬆地找到一個射殺受害者的機會。——《泰晤士報》)
但現在,懲罰降臨了。樹木被啃光了,葡萄樹被木虱毀壞了,灌木的葉子被毛蟲吞食殆盡,懸掛在木枝上的毛蟲到處可見,蠐螬和木虱的天敵——鳥兒已被殺光,因此蟲害災禍已蔓延到全法國。莊稼被連根吃光,一些地區的葡萄樹徹底不結果。就這樣,人類的喪盡天良猶如詛咒一樣,回報給作惡者自身。華特頓曾算過,一對麻雀一天所消滅的蠐螬能在一個星期吃掉半英畝幼玉米。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公共教育部長的鼓勵和幫助下,法國在保護鳥類和動物方麵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少年們——因為通常是年幼的孩子們模仿殘暴行為——被教導對不會說話的動物以及所有依靠人類照顧的生物要仁慈、人道。這是法國騎士精神賦予的新規則,無疑,它將被證實是有巨大效果的,目前已有多個照料和保護動物的青少年社團。在美國也有類似的運動,2000名男孩子已加入費城動物保護協會的青少年部,善待不能說話的動物正被諄諄教導,尊敬和同情的雙層義務已被強烈地要求履行。
在給孩子們填塞無用的知識上,我們浪費了多少時間啊!在教導孩子們有益的人道思想上,我們花費的時間卻又是何其之少!他們的學識來自課本,但這一點並不能保證他們擁有仁愛心和善良。親切、仁慈和文雅的舉止難於灌輸入他們的大腦,即使受到了教育,但心靈仍一片荒蕪。確實,要尋找到那些能夠激發內心天性情感的教師恐怕很難。體罰隨處可見、經常使用,它直接、可感知、摸得到。因此,人們通常所感受的是它帶來的明顯的直接效果,而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微妙的最終效果或者天性,卻因為難解和遙不可及,而通常被人們忽視或低估。
科隆的尤弗迪烏斯在經過一間教室時,聽到裏麵傳出喧鬧的哭聲,他推門進去,舉起拐杖,像獅子一樣向老師和他的助手衝去,把孩子從他們的手中救了出來,“你們在於什麽,暴君?”他喊道,“讓你們到這兒來是教書,不是扼殺學生!”
某些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們的虐待暴行難以用言語形容。孩子們被認定為和他們的父母、老師有著同樣的智力特性、同樣的性情、同樣的學習能力,但不能和別人學得一樣快的孩子就要遭到毒打,或者以某種方式受到侮辱。成年人忘了孩子們由此所遭受的極度不幸。小孩的眼界是如此有限,以至於他看不到醫治苦惱的良方;而悲傷將從此占據他那整個小小的生命天空。
“父親們,別激怒你們的孩子,以免他們失去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生活在痛苦中,那麽,其帶來的結果就是害羞和內心的厭惡。即便小孩子也能感到被冤枉,一種痛苦的滋味會注入他幼小的心靈。我們實在無法想象,毫無憐憫心的父親失去了大有前途的兒子後,終生沉浸在為人父母的嚴厲自責中會是什麽樣子。他對一個朋友說:“我的兒子過去認為我殘忍,是的,他有太多理由那樣認為;但他卻不知道在內心深處我是多麽愛他,可現在一切都太遲了!”
當聽到父母責打孩子時,我們常常這樣想,他們真應該把這種懲罰加到自己身上。他們已成為用自己的道德本性塑造後代的工具。孩子並不會自己形成脾氣,作為一個孩子,他也不會控製自己脾氣的發展方向。如果父母賦予孩子易怒的脾氣,那麽,他們就有義務訓練自製、克製和耐心,因此,日常生活的影響就在歲月的流逝中糾正和修複孩子出生後的種種缺點。
但“孩子的意誌必然會崩潰的”!再沒有什麽觀點比這更荒謬的了。意誌奠定了性格的基礎,缺乏意誌的力量,就沒有決斷的能力。必須強調的是,不要破壞孩子的意願,要教育他往正確的方向行走,而且也不能通過簡單的暴力或恐嚇手段去破壞孩子的意願。這方麵,不勝枚舉的例子可以用來印證這一說法。
如果家長或老師主要依靠皮肉之苦來控製孩子的意誌,那麽,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把義務、順從同恐懼、害怕聯係在一起;並且如果你以這種方式把控製別人的意誌與疼痛聯係起來,你就已經盡你所能打下了一個壞性格的基礎——一個壞兒子、一個壞丈夫、一個壞父親、一個壞鄰居和一個壞公民。(注:裏希特爾說:“任何的第一次對孩子來說都將永遠存續;第一種顏色,第一首曲子,第一朵花,都會描繪他生活的前景……第一個內心或外部熱愛的目標、不公正等,都會在他日後成長的歲月裏投下永遠無法估量的陰影。”)父母們把自己的缺點敲打進孩子身上,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千真萬確。毫無疑問,靠痛苦來控製別人的意誌,將不同程度地導致全方位的惱怒、不公行為、殘忍暴行、壓抑和專橫。
不久前,一名慈善學校的男生自縊身亡後,另一名“慈善學校的老生”並沒有屈服於學校的壓力,挺身而出,描述了這個捐資豐厚的慈善學校實施的懲罰。他說:“懲罰僅僅是他們嚴酷的簡單暴行,而且實施常常缺乏公正。”[注:安德魯·a。w.德魯牧師大人在就這個問題寫給《泰晤士報》的一封信中發出了呼籲,他說道:“幸運的是,我自己從未受過鞭笞,但有生之年,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目睹的另一個男孩兒遭受鞭笞的那一幕。那是一個叫布朗特的瘦小虛弱的小兄弟,睡在我旁邊的床鋪上。一個大男孩兒強迫布朗特從班長的糖盒裏拿幾塊糖來。大男孩兒自己把糖全吃了,小男孩兒一口也沒得到。這件事被班長知道後,報告了斯圖爾特老師,老師像懲罰小偷似的鞭打了布朗特而沒有懲罰大男孩兒。那天夜裏,可憐的小布朗特無法入睡,最後求我幫助他,於是我把他的襯衫脫掉,發現脊背,從肩膀到腰有一大塊撕裂的肉,血粘住了襯衫,這使得脫襯衫時他的表情非常痛苦。然後,我用食指和拇指從他的脊背上至少拔出了一打樺條碎片,這些碎片已深深嵌入肉中。這個男孩兒的脊背看起來不像人的脊背,更像一塊生肉。……先生,跟這相比,老貝利(英國倫敦中央刑事法院的俗稱)現代行刑手的鞭刑略為輕微些,正如報紙所告訴我們的,犯人的後背隻是微微發紅,但沒有血流濺。”讓貴刊的讀者們來談一談他們對基督慈善組織實施的鞭笞體罰的看法吧。]還有另外一點需要指出,老師對學生施暴給學生植入了一粒對別人來說也是暴虐的種子。捶打將教會學生殘暴地對待他們的權力指向對象。正如他們的疼痛感被忽視一樣,他們也會對別人的痛苦置若罔聞。他們開始把痛苦加諸曾和他們同齡的低年級同學身上,把痛苦加諸口不能言但知覺敏感的動物身上,從中找到樂趣。
施於動物身上的暴虐無以計數,我們認為,這源於人們在家中或學校裏受到的體罰。你可以在許多場合看到這一點:一大群男孩子在村鎮的公開場所上圍攻一頭可憐的驢子,或溺死一隻貓,或把一個平底鍋拴在一條狗的尾巴上,或旋轉小金蟲,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孩子氣的消遣。家長們和老師們應當小心地教育孩子們,對所有有生命的東西應予以溫和的恭敬,並棄絕施加所有不必要的痛苦。正如孩子們必須棄絕他人所有加諸自己身上的痛苦一樣,自己對於其他弱小生命也應如此。要懂得善待生命與善待自己的道理其實是一脈相通的。
我們已經提到過驢子。這種動物絕非不溫和,它以頑強的穩健背負重物。在瑞土,你會看到驢子馱運沉重的木材,沿著懸崖邊上埋頭行路,按時馱著物品回家。驢子是窮人的日常幫手。人們常說頑固的驢子,但這源於它們所受的虐待。我們所了解的驢子,其實情深義重——最心甘情願、鍥而不舍的勞動者。
“不會說話的動物”這一表達可能是荒謬的,因為動物們盡管不能說話,但似乎有互相交流的方法,它們或低聲咕噥,或大聲喊叫,它們用任意信號互相交流,甚至聽得懂人類的語言,當聽到叫喚時,它們就會跑過來,狗、馬、大象,還有其他動物,都服從人類的呼聲。
在所有的動物中,狗最值得信賴。狗有愛心、順從、守紀律、有良心,甚至還有理性。
布萊漢姆勳爵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在一場大火中丟失了他的柯利牧羊犬的故事。這隻狗到處尋找他,最後終於嗅到了主人足跡的氣味。它循著氣味沿著一條路奔跑,一直來到一個三岔路口,它嗅了第一條路,又嗅了第二條路,然後,對第三條路聞都沒聞就疾奔過去。這隻狗的邏輯推理似乎是這樣的:我的主人沒有走這兒,第一條路;他沒有走這兒,第二條路;因此,他必然是走了這兒,第三條路。證明完畢。
再來看看良心。一隻狗在某個黑夜裏竄出狗窩,向一位老婦人咬去,老婦人尖叫起來,這隻狗立即鬆了口,原來正是這位老婦喂養了它!這狗該多麽悲痛啊!如果它會說話,它就會說:“我咬了我最親密的朋友——她喂養我,處處給我愛心,我是個多麽殘忍的畜生啊!”這狗對自己的忘恩負義痛心疾首,它一直在窩裏待了3天,甚至不出來吃食。最後,老婦人原諒了它,與它修好。狗兒表達出的熱愛和感激竟然令老婦人不知所措。
是的,狗的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每個人都知道忠誠的義犬波比的故事。波比在愛丁堡格雷弗萊斯教堂墓地參加了主人的葬禮,死者的墳墓前未豎立石碑作為標記,但波比在這個地方已經守護了4年,它永遠不會忘記埋葬主人的地點。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無阻,波比守護在那兒。盡管它總是被鞭打或被驅出墓地,但它總是回到那裏。它愛主人勝過自己,即使變得皮包骨頭——一隻被絕食擊垮的狗。
最後,這事被稅務官知道了,他想對這隻狗征稅,但沒有人聲稱是狗的主人,它的主人已長眠地下。有人給它食物,也有人想收養它,但它不願離開墓地,它那無私的愛,一直伴隨它漫長4年的守護與等待,直至最後也進入死亡。於是,人們在格雷弗萊斯教堂公墓門外的街道上豎立了一塊紀念碑,永久紀念忠誠而有獻身精神的波比。對人類來說,這簡直給我們上了一堂感恩與愛心的寶貴一課!
霍爾上校講過瓦特·斯哥特爵士童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對爵士此後的生活影響巨大。有一天,一隻狗向他奔來,他撿起一塊石頭砸斷了狗的腿。可憐的狗用盡剩下的力量爬到跟前舔著他的腳。爵士是個宅心仁厚的人,他說,這件小事是他一生中最苦澀的悔恨。他永遠無法忘記這件事。從那以後,他經常帶著他的寵物出入各個場合,並設立了一項善待每一個生物的基金。在寫小說時,他總要帶著愛犬——梅達·尼姆羅德和布萊恩。梅達是他的最愛,在他活著時,梅達死了,他就在門前為梅達豎起了一座帶梅達雕像的紀念碑。在他的小說《伍德斯托克》中,他以貝維斯這條狗為老梅達精心繪製了深情的肖像以示紀念。
狗的忠貞和依戀令人驚歎。我們不是有威爾士著名的義犬貝基拉特嗎?不是有在阿爾卑斯山的雪堆裏拯救了許多生命的義犬聖伯納茲嗎?不是有約翰·布朗博士精彩描述的聞名遐邇的拉布和尼伯嗎?不是有當被致命的仇人馬奎爾襲擊時,努力保護它的主人奧布裏·德·蒙特迪戴爾,並最終使人們發現凶手的義犬蒙塔吉斯嗎?不是有被凡·戴克繪畫紀念的以其聰明和勇敢使主人免遭暗殺的雷蒙德大公的義犬嗎?
瓦特·斯哥特爵士在他的雜誌上講述了一隻狗把主人從被即將活活燒死的危險境地中拯救出來的故事。他說:“r。克爾勳爵告訴我們,他收到了福布斯勳爵(愛爾蘭格拉納德公爵的兒子)的一封信,信中說他在福布斯堡臥房中睡覺時,被一陣窒息感驚醒,窒息使他喪失了挪動手腳的力量,但還有意識——房子著火了。他的房間到處是火焰,就在此時,他的大狗迅速跳上床,叼著他的襯衫,把他拖進了樓梯間,那兒的新鮮空氣使他恢複了抵抗力,這才得以逃脫。”這與大多數情況下犬類對人的保護不盡相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動物常常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跳入水中,而大火對它的傷害無異於對人的傷害。
最後,還有龐貝古城和赫基雷尼亞城發生的狗的故事。前者的鑄形化石是從發現它的灰洞裏取出的,它死於窒息和痛苦,但就像哨兵一樣,從未離開哨所半步。赫基雷尼亞城的狗戴爾特在身後留下了令人驚歎的勇敢記錄。在發掘出的被埋城市中,它的骨架被發現伸展在一個12歲男孩兒的骨架上,極可能是要恪盡職責來保護孩子不被窒息或燒著。男孩兒和忠誠的戴爾特一起死去了,但狗的項圈依然在訴說著它那高貴的勇敢,它講述著戴爾特3次救主的故事——從海裏,從強盜手裏,從狼群中。
由此可以看到,人的道德和智力傾向在動物的記憶中有著相當程度的印記,它們有能力去愛,忠誠,感恩,有責任感,有良心,講情誼,還有最高貴的自我犧牲精神。哈特利在《觀察人類》一書中寫道,在狗看來,我們似乎就是它的上帝,它的統治者,有權以主的名義獲得它們的效忠;他還說,我們同樣終生有義務去做它們的保護人和恩人。
達爾文說:“狗的某些帶著對主人深深的眷愛這種精神狀況,近似人類先祖的某些特征,它們的愛帶著自我屈服、些許恐懼,還可能帶著別的情感。狗在離開一段時間後,回到主人身邊的行為,我還可以加上猴子回到它熱愛的飼養人身邊的行為,遠不同於回到它的同伴身邊的行為。在後一種情況下,彼此的喜悅似乎少一些,平等感在每個動作間都流露出來。”因此,尼科爾森說,許多動物比許多人、比某些人種都更聰明、更善良。
比如,這兒就有一個野獸比人善良得多的例子。在坎伯蘭郡,一個農民養有一條狗,這個農民打賭說他的狗無須幫助和指揮,就能把羊群從坎伯蘭郡趕到100英裏之外的利物浦。想想那複雜曲折的道路吧,這群動物會和運輸車輛在路上相遇,且路途遙遠,狗能夠趕著羊群順利抵達目的地的機會實在太渺茫了。盡管如此,幾天之後,牧羊犬還是趕著這群羊到了利物浦。它完成了任務,但在路途中忍饑挨餓,交付完貨物後,它一頭栽在利物浦的街道上死了——它是他的主人殘忍暴行的一個受害者。
每個人都會記得安德魯克裏斯與獅子的故事。當看到一頭獅子走近時,安德魯克裏斯藏身於一個岩洞中,害怕自己會被它吃掉。但獅子一瘸一拐地走著,神情似乎非常痛苦。安德魯克裏斯鼓起勇氣,走到它麵前,舉起爪子,從那上麵拔出了一大塊使肉潰爛化膿的木頭碎片。獅子非常感激,向安德魯克裏斯搖尾致謝。後來,安德魯克裏斯被抓起來送到羅馬去與野獸搏鬥,一頭獅子被放出來吞食他。而這頭獅子正是安德魯克裏斯曾經為其解除痛苦的獅子,這隻動物仍然感激地記著它的救命恩人,它沒有吞食他,反而走上去搖尾討好他。亞壁(公元前4世紀古羅馬監察官)聲稱自己在羅馬競技場,親眼目擊了安德魯克裏斯與獅子相遇的這個場景。
動物有什麽權利嗎?除了那些法律明文規定的之外,當然沒有其他的法律權利。但它有權利生存和享受生活的樂趣。約翰·勞倫斯說,正義包括憐憫和同情,這顯然是指感覺和情感;而任何形式的正義都可以適用這一點,傑勒米·邊沁說:“問題不是它們能不能進行邏輯推理,也不是它們會不會說話,而是它們能不能承受痛苦,這才是整個問題的要義。最文明的人們的良心告訴他們要善待動物,要顧及動物的快樂,就像看待自己的快樂一樣。”
“任何人都能夠認為或用文字確認獸類是機器,沒有知識,沒有感覺,所有的動作都千篇一律,不會學會任何事情,不會做好任何事情。但人類又怎能這樣武斷呢?這隻鳥在倚牆築巢時做出一個半圓形的窩,在一個角裏築巢時,做的窩像一個四分儀,而在樹上做窩時,又是一個圓形。難道說它幹的活都是千篇一律的嗎?這隻獵犬經過3個月的訓練後,難道和剛牽到你手裏時懂得一樣多嗎?難道你的紅腹灰雀,在你第一次聽它叫時會重複一個調子?或者這麽說吧,難道在你能讓它重複一個調子前,沒有經過一段時間嗎?它難道沒有時常尋找並不斷練習來獲得提高嗎?
“談話中,你們給了我感覺、記憶和想法,於是我緘口不語,有些憂鬱地回家,熱切焦慮地尋找一張報紙。我記得把它放在了寫字台裏,打開寫字台,拿起報紙,帶著明顯的喜悅開始閱讀,你可以由此推斷我感到了痛苦與快樂,並認為我有記憶有知識。
“同樣的,來想一想找不到主人的狗吧!它非常悲傷地在每條街道上尋找主人,焦慮不安地回到家裏,樓上樓下、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尋找,直到最後在盥洗室裏找到他。它用輕聲低語、各種姿勢和撫吻來表達它的高興之情。
“這隻狗,對人有著如此之多的熱愛之情,卻被一些毫無教養的鑒賞家抓起來,釘在桌子上,活生生地解剖,以便生動地向你展示狗的靜脈。所有相同的感覺器官你自己都有,但你卻把它的肚子剖開來看。現在,解剖家,你要說什麽?回答我,難道大自然在這個動物體內創造的所有情感源泉,它感覺不到嗎?難道它的神經沒有感受歡樂和痛苦的能力嗎?可恥啊可恥!我們為什麽又不控訴大自然的這一弱點和自相矛盾的卑鄙呢?
“但學究氣的醫生們卻問:獸類的靈魂是什麽?這個問題,我不能理解。……誰造出了這世上所有的東西?誰注入了這所有的力量?是他,一位超越了所有的萬能的上帝,他使田野裏青草生長,他使地球被太陽吸引著轉動。”
很奇怪,一個不會說話的動物怎麽會使自己在人的心中縈繞,甚至連一隻貓也會依戀地跟著一個人回家。康沃爾勞詩人埃比尼澤·埃裏奧特說過:“如果不是為了我的貓和狗,我想我幾乎無法活下去。”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兒從學校出走,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他變得不安,渴望逃跑,想看一看世界和這個世界所容納的萬物。但他非常愛老泰比(寓言故事中貓的名字),擔心泰比會被淹死或送人,因此他就繼續留在了家裏。他這麽做很好,因為最終所有的事情都證明對他有利。
馬薩諸塞州康科德的梭羅對動物的愛就像古代的隱士那樣。1845年,他搬進了瓦爾登湖附近的森林。在那裏,他開始搭建一間房子,這使浣熊和鬆鼠感到驚訝,但不久,動物們就知道他對它們沒有惡意。他會躺在枯木上或岩石邊,靜靜地一動不動,鬆鼠、浣熊、旱獺開始漸漸靠近他,甚至接觸他。它們知道了世上有一個不會殺傷它們的人,這消息傳遍了整個森林,在人和鳥、動物之間形成了一種和諧的共鳴,動物們聽從他的呼喚,甚至連蛇都會繞著他的腿遊走。如果把一隻鬆鼠從樹上抱走,這小動物都會拒絕離開梭羅,而把頭藏到他的馬甲裏。邊河裏的魚知道他,它們會讓他把它們從手中撈起來而充滿信心地認為不會受到傷害。梭羅把屋子搭建在一個鬆鼠窩上,鬆鼠起初很害怕,但最後總跑到他腳邊來撿麵包屑,然後,它就會在他的鞋和衣服上亂跑。最後,鬆鼠非常馴服,以至於當他坐在凳子上時,它就爬上他的衣服,沿著袖子跑,並且繞著他吃飯時看的報紙一圈圈地轉著玩。當他拿出一小塊幹酪時,鬆鼠就來了,坐在他手裏,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著幹酪,吃完後,它像蚊子那樣洗臉洗爪子,然後大搖大擺地走開。我們從來未曾聽說過人和動物之間的這種融洽關係,除了凱奈爾姆·迪格比在《天主教道德觀念》一書中廣泛記載的隱士的例子。
西奧多·帕克撿起一塊石頭正要向池塘裏的一隻烏龜扔去時,感到被自己體內某種東西阻止了。他回到家裏問母親那個東西是什麽,母親告訴他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良心,但她更喜歡稱它為內心深處上帝的聲音。帕克說:“這是我生活的轉折點。”實際上,就是他接受永恒聖靈的神德對我們自己靈魂說話這一事實的方式。
j。s.伍德牧師大人說過:“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意誌中那種體貼、仁慈地對待低級動物的做法更有力量了。帶頭親切和仁慈地做出不可更改的決定,是人類手中不可抵禦的武器;我不相信,如果是由一位正直的人著手這一工作的話,會有不被征服的動物。
“用堅定和仁慈的混合手法,即使再狂野的‘巡洋艦’烈馬也會在3個小時內變得溫順馴服,對其征服者最細微的信號都會俯首帖耳,並且不帶一絲憤恨地聽由主人擺布。
“有一天,我看到拉雷先生在馴一匹漂亮的阿拉伯小黑馬,馬像一頭老虎似的衝他咆哮,又踢又咬,同時還嘶鳴尖叫,接著就是用下頜而不是用腳後跟攻擊拉雷先生。……半小時之後,拉雷已經和馬一起躺在了地上,他的頭枕在馬的一條後腿上,馬的另一條後腿放在他的太陽穴上。……他已經給馬的記憶裏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任何傷害都不是故意的,因此,馬沒有感到恐懼和憤怒,而是逐漸形成了對拉雷的愛。拉雷並沒有給馬施加痛苦,但卻讓馬明白他的意誌是必須服從的。”
對鳥類和動物的大量暴行到處都有,部分原因是缺乏思考而導致。在意大利,這方麵的暴行令人作嘔。鳥兒通常成為兒童的消遣玩具,在鳥腿上拴一根繩子,鳥要飛的話,就被繩子拽下來。當鳥的飛翔力量耗盡後,它通常就被活生生地把毛拔光、撕扯得粉碎。孩子們不懂,一個動物、一隻鳥都是我們同類的生命,當受到勸誡時,他們的回答是:“none cristiano”——他不是一個基督徒。
在那不勒斯,你會看到敏捷的小馬拉著滿滿一車乘客疾馳而過。馬具勒入它們的側腹,通紅一片。沿街而行,你會看到許多沒有用的馬躺在路邊。它們在等待著治療,等到傷愈,又得開始幹活。一天早上,一輛敞篷馬車在羅馬大道上行駛,顯然嚴重超載,車上有帶著蔬菜產品趕往市場的男人和女人,其中還有個神父。馬兒像往常一樣疾馳,路麵很濕,一不小心,馬失前蹄倒下了,隨著一聲尖叫,一群乘客從馬車上跌下來——女人們、圓白菜、男人們、橘子,還有神父。這可真是精彩的一幕。馬被拉起來,車上又裝滿了籃子。女人們、男人們,還有那個神父又爬進車子。馬兒在鞭打下,又沿著大街疾馳而去。
“英格蘭可不存在奴隸製!”英國人自豪地說。但是看一看馬拉巴士、出租馬車和運貨馬車,你可以驚奇地發現有存在著對馬的奴隸製。早在1642年,內閣高級職員詹姆斯·豪威爾就說過,英格蘭被稱作“馬的地獄,不是沒有理由的”。出租馬車被精疲力竭的動物拉著,它們的一隻腳或幾隻腳無比疼痛,你會看到其中一匹馬輕輕抬起前蹄,又輕輕地放下。可能它行走的路滿是大石頭,使它不得不蹣跚前行。問一問拉貨車的馬所受到的對待吧。它注定要挨腳踢挨鞭打,拉著重物緊張地踉蹌蹣跚,無助地忍受寒暑和饑餓,度過漫長的勞碌生涯,直到最後被送到廢馬屠宰場的院子裏。
為了緩解負擔沉重的馬的痛苦,一位好心的女士每天都帶著仆人走出家門,爬上從倫敦大橋邊泰晤士河延伸過來的陡峭街道,一步一步地往路上鋪撒沙礫。我們常常看到她在車來車往中,在來往馬匹的鼻子下麵,沿路撒沙礫。這項工作她幹了好多年,去世時,她也沒有忘記那些可憐的馬。她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財產,交給保管委員會,這筆錢被指定為“永遠”用於往陡峭滑溜的倫敦街道鋪沙礫。她的名字不應被忘記,莉薩塔·萊斯特小姐,在巴京塔街的諸聖教堂擔任風琴演奏師整整43年。
問一問拉客車的馬吧!它被可惡的勒馬韁繩擦傷,拉著驕傲的美人們沿街而行,嘴邊滿是泡沫,有時滿嘴血水,它會說些什麽呢?男人們和女人們都像是它無情的暴君,那些漂亮的女士們卻是為了反對虐待動物而去參加反對活體解剖大會!(注:下麵這封信摘自1880年4月28日《泰晤士報》:“先生——基於無助的痛苦,我請求借貴報一角來抗議對拉客車的馬日複一日的虐待——它們通常是最有價值的那種馬。除了緊緊的勒馬韁繩外,現在用的銜鐵又給馬帶來了直接的痛苦。昨天,在邦德大街,一輛設備齊全的敞篷馬車由一對裝飾華麗的灰馬拉著,從我身邊駛過。勒馬韁繩繃得異常的緊,右邊那匹馬的嘴裏滿是血沫。我想,馬車的所有者,那對年輕夫婦能懂得這種痛苦嗎?這種風景對那些像我一樣愛馬和研究馬的處於舒適生活狀態的人來說,是令人揪心斷腸的。我們是馬親密的觀察者,一眼就能看出它們是否舒服。是的,什麽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午後,駕車奔馳的馬,幾乎如我所描述的那樣痛苦——或者滿嘴血沫,或者被銜鐵折磨得舌頭腫脹幾近發黑,馬頭被拉到反常的位置,當然還有別的痛苦跡象。我要問,這些加之於馬身上的不幸痛苦是因為無知、輕率,還是因為人的無情殘忍而造成的呢?讓我來請求那些馬的主人對它們仁慈些吧!它們是上帝造物中最高貴的生命,是人類最誠摯最忠實的仆人。”)人類已經奴役了馬、驢、駱駝、馴鹿以及其他動物。它們服從人的命令,擔起人的重擔,它們喪失了終生自由而過著痛苦勞碌的日子。它們在鞭子、勒馬索和鐵鏈下呻吟畏縮,在利物浦的一次障礙賽馬中,至少5匹馬在賽後不得不被殺死,其中3匹馬跌斷了脊背,兩匹摔斷了腿。
阿瑟·赫爾普斯說過:“有時我想,馬的被征服對世界來說是個不幸。馬是被人類虐待得最慘的動物,它的被征服對人類來說並不完全是件好事。在幫助人類時,馬所受到的欺淩,從遠古時代開始就一直是過分的,它是我們在‘黑暗時期’的掠奪中負債累累的動物,並且我有一個強烈的念頭,那就是,馬在最血腥的戰爭中是主要的工具。我真希望人們不得不自己把大炮拉到山坡上,那樣他們不造反才怪,而一個被迫在整個戰役中步行的司令官肯定很快就會厭倦戰爭。”
在寫於約3400年前的《約伯》一書中,我們看到了對戰馬的描述:“你給馬兒力量了嗎?你是否用雷霆之怒遮蔽了馬頸呢?……它鼻孔中的榮耀令人敬畏。它在山穀中爬行,為自己的力量而喜悅;它繼續行進,與武裝的人們迎麵相遇,它嘲笑恐懼,毫不畏懼,決不在刀劍麵前退縮。從很遠的地方,它就嗅到了戰爭的味道……上校的威嚇和喊叫。”
幾個世紀後,維吉爾在《第三田園詩》中再次歌頌戰馬:
這烈性的戰馬,聽到遠方的呼喚
那輕快的喇叭聲和戰爭的呼喊
刺痛了它的耳膜,歡喜得發顫
翻山越水,騰空奮蹄,它期待著約定而來的戰鬥。
雅典帕特農神廟裏厚絨布上的戰馬現在被塑成埃爾金大理石像放在大不列顛博物館,顯示出古希臘人對這些高貴動物的尊敬。它們耀武揚威地騰空奮蹄,疾奔如飛,仿佛要投入戰鬥。在後來一段時期,我們知道,墨西哥和秘魯的被征服主要歸功於馬的幫助,土著人把騎馬的勇士視為上帝,在他的飛馬驅趕下,他們四處奔逃,成千上萬地被消滅。但這些國家在沒有使用馬匹的情況下獲得了高度的文明,當西班牙人蹂躪這個國度時,發現成千座帶有花園的房子建築完好。阿瑟·赫爾普斯爵士說:“我懷疑,是否有一個墨西哥人過得如我們成百萬的同胞那樣差。”因此,這一問題總是一再重複地出現:在文明上,我們真的取得進步了嗎?我們比處在智慧頂峰時期的古希臘人、羅馬人和墨西哥人更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