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學術交流,雖然輸贏有一點點關乎國家的顏麵,所以意大利方麵費了些時間,在國內挑選出幾位劍術高手。


    但這些歐洲劍術的研究者卻認為高不高手無所謂。


    單挑適合用劍,群毆適合用刀。因為這種武器上自帶的特性,東西方不約而同的,把劍術,當成了需要傳承的技術來看待。


    可各種劍術都是有時代特性,不在最好的那個時代碰撞,就不會有真正的輸贏。


    做為研究者,他們要的是觀察兩種技術的特性,而不是兩個使用者的能力。


    這不象是中國人,祖宗取得的戰績,卻被不孝的後代拿來當做成績。


    王洪已經見過了中國的劍術和日本劍道現在又見到了歐洲的劍術,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實戰中有什麽招式、有多少招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還是個人的經驗和體質。


    讓他感觸特別大的不是技術,而是文化上的區別。


    在英文中,對戰鬥用的刀、劍都用sword做統稱,以突出它們的戰鬥性。反正鋒銳的劍尖、長條劍身、身柄一體那就是劍。也就是說,隻要符合了這個特征,不管在技術上主劈還是主剌,隻要是戰鬥用的,就是劍。能夠一擊使敵人失去戰鬥力或可以導致敵人失去戰鬥力同時又可以做到以一戰多的劍術,而且它的技巧必須是可以速成並且有效的,就可以稱做實戰劍術。


    這就是歐洲人的劍術體係。


    以至於,王洪這個中國人麵對歐洲人的定義,十分不解:單刃的明明是刀非要叫做劍,雙刃直尖的明明是劍非要叫做刀,一個個拿著長剌也叫劍?


    但有了日本人的刀劍不分在前,王洪也很快就接受了歐洲人的定義。


    日本人有直身雙刃的古劍,也有弧身單刃的太刀、打刀。可叫法上,全部統稱為劍,哪怕是刀的形態也是如此。


    至於中國劍術,倒沒有什麽出奇的地方,使用的是東西方都有的長劍。


    隻在技術上,看似花樣繁多,可真正的擊剌格洗戰場劍法,早就消失在繁瑣的套路裏麵,難覓其蹤影。


    要知道,漂亮的套路,古人稱之為劍舞,而不是劍術。


    真正經曆過冷兵戰爭的劍法,是異途同歸的。比如剌的動作,中國劍法與歐洲劍法是一模一樣的。弓步直剌,極熟練者從站立到完成,也許就0.2秒的時間,豈容花招的出現?


    軍事武術上,技術越複雜,身死技消的越快。倒是民間武術,自顧自玩的高興,哪管這些?


    而歐洲的劍術範圍其實很大,並不是後世比賽那種一根細杆捅來捅去,或者電影裏那樣,揮舞著像棍子一樣沉重無比的劍,借以蠻力擊垮對手,並沒有什麽招式和武技可言。


    可現實是:歐洲劍法也有很多門派。


    戰場上的歐洲劍術強調的是力量和速度,而民間決鬥的劍術實用又凶狠。流傳至此時的幾種劍術:長劍、迅捷劍、花劍和軍刀演變過來的佩劍,都重視於基本而實用的技巧,反複多次的實踐與鍛煉,各有擅長,不容小覷。


    在王洪眼裏,遠比中國劍術精煉,更強於日本劍道。日本的古流劍術,還有很強的技擊性,但普通的劍道,根本不合適無規則的戰鬥。


    參加這場實踐交流的,有研究的學者,有文部方麵的官員,有勤習劍術的劍手們。


    給做翻譯的是中國的留學生。


    第一件事,大家談的是安全。


    是的,安全。


    歐洲人有決鬥的傳統,可現在,是在舉行一場學術交流。


    雖然歐洲劍術與決鬥的關係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有近千年的決鬥曆史,才促進了歐洲劍術的高度發展。可不管是司法決鬥,還是榮譽決鬥,都不適合這個學術交流的場合。


    司法決鬥被人們認為是秉承了上帝的旨意,是神的判決。什麽刑事案件、民事訴訟,來場決鬥,由上帝判決吧。


    促進了社會的尚武精神,解決一切法律問題,還簡化了繁雜的取證,訴訟等等流程。


    這一決鬥方式在歐洲流行了幾百年。


    榮譽決鬥則起源於意大利,引起決鬥的糾紛有很多,互相看不順眼,幹!我懷疑你背地裏罵我,幹!你跟我老婆勾勾搭搭,幹!


    總之,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為了榮譽,來一場真正的戰鬥吧!


    其實榮譽決鬥在當時的法律中是被嚴明禁止並負法律責任的,可決鬥在民間和貴族中非常流行,政府無法有效的監督禁止。


    文藝複興時期正是決鬥文化的頂峰,走在路上的每一個成年男子幾乎都攜帶刀劍。由此,歐洲迎來了劍鬥藝術的頂峰。


    這時,人們發現,既然在街頭巷尾對手不會穿著重甲,那隻需要小力度的攻擊即可置人於死地。於是劍變得輕薄。人們又發現,沒有鐵手套的情況下手受到攻擊的可能性極大,於是劍有了完善的護手。再加上一寸長一寸強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專門用於決鬥的劍形和專用技術的迅捷劍便誕生了。


    直到二次大戰前,歐洲還普遍存在著一言不合就要決鬥的社會現象。


    但這場東西方劍術的交流,用決鬥方式,就不合適了。


    為了安全,大家要選擇合適的武器和護具。


    擊劍的護具就放在一邊。


    但參加交流的,uu看書. 有多種武器,王洪和兩位使用長劍的,都沒有替代品。


    聽到這些專家們討論用什麽樣的長劍交流安全時,王洪便讓翻譯跟對方講,用木劍就好。


    王洪在住處就已經做好了兩柄自己習慣的木劍,他拿了出來。


    ------


    每章一說:形意拳是一個大門派,其影響最大的是李洛能所傳的河北形意,但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相關拳種和衍生拳種。姬際可為創拳祖師,由曹繼武傳馬學禮一係,今稱心意六合拳,多在回民中流傳。曹繼武傳戴龍邦一係,今稱戴氏心意拳。這兩家拳法,是主要的相關拳種。此外,有淵源的還有金家功夫與少林心意把。而戴家心意拳傳至李洛能,則成了形意拳。李洛能傳山西形意拳,稱山西小架,傳河北形意拳,稱河北大架。在河北形意拳中有變化的,有張占魁所傳形意八卦拳。由形意拳脫胎出來的拳種,著名的有兩家:王薌齋所創意拳(大成拳),其功法雖脫胎於形意拳門下,但多加入王薌齋本人的心得。王薌齋本人認為此拳為拳技之大成,故名大成拳,自認不列名於形意門下,故許多形意拳門人也不認為此拳為形意拳之分支。薛顛自稱受靈空禪師所傳的象形術(五法八象)。但有人考證象形術的拳理、心法與形意拳無異。象形術應該是薛顛以形意拳拳理為基礎,結合個人體會,加上華佗五禽戲等內功而產生,或可視為形意拳的支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之國術宗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清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清談並收藏民國之國術宗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