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從來不曾中斷的古國。中華民族擁有驕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本文僅是從漫漫的曆史長河中萃取出從春秋戰國至清朝這段曆史間,曆次戰爭中華夏大地湧現出來的最出類拔萃、最能夠代表著中華尚武、善武的名將與精英。誠然,限於本人水平及學識淺薄的製約,評選出的中華名將中難免不會有漏選(名單控製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輩充斥期間的現象存在。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高人(學者)予以指正為感。
本人製作的這個曆代名將譜單的依據是必須合符下列條件中的至少一個條件:
1入選者必須在軍事領域有著為人稱道的戰績,並且明顯強於同時代的同行或之對壘的對手,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或者發揮過顯而易見的影響的這樣的將軍或軍事指揮官。
2入選者不能隻是逞匹夫之勇地衝鋒陷陣,要有能統領(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3入選者或者在軍事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或獨創,其學說或理論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本文是兩宋期間的名將譜單的簡析。兩宋是一個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中原漢族政權比較的懦弱,這個期間在軍事領域雖然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英才,但放到曆史全期的高度來衡量和評估,能稱之為代表著中華曆代名將就不多了。
北宋時期(4名):
耶律休哥:★★★★★
大遼名將,字遜寧,是遼太祖族兄。965年,隨北府宰相蕭千征烏古、室韋等部。973年,他率兵西伐黨項,大勝而歸。並屢次對北宋作戰。979年7月,與耶律斜軫大敗宋軍於高梁河,宋太宗僅以身免。10月,隨燕王韓匡嗣與宋兵戰於滿城,識破宋詐降計,規勸匡嗣嚴兵以待,遭拒,遼國中計而軍敗,他整兵救援,解圍。980年,擢升為北院大王,總南麵戍兵。10月,隨景宗南下,圍瓦橋關大敗宋兵,追至莫州。他均戍兵,立更休法,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
986年,耶律休哥麵對宋三路進攻。避免正麵作戰,出奇兵、夜襲薄弱,晝疲敵軍,斷絕糧道,致使宋軍疲憊,進展緩慢。5月,與援軍大敗宋兵於歧溝關,追至拒馬河。繼率軍西助耶律斜軫,複寰州、朔州,擒宋名將楊業。因功進封宋國王。11月,任先鋒都統,隨聖宗南伐,12月,大敗宋軍於望都、君子館,盡殲劉廷讓軍。988年9月,再隨聖宗親征,12月,在唐河受挫,尋攻滿城,下祁州。989年5月,與宋軍戰沙河北,獲勝,以功特賜免拜不名。6月,與排亞破宋兵於泰州。7月,在徐河附近遭宋軍襲擊,傷臂。耶律休哥一生征戰,聲名遠振,史稱“雖配古名將,無愧矣”。
耶律斜軫:★★★★
大遼名將,字韓隱。性明敏。969年,受命節製西南麵諸軍,並尚皇後侄女。976年6月,遷南院大王。979年,隨南府宰相耶律沙南下伐宋。在白馬嶺耶律沙失利,他率後軍赴援,擊退宋軍。宋滅北漢後,進圍南京,遼耶律奚底軍初戰失利,退至南京城北清河。7月,斜軫布援軍於得勝口,並取奚底軍青色旗引誘宋軍追擊,然後他與耶律休哥左右夾擊,大敗宋軍於高梁河,宋太宗僅以身免。
983年,任北院樞密使,參決國政,深受寵信。985年8月,耶律斜軫率軍討女真,掠獲生口十餘萬,馬二十餘萬,受嘉賞。986年,為諸路兵馬都統,南禦宋太宗親征,在定安,破宋賀令圖軍,追至五台,斬首數萬。進取蔚州。在飛狐口敗宋潘美軍,後聞宋西路副都部署楊業率部至,遣副部署蕭撻凜伏兵於朔州南,自率軍佯退,誘宋軍中伏,大敗楊業部,於陳家穀口俘楊業。以功加授太保,封魏王。
狄青:★★★★
字漢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狄青由普通一兵升遷到位同宰相的樞密使這樣的高位,在北宋政壇那種“重文輕武”時代是極其罕見的。
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夏國。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臨敵被發、帶銅麵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西夏兵稱他為“天使”。在四年時間裏,參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戰役,身中八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
範仲淹稱之為“良將”,並贈送給他一部《左氏春秋》。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土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穀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尤其飛兵奪取昆侖關,凸顯了狄青用兵之奇,兵無常式,此役斬敵五千,迫使儂智高逃回邑州。西夏人送給狄青“麵涅將軍”稱號,對其既怕又敬。
在宋夏戰爭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官運亨通,一路升遷,擔任到樞密使的官職,最終受封護國大將軍。
1054年,廣西與越南交界處的蠻人儂智高進犯宋朝,連陷嶺南九個州,一度兵圍廣州。狄青領兵前往鎮壓,以楊文廣等為大將,巧取昆侖關,大戰邕州,平定了儂智高的叛亂。
但是狄青的高位、奇功、聲望遭到朝廷中大臣們的猜忌,種種無端的誣陷和毀謗終於動搖了仁宗對他的信任,狄青被罷官,後鬱悶地死於陳州,時年五十歲。
種師道:★★★★
原名建中,字彝叔,祖先是洛陽人。種師道出身於世代將門之家,祖父是名將種世衡。西夏入侵,種師道領兵前去抵禦,升遷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州防禦使、知渭州。1118年,種師道率軍修築席葦平城,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他佯示與西夏軍決戰,揚言宋援軍至,乘西夏軍猶疑之際,命部將楊可世率部出其後,姚平仲率精騎急擊之,大敗西夏,獲橐駝、馬牛萬計,其酋僅以身免。他率軍攻克了臧底城,進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因勸阻童貫伐燕不聽,暗中向朝廷參本,反被奸臣王黼免職。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後又被徽宗啟用。種師道還參加了北宋末年著名的東京保衛戰,金兵退走後,“師道老矣,難用,當使卿見之。”種師道被削奪兵權,僅有太尉的虛職,不久種師道病死,享年七十六歲。等到京師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種師道言,以至於此!”種氏自世衡、師道、師中三世,號為山西名將。
===================================================================
〓★〓北宋沒有入選的名將說明: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北宋名將,後周的晉州兵馬都監,北宋建立後升任到樞密院都承旨,參與滅後蜀,沒有什麽太出彩的表現。旋升樞密使,魯國公。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曾隨宋太宗攻遼國,可惜因為指揮無方導致歧溝關慘敗。此後他雖然仍然官運亨通,但再未領兵。
■蕭撻覽:遼朝名將,曾東征女真,俘獲甚多,跟隨遼主多次入侵中原。986年,於朔州設伏,擒宋名將楊業。升遷為南院都監。在攻沙堆驛負傷。993年,攻高麗,直攻蓬山郡(今朝鮮平安北道龜城西南),至安戎鎮,迫高麗王請和,奉貢稱臣。隨遼聖宗多次南征,不斷地建立戰功,一路升遷。直至在澶州大戰中中伏,被宋將張環的床子弩射死。
■楊業:並州太原人。其父是北漢麟州刺史楊信。“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宋史.列傳三十一》)“楊無敵”雖然在宋遼之間的戰爭中享有極高的聲望,曾在雁門關大破契丹,殺契丹駙馬蕭咄李。公元986年,楊業在陳家穀口的失敗也非戰之罪也,是潘美、王詵、劉文裕等人的陷害所至!
但是綜觀楊業在這場戰爭並沒有體現出太多的指揮藝術與運籌帷幄的韜略,僅憑驍勇和忠義還不足以列席於曆代名將行列(如果不選遼國人,倒是可以考慮楊業)。
其子楊六郎(延昭)實際上是大兒子,鎮守北方邊庭二十多年,曾經曆多次抗遼的戰役,譬如著名的朔州之戰,澶州大戰,向真宗上書反對和議,可惜不被采納;楊六郎的事跡史籍記載不多,1014年,滿懷憂鬱死於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任所上,時年五十七歲。
其孫楊文廣,平定張海叛亂,安定了抵禦西夏後方的安全,楊文廣受到統帥範仲淹的賞識。後隨狄青南征西夏,回師陝西作戰,後鎮守甘肅秦州。又守定州防禦遼國。向朝廷獻戰略地圖,獻策收幽雲十六州,然後病死。
但的楊六郎、楊文廣影響更要小於其父親,所以更不能入選。
■王全斌:並州太原人,北宋名將,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66天滅亡後蜀。但其治軍不嚴,縱兵殃民,激起成都兵變,其殘暴嗜殺,屠殺了2萬降兵,為鎮壓反抗,北宋花了兩年時間。
■呼延讚:少為驍騎卒,太祖以其材勇,補東班長,入承旨,遷驍雄軍使。從王全斌討西川,身當前鋒,中數創,以功補副指揮使。求領邊任。召見,令之作武藝。讚具裝執?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百兩及四子衣帶。讚有膽勇,鷙悍輕率,常言願死於敵。遍文其體為“赤心殺賊”字,諸子耳後別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及作破陣刀、降魔杵,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十數斤。絳帕首,乘騅馬,服飾詭異。呼延讚屬於那種悍勇的武夫類型。
■郭逵:字仲通,其兄郭達戰死沙場,郭逵曾為範仲淹麾下,以其膽勇平定保州兵變等叛亂。郭逵是宋仁宗年間被稱為與狄青齊名的軍事家,以神機妙算謀略而著稱,料算了葛懷敏之敗。但他的南征無功而返,據說用兵打仗非其所長也。
南宋時期(5名):
嶽飛:★★★★★
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佃農出身,曾在大戶人家做個莊客。少時沉默寡言,有誌氣,師從湯陰槍手陳廣學技擊,成為一縣無敵;後隨周同學“騎射”,研讀《孫子兵法》,能挽三百斤的硬弓,能左右開弓。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投軍入伍,開始了他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嶽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嶽飛隨即收複鄭縣、襄陽、東京等地,在穎昌大戰中,嶽飛大敗金軍的“鐵浮屠”和“拐子馬”,斬掉金國駙馬上將夏金吾,打得金軍和偽齊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不敢再戰。
在朱仙鎮再次大捷之後,嶽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複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嶽飛抑製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歎:“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他壯誌難酬,隻好揮淚班師。
嶽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嶽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嶽飛謀反,將其下獄。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殺害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嶽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嶽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嶽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嶽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後人將嶽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韓世忠:★★★★
南宋名將,陝西延安人,貧苦農民出身,身材魁梧,勇猛國人,能馴烈馬,有占卦之人說韓世忠將來一定會位列三公,韓認為是聊戲他,就暴扁了占卦之人。韓世忠十七歲參軍,能挽三百斤硬弓,手舞鐵槊,曾隨軍進攻西夏,攻打銀川時,韓世忠第一個殺入城中;他率敢死隊在另一次作戰中殺死西夏監軍駙馬兀鰍。
1120年,韓世忠以偏將身份參與鎮壓方臘起義。隨後韓世忠又在燕山等地以劣勢兵力與金軍作戰,他曾先後在黃河守將梁方平、李彌等人手下為將。韓世忠以寡敵眾平定了李複部的叛亂。
金軍攻占明州並派海船追宋高宗,被宋樞密院提領海船張公裕船隊擊敗。二月,金帥完顏宗弼聲稱“搜山檢海已畢”後退兵。三月,金兵退至鎮江,韓世忠已屯兵焦山寺,並伏兵金山龍王廟,幾乎擒獲金帥宗弼。金帥宗弼擬從鎮江渡江,遭韓世忠所率船隊邀擊,夫人梁氏親自擊鼓以激勵宋軍將士,多次擊敗企圖渡江的金軍。宗弼遂率金兵轉向建康,韓世忠與金軍接戰,相持於黃天蕩,達四十八日。這就是宋金戰爭史上著名的黃天蕩之戰,韓世忠利用長江天塹以八千人擊敗十萬金兵。
1132年,韓世忠兼任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鎮壓建州範汝為起義,又於江西招降流寇曹成,以功升太尉。又破白麵山劉忠起義軍。1134年,議和未成,麵臨金朝和偽齊聯軍已渡淮南犯之勢,韓世忠率部隨後至大儀鎮,擊敗金軍南侵的先頭部隊。1136年3月,再次麵對金朝、偽齊聯軍來犯,韓世忠率軍渡淮北上,擋住了偽齊東路軍的攻勢。韓世忠的部隊軍紀嚴明,作戰勇敢,百姓稱為“韓家軍”,與“嶽家軍”齊名。韓世忠還研製發明了象克敵弓,連鎖甲等新武器。
嶽飛死後,韓世忠多次向宋高宗請求辭職(樞密使),並閉門謝客,寄情於西湖山水,絕口不提軍事,於1151年鬱悶而死。
完顏宗弼:★★★★
大金名將,又作兀術,是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完顏宗弼不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改革家。他生於軍,長於軍,從小就有膽略,善騎射,練就一身好本領,作戰時宗弼衝鋒陷陣時,白鎧甲馬,殺得興起常常脫掉頭盔。有一次追擊遼兵,他矢盡,奪遼兵槍,獨殺八人,生擒五人,遼兵潰敗。
1125年,完顏宗弼從南京路都統完顏宗望伐宋,取湯陰縣,逼汴京,迫宋帝出奔,僅率百騎追擊,繳獲馬三千匹而還。1128年,完顏宗弼率軍敗宋鄭宗盂數萬兵,克青州、臨朐,敗宋兵三萬於河上。繼取濮州、開德府。大名府,平定河北。宋帝棄揚州奔江南,宗弼等分道進攻,先後取歸德、盧州、江寧等,追宋帝於越州,取湖、杭二州,坐鎮杭州,遣阿裏等率兵四千追擊宋帝至明州,宋帝被迫逃入海。
1130年,取秀州。與宋將韓世忠戰於長江,互有勝負,後於江寧用火箭大敗韓世忠的水軍,在黃天蕩反敗為勝。然後宗弼渡江北還,從完顏宗輔平陝西。與宋將張浚戰於富平,陷重圍,獲援軍救得脫。
旋大敗宋將張浚於富平,招降熙河、涇原兩路。九年,在和尚原為宋軍所敗,將士多戰歿。1137年,授右副元帥,封沈王。1139年,進拜都元帥、太保,領行台尚書省。派兵攻取汴、鄭、陳、毫等州及洛陽,定河南。繼攻淮南,克盧州。不久,任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都元帥、領行台如故。
1141年,進兵河南,宋帝被迫乞和,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以淮水為界。完顏宗弼回京以功進拜太傅,賜人口、牛、馬各千,駝百,羊萬,每歲宋進貢內給銀;絹各二幹兩、匹。1147年,為太師,領三省事,都元帥。後諡忠烈。累封沈王、梁王、越國王。
《金史》曰,“時無宗弼,金之國勢亦曰殆哉。世宗嚐有言曰:‘宗翰之後,惟宗弼一人’。非虛言也。”
劉?:★★★★
字信叔,成紀人,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名門之後,儀表堂堂,聲若洪鍾,他擅長騎射。劉?的發跡據說是由高俅推薦的。
宋高宗時,劉?被派往岷州與西夏作戰,威名遠揚,西夏小兒聞“劉都護”的威名而夜不敢哭泣。
劉?還曾長期留鎮西北抗擊金兵,他奉命參與宋金富平之戰。由於多名宋將的叛變投敵,富平之戰北宋戰敗,劉?被降職到綿州為知州事。1133年,劉琦複職。1136年,劉琦接管了大名鼎鼎的“八字軍”。
劉?最出彩的一戰是順昌之戰,當時十萬金軍四麵猛攻,宗弼親率重鎧騎兵“鐵浮圖”(鐵塔兵)進攻東門,劉?親自率軍五千(整個順昌隻有二萬人)出東門抗擊。宋軍將士用傾倒煮熟黃豆打亂了金兵的隊形,餓壞了的金兵戰馬爭食黃豆,宋軍趁機以槍揭去金兵兜牟,以刀斧斫敵臂,甚至以手抓扯,惡戰大半天,終於將強悍的金軍打敗。宗弼在這次大戰中損失了十之七八,根本無法在順昌城下立足,隻得退守開封。順昌之戰後,金朝一度打算放棄燕山以南的所有地盤以避開宋軍的鋒芒;此後金軍一望見劉琦的旗號就會驚恐地說“這是順昌的旗號啊!”
但是和嶽飛郾城大捷的勝利一樣,順昌大捷後宋高宗、秦檜一夥無意擴大勝果,隻想作為與金和談的籌碼,劉琦則因反對和議被罷免了兵權,長期被棄用。直到1161年,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大舉南侵,劉琦才重新被起用,可惜年事已高。但完顏亮出兵前問麾下的將軍,誰願意領兵去敵劉琦時,麾下眾將竟沒有人敢答應。完顏亮感歎道,“看來隻有我才能與他(指劉琦)匹敵。”為了不動搖軍心,完顏亮還下令誰敢提劉琦名字的都要治罪(有點類似於二戰時的隆美爾了)。
《宋史》稱:“劉?神機武略,出奇製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上之軍,無以過焉”。1162年2月,劉?嘔血病死於臨安,終年六十五歲,後諡武穆。劉?抗金的戰鬥除了形勢不利時,主動撤退外,大都能取得勝利。
餘?:★★★★
字義夫,號樵隱,淮南西路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人,曾寄居浙江。南宋戰亂頻繁,其祖父南徙導致家道中落,餘?出世時家境已貧寒,他曾在宋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書院讀書。1229年,入趙葵幕府。因喪母而辭職回蘄州服孝三年。
1235年,蒙古太宗窩闊台大舉攻宋,蒙古騎兵侵犯蘄州,在家服孝的餘?協助官府,組織軍民配合援兵擊退了來犯之敵。
餘?提前結束服孝,複職協助趙葵救援安豐。餘?因功為淮東製置司參議官。餘?領一軍焚毀了元軍的戰船,再次救援安豐,因功拜大理少卿,並任淮東製置副使。
1242年,餘?任權工部侍郎,四川宣渝使。他製訂了《經理四蜀圖》,為了保衛四川,他招募民兵,設險守蜀,以步製騎,建立了山城防禦體係,大大豐富了我國古代的軍事防禦理論。
餘?領導四川軍民頑強抗擊著蒙古軍的入侵。1247年,餘?指揮軍隊三戰三捷,生擒元將禿滿於大渡河。他還組織了兩次北伐,皆大勝而歸,“全師而還”。
1252年,餘?指揮了嘉定會戰,粉碎了元軍對嘉定的圍困。1253年,宋理宗聽信讒言撤換了餘?,餘?悲憤之極,於7月抱恨而亡。餘?的存在,至少推遲了蒙古大軍進入四川的時間五年以上。
==============================================================================
〓★〓沒有選入的名將的特別說明: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1161年10月,金軍渡淮南犯,虞允文臨江督戰,到達東采石時,見逃到江南的王權部下將士,群龍無首,虞允文遂即整頓隊伍,並於長江南岸山間布陣,金帝完顏亮親自指揮金軍渡江,在虞允文的激勵下,宋軍大敗金水軍。
采石之戰”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虞允文僅此一戰不足位列名將之林。
■吳?:字晉卿,南宋著名軍事將領。他在抗西夏戰爭、參與鎮壓方臘時還是小角色。到抗金時,他指揮了著名的和尚原之戰及仙人關之戰,擊敗宗弼。“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嚐如此也”,其戰績被列為“中興十三處戰功”,但是他又有富平之敗、饒風關之敗,鑒於名額及同時代嶽飛、韓世忠、劉琦比他更出色的緣故而放棄。
■吳?:吳?之弟,南宋著名軍事將領,也是參加了和尚原之戰及仙人關之戰,其影響要小於其兄,其兄尚且不能入選,何況弟乎?
■劉光世:字平叔,延安誌丹縣人。出身將門世家,是劉延慶之子,勇力過人,廣有謀略,徽宗時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與張、韓、劉、嶽並稱為中興四良將,後厭倦廝殺,其部下後被嶽飛接收。他最大的敗績是和童貫領兵攻打遼國,因為他的錯誤導致北宋軍隊被遼將耶律大石、蕭幹殺敗。
■李庭芝:南宋抗元名將,曾指揮軍隊救援被元軍圍困的襄陽,襄陽失陷後一度被免職。然後李庭芝堅守揚州,讓伯顏的大軍久攻不下,並多次拒絕元軍的勸降。任憑元將阿術用盡各種手段,始終無法攻破揚州。後李庭芝被宋端宗任命為左丞相,他離開揚州後,揚州即被元軍攻陷。李庭芝在泰州被追兵包圍,手下變節,李庭芝不幸被俘,慷慨就義。
元朝(2名):
伯顏:★★★★★
元朝軍事家。生長於伊兒汗國。以深略善斷著稱,深得忽必烈賞識,與謀國事。1274年,任左丞相,總兵分三路攻宋,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尋進中書右丞相。11月,分兵三路進軍臨安,與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節製諸軍並進。1276年,陷臨安,俘宋帝、謝太後等北還,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餘縣。次年,以宗王昔裏吉等叛執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裏東犯和林,奉命率師北上,大敗叛軍於斡耳寒河。1287年,從世祖討平叛王乃顏之亂。1292年,招降叛王明理鐵木兒,屢敗海都叛軍。因遭朝臣讒陷,被罷職。1295年初病卒。追封淮安王、淮王。專門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誌其功。
擴廓帖木兒:★★★★
元末重要將領。本名王保保,平章察罕帖木兒之甥、養子。隨養父鎮壓農民起義軍,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鎮壓農民軍,戰功卓著,擴廓受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命攻取大同,並進兵京城討孛羅,使順帝殺孛羅,以功進中書左丞相,封河南王,總天下兵馬,代皇太子統兵鎮壓起義軍。隨著元朝的沒落與失敗,擴廓帖木兒敗退到北方。1370年,為明將徐達敗於沈兒峪,北逃和林,但次年,卻大敗明軍於嶺北,迫使明軍據塞為備。1372年,渡漠南擾雁門,大掠而還。後隨昭宗徙金山,死於哈刺那海。
==================================================================================
〓★〓元朝沒有入選的名將說明:
■拔都:欽察汗國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孫,軍事統帥。1235年,率軍15萬出征欽察、俄羅斯等國,派手下襲占不裏阿耳、欽察等國,親自征服莫爾多瓦國。九年擒殺欽察首領八赤蠻、阿速首領合赤兒.兀古列。合軍大舉進攻俄羅斯,兩個月內連續攻占也烈讚(梁讚)、莫斯科、弗拉基米爾等十餘城,圍殲弗拉基米爾大公尤裏.符謝伏洛多維奇所部於昔迪河畔等等,他的戰績確實很拽,卒於1255年。忽必烈直到1271年才建立元朝,但是拔都既不屬於宋朝,也不屬於元朝,拔都被算作蒙古曆史上的名將比較地好。成吉思汗、博爾術、哲別、術赤速不台、托雷、窩闊台、孛魯等人都是同樣的理由不予選入。
■史天澤:元朝開國時期的著名的軍事將領。“出將入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比於郭子儀、曹彬雲”(《元史.史天澤傳》)。漢地世侯的首要代表,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
■張弘範:元朝著名的軍事家、統帥。張弘範為元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他最有名的一次戰役是?山海戰,就是他迫使宋丞相陸秀夫在絕境中背負幼主趙?投海自盡,宋朝最終滅亡。限於名額及綜合其他考慮予以放棄之。
(文中資料及觀點係作者的博覽群書而編撰引證的或為個人觀點結論,僅供參考之用,文章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
本人製作的這個曆代名將譜單的依據是必須合符下列條件中的至少一個條件:
1入選者必須在軍事領域有著為人稱道的戰績,並且明顯強於同時代的同行或之對壘的對手,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或者發揮過顯而易見的影響的這樣的將軍或軍事指揮官。
2入選者不能隻是逞匹夫之勇地衝鋒陷陣,要有能統領(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3入選者或者在軍事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或獨創,其學說或理論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本文是兩宋期間的名將譜單的簡析。兩宋是一個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中原漢族政權比較的懦弱,這個期間在軍事領域雖然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英才,但放到曆史全期的高度來衡量和評估,能稱之為代表著中華曆代名將就不多了。
北宋時期(4名):
耶律休哥:★★★★★
大遼名將,字遜寧,是遼太祖族兄。965年,隨北府宰相蕭千征烏古、室韋等部。973年,他率兵西伐黨項,大勝而歸。並屢次對北宋作戰。979年7月,與耶律斜軫大敗宋軍於高梁河,宋太宗僅以身免。10月,隨燕王韓匡嗣與宋兵戰於滿城,識破宋詐降計,規勸匡嗣嚴兵以待,遭拒,遼國中計而軍敗,他整兵救援,解圍。980年,擢升為北院大王,總南麵戍兵。10月,隨景宗南下,圍瓦橋關大敗宋兵,追至莫州。他均戍兵,立更休法,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
986年,耶律休哥麵對宋三路進攻。避免正麵作戰,出奇兵、夜襲薄弱,晝疲敵軍,斷絕糧道,致使宋軍疲憊,進展緩慢。5月,與援軍大敗宋兵於歧溝關,追至拒馬河。繼率軍西助耶律斜軫,複寰州、朔州,擒宋名將楊業。因功進封宋國王。11月,任先鋒都統,隨聖宗南伐,12月,大敗宋軍於望都、君子館,盡殲劉廷讓軍。988年9月,再隨聖宗親征,12月,在唐河受挫,尋攻滿城,下祁州。989年5月,與宋軍戰沙河北,獲勝,以功特賜免拜不名。6月,與排亞破宋兵於泰州。7月,在徐河附近遭宋軍襲擊,傷臂。耶律休哥一生征戰,聲名遠振,史稱“雖配古名將,無愧矣”。
耶律斜軫:★★★★
大遼名將,字韓隱。性明敏。969年,受命節製西南麵諸軍,並尚皇後侄女。976年6月,遷南院大王。979年,隨南府宰相耶律沙南下伐宋。在白馬嶺耶律沙失利,他率後軍赴援,擊退宋軍。宋滅北漢後,進圍南京,遼耶律奚底軍初戰失利,退至南京城北清河。7月,斜軫布援軍於得勝口,並取奚底軍青色旗引誘宋軍追擊,然後他與耶律休哥左右夾擊,大敗宋軍於高梁河,宋太宗僅以身免。
983年,任北院樞密使,參決國政,深受寵信。985年8月,耶律斜軫率軍討女真,掠獲生口十餘萬,馬二十餘萬,受嘉賞。986年,為諸路兵馬都統,南禦宋太宗親征,在定安,破宋賀令圖軍,追至五台,斬首數萬。進取蔚州。在飛狐口敗宋潘美軍,後聞宋西路副都部署楊業率部至,遣副部署蕭撻凜伏兵於朔州南,自率軍佯退,誘宋軍中伏,大敗楊業部,於陳家穀口俘楊業。以功加授太保,封魏王。
狄青:★★★★
字漢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狄青由普通一兵升遷到位同宰相的樞密使這樣的高位,在北宋政壇那種“重文輕武”時代是極其罕見的。
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夏國。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臨敵被發、帶銅麵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西夏兵稱他為“天使”。在四年時間裏,參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戰役,身中八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
範仲淹稱之為“良將”,並贈送給他一部《左氏春秋》。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土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穀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尤其飛兵奪取昆侖關,凸顯了狄青用兵之奇,兵無常式,此役斬敵五千,迫使儂智高逃回邑州。西夏人送給狄青“麵涅將軍”稱號,對其既怕又敬。
在宋夏戰爭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官運亨通,一路升遷,擔任到樞密使的官職,最終受封護國大將軍。
1054年,廣西與越南交界處的蠻人儂智高進犯宋朝,連陷嶺南九個州,一度兵圍廣州。狄青領兵前往鎮壓,以楊文廣等為大將,巧取昆侖關,大戰邕州,平定了儂智高的叛亂。
但是狄青的高位、奇功、聲望遭到朝廷中大臣們的猜忌,種種無端的誣陷和毀謗終於動搖了仁宗對他的信任,狄青被罷官,後鬱悶地死於陳州,時年五十歲。
種師道:★★★★
原名建中,字彝叔,祖先是洛陽人。種師道出身於世代將門之家,祖父是名將種世衡。西夏入侵,種師道領兵前去抵禦,升遷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州防禦使、知渭州。1118年,種師道率軍修築席葦平城,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他佯示與西夏軍決戰,揚言宋援軍至,乘西夏軍猶疑之際,命部將楊可世率部出其後,姚平仲率精騎急擊之,大敗西夏,獲橐駝、馬牛萬計,其酋僅以身免。他率軍攻克了臧底城,進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因勸阻童貫伐燕不聽,暗中向朝廷參本,反被奸臣王黼免職。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後又被徽宗啟用。種師道還參加了北宋末年著名的東京保衛戰,金兵退走後,“師道老矣,難用,當使卿見之。”種師道被削奪兵權,僅有太尉的虛職,不久種師道病死,享年七十六歲。等到京師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種師道言,以至於此!”種氏自世衡、師道、師中三世,號為山西名將。
===================================================================
〓★〓北宋沒有入選的名將說明: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北宋名將,後周的晉州兵馬都監,北宋建立後升任到樞密院都承旨,參與滅後蜀,沒有什麽太出彩的表現。旋升樞密使,魯國公。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曾隨宋太宗攻遼國,可惜因為指揮無方導致歧溝關慘敗。此後他雖然仍然官運亨通,但再未領兵。
■蕭撻覽:遼朝名將,曾東征女真,俘獲甚多,跟隨遼主多次入侵中原。986年,於朔州設伏,擒宋名將楊業。升遷為南院都監。在攻沙堆驛負傷。993年,攻高麗,直攻蓬山郡(今朝鮮平安北道龜城西南),至安戎鎮,迫高麗王請和,奉貢稱臣。隨遼聖宗多次南征,不斷地建立戰功,一路升遷。直至在澶州大戰中中伏,被宋將張環的床子弩射死。
■楊業:並州太原人。其父是北漢麟州刺史楊信。“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宋史.列傳三十一》)“楊無敵”雖然在宋遼之間的戰爭中享有極高的聲望,曾在雁門關大破契丹,殺契丹駙馬蕭咄李。公元986年,楊業在陳家穀口的失敗也非戰之罪也,是潘美、王詵、劉文裕等人的陷害所至!
但是綜觀楊業在這場戰爭並沒有體現出太多的指揮藝術與運籌帷幄的韜略,僅憑驍勇和忠義還不足以列席於曆代名將行列(如果不選遼國人,倒是可以考慮楊業)。
其子楊六郎(延昭)實際上是大兒子,鎮守北方邊庭二十多年,曾經曆多次抗遼的戰役,譬如著名的朔州之戰,澶州大戰,向真宗上書反對和議,可惜不被采納;楊六郎的事跡史籍記載不多,1014年,滿懷憂鬱死於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任所上,時年五十七歲。
其孫楊文廣,平定張海叛亂,安定了抵禦西夏後方的安全,楊文廣受到統帥範仲淹的賞識。後隨狄青南征西夏,回師陝西作戰,後鎮守甘肅秦州。又守定州防禦遼國。向朝廷獻戰略地圖,獻策收幽雲十六州,然後病死。
但的楊六郎、楊文廣影響更要小於其父親,所以更不能入選。
■王全斌:並州太原人,北宋名將,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66天滅亡後蜀。但其治軍不嚴,縱兵殃民,激起成都兵變,其殘暴嗜殺,屠殺了2萬降兵,為鎮壓反抗,北宋花了兩年時間。
■呼延讚:少為驍騎卒,太祖以其材勇,補東班長,入承旨,遷驍雄軍使。從王全斌討西川,身當前鋒,中數創,以功補副指揮使。求領邊任。召見,令之作武藝。讚具裝執?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百兩及四子衣帶。讚有膽勇,鷙悍輕率,常言願死於敵。遍文其體為“赤心殺賊”字,諸子耳後別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及作破陣刀、降魔杵,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十數斤。絳帕首,乘騅馬,服飾詭異。呼延讚屬於那種悍勇的武夫類型。
■郭逵:字仲通,其兄郭達戰死沙場,郭逵曾為範仲淹麾下,以其膽勇平定保州兵變等叛亂。郭逵是宋仁宗年間被稱為與狄青齊名的軍事家,以神機妙算謀略而著稱,料算了葛懷敏之敗。但他的南征無功而返,據說用兵打仗非其所長也。
南宋時期(5名):
嶽飛:★★★★★
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佃農出身,曾在大戶人家做個莊客。少時沉默寡言,有誌氣,師從湯陰槍手陳廣學技擊,成為一縣無敵;後隨周同學“騎射”,研讀《孫子兵法》,能挽三百斤的硬弓,能左右開弓。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投軍入伍,開始了他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嶽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嶽飛終生遵奉的信條。嶽飛隨即收複鄭縣、襄陽、東京等地,在穎昌大戰中,嶽飛大敗金軍的“鐵浮屠”和“拐子馬”,斬掉金國駙馬上將夏金吾,打得金軍和偽齊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不敢再戰。
在朱仙鎮再次大捷之後,嶽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複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嶽飛抑製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歎:“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他壯誌難酬,隻好揮淚班師。
嶽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嶽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嶽飛謀反,將其下獄。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殺害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嶽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嶽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嶽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嶽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後人將嶽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韓世忠:★★★★
南宋名將,陝西延安人,貧苦農民出身,身材魁梧,勇猛國人,能馴烈馬,有占卦之人說韓世忠將來一定會位列三公,韓認為是聊戲他,就暴扁了占卦之人。韓世忠十七歲參軍,能挽三百斤硬弓,手舞鐵槊,曾隨軍進攻西夏,攻打銀川時,韓世忠第一個殺入城中;他率敢死隊在另一次作戰中殺死西夏監軍駙馬兀鰍。
1120年,韓世忠以偏將身份參與鎮壓方臘起義。隨後韓世忠又在燕山等地以劣勢兵力與金軍作戰,他曾先後在黃河守將梁方平、李彌等人手下為將。韓世忠以寡敵眾平定了李複部的叛亂。
金軍攻占明州並派海船追宋高宗,被宋樞密院提領海船張公裕船隊擊敗。二月,金帥完顏宗弼聲稱“搜山檢海已畢”後退兵。三月,金兵退至鎮江,韓世忠已屯兵焦山寺,並伏兵金山龍王廟,幾乎擒獲金帥宗弼。金帥宗弼擬從鎮江渡江,遭韓世忠所率船隊邀擊,夫人梁氏親自擊鼓以激勵宋軍將士,多次擊敗企圖渡江的金軍。宗弼遂率金兵轉向建康,韓世忠與金軍接戰,相持於黃天蕩,達四十八日。這就是宋金戰爭史上著名的黃天蕩之戰,韓世忠利用長江天塹以八千人擊敗十萬金兵。
1132年,韓世忠兼任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鎮壓建州範汝為起義,又於江西招降流寇曹成,以功升太尉。又破白麵山劉忠起義軍。1134年,議和未成,麵臨金朝和偽齊聯軍已渡淮南犯之勢,韓世忠率部隨後至大儀鎮,擊敗金軍南侵的先頭部隊。1136年3月,再次麵對金朝、偽齊聯軍來犯,韓世忠率軍渡淮北上,擋住了偽齊東路軍的攻勢。韓世忠的部隊軍紀嚴明,作戰勇敢,百姓稱為“韓家軍”,與“嶽家軍”齊名。韓世忠還研製發明了象克敵弓,連鎖甲等新武器。
嶽飛死後,韓世忠多次向宋高宗請求辭職(樞密使),並閉門謝客,寄情於西湖山水,絕口不提軍事,於1151年鬱悶而死。
完顏宗弼:★★★★
大金名將,又作兀術,是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完顏宗弼不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改革家。他生於軍,長於軍,從小就有膽略,善騎射,練就一身好本領,作戰時宗弼衝鋒陷陣時,白鎧甲馬,殺得興起常常脫掉頭盔。有一次追擊遼兵,他矢盡,奪遼兵槍,獨殺八人,生擒五人,遼兵潰敗。
1125年,完顏宗弼從南京路都統完顏宗望伐宋,取湯陰縣,逼汴京,迫宋帝出奔,僅率百騎追擊,繳獲馬三千匹而還。1128年,完顏宗弼率軍敗宋鄭宗盂數萬兵,克青州、臨朐,敗宋兵三萬於河上。繼取濮州、開德府。大名府,平定河北。宋帝棄揚州奔江南,宗弼等分道進攻,先後取歸德、盧州、江寧等,追宋帝於越州,取湖、杭二州,坐鎮杭州,遣阿裏等率兵四千追擊宋帝至明州,宋帝被迫逃入海。
1130年,取秀州。與宋將韓世忠戰於長江,互有勝負,後於江寧用火箭大敗韓世忠的水軍,在黃天蕩反敗為勝。然後宗弼渡江北還,從完顏宗輔平陝西。與宋將張浚戰於富平,陷重圍,獲援軍救得脫。
旋大敗宋將張浚於富平,招降熙河、涇原兩路。九年,在和尚原為宋軍所敗,將士多戰歿。1137年,授右副元帥,封沈王。1139年,進拜都元帥、太保,領行台尚書省。派兵攻取汴、鄭、陳、毫等州及洛陽,定河南。繼攻淮南,克盧州。不久,任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都元帥、領行台如故。
1141年,進兵河南,宋帝被迫乞和,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以淮水為界。完顏宗弼回京以功進拜太傅,賜人口、牛、馬各千,駝百,羊萬,每歲宋進貢內給銀;絹各二幹兩、匹。1147年,為太師,領三省事,都元帥。後諡忠烈。累封沈王、梁王、越國王。
《金史》曰,“時無宗弼,金之國勢亦曰殆哉。世宗嚐有言曰:‘宗翰之後,惟宗弼一人’。非虛言也。”
劉?:★★★★
字信叔,成紀人,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名門之後,儀表堂堂,聲若洪鍾,他擅長騎射。劉?的發跡據說是由高俅推薦的。
宋高宗時,劉?被派往岷州與西夏作戰,威名遠揚,西夏小兒聞“劉都護”的威名而夜不敢哭泣。
劉?還曾長期留鎮西北抗擊金兵,他奉命參與宋金富平之戰。由於多名宋將的叛變投敵,富平之戰北宋戰敗,劉?被降職到綿州為知州事。1133年,劉琦複職。1136年,劉琦接管了大名鼎鼎的“八字軍”。
劉?最出彩的一戰是順昌之戰,當時十萬金軍四麵猛攻,宗弼親率重鎧騎兵“鐵浮圖”(鐵塔兵)進攻東門,劉?親自率軍五千(整個順昌隻有二萬人)出東門抗擊。宋軍將士用傾倒煮熟黃豆打亂了金兵的隊形,餓壞了的金兵戰馬爭食黃豆,宋軍趁機以槍揭去金兵兜牟,以刀斧斫敵臂,甚至以手抓扯,惡戰大半天,終於將強悍的金軍打敗。宗弼在這次大戰中損失了十之七八,根本無法在順昌城下立足,隻得退守開封。順昌之戰後,金朝一度打算放棄燕山以南的所有地盤以避開宋軍的鋒芒;此後金軍一望見劉琦的旗號就會驚恐地說“這是順昌的旗號啊!”
但是和嶽飛郾城大捷的勝利一樣,順昌大捷後宋高宗、秦檜一夥無意擴大勝果,隻想作為與金和談的籌碼,劉琦則因反對和議被罷免了兵權,長期被棄用。直到1161年,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大舉南侵,劉琦才重新被起用,可惜年事已高。但完顏亮出兵前問麾下的將軍,誰願意領兵去敵劉琦時,麾下眾將竟沒有人敢答應。完顏亮感歎道,“看來隻有我才能與他(指劉琦)匹敵。”為了不動搖軍心,完顏亮還下令誰敢提劉琦名字的都要治罪(有點類似於二戰時的隆美爾了)。
《宋史》稱:“劉?神機武略,出奇製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上之軍,無以過焉”。1162年2月,劉?嘔血病死於臨安,終年六十五歲,後諡武穆。劉?抗金的戰鬥除了形勢不利時,主動撤退外,大都能取得勝利。
餘?:★★★★
字義夫,號樵隱,淮南西路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人,曾寄居浙江。南宋戰亂頻繁,其祖父南徙導致家道中落,餘?出世時家境已貧寒,他曾在宋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書院讀書。1229年,入趙葵幕府。因喪母而辭職回蘄州服孝三年。
1235年,蒙古太宗窩闊台大舉攻宋,蒙古騎兵侵犯蘄州,在家服孝的餘?協助官府,組織軍民配合援兵擊退了來犯之敵。
餘?提前結束服孝,複職協助趙葵救援安豐。餘?因功為淮東製置司參議官。餘?領一軍焚毀了元軍的戰船,再次救援安豐,因功拜大理少卿,並任淮東製置副使。
1242年,餘?任權工部侍郎,四川宣渝使。他製訂了《經理四蜀圖》,為了保衛四川,他招募民兵,設險守蜀,以步製騎,建立了山城防禦體係,大大豐富了我國古代的軍事防禦理論。
餘?領導四川軍民頑強抗擊著蒙古軍的入侵。1247年,餘?指揮軍隊三戰三捷,生擒元將禿滿於大渡河。他還組織了兩次北伐,皆大勝而歸,“全師而還”。
1252年,餘?指揮了嘉定會戰,粉碎了元軍對嘉定的圍困。1253年,宋理宗聽信讒言撤換了餘?,餘?悲憤之極,於7月抱恨而亡。餘?的存在,至少推遲了蒙古大軍進入四川的時間五年以上。
==============================================================================
〓★〓沒有選入的名將的特別說明: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1161年10月,金軍渡淮南犯,虞允文臨江督戰,到達東采石時,見逃到江南的王權部下將士,群龍無首,虞允文遂即整頓隊伍,並於長江南岸山間布陣,金帝完顏亮親自指揮金軍渡江,在虞允文的激勵下,宋軍大敗金水軍。
采石之戰”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虞允文僅此一戰不足位列名將之林。
■吳?:字晉卿,南宋著名軍事將領。他在抗西夏戰爭、參與鎮壓方臘時還是小角色。到抗金時,他指揮了著名的和尚原之戰及仙人關之戰,擊敗宗弼。“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嚐如此也”,其戰績被列為“中興十三處戰功”,但是他又有富平之敗、饒風關之敗,鑒於名額及同時代嶽飛、韓世忠、劉琦比他更出色的緣故而放棄。
■吳?:吳?之弟,南宋著名軍事將領,也是參加了和尚原之戰及仙人關之戰,其影響要小於其兄,其兄尚且不能入選,何況弟乎?
■劉光世:字平叔,延安誌丹縣人。出身將門世家,是劉延慶之子,勇力過人,廣有謀略,徽宗時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與張、韓、劉、嶽並稱為中興四良將,後厭倦廝殺,其部下後被嶽飛接收。他最大的敗績是和童貫領兵攻打遼國,因為他的錯誤導致北宋軍隊被遼將耶律大石、蕭幹殺敗。
■李庭芝:南宋抗元名將,曾指揮軍隊救援被元軍圍困的襄陽,襄陽失陷後一度被免職。然後李庭芝堅守揚州,讓伯顏的大軍久攻不下,並多次拒絕元軍的勸降。任憑元將阿術用盡各種手段,始終無法攻破揚州。後李庭芝被宋端宗任命為左丞相,他離開揚州後,揚州即被元軍攻陷。李庭芝在泰州被追兵包圍,手下變節,李庭芝不幸被俘,慷慨就義。
元朝(2名):
伯顏:★★★★★
元朝軍事家。生長於伊兒汗國。以深略善斷著稱,深得忽必烈賞識,與謀國事。1274年,任左丞相,總兵分三路攻宋,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尋進中書右丞相。11月,分兵三路進軍臨安,與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節製諸軍並進。1276年,陷臨安,俘宋帝、謝太後等北還,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餘縣。次年,以宗王昔裏吉等叛執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裏東犯和林,奉命率師北上,大敗叛軍於斡耳寒河。1287年,從世祖討平叛王乃顏之亂。1292年,招降叛王明理鐵木兒,屢敗海都叛軍。因遭朝臣讒陷,被罷職。1295年初病卒。追封淮安王、淮王。專門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誌其功。
擴廓帖木兒:★★★★
元末重要將領。本名王保保,平章察罕帖木兒之甥、養子。隨養父鎮壓農民起義軍,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鎮壓農民軍,戰功卓著,擴廓受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命攻取大同,並進兵京城討孛羅,使順帝殺孛羅,以功進中書左丞相,封河南王,總天下兵馬,代皇太子統兵鎮壓起義軍。隨著元朝的沒落與失敗,擴廓帖木兒敗退到北方。1370年,為明將徐達敗於沈兒峪,北逃和林,但次年,卻大敗明軍於嶺北,迫使明軍據塞為備。1372年,渡漠南擾雁門,大掠而還。後隨昭宗徙金山,死於哈刺那海。
==================================================================================
〓★〓元朝沒有入選的名將說明:
■拔都:欽察汗國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孫,軍事統帥。1235年,率軍15萬出征欽察、俄羅斯等國,派手下襲占不裏阿耳、欽察等國,親自征服莫爾多瓦國。九年擒殺欽察首領八赤蠻、阿速首領合赤兒.兀古列。合軍大舉進攻俄羅斯,兩個月內連續攻占也烈讚(梁讚)、莫斯科、弗拉基米爾等十餘城,圍殲弗拉基米爾大公尤裏.符謝伏洛多維奇所部於昔迪河畔等等,他的戰績確實很拽,卒於1255年。忽必烈直到1271年才建立元朝,但是拔都既不屬於宋朝,也不屬於元朝,拔都被算作蒙古曆史上的名將比較地好。成吉思汗、博爾術、哲別、術赤速不台、托雷、窩闊台、孛魯等人都是同樣的理由不予選入。
■史天澤:元朝開國時期的著名的軍事將領。“出將入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比於郭子儀、曹彬雲”(《元史.史天澤傳》)。漢地世侯的首要代表,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
■張弘範:元朝著名的軍事家、統帥。張弘範為元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他最有名的一次戰役是?山海戰,就是他迫使宋丞相陸秀夫在絕境中背負幼主趙?投海自盡,宋朝最終滅亡。限於名額及綜合其他考慮予以放棄之。
(文中資料及觀點係作者的博覽群書而編撰引證的或為個人觀點結論,僅供參考之用,文章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