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從來不曾中斷的古國。中華民族擁有驕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本文僅是從漫漫的曆史長河中萃取出從春秋戰國至清朝這段曆史間,曆次戰爭中華夏大地湧現出來的最出類拔萃、最能夠代表著中華尚武、善武的名將與精英。誠然,限於本人水平及學識淺薄的製約,評選出的中華名將中難免不會有漏選(名單控製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輩充斥期間的現象存在。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高人(學者)予以指正為感。


    本人製作的這個曆代名將譜單的依據是必須合符下列條件中的至少一個條件:


    1入選者必須在軍事領域有為人稱道的戰績,並且明顯強於同時代的同行或之對壘的對手,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過推動或者影響的將軍或指揮官。


    2入選者不能隻是匹夫之勇,要有能統領三軍,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3入選者在軍事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或獨創,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明朝(13681644),由朱元璋建立,共經曆了16位皇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由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最典型的封建王朝。本文介紹的是大明時期入選的名將簡曆:


    明朝(9個):


    徐達:★★★★★


    (1332~1385)大明名將,字天德,濠州鍾離人,朱元璋的同鄉,跟朱元璋一起放過牛。1353年,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朱元璋回鄉募兵,徐達就參加了。徐達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


    長江中遊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餘。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數敗張士誠軍,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徐達奉命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占領山東全境。1368年3月,進軍河南,取汴梁。繼在塔兒灣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移師北上,連克衛輝、磁州。會諸軍於臨清,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破通州,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推翻元朝。


    1370年1月,徐達被明太祖任命為征虜大將軍,“自潼關出西安、搗定西,以取王保保。”在沈兒峪大敗王保保,擒元剡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將佐1685人,士兵84500人,王保保率少數隨從逃往和林。


    徐達治軍嚴明,功成不驕,不近女色,財寶不取,公正無私,是大明開國的頭號功臣。1385年2月,徐達在南京病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將他的塑像擺放在功臣廟,以表彰他為明朝建立的卓越功勳。


    常遇春:★★★★


    (1330―1369)大明名將,字伯仁,明鳳陽懷遠人。他臂長善射,勇力絕人。元朝末年跟從劉聚嘯聚山林。1355年轉投朱元璋,朱元璋開始並不信任他。在橫渡長江一戰中,常遇春持鐵戈當先登陸,殺散元軍,衝上了牛?磯,攻占采石,太平,立下頭功,得到朱元璋的賞識,曆官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等軍職。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攻寧國,常遇春中流矢,裹創再戰,升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於康郎山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次年進平章政事,率軍包圍武昌,逼降陳理。從攻張士誠,以奇兵出其後。論功封鄂國公。1367年與徐達興師北伐,為副將,兼太子少保。相繼取山東、河南、河北諸郡縣。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轉攻太原。第二年與李文忠率師北征,攻克開平。師還病卒,追封開平王,諡忠武。


    常遇春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而橫行於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這麽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自然能代表著明朝初年的傑出軍事人物。


    藍玉:★★★★


    (?―1393)明朝定遠人,常遇春的表弟,明朝開國的元勳之一。史書記載“臨敵勇敢,所戰皆捷”,常遇春死後藍玉被擢為大都督府僉事,參與了明軍的伐蜀。洪武初年,藍玉參加了數次明朝的北伐戰爭,當時是作為徐達的前部先鋒。後來又西征甘、青,挺進雲南。“數總大軍,多立功”。


    1388年,藍玉領兵15萬遠征漠北,大獲全勝,一直打到魚兒海,殺了北元太尉蠻子等,降其眾,獲馬駝牛羊十五萬餘,焚其甲仗蓄積;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甚多。朱元璋對其寵遇甚隆,比之為衛青、李靖,被封為涼國公。這也是藍玉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藍玉成為繼徐達、常遇春之後,明朝最有威望的武將。後來他被明朝派往陝西練兵。可惜因為驕橫跋扈,我行我素,據說藍玉蓄莊奴幹兒子達數千人之多,還鞭打禦史,破關衝卡。1393年,因錦衣衛誣告其謀反,而被明太祖處死,藍玉之死其實是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必然結果。


    綜觀藍玉的軍事活動,大都能夠取得勝利,他為明朝初年政權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明朝初年最具代表性的將領。


    王守仁:★★★★


    (14721529)字陽明,字伯安,號陽明,學者稱之陽明先生,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職務。王守仁不僅是明朝中葉的著名的軍事家,同時還是哲學家、教育家。本文隻介紹他軍事方麵的主要成就。1517年,王守仁在江西曾以都察院左僉都禦史的身份參與鎮壓農民起義。明武宗年間,南昌寧王起兵叛亂。王守仁用離間計使寧王對其謀士產生懷疑,而不用其計。為己方的軍隊爭取了部署和運輸糧食的時間,從而遏止了叛軍的進攻。安慶告急後,王守仁募兵八萬前往增援,行至豐城,王守仁和諸將商議後,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率軍攻打南昌,擊敗敵援軍,最後攻破南昌。寧王攻不下安慶,拒絕手下攻取南京的建議,回援南昌,結果在半途被王守仁的伏兵殺得大敗。最後僅用一個月,寧王的叛亂就被平息。在鎮壓寧王叛亂中王守仁展示的軍事才華非韓信、白起莫及也。後來宦官劉瑾專權,欲製王守仁於死地,王守仁詐死騙過奸臣們的加害,保留得殘生,也顯示了他過人的韜略。


    戚繼光:★★★★★


    (1528年1588年)字元敬,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出身將門,自幼聰穎,文武兼備,15歲就習兵法武備,通經史大義,17歲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之職。時東南沿海倭寇猖獗,1533年,戚繼光晉為都指揮僉事,總督山東全省備倭。1555年,他奉調浙江防倭,翌年升任參將。他親赴浙江義烏,精選3000餘名農民和礦工,訓練成一支軍紀嚴明的勁旅,史稱“戚家軍”。戚家軍作戰勇猛,所向披靡,連戰連捷,倭寇聞風喪膽。1568年,戚繼光奉命北戍薊鎮,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練兵事宜,節製四鎮,官至左右都督。由於功勳卓著,明王朝加封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左都督、太子少保,位列三公。1583年,戚繼光奉調廣東。翌年,抱病請退,回歸故裏。戚繼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報國為民,忠孝聞名。1588年,戚繼光病逝於蓬萊故裏,時年60歲,諡號“武毅公”。戚繼光畢生博覽群書,文武全才,著有《蒞戎要略》等兵書和詩文集《止止堂集》等。其中《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均被列入我國古代十大兵書,在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俞大猷:★★★★


    (1503~1580)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字誌輔,福建晉江人。他20歲時繼承父職任百戶,開始學習騎射,“劍術天下無敵”。後曆任千戶、武備、參將、總兵官等職。1549年朱紈巡視福建,薦為備倭都指揮。又參與交黎之役,以功進參將。他移師浙東,抗倭於王江涇,並圍殲徐海、陳東等匪類,以功加都督僉事。後任參將。又鎮守南贛,平定廣東張鋌叛亂。後任福建總兵官,破倭於福建興化,時稱俞家軍。次年任廣東總兵官,獲海豐抗倭大捷。不久改任福建總兵。為將廉,馭下有恩。數建大功,善用兵,與戚繼光齊名,並稱“俞龍戚虎”。萬曆初奪職,一度複起,後任軍都督僉事,乞歸。卒於家,諡武襄。俞大猷戎馬生涯47年中,抗擊倭寇入侵的時間達13年之久,他著有《正氣堂集》、《劍經》。


    袁崇煥:★★★★★


    (1584年1630年)字元素,廣西滕縣人。萬曆進士,明代後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1622年袁崇煥單騎出關,考察關外形勢,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並築寧遠城,以禦清兵。因獲寧遠大捷,清太祖努爾哈赤受傷死,官至遼東巡撫。次年獲寧錦大捷,清太宗皇太極又大敗而去,崇禎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1629年,後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袁崇煥聞警星夜入援京師,但崇禎中後金的反間計,以為他與後金有密約,袁崇煥被碟刑處死於西市。其部下佘義士深明大義,“夜竊督師屍”,葬於北京崇文門東花市斜街,並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世佘幼芝女士。1782年真相始大白於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李自成:★★★★


    (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本名鴻基,1629年起義,在高迎祥被俘殺後,被推為闖王。李自成領眾“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等地。旋兵分三路入川,於昭化等地屢敗明軍。在潼關遭明軍伏擊,將卒傷亡散失甚眾,率18騎隱伏於陝西商、洛山中。納李岩均田免賦建策,深得民眾擁護,有歌謠“迎闖王,不納糧”(《明史.李自成傳》)。四年春,移師圍洛陽,得守軍策應破城,執殺福王朱常洵。三圍開封。在朱仙鎮近戰中李自成沉著冷靜,運籌帷幄,采取了“圍點打援”,在朱仙鎮東南明軍的交通線上挖掘百裏長壕深溝,截斷明軍糧草;同時堵截賈魯河之水,讓明軍得不到飲水。終於大破明督師丁啟睿、總兵左良玉部十餘萬,俘明軍數萬人。


    麵對重新糾集氣勢洶洶的明軍,李自成故意示弱,且戰且退,把明軍引到對自己有利的既設戰場,然後在汝州之戰中殲滅明軍四萬餘人,迫孫傳庭敗逃陝西。乘勢間道緣山追擊,盡殲鎮守潼關明軍,擊殺孫傳庭,占領潼關、西安。1644年以西安為西京,建國大順,稱大順王,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統治。清兵入關後,迎戰失利退出北京。1645年四月,率軍由武昌輾轉至通山縣九宮山下,不料在山下李家鋪突遭清軍襲擊,倉促突圍,單騎誤入葫蘆槽,被小源口寨勇頭目程九伯殺害。


    李自成雖然後來建立了大順政權,並稱帝,但因為時間過於短暫,所以他的這一身份沒有得到史學界的認可,人們仍然定位他是一個優秀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所以李自成入選了名將之林。


    李定國:★★★★


    (1620~1662)陝西榆林人,幼年即加入了張獻忠的農民軍,被張收為養子,和孫可旺一起成為張獻忠最得力的幹將(看過姚雪垠的《李自成》的人都知道)為大西政權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張獻忠死後,李定國繼續領導農民軍與南明、清軍作戰,縱橫在貴州省,迫於形勢聯和南明抗清。


    李定國曾在桂林、衡陽兩次大捷殲滅清軍數十萬,擊斃清朝兩個王,解放了廣西和湖南的廣大地區,連獲大捷。這是奠定李定**事名將地位的重要籌碼。


    他率軍從武岡出全州,除梧州外廣西全省皆複。大軍入湖南,進江西。永曆朝廷封李定國為西寧王。


    曾指揮所部在緬甸與十萬緬軍作戰,大敗緬甸軍。但無法救出被緬甸軟禁的明朝皇帝。清朝統一全國形勢已經不可逆轉,李定國也無力回天,1662年6月27日複國無望的李定國憂鬱地病死在雲南猛臘。


    ===================================================================


    〓★〓關於明朝沒有選入的軍事家的特別說明:


    ■明初的李文忠、耿炳文、傅友德、沐英、郭英等雖然武功不小,但相形已選入這些武將的事跡有遜色,故而放棄之。


    ■明成祖雖然在軍事上造詣很深,但他畢竟是皇帝。李景隆雖然是李文忠之子,被寄予厚望,但此人言過其實,白河溝戰役中的失利,是影響他沒有入選的重要原因。盛庸因淮河之敗;鐵鉉因隻有濟南戰役的輝煌所以沒有選入。


    ■平倭名將朱紈的服毒自殺後帶來的倭事猖獗10多年,雖然並非他策略不當,他這種敵外夷而不敵內奸的大意,造成10年倭患的災難,明王朝由此衰竭。胡宗憲用離間計消滅陳東等倭匪等事跡相對而言較平淡,故未被選入。


    ■王崇古平定北疆和楊嗣昌畢竟是文官,而明末盧象升、吳三桂、左良玉等人限於名額被放棄。努爾哈赤因為是後金建立者的緣故沒有入選。


    ■於謙:明浙江錢塘人,字廷益。明朝兵部尚。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發兵侵犯邊關重鎮大同。明英宗被俘,50萬大軍死傷過半,兵部尚書鄺野等50餘名高官遇難。這就是震動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於謙臨危受命,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將北京城的防務部署妥當。於謙整編了京城殘留軍隊和外地援軍共22萬,分營列陣於九門之外,大破瓦剌,擊斃鐵脖元帥。也先撤軍,退回塞外。於謙又派出騎兵一路追擊,沿途斬獲頗多,北京保衛戰勝利結束。於謙保住了大明江山。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奪門之變”重登皇位之後,殺害了文韜武略的於謙。畢竟是個文官限於名額放棄之。


    ■熊廷弼: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廣江夏人。以監察禦史巡按遼東。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上疏備陳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巡撫楊鎬之議不和。薩爾滸之戰後,以熊廷弼代楊鎬為遼東經略。熊廷弼到任後,立斬逃將,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各衝要地點。他還親巡沈陽、撫順,相度形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策略以守為主,並聯合朝鮮牽製後金,卓有成效。熹宗初立,以不進兵為言官所劾,上書自明,求罷,朝廷以袁應泰代。1621年後金破沈陽,袁應泰死;不久遼陽又陷,震動京師。熊廷弼被召入朝,首建三方布置策,遂進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駐山海關,複經略遼東軍務。朝廷同時擢王化貞為巡撫。王化貞擁重兵守廣寧,而熊廷弼則徒擁經略虛名,僅有數千軍士。王化貞握重兵,不聽節製,兵敗後棄廣寧退走,熊廷弼見大勢已去,隨之撤至關內,被下獄論死。崇禎時獲昭雪。有《熊襄湣公集》。熊廷弼雖然也曾執掌兵權,但總體感覺屬於文官授武職,類比於明末的楊嗣昌、楊文嶽、丁啟睿等人。


    ■鄭成功:民族英雄,收複台灣讓他享有國際聲譽。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其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是個中日混血兒。明隆武帝非常讚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自是鹹稱“國姓爺”。鄭成功曾在東南沿海組織抗清鬥爭。但其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複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以及大規模開發台灣。公元1662年12月23日,鄭成功率軍三萬餘人(大部份是泉州人),兵行險著,渡過海峽進軍台灣,經過激戰,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台灣趕走。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因為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於公元1662年病逝台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於台灣的台南州仔尾。鄭成功的收複台灣雖然功在千秋,但是因為對手(荷蘭)勢力太弱,不足以體現鄭成功軍事上的造詣,而鄭成功在抗清方麵屢戰屢敗是他落選的重要原因。


    【特別說明】文中資料及觀點係作者的博覽群書而編撰引證或為個人的觀點結論,僅供參考之用。


    (本文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彭氏軍史評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彭誌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彭誌文並收藏彭氏軍史評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