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麗上下、朝野之間為板門店的困惑大為驚惶的時候,朱高熾命令金忠、陳亨和朱能等人兵分三路,指揮的大軍馬不停蹄,兵不稍息地繼續他們的攻勢。(.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已不止是簡簡單單的興師問罪了。為了加速實現以奪取漢城,消滅李氏王朝為目的的軍事行動,又開辟了幾個新戰場,成網狀奪取漢城周邊的重要州郡,以緊縮形成的包圍圈。當然,李芳遠的去光州避難也瞞不了多久,偷偷潛入板門店的士卒們,早就將這個消息帶了出來。
沒有了高麗水軍的威脅,板門店的李叔蕃失去了堅強的後方,有了這個機會,如果北平軍不去抓住,那麽就真辜負了朱棣多年的經營。
開城、元山的相繼失守,標誌著北平軍將不用理會駐守在茫茫大山中的李叔蕃,因為在北平優勢騎兵的壓製下,出山的下場隻有死路一條,於是暫時放下這個包袱,在開城附近始終保持著對於板門店的壓力,然後由陳亨和朱能帶領四萬大軍,通過元山往南繼續挺近,越過黃龍山,威逼化川裏、伊布裏和金化等地,然後沿著北漢江直逼漢城。慢慢蠶食著高麗國內的反抗力量,也有些像是放羊一般,慢慢的將高麗的軍隊逼向南方,使其龜縮在一起。
高麗危在旦夕。李芳遠不斷頒發的勤王詔書雖十分火急,但響應之聲寥寥。倒也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熱血沸騰地盡心報國。
春川牧使兼兵馬節度使李草市,是李氏家族旁係,李成桂在位時頗受重用,因李芳遠奪位,得罪了李芳遠,被罷官,趕出了漢城,直到北平軍大舉進攻後。他才在李舒等人的建議下複的官。他接到勤王詔令後,即積極募兵,並取得一定民眾的支持,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隊伍。在春川做出堅守之態,發誓要與春川共存亡。其時,麵臨著朱能和陳亨的四萬大軍,這區區三千人,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沒過多久,北平軍圍攻春川,李草市率領春川軍民,以一座孤城,堅守了三個月,最後城破。他全家都慘烈地死於這場守城之戰。
李芳遠知道,這一切都救不了他,高麗停戰太久,人人思安的心裏太重,而且北平軍抓住了一個要害。那就是被自己父王李成桂廢掉的恭讓王王瑤,對於高麗王室剛剛在高麗半島消失不到十年,餘威猶存的情況,他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
如果是北平軍單純的入侵,那也不會那麽順利,畢竟每個國家都有血性之人,不會看到自己的國家敗亡。但是有了高麗王室的存在,使很多人興不起來反抗的念頭,父王李成桂本來就是名分不正,一個權知高麗國事的名銜,他李芳遠依然是繼承著,在很多高麗人的眼裏。高麗就是高麗,高麗就屬於王室的,而李氏家族隻是受天朝上國的派遣代管,什麽叫權知,那就是代理。
天下哪有幫助代理攻打正統的道理呢?而李芳遠之所以啟用李草市。那也是無奈之舉,現在除了他們家族中人,他誰也不敢相信,誰都可以打出正義的旗幟迎接恭讓王瑤管理國家,現在能有什麽辦法呢?要不然他發出的勤王詔書,響應者寥寥呢?
這一年是高麗王朝的多事之秋。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段時間。就在李誌剛從江華島逃走,李芳遠遷都,北平大軍直逼板門店和漢城的時候,作為閑居在蔚山的李方毅得到這個消息後,真是痛心疾首。
不過三個月的功夫,高麗半島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當時的消息閉塞,以至於很多人很晚才得到消息。而身為李成桂第四子的李方毅此時正在蔚山陪伴正在休養的父親。
李方毅素有眼疾,所以根本無心政事,這也是在諸次掙位的過程中能夠幸存的原因,本來父王李成桂在鹹興老家居住,北平軍去了之後,李成桂就回到南方,一直在蔚山養病,而李方毅也一直在陪伴著他,對於外界的事情,很少去打聽,而這次恭讓王複辟的消息,也是李方毅通過弟弟發出的勤王詔書才知道的。
李方毅心緒煩亂地在樹木稀疏的院坪裏踱著,強烈的陽光,刺得他那隻有白翳的眼睛睜不開來,使他明顯地變得一隻眼閉著,一隻眼半開著。他自我感到了這不雅的形象,急忙回到簷階邊,避開了陽光,讓眼睛恢複了正常。
就是在這一瞬間,他想到了那個可惡的弟弟,竟將國家弄成這種殘敗局麵。三個月前,他還聽說李叔蕃領著水軍,威威風風地去攻打鹹興,沒料到眼下竟然成了這種局麵,把國家害得好苦啊!
如果還是二哥李芳果在位,不是他篡權奪位,高麗就不會和大明交惡,那局麵就完全不會是這個樣子了。如今,北方地區大勢已去,我該不該稟報父王這個結果呢?他這麽沉思著,又不由步入了庭院。他低頭緩步,無意地邁在花徑上,雙腳踩在一片殘花的落瓣上。他不禁發出一聲感歎:“真是落花流水呀!”如何不是落花流水?大軍潰敗了,軟骨頭們投降了,不軟不硬、尚存一份反抗之念的退走了。
李方毅灰心已極,覺得連這明麗的陽光也是白費了的。
最後思慮了很久,還是覺得有讓父王知道真相的必要,雖然父王李成桂現在已經是八十一歲的高齡,但是畢竟是在政治場中廝混太久的人物,說不定父王有什麽辦法能讓高麗和大明重修舊好,那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大明借兵,隻要北平軍後院起火,那麽對於高麗的壓力也必將減輕。
是夜,院坪裏,鋪著一層朦朧的青光,那是滿天繁星的輝映。天空是黑藍黑藍的,院落也是暗淡淡的。但天上的星光是明亮亮的,庭院裏的樹呀、花呀、還有石製的桌、凳呀,也都在朦朧中顯出一種清晰。李方毅和父親共坐在一張石桌前,仰麵滿空的繁星,內心充滿了憂憤。
李成桂什麽話都沒有說。歲月的無情碾碎了他的豪情壯誌,但是麵對著家族的存亡,他還是費盡心思的琢磨著,想起當初他廢棄恭讓王時。崔家的慘狀,是自己下令將其一個個的誅殺,而這報應,難道就這麽快的到來了嗎?
“去光州!”李成桂的眼裏閃爍著一絲掙紮,他怕見那個無情無義的兒子,也就是李芳遠,為了王位,不惜殺了自己的兄弟,放逐自己的父親,對於那個兒子的手段。他是心有餘悸的,但是家族的存亡,又不得不使他去見這個兒子,去救這個家族。
就在李成桂和李方毅離開蔚山的第三天的晌午,一支北平軍衝進了原州。將那裏占據,然後大軍駐紮下來,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長湖院了,如果真的如計劃那樣,對於漢城的合圍,隻是在旦夕之間,高麗危矣。
漢城為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有四成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嶽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漢城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朱能和陳亨是乘著一路的勝利來到漢城的。他所率的將士們,一個個的心裏被勝利烤得熱烘烘的。
他們的勝利來得太容易了。不是一路受降,就是稍戰即勝,他們到安城,有一個將領倒是勇敢地出城迎戰了,但太不堪一擊了。稍戰就全軍覆沒了;兵到水原,貪生怕死的都護韓進建聞風而逃,讓他們不費一刀一槍就得到了一座繁華的水原城;在城南倒還是打了一大仗。城南都護金澤國、李舒的侄子李忠秋,一起率領高麗軍迎戰。
高麗也是無奈之舉,城南是漢城的門戶,一旦失守,那整個漢城就裸露在北平軍的眼前,在城外的老白山展開了大戰,雙方不過朔朔的寒風,殺得汗血紛飛,刀光蔽日。但高麗軍終因主力大部分被帶去光州,敵眾我寡,最後還是敗走了。
這一連串的勝利,大大長了北平軍的威風。他們是以必勝的姿態兵臨漢城的。但是北平軍並沒有輕敵,因為他們的主帥金忠也來到了這裏,更是因為戰爭的超速進行,導致了後方不穩定的結果。
漢城必須緩緩圖之,有條件的話,能招降還是要招降的,恭讓王在平壤即位,已經慢慢的開始收攏人才,並向大明發出了自己複位的獻表,用來爭取天朝的支持,無論朱高熾什麽想法,現在高麗的局勢,無論哪一方能得到大明的支持,都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個是必然的,誰也不能左右結局,唯有大明皇帝。
所以金忠趕到前線的原因就是為了穩住步伐,慢慢消化已經占據的州縣,爭取民心,漢城強攻,肯定要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北平軍消耗不起,以高麗人治高麗人才是上策,如此的想法下,就要爭取更多官員的支持,而在漢城就聚集著很大一批貴族,那是恭讓王,也是朱高熾想要爭取的對象,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想撕破臉的。
想起了之前先招降,後用兵的一貫的策略。實踐證明了這個策略的正確性。在這次圍攻漢城的作戰中,金忠就準備再次使用仿而效之。於是,他先派一個叫韓進的高麗降將帶了招降書進城招降。
親身見識過北平軍銳利的韓進,滿以為他把招降書往李舒麵前一擲,那個文官就會匍伏在地,口稱降臣的。他被允許進城後,就被帶到李舒所在的承政院來了。他以為是給他的禮遇,便大搖大擺地步入大堂。及至他停在大堂之中時,他才突然發現裏麵刀斧手凜然列立,氣氛肅然,不像是在迎接,倒像是要審判罪犯。就在這一刹那,剛進來時的那種自得自信,陡然喪失殆盡,難言的驚恐,使他的兩腿篩糠也似的顫抖起來,一時控製不住,竟雙膝跪將下去了。
因此,李舒的強硬決定了韓進的命運,終於以他的頭顱落地。作為他出使漢城回報金忠的招降信息。
盡管對李舒的堅定非常憤慨,但金忠仍然沒有放棄招降的打算。自然,不敢再向漢城派使者了,因為金忠也不想白白讓人枉死在那裏。
在懸著韓進首級的城樓上。身著戎裝的李舒等人,威風凜凜地站立城頭。在視察並向全城守備官兵發放金銀和酒、肉。將對投降者的嚴懲和對忠於高麗的將士的犒勞聯係在一起,一為給全體將士一個嚴厲的警示;二為給勤苦守城的官兵們一次鼓勵。
這些金銀酒肉,是漢城多年積攢儲備的。漢城是高麗的國都,也是高麗糧食的主要儲備地點之一,有足夠的糧食,李舒想,隻要鞏固著軍心和民心,就算是漢城想守一兩年也是可以的,他們拖的起。但是北平軍拖不起。所以他要在懲罰和獎勵的強烈對比下,激發全體將士的抗敵救國熱情,同仇敵愾,保衛好漢城。
正當漢城的守備部隊士氣大振的時候,被拒降激惱了的北平軍也紛紛請戰。展開了對漢城的進攻。而漢城本來就有七千的禁軍,後來又經過召集,加上收容各州縣的逃兵,現在城內也有近三萬人的部隊,對於守城來說,是綽綽有餘,說一句實話。就是放在野戰,排除訓練的差異之後,就人數來說,也不遜於北平軍多少。
圍攻漢城的高麗王部隊,號稱十萬,但是隻有四萬左右的北平軍。其餘的都是臨時拚湊出來的各地降軍,戰鬥力並不太大。這也是李舒所仰仗的優勢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好消息從光州傳來,老王爺出山了,李成桂已經到達光州。憑借個人的威望,縱然是一隻快要老死的獅子,那也有一定的威懾力的,何況李芳遠此時是無計可施,正好仰仗父王當初和大明的關係,說不定可以有所解脫。
而李成桂此時已經開始乘船北上,想要麵見方明謙,借此觀察大明的態度,以便對症下藥,爭取能夠得到支持。在臨行之前,向李芳遠建議,放棄無謂的抵抗,並以李成桂個人的名譽,加上高麗實際國主李芳遠的詔諭,號召各地放棄表麵的抵抗,而使抵抗轉入地下,堅壁清野,不要給北平侵略者提供給養,還號召各地騷擾入侵者的糧道。
不投敵既是效忠。
這是李成桂給予的底線,不但表明了李芳遠的大度,而且可以拉回一些正在左右搖擺的中間派,然後李成桂高調北上,求見大明水師總督方明謙。
盡管姿態放的很低,但是無疑給高麗的官員貴族們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使事情出現了變數,甚至有些想要投降恭讓王的人也停了下來,靜觀事態發展,以免萬一李成桂成功,自己反而成了叛軍。
而此時的南京城內,卻是喜氣洋洋,因為楊蝶為皇上誕下了一位公主,賜名依文,為了慶賀,皇帝朱標詔賜文武百官鈔,命宴於江東十五樓。
對於高麗事態的發展,朱標一直十分關心,朱高熾果然和李芳遠撕破了臉麵,現在兵戈相見,是在他預料之中的事情,所以送去了恭讓王瑤,算是幫助了其一把,說一句實話,排除朱棣的因素,其實朱高熾的這般下場基本上是朱標一手造成的,本來想著高麗半島上會很快的產生戰爭,可是沒有想到在雙方的克製下,到了幾年後才發生。
不過對於朱高熾的情況,皇帝是了若指掌,他容忍朱高熾再高麗半島上立足,無非是想著讓其動搖高麗人的根基,高麗是必須回歸的,這是朱標的想法,隻有把握了高麗,才能下一步針對日本。
但是高麗也立國數百年了,高麗王室也好,李氏家族也好,都在那個半島上有很深的人望,滅高麗容易,現在畢竟不是隋煬帝的時候,大明現在國力強勁,加上遼東的經營的當,已經有了適合的跳板對付高麗,而不像是隋煬帝那樣,那是所謂的遠征,而此時大明要攻打高麗,那就是家門口的糾紛,不用傾國之兵,甚至不用傷及遼東的全部兵力,高麗就會在彈指之間被拿下。
拿下容易,但是要同化,要收服民心卻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畢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歸屬感,要不,朱標自己怎麽有那麽深的大漢情結呢?
讓朱高熾在那裏經營,慢慢的蠶食高麗半島的民心,是龐煌出的主意,誰也不知道龐煌心裏清楚,在另一個他經過的時代朱高熾雖然隻是做了九個月的皇帝,但是卻有很多人將其歸屬到仁君一列,他有他的辦法使自己的地位穩固,換而言之,朱家的子孫,幾乎沒有弱者的存在,這個是龐煌在回到大明這麽多年總結出來的。
大明上下在等著高麗的變化,也在等待著李芳遠所派出的信使,同時也在等待著將那裏徹底歸入大明版圖的一天。
還在等待著,李成桂這隻沒有死的老狐狸會做出什麽反應。
已不止是簡簡單單的興師問罪了。為了加速實現以奪取漢城,消滅李氏王朝為目的的軍事行動,又開辟了幾個新戰場,成網狀奪取漢城周邊的重要州郡,以緊縮形成的包圍圈。當然,李芳遠的去光州避難也瞞不了多久,偷偷潛入板門店的士卒們,早就將這個消息帶了出來。
沒有了高麗水軍的威脅,板門店的李叔蕃失去了堅強的後方,有了這個機會,如果北平軍不去抓住,那麽就真辜負了朱棣多年的經營。
開城、元山的相繼失守,標誌著北平軍將不用理會駐守在茫茫大山中的李叔蕃,因為在北平優勢騎兵的壓製下,出山的下場隻有死路一條,於是暫時放下這個包袱,在開城附近始終保持著對於板門店的壓力,然後由陳亨和朱能帶領四萬大軍,通過元山往南繼續挺近,越過黃龍山,威逼化川裏、伊布裏和金化等地,然後沿著北漢江直逼漢城。慢慢蠶食著高麗國內的反抗力量,也有些像是放羊一般,慢慢的將高麗的軍隊逼向南方,使其龜縮在一起。
高麗危在旦夕。李芳遠不斷頒發的勤王詔書雖十分火急,但響應之聲寥寥。倒也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熱血沸騰地盡心報國。
春川牧使兼兵馬節度使李草市,是李氏家族旁係,李成桂在位時頗受重用,因李芳遠奪位,得罪了李芳遠,被罷官,趕出了漢城,直到北平軍大舉進攻後。他才在李舒等人的建議下複的官。他接到勤王詔令後,即積極募兵,並取得一定民眾的支持,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隊伍。在春川做出堅守之態,發誓要與春川共存亡。其時,麵臨著朱能和陳亨的四萬大軍,這區區三千人,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沒過多久,北平軍圍攻春川,李草市率領春川軍民,以一座孤城,堅守了三個月,最後城破。他全家都慘烈地死於這場守城之戰。
李芳遠知道,這一切都救不了他,高麗停戰太久,人人思安的心裏太重,而且北平軍抓住了一個要害。那就是被自己父王李成桂廢掉的恭讓王王瑤,對於高麗王室剛剛在高麗半島消失不到十年,餘威猶存的情況,他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
如果是北平軍單純的入侵,那也不會那麽順利,畢竟每個國家都有血性之人,不會看到自己的國家敗亡。但是有了高麗王室的存在,使很多人興不起來反抗的念頭,父王李成桂本來就是名分不正,一個權知高麗國事的名銜,他李芳遠依然是繼承著,在很多高麗人的眼裏。高麗就是高麗,高麗就屬於王室的,而李氏家族隻是受天朝上國的派遣代管,什麽叫權知,那就是代理。
天下哪有幫助代理攻打正統的道理呢?而李芳遠之所以啟用李草市。那也是無奈之舉,現在除了他們家族中人,他誰也不敢相信,誰都可以打出正義的旗幟迎接恭讓王瑤管理國家,現在能有什麽辦法呢?要不然他發出的勤王詔書,響應者寥寥呢?
這一年是高麗王朝的多事之秋。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段時間。就在李誌剛從江華島逃走,李芳遠遷都,北平大軍直逼板門店和漢城的時候,作為閑居在蔚山的李方毅得到這個消息後,真是痛心疾首。
不過三個月的功夫,高麗半島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當時的消息閉塞,以至於很多人很晚才得到消息。而身為李成桂第四子的李方毅此時正在蔚山陪伴正在休養的父親。
李方毅素有眼疾,所以根本無心政事,這也是在諸次掙位的過程中能夠幸存的原因,本來父王李成桂在鹹興老家居住,北平軍去了之後,李成桂就回到南方,一直在蔚山養病,而李方毅也一直在陪伴著他,對於外界的事情,很少去打聽,而這次恭讓王複辟的消息,也是李方毅通過弟弟發出的勤王詔書才知道的。
李方毅心緒煩亂地在樹木稀疏的院坪裏踱著,強烈的陽光,刺得他那隻有白翳的眼睛睜不開來,使他明顯地變得一隻眼閉著,一隻眼半開著。他自我感到了這不雅的形象,急忙回到簷階邊,避開了陽光,讓眼睛恢複了正常。
就是在這一瞬間,他想到了那個可惡的弟弟,竟將國家弄成這種殘敗局麵。三個月前,他還聽說李叔蕃領著水軍,威威風風地去攻打鹹興,沒料到眼下竟然成了這種局麵,把國家害得好苦啊!
如果還是二哥李芳果在位,不是他篡權奪位,高麗就不會和大明交惡,那局麵就完全不會是這個樣子了。如今,北方地區大勢已去,我該不該稟報父王這個結果呢?他這麽沉思著,又不由步入了庭院。他低頭緩步,無意地邁在花徑上,雙腳踩在一片殘花的落瓣上。他不禁發出一聲感歎:“真是落花流水呀!”如何不是落花流水?大軍潰敗了,軟骨頭們投降了,不軟不硬、尚存一份反抗之念的退走了。
李方毅灰心已極,覺得連這明麗的陽光也是白費了的。
最後思慮了很久,還是覺得有讓父王知道真相的必要,雖然父王李成桂現在已經是八十一歲的高齡,但是畢竟是在政治場中廝混太久的人物,說不定父王有什麽辦法能讓高麗和大明重修舊好,那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大明借兵,隻要北平軍後院起火,那麽對於高麗的壓力也必將減輕。
是夜,院坪裏,鋪著一層朦朧的青光,那是滿天繁星的輝映。天空是黑藍黑藍的,院落也是暗淡淡的。但天上的星光是明亮亮的,庭院裏的樹呀、花呀、還有石製的桌、凳呀,也都在朦朧中顯出一種清晰。李方毅和父親共坐在一張石桌前,仰麵滿空的繁星,內心充滿了憂憤。
李成桂什麽話都沒有說。歲月的無情碾碎了他的豪情壯誌,但是麵對著家族的存亡,他還是費盡心思的琢磨著,想起當初他廢棄恭讓王時。崔家的慘狀,是自己下令將其一個個的誅殺,而這報應,難道就這麽快的到來了嗎?
“去光州!”李成桂的眼裏閃爍著一絲掙紮,他怕見那個無情無義的兒子,也就是李芳遠,為了王位,不惜殺了自己的兄弟,放逐自己的父親,對於那個兒子的手段。他是心有餘悸的,但是家族的存亡,又不得不使他去見這個兒子,去救這個家族。
就在李成桂和李方毅離開蔚山的第三天的晌午,一支北平軍衝進了原州。將那裏占據,然後大軍駐紮下來,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長湖院了,如果真的如計劃那樣,對於漢城的合圍,隻是在旦夕之間,高麗危矣。
漢城為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有四成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嶽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漢城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朱能和陳亨是乘著一路的勝利來到漢城的。他所率的將士們,一個個的心裏被勝利烤得熱烘烘的。
他們的勝利來得太容易了。不是一路受降,就是稍戰即勝,他們到安城,有一個將領倒是勇敢地出城迎戰了,但太不堪一擊了。稍戰就全軍覆沒了;兵到水原,貪生怕死的都護韓進建聞風而逃,讓他們不費一刀一槍就得到了一座繁華的水原城;在城南倒還是打了一大仗。城南都護金澤國、李舒的侄子李忠秋,一起率領高麗軍迎戰。
高麗也是無奈之舉,城南是漢城的門戶,一旦失守,那整個漢城就裸露在北平軍的眼前,在城外的老白山展開了大戰,雙方不過朔朔的寒風,殺得汗血紛飛,刀光蔽日。但高麗軍終因主力大部分被帶去光州,敵眾我寡,最後還是敗走了。
這一連串的勝利,大大長了北平軍的威風。他們是以必勝的姿態兵臨漢城的。但是北平軍並沒有輕敵,因為他們的主帥金忠也來到了這裏,更是因為戰爭的超速進行,導致了後方不穩定的結果。
漢城必須緩緩圖之,有條件的話,能招降還是要招降的,恭讓王在平壤即位,已經慢慢的開始收攏人才,並向大明發出了自己複位的獻表,用來爭取天朝的支持,無論朱高熾什麽想法,現在高麗的局勢,無論哪一方能得到大明的支持,都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個是必然的,誰也不能左右結局,唯有大明皇帝。
所以金忠趕到前線的原因就是為了穩住步伐,慢慢消化已經占據的州縣,爭取民心,漢城強攻,肯定要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北平軍消耗不起,以高麗人治高麗人才是上策,如此的想法下,就要爭取更多官員的支持,而在漢城就聚集著很大一批貴族,那是恭讓王,也是朱高熾想要爭取的對象,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想撕破臉的。
想起了之前先招降,後用兵的一貫的策略。實踐證明了這個策略的正確性。在這次圍攻漢城的作戰中,金忠就準備再次使用仿而效之。於是,他先派一個叫韓進的高麗降將帶了招降書進城招降。
親身見識過北平軍銳利的韓進,滿以為他把招降書往李舒麵前一擲,那個文官就會匍伏在地,口稱降臣的。他被允許進城後,就被帶到李舒所在的承政院來了。他以為是給他的禮遇,便大搖大擺地步入大堂。及至他停在大堂之中時,他才突然發現裏麵刀斧手凜然列立,氣氛肅然,不像是在迎接,倒像是要審判罪犯。就在這一刹那,剛進來時的那種自得自信,陡然喪失殆盡,難言的驚恐,使他的兩腿篩糠也似的顫抖起來,一時控製不住,竟雙膝跪將下去了。
因此,李舒的強硬決定了韓進的命運,終於以他的頭顱落地。作為他出使漢城回報金忠的招降信息。
盡管對李舒的堅定非常憤慨,但金忠仍然沒有放棄招降的打算。自然,不敢再向漢城派使者了,因為金忠也不想白白讓人枉死在那裏。
在懸著韓進首級的城樓上。身著戎裝的李舒等人,威風凜凜地站立城頭。在視察並向全城守備官兵發放金銀和酒、肉。將對投降者的嚴懲和對忠於高麗的將士的犒勞聯係在一起,一為給全體將士一個嚴厲的警示;二為給勤苦守城的官兵們一次鼓勵。
這些金銀酒肉,是漢城多年積攢儲備的。漢城是高麗的國都,也是高麗糧食的主要儲備地點之一,有足夠的糧食,李舒想,隻要鞏固著軍心和民心,就算是漢城想守一兩年也是可以的,他們拖的起。但是北平軍拖不起。所以他要在懲罰和獎勵的強烈對比下,激發全體將士的抗敵救國熱情,同仇敵愾,保衛好漢城。
正當漢城的守備部隊士氣大振的時候,被拒降激惱了的北平軍也紛紛請戰。展開了對漢城的進攻。而漢城本來就有七千的禁軍,後來又經過召集,加上收容各州縣的逃兵,現在城內也有近三萬人的部隊,對於守城來說,是綽綽有餘,說一句實話。就是放在野戰,排除訓練的差異之後,就人數來說,也不遜於北平軍多少。
圍攻漢城的高麗王部隊,號稱十萬,但是隻有四萬左右的北平軍。其餘的都是臨時拚湊出來的各地降軍,戰鬥力並不太大。這也是李舒所仰仗的優勢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好消息從光州傳來,老王爺出山了,李成桂已經到達光州。憑借個人的威望,縱然是一隻快要老死的獅子,那也有一定的威懾力的,何況李芳遠此時是無計可施,正好仰仗父王當初和大明的關係,說不定可以有所解脫。
而李成桂此時已經開始乘船北上,想要麵見方明謙,借此觀察大明的態度,以便對症下藥,爭取能夠得到支持。在臨行之前,向李芳遠建議,放棄無謂的抵抗,並以李成桂個人的名譽,加上高麗實際國主李芳遠的詔諭,號召各地放棄表麵的抵抗,而使抵抗轉入地下,堅壁清野,不要給北平侵略者提供給養,還號召各地騷擾入侵者的糧道。
不投敵既是效忠。
這是李成桂給予的底線,不但表明了李芳遠的大度,而且可以拉回一些正在左右搖擺的中間派,然後李成桂高調北上,求見大明水師總督方明謙。
盡管姿態放的很低,但是無疑給高麗的官員貴族們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使事情出現了變數,甚至有些想要投降恭讓王的人也停了下來,靜觀事態發展,以免萬一李成桂成功,自己反而成了叛軍。
而此時的南京城內,卻是喜氣洋洋,因為楊蝶為皇上誕下了一位公主,賜名依文,為了慶賀,皇帝朱標詔賜文武百官鈔,命宴於江東十五樓。
對於高麗事態的發展,朱標一直十分關心,朱高熾果然和李芳遠撕破了臉麵,現在兵戈相見,是在他預料之中的事情,所以送去了恭讓王瑤,算是幫助了其一把,說一句實話,排除朱棣的因素,其實朱高熾的這般下場基本上是朱標一手造成的,本來想著高麗半島上會很快的產生戰爭,可是沒有想到在雙方的克製下,到了幾年後才發生。
不過對於朱高熾的情況,皇帝是了若指掌,他容忍朱高熾再高麗半島上立足,無非是想著讓其動搖高麗人的根基,高麗是必須回歸的,這是朱標的想法,隻有把握了高麗,才能下一步針對日本。
但是高麗也立國數百年了,高麗王室也好,李氏家族也好,都在那個半島上有很深的人望,滅高麗容易,現在畢竟不是隋煬帝的時候,大明現在國力強勁,加上遼東的經營的當,已經有了適合的跳板對付高麗,而不像是隋煬帝那樣,那是所謂的遠征,而此時大明要攻打高麗,那就是家門口的糾紛,不用傾國之兵,甚至不用傷及遼東的全部兵力,高麗就會在彈指之間被拿下。
拿下容易,但是要同化,要收服民心卻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畢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歸屬感,要不,朱標自己怎麽有那麽深的大漢情結呢?
讓朱高熾在那裏經營,慢慢的蠶食高麗半島的民心,是龐煌出的主意,誰也不知道龐煌心裏清楚,在另一個他經過的時代朱高熾雖然隻是做了九個月的皇帝,但是卻有很多人將其歸屬到仁君一列,他有他的辦法使自己的地位穩固,換而言之,朱家的子孫,幾乎沒有弱者的存在,這個是龐煌在回到大明這麽多年總結出來的。
大明上下在等著高麗的變化,也在等待著李芳遠所派出的信使,同時也在等待著將那裏徹底歸入大明版圖的一天。
還在等待著,李成桂這隻沒有死的老狐狸會做出什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