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新鄉約
對於韓邦奇來說,鄉約是他政治理念的一次實踐,所以所有的鄉約都強調了教化百姓。這是幾乎所有士大夫的集體意誌,而萬事決於眾議,這一句話,也算是大明的政治正確了。
當然了,大明士大夫可不是想被下麵人左右了,他們是要讓皇帝一切都聽他們的,所以才有這一句話,為什麽萬事決於眾議?因為,他們是眾啊?
不過,這一句話,也很有迷惑性。很多大儒卻將這一句話當真了。
韓邦奇就是其中之一。
他對周夢臣以這個概念塑造鄉約,並不反感。隻是不知道該如此操作。
周夢臣說道:“我意如此,鄉約應該是每一個成年男丁都有投票權,想當鄉約長,可以給大家宣講他們要做什麽。然後讓成年男丁投票,投票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兩個罐子,每一個人分一顆黃豆,一顆綠豆。分配投入不同的罐子之中,以此分別。”
“選出鄉約長之後,各種職位也依此選出來。”
“一般的事情,讓他們鄉約會自己決策。但是有爭議大事,還有關於全鄉約的福祉。就要大家一起投票了。”
“韓師叔,覺得如何?”
“比如,其中掌管錢財也好,一起交賦稅也好,甚至對接貸款也好。都可以讓他們自己決定。”
韓邦奇沉吟片刻,說道:“這不是票擬?賢侄以為,這些百姓能用好嗎?”
的確,大明的票擬製度,就與這個相似。不過,周夢臣卻不是這個想法。他其實不知道,大明基層該如此塑造才好。他其實對所謂的民主,也是心存疑慮的。
隻是有些事情是有慣性的,大明朝野慣性是什麽?就是越來越民主。
縱然,東林黨給大明棺材板釘了最後一個釘子。但是大明沒有亡國之前,就是這樣的風氣,在朝廷上,官員弄得皇帝沒有辦法。在城市裏,市民結社。士大夫結社,讀書人結社,搞得風風火火的。在鄉村,各種鄉約組織,層次不群,甚至泰州學派一些狂人,甚至搞出了烏托邦實驗。
很多事情,順著趨勢去做,事半功倍。逆著趨勢去做,卻是事半功倍。
比如,加強對鄉村的官職,如果逆著趨勢就做。那就大變法,違背祖製,增加大量吏員,將每一個村落都管起來,增加行政成本不說,還遇見很多政治阻力。不將天下弄得沸沸揚揚是不可能結束
的。
既然天下有這樣的趨勢,何不試試,鄉村民主自治製度。如果真能做成了。雖然比不上朝廷管理一切效率低下一點。但是減去了很多負擔,很難說,那一個方案更好。
隻是能不能做成?周夢臣也不知道。
畢竟趨勢在這裏,縱然周夢臣不做什麽?將來大明地方官的權力,也會被極大的壓縮,成為地方官與士紳共治天下的局麵,而今他如果能建設做好這一層的建設。那麽雖然士大夫權力會加大,但問題一來,周夢臣自己就是士大夫。地位不一樣,看法就不一樣。
二來,這其實也能製衡士大夫權力無序擴張。畢竟,在沒有規矩的時候,強者就是規矩。而有了規矩之後,鄉約會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受到縣衙製約的,也是可以用來製約士大夫家族,同時也是士大夫家族這約束官員的利器。
到底什麽樣子,看下麵的博弈了。
最最重要的一點。在周夢臣看來,這就是一個社會實驗。
畢竟,這些年大明這麽多大儒推廣鄉約,也不是沒有失敗過。周夢臣不怕失敗,他想知道這一條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如果有行得通的可能性,周夢臣就會將這一方法,作為自己未來新法的一部分。
甚至如果真的有用的話,未來的海外殖民地,未必不能以這個框架搭建。
如果沒有機會的話,周夢臣也將這個想法存在心裏,畢竟而今正式要緊,隻是看韓邦奇想要弄新鄉約,周夢臣自然也想插上一手。
周夢臣說道:“不是有師叔,關中有這麽多橫渠弟子,這也是造福鄉裏之道。”
韓邦奇有些意動。
因為周夢臣說的是一個事實,百姓向來尊重讀書人,這是一個現實,不管這鄉約怎麽搞,到了最後,鄉約會之中定然是有讀書人的一分子。否則這個架子都搭不起來。
而關中讀書人都是什麽人?是關學一脈,是韓邦奇的徒子徒孫,即便不是韓邦奇的徒子徒孫,見了韓邦奇也要叫一聲師叔,或者師伯的。
而且真要細究,人家才是親的。周夢臣這個隻能說是客氣啊。
北方讀書人總體上來說,入仕的人遠遠少與南方人。原因很殘酷,那就是考不過啊。經濟基礎決定了雙方了成績。讀書是費錢的。
很多關中讀書人都是貧寒出身。韓邦奇最清楚不過了,因為韓邦奇看見好苗子的時候,也會扶持一二。奈何韓邦奇也
不是富裕的人。
能幫得太少。
韓邦奇一力推行鄉約,未必不是出於這個考慮。鄉約會的差事,幾乎全都是不脫產的,但是總歸要管上幾頓飯,對於貧苦的讀書人,能多吃幾頓飯也是好的。
雖然周夢臣覺得那些讀書人在讀書的時候靠父母妻子養著,實在行為可鄙。但是周夢臣自己也忽略了一件事情,他是拿後世,或者大明比較富裕的地方來衡量的。
對於,這些地方讀書識字的人想要找一個差事還是很容易的。
但是對於西北這些貧困的地方,讀書人很難找到什麽活計,甚至扛活的事情都少。一來,經濟不發達,這種事情就少,二來,即便有這樣的話,也是扛活的人抱團,怎麽能讓一個外人加入。
所以算起來,讀書中秀才才是他們最好出路。
而這種幫鄉裏管事,卻也是窮苦讀書人的另外一個出路了。
所以,在韓邦奇看來,鄉約會裏麵的事情多一點還是好的。他或許沒有看見鄉約會對未來大明體製的影響。但是卻看到了,鄉約會如果真能變成周夢臣說得那樣,鄉約長,已經鄉約會之中七八個人的班子,很可能有幾個全職的,或者脫產的。
<a id="wzsy" href="http://m.xiashuba.com">下書吧</a>
說不定,是窮苦讀書人的一個出路。而且如果讀書人在當官之前,在參與地方事務,也算是一種鍛煉了。
韓邦奇說道:“如此不是不可以的。”
周夢臣見說動了韓邦奇,說道:“師叔,小侄才疏學淺,有很多地方都想不周全,但是有一點卻是看到了,大明皇權不下鄉,固然是太祖愛民之策,但是大明才一千多個縣,卻有不知道多少個鄉村。鄉村安,則大明安,鄉村不安,則大明不安。朝廷對鄉村一絲不管,全部依靠士紳,萬一有一二不肖之徒,敗壞朝廷之名,以至於百姓不安,卻也是大明的禍事。曆代大儒推行鄉約,未必不是如此做想。隻是小侄覺得,曆代大儒都想則安堵地方,卻不想讓百姓自己有所作為,分擔朝廷一些事務,也算是治平天下的大事。”
韓邦奇說道:“你都說到這份上了,我還能說什麽?不過,你之前說的,依然有些一些不合情理,根本辦不到,隻是不是眉頭替代之法的。”
韓邦奇如此這般說了起來。
周夢臣一個思路新奇,有後世不知道多少模本可以抄,而韓邦奇身為大儒,在鄉裏多年,別的不說,本鄉本土是再了解不過了。兩人智慧碰撞,一部嶄新的鄉約就要躍然而出。
對於韓邦奇來說,鄉約是他政治理念的一次實踐,所以所有的鄉約都強調了教化百姓。這是幾乎所有士大夫的集體意誌,而萬事決於眾議,這一句話,也算是大明的政治正確了。
當然了,大明士大夫可不是想被下麵人左右了,他們是要讓皇帝一切都聽他們的,所以才有這一句話,為什麽萬事決於眾議?因為,他們是眾啊?
不過,這一句話,也很有迷惑性。很多大儒卻將這一句話當真了。
韓邦奇就是其中之一。
他對周夢臣以這個概念塑造鄉約,並不反感。隻是不知道該如此操作。
周夢臣說道:“我意如此,鄉約應該是每一個成年男丁都有投票權,想當鄉約長,可以給大家宣講他們要做什麽。然後讓成年男丁投票,投票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兩個罐子,每一個人分一顆黃豆,一顆綠豆。分配投入不同的罐子之中,以此分別。”
“選出鄉約長之後,各種職位也依此選出來。”
“一般的事情,讓他們鄉約會自己決策。但是有爭議大事,還有關於全鄉約的福祉。就要大家一起投票了。”
“韓師叔,覺得如何?”
“比如,其中掌管錢財也好,一起交賦稅也好,甚至對接貸款也好。都可以讓他們自己決定。”
韓邦奇沉吟片刻,說道:“這不是票擬?賢侄以為,這些百姓能用好嗎?”
的確,大明的票擬製度,就與這個相似。不過,周夢臣卻不是這個想法。他其實不知道,大明基層該如此塑造才好。他其實對所謂的民主,也是心存疑慮的。
隻是有些事情是有慣性的,大明朝野慣性是什麽?就是越來越民主。
縱然,東林黨給大明棺材板釘了最後一個釘子。但是大明沒有亡國之前,就是這樣的風氣,在朝廷上,官員弄得皇帝沒有辦法。在城市裏,市民結社。士大夫結社,讀書人結社,搞得風風火火的。在鄉村,各種鄉約組織,層次不群,甚至泰州學派一些狂人,甚至搞出了烏托邦實驗。
很多事情,順著趨勢去做,事半功倍。逆著趨勢去做,卻是事半功倍。
比如,加強對鄉村的官職,如果逆著趨勢就做。那就大變法,違背祖製,增加大量吏員,將每一個村落都管起來,增加行政成本不說,還遇見很多政治阻力。不將天下弄得沸沸揚揚是不可能結束
的。
既然天下有這樣的趨勢,何不試試,鄉村民主自治製度。如果真能做成了。雖然比不上朝廷管理一切效率低下一點。但是減去了很多負擔,很難說,那一個方案更好。
隻是能不能做成?周夢臣也不知道。
畢竟趨勢在這裏,縱然周夢臣不做什麽?將來大明地方官的權力,也會被極大的壓縮,成為地方官與士紳共治天下的局麵,而今他如果能建設做好這一層的建設。那麽雖然士大夫權力會加大,但問題一來,周夢臣自己就是士大夫。地位不一樣,看法就不一樣。
二來,這其實也能製衡士大夫權力無序擴張。畢竟,在沒有規矩的時候,強者就是規矩。而有了規矩之後,鄉約會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受到縣衙製約的,也是可以用來製約士大夫家族,同時也是士大夫家族這約束官員的利器。
到底什麽樣子,看下麵的博弈了。
最最重要的一點。在周夢臣看來,這就是一個社會實驗。
畢竟,這些年大明這麽多大儒推廣鄉約,也不是沒有失敗過。周夢臣不怕失敗,他想知道這一條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如果有行得通的可能性,周夢臣就會將這一方法,作為自己未來新法的一部分。
甚至如果真的有用的話,未來的海外殖民地,未必不能以這個框架搭建。
如果沒有機會的話,周夢臣也將這個想法存在心裏,畢竟而今正式要緊,隻是看韓邦奇想要弄新鄉約,周夢臣自然也想插上一手。
周夢臣說道:“不是有師叔,關中有這麽多橫渠弟子,這也是造福鄉裏之道。”
韓邦奇有些意動。
因為周夢臣說的是一個事實,百姓向來尊重讀書人,這是一個現實,不管這鄉約怎麽搞,到了最後,鄉約會之中定然是有讀書人的一分子。否則這個架子都搭不起來。
而關中讀書人都是什麽人?是關學一脈,是韓邦奇的徒子徒孫,即便不是韓邦奇的徒子徒孫,見了韓邦奇也要叫一聲師叔,或者師伯的。
而且真要細究,人家才是親的。周夢臣這個隻能說是客氣啊。
北方讀書人總體上來說,入仕的人遠遠少與南方人。原因很殘酷,那就是考不過啊。經濟基礎決定了雙方了成績。讀書是費錢的。
很多關中讀書人都是貧寒出身。韓邦奇最清楚不過了,因為韓邦奇看見好苗子的時候,也會扶持一二。奈何韓邦奇也
不是富裕的人。
能幫得太少。
韓邦奇一力推行鄉約,未必不是出於這個考慮。鄉約會的差事,幾乎全都是不脫產的,但是總歸要管上幾頓飯,對於貧苦的讀書人,能多吃幾頓飯也是好的。
雖然周夢臣覺得那些讀書人在讀書的時候靠父母妻子養著,實在行為可鄙。但是周夢臣自己也忽略了一件事情,他是拿後世,或者大明比較富裕的地方來衡量的。
對於,這些地方讀書識字的人想要找一個差事還是很容易的。
但是對於西北這些貧困的地方,讀書人很難找到什麽活計,甚至扛活的事情都少。一來,經濟不發達,這種事情就少,二來,即便有這樣的話,也是扛活的人抱團,怎麽能讓一個外人加入。
所以算起來,讀書中秀才才是他們最好出路。
而這種幫鄉裏管事,卻也是窮苦讀書人的另外一個出路了。
所以,在韓邦奇看來,鄉約會裏麵的事情多一點還是好的。他或許沒有看見鄉約會對未來大明體製的影響。但是卻看到了,鄉約會如果真能變成周夢臣說得那樣,鄉約長,已經鄉約會之中七八個人的班子,很可能有幾個全職的,或者脫產的。
<a id="wzsy" href="http://m.xiashuba.com">下書吧</a>
說不定,是窮苦讀書人的一個出路。而且如果讀書人在當官之前,在參與地方事務,也算是一種鍛煉了。
韓邦奇說道:“如此不是不可以的。”
周夢臣見說動了韓邦奇,說道:“師叔,小侄才疏學淺,有很多地方都想不周全,但是有一點卻是看到了,大明皇權不下鄉,固然是太祖愛民之策,但是大明才一千多個縣,卻有不知道多少個鄉村。鄉村安,則大明安,鄉村不安,則大明不安。朝廷對鄉村一絲不管,全部依靠士紳,萬一有一二不肖之徒,敗壞朝廷之名,以至於百姓不安,卻也是大明的禍事。曆代大儒推行鄉約,未必不是如此做想。隻是小侄覺得,曆代大儒都想則安堵地方,卻不想讓百姓自己有所作為,分擔朝廷一些事務,也算是治平天下的大事。”
韓邦奇說道:“你都說到這份上了,我還能說什麽?不過,你之前說的,依然有些一些不合情理,根本辦不到,隻是不是眉頭替代之法的。”
韓邦奇如此這般說了起來。
周夢臣一個思路新奇,有後世不知道多少模本可以抄,而韓邦奇身為大儒,在鄉裏多年,別的不說,本鄉本土是再了解不過了。兩人智慧碰撞,一部嶄新的鄉約就要躍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