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東都護府


    屬河北道。總章元年(668)九月平高麗,得城一百七十六,十二月分其地為羈縻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初置時轄境西起遼水,南盡高麗故土,東北有原依附於高麗的諸部地。不久由於高麗民眾的劇烈反抗,都護府遷治遼東,鴨綠水南岸之地遂放棄。聖曆元年(698)粟末部建震國(渤海國初稱)於粟末水(今第二鬆花江)、忽汗水(今牡丹江)流域,都護府轄境乃限於遼東地區。開元十四年(726)安東都護薛泰請於黑水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其餘各部置州,朝廷置長史監領,轄境乃擴大至黑龍江下遊兩岸及烏蘇裏江以東地區。都護府遷治遼東後,或治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或治新城(今遼寧撫順東北),聖曆元年改都護府為都督府,神龍元年(705)複為都護府,以幽州都督兼領都護。開元二年又遷至平州(今河北盧龍),十一年再遷燕郡故治(今遼寧義縣)。天寶二年(743)複移於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東南大淩河東岸)。開元七年置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安史之亂時,平盧節度南遷青州,都護府遂廢。


    2安北都護府(粗體字為曆次所改之名,下同)


    屬關內道。貞觀二十年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正月置瀚海(回紇部)、燕然(多濫葛部)、金微(仆骨部)、幽陵(拔野古部)、龜林(同羅部)、盧山(思結部)六都督府,皋蘭(渾部)、高闕(斛薛部)、雞鹿(奚結部)、雞田(阿跌部)、榆溪(契芯部)、林(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陰山、大漠、玄池等都督府和渾河、狼山等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於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遊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回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改為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後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曆元年遷至單於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開元三年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都護府複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後遂不複見。會昌年間複改單於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


    3單於都護府


    屬關內道。永徽元年(650)唐平突厥車鼻可汗,“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狼山、雲中等三都督府,蘇農等十四州,設瀚海都護府以統之。與燕然都護府壤地交錯。龍朔三年,移燕然都護府於磧北,並改名瀚海都護府,原瀚海都護府移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遂以磧為界,磧南諸都督府州隸雲中。麟德元年(664),改名單於都護府,轄境北距大漠,南抵黃河。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盡拔諸羈縻府州。垂拱二年改置鎮守使,聖曆元年移安北都護府來治。開元二年複為單於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移治中受降城。會昌年間,改名安北都護府。垂拱以後都護府何所領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金河縣。


    4安西都護府


    屬隴右道。貞觀四年(630),伊吾(今哈密)城主石萬年降唐,獻所屬七城,唐政府即在該地置西伊州,貞觀六年(632)改稱伊州。貞觀十三年(639),唐攻取西突厥葉護屯兵的可汗浮圖(即金滿城,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唐設庭州;唐平定高昌王麴文泰勾結突厥叛亂後,於貞觀十四年(640)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又置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時駐交河城(今吐魯番西雅爾郭勒),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軍政機關,下轄多個都督府及州。


    貞觀二十二年(648)將府治遷至龜茲(今庫車縣),其時轄焉耆、龜茲、疏勒、毗沙等16個都督府,下轄88個州、110縣。永徽二年(651)遷回西州。


    顯慶二年(657)唐軍在伊犁河、碎葉川地區大破西突厥,設昆陵、蒙池二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升為安西大都護府,其管轄範圍東起陽關、玉門關,西至鹹海一帶(昆陵、蒙池都護府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


    顯慶三年(658)府治再遷龜茲,其間安西都護府曾撤建,長壽元年(692)複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管轄天山以北至裏海各地)。


    為管理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公元662年(龍朔二年)唐設金山都護府(治所先在西州,後移至庭州,今奇台縣北道橋古城遺址)。其為在原西州都督府基礎上設立,取代昆陵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金山(阿爾泰山)以西、中亞兩河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垂拱元年(685)複置昆陵都護府,金山都護府裁撤。


    長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於庭州設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北路23個州,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改隸北庭都護府。玄宗年間唐置磧西節度使,淩居安西、北庭二大都護府之上,是當時全國八大節度使之一。


    至德元年(756)將安西都護府更名為鎮西都護府,後再改為安西都護府。開元、天寶時,安西所領蔥嶺西諸國大部分役屬於大食、吐蕃。安史之亂後都護府堅守三十年,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為吐蕃攻破,兩都護府遂廢。


    另外,安西都護府另設有四個軍鎮,即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也有焉耆時而替代)。上述四鎮實為唐朝在西域的駐軍地,執行都護府下的職責,與都督府的職責有別。


    5北庭都護府


    屬隴右道。長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於庭州設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北路23個州,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改隸北庭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轄境東起伊州(今哈密),西至鹹海,北抵額爾齊斯河及巴爾喀什湖,南依天山。


    景龍三年(709)改北庭都護府為北庭大都護府,管轄範圍以天山以北和巴爾喀什湖廣大地區為主,安西大都護府這時隻管理天山南部和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玄宗年間唐置磧西節度使,淩居安西、北庭二大都護府之上,是當時全國八大節度使之一。


    但實際上其時自碎葉川(今中亞楚河)和蔥嶺以西,兩都護府已難以有效控製。北庭所領西突厥故地已為突騎施所並,葛邏祿則役屬於突厥、回紇,都護府所能控製者僅為府治附近一帶;安西所領蔥嶺西諸國大部分役屬於大食、吐蕃。安史亂後兩都護府堅守三十年,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為吐蕃攻破,兩都護府遂廢。


    6安南都護府


    屬嶺南道。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載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複名安南都護府。自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鹹通元年(860)十二月都護府治為南詔攻陷,未幾收複。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複置都護府於行交州。七年複克安南舊治,都護府移故地,並於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重築安南城,由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掌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火藥之木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火藥之木炭並收藏執掌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