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皮總是扯不完的
國營工廠自1936年以來就和私營企業並立;但是國有化還隻是試驗性的,還不可能證實它可能具有的任何優點。使企業家們感到驚恐害怕和離心離德,它是已經足夠了;但是要產生它本來應具有的、並且是極其需要的那些結果,那麽它又是太少了。那時的政府十分注意不要去低估私人獲利對刺激生產的積極作用,所以並不想把它對軍火製造業的控製擴大到根據1936年8月的法律可以達到的那個限度。但是,私人企業家們並不因為感激政府對他們的放鬆而就同心協力地與政府一起搞重整軍備。他們認為政府的放鬆控製僅僅是暫時的;因此,任何努力或花費都是莽撞蠻幹。至於那些已國有化的企業,國家管理似乎反而使工廠的紀律鬆弛了,生產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了。這些情況證明,還是讓舊製度不變為好,至少應使資本家和企業主保持熱情。
沒有能達到批量生產,這對任何東西都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衡量標準,它也是法國重整軍備總的來說歸於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私營工廠中機器更新的免稅標準仍然按1918年的價格水平計算,而這個價格又大大低於實際成本,因此,廠方更加不願意投資於更新設備以進行成批生產了。在國有化工業中,政府也不願意在這樣晚的時期把寶貴的貸款用作這種更新設備和重新裝備的長期投資。況且,人民陣線的部長們原則上也不喜歡大規模生產,認為這是造成失業的一個原因。最後,還必須指出,法國的設計人員和技師們沒有能夠使他們的設計型式達到可以批量生產的階段。似乎出現了一般永無休止地修改標準型式和追求一切都要十全十美的狂熱症。試驗和討論都永遠沒完沒了。經過好幾個月的研究之後,直到1940年4月,專家們對於應這製造什麽型式的坦克履帶,意見仍不一致;也還不能決定究竟應采用哪種飛機發動機。
第二節與德國空中力量競爭的失敗
從前麵一節中提供的數字可以明顯地看出,由於某個階段德國暫時放慢了飛機生產的速度,在戰爭爆發前夕英國的飛機生產速度幾乎能同德國並駕齊驅了。但是英國達到這樣的生產速度已經太遲了,以致仍不可能裝備一支與德國空軍規模不相上下的第一線力量,或儲備與這樣一支前線空軍相當的後備力量。盡管如此,在和平的最後一年,空中防務仍取得了很大成就。英國政府說它在最近兩三年中的努力終於開始產生顯著效果,這種說法是不錯的。
1938年11月10日,空軍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在國會發表聲明說,飛機的產量比5月份已增加百分之五十,到明年5月將增加百分之一百五十。1939年3月9日這位空軍大臣在提出空軍預算時說,他曾經預言到5月將達到的增加百分之一百五十,現在已經實現,他對到1939年底將增加百分之四百抱有希望。
不可否認,情況在逐月穩步地、甚至是迅速地好轉;然而常常容易超越合理的寬慰這一界限,而變成愚蠢的盲目自滿。《泰晤士報》(1939年2月2日)就曾這樣寫道:“總之,……有理由相信,我們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這兩者都被誇大了”。在1939年4月15日《經濟學家》的一篇文章中,則對這些比較性的生產數字作了過分樂觀的解釋,說生產的增長速度,“英國幾乎可以肯定要比德國快”。而且還普遍有這樣一種信念,即英國最新式飛機的性能大大超過同類德國飛機;一旦戰爭爆發,由於原料來源困難,德國飛機的質量還會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戰時的燃料問題在德國將變得十分嚴重,以至於使德國空軍不能隨意行動。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在大戰前夕的美國報紙上登峰造極。8月2第一線飛機的發動機發現有嚴重的缺陷,使得這批飛機(實際上是全部第一線飛機)變得對戰爭毫無用處。因此,合乎道理的呼喊聲,象一位卓越的議員在德國人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前不久所發出的,就幾乎成了一種曠野裏的呼喊,得不到他人的理睬:“我不喜歡那種日益流行的想法,認為德國現在已經使盡力量。我不相信這種想法是正確的。我相信德國空軍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我們決不能認為我們已經可以對付它了,隻是因為我們的防務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從金斯利?伍德爵士1938年l1月10日的聲明中可以看出,對於形勢的看法,政府自己也並不象它的有些公開言論那樣充滿自信心。他在聲明中試圖縮小過去的那個數量均勢標準的重要性,而代之以建立一支“足以適應我們的戰略需要的”空軍這樣一個目標。直到戰爭爆發為止,政府似乎不願承認它已經拋棄了數量均勢的標準,但是它也反對在德國和英國之間作種種比較。這種態度,再加上它對生產數字實行必要的保密,就不免要引起人們對於情況本身以及政府對情況的正確估計的胡亂猜測。
現在應該是很清楚了,英國飛機的產量必須大大超過德國,才能在一段適當的時間內扭轉這種不利的差距。而且,要是真正的尊重現實,就必須承認這樣一個必要條件,即在戰爭的情況下,國家第一線的力量每隔一定時期就需要全部更新,製造能力因此也必須擴大到能適應這種情況的程度。在本國工業還沒有達到它的戰時潛力之前,在這段無法避免的耽擱時期中,儲備物資必須能夠提供補充的需要。這種估計的關鍵,顯然是確定需要隔多長時間提供補充。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主要空戰理論家特倫查德勳爵,認為這一時間應該是一個月。根據這種估計,顯然空軍部必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提高飛機的生產能力,以滿足每月生產近三千架第一線飛機的要求。而現在的目標數字是二千三百七十架,再加上根據以後的擴充計劃增產的、數量不詳的若幹架數。
不幸的是,就生產方麵而言,長遠的生產計劃經常受到僥幸心理的阻礙,總是希望國際綏靖主義會使得現行計劃不再需要去完成了,甚至還可能會導致空軍裁軍的某些措施。這樣一種希望無疑會使得政府不願去批準那些要求比各種空軍擴充計劃原定完成日期提前交貨的定單。這就挫傷了航空工業的積極性。一些公司過去就傾向於放慢生產步伐,因為害怕巨大的資本支出靠將來的定貨單補償不了,所以不願意去擴充它們的工廠和設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定貨合同。另外,請汽車製造廠改營“影子”飛機和飛機發動機工廠的計劃,也有些令人失望。一些主要的汽車製造公司顯然不願意把自己最好的人員調到它們控製下的飛機工廠去,何況成批生產汽車的工序也不同於製造飛機的工序。因此,迫切需要說服飛機工業以外的一些大機械廠來承擔空軍武器的製造,因為它們的設備和經驗都比汽車製造廠更加適合這一任務。就是從這個方麵,空軍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開始有效地解決問題,雖然也許嫌遲了一些。
1938年10月21日,據宣布空軍部和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已經商定,在後者整個係統的協助下,實行一種廣泛鋪開的轉包合同製,用以製造飛機。這個製度規定把各種部件都送往維克斯公司控製下的一個新建中心工廠去進行最後裝配。這個計劃的出發點是,雖然隻有有限的幾家大公司能夠承擔飛機或飛機發動機的全部製造任務,然而同時幾乎有無數的小廠家能夠製造各種部件,隻要它們具備了必要的技術指導、工具機器和勞動力。然後,在1939年3月9日,空軍大臣宣布了他所謂的“小組計劃”。這個計劃具有雙重目的:減少空軍中的設計圖樣數目和促進經濟節約的、迅速的生產。它是由當時通行的這樣一種辦法發展而來,即同一類型的飛機可以由不止一家廠商製造。新計劃把三四家廠商組織成一個小組,同一類型飛機的定單分配給該小組中的各家廠商。在這個基礎上組織飛機工業,目的是促進實行大規模的計劃和定貨;同時也是為了減少戰爭中可能發生的混亂,因為當敵方的行動使得某一個生產單位不能繼續生產時,同組其他幾個單位的生產仍可照常進行。金斯利?伍德在3月間曾說,大約已有三千五百家廠商承擔了轉包合同的生產任務。由於利用了影子工廠和轉包合同製的大大推廣,看來似乎英國製造飛機的工業資源已經被盡可能充分地動員起來了。但是必須記住,那些大廠商並不是被迫從事軍工生產的,而如果它們是被強迫的話,那麽它們的正常業務就要受到損失。所以它們,至少潛在地,負有雙重的責任:對股東們的責任和對整個國家的責任。自然有許多人會覺得,應該由政府來解決這個問題,辦法是行使它的權力,要求指定的一些工廠把它們的全部或預先商定的一部分生產能力和物資用於武器生產。這個問題與設立一個供應部的問題是密切相關的。可是當這樣一個部在1939年4月20日成立時,空軍顯然並不在它的管轄範圍之內。
然而,正如已經指出的那樣,這最後的一年確實是在認真地試圖解決關於大批生產飛機的一些基本問題,生產率有了顯著的提高;對於要求人力(正規的和後備人員)支援的呼籲,社會反應之好,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到1939年初,皇家空軍誌願預備隊己有大約二千名飛行員在受訓。但是這些飛行員還不能用來立即補充戰爭中傷亡的人員,因為在後備空軍學校中用於高級飛行訓練的飛機都是一些將要過時的型式。各現役空軍中隊盡可能快地用最新式的飛機來裝備;但是還不可能有足夠數量的這類飛機來裝備訓練中隊。
~~~~~~~~~~~~~~~~~~~~~~~~~~~~~~~~~~~~~~~~~~~~~~~~~~~~~~~~~~~~~~~~~~~~~~~~~~~~~~~~~~~~~~~~~~~~~~~~~~~~~~~~~~~~~~~~~~~~~~~~~~~~~~~~~~~~~~~~~~~~~~~~~~~~~~~~~~~~~~~~~~~~~~~~~~~~~~~~~~~~~~~~~~~~~~~~~~~~~~~~~~~~~~~~~~~~~~~~~~~~~~~~~~~~~~~~~~~~~~~~~~~~~~~~~~~~~~~~~~~~
1939年6月,當時的《空軍名冊》表明,用於防衛本土的第一線空軍中隊,在兩年內隻增加了兩個中隊。由一百二十三個中隊增加到一百二十五個。增長得這樣慢的主要原因在於有一種值得稱讚的願望,想用最新式的飛機來裝備這些中隊,並且等到日常生產量達到能夠用來替換舊機時再建設後備力量。慕尼黑危機後不久(1938年10月30日),《觀察家報》的空軍記者曾寫道,“目前皇家空軍各中隊的飛機全部都是正在逐漸變得陳舊過時,而且相當大的一部分已經是陳舊不堪。”但是從那時起,布倫海姆、巴特爾、惠靈頓和漢普頓等各種型號的新飛機。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入轟炸機部隊;大多數戰鬥機中隊也已用“噴火式”和“颶風式”戰鬥機重新裝備過了。但是投入這樣大量的新飛機,單單這一點就給各空軍中隊增添了新的負擔。它們必須用舊飛機來交換新飛機,與此同時還得接受新的駕駛員、觀測員和空軍士兵。有些空軍中隊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骨幹去作為組織新中隊的核心。訓練工作也更加繁重了。科學的迅速發展伴隨著人員和機械的同樣急劇的擴充,迫使英國皇家空軍象《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的紅色女王一樣,不得不愈跑愈快,而目的也僅僅隻是為了能維持現狀而已。
許多批評政府的人覺得,按照目前的組織狀況,英國的第一線前沿陣地過於狹窄――這個缺陷單靠預備隊的縱深是彌補不了的。空軍大臣的要求皇家空軍有效率,空軍預備隊的處於良好狀態,以及不應該把第一線空軍看成是空軍實力的絕對衡量標準:這一切也許全都可以接受。但是,這些批評家堅持說,這絲毫也沒有削弱需要有一項緊急擴充空軍計劃的必要性;如果政府作出這樣的宣布,他們相信,將會在國內和國外都產生良好的影響。然而,對於是否應把有關皇家空軍的消息公開出去的政策,有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方麵,有人覺得這暴露了空軍的真實力量,隻會刺激其他國家去作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麵,很明顯,如果空軍的實力和打擊力量被大大地低估了的話,皇家空軍就不再能成為一支反對侵略的威懾力量。總的來說,空軍參謀部似乎相信,比較好的辦法還是讓其他國家去猜測英國的真正空中實力,而不要讓它們知道實情。
在法國,整個重整軍備期間的飛機生產真實情況,由於一切有關人員在當時和事後一味自吹自擂、打如意算盤、敷衍搪塞和相互指責而變得模糊不清。居伊?拉尚布爾1938年1月就職時就曾宣稱,他打算改組和重新裝備飛機製造工業。1938年6月,他又告訴內閣說,最新式的飛機在上一個月已開始成批生產,要它放心;並預言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個季度生產將會有一個急劇的增長。他透露了一項計劃(在所謂的“五號計劃”的基礎上作了修改),根據這項計劃,到1940年4月1日將為法國空軍製造出四千七百三十九架飛機,第一批一千八百七十八架。1938年10月21日他承認,從1938年4月1日計劃開始執行到1938年9月1日為止,隻生產了二百四十架飛機。但在1938年11月30日,他告訴國民議會的航空委員會說,飛機工業現在正處於一種大幅度增產的狀態之中,到1939年初產量將達到每月二百架左右。
[]
國營工廠自1936年以來就和私營企業並立;但是國有化還隻是試驗性的,還不可能證實它可能具有的任何優點。使企業家們感到驚恐害怕和離心離德,它是已經足夠了;但是要產生它本來應具有的、並且是極其需要的那些結果,那麽它又是太少了。那時的政府十分注意不要去低估私人獲利對刺激生產的積極作用,所以並不想把它對軍火製造業的控製擴大到根據1936年8月的法律可以達到的那個限度。但是,私人企業家們並不因為感激政府對他們的放鬆而就同心協力地與政府一起搞重整軍備。他們認為政府的放鬆控製僅僅是暫時的;因此,任何努力或花費都是莽撞蠻幹。至於那些已國有化的企業,國家管理似乎反而使工廠的紀律鬆弛了,生產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了。這些情況證明,還是讓舊製度不變為好,至少應使資本家和企業主保持熱情。
沒有能達到批量生產,這對任何東西都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衡量標準,它也是法國重整軍備總的來說歸於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私營工廠中機器更新的免稅標準仍然按1918年的價格水平計算,而這個價格又大大低於實際成本,因此,廠方更加不願意投資於更新設備以進行成批生產了。在國有化工業中,政府也不願意在這樣晚的時期把寶貴的貸款用作這種更新設備和重新裝備的長期投資。況且,人民陣線的部長們原則上也不喜歡大規模生產,認為這是造成失業的一個原因。最後,還必須指出,法國的設計人員和技師們沒有能夠使他們的設計型式達到可以批量生產的階段。似乎出現了一般永無休止地修改標準型式和追求一切都要十全十美的狂熱症。試驗和討論都永遠沒完沒了。經過好幾個月的研究之後,直到1940年4月,專家們對於應這製造什麽型式的坦克履帶,意見仍不一致;也還不能決定究竟應采用哪種飛機發動機。
第二節與德國空中力量競爭的失敗
從前麵一節中提供的數字可以明顯地看出,由於某個階段德國暫時放慢了飛機生產的速度,在戰爭爆發前夕英國的飛機生產速度幾乎能同德國並駕齊驅了。但是英國達到這樣的生產速度已經太遲了,以致仍不可能裝備一支與德國空軍規模不相上下的第一線力量,或儲備與這樣一支前線空軍相當的後備力量。盡管如此,在和平的最後一年,空中防務仍取得了很大成就。英國政府說它在最近兩三年中的努力終於開始產生顯著效果,這種說法是不錯的。
1938年11月10日,空軍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在國會發表聲明說,飛機的產量比5月份已增加百分之五十,到明年5月將增加百分之一百五十。1939年3月9日這位空軍大臣在提出空軍預算時說,他曾經預言到5月將達到的增加百分之一百五十,現在已經實現,他對到1939年底將增加百分之四百抱有希望。
不可否認,情況在逐月穩步地、甚至是迅速地好轉;然而常常容易超越合理的寬慰這一界限,而變成愚蠢的盲目自滿。《泰晤士報》(1939年2月2日)就曾這樣寫道:“總之,……有理由相信,我們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這兩者都被誇大了”。在1939年4月15日《經濟學家》的一篇文章中,則對這些比較性的生產數字作了過分樂觀的解釋,說生產的增長速度,“英國幾乎可以肯定要比德國快”。而且還普遍有這樣一種信念,即英國最新式飛機的性能大大超過同類德國飛機;一旦戰爭爆發,由於原料來源困難,德國飛機的質量還會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戰時的燃料問題在德國將變得十分嚴重,以至於使德國空軍不能隨意行動。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在大戰前夕的美國報紙上登峰造極。8月2第一線飛機的發動機發現有嚴重的缺陷,使得這批飛機(實際上是全部第一線飛機)變得對戰爭毫無用處。因此,合乎道理的呼喊聲,象一位卓越的議員在德國人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前不久所發出的,就幾乎成了一種曠野裏的呼喊,得不到他人的理睬:“我不喜歡那種日益流行的想法,認為德國現在已經使盡力量。我不相信這種想法是正確的。我相信德國空軍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我們決不能認為我們已經可以對付它了,隻是因為我們的防務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從金斯利?伍德爵士1938年l1月10日的聲明中可以看出,對於形勢的看法,政府自己也並不象它的有些公開言論那樣充滿自信心。他在聲明中試圖縮小過去的那個數量均勢標準的重要性,而代之以建立一支“足以適應我們的戰略需要的”空軍這樣一個目標。直到戰爭爆發為止,政府似乎不願承認它已經拋棄了數量均勢的標準,但是它也反對在德國和英國之間作種種比較。這種態度,再加上它對生產數字實行必要的保密,就不免要引起人們對於情況本身以及政府對情況的正確估計的胡亂猜測。
現在應該是很清楚了,英國飛機的產量必須大大超過德國,才能在一段適當的時間內扭轉這種不利的差距。而且,要是真正的尊重現實,就必須承認這樣一個必要條件,即在戰爭的情況下,國家第一線的力量每隔一定時期就需要全部更新,製造能力因此也必須擴大到能適應這種情況的程度。在本國工業還沒有達到它的戰時潛力之前,在這段無法避免的耽擱時期中,儲備物資必須能夠提供補充的需要。這種估計的關鍵,顯然是確定需要隔多長時間提供補充。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主要空戰理論家特倫查德勳爵,認為這一時間應該是一個月。根據這種估計,顯然空軍部必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提高飛機的生產能力,以滿足每月生產近三千架第一線飛機的要求。而現在的目標數字是二千三百七十架,再加上根據以後的擴充計劃增產的、數量不詳的若幹架數。
不幸的是,就生產方麵而言,長遠的生產計劃經常受到僥幸心理的阻礙,總是希望國際綏靖主義會使得現行計劃不再需要去完成了,甚至還可能會導致空軍裁軍的某些措施。這樣一種希望無疑會使得政府不願去批準那些要求比各種空軍擴充計劃原定完成日期提前交貨的定單。這就挫傷了航空工業的積極性。一些公司過去就傾向於放慢生產步伐,因為害怕巨大的資本支出靠將來的定貨單補償不了,所以不願意去擴充它們的工廠和設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定貨合同。另外,請汽車製造廠改營“影子”飛機和飛機發動機工廠的計劃,也有些令人失望。一些主要的汽車製造公司顯然不願意把自己最好的人員調到它們控製下的飛機工廠去,何況成批生產汽車的工序也不同於製造飛機的工序。因此,迫切需要說服飛機工業以外的一些大機械廠來承擔空軍武器的製造,因為它們的設備和經驗都比汽車製造廠更加適合這一任務。就是從這個方麵,空軍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開始有效地解決問題,雖然也許嫌遲了一些。
1938年10月21日,據宣布空軍部和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已經商定,在後者整個係統的協助下,實行一種廣泛鋪開的轉包合同製,用以製造飛機。這個製度規定把各種部件都送往維克斯公司控製下的一個新建中心工廠去進行最後裝配。這個計劃的出發點是,雖然隻有有限的幾家大公司能夠承擔飛機或飛機發動機的全部製造任務,然而同時幾乎有無數的小廠家能夠製造各種部件,隻要它們具備了必要的技術指導、工具機器和勞動力。然後,在1939年3月9日,空軍大臣宣布了他所謂的“小組計劃”。這個計劃具有雙重目的:減少空軍中的設計圖樣數目和促進經濟節約的、迅速的生產。它是由當時通行的這樣一種辦法發展而來,即同一類型的飛機可以由不止一家廠商製造。新計劃把三四家廠商組織成一個小組,同一類型飛機的定單分配給該小組中的各家廠商。在這個基礎上組織飛機工業,目的是促進實行大規模的計劃和定貨;同時也是為了減少戰爭中可能發生的混亂,因為當敵方的行動使得某一個生產單位不能繼續生產時,同組其他幾個單位的生產仍可照常進行。金斯利?伍德在3月間曾說,大約已有三千五百家廠商承擔了轉包合同的生產任務。由於利用了影子工廠和轉包合同製的大大推廣,看來似乎英國製造飛機的工業資源已經被盡可能充分地動員起來了。但是必須記住,那些大廠商並不是被迫從事軍工生產的,而如果它們是被強迫的話,那麽它們的正常業務就要受到損失。所以它們,至少潛在地,負有雙重的責任:對股東們的責任和對整個國家的責任。自然有許多人會覺得,應該由政府來解決這個問題,辦法是行使它的權力,要求指定的一些工廠把它們的全部或預先商定的一部分生產能力和物資用於武器生產。這個問題與設立一個供應部的問題是密切相關的。可是當這樣一個部在1939年4月20日成立時,空軍顯然並不在它的管轄範圍之內。
然而,正如已經指出的那樣,這最後的一年確實是在認真地試圖解決關於大批生產飛機的一些基本問題,生產率有了顯著的提高;對於要求人力(正規的和後備人員)支援的呼籲,社會反應之好,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到1939年初,皇家空軍誌願預備隊己有大約二千名飛行員在受訓。但是這些飛行員還不能用來立即補充戰爭中傷亡的人員,因為在後備空軍學校中用於高級飛行訓練的飛機都是一些將要過時的型式。各現役空軍中隊盡可能快地用最新式的飛機來裝備;但是還不可能有足夠數量的這類飛機來裝備訓練中隊。
~~~~~~~~~~~~~~~~~~~~~~~~~~~~~~~~~~~~~~~~~~~~~~~~~~~~~~~~~~~~~~~~~~~~~~~~~~~~~~~~~~~~~~~~~~~~~~~~~~~~~~~~~~~~~~~~~~~~~~~~~~~~~~~~~~~~~~~~~~~~~~~~~~~~~~~~~~~~~~~~~~~~~~~~~~~~~~~~~~~~~~~~~~~~~~~~~~~~~~~~~~~~~~~~~~~~~~~~~~~~~~~~~~~~~~~~~~~~~~~~~~~~~~~~~~~~~~~~~~~~
1939年6月,當時的《空軍名冊》表明,用於防衛本土的第一線空軍中隊,在兩年內隻增加了兩個中隊。由一百二十三個中隊增加到一百二十五個。增長得這樣慢的主要原因在於有一種值得稱讚的願望,想用最新式的飛機來裝備這些中隊,並且等到日常生產量達到能夠用來替換舊機時再建設後備力量。慕尼黑危機後不久(1938年10月30日),《觀察家報》的空軍記者曾寫道,“目前皇家空軍各中隊的飛機全部都是正在逐漸變得陳舊過時,而且相當大的一部分已經是陳舊不堪。”但是從那時起,布倫海姆、巴特爾、惠靈頓和漢普頓等各種型號的新飛機。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入轟炸機部隊;大多數戰鬥機中隊也已用“噴火式”和“颶風式”戰鬥機重新裝備過了。但是投入這樣大量的新飛機,單單這一點就給各空軍中隊增添了新的負擔。它們必須用舊飛機來交換新飛機,與此同時還得接受新的駕駛員、觀測員和空軍士兵。有些空軍中隊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骨幹去作為組織新中隊的核心。訓練工作也更加繁重了。科學的迅速發展伴隨著人員和機械的同樣急劇的擴充,迫使英國皇家空軍象《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的紅色女王一樣,不得不愈跑愈快,而目的也僅僅隻是為了能維持現狀而已。
許多批評政府的人覺得,按照目前的組織狀況,英國的第一線前沿陣地過於狹窄――這個缺陷單靠預備隊的縱深是彌補不了的。空軍大臣的要求皇家空軍有效率,空軍預備隊的處於良好狀態,以及不應該把第一線空軍看成是空軍實力的絕對衡量標準:這一切也許全都可以接受。但是,這些批評家堅持說,這絲毫也沒有削弱需要有一項緊急擴充空軍計劃的必要性;如果政府作出這樣的宣布,他們相信,將會在國內和國外都產生良好的影響。然而,對於是否應把有關皇家空軍的消息公開出去的政策,有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方麵,有人覺得這暴露了空軍的真實力量,隻會刺激其他國家去作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麵,很明顯,如果空軍的實力和打擊力量被大大地低估了的話,皇家空軍就不再能成為一支反對侵略的威懾力量。總的來說,空軍參謀部似乎相信,比較好的辦法還是讓其他國家去猜測英國的真正空中實力,而不要讓它們知道實情。
在法國,整個重整軍備期間的飛機生產真實情況,由於一切有關人員在當時和事後一味自吹自擂、打如意算盤、敷衍搪塞和相互指責而變得模糊不清。居伊?拉尚布爾1938年1月就職時就曾宣稱,他打算改組和重新裝備飛機製造工業。1938年6月,他又告訴內閣說,最新式的飛機在上一個月已開始成批生產,要它放心;並預言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個季度生產將會有一個急劇的增長。他透露了一項計劃(在所謂的“五號計劃”的基礎上作了修改),根據這項計劃,到1940年4月1日將為法國空軍製造出四千七百三十九架飛機,第一批一千八百七十八架。1938年10月21日他承認,從1938年4月1日計劃開始執行到1938年9月1日為止,隻生產了二百四十架飛機。但在1938年11月30日,他告訴國民議會的航空委員會說,飛機工業現在正處於一種大幅度增產的狀態之中,到1939年初產量將達到每月二百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