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鐵鉗
德國人在侵犯波蘭以後,立即對蘇聯政府施加壓力,要它在其利益範圍內的土地上對波蘭采取行動,這一利益範圍,按照1939年8月23日蘇德協定附屬秘密議定書的規定,一旦作領土和政治的調整時將劃歸蘇聯。(.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采取這一行動的必要性,莫斯科雖然承認,但是最初是猶豫的。它甚至承認自己對德國迅速得手感到震驚。可是,到了9月中旬,莫斯科終於下了決心,9月17日,紅軍越過蘇聯邊界進入波蘭。
一天後,塔斯社的一條新聞談到波蘭的潛艇在當地“統治集團幫助下”――這是一句不祥的話――進入波羅的海國家港口避難。還說有一艘潛艇,由於愛沙尼亞當局的疏忽,在塔林失蹤。因此,蘇聯將根據德軍在波蘭的進展來決定自己在波羅的海國家的行動速度。
秘密議定書規定,立陶宛的北部邊界將作為劃分蘇德在波羅的海地區勢力範圍的分界線,正如舒倫堡的夥伴希爾格所說,彼得大帝血戰二十年想奪取的地方,大筆一揮就到了蘇聯手中。議定書還規定,關於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問題,將根據以後政局的發展來決定。這樣,立陶宛就將納入德國範圍。然而,議定書明白地承認立陶宛對維爾紐斯地區的權利。
當蘇聯政府開始行動的時候,德國是準備遵守這些規定的,但正如上文所述,蘇聯政府重新考慮後,認為從它的觀點看來,關於立陶宛的規定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蘇聯重新考慮的內容,在9月25日斯大林接見舒倫堡時有所透露,他在談話中說到,假如德國同意,並“慨然予以支持”的話,他將對波羅的海國家立刻采取行動。在這一點上,斯大林建議把立陶宛從德國範圍劃入蘇聯範圍,作為報答,他擬將波蘭境內的分界線改劃,把德國控製的地區擴展到通稱的寇鬆線。對此德國表示同意。9月28日,莫洛托夫和裏賓特洛甫簽署了邊界和友好條約新的秘密議定書,其中對8月23日的議定書作了適當修改。
斯大林在9月25日接見舒倫堡時,談到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但未提到芬蘭,自然,芬蘭問題是一件更為棘手的事。而一旦準備就緒,蘇聯的行動便節節進展,當第一階段已接近結束。
莫斯科的第一個目標是誘使波羅的海三國與蘇聯締結互助條約,為它提供新的海軍基地、陸軍基地和飛機場。莫斯科已分別在9月28日、10月5日、10月10日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簽訂了這類條約。
蘇聯愛沙尼亞條約
愛沙尼亞外交部長卡爾?瑟爾泰曾兩次訪問莫斯科。第一次,他帶著商業部的一個高級官員於9月22日動身,表麵上是去簽訂一項貿易協定,並參觀農業展覽館。9月26日,他一回國便提出報告,說蘇聯政府要求締結一項互助條約,根據該條約,俄國將在帕爾迪斯基港取得一個海軍基地――原來曾要求在塔林建立基地――並在愛沙尼亞的一些島嶼上建造飛機場。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如果愛沙尼亞政府拒絕締約,正如莫洛托夫警告瑟爾泰那樣,蘇聯將“通過其他方式”迫使愛沙尼亞答應這些要求。9月27日,瑟爾泰再次動身去莫斯科。
當塔林方麵正在商量對策的時候,蘇聯飛機已在愛沙尼亞上空大飛特飛,蘇聯軍隊沿著蘇愛邊境集結的謠言甚囂塵上。愛沙尼亞政府考慮到自己已麵臨立即遭受進攻的威脅,於是指示瑟爾泰在原則上接受締約的建議,但必須設法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建立的軍事基地,隻有當締約的雙方中有一方卷入戰爭時才能使用。原來同第三方麵締結過互不侵犯條約而承擔的義務,在雙方執行擬議訂立的這個條約時應不予考慮。
這項條約於9月28日締結,那天正是莫洛托夫與裏賓特洛甫簽署新的俄德邊界和友好條約的日子。蘇聯愛沙尼亞條約中有一條措詞很明確:雙方的主權、經濟製度和政治體製不得因實施本條約而受到破壞。然而在其他方麵,瑟爾泰無力執行指示。條約的條文是否逐條經過認真討論也值得懷疑,因為裏賓特洛甫的訪問一定忙壞了蘇聯的高級官員。
條約規定,萬一遭到歐洲一個大國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脅時,雙方保證互相支援。蘇聯應以“優惠條件”向愛沙尼亞軍隊提供作戰物資。薩烈馬島、希烏馬島、帕爾迪斯基港的海軍基地和飛機場應以“合理價格租給”蘇聯使用。根據防務需要,蘇聯有權在這些地方駐紮人數受到嚴格限製的部隊。一項秘密議定書規定,“為了預防和不使締約雙方產生卷入當前歐洲正在進行的戰爭的任何企圖”,授權蘇聯於“戰爭期間”在基地和機場保持二萬五千名軍隊。議定書還規定,在帕爾迪斯基基地建造期間,蘇聯海軍可以使用塔林港口,為期兩年。
同時,雙方還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規定把兩國的貿易額增加三倍。
蘇聯拉脫維亞條約
接著輪到了拉脫維亞。10月1日,拉脫維亞政府接到邀請,要它派代表赴莫斯科進行“磋商”。第二天,外交部長威廉斯?門特斯就到了那裏。10月5日,他和蘇聯簽訂了一項互助條約。
這次,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都參加了談判。在兩次會談中――總共隻花了四個半小時――他們解釋了所建議的條款以及為什麽他們必須堅持其要求的理由,而門特斯則試圖要對方作出某些讓步。在第一次會談後,他已毫不懷疑,這些建議的實質隻能被看作“象是對付保護國的”。
條約規定,拉脫維亞將把利耶帕亞和溫次匹爾斯的海空軍基地出租給蘇聯。此外,同意蘇聯有權在溫次匹爾斯與皮特拉格斯之間建立一個基地,以保護伊爾別海峽。這樣,裏加灣的入口就處於蘇聯控製之下。(.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根據一項秘密議定書,在整個戰爭期間,允許蘇聯政府在這些基地駐紮的軍隊,人數固定為三萬。其他條文與蘇聯愛沙尼亞條約完全相同。例如:萬一遭到歐洲任何一個大國的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脅時,雙方有保證互相支援的義務;並明確保證,不得幹預對方的主權或其經濟製度和政治體製。
根據貿易協定,拉脫維亞與蘇聯的貿易額將增加兩倍,莫斯科同意增加經過拉脫維亞各港口的蘇聯貨運;拉脫維亞獲得經過蘇聯領土運輸貨物的權利。
門特斯使對方作了某些小小的修改。原先,蘇聯政府曾要求有權利在裏加保持一支警衛部隊,並要求在拉脫維亞駐紮一支數目稍多的蘇聯軍隊。沒有什麽其他的讓步。莫洛托夫堅持原來的要求,而門特斯則抗辯說,這項條約不應使拉脫維亞人看來似乎是強人所難,成為加在他們國家頭上的枷鎖,成為他們自由生存的一種威脅。這時,斯大林――據門特斯報告――正在記什麽,塗塗畫畫,踱來踱去,時而又從書架上取下幾本書和幾張報紙。
蘇聯立陶宛條約
立陶宛的情況有些特殊。它與蘇聯之間沒有共同邊界。它與波蘭關係之壞是眾所周知的。從1920年到1938年,兩國之間不僅沒有外交關係,甚至鐵路交通也中斷了。自1920年澤利戈夫斯基將軍發動政變以來,維爾紐斯地區一直是兩國之間的主要爭端,蘇聯這時根據1939年8月23日俄德秘密議定書,聲稱這個地區屬於其利益範圍。1938年3月,在波蘭軍隊立刻入侵的威脅下,立陶宛政府同意重新開放立陶宛波蘭邊界,並與華沙重建外交關係。另外,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不同,立陶宛與德國的關係一直不好。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於德國最後通碟的壓力,把梅梅爾地區(克來彼達)歸還德國。此後,它也沒有象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於1939年5月31日所做的那樣,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8日,蘇聯軍隊開進維爾紐斯。莫洛托夫就此事向立陶宛駐莫斯科公使保證,在立陶宛國土上將不會發生軍事行動。事實上,蘇聯政府此時已準備向德國要求,把立陶宛並入它自己的利益範圍,這一要求已寫進9月28日蘇德協定附屬議定書中。此項交易的一部分內容是:當蘇聯為了保護其利益“在立陶宛領土上采取特別措施”時,立陶宛西南部一條狹長地帶,被規定為更正常的邊界線而“劃歸”德國。
蘇聯政府的計劃,正如莫洛托夫在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到達莫斯科前幾小時對舒倫堡所說的,是把維爾紐斯地區給立陶宛,同時暗示立陶宛必須把這條狹長地帶割讓給德國。這一建議引起了舒倫堡的警惕,他在10月3日向德國外交部報告時評論說:“這樣,就使我們看起來象是搶奪立陶宛領土的‘強盜’,而蘇聯政府倒象是施主了。”第二天,他接到指示,要他要求莫洛托夫不要與立陶宛人談判割讓這塊狹長地帶的問題。但這一指示下達得太遲了。與此同時,莫洛托夫出於對德國的“忠誠”,已把此事同烏爾布希斯談過,後者聽了感到“驚愕和憂愁”,因為立陶宛許多知名人士的家就在這塊有爭議的土地上。
斯大林要求德國人“暫”不堅持要立陶宛割讓這塊領土。既然這樣,裏賓特洛甫就要求莫斯科秘密交換信件,進一步肯定:“萬一蘇聯派出軍隊進駐立陶宛”,將不占領這塊領土;而且,蘇德協定有關這一部分的實施日期,應由德國政府選定。關於這兩點,莫洛托夫在10月8日致舒倫堡的信中作了肯定答複。
於是,維爾紐斯市及其周圍地區,就根據莫洛托夫和烏爾布希斯10月10日簽署的互助條約“轉讓”給了立陶宛。蘇聯軍隊在這一日期之前已從維爾紐斯撤走。10月28日,立陶宛軍隊開進了這個懷念已久的古城。當時流亡在外的波蘭政府提出了抗議。對它來說,維爾紐斯依然是一個波蘭城市,有著許多波蘭民族的古跡和傳統。至於建議把立陶宛領土轉讓給德國一事,德國駐考那斯公使告訴立陶宛政府,德國政府還來不及考慮到修改邊界問題。
蘇聯立陶宛條約使蘇聯有權在立陶宛保持一支不超過兩萬人的軍隊,軍隊駐防的具體地點沒有規定。條約規定,在一旦遇到對立陶宛構成侵略威脅,或通過立陶宛領土對蘇聯構成侵略威脅時,雙方再共同協商。這項條約的期限為十五年,不同於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條約的期限為十年。在其他方麵,這一條約和上述兩個條約完全相同。同樣,也包括一項商業協定,期望大幅度增加締約雙方之間的貿易額。
10月下半月,紅軍和俄國空軍在這三個國家駐紮下來,從而對東普魯士與芬蘭灣之間波羅的海沿岸有效的陸、海軍控製得到了保證。列寧格勒往南的通道,在十月**以後曾一度受到尤登尼奇將軍和別爾蒙特阿瓦洛夫的白俄軍隊的威脅,這時排除了潛在的侵略。有謠言說,正在計劃建造一道針對東普魯士的“馬其諾防線”――援引當時的術語。
蘇聯的行動首先是根據戰略考慮確定的。這與1939年夏天斯大林對英、法政府的要求是一致的,而據丘吉爾回憶,高爾察克海軍上將的白俄政府在1920年也曾堅決認為,在波羅的海國家的基地對於保衛俄國首都是必要的。蘇聯在此事發生後不久,伏羅希洛夫元帥在慶祝11月**節的集會上對武裝部隊的講話中聲稱,俄**隊駐在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是為了這些國家的安全,也是為了蘇聯的安全,而不是去幹涉波羅的海國家的內政。
當時莫斯科的政治意圖究竟是什麽?舒倫堡於1939年10月3日發出的一份電報中,在談到把立陶宛的那條狹長地帶轉讓給德國一事時,建議這一行動應推遲到“蘇聯實際並吞了立陶宛之後……;關於立陶宛的安排,原先是根據這個主意作出的”。舒倫堡的話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把波羅的海國家並入蘇聯的主意,是否就是蘇聯統治者當時的主要考慮,值得懷疑。看來,更可能的是他們考慮到軍事方麵。固然,莫洛托夫與門特斯談判時提到了彼得大帝。但是,以其“驚人的軍事知識和記憶數字的本領”而給門特斯留下印象的斯大林,考慮得更周到,話也說得更直言不諱。他在談到英國“企圖”把瑞典卷入戰爭時,就預言戰爭將是長期的,而且牽涉麵甚廣,盡管此時正是閃電戰在波蘭迅速得到成功的日子。考慮到自己國家的形勢,他說:“在國家社會主義與**之間始終存在差別。”接下來,他的話變得更為清楚明確。他說,德國進攻波羅的海同家是可能的。在曆史的進程中,“一個意想不到的變化發生了,但是不能因此而有恃無恐。我們必須及時作好準備。誰要是無所準備,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此時蘇聯政府心目中的頭等大事,看來是安全,而不是擴張。然而,由於考慮到與德國新建的友誼,蘇聯把它在波羅的海地區的行動暫時解釋為防備英國可能采取行動的對策,同時仍然強調尊重波羅的海國家的主權。莫洛托夫在10月31日的講話中說:“所有……關於波羅的海國家將實行蘇維埃化的胡言亂語,隻能有利於我們的共同敵人,有利於一切反蘇的煽動者。”
可是,這種新的友誼並未驅散莫斯科的疑慮。德國向芬蘭灣和波羅的海沿岸派出幾艘海軍艦艇以控製商船運輸的計劃,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根據與德國達成的諒解,這一地區劃入蘇聯的利益範圍,蘇聯在這裏有著重要的戰略利益。此外,這一軍事行動也可以認為是德國親芬蘭的表示。莫洛托夫要求德國,把針對商船運輸的戰事――盡管這場戰事是合乎需要的――限製在波羅的海瑞典海岸的一邊。柏林答應照辦。
因而,直到那時為止,波羅的海國家還沒有明顯的要被並入蘇聯的威脅。但是時代的症候是清楚明白的。納粹德國與蘇聯之間的衝突,象老虎鉗一樣把波羅的海國家夾在中間。寄托於蘇德協定而幸存的希望,就和這個協定本身一樣虛幻。當這一時刻終於降臨到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頭上時,它們在1939年5月31日與德國締結的條約便全然失效。當蘇聯對它們提出要求時,它們沒有從德國得到絲毫支援。至於立陶宛,德國作了一個軟弱元力的表示。但是,波羅的海各國政府的代表必須去莫斯科,在莫斯科決定了波羅的海國家的命運。(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談起在莫斯科的經曆時說)討論是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沒有任何牽製和約束。隻是在討論快結束時,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表現出有些不耐煩。拉脫維亞總理門特斯講到他自己在莫斯科的會談時說:“既沒有草率從事,也沒有威脅恫嚇。”可是,除了簽字,也別無選擇。
[]
德國人在侵犯波蘭以後,立即對蘇聯政府施加壓力,要它在其利益範圍內的土地上對波蘭采取行動,這一利益範圍,按照1939年8月23日蘇德協定附屬秘密議定書的規定,一旦作領土和政治的調整時將劃歸蘇聯。(.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采取這一行動的必要性,莫斯科雖然承認,但是最初是猶豫的。它甚至承認自己對德國迅速得手感到震驚。可是,到了9月中旬,莫斯科終於下了決心,9月17日,紅軍越過蘇聯邊界進入波蘭。
一天後,塔斯社的一條新聞談到波蘭的潛艇在當地“統治集團幫助下”――這是一句不祥的話――進入波羅的海國家港口避難。還說有一艘潛艇,由於愛沙尼亞當局的疏忽,在塔林失蹤。因此,蘇聯將根據德軍在波蘭的進展來決定自己在波羅的海國家的行動速度。
秘密議定書規定,立陶宛的北部邊界將作為劃分蘇德在波羅的海地區勢力範圍的分界線,正如舒倫堡的夥伴希爾格所說,彼得大帝血戰二十年想奪取的地方,大筆一揮就到了蘇聯手中。議定書還規定,關於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問題,將根據以後政局的發展來決定。這樣,立陶宛就將納入德國範圍。然而,議定書明白地承認立陶宛對維爾紐斯地區的權利。
當蘇聯政府開始行動的時候,德國是準備遵守這些規定的,但正如上文所述,蘇聯政府重新考慮後,認為從它的觀點看來,關於立陶宛的規定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蘇聯重新考慮的內容,在9月25日斯大林接見舒倫堡時有所透露,他在談話中說到,假如德國同意,並“慨然予以支持”的話,他將對波羅的海國家立刻采取行動。在這一點上,斯大林建議把立陶宛從德國範圍劃入蘇聯範圍,作為報答,他擬將波蘭境內的分界線改劃,把德國控製的地區擴展到通稱的寇鬆線。對此德國表示同意。9月28日,莫洛托夫和裏賓特洛甫簽署了邊界和友好條約新的秘密議定書,其中對8月23日的議定書作了適當修改。
斯大林在9月25日接見舒倫堡時,談到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但未提到芬蘭,自然,芬蘭問題是一件更為棘手的事。而一旦準備就緒,蘇聯的行動便節節進展,當第一階段已接近結束。
莫斯科的第一個目標是誘使波羅的海三國與蘇聯締結互助條約,為它提供新的海軍基地、陸軍基地和飛機場。莫斯科已分別在9月28日、10月5日、10月10日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簽訂了這類條約。
蘇聯愛沙尼亞條約
愛沙尼亞外交部長卡爾?瑟爾泰曾兩次訪問莫斯科。第一次,他帶著商業部的一個高級官員於9月22日動身,表麵上是去簽訂一項貿易協定,並參觀農業展覽館。9月26日,他一回國便提出報告,說蘇聯政府要求締結一項互助條約,根據該條約,俄國將在帕爾迪斯基港取得一個海軍基地――原來曾要求在塔林建立基地――並在愛沙尼亞的一些島嶼上建造飛機場。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如果愛沙尼亞政府拒絕締約,正如莫洛托夫警告瑟爾泰那樣,蘇聯將“通過其他方式”迫使愛沙尼亞答應這些要求。9月27日,瑟爾泰再次動身去莫斯科。
當塔林方麵正在商量對策的時候,蘇聯飛機已在愛沙尼亞上空大飛特飛,蘇聯軍隊沿著蘇愛邊境集結的謠言甚囂塵上。愛沙尼亞政府考慮到自己已麵臨立即遭受進攻的威脅,於是指示瑟爾泰在原則上接受締約的建議,但必須設法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建立的軍事基地,隻有當締約的雙方中有一方卷入戰爭時才能使用。原來同第三方麵締結過互不侵犯條約而承擔的義務,在雙方執行擬議訂立的這個條約時應不予考慮。
這項條約於9月28日締結,那天正是莫洛托夫與裏賓特洛甫簽署新的俄德邊界和友好條約的日子。蘇聯愛沙尼亞條約中有一條措詞很明確:雙方的主權、經濟製度和政治體製不得因實施本條約而受到破壞。然而在其他方麵,瑟爾泰無力執行指示。條約的條文是否逐條經過認真討論也值得懷疑,因為裏賓特洛甫的訪問一定忙壞了蘇聯的高級官員。
條約規定,萬一遭到歐洲一個大國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脅時,雙方保證互相支援。蘇聯應以“優惠條件”向愛沙尼亞軍隊提供作戰物資。薩烈馬島、希烏馬島、帕爾迪斯基港的海軍基地和飛機場應以“合理價格租給”蘇聯使用。根據防務需要,蘇聯有權在這些地方駐紮人數受到嚴格限製的部隊。一項秘密議定書規定,“為了預防和不使締約雙方產生卷入當前歐洲正在進行的戰爭的任何企圖”,授權蘇聯於“戰爭期間”在基地和機場保持二萬五千名軍隊。議定書還規定,在帕爾迪斯基基地建造期間,蘇聯海軍可以使用塔林港口,為期兩年。
同時,雙方還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規定把兩國的貿易額增加三倍。
蘇聯拉脫維亞條約
接著輪到了拉脫維亞。10月1日,拉脫維亞政府接到邀請,要它派代表赴莫斯科進行“磋商”。第二天,外交部長威廉斯?門特斯就到了那裏。10月5日,他和蘇聯簽訂了一項互助條約。
這次,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都參加了談判。在兩次會談中――總共隻花了四個半小時――他們解釋了所建議的條款以及為什麽他們必須堅持其要求的理由,而門特斯則試圖要對方作出某些讓步。在第一次會談後,他已毫不懷疑,這些建議的實質隻能被看作“象是對付保護國的”。
條約規定,拉脫維亞將把利耶帕亞和溫次匹爾斯的海空軍基地出租給蘇聯。此外,同意蘇聯有權在溫次匹爾斯與皮特拉格斯之間建立一個基地,以保護伊爾別海峽。這樣,裏加灣的入口就處於蘇聯控製之下。(.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根據一項秘密議定書,在整個戰爭期間,允許蘇聯政府在這些基地駐紮的軍隊,人數固定為三萬。其他條文與蘇聯愛沙尼亞條約完全相同。例如:萬一遭到歐洲任何一個大國的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脅時,雙方有保證互相支援的義務;並明確保證,不得幹預對方的主權或其經濟製度和政治體製。
根據貿易協定,拉脫維亞與蘇聯的貿易額將增加兩倍,莫斯科同意增加經過拉脫維亞各港口的蘇聯貨運;拉脫維亞獲得經過蘇聯領土運輸貨物的權利。
門特斯使對方作了某些小小的修改。原先,蘇聯政府曾要求有權利在裏加保持一支警衛部隊,並要求在拉脫維亞駐紮一支數目稍多的蘇聯軍隊。沒有什麽其他的讓步。莫洛托夫堅持原來的要求,而門特斯則抗辯說,這項條約不應使拉脫維亞人看來似乎是強人所難,成為加在他們國家頭上的枷鎖,成為他們自由生存的一種威脅。這時,斯大林――據門特斯報告――正在記什麽,塗塗畫畫,踱來踱去,時而又從書架上取下幾本書和幾張報紙。
蘇聯立陶宛條約
立陶宛的情況有些特殊。它與蘇聯之間沒有共同邊界。它與波蘭關係之壞是眾所周知的。從1920年到1938年,兩國之間不僅沒有外交關係,甚至鐵路交通也中斷了。自1920年澤利戈夫斯基將軍發動政變以來,維爾紐斯地區一直是兩國之間的主要爭端,蘇聯這時根據1939年8月23日俄德秘密議定書,聲稱這個地區屬於其利益範圍。1938年3月,在波蘭軍隊立刻入侵的威脅下,立陶宛政府同意重新開放立陶宛波蘭邊界,並與華沙重建外交關係。另外,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不同,立陶宛與德國的關係一直不好。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於德國最後通碟的壓力,把梅梅爾地區(克來彼達)歸還德國。此後,它也沒有象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於1939年5月31日所做的那樣,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8日,蘇聯軍隊開進維爾紐斯。莫洛托夫就此事向立陶宛駐莫斯科公使保證,在立陶宛國土上將不會發生軍事行動。事實上,蘇聯政府此時已準備向德國要求,把立陶宛並入它自己的利益範圍,這一要求已寫進9月28日蘇德協定附屬議定書中。此項交易的一部分內容是:當蘇聯為了保護其利益“在立陶宛領土上采取特別措施”時,立陶宛西南部一條狹長地帶,被規定為更正常的邊界線而“劃歸”德國。
蘇聯政府的計劃,正如莫洛托夫在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到達莫斯科前幾小時對舒倫堡所說的,是把維爾紐斯地區給立陶宛,同時暗示立陶宛必須把這條狹長地帶割讓給德國。這一建議引起了舒倫堡的警惕,他在10月3日向德國外交部報告時評論說:“這樣,就使我們看起來象是搶奪立陶宛領土的‘強盜’,而蘇聯政府倒象是施主了。”第二天,他接到指示,要他要求莫洛托夫不要與立陶宛人談判割讓這塊狹長地帶的問題。但這一指示下達得太遲了。與此同時,莫洛托夫出於對德國的“忠誠”,已把此事同烏爾布希斯談過,後者聽了感到“驚愕和憂愁”,因為立陶宛許多知名人士的家就在這塊有爭議的土地上。
斯大林要求德國人“暫”不堅持要立陶宛割讓這塊領土。既然這樣,裏賓特洛甫就要求莫斯科秘密交換信件,進一步肯定:“萬一蘇聯派出軍隊進駐立陶宛”,將不占領這塊領土;而且,蘇德協定有關這一部分的實施日期,應由德國政府選定。關於這兩點,莫洛托夫在10月8日致舒倫堡的信中作了肯定答複。
於是,維爾紐斯市及其周圍地區,就根據莫洛托夫和烏爾布希斯10月10日簽署的互助條約“轉讓”給了立陶宛。蘇聯軍隊在這一日期之前已從維爾紐斯撤走。10月28日,立陶宛軍隊開進了這個懷念已久的古城。當時流亡在外的波蘭政府提出了抗議。對它來說,維爾紐斯依然是一個波蘭城市,有著許多波蘭民族的古跡和傳統。至於建議把立陶宛領土轉讓給德國一事,德國駐考那斯公使告訴立陶宛政府,德國政府還來不及考慮到修改邊界問題。
蘇聯立陶宛條約使蘇聯有權在立陶宛保持一支不超過兩萬人的軍隊,軍隊駐防的具體地點沒有規定。條約規定,在一旦遇到對立陶宛構成侵略威脅,或通過立陶宛領土對蘇聯構成侵略威脅時,雙方再共同協商。這項條約的期限為十五年,不同於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條約的期限為十年。在其他方麵,這一條約和上述兩個條約完全相同。同樣,也包括一項商業協定,期望大幅度增加締約雙方之間的貿易額。
10月下半月,紅軍和俄國空軍在這三個國家駐紮下來,從而對東普魯士與芬蘭灣之間波羅的海沿岸有效的陸、海軍控製得到了保證。列寧格勒往南的通道,在十月**以後曾一度受到尤登尼奇將軍和別爾蒙特阿瓦洛夫的白俄軍隊的威脅,這時排除了潛在的侵略。有謠言說,正在計劃建造一道針對東普魯士的“馬其諾防線”――援引當時的術語。
蘇聯的行動首先是根據戰略考慮確定的。這與1939年夏天斯大林對英、法政府的要求是一致的,而據丘吉爾回憶,高爾察克海軍上將的白俄政府在1920年也曾堅決認為,在波羅的海國家的基地對於保衛俄國首都是必要的。蘇聯在此事發生後不久,伏羅希洛夫元帥在慶祝11月**節的集會上對武裝部隊的講話中聲稱,俄**隊駐在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是為了這些國家的安全,也是為了蘇聯的安全,而不是去幹涉波羅的海國家的內政。
當時莫斯科的政治意圖究竟是什麽?舒倫堡於1939年10月3日發出的一份電報中,在談到把立陶宛的那條狹長地帶轉讓給德國一事時,建議這一行動應推遲到“蘇聯實際並吞了立陶宛之後……;關於立陶宛的安排,原先是根據這個主意作出的”。舒倫堡的話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把波羅的海國家並入蘇聯的主意,是否就是蘇聯統治者當時的主要考慮,值得懷疑。看來,更可能的是他們考慮到軍事方麵。固然,莫洛托夫與門特斯談判時提到了彼得大帝。但是,以其“驚人的軍事知識和記憶數字的本領”而給門特斯留下印象的斯大林,考慮得更周到,話也說得更直言不諱。他在談到英國“企圖”把瑞典卷入戰爭時,就預言戰爭將是長期的,而且牽涉麵甚廣,盡管此時正是閃電戰在波蘭迅速得到成功的日子。考慮到自己國家的形勢,他說:“在國家社會主義與**之間始終存在差別。”接下來,他的話變得更為清楚明確。他說,德國進攻波羅的海同家是可能的。在曆史的進程中,“一個意想不到的變化發生了,但是不能因此而有恃無恐。我們必須及時作好準備。誰要是無所準備,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此時蘇聯政府心目中的頭等大事,看來是安全,而不是擴張。然而,由於考慮到與德國新建的友誼,蘇聯把它在波羅的海地區的行動暫時解釋為防備英國可能采取行動的對策,同時仍然強調尊重波羅的海國家的主權。莫洛托夫在10月31日的講話中說:“所有……關於波羅的海國家將實行蘇維埃化的胡言亂語,隻能有利於我們的共同敵人,有利於一切反蘇的煽動者。”
可是,這種新的友誼並未驅散莫斯科的疑慮。德國向芬蘭灣和波羅的海沿岸派出幾艘海軍艦艇以控製商船運輸的計劃,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根據與德國達成的諒解,這一地區劃入蘇聯的利益範圍,蘇聯在這裏有著重要的戰略利益。此外,這一軍事行動也可以認為是德國親芬蘭的表示。莫洛托夫要求德國,把針對商船運輸的戰事――盡管這場戰事是合乎需要的――限製在波羅的海瑞典海岸的一邊。柏林答應照辦。
因而,直到那時為止,波羅的海國家還沒有明顯的要被並入蘇聯的威脅。但是時代的症候是清楚明白的。納粹德國與蘇聯之間的衝突,象老虎鉗一樣把波羅的海國家夾在中間。寄托於蘇德協定而幸存的希望,就和這個協定本身一樣虛幻。當這一時刻終於降臨到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頭上時,它們在1939年5月31日與德國締結的條約便全然失效。當蘇聯對它們提出要求時,它們沒有從德國得到絲毫支援。至於立陶宛,德國作了一個軟弱元力的表示。但是,波羅的海各國政府的代表必須去莫斯科,在莫斯科決定了波羅的海國家的命運。(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談起在莫斯科的經曆時說)討論是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沒有任何牽製和約束。隻是在討論快結束時,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表現出有些不耐煩。拉脫維亞總理門特斯講到他自己在莫斯科的會談時說:“既沒有草率從事,也沒有威脅恫嚇。”可是,除了簽字,也別無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