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誰都靠不上


    這就是工黨在1935年3月上台時的情形。首相約翰?尼加德斯沃爾德是讚成和平主義的,而外交大臣哈夫丹?科特教授和國防大臣弗雷德裏克?蒙森則是道道地地的和平主義者。反對科特的人擔心,他是一個學者,他的外交政策可能不切實際,但是後來證明,這種擔心是沒有根據的。科特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例如在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的衝突中,他非常不情願以任何方式使挪威承擔義務,雖然他沒有做過任何一件事可被說成是不履行國際聯盟盟約規定的義務。根據這種外交政策,挪威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中第一個(結果也是唯一的國家)批準與英國在1938年12月訂立的海軍條約,這個條約被看作是普遍同意限製海軍軍備的一種準備。


    在挪威同其斯堪的納維亞鄰國的關係上。科特的政策為一種極端審慎和拒絕同它們討論軍事問題的立場所支配。他的理由是軍事上的合作將導致挪威防禦力量的加強,而在科特看來,這就等於重整軍備,他對此堅決反對。因此,難怪在開戰以前不久,希特勒問挪威是否感到受威脅,並表示要同挪威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得到的答複都是“不”。科特認為(挪威議會也有同樣看法)這樣一個條約在平時固然沒有必要,在戰時也沒有價值,而且,它還可能給人這樣的印象,以為挪威比其他國家對德國更友好。這將是挪威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他們雖然渴望繼續置身於戰爭之外,可是內心卻向著盟國。挪威政府之所以拒絕英、法兩國於1939年初要求挪威組織“和平陣線”的某些非正式建議,正與這種想保持中立的願望相一致。挪威議會議長c?j?漢布羅認為,這樣的保證不值得想望,他的理由是,“單從一個方麵得到保證的中立,一旦發生情況,就不再成為中立了”。


    於是,直到1939年夏天,挪威政府在大多數人民的支持下,對所有的外國一直保持著正確的態度。挪威已使自己免除了按照國際聯盟盟約規定的參加製裁的義務,它置身於一切歐洲國家集團之外,但是它同斯堪的納維亞鄰國在軍事之外的其他領域訂有合作的計劃。挪威的工黨政府主要是和平主義的,但是有跡象表明,這個黨正在分裂,因為有些黨員認識到,德國事態的演變可能威脅挪威的民主製度。不幸的是,還沒有等到這種感覺能夠具體變成有效的行動,挪威就遭受了戰禍。挪威人奉行反對防衛的政策為時已經過久,從而無法迅速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且,在資產階級政黨中,仍對德國有些同情,對德國的想法有些欣賞,有幾家右翼的報紙正在發表這類觀點。同時,多年來的忽視所造成的後果,也不能一下子彌補過來。防務全然不足,甚至沒有統一的指揮。防務計劃由一個以文官為首的國防部掌管。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固然,國防委員會在1934年就已成立,但是直到1937年方始召集會議,到1939年9月1日才再度開會。民防的情況是可憐的。措施僅限於消極的防空,例如建造一些避彈所等。除了奧斯陸、卑爾根和四五個較大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均無積極的防空設施。戰後挪威議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當時的政府對挪威防務不足所應負的責任,據報告,科特、尼加德斯沃爾德和國防大臣都有責任。整個政府也逃脫不了責任,因為它有議會中大多數議員的支持。這大批的議員並不是因為政府的國防政策軟弱才支持政府,而是無視其國防政策軟弱而仍然支持政府的。


    就供應情況來說,采取的措施是比較有效的。1938年3月國王下諭成立了一個應急委員會(kriseutvalg)來保障國內供應,並經議會表決,撥款一千五百萬克朗作為經費。這個委員會一直維持到1939年秋季為一個新成立的供應部所代替。由於對議會原來批準撥款時的決定任意作了解釋,到1939年6月30日已購買了價值一千萬克朗的貨物,並繼續進行購買。已有的糧食供應預計足以應付三個月至九個月,人造肥料的供應可應付一年至兩年半。石油的供應估計足以應付兩個月的消費,但是石油在1939年9月被征發供防務之用,並立刻實行了定量配給。


    哈康國王在1939年9月1日正式宣布挪威中立,挪威又是參加9月1日和3日的斯堪的納維亞中立宣言的一方。斯堪的納維亞各國之間就中立而產生的問題繼續不時地進行磋商。德國立刻向挪威保證,隻要它堅持嚴格中立的政策,它的中立就將受到尊重。英國在9月22日也作出了同樣的諾言,“隻要德國尊重挪威的中立”。挪威的“中立警備部隊”於9月1日征集。10月19日,這支部隊在挪威北部有所加強,主要是因為俄-芬戰爭的緣故。


    內閣立刻作了一些變動。有兩個主要的變動,一是免除了首相在政府部門的兼職,一是成立了以特呂格韋?賴伊為領導的供應部。12月間,國防大臣蒙森因健康不佳引退,由伯奇?揚伯格上校接任。任命一個軍人執掌此職,是鑒於國際局勢的嚴重,希望使防務問題脫離黨派的政治競爭。可是,任命揚伯格後來證明是一個錯誤,因為他不能勝任,但是他的任命卻麻痹了政府,使之產生了毫無根據的安全感。1940年1月初,曾提出成立聯合政府的建議,但由於首相強烈反對而遭否決。於是工黨政府繼續執政直到遭受入侵。


    盡管各交戰國曾作過保證,但挪威的地理位置還是使它很快就開始受到海上戰事的影響。德國人擊沉挪威的船隻,而英國人則限製挪威的對外貿易。可是,挪威繼續同這兩個交戰國保持著商業上的關係——雖然這種關係在日益減弱,並且以招致德國方麵和法-英方麵的不滿為代價。(.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德國警告挪威和其他中立國家不要聽從英國的要求,為英國封鎖德國提供方便;德國抗議挪威全國船主協會同英國簽訂合約,把半數的挪威商船租給盟國。而盟國則對瑞典北部的鐵礦砂通過挪威的領海運往德國日益表示惱怒。


    1939年9月19日,丘吉爾作出了第一次嚐試,企圖使德國不能得到瑞典供應的鐵礦砂,他向白廳的同僚們提出了一個建議,要在挪威領海內的航道上布雷,從而把運載礦砂的船隻逼入公海。他完全懂得:這個行動會遭到反對,而且德國可能對挪威進行報複,但是他認為,出於戰爭的需要,英國非采取這樣的行動不可。這一次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可是他在11月27日重新提出這個問題,12月16日傳閱了一份有關此事的備忘錄,內閣在22日對此事予以考慮。在這期間,盟國的報紙刊登了德國在挪威沿岸擊沉一些盟國船隻的消息;但是後來知道,隻有一條船實際上是被一艘在挪威領海內活動的德國潛艇擊沉的。1940年1月6日,挪威政府得到正式通知,“英國政府正在采取適當措施以阻止德國船隻在挪威領海內行駛和進行貿易活動”,為此,英國海軍有必要不時“進入挪威領海並采取行動”。應科特的請求,哈康國王就此事向喬治國王說項,使這一決定撤銷了。可是,英國政府對德國通過挪威領海從瑞典運輸礦砂一事仍繼續關注,因此科特作了嚐試,企圖說服瑞典把一部分運輸從北海之濱的挪威港口納爾維克轉移到波羅的海之濱的瑞典港口律勒歐,但是沒有成功,可以料到,主要是由於這種轉移可能對瑞典與盟國的關係產生有害的影響。1940年1月底,英國建議挪威自己在其領海內布雷,挪威政府答應予以考慮。但是這個建議直到3月20日才交給國防部,3月的下半月,科特向英國政府並向盟國的報界提出,還是把這件事擱置起來對盟國有利,因為運至英國的礦砂增加了,而運往德國的礦砂則減少了。同時,俄-芬戰爭(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已使挪威以及瑞典麵臨著局部被盟國軍隊占領的危險,盟軍在支援芬蘭的途中,順便會控製納爾維克和瑞典鐵礦區。


    在此期間,還有一些小的侵犯挪威中立的行為發生,如交戰國的飛機飛越挪威領土。這類事件發生以後,隻要能辨認出非法侵入的飛機的國籍,挪威總是立即向進犯國提出抗議。德國政府通常予以否認,而英國人(在芬蘭戰事中還有俄國人)通常則承認侵入並道歉。交戰國軍艦進入挪威領海,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果;不過,在這個階段,這種事情難得發生。美國商船“弗林特市”號被德國海軍俘獲,是比較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國際法中對如何釋放被交戰國在中立國領海內俘獲的中立國船隻,沒有任何條款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挪威人允許這條船沿著挪威海岸繼續航行。可是,當它的德國船長將船在豪格鬆停泊時,法律上的地位就改變了,挪威當局立刻放掉了這條船,把船上的德國軍官和押送該船的船員扣留了起來。德國人提出強烈抗議並加威脅,但是當柏林方麵知道挪威人企圖行使國際法賦予他們的權利時,抗議就漸漸地平息了。挪威在這件事上采取的行動,提高了挪威政府的威望;但是在別的事上,尤其在德國海軍輔助艦“韋斯特瓦爾德”號的事件上,挪威對德國卻表現了不必要的順從。在戰爭的這個階段,影響挪威中立的最重要的海軍行動,是英國海軍於1940年2月16日采取的,當時驅逐艦“哥薩克”號駛入耶辛峽灣,並強行靠攏德國的海軍艦艇“阿爾特馬克”號(它是“斯比伯爵”號的輔助艦)。海軍上校(後為爵上海軍元帥)菲利普?維安率領的一支隊伍強登敵艦,打敗了德國船員,救出了被“斯比伯爵”號俘虜而藏在“阿爾特馬克”號上的二百九十九名英國戰俘。在戰鬥中放了幾槍,打死了四個德國人。按照這件事的是非曲直而論,英國的行動無疑是值得同情的,而英國政府也有可以爭辯的法律依據。挪威白皮書聲稱挪威人允許“阿爾特馬克”號駛入挪威的“外部”領海是有理由的,不過批評了艦隊司令——他得到外交委員會的支持——讓這條船通過卑爾根軍港。但是另一方麵,就在這同一份白皮書中,他決定對“英國的破壞中立”不予抵抗,卻得到稱許,理由是“一個中立國如其中立受到侵犯,按照國際法它並無義務使用武力來對付顯然占優勢的兵力”,而且,“我們急於要避免,由於耶辛峽灣之戰的直接結果,挪威被卷入德國的一方作戰”。科特在挪威議會中所作的一次說明中,聲稱抵抗將是沒有意義的。這項聲明同科特給英國和德國外交官的通知是矛盾的,通知說,“不論發生什麽情況”,挪威今後將“開火”。但是,英國政府和德國政府這時終於感到,挪威沒有能力,也許甚至不願意,扞衛它的中立,這樣,德國對挪威的威脅就開始包含著不祥的凶兆。希特勒這時明確地決定入侵挪威,而英國人則決定在挪威領海內的航道布雷,希望借此挑動德國進攻挪威,從而為盟國的軍隊不以侵略者而以救星的身分在挪威登陸開辟道路。這時科特通過華盛頓方麵迫切要求盟國對挪威處境的危險表現更多的諒解;可是盟國對挪威的口氣也變了,英國的政治家們這時再三聲稱,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不應保持中立,而應為自身設想,參加到西歐國家一邊來。


    挪威從戰爭一開始就被卷入了海戰,但它的中立政策卻直到俄國進攻芬蘭時才在軍事-政治方麵經受了第一次嚴重的考驗。挪威人民的心情雖然都向著芬蘭,但是在負責的政治崗位上,卻沒有人準備按這種心情行事。尤其是首相,他利用了自己的全部權力來保持最嚴格的中立,而科特則心甘情願地執行了這項政策。此外,德國駐奧斯陸公使布羅爾再三警告挪威政府,說任何給予芬蘭軍事援助的正式行動將導致德國的報複。因此,政府不理會議會中以j?l?莫溫凱爾和漢布羅為首的在群眾中得到廣泛支持的少數人的意見,即要求執行一項與群情相一致的政策。盡管態度這樣謹慎小心,蘇聯政府在1月6日還是對挪威報紙上的反俄宣傳提出了抗議。挪威政府的答複是堅定而莊嚴的,認為這一指摘不正確而予以拒絕,強調了挪威保持中立的堅定決心。就官方來說,俄國政府對這個答複是滿意的,但是非官方的莫斯科廣播在1月15日卻說這個答複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局勢從未讓挪威忘記過,它這條國家之舟正在驚濤駭浪中航行;但是這並沒有阻止挪威人在中立條例的範圍內就自己能力所及給予芬蘭全力幫助。科特於12月14日在日內瓦說,雖然同瑞典給芬蘭的幫助相比,挪威的幫助似乎很少,“但是,在挪威,我們以前確實從來沒有募集到象幫助


    芬蘭這樣大量的金錢和東西。”此外,當盟國在1939年12月底照會挪威(和瑞典),要求提供方便,以通過斯堪的納維亞領土運送戰爭物資給芬蘭,這兩個國家都給予了方便,認為這樣做並不構成對中立的侵犯。另一方麵,當盟國在3月2日要求瑞典和挪威,萬一芬蘭呼籲盟國給予軍事援助時,準許盟國軍隊從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過境,這一要求卻在3月2日和3月4日先後為瑞典和挪威拒絕。隻有一次,能夠看到科特稍微放寬了他對中立的嚴格概念,那是當他參加考慮在1940年3月12日俄芬和約締結以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與芬蘭之間建立防務同盟的可能性的時候;但當蘇聯政府表明,這樣的條約將被看作芬蘭方麵破壞和約時,這個建議就被撤銷了。


    在“阿爾特馬克”號事件以後一星期,挪威同交戰國的貿易談判在奧斯陸達到了緊要關頭。德挪協定——它得到英國代表們的讚成——於2月23日簽字,而英挪協定卻直到3月11日方才辦妥,因為它需要得到英國各自治領的同意。1940年4月2日,張伯倫在下院提到貿易情況時,著重指出“我們締結的所有戰時貿易協定中,都有條款規定中立國自己國內的產品可出口到德國。”我們將要看到,他沒有明確提到礦砂的運輸,因為實際上這是瑞典的出口,但是科特認為,根據中立的條例並考慮到挪威在1939年9月1日給德國的保證,挪威必須準許並保護在它領海內的“和平運輸”。可是,英國加緊了對這條運輸線的控製,英國的軍艦有時還侵入挪威的領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異時空之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肥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肥羊並收藏異時空之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