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多米諾骨牌
丹麥議會於9月1日開會,就作出種種安排,保證國防力量足以捍衛國家中立的問題,聽取匯報。采取的措施是微不足道的――事實上主要隻是短期征集一年或二年期限的新兵。參謀總部在戰前要求的加強防禦工事的措施從未著手,封鎖道路、炸毀橋梁等準備工作也未進行。實際上,丹麥的一個軍事評論家米凱爾森上校說得不無道理,他說丹麥在1940年4月9日的命運,乃是“往日的疏忽大意和缺乏堅強意誌的結果。……丹麥人自哄自地養成了一種無憂無慮的心情,換句話說,他們有這個政府是自作自受。”1945年,在調查造成德國於4月9日占領丹麥事件的法庭上,蒙克供稱,當時的兵力足以捍衛丹麥的中立。一旦遭到公然進犯,增加兵力也不會有效地改善丹麥的境況。不過,還是采取了另外一些措施。12月間,議會設立了一個委員會,與國防大臣阿爾辛?安德森商討軍事措施,並使他與四個主要政黨的代表保持接觸。然而,戰後的調查證明,這位大臣並不總是把三軍參謀長向他提出的增加國防力量的要求通知該委員會,這些要求於1939年4月開始提出,隨著丹麥處境的日益危險而越發迫切。這些要求從來沒有得到過同意,可是陸軍部於1939年9月6日發布的命令也沒有被撤銷。這道命令說,“一旦丹麥領土遭到直接進攻,而進攻的敵意是明顯無疑的,那就必須以一切可資利用的手段來進行抵抗,而無需再下達任何命令,但一麵應適當注意當時的情況。”
9月4日,丹麥初次嚐到近處發生戰事的滋味。一架英國飛機在埃斯堡扔了一枚炸彈。9月底,“文迪阿”號被德國擊沉。這兩件事都沒有怎樣使人擔憂,10月3日,首相要全國放心,說“沒有發愁的理由。丹麥的中立得到了承認,我們同所有強國都友好相處。”不過,他也承認,將要日益感到戰爭的影響。尤其是供應的情況,除非保證經常有物資運到,否則隻能維持一段有限的時間。因此,不僅從戰略和軍事觀點,而且從供應觀點來看,丹麥也是軟弱的。所以,9月19日斯堪的納維亞各國首相和外交大臣在哥本哈根會晤,重申斯堪的納維亞的中立,並強調他們有權保持傳統的貿易關係,包括同各交戰國的貿易關係,以確保供應。
直至1940年4月9日,同所有交戰國的這些關係繼續保持得相當令人滿意。固然,英國的煤停止進口了,不得不進口劣質的德國煤來代替,而丹麥向英國的出口,由於德國的威脅,也在10月間全部停頓了。不過,到10月底,這些出口又有所恢複,雖然能夠看到,某些出口已經轉向了德國。丹麥從英國的進口也有下降的趨勢,部分是由於德國的壓力,而大半則由於海上的戰鬥所造成的。事實上,丹麥在1939年秋季已與德國達成諒解,認為向英國正常的農產品出口應當繼續下去,以保證丹麥可從英國進口主要的商品,但是丹麥政府對於上述所有這些事情僅限於官樣文章地提提抗議,每當丹麥有船在交戰國的戰鬥中遭到損失,不論是德國還是西方國家造成的,丹麥在提出抗議時總是唯恐對待兩者的態度有所軒輊。丹麥甚至參加奧斯陸公約國家、意大利和日本,共同抗議英國的一項決定:沒收一切從德國運出的貨物,而不問載貨船隻的國別。丹麥竭力撫慰德國而不去刺激德國,妄想盟國會體諒它的困難處境和全然無依無靠的情況。
1939年10月,丹麥不得不表明它對俄芬衝突的態度。雖然它和芬蘭沒有共同的邊界,因而它對芬蘭的命運關心的程度不能與挪威和瑞典相提並論,可是它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共同關注著這場衝突。丹麥參加了通過外交途徑來幫助芬蘭的努力,但也參加了10月18日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在這次會上芬蘭總統被告知,萬一他的國家遭到俄國進攻,則不能指望從其斯堪的納維亞鄰國得到軍事援助。當瑞典和挪威的誌願兵開始參加芬蘭軍隊時,丹麥的青年也參加了,雖然數目較少。還有相當數量的丹麥青年誌願到芬蘭工作,以把芬蘭青年替換下來去參軍。
1939年餘下的一段時間內,德國繼續對丹麥進行威脅,直至那年年底丹麥對德國的要求已順從到這樣地步,使德國無需預計會遇到任何認真的抵抗。1940年元旦,丹麥首相在一篇廣播演說中具體表明了他的政府的失敗主義態度,這篇演說後來以“hvadkandetnyde?”(有何用處?)而著稱。可是,它在全國造成了混亂,並且招致議會在幾個星期以後進行了一些反擊。它也使丹麥人更感到“通敵的意識”,雖然,可歎的是,這隻有對共產黨人來說是如此。人們對共產黨人由於俄德同盟而親德的態度備感憤慨,以致解除了共產黨人在工會中的職務。對於丹麥納粹黨員和其他地下納粹組織的活動(主要是在日德蘭南部),沒有采取措施加以禁止,而議會中的納粹黨議員如弗裏茨?克盧森和丹麥的德意誌少數民族代表延斯?莫勒博士這類人,則公開地進行親德活動。
1940年1月19日,丹麥議會一致通過一項決議,這是斯陶寧的元旦廣播的結果。決議說:“如果我們受到攻擊,不管攻擊我們的是誰,我們都要使用手中的防禦手段。”可是,後來並沒有采取行動來執行這項決議,也沒有作過進一步的防禦準備。
德國可能對丹麥采取行動,最早得到消息的是丹麥海軍司令部。1月8日,丹麥駐柏林海軍武官寇爾森上校向國內告急,說德國“將向丹麥施加壓力”,迫使丹麥允許德國在北日德蘭修建空軍基地。但丹麥海軍部並不把這個消息看作為進攻的預兆,因此就沒有把這個消息轉告參謀總部或外交部,不過國防大臣似乎得到過通知。2月13日,寇爾森上校再度發出警告,但是這次也未給蒙克知道,而且事實上仍是置之不理。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這時倒確實是在研究入侵丹麥和挪威的問題。
到2月底,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外交大臣在哥本哈根會晤,決定要求德國政府簽訂一項協定,以保護中立國到英國的航運。德國人同瑞典人定下了會談的確切日期,但到時間臨近時,他們未作解釋就取消了會晤。丹麥人則從未得到德國外交部的答複。在德國人取消與瑞典人會晤的同時,確鑿有據地流傳著德國調動軍隊和把船隻集中在施維訥謬德附近的消息,丹麥駐柏林公使館得到了十分確切的情報,證明人們擔心德國正在發動的攻擊可能針對著丹麥是有道理的。這使丹麥駐柏林公使館館員發出了一係列的私人信件、電話通訊和電報警告,其中大多數是由赫盧夫?薩黑公使發出的,最早的一封信是從1940年4月1日開始,使人遺憾的是,這封信竟被蒙克的一個部下毀掉了。對於這封信,蒙克根本沒有采取行動,但是4月4日,他同首相和國王討論了駐柏林公使館發來的進一步消息。4月5日,又在內閣會議上作了報告;但是內閣拒絕采取外交大臣提議的任何預防措施,認為薩黑的報告尚未確切到足以有理由這樣做。在建議采取的這些措施中,有把防守部隊的某些成員重征入伍和組織聯合政府等幾項。按照丹麥政府的要求,外交部的奧托?卡爾?莫赫爾司長與瑞典和挪威兩國公使進行了接觸,以弄清他們政府的看法。他們各自向他保證,本國政府認為從柏林來的消息言過其實。可是,瑞典公使漢密爾頓男爵的這個說法,與他的使館在同一天通知丹麥海軍當局德國即將對丹麥采取軍事行動這件事,兩者之間不一致得離奇。
丹麥人並沒有就這些傳聞同柏林的外交部交涉,其原因部分是由於丹麥前任外交大臣埃裏克?斯卡韋尼烏斯堅信,他能從德國駐哥本哈根公使馮?倫特-芬克口中套出真話。但是馮?倫特-芬克那時對所提到的進攻似乎毫不知情。4月5日、6日、7日,從薩黑處接到更多的消息。薩黑的情報並沒有喚起丹麥當局采取任何行動,隻是阿克塞爾親王因另外有事必須到柏林,不顧薩黑的憂慮,趁機拜會了戈林(但他是無法從戈林那裏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的)。可是丹麥駐柏林公使館的兩個高級官員卻自行決定,要引起公眾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險。他們把兩個知名而又受到信任的丹麥記者亞科布?克羅尼卡和黑爾格?克努森召到使館,要求這兩個記者向各自的報館發出“令人焦慮的急電”。於是,在4月5日、7日、8日的《國民日報》和4月6日、8日的《貝林時報》上,出現了震動人心的文章。《國民日報》在第一版上以頭號通欄標題登出了它的記者報道的要點。但是,這些警告已經為時過晚,已收不到任何實際的效果了。
4月8日星期一清晨,馮?倫特-芬克通知莫赫爾,英國在挪威領海布雷。這個消息,連同看到德國軍艦沿著丹麥海岸北駛和據報德國軍隊從倫茨堡開向丹麥邊境的事,在當天上午一起及時報告了內閣。但《國民日報》報館的又一次警告,說亞科布?克羅尼卡認為德國可能“在兩小時以內”采取“行動”,卻沒有被提到。參謀總部提出要把軍隊更朝邊界調動的要求被置之不理,但是得到了國王的同意,使所有的軍隊進入戰爭狀態(hφjestermberedskab)。
下午,馮?倫特-芬克提出了一個他稱為“私人的”、非正式的建議。他拜會了蒙克,並要求,鑒於英國布雷造成的嚴重局勢,如果丹麥由於英國行動的結果而受到“影響”,它應“表示諒解”。蒙克拒絕把此事提交其政府,因為他想不出有什麽理由丹麥的中立要受到侵犯,但如果受到任何侵犯,丹麥肯定將予以反擊。甚至可能發生額外征兵的問題。德國公使警告蒙克說,這樣做將是最最不幸的,並很可能為柏林方麵誤解。於是就為馮?倫特-芬克與斯陶寧安排在第二天進行一次會晤。在當天晚些時候舉行的外國使節的例會上,法國公使正式通知了布雷的事,但英國公使未接到要他發表聲明的指示。蒙克要求他們轉告法國和英國政府,丹麥政府對侵犯挪威中立的事深為關切。他說,“盟國的行動已大大地危及挪威和瑞典的局勢,而丹麥本身現在似乎較少受到直接威脅。”所有的公使顯然都與蒙克有同樣的看法,認為丹麥不致立刻有危險。
4月8日傍晚,馮?倫特-芬克催促蒙克答複當天上午向他提出的“問題”。蒙克和莫赫爾都記不起他曾提過什麽問題。原來是,德國公使曾提出,英國布雷的後果,可能把丹麥卷進去,希望丹麥對此有正式的答複;他也希望再度得到保證,丹麥不會進一步征兵。於是蒙克立刻為此草擬了一個聲明,用電話通知馮?倫特-芬克。他向這位公使保證,一旦遇到任何困難,丹麥政府將“本著曆來解決丹麥與德國之間的複雜問題時同樣的友好精神,努力予以消除。”
當天深晚,莫赫爾發現薩黑又有一份報告發到部裏等著他,報告指出,從施維鈉謬德出發的德國艦隊可能開往納爾維克,並警告丹麥政府沒有理由樂觀。德國對挪威的行動是否對德國有利,德國人自己會決定,不管丹麥政府怎樣想法。蒙克和莫赫爾認為這封電報沒有特別重要之處,因而未采取行動,盡管這封電報還有附言,說瑞典駐柏林公使推斷,德國的計劃是“完全或局部占領丹麥和挪威”。
4月9日淩晨4時,馮?倫特-芬克要求在二十分鍾之內同丹麥外交大臣在他的家中會麵。蒙克報告了首相,斯陶寧又通知了防守部隊的一些領導。馮?倫特-芬克遞給德國政府一份照會,宣告德軍正在越過邊界,在沿岸若幹地點登陸。他敦促對方不準丹麥軍隊抵抗,說這樣做隻能造成流血,他要求對方立即答複表明丹麥的態度,威脅說德國戰鬥機馬上就要飛到哥本哈根準備攻擊。外交大臣抗議這種侵犯丹麥中立的行為,並要求有時間向國王和首相報告。這一點得到了德國公使的讓步,但是他強調事情非常緊急。
與此同時,陸軍部和海軍部已得到報告,說入侵已經開始,並已在哥本哈根本身有登陸情況。淩晨5時剛過,斯陶寧、蒙克和國防大臣暨三軍
參謀長覲見了國王。他們一致認為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抵抗,盡管普裏奧爾將軍(陸軍參謀長)極力主張應當繼續抵抗下去。可是其餘在場的人爭論說,這樣做結果不會有什麽兩樣。丹麥政府仍然需要與德國政府達成和平解決,但是,在那種情況下,條件就不那麽有利了。會議在清晨6時結束,國王同意作出停止抵抗的決定。於是通知馮?倫特-芬克,說已下令防守軍隊停止戰鬥。邊境的守軍曾英勇地進行抵抗,損失了許多人。
在這次會議後,大臣們又碰了一次頭,決定在下午召開議會,並邀請反對黨參加政府。這個邀請被接受了。
1939年時,除了瑞典之外,挪威是歐洲唯一的從1814年以來享有持續的和平,即享有四個世代多的和平的國家。因此,當戰爭在1939年爆發時,挪威對自身的防衛毫無準備。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整個時期,挪威政府奉行的政策旨在把用於國防的費用和人力控製在最低限度,因為挪威愛好和平的傳統具有一種真正的道德上的標準。政府和人民都幻想世界正逐漸變得更加太平,把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正日益過時。他們幻想,國際間爭端的和平解決,已經很好地得到條約的保證,而國際聯盟這個國際性的組織也已經成立,它將進一步保證以和平的方法解決國際間的糾紛。因此,在挪威人的心目中,戰爭的危險即使沒有完全消除,也是大大地減少了。不過,對於推行一種能提供更有效的國防的政策,在挪威也不是沒有支持者。有兩個私人團體,挪威防務協會(nesforsvarsforening)和挪威海防協會(foreningenfornessjφforsvar)就做了大量工作,傳播有關防務的知識,喚起民眾對此關心;可是它們的會員人數很少。可以說,所有的政黨對挪威國防的削弱都負有責任,這是由1927年和1933年的兩項立法所造成的,後一項立法的條款並且是在不顧軍方激烈而斷然反對的情況下執行的。不過,在確定哪一方麵應負多少責任時,必須記住,從1927年起,工黨就是最強大的一個政黨,它的影響是任何執政的政府所不能忽視的。
丹麥議會於9月1日開會,就作出種種安排,保證國防力量足以捍衛國家中立的問題,聽取匯報。采取的措施是微不足道的――事實上主要隻是短期征集一年或二年期限的新兵。參謀總部在戰前要求的加強防禦工事的措施從未著手,封鎖道路、炸毀橋梁等準備工作也未進行。實際上,丹麥的一個軍事評論家米凱爾森上校說得不無道理,他說丹麥在1940年4月9日的命運,乃是“往日的疏忽大意和缺乏堅強意誌的結果。……丹麥人自哄自地養成了一種無憂無慮的心情,換句話說,他們有這個政府是自作自受。”1945年,在調查造成德國於4月9日占領丹麥事件的法庭上,蒙克供稱,當時的兵力足以捍衛丹麥的中立。一旦遭到公然進犯,增加兵力也不會有效地改善丹麥的境況。不過,還是采取了另外一些措施。12月間,議會設立了一個委員會,與國防大臣阿爾辛?安德森商討軍事措施,並使他與四個主要政黨的代表保持接觸。然而,戰後的調查證明,這位大臣並不總是把三軍參謀長向他提出的增加國防力量的要求通知該委員會,這些要求於1939年4月開始提出,隨著丹麥處境的日益危險而越發迫切。這些要求從來沒有得到過同意,可是陸軍部於1939年9月6日發布的命令也沒有被撤銷。這道命令說,“一旦丹麥領土遭到直接進攻,而進攻的敵意是明顯無疑的,那就必須以一切可資利用的手段來進行抵抗,而無需再下達任何命令,但一麵應適當注意當時的情況。”
9月4日,丹麥初次嚐到近處發生戰事的滋味。一架英國飛機在埃斯堡扔了一枚炸彈。9月底,“文迪阿”號被德國擊沉。這兩件事都沒有怎樣使人擔憂,10月3日,首相要全國放心,說“沒有發愁的理由。丹麥的中立得到了承認,我們同所有強國都友好相處。”不過,他也承認,將要日益感到戰爭的影響。尤其是供應的情況,除非保證經常有物資運到,否則隻能維持一段有限的時間。因此,不僅從戰略和軍事觀點,而且從供應觀點來看,丹麥也是軟弱的。所以,9月19日斯堪的納維亞各國首相和外交大臣在哥本哈根會晤,重申斯堪的納維亞的中立,並強調他們有權保持傳統的貿易關係,包括同各交戰國的貿易關係,以確保供應。
直至1940年4月9日,同所有交戰國的這些關係繼續保持得相當令人滿意。固然,英國的煤停止進口了,不得不進口劣質的德國煤來代替,而丹麥向英國的出口,由於德國的威脅,也在10月間全部停頓了。不過,到10月底,這些出口又有所恢複,雖然能夠看到,某些出口已經轉向了德國。丹麥從英國的進口也有下降的趨勢,部分是由於德國的壓力,而大半則由於海上的戰鬥所造成的。事實上,丹麥在1939年秋季已與德國達成諒解,認為向英國正常的農產品出口應當繼續下去,以保證丹麥可從英國進口主要的商品,但是丹麥政府對於上述所有這些事情僅限於官樣文章地提提抗議,每當丹麥有船在交戰國的戰鬥中遭到損失,不論是德國還是西方國家造成的,丹麥在提出抗議時總是唯恐對待兩者的態度有所軒輊。丹麥甚至參加奧斯陸公約國家、意大利和日本,共同抗議英國的一項決定:沒收一切從德國運出的貨物,而不問載貨船隻的國別。丹麥竭力撫慰德國而不去刺激德國,妄想盟國會體諒它的困難處境和全然無依無靠的情況。
1939年10月,丹麥不得不表明它對俄芬衝突的態度。雖然它和芬蘭沒有共同的邊界,因而它對芬蘭的命運關心的程度不能與挪威和瑞典相提並論,可是它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共同關注著這場衝突。丹麥參加了通過外交途徑來幫助芬蘭的努力,但也參加了10月18日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在這次會上芬蘭總統被告知,萬一他的國家遭到俄國進攻,則不能指望從其斯堪的納維亞鄰國得到軍事援助。當瑞典和挪威的誌願兵開始參加芬蘭軍隊時,丹麥的青年也參加了,雖然數目較少。還有相當數量的丹麥青年誌願到芬蘭工作,以把芬蘭青年替換下來去參軍。
1939年餘下的一段時間內,德國繼續對丹麥進行威脅,直至那年年底丹麥對德國的要求已順從到這樣地步,使德國無需預計會遇到任何認真的抵抗。1940年元旦,丹麥首相在一篇廣播演說中具體表明了他的政府的失敗主義態度,這篇演說後來以“hvadkandetnyde?”(有何用處?)而著稱。可是,它在全國造成了混亂,並且招致議會在幾個星期以後進行了一些反擊。它也使丹麥人更感到“通敵的意識”,雖然,可歎的是,這隻有對共產黨人來說是如此。人們對共產黨人由於俄德同盟而親德的態度備感憤慨,以致解除了共產黨人在工會中的職務。對於丹麥納粹黨員和其他地下納粹組織的活動(主要是在日德蘭南部),沒有采取措施加以禁止,而議會中的納粹黨議員如弗裏茨?克盧森和丹麥的德意誌少數民族代表延斯?莫勒博士這類人,則公開地進行親德活動。
1940年1月19日,丹麥議會一致通過一項決議,這是斯陶寧的元旦廣播的結果。決議說:“如果我們受到攻擊,不管攻擊我們的是誰,我們都要使用手中的防禦手段。”可是,後來並沒有采取行動來執行這項決議,也沒有作過進一步的防禦準備。
德國可能對丹麥采取行動,最早得到消息的是丹麥海軍司令部。1月8日,丹麥駐柏林海軍武官寇爾森上校向國內告急,說德國“將向丹麥施加壓力”,迫使丹麥允許德國在北日德蘭修建空軍基地。但丹麥海軍部並不把這個消息看作為進攻的預兆,因此就沒有把這個消息轉告參謀總部或外交部,不過國防大臣似乎得到過通知。2月13日,寇爾森上校再度發出警告,但是這次也未給蒙克知道,而且事實上仍是置之不理。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這時倒確實是在研究入侵丹麥和挪威的問題。
到2月底,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外交大臣在哥本哈根會晤,決定要求德國政府簽訂一項協定,以保護中立國到英國的航運。德國人同瑞典人定下了會談的確切日期,但到時間臨近時,他們未作解釋就取消了會晤。丹麥人則從未得到德國外交部的答複。在德國人取消與瑞典人會晤的同時,確鑿有據地流傳著德國調動軍隊和把船隻集中在施維訥謬德附近的消息,丹麥駐柏林公使館得到了十分確切的情報,證明人們擔心德國正在發動的攻擊可能針對著丹麥是有道理的。這使丹麥駐柏林公使館館員發出了一係列的私人信件、電話通訊和電報警告,其中大多數是由赫盧夫?薩黑公使發出的,最早的一封信是從1940年4月1日開始,使人遺憾的是,這封信竟被蒙克的一個部下毀掉了。對於這封信,蒙克根本沒有采取行動,但是4月4日,他同首相和國王討論了駐柏林公使館發來的進一步消息。4月5日,又在內閣會議上作了報告;但是內閣拒絕采取外交大臣提議的任何預防措施,認為薩黑的報告尚未確切到足以有理由這樣做。在建議采取的這些措施中,有把防守部隊的某些成員重征入伍和組織聯合政府等幾項。按照丹麥政府的要求,外交部的奧托?卡爾?莫赫爾司長與瑞典和挪威兩國公使進行了接觸,以弄清他們政府的看法。他們各自向他保證,本國政府認為從柏林來的消息言過其實。可是,瑞典公使漢密爾頓男爵的這個說法,與他的使館在同一天通知丹麥海軍當局德國即將對丹麥采取軍事行動這件事,兩者之間不一致得離奇。
丹麥人並沒有就這些傳聞同柏林的外交部交涉,其原因部分是由於丹麥前任外交大臣埃裏克?斯卡韋尼烏斯堅信,他能從德國駐哥本哈根公使馮?倫特-芬克口中套出真話。但是馮?倫特-芬克那時對所提到的進攻似乎毫不知情。4月5日、6日、7日,從薩黑處接到更多的消息。薩黑的情報並沒有喚起丹麥當局采取任何行動,隻是阿克塞爾親王因另外有事必須到柏林,不顧薩黑的憂慮,趁機拜會了戈林(但他是無法從戈林那裏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的)。可是丹麥駐柏林公使館的兩個高級官員卻自行決定,要引起公眾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險。他們把兩個知名而又受到信任的丹麥記者亞科布?克羅尼卡和黑爾格?克努森召到使館,要求這兩個記者向各自的報館發出“令人焦慮的急電”。於是,在4月5日、7日、8日的《國民日報》和4月6日、8日的《貝林時報》上,出現了震動人心的文章。《國民日報》在第一版上以頭號通欄標題登出了它的記者報道的要點。但是,這些警告已經為時過晚,已收不到任何實際的效果了。
4月8日星期一清晨,馮?倫特-芬克通知莫赫爾,英國在挪威領海布雷。這個消息,連同看到德國軍艦沿著丹麥海岸北駛和據報德國軍隊從倫茨堡開向丹麥邊境的事,在當天上午一起及時報告了內閣。但《國民日報》報館的又一次警告,說亞科布?克羅尼卡認為德國可能“在兩小時以內”采取“行動”,卻沒有被提到。參謀總部提出要把軍隊更朝邊界調動的要求被置之不理,但是得到了國王的同意,使所有的軍隊進入戰爭狀態(hφjestermberedskab)。
下午,馮?倫特-芬克提出了一個他稱為“私人的”、非正式的建議。他拜會了蒙克,並要求,鑒於英國布雷造成的嚴重局勢,如果丹麥由於英國行動的結果而受到“影響”,它應“表示諒解”。蒙克拒絕把此事提交其政府,因為他想不出有什麽理由丹麥的中立要受到侵犯,但如果受到任何侵犯,丹麥肯定將予以反擊。甚至可能發生額外征兵的問題。德國公使警告蒙克說,這樣做將是最最不幸的,並很可能為柏林方麵誤解。於是就為馮?倫特-芬克與斯陶寧安排在第二天進行一次會晤。在當天晚些時候舉行的外國使節的例會上,法國公使正式通知了布雷的事,但英國公使未接到要他發表聲明的指示。蒙克要求他們轉告法國和英國政府,丹麥政府對侵犯挪威中立的事深為關切。他說,“盟國的行動已大大地危及挪威和瑞典的局勢,而丹麥本身現在似乎較少受到直接威脅。”所有的公使顯然都與蒙克有同樣的看法,認為丹麥不致立刻有危險。
4月8日傍晚,馮?倫特-芬克催促蒙克答複當天上午向他提出的“問題”。蒙克和莫赫爾都記不起他曾提過什麽問題。原來是,德國公使曾提出,英國布雷的後果,可能把丹麥卷進去,希望丹麥對此有正式的答複;他也希望再度得到保證,丹麥不會進一步征兵。於是蒙克立刻為此草擬了一個聲明,用電話通知馮?倫特-芬克。他向這位公使保證,一旦遇到任何困難,丹麥政府將“本著曆來解決丹麥與德國之間的複雜問題時同樣的友好精神,努力予以消除。”
當天深晚,莫赫爾發現薩黑又有一份報告發到部裏等著他,報告指出,從施維鈉謬德出發的德國艦隊可能開往納爾維克,並警告丹麥政府沒有理由樂觀。德國對挪威的行動是否對德國有利,德國人自己會決定,不管丹麥政府怎樣想法。蒙克和莫赫爾認為這封電報沒有特別重要之處,因而未采取行動,盡管這封電報還有附言,說瑞典駐柏林公使推斷,德國的計劃是“完全或局部占領丹麥和挪威”。
4月9日淩晨4時,馮?倫特-芬克要求在二十分鍾之內同丹麥外交大臣在他的家中會麵。蒙克報告了首相,斯陶寧又通知了防守部隊的一些領導。馮?倫特-芬克遞給德國政府一份照會,宣告德軍正在越過邊界,在沿岸若幹地點登陸。他敦促對方不準丹麥軍隊抵抗,說這樣做隻能造成流血,他要求對方立即答複表明丹麥的態度,威脅說德國戰鬥機馬上就要飛到哥本哈根準備攻擊。外交大臣抗議這種侵犯丹麥中立的行為,並要求有時間向國王和首相報告。這一點得到了德國公使的讓步,但是他強調事情非常緊急。
與此同時,陸軍部和海軍部已得到報告,說入侵已經開始,並已在哥本哈根本身有登陸情況。淩晨5時剛過,斯陶寧、蒙克和國防大臣暨三軍
參謀長覲見了國王。他們一致認為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抵抗,盡管普裏奧爾將軍(陸軍參謀長)極力主張應當繼續抵抗下去。可是其餘在場的人爭論說,這樣做結果不會有什麽兩樣。丹麥政府仍然需要與德國政府達成和平解決,但是,在那種情況下,條件就不那麽有利了。會議在清晨6時結束,國王同意作出停止抵抗的決定。於是通知馮?倫特-芬克,說已下令防守軍隊停止戰鬥。邊境的守軍曾英勇地進行抵抗,損失了許多人。
在這次會議後,大臣們又碰了一次頭,決定在下午召開議會,並邀請反對黨參加政府。這個邀請被接受了。
1939年時,除了瑞典之外,挪威是歐洲唯一的從1814年以來享有持續的和平,即享有四個世代多的和平的國家。因此,當戰爭在1939年爆發時,挪威對自身的防衛毫無準備。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整個時期,挪威政府奉行的政策旨在把用於國防的費用和人力控製在最低限度,因為挪威愛好和平的傳統具有一種真正的道德上的標準。政府和人民都幻想世界正逐漸變得更加太平,把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正日益過時。他們幻想,國際間爭端的和平解決,已經很好地得到條約的保證,而國際聯盟這個國際性的組織也已經成立,它將進一步保證以和平的方法解決國際間的糾紛。因此,在挪威人的心目中,戰爭的危險即使沒有完全消除,也是大大地減少了。不過,對於推行一種能提供更有效的國防的政策,在挪威也不是沒有支持者。有兩個私人團體,挪威防務協會(nesforsvarsforening)和挪威海防協會(foreningenfornessjφforsvar)就做了大量工作,傳播有關防務的知識,喚起民眾對此關心;可是它們的會員人數很少。可以說,所有的政黨對挪威國防的削弱都負有責任,這是由1927年和1933年的兩項立法所造成的,後一項立法的條款並且是在不顧軍方激烈而斷然反對的情況下執行的。不過,在確定哪一方麵應負多少責任時,必須記住,從1927年起,工黨就是最強大的一個政黨,它的影響是任何執政的政府所不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