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陷入危機的美國
1911年3月25日,紐約的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場大火吞噬了坐落於曼哈頓的‘三角衣裙公司‘的廠房。大火來得如此突然,許多女工即刻死在縫紉機前。那些來得及逃跑的,在濃煙中摸索到出口,卻發現門全被反鎖住。頓時間,每個出口都堆滿了逃難者的屍體。頭發被燒著的女孩兒,從九層樓跳進了死亡。另有些女工則互相擁抱在一起跳樓。當她們的血肉之軀砸到混凝土的地麵時,街道都為之震顫。最後,146名女工死於非命。她們大部分是來自意大利、波蘭、俄羅斯的新移民(許多是猶太人)。幾千紐約市民聽到了救火車的警笛後跑到街頭,目睹了這場慘絕人寰的悲劇。
這所工廠,曾自許為模範工廠,條件要比當時的許多血汗工廠好得多。但是,在這裏做工的工人,最小的才七歲,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個小時,每周的工錢為三到十五美元。不僅如此,女工們還會因工作中的一點點小錯誤而被罰款。兩年前,她們不堪忍受而在工會的帶領下罷工。雖然罷工以工會的勝利而告結束,但罷工後每天早晨工廠就大門緊鎖:把工人關在門內做工,把工會的組織者排拒在門外。擁擠異常的車間,堆滿了易燃的布料。但每一層的出口都被反鎖上,以防止工人借上廁所而‘偷懶‘。這就是這場悲劇的由來。
幾天後,八萬紐約人為死者舉行葬禮。由他們組成的長龍在雨中緩緩地穿過市中心的第五大道。道路兩旁,是二十五萬名靜穆的市民。在城市大劇院的集會上,工會領袖roseschneiderman悲憤地說:‘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女孩子被活活燒死。每年我們都有幾千人被這樣摧殘‘
‘三角衣裙廠‘慘案震撼了全國。州政府派遣特別委員會進行調查。根據該委員會的建議,紐約州在四年內製定了56條法律,對工廠的防火和機械安全、工作時間等等進行了細致的規約,構成了全國最為徹底的勞動條例。火災觸動了全社會的良知。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工業社會所帶來的悲慘境遇:企業擴張到了難以想象的規模,收買了政治家,壟斷了行業利潤,並把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壓到最低的限度。對壟斷價格的操縱再加上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使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利潤。但是,成千上萬的工人(包括難以數計的兒童)在危險的廠房夜以繼日地工作,賺到的工錢還不足以養活自己。用一個工人的話說,‘這是一個貪婪的世界。人已經變得毫無意義。‘
從今天的角度來回顧這段曆史,‘三角衣裙廠火災‘恰恰發生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十字路口上。1911年正好是‘鍍金時代‘業已結束、‘進步主義‘運動風起雲湧的關頭。美國人不得不麵對一係列深刻的問題:資本主義還有道德基礎嗎?如果它偏離了我們的道德坐標的話,是否還能夠被糾正?是否值得被糾正?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值得保存嗎?資本主義能拯救自己嗎?在當時報紙上最著名的一幅漫畫是:一隻碩大猙獰的章魚,正在貪婪地吞噬整個工業城市。章魚的身上寫著醒目的大字:‘壟斷‘。
資本主義的工業**雖然起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但隻有到了十九世紀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才算開足了馬力,並伴隨著異常慘烈的‘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其中,1873-1879、1882-1885、1893-1896期間出現了三次大經濟危機,被稱為十九世紀的三次大蕭條。雖然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和歐洲都有過經濟蕭條,但那些蕭條多限於地方,力度小得多,恢複得也快。而這三次大蕭條,則如催枯拉朽、橫掃整個國家經濟,體現了資本主義正以其毀滅性的創造力或創造性的毀滅力轉化著人類的生活。
這一工業**的先鋒是鐵路。在工業化的英國和德國,一百英裏的鐵路大致能夠滿足貨運的需求。但是在地大物博的美國,則至少需要一千英裏。特別是美國向西部的迅速擴張,沒有鐵路則隻能如蝸牛般地緩緩蠕動。而1849年加州的掘金潮(californiagoldrush)和舊金山的誕生,已經使西進的人們急不可待。1862年,國會正式授予中太平洋鐵路(centralpacificrailroad)公司從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向東修建跨大陸的鐵路的權利;太平洋聯盟公司(unionpaciforporation)則獲得了從內布拉斯加州東部的奧馬哈(omaha)向西修建垮大陸鐵路的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慷慨的貸款、聯邦和州所授予的土地:每建成一百英裏鐵路,鐵路公司就可能獲得二百到四百平方英畝的土地。軍用工程專家grenvilledodge將軍為此加入太平洋聯盟,從歐洲移民中招募了大量廉價勞工,並以軍隊的紀律調動這支勞動大軍,創造了日進十英裏的鐵路建設奇跡。中太平洋公司則招募了一萬名中國勞工,修造了橫穿內華達岩石山區的最艱難的路段,甚至不得不以日進八英尺的速度掙紮。當這條線突破重岩、進入平原後,就和太平洋聯盟展開了以鐵路爭奪聯邦土地的激戰。兩家公司不惜修建了二百英裏的平行路段,直到聯邦政府命令它們停止競爭、把從東到西和由西至東的兩條線合攏。1869年5月10日,兩條線在尤他州會合,西部從此不再是鞭長莫及之地。
鐵路改變了世界。跨北美大陸鐵路的修通,使丹佛、洛杉磯等一係列都市崛起,並把整個西方經濟整合為一體。從科羅拉多到德州的大平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牛王國‘,其出產的牛肉不僅供應著美國東部的城市,甚至擺在了歐洲人的餐桌上。太平洋沿岸的木材,成了巴黎和倫敦家具的原料。西部出產的小麥、黃金,都成了國際市場上的主導。
鐵路**性地改變了工業規模,帶動了大企業的崛起。在1850年代,美國一個大型紡織廠所雇傭的工人也不過在八百上下。但到了1880年代早期,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就雇傭了五萬職工。當時經營鐵路的,經常是退役的將軍,因為隻有將軍才有領導這麽大規模組織的經驗。企業管理不斷科層化、專業化。貧困移民童工出身的卡耐基,正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在這種管理體係中迅速上升,24歲就掌管了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的西分部,並利用鐵路和其所帶動的其他工業對鋼鐵的需求,成為世界的鋼鐵大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鐵路整合了西方工業體係,把市場擴大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此時企業的生存,就要以規模為基礎。大企業的崛起,主要有橫向和縱向整合兩種手段。所謂橫向整合,就是擠垮或並購競爭對手、在一個行業內獲得壟斷,保證利潤;縱向整合,則是把從原材料到成品銷售在內的各個關節都納入一個公司的旗下,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降低成本。1865年,26歲的洛克菲勒從有異見的合夥人手中收購他們共同經營的一個小煉油公司,在叫價從500美元漲到72500美元後終於落入他手中。二十年後,他由此發展的標準石油公司控製了美國90%的煉油業。
這樣迅速的擴張,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泡沫。以鐵路為例,聯邦政府以頒授土地刺激鐵路的修建,各公司在巨額利潤麵前惡性競爭,不惜製造平行的線路,賠本殺價,甚至不惜收買政客,雇傭間諜、打手,不擇手段搞垮競爭夥伴。鐵路大王corneliusvanderbilt一度吹噓:‘法律?誰管什麽法律。難道我們不是已經獲得了權力?‘更重要的是,鐵路的修建需要巨大的投資,紐約股票交易市場吸納著美國和歐洲的資本,源源不斷地向鐵路輸血。一旦發現鐵路修建過剩、各公司在惡性競爭的價格戰中喪失了利潤,所崩解的就不僅是鐵路泡沫,而且是股市泡沫。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不僅前所未有的猛烈,而且一來就是全國的規模
資本主義的工業**雖然起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但隻有到了十九世紀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才算開足了馬力,並伴隨著異常慘烈的‘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其中,1873-1879、1882-1885、1893-1896期間出現了三次大經濟危機,被稱為十九世紀的三次大蕭條。雖然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和歐洲都有過經濟蕭條,但那些蕭條多限於地方,力度小得多,恢複得也快。而這三次大蕭條,則如催枯拉朽、橫掃整個國家經濟,體現了資本主義正以其毀滅性的創造力或創造性的毀滅力轉化著人類的生活。
這一工業**的先鋒是鐵路。在工業化的英國和德國,一百英裏的鐵路大致能夠滿足貨運的需求。但是在地大物博的美國,則至少需要一千英裏。特別是美國向西部的迅速擴張,沒有鐵路則隻能如蝸牛般地緩緩蠕動。而1849年加州的掘金潮(californiagoldrush)和舊金山的誕生,已經使西進的人們急不可待。1862年,國會正式授予中太平洋鐵路(centralpacificrailroad)公司從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向東修建跨大陸的鐵路的權利;太平洋聯盟公司(unionpaciforporation)則獲得了從內布拉斯加州東部的奧馬哈(omaha)向西修建垮大陸鐵路的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慷慨的貸款、聯邦和州所授予的土地:每建成一百英裏鐵路,鐵路公司就可能獲得二百到四百平方英畝的土地。軍用工程專家grenvilledodge將軍為此加入太平洋聯盟,從歐洲移民中招募了大量廉價勞工,並以軍隊的紀律調動這支勞動大軍,創造了日進十英裏的鐵路建設奇跡。中太平洋公司則招募了一萬名中國勞工,修造了橫穿內華達岩石山區的最艱難的路段,甚至不得不以日進八英尺的速度掙紮。當這條線突破重岩、進入平原後,就和太平洋聯盟展開了以鐵路爭奪聯邦土地的激戰。兩家公司不惜修建了二百英裏的平行路段,直到聯邦政府命令它們停止競爭、把從東到西和由西至東的兩條線合攏。1869年5月10日,兩條線在尤他州會合,西部從此不再是鞭長莫及之地。
鐵路改變了世界。跨北美大陸鐵路的修通,使丹佛、洛杉磯等一係列都市崛起,並把整個西方經濟整合為一體。從科羅拉多到德州的大平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牛王國‘,其出產的牛肉不僅供應著美國東部的城市,甚至擺在了歐洲人的餐桌上。太平洋沿岸的木材,成了巴黎和倫敦家具的原料。西部出產的小麥、黃金,都成了國際市場上的主導。
鐵路**性地改變了工業規模,帶動了大企業的崛起。在1850年代,美國一個大型紡織廠所雇傭的工人也不過在八百上下。但到了1880年代早期,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就雇傭了五萬職工。當時經營鐵路的,經常是退役的將軍,因為隻有將軍才有領導這麽大規模組織的經驗。企業管理不斷科層化、專業化。貧困移民童工出身的卡耐基,正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在這種管理體係中迅速上升,24歲就掌管了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的西分部,並利用鐵路和其所帶動的其他工業對鋼鐵的需求,成為世界的鋼鐵大王。
鐵路整合了西方工業體係,把市場擴大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此時企業的生存,就要以規模為基礎。大企業的崛起,主要有橫向和縱向整合兩種手段。所謂橫向整合,就是擠垮或並購競爭對手、在一個行業內獲得壟斷,保證利潤;縱向整合,則是把從原材料到成品銷售在內的各個關節都納入一個公司的旗下,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降低成本。1865年,26歲的洛克菲勒從有異見的合夥人手中收購他們共同經營的一個小煉油公司,在叫價從500美元漲到72500美元後終於落入他手中。二十年後,他由此發展的標準石油公司控製了美國90%的煉油業。
這樣迅速的擴張,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泡沫。以鐵路為例,聯邦政府以頒授土地刺激鐵路的修建,各公司在巨額利潤麵前惡性競爭,不惜製造平行的線路,賠本殺價,甚至不惜收買政客,雇傭間諜、打手,不擇手段搞垮競爭夥伴。鐵路大王corneliusvanderbilt一度吹噓:‘法律?誰管什麽法律。難道我們不是已經獲得了權力?‘更重要的是,鐵路的修建需要巨大的投資,紐約股票交易市場吸納著美國和歐洲的資本,源源不斷地向鐵路輸血。一旦發現鐵路修建過剩、各公司在惡性競爭的價格戰中喪失了利潤,所崩解的就不僅是鐵路泡沫,而且是股市泡沫。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不僅前所未有的猛烈,而且一來就是全國的規模
其實,對於拯救經濟來說,富蘭克林?羅斯福並不比胡佛更有什麽靈丹妙藥。胡佛有著完美無缺的品格和業績,也具有卓越的遠見。麵對危機,他所采取的‘反周期‘政府投入,顯然為羅斯福的‘新政‘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可惜,孤兒出身的胡佛,性格上木納寡言,甚至不屑於競選。所以有曆史學家稱:胡佛對民眾有巨大的同情心,也有明智正確的措施,可惜他沒有把這些表達出來。與此相對,羅斯福則是個卓越的演說家、公共關係大師。他一進白宮,就廢掉胡佛習慣的七道大菜,吃起十九美分的午餐,要與老百姓一起勒緊褲腰帶。這種作秀,對於貴族出身從小養尊處優的他來說並非易事。作為總統,他召集了近千次記者招待會,並設立了著名的‘爐邊談話‘。他利用剛剛普及的收音機對選民說:‘我的朋友,我要告訴你們最近幾天我們都作了什麽、為什麽要這樣作、下一步要怎麽走。‘在曆史上第一次,老百姓覺得總統定期會到自己的家裏來和自己聊天、匯報工作。不管生活多麽艱難,他們覺得總統是自己的總統,站在自己這一邊。
從1933到1935年是‘新政‘初期。羅斯福對應付危機並無把握。他告訴助手們要反複試驗,一招不靈再試一招,關鍵是要向人民顯示政府有所行動。在他就職演說後第二天(1933年3月5日),他宣布關閉銀行四天。為了減少恐慌,他把這四天稱為‘銀行節日‘。3月9日,他推動國會通過銀行緊急法案,使健康的銀行重新開門營業,並接受聯邦政府的支持,不良銀行則交聯邦政府整頓。3月12日,他在‘爐邊談話‘中向老百姓解釋了自己這樣做的理由。結果,當第二天銀行開門時,不僅瘋狂擠兌的現象沒有出現,存款量反而超出了提款量。隨後,他對最高到2500美元的銀行存款提供聯邦擔保,並於次年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以規範股市,逐漸穩定了金融市場。
不過,他重振經濟的計劃則並無明顯效果。最有意義的改革,還是在第二次‘新政‘中出台。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1935年被國會通過的‘社會安全法案‘。該法案對退休的和突然失業的人提供了基本的保護,不僅使人有了基本的安全感,也保證了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能力。這一法案的通過,象征著美國政治價值的根本性轉變: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取代了自由放任時代自助、個人責任的原則。這一政治價值,也隨著羅斯福以壓倒優勢獲得連任而被美國人民所肯定。
從1933年到1938年,‘新政‘持續了五年,從來沒有使美國走出大蕭條。真正讓美國走出大蕭條的,還是二戰:戰時經濟充分消化了美國過剩的生產力,長期兩位數的失業率一下子變成了零。不過,‘新政‘畢竟挽救了資本主義。希特勒的德國,以巨大的政府投入迅速走出了蕭條。從1933年到1939年,因為巨大的政府開支,德國的國債增加了四倍;美國同期的國債僅增加了50%。德國到了1936年就走出了蕭條。可惜其政治代價是法西斯的崛起。意大利也上演了大同小異的故事。‘新政‘雖然一度在‘羅斯福衰退‘中險些翻車,卻並沒有背離資本主義民主的基本原則。
[]
1911年3月25日,紐約的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場大火吞噬了坐落於曼哈頓的‘三角衣裙公司‘的廠房。大火來得如此突然,許多女工即刻死在縫紉機前。那些來得及逃跑的,在濃煙中摸索到出口,卻發現門全被反鎖住。頓時間,每個出口都堆滿了逃難者的屍體。頭發被燒著的女孩兒,從九層樓跳進了死亡。另有些女工則互相擁抱在一起跳樓。當她們的血肉之軀砸到混凝土的地麵時,街道都為之震顫。最後,146名女工死於非命。她們大部分是來自意大利、波蘭、俄羅斯的新移民(許多是猶太人)。幾千紐約市民聽到了救火車的警笛後跑到街頭,目睹了這場慘絕人寰的悲劇。
這所工廠,曾自許為模範工廠,條件要比當時的許多血汗工廠好得多。但是,在這裏做工的工人,最小的才七歲,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個小時,每周的工錢為三到十五美元。不僅如此,女工們還會因工作中的一點點小錯誤而被罰款。兩年前,她們不堪忍受而在工會的帶領下罷工。雖然罷工以工會的勝利而告結束,但罷工後每天早晨工廠就大門緊鎖:把工人關在門內做工,把工會的組織者排拒在門外。擁擠異常的車間,堆滿了易燃的布料。但每一層的出口都被反鎖上,以防止工人借上廁所而‘偷懶‘。這就是這場悲劇的由來。
幾天後,八萬紐約人為死者舉行葬禮。由他們組成的長龍在雨中緩緩地穿過市中心的第五大道。道路兩旁,是二十五萬名靜穆的市民。在城市大劇院的集會上,工會領袖roseschneiderman悲憤地說:‘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女孩子被活活燒死。每年我們都有幾千人被這樣摧殘‘
‘三角衣裙廠‘慘案震撼了全國。州政府派遣特別委員會進行調查。根據該委員會的建議,紐約州在四年內製定了56條法律,對工廠的防火和機械安全、工作時間等等進行了細致的規約,構成了全國最為徹底的勞動條例。火災觸動了全社會的良知。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工業社會所帶來的悲慘境遇:企業擴張到了難以想象的規模,收買了政治家,壟斷了行業利潤,並把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壓到最低的限度。對壟斷價格的操縱再加上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使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利潤。但是,成千上萬的工人(包括難以數計的兒童)在危險的廠房夜以繼日地工作,賺到的工錢還不足以養活自己。用一個工人的話說,‘這是一個貪婪的世界。人已經變得毫無意義。‘
從今天的角度來回顧這段曆史,‘三角衣裙廠火災‘恰恰發生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十字路口上。1911年正好是‘鍍金時代‘業已結束、‘進步主義‘運動風起雲湧的關頭。美國人不得不麵對一係列深刻的問題:資本主義還有道德基礎嗎?如果它偏離了我們的道德坐標的話,是否還能夠被糾正?是否值得被糾正?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值得保存嗎?資本主義能拯救自己嗎?在當時報紙上最著名的一幅漫畫是:一隻碩大猙獰的章魚,正在貪婪地吞噬整個工業城市。章魚的身上寫著醒目的大字:‘壟斷‘。
資本主義的工業**雖然起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但隻有到了十九世紀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才算開足了馬力,並伴隨著異常慘烈的‘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其中,1873-1879、1882-1885、1893-1896期間出現了三次大經濟危機,被稱為十九世紀的三次大蕭條。雖然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和歐洲都有過經濟蕭條,但那些蕭條多限於地方,力度小得多,恢複得也快。而這三次大蕭條,則如催枯拉朽、橫掃整個國家經濟,體現了資本主義正以其毀滅性的創造力或創造性的毀滅力轉化著人類的生活。
這一工業**的先鋒是鐵路。在工業化的英國和德國,一百英裏的鐵路大致能夠滿足貨運的需求。但是在地大物博的美國,則至少需要一千英裏。特別是美國向西部的迅速擴張,沒有鐵路則隻能如蝸牛般地緩緩蠕動。而1849年加州的掘金潮(californiagoldrush)和舊金山的誕生,已經使西進的人們急不可待。1862年,國會正式授予中太平洋鐵路(centralpacificrailroad)公司從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向東修建跨大陸的鐵路的權利;太平洋聯盟公司(unionpaciforporation)則獲得了從內布拉斯加州東部的奧馬哈(omaha)向西修建垮大陸鐵路的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慷慨的貸款、聯邦和州所授予的土地:每建成一百英裏鐵路,鐵路公司就可能獲得二百到四百平方英畝的土地。軍用工程專家grenvilledodge將軍為此加入太平洋聯盟,從歐洲移民中招募了大量廉價勞工,並以軍隊的紀律調動這支勞動大軍,創造了日進十英裏的鐵路建設奇跡。中太平洋公司則招募了一萬名中國勞工,修造了橫穿內華達岩石山區的最艱難的路段,甚至不得不以日進八英尺的速度掙紮。當這條線突破重岩、進入平原後,就和太平洋聯盟展開了以鐵路爭奪聯邦土地的激戰。兩家公司不惜修建了二百英裏的平行路段,直到聯邦政府命令它們停止競爭、把從東到西和由西至東的兩條線合攏。1869年5月10日,兩條線在尤他州會合,西部從此不再是鞭長莫及之地。
鐵路改變了世界。跨北美大陸鐵路的修通,使丹佛、洛杉磯等一係列都市崛起,並把整個西方經濟整合為一體。從科羅拉多到德州的大平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牛王國‘,其出產的牛肉不僅供應著美國東部的城市,甚至擺在了歐洲人的餐桌上。太平洋沿岸的木材,成了巴黎和倫敦家具的原料。西部出產的小麥、黃金,都成了國際市場上的主導。
鐵路**性地改變了工業規模,帶動了大企業的崛起。在1850年代,美國一個大型紡織廠所雇傭的工人也不過在八百上下。但到了1880年代早期,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就雇傭了五萬職工。當時經營鐵路的,經常是退役的將軍,因為隻有將軍才有領導這麽大規模組織的經驗。企業管理不斷科層化、專業化。貧困移民童工出身的卡耐基,正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在這種管理體係中迅速上升,24歲就掌管了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的西分部,並利用鐵路和其所帶動的其他工業對鋼鐵的需求,成為世界的鋼鐵大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鐵路整合了西方工業體係,把市場擴大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此時企業的生存,就要以規模為基礎。大企業的崛起,主要有橫向和縱向整合兩種手段。所謂橫向整合,就是擠垮或並購競爭對手、在一個行業內獲得壟斷,保證利潤;縱向整合,則是把從原材料到成品銷售在內的各個關節都納入一個公司的旗下,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降低成本。1865年,26歲的洛克菲勒從有異見的合夥人手中收購他們共同經營的一個小煉油公司,在叫價從500美元漲到72500美元後終於落入他手中。二十年後,他由此發展的標準石油公司控製了美國90%的煉油業。
這樣迅速的擴張,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泡沫。以鐵路為例,聯邦政府以頒授土地刺激鐵路的修建,各公司在巨額利潤麵前惡性競爭,不惜製造平行的線路,賠本殺價,甚至不惜收買政客,雇傭間諜、打手,不擇手段搞垮競爭夥伴。鐵路大王corneliusvanderbilt一度吹噓:‘法律?誰管什麽法律。難道我們不是已經獲得了權力?‘更重要的是,鐵路的修建需要巨大的投資,紐約股票交易市場吸納著美國和歐洲的資本,源源不斷地向鐵路輸血。一旦發現鐵路修建過剩、各公司在惡性競爭的價格戰中喪失了利潤,所崩解的就不僅是鐵路泡沫,而且是股市泡沫。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不僅前所未有的猛烈,而且一來就是全國的規模
資本主義的工業**雖然起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但隻有到了十九世紀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才算開足了馬力,並伴隨著異常慘烈的‘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其中,1873-1879、1882-1885、1893-1896期間出現了三次大經濟危機,被稱為十九世紀的三次大蕭條。雖然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和歐洲都有過經濟蕭條,但那些蕭條多限於地方,力度小得多,恢複得也快。而這三次大蕭條,則如催枯拉朽、橫掃整個國家經濟,體現了資本主義正以其毀滅性的創造力或創造性的毀滅力轉化著人類的生活。
這一工業**的先鋒是鐵路。在工業化的英國和德國,一百英裏的鐵路大致能夠滿足貨運的需求。但是在地大物博的美國,則至少需要一千英裏。特別是美國向西部的迅速擴張,沒有鐵路則隻能如蝸牛般地緩緩蠕動。而1849年加州的掘金潮(californiagoldrush)和舊金山的誕生,已經使西進的人們急不可待。1862年,國會正式授予中太平洋鐵路(centralpacificrailroad)公司從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向東修建跨大陸的鐵路的權利;太平洋聯盟公司(unionpaciforporation)則獲得了從內布拉斯加州東部的奧馬哈(omaha)向西修建垮大陸鐵路的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慷慨的貸款、聯邦和州所授予的土地:每建成一百英裏鐵路,鐵路公司就可能獲得二百到四百平方英畝的土地。軍用工程專家grenvilledodge將軍為此加入太平洋聯盟,從歐洲移民中招募了大量廉價勞工,並以軍隊的紀律調動這支勞動大軍,創造了日進十英裏的鐵路建設奇跡。中太平洋公司則招募了一萬名中國勞工,修造了橫穿內華達岩石山區的最艱難的路段,甚至不得不以日進八英尺的速度掙紮。當這條線突破重岩、進入平原後,就和太平洋聯盟展開了以鐵路爭奪聯邦土地的激戰。兩家公司不惜修建了二百英裏的平行路段,直到聯邦政府命令它們停止競爭、把從東到西和由西至東的兩條線合攏。1869年5月10日,兩條線在尤他州會合,西部從此不再是鞭長莫及之地。
鐵路改變了世界。跨北美大陸鐵路的修通,使丹佛、洛杉磯等一係列都市崛起,並把整個西方經濟整合為一體。從科羅拉多到德州的大平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牛王國‘,其出產的牛肉不僅供應著美國東部的城市,甚至擺在了歐洲人的餐桌上。太平洋沿岸的木材,成了巴黎和倫敦家具的原料。西部出產的小麥、黃金,都成了國際市場上的主導。
鐵路**性地改變了工業規模,帶動了大企業的崛起。在1850年代,美國一個大型紡織廠所雇傭的工人也不過在八百上下。但到了1880年代早期,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就雇傭了五萬職工。當時經營鐵路的,經常是退役的將軍,因為隻有將軍才有領導這麽大規模組織的經驗。企業管理不斷科層化、專業化。貧困移民童工出身的卡耐基,正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在這種管理體係中迅速上升,24歲就掌管了賓西法尼亞鐵路公司的西分部,並利用鐵路和其所帶動的其他工業對鋼鐵的需求,成為世界的鋼鐵大王。
鐵路整合了西方工業體係,把市場擴大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此時企業的生存,就要以規模為基礎。大企業的崛起,主要有橫向和縱向整合兩種手段。所謂橫向整合,就是擠垮或並購競爭對手、在一個行業內獲得壟斷,保證利潤;縱向整合,則是把從原材料到成品銷售在內的各個關節都納入一個公司的旗下,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降低成本。1865年,26歲的洛克菲勒從有異見的合夥人手中收購他們共同經營的一個小煉油公司,在叫價從500美元漲到72500美元後終於落入他手中。二十年後,他由此發展的標準石油公司控製了美國90%的煉油業。
這樣迅速的擴張,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泡沫。以鐵路為例,聯邦政府以頒授土地刺激鐵路的修建,各公司在巨額利潤麵前惡性競爭,不惜製造平行的線路,賠本殺價,甚至不惜收買政客,雇傭間諜、打手,不擇手段搞垮競爭夥伴。鐵路大王corneliusvanderbilt一度吹噓:‘法律?誰管什麽法律。難道我們不是已經獲得了權力?‘更重要的是,鐵路的修建需要巨大的投資,紐約股票交易市場吸納著美國和歐洲的資本,源源不斷地向鐵路輸血。一旦發現鐵路修建過剩、各公司在惡性競爭的價格戰中喪失了利潤,所崩解的就不僅是鐵路泡沫,而且是股市泡沫。繁榮-蕭條的經濟周期不僅前所未有的猛烈,而且一來就是全國的規模
其實,對於拯救經濟來說,富蘭克林?羅斯福並不比胡佛更有什麽靈丹妙藥。胡佛有著完美無缺的品格和業績,也具有卓越的遠見。麵對危機,他所采取的‘反周期‘政府投入,顯然為羅斯福的‘新政‘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可惜,孤兒出身的胡佛,性格上木納寡言,甚至不屑於競選。所以有曆史學家稱:胡佛對民眾有巨大的同情心,也有明智正確的措施,可惜他沒有把這些表達出來。與此相對,羅斯福則是個卓越的演說家、公共關係大師。他一進白宮,就廢掉胡佛習慣的七道大菜,吃起十九美分的午餐,要與老百姓一起勒緊褲腰帶。這種作秀,對於貴族出身從小養尊處優的他來說並非易事。作為總統,他召集了近千次記者招待會,並設立了著名的‘爐邊談話‘。他利用剛剛普及的收音機對選民說:‘我的朋友,我要告訴你們最近幾天我們都作了什麽、為什麽要這樣作、下一步要怎麽走。‘在曆史上第一次,老百姓覺得總統定期會到自己的家裏來和自己聊天、匯報工作。不管生活多麽艱難,他們覺得總統是自己的總統,站在自己這一邊。
從1933到1935年是‘新政‘初期。羅斯福對應付危機並無把握。他告訴助手們要反複試驗,一招不靈再試一招,關鍵是要向人民顯示政府有所行動。在他就職演說後第二天(1933年3月5日),他宣布關閉銀行四天。為了減少恐慌,他把這四天稱為‘銀行節日‘。3月9日,他推動國會通過銀行緊急法案,使健康的銀行重新開門營業,並接受聯邦政府的支持,不良銀行則交聯邦政府整頓。3月12日,他在‘爐邊談話‘中向老百姓解釋了自己這樣做的理由。結果,當第二天銀行開門時,不僅瘋狂擠兌的現象沒有出現,存款量反而超出了提款量。隨後,他對最高到2500美元的銀行存款提供聯邦擔保,並於次年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以規範股市,逐漸穩定了金融市場。
不過,他重振經濟的計劃則並無明顯效果。最有意義的改革,還是在第二次‘新政‘中出台。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1935年被國會通過的‘社會安全法案‘。該法案對退休的和突然失業的人提供了基本的保護,不僅使人有了基本的安全感,也保證了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能力。這一法案的通過,象征著美國政治價值的根本性轉變: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取代了自由放任時代自助、個人責任的原則。這一政治價值,也隨著羅斯福以壓倒優勢獲得連任而被美國人民所肯定。
從1933年到1938年,‘新政‘持續了五年,從來沒有使美國走出大蕭條。真正讓美國走出大蕭條的,還是二戰:戰時經濟充分消化了美國過剩的生產力,長期兩位數的失業率一下子變成了零。不過,‘新政‘畢竟挽救了資本主義。希特勒的德國,以巨大的政府投入迅速走出了蕭條。從1933年到1939年,因為巨大的政府開支,德國的國債增加了四倍;美國同期的國債僅增加了50%。德國到了1936年就走出了蕭條。可惜其政治代價是法西斯的崛起。意大利也上演了大同小異的故事。‘新政‘雖然一度在‘羅斯福衰退‘中險些翻車,卻並沒有背離資本主義民主的基本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