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此次來西山,目的之一是走訪慰問西山的工農軍群眾,另外一個目的則是要研發蜂窩煤和相應的爐具,改善百姓冬季取暖的問題。
但這事還得從前幾日說起。
前幾天,朱由檢趁著休沐內閣都有空閑的時候,領著諸位閣老去了外城的普通百姓家裏走訪慰問。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內閣諸臣是反對的,理由自然是千金之子戒垂堂,萬一出個什麽意外,他們就是大明的罪人。
黃立極和施鳳來甚至揚言要一頭撞死在禦階之上,不過卻被其他閣老給拉住了。
麵對內閣一臉正氣的勸諫,朱由檢最後淡淡的來了一句。
“朕這一年來經常微服出巡,京城都快轉遍了,甚至諸位閣老的家裏朕也去過,隻不過汝等不知道罷了。”
朱由檢剛說完,內閣諸臣一個個嚇得都跪在了地上,數九寒天,背上一是一層冷汗,腦袋裏都在飛快的轉著,思量著家裏那些小兔崽子們最近有沒有惹禍。
然後心下發狠,準備回家再教訓一遍家人和下人,免得撞到經常微服出巡的天子身上,當然更要嚴守門戶,對於不相幹的人,切莫放進來。
朱由檢看著閣老們一臉驚恐的表情,暗覺好笑,隨後又道。
“不過韓卿家裏,朕沒去,就在外麵望了望。”
不過這句話,卻沒有引起韓爌的恐慌,相比於其他閣老,韓爌倒是心安的多。
韓爌是下台後又被當今天子起複的,而且受過閹黨的迫害,一家人連個自己的家都沒有,隻得住在祠堂裏麵,韓爌當時都要去祖墳裏撿祭品充饑。
要不是朱由檢起複了他,韓爌現在估計已經病餓而死了。
所以經此一難的韓爌性情大變,進京後,就住在朱由檢賜予的宅子中,然後雇了兩個老仆,一個跟著老妻操持家裏,一個跟他外出。
連出門上衙乘坐的轎子都是朱由檢給配的,連帶著轎夫和儀仗衛士都是朝廷花錢。
因為韓爌家裏人太少,所以朱由檢就沒法混進去了,隻能在外麵望了望便離開了。
朱由檢這話一說,便沒人敢再反對了,朱由檢趁機又道。
“汝等不要多想,朕與汝等此次出宮,主要是讓汝等看一看京城百姓的真實生活,知道百姓們整日都在愁什麽、盼什麽、想什麽。”
“隻有知道百姓們需要什麽,朝廷的政令才會有的放矢,才不會被下麵官吏的奏疏所欺瞞哄騙,發出的政令才不會上民害民。”
“兵事上有句話叫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俗語也講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由朕下達的每一條旨意都很重要,一旦有失,便是勞民害民。”
“所以朕才要經常出去走走看看,了解世間百態,知道奏疏上的那一個個冰冷的數字和文字的背後皆是活生生的人,下達旨意的時候才會慎重。”
群臣聽到這裏,又是叩拜高呼“天子聖明、天子仁德”,朱由檢不耐煩的擺了擺手,示意沒事別老拍馬屁。
“朕隻有一人兩眼,分身乏術,所以才讓汝等也多去民間走走看看,知道大明百姓現在已經困苦到什麽地步了,在施政之時才會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汝等都是國之幹城,大小政令皆出自內閣,一言一行皆關乎天下千萬子民的生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就不用朕講了吧,民生無小事啊。”
朱由檢有時候會蹦出一些新詞,一年多來,大臣們也都習慣了,這民生一詞也不是第一次說了,眾臣也都知道是什麽意思。
見眾臣又被教訓了一頓,朱由檢出宮的目的也達到了,便讓眾人起身,然後招呼王承恩上來,把閣老們領到偏殿去裝扮。
一炷香的時間之後,閣老們又回到了乾清宮,不過卻已不是蟒袍玉帶、滿殿朱紫了,而朱由檢也換上了一身公子打扮。
閣老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想笑又不敢笑,然後就低頭憋著,不過朱由檢卻不管這個。
“哈哈,閣老們還扮的真像,這要是走在外麵,妥妥的老員外,不碰上熟人肯定沒人知道這是當朝閣老。”
閣老們聞言,也是尷尬的笑了笑,然後等著朱由檢的下一步動作。
“咱們扮作樂善好施的富家翁,一人一車米麵,兩人一隊,各自去外城找個普通的巷子,送完為止,明天上午來乾清宮碰頭,朕要聽聽汝等的想法。”
說到這裏,朱由檢想了想又道。
“朕和韓卿一隊,汝等自己找伴,車子和錦衣衛的護衛都在西苑的北門等著。”
說著,朱由檢便領了韓爌現行出發了。
而剩下的五個內閣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攤開手麵麵相覷。
不過他們也不敢再多耽誤,很快便找好了伴,施鳳來和張瑞圖一隊,黃立極和孫承宗一隊,而李國普自己一隊。
一旁侍立王承恩默默的將這記了下來,等皇爺回來他得奏報的。
眾人在西苑北門分了手,各自帶著一車糧食往外城而去。
“韓卿,uu看書uuanshu.co 對於朕的這個做法,汝覺如何?”
去往外城的路上,朱由檢和韓爌坐在同一輛馬車上交談著。
“天子仁德,愛民如子,臣自覺得陛下此舉甚好,但臣覺得不易在大明推而廣之。”
“哦?說說看。”
朱由檢有些驚訝,便接著問道。
“天子仁德,吾等內閣輔臣亦皆是深受陛下教誨,確乃真訪真問,但天下官吏萬千,良莠不齊,訪民變擾民之事不得不防,甚至底層官吏幹擾,真訪也未必能得實情。”
朱由檢聞言,仔細的瞧了瞧韓爌,不覺自己起複韓爌真乃神來之筆。
有過底層人民生活經曆的人,確實與那些官僚士紳出身的官員有著不一樣的地方。
韓爌那幾年的經曆,對於底層人民和底層官吏是個什麽狀態,確實是了解到骨子裏了。
“韓卿所言甚是,聖人過泰山,曾言苛政猛於虎,但朕今日倒覺得,苛政未必出自朝廷,沒有哪個天子不想百姓豐衣足食,但吏治不清,好經難免也會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韓爌聞言,立時正襟危坐,知道天子對吏治又有了想法。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但這事還得從前幾日說起。
前幾天,朱由檢趁著休沐內閣都有空閑的時候,領著諸位閣老去了外城的普通百姓家裏走訪慰問。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內閣諸臣是反對的,理由自然是千金之子戒垂堂,萬一出個什麽意外,他們就是大明的罪人。
黃立極和施鳳來甚至揚言要一頭撞死在禦階之上,不過卻被其他閣老給拉住了。
麵對內閣一臉正氣的勸諫,朱由檢最後淡淡的來了一句。
“朕這一年來經常微服出巡,京城都快轉遍了,甚至諸位閣老的家裏朕也去過,隻不過汝等不知道罷了。”
朱由檢剛說完,內閣諸臣一個個嚇得都跪在了地上,數九寒天,背上一是一層冷汗,腦袋裏都在飛快的轉著,思量著家裏那些小兔崽子們最近有沒有惹禍。
然後心下發狠,準備回家再教訓一遍家人和下人,免得撞到經常微服出巡的天子身上,當然更要嚴守門戶,對於不相幹的人,切莫放進來。
朱由檢看著閣老們一臉驚恐的表情,暗覺好笑,隨後又道。
“不過韓卿家裏,朕沒去,就在外麵望了望。”
不過這句話,卻沒有引起韓爌的恐慌,相比於其他閣老,韓爌倒是心安的多。
韓爌是下台後又被當今天子起複的,而且受過閹黨的迫害,一家人連個自己的家都沒有,隻得住在祠堂裏麵,韓爌當時都要去祖墳裏撿祭品充饑。
要不是朱由檢起複了他,韓爌現在估計已經病餓而死了。
所以經此一難的韓爌性情大變,進京後,就住在朱由檢賜予的宅子中,然後雇了兩個老仆,一個跟著老妻操持家裏,一個跟他外出。
連出門上衙乘坐的轎子都是朱由檢給配的,連帶著轎夫和儀仗衛士都是朝廷花錢。
因為韓爌家裏人太少,所以朱由檢就沒法混進去了,隻能在外麵望了望便離開了。
朱由檢這話一說,便沒人敢再反對了,朱由檢趁機又道。
“汝等不要多想,朕與汝等此次出宮,主要是讓汝等看一看京城百姓的真實生活,知道百姓們整日都在愁什麽、盼什麽、想什麽。”
“隻有知道百姓們需要什麽,朝廷的政令才會有的放矢,才不會被下麵官吏的奏疏所欺瞞哄騙,發出的政令才不會上民害民。”
“兵事上有句話叫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俗語也講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由朕下達的每一條旨意都很重要,一旦有失,便是勞民害民。”
“所以朕才要經常出去走走看看,了解世間百態,知道奏疏上的那一個個冰冷的數字和文字的背後皆是活生生的人,下達旨意的時候才會慎重。”
群臣聽到這裏,又是叩拜高呼“天子聖明、天子仁德”,朱由檢不耐煩的擺了擺手,示意沒事別老拍馬屁。
“朕隻有一人兩眼,分身乏術,所以才讓汝等也多去民間走走看看,知道大明百姓現在已經困苦到什麽地步了,在施政之時才會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汝等都是國之幹城,大小政令皆出自內閣,一言一行皆關乎天下千萬子民的生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就不用朕講了吧,民生無小事啊。”
朱由檢有時候會蹦出一些新詞,一年多來,大臣們也都習慣了,這民生一詞也不是第一次說了,眾臣也都知道是什麽意思。
見眾臣又被教訓了一頓,朱由檢出宮的目的也達到了,便讓眾人起身,然後招呼王承恩上來,把閣老們領到偏殿去裝扮。
一炷香的時間之後,閣老們又回到了乾清宮,不過卻已不是蟒袍玉帶、滿殿朱紫了,而朱由檢也換上了一身公子打扮。
閣老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想笑又不敢笑,然後就低頭憋著,不過朱由檢卻不管這個。
“哈哈,閣老們還扮的真像,這要是走在外麵,妥妥的老員外,不碰上熟人肯定沒人知道這是當朝閣老。”
閣老們聞言,也是尷尬的笑了笑,然後等著朱由檢的下一步動作。
“咱們扮作樂善好施的富家翁,一人一車米麵,兩人一隊,各自去外城找個普通的巷子,送完為止,明天上午來乾清宮碰頭,朕要聽聽汝等的想法。”
說到這裏,朱由檢想了想又道。
“朕和韓卿一隊,汝等自己找伴,車子和錦衣衛的護衛都在西苑的北門等著。”
說著,朱由檢便領了韓爌現行出發了。
而剩下的五個內閣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攤開手麵麵相覷。
不過他們也不敢再多耽誤,很快便找好了伴,施鳳來和張瑞圖一隊,黃立極和孫承宗一隊,而李國普自己一隊。
一旁侍立王承恩默默的將這記了下來,等皇爺回來他得奏報的。
眾人在西苑北門分了手,各自帶著一車糧食往外城而去。
“韓卿,uu看書uuanshu.co 對於朕的這個做法,汝覺如何?”
去往外城的路上,朱由檢和韓爌坐在同一輛馬車上交談著。
“天子仁德,愛民如子,臣自覺得陛下此舉甚好,但臣覺得不易在大明推而廣之。”
“哦?說說看。”
朱由檢有些驚訝,便接著問道。
“天子仁德,吾等內閣輔臣亦皆是深受陛下教誨,確乃真訪真問,但天下官吏萬千,良莠不齊,訪民變擾民之事不得不防,甚至底層官吏幹擾,真訪也未必能得實情。”
朱由檢聞言,仔細的瞧了瞧韓爌,不覺自己起複韓爌真乃神來之筆。
有過底層人民生活經曆的人,確實與那些官僚士紳出身的官員有著不一樣的地方。
韓爌那幾年的經曆,對於底層人民和底層官吏是個什麽狀態,確實是了解到骨子裏了。
“韓卿所言甚是,聖人過泰山,曾言苛政猛於虎,但朕今日倒覺得,苛政未必出自朝廷,沒有哪個天子不想百姓豐衣足食,但吏治不清,好經難免也會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韓爌聞言,立時正襟危坐,知道天子對吏治又有了想法。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