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吃了一頓遲來的年夜飯,琛妹有些困了,便被王周氏抱到房裏睡了。
潤哥行完禮之後,也回到了自己的東廂房去把玩剛得的那套雨墨齋文房四寶了。
王周氏坐在燈前,仔細的看了看那兩匹上好的鬆江棉布,用手比劃著,琢磨著怎麽給全家都做身新衣比較合算。
而王懿仁則就著蠟燭,翻看他剛從同僚那裏借來的《萬國圖誌》。
明朝人夜生活並不豐富,士大夫們除了吃花酒之類的,也就是在家裏看看書了。
王周氏放下布匹,抬眼看了看專注看書的丈夫道。
“之前沒中進士時看書,咋當了官還看書,也不怕把眼睛都看壞了。”
“不看書不行啊,我在翰林院供職,職責之一就是備皇帝垂詢,要是被皇帝問住,那就坐蠟了,當今天子可不得了,懂得比禮部院的尚書都多,聽說還自己著書給閣老尚書們看,不過卻未曾得見。”
王懿仁將眼從書上挪開,瞅了一眼渾家,嘴上說著,心裏卻道:恐怕不是怕我看壞眼睛,而是舍不得這蠟燭吧。
“這皇上還真不錯,不僅學識淵博,為人也大方。”
王周氏說著又把那銀子掏了出來,又從裏麵數出一兩多銀子,遞給了王懿仁。
“省著點花!”
王懿仁笑著接過銀子,誇張的用著戲曲腔唱道:“謝,,,,娘子,,,,啊。。。。。。”
王周氏聞言,也被王懿仁逗笑了,白了他一眼,似是對王懿仁更似是對自己道:“唉,這日子可真好啊。”
隨後便吹滅了蠟燭。
在京城皆進入夢鄉之後,朱由檢卻剛剛睡醒。
昨天晚上熬到淩晨才睡,今天早上起的又早,所以在大朝會結束之後,朱由檢就到頭大睡了,直到入夜了,這才被餓醒。
洗了一把臉,朱由檢吃了點羊羹,實在睡不著,便拿起禦案上的折子看了看。
最高的那摞折子是百官們的新年賀表,朱由檢看了兩本,隨後就讓王承恩給搬走了。
隨後又拿起了禦案上剩下的幾本折子,翻看了起來。
雖然各地的衙門基本都封印休沐了,但是重大事件還是得及時上報的,而且內閣和通政司也沒有都休沐,朝廷的基本運轉還是要保持的。
朱由檢一一審過,除了貴州全境收複的報捷折子,基本也沒有什麽大事。
“今夜誰當值?”
“回皇爺,是韓爌韓閣老。”
王承恩小心的回話,心裏卻在打鼓,奏折裏可別有什麽不好的事。
“哦。”
朱由檢聞言應了一聲,然後便沒再說什麽。
王承恩頓時鬆了一口氣,沒事最好,可誰料天子下一句話差點讓他將手裏的拂塵給掉地上。
“王承恩,你說要是朕現在請韓閣老進宮來跟朕說說話是不是有些不妥啊。”
王承恩安撫了受到驚嚇的小心髒,有些為難的道。
“皇爺,宮門落鎖了,沒有急事開宮門,沒有這個規矩,而且要是韓閣老深夜進宮的事傳出去,還不知道外麵人會傳些啥呢。”
朱由檢聽了頓時對王承恩刮目相看,這小子跟著自己這一年多,看來本事也學了些。
朱由檢看了看王承恩,沒有再說什麽,不過心裏卻在暗歎:這明朝的夜生活可真是匱乏,要不要學宋朝開個夜市什麽的。
王承恩也看出來天子這是有些無聊了,白天睡得太多,現在估計是睡不著了。
王承恩挖空心思開始想有什麽可供皇帝娛樂的,想來想去也隻想出一個床笫之事。
可皇帝向來對這件事上比較節製,目前也隻寵幸了皇後,要不去皇後那裏?
王承恩剛想建言,但卻被朱由檢打斷了。
“好了,你們都下去吧,非朕叫,不要進來。”
王承恩狐疑的看了看朱由檢,朱由檢卻衝他揮了揮手,示意他們趕緊出去。
對於天子這種喜歡獨處的癖好,王承恩也有些不解,不過天子事不是他能過問的,隨後讓殿內的內侍都退了出去,然後自己關好門也出去了。
朱由檢見眾人都走了,心裏一樂,見外麵都沒了動靜,隨後就消失了。
掐著表,在船上的電腦室中打了三個小時的單機遊戲,實在困得不行,就回來睡覺了。
最近這段時間,朝廷無事,宮裏也無事,朱由檢實在覺得無聊,就去了西山。
西山的作坊也都放了假,但是畢懋升和宋應星卻沒有離開,盧象升遠在貴州,西山就隻有他倆坐鎮,跟西山的新軍軍士一起過年。
年前,朱由檢給西山的新軍和作坊工人的賞賜都發了下去,銀子和酒食都不缺,西山是朱由檢的根本,苛待誰也不會苛待西山的新軍和作坊的工人。
而且西山大元帥府成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已經給朱由檢創造了不少的財富。
上午,朱由檢親切的走訪慰問了新軍的訓練和生活情況,uu看書.ukanshu.m去新軍的食堂查看了每日的夥食,去宿舍查看了被子暖不暖和。
中午的時候,朱由檢在新軍大食堂和士兵們搞了一次大會餐。
下午的時候,朱由檢又去了西山的居民區,這裏的居民主要是遼東來的難民和京城附近收留的流民。
一年多來,居民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五六萬之多,在西山腳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城鎮,而且比普通縣城的規模還大。
這些人大部分都在西山的各個作坊裏幹活,有挖煤的、有做肥皂的、有幹毛紡的、有燒磚製坯的、有搭屋建房的、有幹鋼鐵冶煉的、還有在軍械廠的。
但盡管如此,目前西山的工業規模也隻能安排一部分人,要是將這些人全部的充分就業,還得繼續擴大產業規模。
而朱由檢此次去西山,就是要開展一個新的業務。
把圖紙拿給畢懋升看了,畢懋升覺得不難,很快就安排下麵的人去做了。
朱由檢從工部的各個作坊給畢懋升調來了不少技術高超的工匠。
經過一年多的重點培養,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可以獨擋一麵了,很多都能看懂圖紙了,畢懋升現在也不必事事躬親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潤哥行完禮之後,也回到了自己的東廂房去把玩剛得的那套雨墨齋文房四寶了。
王周氏坐在燈前,仔細的看了看那兩匹上好的鬆江棉布,用手比劃著,琢磨著怎麽給全家都做身新衣比較合算。
而王懿仁則就著蠟燭,翻看他剛從同僚那裏借來的《萬國圖誌》。
明朝人夜生活並不豐富,士大夫們除了吃花酒之類的,也就是在家裏看看書了。
王周氏放下布匹,抬眼看了看專注看書的丈夫道。
“之前沒中進士時看書,咋當了官還看書,也不怕把眼睛都看壞了。”
“不看書不行啊,我在翰林院供職,職責之一就是備皇帝垂詢,要是被皇帝問住,那就坐蠟了,當今天子可不得了,懂得比禮部院的尚書都多,聽說還自己著書給閣老尚書們看,不過卻未曾得見。”
王懿仁將眼從書上挪開,瞅了一眼渾家,嘴上說著,心裏卻道:恐怕不是怕我看壞眼睛,而是舍不得這蠟燭吧。
“這皇上還真不錯,不僅學識淵博,為人也大方。”
王周氏說著又把那銀子掏了出來,又從裏麵數出一兩多銀子,遞給了王懿仁。
“省著點花!”
王懿仁笑著接過銀子,誇張的用著戲曲腔唱道:“謝,,,,娘子,,,,啊。。。。。。”
王周氏聞言,也被王懿仁逗笑了,白了他一眼,似是對王懿仁更似是對自己道:“唉,這日子可真好啊。”
隨後便吹滅了蠟燭。
在京城皆進入夢鄉之後,朱由檢卻剛剛睡醒。
昨天晚上熬到淩晨才睡,今天早上起的又早,所以在大朝會結束之後,朱由檢就到頭大睡了,直到入夜了,這才被餓醒。
洗了一把臉,朱由檢吃了點羊羹,實在睡不著,便拿起禦案上的折子看了看。
最高的那摞折子是百官們的新年賀表,朱由檢看了兩本,隨後就讓王承恩給搬走了。
隨後又拿起了禦案上剩下的幾本折子,翻看了起來。
雖然各地的衙門基本都封印休沐了,但是重大事件還是得及時上報的,而且內閣和通政司也沒有都休沐,朝廷的基本運轉還是要保持的。
朱由檢一一審過,除了貴州全境收複的報捷折子,基本也沒有什麽大事。
“今夜誰當值?”
“回皇爺,是韓爌韓閣老。”
王承恩小心的回話,心裏卻在打鼓,奏折裏可別有什麽不好的事。
“哦。”
朱由檢聞言應了一聲,然後便沒再說什麽。
王承恩頓時鬆了一口氣,沒事最好,可誰料天子下一句話差點讓他將手裏的拂塵給掉地上。
“王承恩,你說要是朕現在請韓閣老進宮來跟朕說說話是不是有些不妥啊。”
王承恩安撫了受到驚嚇的小心髒,有些為難的道。
“皇爺,宮門落鎖了,沒有急事開宮門,沒有這個規矩,而且要是韓閣老深夜進宮的事傳出去,還不知道外麵人會傳些啥呢。”
朱由檢聽了頓時對王承恩刮目相看,這小子跟著自己這一年多,看來本事也學了些。
朱由檢看了看王承恩,沒有再說什麽,不過心裏卻在暗歎:這明朝的夜生活可真是匱乏,要不要學宋朝開個夜市什麽的。
王承恩也看出來天子這是有些無聊了,白天睡得太多,現在估計是睡不著了。
王承恩挖空心思開始想有什麽可供皇帝娛樂的,想來想去也隻想出一個床笫之事。
可皇帝向來對這件事上比較節製,目前也隻寵幸了皇後,要不去皇後那裏?
王承恩剛想建言,但卻被朱由檢打斷了。
“好了,你們都下去吧,非朕叫,不要進來。”
王承恩狐疑的看了看朱由檢,朱由檢卻衝他揮了揮手,示意他們趕緊出去。
對於天子這種喜歡獨處的癖好,王承恩也有些不解,不過天子事不是他能過問的,隨後讓殿內的內侍都退了出去,然後自己關好門也出去了。
朱由檢見眾人都走了,心裏一樂,見外麵都沒了動靜,隨後就消失了。
掐著表,在船上的電腦室中打了三個小時的單機遊戲,實在困得不行,就回來睡覺了。
最近這段時間,朝廷無事,宮裏也無事,朱由檢實在覺得無聊,就去了西山。
西山的作坊也都放了假,但是畢懋升和宋應星卻沒有離開,盧象升遠在貴州,西山就隻有他倆坐鎮,跟西山的新軍軍士一起過年。
年前,朱由檢給西山的新軍和作坊工人的賞賜都發了下去,銀子和酒食都不缺,西山是朱由檢的根本,苛待誰也不會苛待西山的新軍和作坊的工人。
而且西山大元帥府成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已經給朱由檢創造了不少的財富。
上午,朱由檢親切的走訪慰問了新軍的訓練和生活情況,uu看書.ukanshu.m去新軍的食堂查看了每日的夥食,去宿舍查看了被子暖不暖和。
中午的時候,朱由檢在新軍大食堂和士兵們搞了一次大會餐。
下午的時候,朱由檢又去了西山的居民區,這裏的居民主要是遼東來的難民和京城附近收留的流民。
一年多來,居民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五六萬之多,在西山腳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城鎮,而且比普通縣城的規模還大。
這些人大部分都在西山的各個作坊裏幹活,有挖煤的、有做肥皂的、有幹毛紡的、有燒磚製坯的、有搭屋建房的、有幹鋼鐵冶煉的、還有在軍械廠的。
但盡管如此,目前西山的工業規模也隻能安排一部分人,要是將這些人全部的充分就業,還得繼續擴大產業規模。
而朱由檢此次去西山,就是要開展一個新的業務。
把圖紙拿給畢懋升看了,畢懋升覺得不難,很快就安排下麵的人去做了。
朱由檢從工部的各個作坊給畢懋升調來了不少技術高超的工匠。
經過一年多的重點培養,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可以獨擋一麵了,很多都能看懂圖紙了,畢懋升現在也不必事事躬親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