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隨著子時中飛向天際的一支支絢麗煙花落下了帷幕,這一年的宮裏比以往任何一個年節都要平靜。
沒有爭寵的勾心鬥角,沒有謀害子嗣的悖倫之舉,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宮人之間的傾軋依然避免不了,不過卻比之前的任何一個帝王時期幹淨了不少,連帶著灑在後宮中的陽光都多了起來。
而且因為皇帝內帑的富裕,宮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另外,朱由檢不喜奢華、崇尚實用,無論是嬪妃還是宮人,落下的實惠都多了不少。
宮裏的月銀增加了,飯菜的質量提高了,居住的環境改善了,仗勢欺人、拉幫結派的大刁鐺突然之間就消失了。
隻要老實做事,宮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了一些安全感,而且因為有了一個寬仁的皇帝,宮裏的主子們對待宮人們也多了一分和氣。
沒有人天生喜歡爭鬥,如果可以選擇,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不好嗎?
以前是沒得選,身在宮中這個大染缸中,每個宮人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會身不由己的卷入爭寵、爭儲的宮鬥之中,隻有站隊才有活路,隻有抱團才能取暖,形單影隻、一心做事的人往往會成為別人作伐的棄子。
但現在,朱由檢就提供給了宮人們這樣的選擇,勤勉做事、別作妖才是晉升的唯一途徑。
在宮裏開展了一次大清洗之後,宮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敬畏這個紫禁城的新主人了,而且不僅是敬畏,還有打心裏的順從。
隨著天上的煙花散盡,崇禎二年徐徐拉開了帷幕,他會比崇禎元年還要好嗎?
是的!一年肯定比一年更好。
朱由檢看著天上的煙花,有了近兩年的施政經驗,朱由檢的信心更堅定了。
睡了三個時辰之後,朱由檢睜開了眼睛,雖然睡眠不足,眼睛還是紅紅的,但朱由檢卻有些興奮。
身邊的周婉言早就起來了,已經梳洗完畢,見皇帝醒了,便招來了宮女,伺候皇帝梳洗。
今天的任務很重,朱由檢得先去祭祀太廟,然後再去社稷壇拜謁天地,最後還得到皇極殿去主持大朝會。
而且得身穿全套的冕服,在凜冽寒風的冬日清晨站在戶外一兩個時辰,雖然這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但周婉言還是有些心疼。
不過朱由檢卻不懼寒冬,趁沒人的時候,朱由檢偷偷的在中衣外麵貼了幾個暖寶寶,再加上厚重的冕服,朱由檢渾身都是暖暖的。
用過早膳,收拾好行裝,殿外的儀仗已經布置完畢,朱由檢便出門上了禦輦。
而這時候,內閣的諸臣和六部九卿的主官全都在皇極門外候著了,作為當朝重臣,他們需要跟隨皇帝一起去祭祀太廟和拜謁天地。
而這些重臣中,如果能位列功臣,死後也是有可能配享太廟的。
“配享之典,國家所以報功而勸忠也,”功臣配享太廟是封建朝代用以表彰忠臣烈士的最高榮譽,這個製度源於周朝,其後曆朝曆代便延續了下來。
明朝太廟,地處午門外廣場東側,西側則是社稷壇。
明朝太廟配享分為東西二壁,東壁以親王配享,西壁則是功臣。
洪武年間,朱元璋定下了十二功臣配享太廟,分別是: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虢國公俞通海、蔡國公張德勝、趙國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泗國公耿再成、永一侯桑世傑。
以上皆是跟隨朱元璋起家的武將,而且太廟中沒有一個文臣,明初尚武之風可見一斑。
而到了永樂大帝朱棣靖難功成定都北京之後,永樂朝也有四位功臣跟隨朱棣配享太廟,分別是:
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寧國公王真和榮國公少師姚廣孝。
除了姚廣孝,其他三位也皆是武將。
不過,自姚廣孝之後,直到嘉靖年間,再也沒有一名文臣能配享太廟。
嘉靖之後,隨著文臣地位的崛起,不斷有大臣上書要將幾位名臣移入太廟配享,比如於謙、夏言等等,不過卻被曆代的皇帝給否決了。
文臣之中,也僅有兩個人配享太廟,一個是劉基劉伯溫,另一個就是姚廣孝,不過這兩個文臣卻都是以軍功的名義得以配享的。
盡管在土木堡之變後,文臣的地位不斷上升,但明朝的太廟配享卻仍以軍功為主。
當然朱由檢也不想改變這一祖製,當前大明正處在大航海時代,開疆拓土的軍功才是大明所需要的,文臣想要配享太廟也可以,取得軍功就好了。
皇極門外瑟瑟發抖的十幾名重臣看到皇帝的禦輦出來了,全都肅立站好,這等國家祭祀大典,容不得半點不敬。
都察院的劉宗周還在身邊站著呢,這時候被都察院的瘋狗們盯上,涉及祭祀大典,就不是尋常的殿前失儀那麽簡單了。u看書 .uuknhu
不過這些內閣輔臣的六部九卿的主官為朝官多年,定力早就練成了,早年間淩晨三四點就得出門上朝的基本功還沒有丟,凜冽寒風中,一個個行禮如儀。
不過相比於皇帝麵色紅潤的臉龐,這些重臣們的臉色卻有些鐵青。
看著老臣們都凍得不輕,朱由檢有些暗暗想笑,不過卻沒有多耽擱,走走或許暖和一些。
緊接著,帝王儀仗開路,身後重臣們依次站好,便浩浩蕩蕩的出午門,往太廟而去。
其後穿過六科值房長廊,出端門,過太廟街門,一行人便到了太廟前的廣場之上。
在這裏,朱由檢也不能再坐禦輦了,下了禦輦,領著眾臣,穿過太廟正門,朱由檢便到了太廟的正殿前。
看著朱由檢無懼寒風,神色坦然的做著自己的一套禮節,眾臣都有些驚奇。
眾臣中多是兩朝老臣,甚至還有三朝老臣,他們見過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祭祀過太廟,皆被凍得有失禮之處,但這少年天子卻能忍住心性,在數九寒天中仍能行禮如常。
於細微之處方見天子心性,被凍得瑟瑟發抖的老臣們紛紛在心裏暗自點頭。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沒有爭寵的勾心鬥角,沒有謀害子嗣的悖倫之舉,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宮人之間的傾軋依然避免不了,不過卻比之前的任何一個帝王時期幹淨了不少,連帶著灑在後宮中的陽光都多了起來。
而且因為皇帝內帑的富裕,宮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另外,朱由檢不喜奢華、崇尚實用,無論是嬪妃還是宮人,落下的實惠都多了不少。
宮裏的月銀增加了,飯菜的質量提高了,居住的環境改善了,仗勢欺人、拉幫結派的大刁鐺突然之間就消失了。
隻要老實做事,宮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了一些安全感,而且因為有了一個寬仁的皇帝,宮裏的主子們對待宮人們也多了一分和氣。
沒有人天生喜歡爭鬥,如果可以選擇,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不好嗎?
以前是沒得選,身在宮中這個大染缸中,每個宮人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會身不由己的卷入爭寵、爭儲的宮鬥之中,隻有站隊才有活路,隻有抱團才能取暖,形單影隻、一心做事的人往往會成為別人作伐的棄子。
但現在,朱由檢就提供給了宮人們這樣的選擇,勤勉做事、別作妖才是晉升的唯一途徑。
在宮裏開展了一次大清洗之後,宮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敬畏這個紫禁城的新主人了,而且不僅是敬畏,還有打心裏的順從。
隨著天上的煙花散盡,崇禎二年徐徐拉開了帷幕,他會比崇禎元年還要好嗎?
是的!一年肯定比一年更好。
朱由檢看著天上的煙花,有了近兩年的施政經驗,朱由檢的信心更堅定了。
睡了三個時辰之後,朱由檢睜開了眼睛,雖然睡眠不足,眼睛還是紅紅的,但朱由檢卻有些興奮。
身邊的周婉言早就起來了,已經梳洗完畢,見皇帝醒了,便招來了宮女,伺候皇帝梳洗。
今天的任務很重,朱由檢得先去祭祀太廟,然後再去社稷壇拜謁天地,最後還得到皇極殿去主持大朝會。
而且得身穿全套的冕服,在凜冽寒風的冬日清晨站在戶外一兩個時辰,雖然這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但周婉言還是有些心疼。
不過朱由檢卻不懼寒冬,趁沒人的時候,朱由檢偷偷的在中衣外麵貼了幾個暖寶寶,再加上厚重的冕服,朱由檢渾身都是暖暖的。
用過早膳,收拾好行裝,殿外的儀仗已經布置完畢,朱由檢便出門上了禦輦。
而這時候,內閣的諸臣和六部九卿的主官全都在皇極門外候著了,作為當朝重臣,他們需要跟隨皇帝一起去祭祀太廟和拜謁天地。
而這些重臣中,如果能位列功臣,死後也是有可能配享太廟的。
“配享之典,國家所以報功而勸忠也,”功臣配享太廟是封建朝代用以表彰忠臣烈士的最高榮譽,這個製度源於周朝,其後曆朝曆代便延續了下來。
明朝太廟,地處午門外廣場東側,西側則是社稷壇。
明朝太廟配享分為東西二壁,東壁以親王配享,西壁則是功臣。
洪武年間,朱元璋定下了十二功臣配享太廟,分別是: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虢國公俞通海、蔡國公張德勝、趙國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泗國公耿再成、永一侯桑世傑。
以上皆是跟隨朱元璋起家的武將,而且太廟中沒有一個文臣,明初尚武之風可見一斑。
而到了永樂大帝朱棣靖難功成定都北京之後,永樂朝也有四位功臣跟隨朱棣配享太廟,分別是:
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寧國公王真和榮國公少師姚廣孝。
除了姚廣孝,其他三位也皆是武將。
不過,自姚廣孝之後,直到嘉靖年間,再也沒有一名文臣能配享太廟。
嘉靖之後,隨著文臣地位的崛起,不斷有大臣上書要將幾位名臣移入太廟配享,比如於謙、夏言等等,不過卻被曆代的皇帝給否決了。
文臣之中,也僅有兩個人配享太廟,一個是劉基劉伯溫,另一個就是姚廣孝,不過這兩個文臣卻都是以軍功的名義得以配享的。
盡管在土木堡之變後,文臣的地位不斷上升,但明朝的太廟配享卻仍以軍功為主。
當然朱由檢也不想改變這一祖製,當前大明正處在大航海時代,開疆拓土的軍功才是大明所需要的,文臣想要配享太廟也可以,取得軍功就好了。
皇極門外瑟瑟發抖的十幾名重臣看到皇帝的禦輦出來了,全都肅立站好,這等國家祭祀大典,容不得半點不敬。
都察院的劉宗周還在身邊站著呢,這時候被都察院的瘋狗們盯上,涉及祭祀大典,就不是尋常的殿前失儀那麽簡單了。u看書 .uuknhu
不過這些內閣輔臣的六部九卿的主官為朝官多年,定力早就練成了,早年間淩晨三四點就得出門上朝的基本功還沒有丟,凜冽寒風中,一個個行禮如儀。
不過相比於皇帝麵色紅潤的臉龐,這些重臣們的臉色卻有些鐵青。
看著老臣們都凍得不輕,朱由檢有些暗暗想笑,不過卻沒有多耽擱,走走或許暖和一些。
緊接著,帝王儀仗開路,身後重臣們依次站好,便浩浩蕩蕩的出午門,往太廟而去。
其後穿過六科值房長廊,出端門,過太廟街門,一行人便到了太廟前的廣場之上。
在這裏,朱由檢也不能再坐禦輦了,下了禦輦,領著眾臣,穿過太廟正門,朱由檢便到了太廟的正殿前。
看著朱由檢無懼寒風,神色坦然的做著自己的一套禮節,眾臣都有些驚奇。
眾臣中多是兩朝老臣,甚至還有三朝老臣,他們見過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祭祀過太廟,皆被凍得有失禮之處,但這少年天子卻能忍住心性,在數九寒天中仍能行禮如常。
於細微之處方見天子心性,被凍得瑟瑟發抖的老臣們紛紛在心裏暗自點頭。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