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舊識
已經將近三更,趙則帳前著鴉青色衣物的心腹已偷偷進來看了好幾次,好不容易見桌上未批複的公文密函漸漸低矮,可兩個時辰過去,這期間他在帳前徘徊數趟,隻見趙則長久地凝視著桌上一件物事久久不落筆。終於忍不住走進來,蹙眉彎腰頷首問道:“將軍,什麽事情這麽難以決斷?已經三更天了。”
趙則沉思之中被人驚擾,微微有些發愣,抬首之時隨意敷衍道:“是漢北送呈來的邑報。”
親信聞言,揣度道:“李莘大人前日信報南唐漢北均無起落,怎麽,如今漢北那邊可是出了什麽差池?”
自多年前,南唐漢北以及整個虞國王朝土地上的親故之輩們聯合在一起,便出乎尋常的團結與緊密,上下之間雖為從屬,卻無過多等級森嚴的苛刻要求,換言之,這一盤龐大的棋局中,若說是一級級相互操持,更不如說是猶如比至親血肉更為緊密的親人。
趙則輕輕的皺眉,開口道:“原本等著靜穆策反的大勢一到,我輩便自漢北而下,南唐而上發兵攻打虞王朝,南唐兵馬糧草富餘,而漢北卻急需藥物和糧草,甚至一早說好的冶鐵司商們竟眾口一詞地不接受錢銀,要以礦產私鹽兌換兵器。李莘在漢北所籌盡數相換也不過微末之物,杯水車薪,幾日之間那些中飽私囊的商賈們似都踏上了同一條船,操縱之間令得漢北物價飛漲,然而戰事在即,我們從虞國以及南唐送去的錢銀已經花的差不多了。”
親信也非木訥之人,稍一思索便明了其中蹊蹺,蹙眉道:“為何幾日之間漢北商賈們會齊齊倒戈,以虞朝戰事將起為借處處阻撓?這些年來,以李莘大人在南唐漢北的布置,甚至從未出過這等差錯。商賈之界一向交易甚好,卻在這等緊要關頭出了紕漏?”
趙則凝著案上物事,對於身邊最親信的人也不相隱瞞,眼神落落,道:“商賈們要的,無非是故國複興後的田土地稅與私鹽絲綢的關卡解令,李莘是個聰明人,三國之間縱然信使萬千,複興之事指日可待,他卻早已看破複興之後無大局之勢遲早也會淪為平凡。他不僅僅是為那些看中蠅頭小利的商賈們而求,也是在為自己而求。”
“事到如今,將軍放棄一點關稅之力也未嚐不可,畢竟那些商賈們齊力聯合起來,勢必會讓這一整盤計劃全然攪散,依屬下所見,這也未必隻是漢北的商賈們齊心協力演的一場戲,南唐實力雄厚,李莘經營多年不會把自己也一同葬送在沒有把握的事情中,說不準,是南唐的商賈們齊力所致。”
趙則點點頭,想起上十年光陰轉瞬而逝,當年的那些麵孔,早已變化萬千。他們這遍布三國的家族,甚至是從未會過麵,有人大權獨握,有人磨難受盡,有人野心噴薄,更有人早已在這年歲中為了他們共同的基業早已化作白骨塵埃,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比這世上任何一個親族都要團結,堅忍。然而試想一下,若是大業既成,這些麵孔,又會否千變萬化,變成自己根本無法掌控與想象的模樣?
他眉梢微挑,從懷中摸出今早剛剛送入手邊的書信,僅僅經了這一日,那信箋已被他摸得邊角卷折,微微泛軟,他凝視良久,舉眸看向身旁親信,沉聲問道:“李莘不遺餘力地尋了這些舊隙,無非是想給親族更為堅固的信念,但那女子如今看上去與聖上實為親篤,若反使其悖,又將如何?”
“可那……畢竟是師國的公主……”親信也非等閑之輩,凝神片刻,才道:“再如何有情義,首先虞王朝中心就內亂頻起,王氏太後本就對那女子成見至深,如若知曉了她的身份隻怕根本不容,她縱然再與皇帝有情,又能如何?再者血肉之親,她若真是師國公主,怎可能與家國仇人有什麽結果。於置身三國的親族們而言,若得知還有師國公主的存在,那便是聖如明鏡,如神祗下凡,等到麵對那些蟄伏數年隻為複仇興國的親族們時,公主自會明白,她的責任。她要守護師國,守護親族,守護家國土地,守住這留下來生生不息的一脈。
趙則聞言,微微一笑。笑容清淡卻帶著幾分不容忽視的睿智光芒,那樣的光芒裏仿佛已能看到師國複興,已能看到當年父親為保全自己的性命之時的樣子,他握緊手中信箋,輕輕吐出一口氣來,道:“你說得沒錯,這個女子,是我們師國複興的希望。李莘那樣聰明的人,絕不會做費力不討好之事,還好,還好師王盛朝沒落之時還能留下這麽一個孩子,既然家國複興之事已成必然,扶其上位,也隻能寄希望於這女子身上了。”
窗外已微微發白,漫漫長夜就要過去。趙則站起身來,走到窗口,眼望漢北,默默而立。天邊雲霞漸出,像極了粼粼波痕中掙紮欲出的錦鯉。雨後空氣甚是清新濕潤,趙則忽而問向身側親信:“等師國複興,戰事了畢,你最想做什麽?”
那一身鴉青色裝束的男子不過二十出頭年紀,聞言抬頭看向窗外,竟是微微沉眉,恍惚間,好似又回到了十幾年前,家破人亡的自己流落街頭,被虞國新君打入流放隊伍中押作奴司,是親族救了自己,那一日,自己一身襤褸淤痕遍體地站在武堂之中被虞朝的王宮貴戚們當作投擲的靶子,依稀看見當年才十來歲的趙則將軍站在武堂之外看了許久,那時的兩人仿若同病相憐,一身雖狼藉目光卻不均不像是十多歲的孩子,那樣清寂的眼神裏紛紛透著桀驁,是那門外的孩子親手指要了他,要不然,不然……
他未曾想下去過,歲月彈指,昔日倔強桀驁的少年如今都已長大成人,他們骨子裏被壓製著咄咄逼人的鋒芒,因為仇恨,因為國破,因為眼睜睜看著親人的覆滅,他們隱忍良多,回想這些年所經所感,竟隻是長長籲出一口氣來,淡淡吐聲道:“不知道。正如當年若不是將軍救了我,消了我的奴籍,撿了我一條命,我也不知道自己會在哪裏,活到幾歲。這一生,屬下好像都隻在為著一件事而活著,那便是為了家族的信念,為了師國的複興。”
趙則聞言,靜立了良久。深吸一口氣,再睜眼之時,已是一片清明之色。
是啊,如此龐大而盤根錯節的家族,怎能因為這樣的差池而毀滅了無數人苟活下去的信念,他們隻能贏,不能輸。他輕輕一笑,竟難掩那股驚豔鐸光.他隻是想,論起心如磐石,論起狠戾非常,他也不會輸給如今的皇帝。
景穆大軍比預想之中的攻勢更猛,一衣帶水的攻城略地之勢使得邑報頻傳,宮中雖人人緘口不言,卻是一片大亂當前的景象。
公子恪前朝忙得根本分不開身來,幾日以來,玉岫除卻隱約在濃濃倦意中聽到他輕聲脫履的聲音,便知他夜夜擁了自己入睡,可隔日清晨,卻是枕邊空蕩,兩人幾乎見不到麵。
王妍太後雖因著探病之名去了景穆郡,卻仍是趕不上景穆世子策反的腳步,南唐和親一事兒越發紙包不住火,魏姫公主那樣聰明靈玉般的人兒,也不能終日將她鎖在殿中哪也不去,玉岫隻好日日相陪。前朝之事她插不上半點兒手,也隻好替他時刻仔細掩藏著這無法傳到南唐的秘密。
玉岫看著眼前精心雕砌的禦園,溝渠之中菡萏與菖蒲早已開敗,秋櫻花與帚梅的鬱鬱色澤生生顯得那被圍圈起來的溝渠更加灰敗悲涼,菡萏開的好的時候並無人觀賞,如今隻剩亭亭孤立的蓮葉,仿佛已被糟蹋了一般,真正可惜。
剛想伸手攀折下一支菡萏綠莖,卻見長廊那頭神色倉促奔跑而來的內侍。急步而來停在自己麵前,氣喘籲籲:“玉嬪娘娘,今日聖上往帝都城郊大營會盟,虎賁將軍拔箭誓師時不知怎的弓箭一彎,射去了聖上的半片衣袂,連著左肩擦傷些許。宮中王親皆以為虎賁將軍此舉辱沒皇威,罪不可赦,齊齊要求聖上定下論斷來,軍中情勢之下,並無甚人在意聖上傷勢,還請玉嬪娘娘馬上移步……”
玉岫聞言定眸看了一眼眼前的內侍,問道:“何人派你來傳話的?”
“回娘娘,是禦史中丞大人私下知會小人來宮中請娘娘移步,中丞大人的車馬已在宮門外等候,說是為今之計隻能由娘娘出麵。”
玉岫微微錯愕,來不及細想過程,就聽內侍焦急道:“中丞大人請娘娘盡快。”
現下王妍太後已早不在宮中,想來應該不是她設下的圈套。而王馥之沒了她姑母撐腰,即便要有所動作也不足為懼,何況她日日居於宮中,看這番要去帝都城郊的情勢,也不像是她的手筆。不管自己被帶到什麽地方去,想來獨自一人離開的辦法還是有,何況她聽聞公子恪受傷之時也是心中大力跳了幾下,於是也不再多問,隨著內侍上了車馬。
行程顛簸,唯有駕車的馬夫、前來通知的內侍,與馬車上的玉岫三人,一路上三人相當沉默,不發一言。玉岫一路掀簾向馬車外看了多眼,確是去京郊大營的方向無疑,目光落至車轅上的二人時,似乎也不足為懼,好歹鬆了一口氣。
半個時辰以後,馬車徑自穿過了帝都邊邑大營,玉岫仔細打量著周圍,隱約有幾分熟悉,與數年前比較這裏雖已不同往日,但她怎會不識。當年身為暗樁的自己,縱使再元安都城蒙眼夜行,也辨得清這東轅西轍。
她出言道:“不是去邊邑大營麽?為何還不停車?”
前頭內侍聞言連忙賠笑回話:“中丞大人吩咐小的將玉嬪娘娘送至前頭大帳駐邸中。”
她抬首一望,前邊不遠果真是一座駐地,似乎是元安邊邑的將軍邸,堂堂正門前,一對醒獅踞坐,卻看似昏昏欲睡。
馬車在門前停當,內侍來相扶下輦,她卻輕巧避過,稍稍打量四周。聽見內侍道:“娘娘請隨我來。”
將軍邸中氣派宛然,雖格局中正,卻沒有其餘府邸之中那般花草,一進便是軍中模樣,一切肅殺而莊重。腳畔隻有不適時生出來的野扶蘇花,內侍步子微快,卻覺得邸中實在清淨,絲毫不像他先前口中形容,頗感疑慮之下也無從回轉,隻好跟著他兜轉到門堂前,那內侍彎腰開了門,卻守在外頭不再進去。
屋中卻有彌漫的藥味,她著急推門而入,卻並未見公子恪身影,鼻息間恍似掛了重物一般,反應過來才知這屋中味道與別處普通,哪裏是什麽藥味,這分明是迷香。伸手拿衣袂捂住口鼻,剛想推門而出,卻見門外有人急急落鎖,危機之間拔下釵簪劃過門縫,外頭之人卻似早有準備一般,用了四兩撥千斤的力將那簪子撇斷。
已經將近三更,趙則帳前著鴉青色衣物的心腹已偷偷進來看了好幾次,好不容易見桌上未批複的公文密函漸漸低矮,可兩個時辰過去,這期間他在帳前徘徊數趟,隻見趙則長久地凝視著桌上一件物事久久不落筆。終於忍不住走進來,蹙眉彎腰頷首問道:“將軍,什麽事情這麽難以決斷?已經三更天了。”
趙則沉思之中被人驚擾,微微有些發愣,抬首之時隨意敷衍道:“是漢北送呈來的邑報。”
親信聞言,揣度道:“李莘大人前日信報南唐漢北均無起落,怎麽,如今漢北那邊可是出了什麽差池?”
自多年前,南唐漢北以及整個虞國王朝土地上的親故之輩們聯合在一起,便出乎尋常的團結與緊密,上下之間雖為從屬,卻無過多等級森嚴的苛刻要求,換言之,這一盤龐大的棋局中,若說是一級級相互操持,更不如說是猶如比至親血肉更為緊密的親人。
趙則輕輕的皺眉,開口道:“原本等著靜穆策反的大勢一到,我輩便自漢北而下,南唐而上發兵攻打虞王朝,南唐兵馬糧草富餘,而漢北卻急需藥物和糧草,甚至一早說好的冶鐵司商們竟眾口一詞地不接受錢銀,要以礦產私鹽兌換兵器。李莘在漢北所籌盡數相換也不過微末之物,杯水車薪,幾日之間那些中飽私囊的商賈們似都踏上了同一條船,操縱之間令得漢北物價飛漲,然而戰事在即,我們從虞國以及南唐送去的錢銀已經花的差不多了。”
親信也非木訥之人,稍一思索便明了其中蹊蹺,蹙眉道:“為何幾日之間漢北商賈們會齊齊倒戈,以虞朝戰事將起為借處處阻撓?這些年來,以李莘大人在南唐漢北的布置,甚至從未出過這等差錯。商賈之界一向交易甚好,卻在這等緊要關頭出了紕漏?”
趙則凝著案上物事,對於身邊最親信的人也不相隱瞞,眼神落落,道:“商賈們要的,無非是故國複興後的田土地稅與私鹽絲綢的關卡解令,李莘是個聰明人,三國之間縱然信使萬千,複興之事指日可待,他卻早已看破複興之後無大局之勢遲早也會淪為平凡。他不僅僅是為那些看中蠅頭小利的商賈們而求,也是在為自己而求。”
“事到如今,將軍放棄一點關稅之力也未嚐不可,畢竟那些商賈們齊力聯合起來,勢必會讓這一整盤計劃全然攪散,依屬下所見,這也未必隻是漢北的商賈們齊心協力演的一場戲,南唐實力雄厚,李莘經營多年不會把自己也一同葬送在沒有把握的事情中,說不準,是南唐的商賈們齊力所致。”
趙則點點頭,想起上十年光陰轉瞬而逝,當年的那些麵孔,早已變化萬千。他們這遍布三國的家族,甚至是從未會過麵,有人大權獨握,有人磨難受盡,有人野心噴薄,更有人早已在這年歲中為了他們共同的基業早已化作白骨塵埃,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比這世上任何一個親族都要團結,堅忍。然而試想一下,若是大業既成,這些麵孔,又會否千變萬化,變成自己根本無法掌控與想象的模樣?
他眉梢微挑,從懷中摸出今早剛剛送入手邊的書信,僅僅經了這一日,那信箋已被他摸得邊角卷折,微微泛軟,他凝視良久,舉眸看向身旁親信,沉聲問道:“李莘不遺餘力地尋了這些舊隙,無非是想給親族更為堅固的信念,但那女子如今看上去與聖上實為親篤,若反使其悖,又將如何?”
“可那……畢竟是師國的公主……”親信也非等閑之輩,凝神片刻,才道:“再如何有情義,首先虞王朝中心就內亂頻起,王氏太後本就對那女子成見至深,如若知曉了她的身份隻怕根本不容,她縱然再與皇帝有情,又能如何?再者血肉之親,她若真是師國公主,怎可能與家國仇人有什麽結果。於置身三國的親族們而言,若得知還有師國公主的存在,那便是聖如明鏡,如神祗下凡,等到麵對那些蟄伏數年隻為複仇興國的親族們時,公主自會明白,她的責任。她要守護師國,守護親族,守護家國土地,守住這留下來生生不息的一脈。
趙則聞言,微微一笑。笑容清淡卻帶著幾分不容忽視的睿智光芒,那樣的光芒裏仿佛已能看到師國複興,已能看到當年父親為保全自己的性命之時的樣子,他握緊手中信箋,輕輕吐出一口氣來,道:“你說得沒錯,這個女子,是我們師國複興的希望。李莘那樣聰明的人,絕不會做費力不討好之事,還好,還好師王盛朝沒落之時還能留下這麽一個孩子,既然家國複興之事已成必然,扶其上位,也隻能寄希望於這女子身上了。”
窗外已微微發白,漫漫長夜就要過去。趙則站起身來,走到窗口,眼望漢北,默默而立。天邊雲霞漸出,像極了粼粼波痕中掙紮欲出的錦鯉。雨後空氣甚是清新濕潤,趙則忽而問向身側親信:“等師國複興,戰事了畢,你最想做什麽?”
那一身鴉青色裝束的男子不過二十出頭年紀,聞言抬頭看向窗外,竟是微微沉眉,恍惚間,好似又回到了十幾年前,家破人亡的自己流落街頭,被虞國新君打入流放隊伍中押作奴司,是親族救了自己,那一日,自己一身襤褸淤痕遍體地站在武堂之中被虞朝的王宮貴戚們當作投擲的靶子,依稀看見當年才十來歲的趙則將軍站在武堂之外看了許久,那時的兩人仿若同病相憐,一身雖狼藉目光卻不均不像是十多歲的孩子,那樣清寂的眼神裏紛紛透著桀驁,是那門外的孩子親手指要了他,要不然,不然……
他未曾想下去過,歲月彈指,昔日倔強桀驁的少年如今都已長大成人,他們骨子裏被壓製著咄咄逼人的鋒芒,因為仇恨,因為國破,因為眼睜睜看著親人的覆滅,他們隱忍良多,回想這些年所經所感,竟隻是長長籲出一口氣來,淡淡吐聲道:“不知道。正如當年若不是將軍救了我,消了我的奴籍,撿了我一條命,我也不知道自己會在哪裏,活到幾歲。這一生,屬下好像都隻在為著一件事而活著,那便是為了家族的信念,為了師國的複興。”
趙則聞言,靜立了良久。深吸一口氣,再睜眼之時,已是一片清明之色。
是啊,如此龐大而盤根錯節的家族,怎能因為這樣的差池而毀滅了無數人苟活下去的信念,他們隻能贏,不能輸。他輕輕一笑,竟難掩那股驚豔鐸光.他隻是想,論起心如磐石,論起狠戾非常,他也不會輸給如今的皇帝。
景穆大軍比預想之中的攻勢更猛,一衣帶水的攻城略地之勢使得邑報頻傳,宮中雖人人緘口不言,卻是一片大亂當前的景象。
公子恪前朝忙得根本分不開身來,幾日以來,玉岫除卻隱約在濃濃倦意中聽到他輕聲脫履的聲音,便知他夜夜擁了自己入睡,可隔日清晨,卻是枕邊空蕩,兩人幾乎見不到麵。
王妍太後雖因著探病之名去了景穆郡,卻仍是趕不上景穆世子策反的腳步,南唐和親一事兒越發紙包不住火,魏姫公主那樣聰明靈玉般的人兒,也不能終日將她鎖在殿中哪也不去,玉岫隻好日日相陪。前朝之事她插不上半點兒手,也隻好替他時刻仔細掩藏著這無法傳到南唐的秘密。
玉岫看著眼前精心雕砌的禦園,溝渠之中菡萏與菖蒲早已開敗,秋櫻花與帚梅的鬱鬱色澤生生顯得那被圍圈起來的溝渠更加灰敗悲涼,菡萏開的好的時候並無人觀賞,如今隻剩亭亭孤立的蓮葉,仿佛已被糟蹋了一般,真正可惜。
剛想伸手攀折下一支菡萏綠莖,卻見長廊那頭神色倉促奔跑而來的內侍。急步而來停在自己麵前,氣喘籲籲:“玉嬪娘娘,今日聖上往帝都城郊大營會盟,虎賁將軍拔箭誓師時不知怎的弓箭一彎,射去了聖上的半片衣袂,連著左肩擦傷些許。宮中王親皆以為虎賁將軍此舉辱沒皇威,罪不可赦,齊齊要求聖上定下論斷來,軍中情勢之下,並無甚人在意聖上傷勢,還請玉嬪娘娘馬上移步……”
玉岫聞言定眸看了一眼眼前的內侍,問道:“何人派你來傳話的?”
“回娘娘,是禦史中丞大人私下知會小人來宮中請娘娘移步,中丞大人的車馬已在宮門外等候,說是為今之計隻能由娘娘出麵。”
玉岫微微錯愕,來不及細想過程,就聽內侍焦急道:“中丞大人請娘娘盡快。”
現下王妍太後已早不在宮中,想來應該不是她設下的圈套。而王馥之沒了她姑母撐腰,即便要有所動作也不足為懼,何況她日日居於宮中,看這番要去帝都城郊的情勢,也不像是她的手筆。不管自己被帶到什麽地方去,想來獨自一人離開的辦法還是有,何況她聽聞公子恪受傷之時也是心中大力跳了幾下,於是也不再多問,隨著內侍上了車馬。
行程顛簸,唯有駕車的馬夫、前來通知的內侍,與馬車上的玉岫三人,一路上三人相當沉默,不發一言。玉岫一路掀簾向馬車外看了多眼,確是去京郊大營的方向無疑,目光落至車轅上的二人時,似乎也不足為懼,好歹鬆了一口氣。
半個時辰以後,馬車徑自穿過了帝都邊邑大營,玉岫仔細打量著周圍,隱約有幾分熟悉,與數年前比較這裏雖已不同往日,但她怎會不識。當年身為暗樁的自己,縱使再元安都城蒙眼夜行,也辨得清這東轅西轍。
她出言道:“不是去邊邑大營麽?為何還不停車?”
前頭內侍聞言連忙賠笑回話:“中丞大人吩咐小的將玉嬪娘娘送至前頭大帳駐邸中。”
她抬首一望,前邊不遠果真是一座駐地,似乎是元安邊邑的將軍邸,堂堂正門前,一對醒獅踞坐,卻看似昏昏欲睡。
馬車在門前停當,內侍來相扶下輦,她卻輕巧避過,稍稍打量四周。聽見內侍道:“娘娘請隨我來。”
將軍邸中氣派宛然,雖格局中正,卻沒有其餘府邸之中那般花草,一進便是軍中模樣,一切肅殺而莊重。腳畔隻有不適時生出來的野扶蘇花,內侍步子微快,卻覺得邸中實在清淨,絲毫不像他先前口中形容,頗感疑慮之下也無從回轉,隻好跟著他兜轉到門堂前,那內侍彎腰開了門,卻守在外頭不再進去。
屋中卻有彌漫的藥味,她著急推門而入,卻並未見公子恪身影,鼻息間恍似掛了重物一般,反應過來才知這屋中味道與別處普通,哪裏是什麽藥味,這分明是迷香。伸手拿衣袂捂住口鼻,剛想推門而出,卻見門外有人急急落鎖,危機之間拔下釵簪劃過門縫,外頭之人卻似早有準備一般,用了四兩撥千斤的力將那簪子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