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禦鑄府(四)
關於我老公是女帝這件事 作者:渡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曲安容引隊列離朝,百裏允容也暫置了手頭的活計,來到城門下目送了她出城。
一直望著列隊消失在平原遠接天際之處,百裏允容才折身往回,卻才沒走幾步,便有人從後頭叫住了他。
百裏允容回頭,即行禮依應:“餘帥。”
餘蕭來到近前笑然問道:“少主不知你今日會來城門下送她吧?不然豈會走得如此匆忙,都不停下與你打聲招呼。”
聞言百裏允容也含蓄的笑了笑,道:“她昨日已來同我道了別,想來今日路程也緊,我便沒與她說。”
“原來如此。”餘蕭笑應著點了點頭。
“餘帥今日休沐?”
“非也,隻暫時離營入城。”
“有何要事?”
聞問,餘蕭未急而言答,左右四顧了一番,便將百裏允容拉入一旁避人的巷中,確定四下無人後,才低聲道:“這兩日可有廷尉府的人去找你?”
百裏允容搖了搖頭,道:“莫非楚師長身死一事他們有疑於我?”
“發現楚師長的地點在下遊,就在你那溯渠架構之間。”
百裏允容聽罷隻默然點頭,卻微蹙了眉頭。
“此事十之八九是衝著你來的,倘若廷尉府的人上門,你可想好該如何應對了?”
“倘若事由當真自我引生,那當然也就隻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聽他說得如此淡泊輕巧,餘蕭心中卻急,“此事已迫在眉睫,他們行事又是向來不擇手段,屆時若當真對你下手,你一人如何能抵?”
“比起他們對我究竟有沒有打算,我倒是更好奇他們為何盤算我?”
聽得此問,餘蕭眉頭蹙了更沉,也思索著躊躇了一會兒,才歎然道:“權貴之謀還能為什麽……”
百裏允容了然的點了點頭,“那便任他們籌謀吧。”
歎罷此言,百裏允容便從懷中取出了昨夜曲安容叮囑給他的那一盒纖羽,遞給餘蕭道:“昨日曲帥將此物交與我,想必亦是對此有所預料,恐我屆時孤立無援,故叮囑我每隔三日給她寄去一支……卻想來此事實不宜將她牽扯入局。”
餘蕭愕然瞧著他,“你不打算親自給她寄去?”
“原本是打算的,隻是如今看來,我大約是沒法踐行此事了,但若不將纖羽寄去,叫她察覺了異樣隻怕反倒會幹擾她。”
“可這畢竟也是她的一番好意……”
百裏允容輕然一笑,道:“此事我自有掂量,若得無礙,屆時也會向她解釋明白。”
他話已至此,餘蕭也無話可說了,隻好接下了這盒纖羽,“好,我會替你將這纖羽寄去,你自己也多加小心,此事……我盡量替你壓住。”
“多謝餘帥好意,不過風雨欲來之事,能靜觀則靜觀吧。”
餘蕭點了點頭,“你自己心裏有數就好,我今日來也就是為提醒你一番罷了,隻要你心中有所掂量,我便信你能安此事。時候不早了,我也不宜離營太久,之後你若有何事需我幫忙,書信傳我便是。”
“承餘帥好意。”
“告辭。”
餘蕭匆匆離巷而去,百裏允容則站在巷口目送其走遠後,才返道回禦鑄府,卻方出此巷還沒走出幾步,就見一隊黑衣執刀正殺氣騰騰的匆匆行來。
百裏允容止步,靜靜看著那幾個執刀走到了他麵前。
為首的執刀將一塊律刑司的令牌展於他眼前,其後隨行的人立馬便執柄上前將他圍住。
“勞煩掌府大人隨我們走一趟吧。”
-
殿外金鍾報鳴,畫室中百官齊齊起身奉版登朝,待九聲鍾響敲罷,女帝登朝百官拜禮。
“眾卿平身。”
“謝陛下!吾皇千秋萬歲!”
儀禮行畢,文臣便如常依次進言。
今日最先近前奏言的是禦史大夫:“啟奏陛下,因禦鑄府晉三品師長楚士紳慘死一案,掌府百裏允容因嫌受押,臣請令,暫置其職。”
聽罷此述,花非若自然將目光轉投於廷尉,廷尉則近前補言:“啟稟陛下,律刑司刑使昨日於百裏允容家中搜出絞繩,其物與楚士紳死狀相契,故其嫌之重,已押兆獄候審。”
了然情況後,花非若便點了點頭,“照章辦事便可。”
“諾。”
禦史大夫與廷尉退下後,丞相便近前奏言:“年初凜州戰禍今已息平,叛軍退至寒漱山以北,近昭國邊境,欲以北逃,依臣之見,當先遣使昭國,以明其狀。”
“便依丞相所言,此事交由鴻臚卿。”
鴻臚卿奉禮承令。
“此外另有流民亦需安撫,凜州年初春耕未濟,年賦難進,需備資以賑冬寒。”
包括凜州在內,國中四州皆有侯爵為鎮,丞相進言時花非若便不動聲色的瞥了堂下襄南侯與昭山侯一眼,待其言畢則應道:“安撫流民一事,同遠侯已請言善之,而今年初時,滄州生亂,朝廷未及支援,同遠侯獨力平叛此功亦將彰之,待金祭而後便與賑款同啟府庫。”
朝會上有言未進,朝罷後,丞相便又入昭華宮候見。
今日女帝如約前往扶諸殿受諸郎問安,卻也才不過一刻便釋了諸郎各自回宮,自己則前往清緒殿詔見丞相。
“依臣之所見,陛下親至凜州撫民為善,此順撫民心之事,實不宜獨交予同遠侯。”
其實早在朝會上,花非若便也在心中掂量著此事了,隻是當時襄南侯與昭山侯同在堂上參議,他實在不好當著那二侯之麵剝免此事。
“奈何年初時滄州亦生亂事,故此番起義叛戰,朝廷未得以援,眼下同遠侯又自行上書請言撫民,駁之不妥。”
“現下暑方即末,孟秋未臨,陛下可待凜冬災重之季借以慰民之義親至賑災,如此既不駁同遠侯撫民之名,亦可保賑款至民。”
“依丞相所言,賑款竟有難抵之嫌?”
“此非臣妄語,乃調府庫所實——自前年至今,府庫撥以賑司州水患之糧款,計其數本足緩患地災民之饑,然司州太守卻連年報稱賑糧不足,一入嚴冬則途有餓殍,更頻生易子慘事,此皆賑款難抵之哀!眼下凜州戰禍方息,臣實恐此禍再生之於凜州。”
丞相所言句句沉重,而花非若聽罷亦是心感重壓。
“易子而食”這個曾經隻是在文字中讀到的悲哀,眼下竟聽人親述於耳,而也就在這片疆土之下,每年都在發生這樣的慘事……
但若不是丞相今日言明於殿,竟沒有一本奏折呈啟此事。
“丞相之所言……朕了然……”
道罷一句“了然”,花非若又默然了片刻,即便心中哀沉不已,但他一時之間實在也沒法給出一個能立馬解決此事的方法。
“此事關乎社稷之安、民生之重,然其禍源卻生自朝廷,上位者居權不稱,則百姓存亡憂重……陛下務必深思。”
“丞相放心,朕絕不會放任此事不理,隻也不可打草驚蛇。”
“陛下所憂,臣自了然。”
花非若點頭以應,卻思沉憂然的又歎了口氣。
“丞相今日所言之事,朕定加以詳查。”
丞相奉禮頷首。
“眼下朕卻仍有另一事,需以丞相相談。”
“陛下請言。”
花非若離座於堂下緩踱,稍加斟酌了一番,才道:“百裏允容被押入兆獄此事或存冤情,然此案不及重軌,朕不宜插手太多,卻也不可任其蒙冤。”
“陛下欲臣保其出獄?”
“若僅憑相府之權隻得釋其出獄,卻難雪其冤,若不證其清白,則後亦難委以重任。”
百裏允容入獄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於相府而言要保其出獄倒是簡單,但眼下律刑司握有凶器為證,如此情形想要證其清白,還真不太容易。
“可眼下律刑司所掌物證詳實,若要強行辯其清白,確有不易。”
“此事丞相不必憂慮,朕手上亦存一證可驗其偽。”
一直望著列隊消失在平原遠接天際之處,百裏允容才折身往回,卻才沒走幾步,便有人從後頭叫住了他。
百裏允容回頭,即行禮依應:“餘帥。”
餘蕭來到近前笑然問道:“少主不知你今日會來城門下送她吧?不然豈會走得如此匆忙,都不停下與你打聲招呼。”
聞言百裏允容也含蓄的笑了笑,道:“她昨日已來同我道了別,想來今日路程也緊,我便沒與她說。”
“原來如此。”餘蕭笑應著點了點頭。
“餘帥今日休沐?”
“非也,隻暫時離營入城。”
“有何要事?”
聞問,餘蕭未急而言答,左右四顧了一番,便將百裏允容拉入一旁避人的巷中,確定四下無人後,才低聲道:“這兩日可有廷尉府的人去找你?”
百裏允容搖了搖頭,道:“莫非楚師長身死一事他們有疑於我?”
“發現楚師長的地點在下遊,就在你那溯渠架構之間。”
百裏允容聽罷隻默然點頭,卻微蹙了眉頭。
“此事十之八九是衝著你來的,倘若廷尉府的人上門,你可想好該如何應對了?”
“倘若事由當真自我引生,那當然也就隻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聽他說得如此淡泊輕巧,餘蕭心中卻急,“此事已迫在眉睫,他們行事又是向來不擇手段,屆時若當真對你下手,你一人如何能抵?”
“比起他們對我究竟有沒有打算,我倒是更好奇他們為何盤算我?”
聽得此問,餘蕭眉頭蹙了更沉,也思索著躊躇了一會兒,才歎然道:“權貴之謀還能為什麽……”
百裏允容了然的點了點頭,“那便任他們籌謀吧。”
歎罷此言,百裏允容便從懷中取出了昨夜曲安容叮囑給他的那一盒纖羽,遞給餘蕭道:“昨日曲帥將此物交與我,想必亦是對此有所預料,恐我屆時孤立無援,故叮囑我每隔三日給她寄去一支……卻想來此事實不宜將她牽扯入局。”
餘蕭愕然瞧著他,“你不打算親自給她寄去?”
“原本是打算的,隻是如今看來,我大約是沒法踐行此事了,但若不將纖羽寄去,叫她察覺了異樣隻怕反倒會幹擾她。”
“可這畢竟也是她的一番好意……”
百裏允容輕然一笑,道:“此事我自有掂量,若得無礙,屆時也會向她解釋明白。”
他話已至此,餘蕭也無話可說了,隻好接下了這盒纖羽,“好,我會替你將這纖羽寄去,你自己也多加小心,此事……我盡量替你壓住。”
“多謝餘帥好意,不過風雨欲來之事,能靜觀則靜觀吧。”
餘蕭點了點頭,“你自己心裏有數就好,我今日來也就是為提醒你一番罷了,隻要你心中有所掂量,我便信你能安此事。時候不早了,我也不宜離營太久,之後你若有何事需我幫忙,書信傳我便是。”
“承餘帥好意。”
“告辭。”
餘蕭匆匆離巷而去,百裏允容則站在巷口目送其走遠後,才返道回禦鑄府,卻方出此巷還沒走出幾步,就見一隊黑衣執刀正殺氣騰騰的匆匆行來。
百裏允容止步,靜靜看著那幾個執刀走到了他麵前。
為首的執刀將一塊律刑司的令牌展於他眼前,其後隨行的人立馬便執柄上前將他圍住。
“勞煩掌府大人隨我們走一趟吧。”
-
殿外金鍾報鳴,畫室中百官齊齊起身奉版登朝,待九聲鍾響敲罷,女帝登朝百官拜禮。
“眾卿平身。”
“謝陛下!吾皇千秋萬歲!”
儀禮行畢,文臣便如常依次進言。
今日最先近前奏言的是禦史大夫:“啟奏陛下,因禦鑄府晉三品師長楚士紳慘死一案,掌府百裏允容因嫌受押,臣請令,暫置其職。”
聽罷此述,花非若自然將目光轉投於廷尉,廷尉則近前補言:“啟稟陛下,律刑司刑使昨日於百裏允容家中搜出絞繩,其物與楚士紳死狀相契,故其嫌之重,已押兆獄候審。”
了然情況後,花非若便點了點頭,“照章辦事便可。”
“諾。”
禦史大夫與廷尉退下後,丞相便近前奏言:“年初凜州戰禍今已息平,叛軍退至寒漱山以北,近昭國邊境,欲以北逃,依臣之見,當先遣使昭國,以明其狀。”
“便依丞相所言,此事交由鴻臚卿。”
鴻臚卿奉禮承令。
“此外另有流民亦需安撫,凜州年初春耕未濟,年賦難進,需備資以賑冬寒。”
包括凜州在內,國中四州皆有侯爵為鎮,丞相進言時花非若便不動聲色的瞥了堂下襄南侯與昭山侯一眼,待其言畢則應道:“安撫流民一事,同遠侯已請言善之,而今年初時,滄州生亂,朝廷未及支援,同遠侯獨力平叛此功亦將彰之,待金祭而後便與賑款同啟府庫。”
朝會上有言未進,朝罷後,丞相便又入昭華宮候見。
今日女帝如約前往扶諸殿受諸郎問安,卻也才不過一刻便釋了諸郎各自回宮,自己則前往清緒殿詔見丞相。
“依臣之所見,陛下親至凜州撫民為善,此順撫民心之事,實不宜獨交予同遠侯。”
其實早在朝會上,花非若便也在心中掂量著此事了,隻是當時襄南侯與昭山侯同在堂上參議,他實在不好當著那二侯之麵剝免此事。
“奈何年初時滄州亦生亂事,故此番起義叛戰,朝廷未得以援,眼下同遠侯又自行上書請言撫民,駁之不妥。”
“現下暑方即末,孟秋未臨,陛下可待凜冬災重之季借以慰民之義親至賑災,如此既不駁同遠侯撫民之名,亦可保賑款至民。”
“依丞相所言,賑款竟有難抵之嫌?”
“此非臣妄語,乃調府庫所實——自前年至今,府庫撥以賑司州水患之糧款,計其數本足緩患地災民之饑,然司州太守卻連年報稱賑糧不足,一入嚴冬則途有餓殍,更頻生易子慘事,此皆賑款難抵之哀!眼下凜州戰禍方息,臣實恐此禍再生之於凜州。”
丞相所言句句沉重,而花非若聽罷亦是心感重壓。
“易子而食”這個曾經隻是在文字中讀到的悲哀,眼下竟聽人親述於耳,而也就在這片疆土之下,每年都在發生這樣的慘事……
但若不是丞相今日言明於殿,竟沒有一本奏折呈啟此事。
“丞相之所言……朕了然……”
道罷一句“了然”,花非若又默然了片刻,即便心中哀沉不已,但他一時之間實在也沒法給出一個能立馬解決此事的方法。
“此事關乎社稷之安、民生之重,然其禍源卻生自朝廷,上位者居權不稱,則百姓存亡憂重……陛下務必深思。”
“丞相放心,朕絕不會放任此事不理,隻也不可打草驚蛇。”
“陛下所憂,臣自了然。”
花非若點頭以應,卻思沉憂然的又歎了口氣。
“丞相今日所言之事,朕定加以詳查。”
丞相奉禮頷首。
“眼下朕卻仍有另一事,需以丞相相談。”
“陛下請言。”
花非若離座於堂下緩踱,稍加斟酌了一番,才道:“百裏允容被押入兆獄此事或存冤情,然此案不及重軌,朕不宜插手太多,卻也不可任其蒙冤。”
“陛下欲臣保其出獄?”
“若僅憑相府之權隻得釋其出獄,卻難雪其冤,若不證其清白,則後亦難委以重任。”
百裏允容入獄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於相府而言要保其出獄倒是簡單,但眼下律刑司握有凶器為證,如此情形想要證其清白,還真不太容易。
“可眼下律刑司所掌物證詳實,若要強行辯其清白,確有不易。”
“此事丞相不必憂慮,朕手上亦存一證可驗其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