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稟娘娘,妾妃與娘娘並德妃、依麗儀四人一道入宮,可算得上是舊相識了。妾妃亦願一力作證,她們二人絕非謀害鄰倩夫人的真凶。還望娘娘明鑒。”昭貴姬一壁說著,一壁在皇後麵前行三拜九叩大禮,義正言辭,毫無動搖之色。
與昭貴姬一同入宮的溫妃、禮貴嬪亦為了權德妃與依麗儀行如此大禮。
眼見著數位嬪禦在自己的麵前行如此鄭重大禮,皇後如何不曉得她們的心思,何況皇後並非雙目失明,如何看不出權德妃、依麗儀她們二人何等品行,到底無奈歎出一口氣,語氣深沉道:“本宮何嚐不知她們二人何等品行。然則永巷令如此回稟,本宮亦不得不心存疑慮,以免真凶逍遙法外,繼續行傷天害理之事。此事如若不徹查清楚,嚴懲真凶,隻怕來日受損的不止嬪禦,連陛下子嗣亦會深受牽連。若非茲事體大,隻怕陛下與本宮亦不會如此對待相識多年的德妃妹妹與依姐姐。”語氣頗含不忍。
眼見皇後如此言論,昭貴姬固然心急如焚,到底冷靜下來,雙眸一轉,靈機一動道:“此事說來,到底還有夕昭儀與貞貴姬被潑了一臉的髒水。”
慧妃一時醒悟過來,急忙道:“是啊。有嫌疑的,除卻德妃妹妹與依姐姐,還有夕昭儀與貞貴姬呢。說來,夕昭儀初入宮不久,自然不及咱們姐妹多年的交情,一時看走了眼亦無不可。何況,夕昭儀深受皇恩然則並無所出,心懷怨恨亦無不可。遑論貞貴姬恩寵平平,自可心生妒忌。”
眼見慧妃將矛頭指向她倆,夕昭儀與貞貴姬連連離座下跪,慌張忙亂道:“還望皇後娘娘明鑒,妾妃如何膽敢謀害鄰倩夫人腹中之子。縱然心有不忿,暗帶嫉妒,到底稚子無辜,如何叫人下得去手。還望陛下與娘娘明鑒。”
皇後深深歎出一口氣,語氣頗為不忍,到底礙於實情,一字一句道:“陛下亦分外為難,這才命本宮一手操辦鄰倩夫人小產一案。若非與四位姐妹相處多年,心下明了你們四位絕非如此人物,本宮亦不會如此為難。然則永巷令經曆數月,暗中與大理寺聯手詳加徹查,最後查出有嫌疑的隻餘你們四人。何況,永巷令與大理寺一同查證,隻怕這嫌疑係再清楚不過了。本宮亦難置信真凶會在你們四人之中。本宮為難,陛下更難以置信。最後查出你們之中的哪一個係真凶,隻怕皆會令禦殿姐妹日後難相見。屆時草木皆兵,人心思變,亦有人心惶惶,相互揣測之意。”長長籲一口氣,神色萬分為難,叫人感同身受。
冷眼旁觀了半日,我心中波濤洶湧,無視斂敏與婺藕關心切切的眼神,隻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深思之中,深思熟慮起來:權德妃、夕昭儀、貞貴姬、依麗儀,無論此四人之中,何人係真凶,當真叫我難以接受。我視她們為友,並無過多提防,孰料成了催命符,害我喪失一子。當日,甄中才人因著連夜為斂敏腹中之子祈福,這才被皇帝晉為美人。如此人物,如何會行這般傷天害理之事?依麗儀身處禦殿多年,固然為著繆希雍一事牽連上慧妃,到底不曾損人性命。何況,相處多年,我當真看不出依麗儀有何歹毒之處。至於夕昭儀,她這般受寵,身懷六甲不過遲早之事,何必如此眼饞心熱,死盯著我腹中之子?她隻需好生保養玉體,指不定哪日便會誕下皇子。依著她的容貌,隻怕位居太子生母之位,亦無不可。何況,她縱使要對付,何不取我的性命?即便此胎順利產下,亦不會動搖她禦殿第一寵妃的位置,她何需如此忌諱我這一胎?論及權德妃,更不必多言。我素來與她交好,數年來的交情,我還看不出她係何人物?然則永巷令與大理寺聯手徹查之下,到底有著真憑實據,這才將嫌疑定在了她們四人身上。
“依著陛下的意思,本宮全權處理此事。為著永巷令、大理寺信誓旦旦,本宮不得不將你們禁足,待得來日真相大白,再放你們出來。陛下業已同意。此段時日,還請你等好生照看自己的玉體。來日,查出真凶,本宮定向陛下為你等諫言,以作今日補償。至於德妃妹妹,膝下有兩位帝姬,固然出了此事,到底還是要好生看護二位帝姬。在此期間,妹妹還是從一品帝妃,衣食無缺。”皇後覷一眼秋紫,吩咐她領進四隊羽林衛,護送權德妃四人回宮,目光夾帶上幾分信誓旦旦的保證。
眼見塵埃落定,且無證據自證清白,她們四人隻得含淚、含恨、含屈地在諸妃的注視下走出徽音殿。
慧妃、柔妃、懿妃等人意欲再勸,終究不及皇後眼中的無可奈何,隻得轉向斂敏、婺藕與我,期望她們二人能夠對我勸說一番。眼見我對斂敏、婺藕置之不理、視若無睹,麵色甚是平靜,絲毫不為所動,她們隻得做罷。
“為著她們四位的清白,隻怕此番委屈係免不了了。”許久不曾出言的瑛妃忽然來了這麽一句,叫諸妃險些忘卻了她。
瑛妃此刻所言,顯得有幾分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叫多數相信她們四人的嬪禦心生幾分不滿。縱然此事於她並無嫌隙,到底無需如此火上澆油。她如此一番話,倒顯得權德妃她們四人受此冷落係理所應當的了。
我亦不敢相信權德妃她們四人中,當真有一人係害我麟兒的真凶。到底女性本弱,為母則剛,實在不敢輕易放過。否則,來日如何麵見我九泉之下的孩兒。故而慧妃等人企圖借我之口為她們求情之時,我一言不發,裝聾作啞。
不為別的,我若放過了她們,那來日誰來還我麟兒一個清白?
皇後顯見依舊如往日那般不待見瑛妃,隻冷冷瞥了一眼,便對我說道:“無論如何,此事牽涉皇嗣凋零,事關朝廷基業。縱使妹妹你意欲息事寧人,陛下與本宮亦會將此事追究到底。你且放寬心,此事本宮一定給你一個滿意的真相。若當真係她們之中的一個害了皇子,陛下定不會輕放。”
—————————————————————————————————
“姑姑,當日鄰倩夫人的貴妃冊禮你可曾親眼瞧見過?”沢兒眼中幾乎放出光彩來,滿是憧憬之色。
我搖了搖頭,徑直坦言道:“我彼時雖然長大幾分,到底年紀尚小,不曾得此機會前去觀禮。倒是聽鶯月姑姑提及,此乃肅帝一朝第一位正兒八經的貴妃冊禮,自然格外隆重。”
“鄰倩夫人的盛寵愈加襯托出當日的嫿妃之下場何等低落,可見風水輪流轉一句何等精辟。”沢兒念及嫿妃的劫難,不由得格外惋惜。
“你且無需掛念著此事,到底最後她不是清白得正,重回禦殿,自婉貴妃之後,躋身帝妃之首——嫿貴妃之位了麽?”我細細安慰道:“固然這禦殿之內,格外波譎雲詭,到底世上還有幾分公理道義在。”
“說到公理道義,姑姑,當日朱砂梅林刺客行刺一事,當真係後來的悼貴嬪所為?”沢兒眼眸一轉,隨即想到這一塊兒去了。
我不置可否,然則言語之中卻夾雜著幾分否定,“彼時她不過一介順容,如何有此等能耐策劃這一切?再者,一旦東窗事發,隻怕她連同九族亦會遭殃。彼時的朱順容,固然恩寵低劣,到底有幾分神誌,絕不會出此下策,牽連朱氏一族。”
沢兒點點頭,“姑姑你說的是。禦殿之內,除了責罰,就是恩賞。除此之外,再無其它。如此看來,隻怕後來那一場闔宮晉封之時,可算得上是禦殿之內,多年來少有的喜事了。”
“其她人且不論,若非此等喜事,隻怕朱中才人尚不得晉為麗人,與一宮主位之位隻一步之遙。”我點點頭,應和道,隨即感慨起來,“說到底還不是巽妃、溫妃的晉封,如同花蕊之中散發出幽香花粉一般,在肅帝心底裏掀起了一陣風,致使其她嬪禦一並得了晉封。如此說來,隻怕除了鄰倩夫人,她們還得感激巽妃、溫妃。”
“隻怕如此一來,禦殿之內,得益之人,皆會感激鄰倩夫人的恩德了。”沢兒聯想到這一層,隨即嘖嘖驚歎起來。
我頷首作為回應,“鄰倩夫人即便處於盛寵之時,依舊不忘君恩雨露理當共享才是。若非如此,隻怕其她嬪禦亦不得恩寵。說來並非她一力施恩於眾人,而是一味地專寵,隻會叫其她嬪禦心生怨懟之情。正為明了此理,鄰倩夫人才得以在禦殿之內長年累月地存活下來。否則,隻怕早早死於人心不古的陰謀詭計之下了。”
“可即便是這般恩寵依舊免不了叫人記恨,被人陷害,不得已出了禦殿,往瑤華宮為國祈福二載。”沢兒歎息一聲,繼續道:“夕昭儀這般得寵,依舊與權德妃、貞貴姬、依麗儀一同,落了陷害鄰倩夫人的嫌疑,可見她的恩寵叫禦殿之內無數人心生嫉妒之情。”
與昭貴姬一同入宮的溫妃、禮貴嬪亦為了權德妃與依麗儀行如此大禮。
眼見著數位嬪禦在自己的麵前行如此鄭重大禮,皇後如何不曉得她們的心思,何況皇後並非雙目失明,如何看不出權德妃、依麗儀她們二人何等品行,到底無奈歎出一口氣,語氣深沉道:“本宮何嚐不知她們二人何等品行。然則永巷令如此回稟,本宮亦不得不心存疑慮,以免真凶逍遙法外,繼續行傷天害理之事。此事如若不徹查清楚,嚴懲真凶,隻怕來日受損的不止嬪禦,連陛下子嗣亦會深受牽連。若非茲事體大,隻怕陛下與本宮亦不會如此對待相識多年的德妃妹妹與依姐姐。”語氣頗含不忍。
眼見皇後如此言論,昭貴姬固然心急如焚,到底冷靜下來,雙眸一轉,靈機一動道:“此事說來,到底還有夕昭儀與貞貴姬被潑了一臉的髒水。”
慧妃一時醒悟過來,急忙道:“是啊。有嫌疑的,除卻德妃妹妹與依姐姐,還有夕昭儀與貞貴姬呢。說來,夕昭儀初入宮不久,自然不及咱們姐妹多年的交情,一時看走了眼亦無不可。何況,夕昭儀深受皇恩然則並無所出,心懷怨恨亦無不可。遑論貞貴姬恩寵平平,自可心生妒忌。”
眼見慧妃將矛頭指向她倆,夕昭儀與貞貴姬連連離座下跪,慌張忙亂道:“還望皇後娘娘明鑒,妾妃如何膽敢謀害鄰倩夫人腹中之子。縱然心有不忿,暗帶嫉妒,到底稚子無辜,如何叫人下得去手。還望陛下與娘娘明鑒。”
皇後深深歎出一口氣,語氣頗為不忍,到底礙於實情,一字一句道:“陛下亦分外為難,這才命本宮一手操辦鄰倩夫人小產一案。若非與四位姐妹相處多年,心下明了你們四位絕非如此人物,本宮亦不會如此為難。然則永巷令經曆數月,暗中與大理寺聯手詳加徹查,最後查出有嫌疑的隻餘你們四人。何況,永巷令與大理寺一同查證,隻怕這嫌疑係再清楚不過了。本宮亦難置信真凶會在你們四人之中。本宮為難,陛下更難以置信。最後查出你們之中的哪一個係真凶,隻怕皆會令禦殿姐妹日後難相見。屆時草木皆兵,人心思變,亦有人心惶惶,相互揣測之意。”長長籲一口氣,神色萬分為難,叫人感同身受。
冷眼旁觀了半日,我心中波濤洶湧,無視斂敏與婺藕關心切切的眼神,隻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深思之中,深思熟慮起來:權德妃、夕昭儀、貞貴姬、依麗儀,無論此四人之中,何人係真凶,當真叫我難以接受。我視她們為友,並無過多提防,孰料成了催命符,害我喪失一子。當日,甄中才人因著連夜為斂敏腹中之子祈福,這才被皇帝晉為美人。如此人物,如何會行這般傷天害理之事?依麗儀身處禦殿多年,固然為著繆希雍一事牽連上慧妃,到底不曾損人性命。何況,相處多年,我當真看不出依麗儀有何歹毒之處。至於夕昭儀,她這般受寵,身懷六甲不過遲早之事,何必如此眼饞心熱,死盯著我腹中之子?她隻需好生保養玉體,指不定哪日便會誕下皇子。依著她的容貌,隻怕位居太子生母之位,亦無不可。何況,她縱使要對付,何不取我的性命?即便此胎順利產下,亦不會動搖她禦殿第一寵妃的位置,她何需如此忌諱我這一胎?論及權德妃,更不必多言。我素來與她交好,數年來的交情,我還看不出她係何人物?然則永巷令與大理寺聯手徹查之下,到底有著真憑實據,這才將嫌疑定在了她們四人身上。
“依著陛下的意思,本宮全權處理此事。為著永巷令、大理寺信誓旦旦,本宮不得不將你們禁足,待得來日真相大白,再放你們出來。陛下業已同意。此段時日,還請你等好生照看自己的玉體。來日,查出真凶,本宮定向陛下為你等諫言,以作今日補償。至於德妃妹妹,膝下有兩位帝姬,固然出了此事,到底還是要好生看護二位帝姬。在此期間,妹妹還是從一品帝妃,衣食無缺。”皇後覷一眼秋紫,吩咐她領進四隊羽林衛,護送權德妃四人回宮,目光夾帶上幾分信誓旦旦的保證。
眼見塵埃落定,且無證據自證清白,她們四人隻得含淚、含恨、含屈地在諸妃的注視下走出徽音殿。
慧妃、柔妃、懿妃等人意欲再勸,終究不及皇後眼中的無可奈何,隻得轉向斂敏、婺藕與我,期望她們二人能夠對我勸說一番。眼見我對斂敏、婺藕置之不理、視若無睹,麵色甚是平靜,絲毫不為所動,她們隻得做罷。
“為著她們四位的清白,隻怕此番委屈係免不了了。”許久不曾出言的瑛妃忽然來了這麽一句,叫諸妃險些忘卻了她。
瑛妃此刻所言,顯得有幾分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叫多數相信她們四人的嬪禦心生幾分不滿。縱然此事於她並無嫌隙,到底無需如此火上澆油。她如此一番話,倒顯得權德妃她們四人受此冷落係理所應當的了。
我亦不敢相信權德妃她們四人中,當真有一人係害我麟兒的真凶。到底女性本弱,為母則剛,實在不敢輕易放過。否則,來日如何麵見我九泉之下的孩兒。故而慧妃等人企圖借我之口為她們求情之時,我一言不發,裝聾作啞。
不為別的,我若放過了她們,那來日誰來還我麟兒一個清白?
皇後顯見依舊如往日那般不待見瑛妃,隻冷冷瞥了一眼,便對我說道:“無論如何,此事牽涉皇嗣凋零,事關朝廷基業。縱使妹妹你意欲息事寧人,陛下與本宮亦會將此事追究到底。你且放寬心,此事本宮一定給你一個滿意的真相。若當真係她們之中的一個害了皇子,陛下定不會輕放。”
—————————————————————————————————
“姑姑,當日鄰倩夫人的貴妃冊禮你可曾親眼瞧見過?”沢兒眼中幾乎放出光彩來,滿是憧憬之色。
我搖了搖頭,徑直坦言道:“我彼時雖然長大幾分,到底年紀尚小,不曾得此機會前去觀禮。倒是聽鶯月姑姑提及,此乃肅帝一朝第一位正兒八經的貴妃冊禮,自然格外隆重。”
“鄰倩夫人的盛寵愈加襯托出當日的嫿妃之下場何等低落,可見風水輪流轉一句何等精辟。”沢兒念及嫿妃的劫難,不由得格外惋惜。
“你且無需掛念著此事,到底最後她不是清白得正,重回禦殿,自婉貴妃之後,躋身帝妃之首——嫿貴妃之位了麽?”我細細安慰道:“固然這禦殿之內,格外波譎雲詭,到底世上還有幾分公理道義在。”
“說到公理道義,姑姑,當日朱砂梅林刺客行刺一事,當真係後來的悼貴嬪所為?”沢兒眼眸一轉,隨即想到這一塊兒去了。
我不置可否,然則言語之中卻夾雜著幾分否定,“彼時她不過一介順容,如何有此等能耐策劃這一切?再者,一旦東窗事發,隻怕她連同九族亦會遭殃。彼時的朱順容,固然恩寵低劣,到底有幾分神誌,絕不會出此下策,牽連朱氏一族。”
沢兒點點頭,“姑姑你說的是。禦殿之內,除了責罰,就是恩賞。除此之外,再無其它。如此看來,隻怕後來那一場闔宮晉封之時,可算得上是禦殿之內,多年來少有的喜事了。”
“其她人且不論,若非此等喜事,隻怕朱中才人尚不得晉為麗人,與一宮主位之位隻一步之遙。”我點點頭,應和道,隨即感慨起來,“說到底還不是巽妃、溫妃的晉封,如同花蕊之中散發出幽香花粉一般,在肅帝心底裏掀起了一陣風,致使其她嬪禦一並得了晉封。如此說來,隻怕除了鄰倩夫人,她們還得感激巽妃、溫妃。”
“隻怕如此一來,禦殿之內,得益之人,皆會感激鄰倩夫人的恩德了。”沢兒聯想到這一層,隨即嘖嘖驚歎起來。
我頷首作為回應,“鄰倩夫人即便處於盛寵之時,依舊不忘君恩雨露理當共享才是。若非如此,隻怕其她嬪禦亦不得恩寵。說來並非她一力施恩於眾人,而是一味地專寵,隻會叫其她嬪禦心生怨懟之情。正為明了此理,鄰倩夫人才得以在禦殿之內長年累月地存活下來。否則,隻怕早早死於人心不古的陰謀詭計之下了。”
“可即便是這般恩寵依舊免不了叫人記恨,被人陷害,不得已出了禦殿,往瑤華宮為國祈福二載。”沢兒歎息一聲,繼續道:“夕昭儀這般得寵,依舊與權德妃、貞貴姬、依麗儀一同,落了陷害鄰倩夫人的嫌疑,可見她的恩寵叫禦殿之內無數人心生嫉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