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九麵,我們看庚二的重頌。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尊者授記成就應身佛的一個相貌。這個授記的時間點為什麽一定要在舍利弗尊者開悟以後呢?我們做一個解釋。


    天台智者大師把學佛分成兩大塊:一個叫般若道,一個叫方便道。基本上般若道跟方便道的共同點就是,你要安住一念心性,就是真實的法。我們講過很多次,真實的法它不能有變化,它必須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它本身不能是一個修來的東西。你說你心性是修來的嗎?不可能。空性是修來的,假觀是修來的,心性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諸佛隻是覺悟了這個真理,不是把心性給創造出來。所以一個人怎麽叫成就般若道呢?他首先一定是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清淨本性,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地方就是般若道的基礎。所以,在一心三觀當中,一心叫做實法。


    當然,你也不能老是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你就執理廢事了。所以你要怎麽樣?要操作權法。什麽叫權法呢?就是空假中三觀叫權法。當我們在一念心性安住以後,用空觀的智慧,用無常、無我的智慧調伏心中的愛取,一直到破了我執跟法執,入了初地,這個般若道就完成了。


    所以諸位,我們雖然了解《法華經》,但是我們剛開始修行,還是在一念心性裏麵做權法的操作,偏空性這一塊。因為很簡單,我們的重點目前來說是解脫道,是出離生死。所以,般若道在智者大師的定義,叫做智慧引導慈悲,它的主導性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它把慈悲心暫時收攝起來。它是以智慧引導慈悲,因為它必須要先完成三界的出離解脫道。


    那麽二乘人,他們因為無常、無我的智慧,他的權法下得很深,所以他隻是法執重。他一旦聽過《法華經》,能夠會歸心性的時候,基本上他就從別教的初住直接升到初地。所以,不管舍利弗也好,乃至於後麵的目犍連尊者、須菩提尊者等等也好,隻要他在《法華經》這一關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會歸心性,覺悟以後,那麽他一念心性的即空及格了,他般若道及格了。而我們就算《法華經》讀通了,實法妙,權法妙,但對我們來說,我們空觀的權法太薄弱,所以我們要補修空觀。


    聲聞人空觀已經圓滿了,他是差在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他這一關實法補上以後,他般若道及格。他後麵要做的就是一念心性即假。這個假觀要走兩大阿僧隻劫,就做兩件事情。就是說,菩薩一旦般若道走過以後,就走方便道,這個時候以慈悲引導智慧,就相反了。因為他已經走出了三界的解脫,他身心世界的煩惱障、業障、報障已經脫落了,所以他必須怎麽樣?做兩件事:第一個淨佛國土,第二個成就眾生。所以他這個以後就修假觀了。


    諸位!假觀我們在前麵說過了,假觀的特色是什麽?就是相狀。整個十法界十如是,第一個就是相狀。凡夫當然是取相,凡夫就在相狀裏麵起顛倒,落入一個三界的因緣果報。菩薩也善用相狀,他必須發願創造一個依報的相狀、正報的相狀,來招感跟他有緣的眾生。極樂世界也是靠相狀來帶動。你看《觀經》,佛陀告訴你蓮花觀,要作蓮花開合想。你那個蓮花,你坐在蓮花裏麵,蓮花一關就是你跟娑婆世界因緣結束了,然後,“一刹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到極樂世界,蓮花又打開,看到佛陀放光攝受你,為你說法,乃至於各式各樣的鳥類為你說法等等。所以它那個蓮花一開一合,表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都是用相狀來攝受的。


    也就是說,當菩薩入了方便道,這個時候就是開始成就國土了。成就國土,當然他先發願,然後修行,然後招感有緣眾生來跟他一起修學。壽命結束了,這個時候他把他過去因地的願力跟修行都用完了,他接下來再重新發願,重新修行,再創造下一個國土。所以菩薩的方便道就是不斷地發願、修行、成就國土;然後國土結束了,再發願、修行、成就國土。他就在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當中不斷地進步,直到他圓滿佛道為止。這個就是般若道。他要走多久?般若道走一大阿僧隻劫;方便道走兩大阿僧隻劫,就是修假觀。


    也就是說,舍利弗尊者他本來是證得阿羅漢,所以他空觀成就以後,再會歸到一念心性,所以這個時候就開始(天台說的),從空出假,開始要規劃國土。聲聞人他對假觀是薄弱的,所以必須有佛陀的印證給他信心,給他一個方向,所以佛陀給他授記。一方麵鼓勵他,一方麵給他一個方向。


    庚二、重頌分二:辛一、頌上長行;辛二、結示稱歎


    我們看重頌,重頌當中分兩科。辛一,頌上長行,頌前麵的長行。長行裏麵分成五段。


    辛一、頌上長行分五:壬一、頌因行得果;壬二、頌劫名國土;壬三、頌眾數說法;壬四、頌壽量長短;壬五、頌法住久近


    壬一、頌因行得果


    先看他的因行跟得果,看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這個地方先說明他的得果。說舍利弗來世,能夠“成佛普智尊”。為什麽能夠成佛呢?因為他成就了一種廣大圓滿的中道智慧。


    這個“普智尊”,古德解釋有三塊:第一個,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在安住一念心性以後,觀察一切法空,以空觀照真諦。第二個,道種智。從一念心性當中修假觀,他透過相狀的操作,然後掌握十法界的因緣果報來引導眾生,所以這個假觀照俗諦。第三個,這個中觀就照中諦。所以即空即假即中三個加起來就是普智尊。安住一念心性是實法,空假中三觀是權法,所以權實加起來就圓滿了,普智尊。


    智慧圓滿以後,他的法號叫華光如來。依止這樣的因緣來度化無量的眾生,包括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也包括佛滅度以後的正法、像法、末法時代。跟他有緣的眾生,都會因為他這一期的教化而得度。


    他為什麽能夠成就華光如來呢?有三個重點:第一個,“供養無數佛”,福德資糧。你要成就一個正報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要成就一個這麽清淨的國土,都必須要福報力,而最大的福田當然是佛陀,要供佛。第二個,“具足菩薩行”。你在這當中不但是親近佛陀,你還得要親近眾生,廣修六度,來跟眾生結緣,來號召跟你同願、同行的眾生未來變成你的眷屬。第三個是最重要的,“十力等功德”。這個十力,開出來是十力,其實就是智慧。你必須要修學“一心三觀”、“權實不二”的智慧。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成佛有三種重點:第一個,智慧力,一心三觀;第二個,福德力,你要供佛,成就你的依正莊嚴;第三個,因緣力,你要從六度當中廣結善緣。智慧力、福德力、因緣力,才有可能成就一期的應化身的教化。


    壬二、頌劫名國土


    看下一段,壬二的“頌劫名國土”。看經文。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


    華光如來在因地的時候又是供佛,又是行六度,又修智慧,要修多久呢?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的這麽長時間,就在大寶莊嚴劫那個時間點成佛了。他依報的世界叫做離垢世界。為什麽叫離垢呢?因為凡是受生的地方,即便是帶業往生的凡夫,都是身口意遠離邪見煩惱的過失。“以琉璃為地”,以黃金為道路的兩邊,它旁邊有種種七寶樹,而且常有華果。這個地方說明“清淨無瑕穢”。


    蕅益大師說,我們一個人在成佛之道,其實最難最難的地方是三界的生死,因為他退轉最多。你的煩惱會幹擾你;你的冤親債主、魔障會幹擾你;你死亡,不斷地死亡,把你整個修行中斷。你本來修得好好的,你的狀態是最好的,夕陽無限好,但是死掉了,死掉以後,你前生的善根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對凡夫來說,是需要一個清淨的國土來保護。創造一個無瑕穢的國土,對我們凡夫就像小樹得到保護一樣,尤其對資糧位的菩薩來說是很重要的。華光如來看到了凡夫有這樣的需求,他經過再三的思考,決定要創造一個離垢的世界,來保護這些善根沒有堅固的凡位的菩薩。


    壬三、頌眾數說法


    我們看壬三的“頌眾數說法”。看經文。


    彼國諸菩薩,誌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當然,教化不但是隻有佛陀,他必須有眷屬,有大菩薩作眷屬。這個菩薩眷屬他有三種功德:第一個,“誌念常堅固”。這個代表一切了。這個菩薩是心中沒有疲厭的大菩薩,就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神通波羅蜜”,這是指菩薩的善巧方便。第二個,“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他親近諸佛以後廣修六度,得到諸佛的稱歎,善能修學六度。“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大菩薩!


    我們前麵說過,不管你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不管你是方便有餘土的這些聲聞人回小向大以後往生到淨土,或者是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凡夫往生到一個淨土,正常情況有兩個條件:同願、同行,你必須跟這尊佛因地的願力相同。他很重視持戒,你就必須重視持戒;他很重視智慧,你就必須重視智慧。他在六度裏麵偏重哪一個修行,你必須要隨順他的願力,隨順他的修行,然後你才可以去招感,臨命終的時候往生到這個國土去的。這個是《維摩詰經·佛國品》這麽說的,一個淨土是因為願力跟修行的招感。當然要有一個帶頭的,就是因地有一個帶頭的,有一個號召的。就是,這件事情在做的時候,一定有一個領頭的,那個人就最後作佛,其他人做他的眷屬。


    當然有例外。阿彌陀佛有點例外。你看阿彌陀佛國土。阿彌陀佛國土,善導大師叫順從本願。念佛的時候怎麽念呢?順從本願。蕅益大師強調說,極樂世界的特殊之處在於,共同的願力、共同的修持中,他不強調共同的修持這一塊,這是特別的地方,因為阿彌陀佛用十八願來補足共同的修持。他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用持名來取代共同的修持。那麽這樣子就代表了,你即便造了五逆十惡,你的修持跟我修持不一樣……一般要到淨土去,佛陀修十善業,他要創造一個宮殿樓閣,他要廣修布施,你就必須廣修布施。而這個人造五逆十惡,他怎麽往生呢?他跟佛陀沒有共同的修持,哪一個人造業往生到淨土去的?


    阿彌陀佛例外,他強調持名,這是他“共同的願力、共同的修持”。蕅益大師說,什麽叫淨土宗共同的修持?“同以不思議持名之妙行。”這就是淨土的共同修行,就是念佛。所以,他略過了整個六度的修學,這個是阿彌陀佛淨土微妙的地方。他為什麽能夠把攝受的根機拉得這麽廣?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但是你不能謗法。謗法是全世界最嚴重的過失,你起邪見顛倒了。


    就是說,諸位!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煩惱,你可以有罪業,但是你不能起顛倒。這是整個淨土宗的底限,這是最低、最底限。煩惱是虛妄的,罪業也是虛妄的,但你起顛倒了,那誰都救不了你了。所以他的指標就是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就是我不管你罪業有多大,我也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麽,但是請你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然後提起佛號,然後憶念佛陀,然後以佛陀的願力當你的願力,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誌為己誌,然後順從本願往生。


    其實,你如果把各式各樣的淨土研究過以後(我們後麵會談到四大弟子的授記),阿彌陀佛淨土真的是很特別,因為他隻有共同的願力,他不強調共同的修持,他隻要求你持名。所以他這樣子的話就變成怎麽樣?修淨土宗永遠不嫌太晚。因為你如果要求共同的修持,那就不是一生一世的了。所以淨土宗為什麽叫果地教,其他的往生叫因地教?就是佛陀在做什麽,你要跟著做。你要往生到其他淨土,佛陀在修布施,廣修布施,你要跟著做。共同的願力、共同的修持招感共同的國土。淨土宗例外,他沒有共同的修持,阿彌陀佛在做六度的時候我們在造業。但是你要起慚愧心。所以淨土宗它為什麽臨終要懺悔?就是你的思想要純正。就是說它可以不管你的煩惱,它也不管你過去的業力,但是你要怎麽樣?從今以後你要順從本願,然後執持名號。


    這個地方我們看,這些菩薩“誌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這一點來說,他就強調這些往生的菩薩必須跟華光如來一樣做。華光如來做什麽事呢?他做了三件事:“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這些菩薩必須要隨順他的願力跟修行。


    所以淨土宗是方便中第一方便的,例外。


    壬四、頌壽量長短


    我們看壬四的“頌壽量長短”。看經文。


    佛為王子時,棄國舍世榮,


    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


    這是說明華光如來的壽命跟眾生的壽命。華光佛為王子,“棄國舍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這段經文,窺基大師的意思是說,“於最末後身”這段經文要放在“棄國舍世榮”的前麵,意思解釋就清楚了。就是說華光佛為王子的時候,他在成就應化身佛前的最後一生的生命,他作為一個王子,他做什麽事呢?他做兩件事:第一個,放棄了國家跟世間的榮耀;然後第二件事情,出家成佛道。因為他是在淨土,所以他應該沒有八相成道那麽多,至少他沒有納妻跟生子這個相狀,因為清淨的國土沒有這種凡夫的染汙的因緣。華光佛成佛以後,他住世的時間多久呢?十二小劫。人民是八小劫。當然這個壽命也是一個關鍵點。我們前麵說過,判定國土的莊嚴,這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壽命。


    壬五、頌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滅度以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用正法,就是教觀跟果證,來度化眾生。正法滅盡以後到了像法,也是三十二小劫。有教有觀,但是果證者少。為什麽果證少呢?就是旁騖多了。供養佛塔舍利,就是一些旁騖。就是他沒有一心行道,他可能做其他事去了,用這個供養舍利跟流布來作為一個佛事。


    正法時代基本上跟佛在世的時候差別不大,這個還是一個純正的“牛奶”。其實差別最大就是像法跟末法,這兩個問題比較嚴重。那麽像法跟末法怎麽判斷?就是教觀。就是這個時代的人對教理的學習、對止觀的修學不重視了,就整天喜歡事修,持戒修福了,這標準的進入末法時代了。就是他的心地法門薄弱了,他隻能夠靠外在的福德力來支撐他的善根。就是他的內心沒辦法啟動他內在的一種觀照力了,他完全靠事修來支持他的善根不退。所以,他的內在不能創造一種強大的能量來支持他的善根力,他要靠持戒修福,靠外緣力,那麽這個就正式進入末法時代了。


    辛二、結示稱歎


    我們看辛二的“結示稱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華光佛這一期的應化因緣,他種種的依正莊嚴、壽命,種種的事跡,就是前麵的情況所說。“其兩足聖尊”,這個作為佛陀所成就的應化身的教化因緣,“最勝無倫匹”,他在十方佛土中,不管是依報正報的確有他的特色。那麽這尊佛是誰呢?就是舍利弗你未來成佛的一個因緣,你應該感到歡喜慶幸。


    一尊應身佛的出現,的確值得我們歡喜讚歎。因為你一個人在山中打坐,證得無生法忍,成就了法身佛,但是你對整個佛教的教化幫助不大,因為法身不能跟眾生互動,他是離相。對佛教的幫助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應身佛出世,他才能夠建立所謂的住持三寶。他號召所有人來往生他的國土,或者是他來到凡夫的世界,來建立住持三寶。因為他住持三寶的影響力,不但是他在世的時候,他往生以後還有法寶的正法、像法、末法。


    我們舉釋迦牟尼佛做例子。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對我們的幫助也不大,但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的示現八相成道,陪著我們成長,臨走之前留下了教法,使令我們現在還可以學得到《法華經》,這一點就很重要。


    一個凡夫,從最初的修學四諦法門,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成就阿羅漢果,到回小向大,到成就應身佛,到此可以說是功德圓滿。所以到這個地方就是“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這個地方就是說,當然舍利弗值得歡喜慶幸,我們作為一個凡夫也值得隨喜讚歎,因為應身佛的出世的確是非常重要。


    己五、四眾歡喜 分二:庚一、長行;庚二、重頌


    我們看最後一段的己五,“四眾歡喜”。


    大家看到舍利弗尊者能夠授記以後,心生大歡喜。這個地方兩段,先看庚一的長行。長行當中分三段。


    庚一、長行分三:辛一、敘眾歡喜;辛二、廣修供養;辛三、大眾領解


    辛一、敘眾歡喜


    先看第一段“敘眾歡喜”。看經文。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爾時”,就是當佛陀在法華會上為舍利弗尊者授成佛之記以後的那個當下的時間。在與會當中有四部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以下的天龍八部,有哪些呢?天;龍,龍是畜生道;夜叉是鬼神道;乾闥婆也是鬼神道。乾闥婆我們前麵說過是帝釋的俗樂神,帝釋如果累了,彈奏些世俗的音樂,讓他休息。阿修羅。迦樓羅,迦樓羅就是金翅鳥。緊那羅,是帝釋的法樂神,他是為帝釋說法的,用音樂的方式說法。摩睺羅伽是蟒神。到此叫做天龍八部,就是佛陀的護法。那麽天龍八部的護法跟四眾的弟子,見到舍利弗在佛前受無上菩提之記以後,“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佛陀跟舍利弗授記為什麽這些人感到歡喜呢?又不是跟他們授記。因為他們得到無上的鼓勵。諸位!古德解釋說,阿羅漢要成佛,他的困難度比凡夫還困難。因為龍樹菩薩說,凡夫雖然有煩惱,但是他的菩提性沒有滅,他有菩提性。因為他的明了性還在,這個煩惱隻要經過佛法的調教、淨化,他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但是阿羅漢不一樣,阿羅漢是把菩提性給滅了。因為阿羅漢他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會歸到一念心性,他不知道轉識成智,所以他滅煩惱的時候,他叫做斷滅性的。所以他是怎麽樣?把煩惱滅了,把菩提性也滅了。所以,成佛的可能性最高的是菩薩,第二個是生死凡夫,第三個才是阿羅漢。


    那麽連阿羅漢都可以成佛,那當然這些天龍八部這些凡夫,他更得到啟示了。因為阿羅漢你的心識被你滅到這個程度,遇到佛陀講《法華經》都能夠產生這麽大的反轉!阿羅漢在方等會上叫做焦芽敗種,灰身泯智,如果從因緣上觀察,這個人已經幾乎不可能成佛了。你看目犍連尊者就是,他的心完全沒有知覺的功能。就是這個人已經是沒有知跟覺了,沒有覺照的功力了,他看到什麽都沒感覺了,偉大的佛陀都有辦法讓這個人重新啟動他的知覺。


    你看淨土宗也是這樣。諸位!淨土宗的往生,你看我們每一個人修淨土真的有他的根性,菩薩種性的人往生最有可能,因為菩薩種性的人他慚愧心強。“雖作惡業,速疾能悔。”他前生有修過菩薩戒,有修過大乘佛法,他即便有罪業,他那種反轉力強。這個菩薩種性的,往生最有可能。第二個可能往生的,你們知道是誰嗎?對!是凡夫的種性。


    聲聞人是往生最不可能。所以你看淨土宗,“二乘種不生”。諸位!不是阿彌陀佛不攝受。如果你讀《阿彌陀經》,讀《無量壽經》,讀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完全沒有感覺,那從往生的角度,這個對你不吉祥,就是你那個聲聞種性很強。


    往生淨土最可能的,第一個排列是菩薩種性的,這種人念佛基本上往生可能性很高,菩提心強,觀照力強,慚愧心重。第二種人是人天種性的,他煩惱重,但是他對極樂世界的功德心生好樂,這種人往生的可能性也是高。最怕的就是你讀極樂世界你完全沒有感覺。當然我們一般的種性是混合式的,但混合當中可怕的是聲聞種性的比例偏多,對有為的功德不生好樂。那怎麽辦呢?學《法華經》可以救你。就是你要把你的真如本性啟動起來,你不能老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那就是三乘的教法,那隻能當方便,當權法。所以,《法華經》的好處就是怎麽樣?它從根本上啟動你的自性功德力,然後再修方便道,修空假中三觀。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四眾弟子一想,連聲聞人這種菩提性都快斷滅的人都能夠受佛陀的授記,那當然他覺得受到很大的鼓勵。心生大歡喜,踴躍無量,這表示得到很大的鼓勵。


    辛二、廣修供養


    我們看辛二的“廣修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不但是歡喜,他們會開始供養,修供養,供養佛陀。他怎麽供養法呢?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這個地方指的是誰呢?比丘、比丘尼,出家眾。當然在古德注解說,比丘、比丘尼這個三衣是很珍貴的,要隨身的,怎麽會脫掉供佛呢?因為它是表法,這表示他們脫離了聲聞的偏空之道,而把自己偏空的這種衣脫掉;供養佛陀,表示趨向於大乘的無上菩提,就是“會權入實”了。小乘的四聖諦沒有錯,他並沒有說把小乘四聖諦丟掉,而是會歸到心性。那麽這個權法跟實法一結合,那就整個進入般若道了。所以它是表法的,就“會權入實”的表法。


    這個前麵講到出家眾的供養,這以下講在家居士。釋提桓因,大梵天王,還有天龍八部等等,他們就以天衣跟天曼陀羅華跟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諸天在供養佛的時候,出生了兩件大事:第一個,“所散天衣,住虛空中”。他一供養佛陀的時候,這個衣服突然間住在空中。第二個,“而自回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它不但是安住在空中,而且它自己在空中產生了旋轉;於此同時,諸天的音樂百千萬種就開始運作,甚至於從空中雨眾天華。


    那麽這表法表什麽意思呢?安住虛空,表示大乘的般若道,就是萬法回歸一心,就是觀照一念心性當體即空,般若道。般若道是以空為住。產生回轉跟音樂俱作,表示方便道。前麵是萬行回歸一心,這個地方“一心緣生萬法”,開始借相修心,廣設方便。所以這個地方就兩種表法,一個是回歸到一念心性的空;第二個是從空出假,生起種種的妙用。這是一個供養的表法。


    辛三、大眾領解


    我們看辛三的“大眾領解”。看經文。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大眾做完供養以後就共同地宣說,說偉大的佛陀,您過去在波羅奈,在鹿野苑,為實施權,講四諦法門,講出世的解脫道,那麽現在把解脫道跟菩提道結合在一起了,透過一念心性的實法把解脫道變成大乘的般若道,就是無上最大法輪。


    這個最大法輪我們做一個說明。《法華經》的妙跟《華嚴經》的妙也是不一樣。《華嚴經》雖然也是一個成佛之道,但是《華嚴經》對於你一開始走錯路的人,比方說走到《阿含經》的出離道,比方說我現在的根性,我已經把我的菩提性給滅了。你看有些人他過去生,他前生帶來的,他對什麽東西通通沒有感覺,他也不起煩惱,他也不思惟功德莊嚴。這也不能怪他,他一路走來,就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華嚴經》救不了你!因為《華嚴經》的妙叫做“相對論妙”,就是,我比你好,但是我不能改變你。為什麽聲聞種性的人剛開始接觸《華嚴經》的時候,他完全沒辦法受益(後麵的〈譬喻品〉會說)?他們甚至於就逃跑,感到壓力很大:我做不到!所以佛陀開始“為實施權”,把那個廣大的法門收起來,現出老比丘相,講四聖諦來度化他們。


    《法華經》的好,好在哪裏?不管你之前怎麽弄,不管你過去犯過多大的錯誤,不管你把心性搞成什麽樣,《法華經》都有辦法修補。因為它的妙不是“相對論妙”,它叫“絕待論妙”,就是它的妙是可以包容你的。就是說,不管你以前是怎麽回事,《法華經》都有辦法把它“會權入實”,它有辦法跟你對接。而《華嚴經》是,你走錯了,對不起,我這個法門沒辦法攝受你了。它這個妙是一種相對論妙。我跟你不一樣,你跟我不一樣,而我比你好,就這樣子。《法華經》是我比你好,但是我可以包容你。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佛陀先講四聖諦,最後講一種包容性的《法華經》,再把他這些一開始沒有修圓滿的人,把他加以會歸,“會權入實”。這個《法華經》的妙,妙在這裏。不管你過去的方法是對是錯,《法華經》就有辦法救你。


    庚二、重頌分二:辛一、頌開權顯實;辛二、述隨喜回向


    我們看庚二的“重頌”,把前麵的歡喜跟供養做一個總結。


    辛一、頌開權顯實


    看辛一的“頌開權顯實”。看經文。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爾時”就是大家供養佛以後,諸天子就共同發出宣言說,佛陀您老人家在鹿野苑先轉四諦法門,先讓聲聞人成就了阿羅漢果,在四諦當中“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什麽叫“五眾之生滅”呢?就是講到五蘊——色、受、想、行、識,它的生起因緣,跟滅,是還滅的因緣。五蘊是無明所啟動的有漏的五蘊,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樣子,就一念的顛倒妄想創造了五蘊。我們用無常、無我的智慧,來滅除這個我執的顛倒,這個五蘊就消失了。所以這個講到五蘊的生起跟還滅的一個對立相,這個就是權法了。如今在法華會上,就轉最妙的無上的廣大的法輪,這個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它的深奧就在於它永遠有辦法救拔你,不管你以前做錯了什麽。


    我們說一下。《法華經》可以跟任何法門對接,但是它有條件。比方說,可能你過去生對於苦、集、滅、道修得很深,聲聞人的強烈點就是他對苦諦有深的感受,某種程度他是悲觀主義者。他對什麽事情,不是不喜歡,他覺得這個東西不能長久。他的無常觀就是說,這個事情還沒有結束,他就已經感受到無常的到來,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他是個悲觀主義者。他從無常觀來看一切法,那一切法沒有價值,有為諸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當然,聲聞法有它的好處,幫助你解脫,但它的缺點,障礙菩提道。


    成佛之道難就難在哪裏呢?因為前半段跟後半段的重點不一樣。前半段偏重在空性,它要離一切相;但是你解脫道以後要走後半段,走方便道的時候它要即一切法。所以諸位,如果我們不會歸實法,看這個權法,完全心外求法來看,那解脫道跟後麵的方便道幾乎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前麵要空觀,後麵是假觀。所以如果你不學《法華經》,這個對接就很難。


    但是學了《法華經》,我們經常心外求法的人,怎麽樣會歸一念心性,這個地方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諸位你一定要記住!就算很多人修了《法華經》,他還是沒辦法操作一心三觀,因為他的攀緣心習慣向外。我們以前遇到了煩惱是攀緣世間的五欲,學佛以後,如果還是用攀緣心去攀緣一個無常、無我的法,來對治我們在五蘊所生起的分別——就是,我們用攀緣心去起煩惱,如果我們也是用攀緣心來學法,到法華會上要內觀就難了。


    所以它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叫做方等般若時,就是法空的思想,就是無生的思想。諸位!你從有所得的心要回歸到一念心性,無生是關鍵,就是無所得。他的意思是這樣看的,就是一切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你今生是怎麽來的?是因緣的力量而出現的,它不是本來就有,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在你生之前,你前麵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們的生命是從空性而顯現出來的假相,生命是無中生有。簡單講,說你從什麽地方來?你說我從前生而來。錯!你前生的因緣消失了,你還講前生!每一段生命都是個體。雖然輪回是相續,你死了以後,你的前生已經還給空性了。其實我們每一期生命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都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我們今生從什麽地方來?嚴格來說從空性而來。你這個業力本來是無相的,但是累積到一個程度,突然間,“啪”,現出來。那麽今生的業力用完以後,你到哪裏去?回到空性而去了。所以人生隻有過程,因為開始之前是沒有,死亡以後也沒有。


    所以結論:人生無所得!


    這個智慧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觀無所得,你才會心甘情願地把攀緣心放下。就是說,人生無所得,你攀緣什麽東西呢?人生隻是借假修真,人生不是讓你去得到,人生是曆練。所以,一個人要從一種向外的攀緣回歸到法華的思想,從權法回到實法,如果不修般若法門,即便是明白道理,你也操作不起來,因為你習慣了。


    就是,我們以前是攀緣心,攀緣什麽?攀緣世間的五欲。等你學佛以後,還是攀緣心,換湯不換藥;好一點,攀緣三寶的境界,但是本質還是攀緣。


    那怎麽辦呢?所以佛陀必須有般若的法門。就是說,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東西,“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所以無生。無生以後你攀緣心就調伏下來,調伏下來以後你就開始內觀了。一個人內觀、往內收以後,那人生對你來說叫做“曆事煉心”,那你才真正進入法華的實法的概念。就是先安住一念心性,才有資格談空假中三觀的權法。一個人沒有入一心的實法,空假中三觀全部是生滅法門。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我們不能好高騖遠,我們從小乘法也好,菩薩法也好,要會歸到心性,無生的般若是關鍵!


    辛二、述隨喜回向


    好,我們看辛二的“隨喜回向”。看經文。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


    這一段是述解,敘述前麵的理解。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我以前一路跟著佛陀,從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聽到佛陀講了很多法,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聽到像《法華經》這麽一個深妙的善法。就是不管你以前做了什麽,隻要你會歸到一念心性,全部是成佛之道。這個是微妙,一種包容性的佛法。這個是述解。


    這以下隨喜。看經文。


    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


    這以下講到隨喜跟回向。


    先看隨喜。隨喜先說明隨喜法,再說明隨喜人。看隨喜法。


    “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佛陀到晚年的時候講包容性的《法華經》,能夠把前麵的一些不圓滿的權法會歸到實法,這件事情我們隨喜讚歎。為什麽呢?你看二乘人,像大智舍利弗,在透過無常、無我的智慧把菩提性幾乎給滅了以後,還能夠得到佛陀在《法華經》的救拔而受成佛之記,所以由此可以例知,我們四眾弟子“必當得作佛”。這個就是對《法華經》的一念的信解。當然,“必當得作佛”,它的前提是你要“回光返照”才可以。這是對法門的一個隨喜。


    看對人的隨喜。這個法是誰說的呢?“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在一切世間當中最尊貴無上的佛陀,他有兩種功德:“佛道叵思議”,就讚歎佛陀的實智,佛陀安住在一心真如,離一切相;但是佛陀又有方便的法門。


    就是說,內觀對我們凡夫是很困難的。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學佛就內觀的,都是做義工、做慈善事業、持戒、唱唱〈爐香讚〉。所以我們剛開始都是透過三寶的一個影像來生起善根的。佛陀必須要施設一些方便的教法,就是你喜歡攀緣,沒事,佛教也有讓你攀緣的地方。佛陀畫出莊嚴的唐卡,無量的莊嚴相狀讓你來禮拜、讚歎。等到你時間成熟的時候,學《法華經》,你就知道,這些隻是啟發你自性功德的一個過程。“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方便隨宜說跟實智。


    最後,“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他們就把所有有為的福德資糧,不管今生過世,我從今以後,不再向外攀緣,我不求外麵的果報了。我希望能夠所有有為的功德,包括持名、修福、修慧,都能夠開顯自性的功德來成就無上菩提。就開始“會三歸一”,回向佛道。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講到般若道、方便道,那麽第一個就是般若道。這個般若道的特色,是有所破壞,有所保留。你破壞的是煩惱罪業,但是你要保留你的菩提性,那個明了性不能破壞。這樣子,你在走前麵的解脫道的時候,跟後麵的方便道才能夠對接。成佛最困難的就是這一塊,你怎麽把解脫道跟菩提道對接起來。你接不起來,你就完了。


    所以一佛乘就是說,你前麵是修空觀,後麵是修假觀,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你看一開始的時候,你要少分別、少思想,“少事、少業、少方便住”,般若道。到了方便道,“多事、多業、多方便住”,你要廣設方便,要主動積極來到眾生的法界,為諸眾生不請友。你要是這樣講:成佛很困難啊,前半段跟後半段完全不一樣!其實兩個階段沒有衝突。你會歸心性以後,就沒有衝突;你要向外攀緣,那就有衝突了。就是這個意思。大家好好體會體會。


    到此整個法說一周就全部圓滿。從佛陀的正說,舍利佛尊者的理解,到佛陀的授記,到四眾歡喜,到此法說一周圓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妙法蓮華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並收藏妙法蓮華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