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定業豐碑,陳宮,陳桐與太史慈
三國:我,真皇叔,三興大漢 作者:不吃煙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年。
於大漢最重要,便是大考取仕。
每一郡的舉人榜首,都在劉牧觀察之列。
譬如,從東郡奔赴梁郡參考的陳宮,徐州的諸葛圭,陳登,京兆尹杜畿,蕭矯等人,亦有潁川士人杜襲,趙儼,陳群……
隨著大考,秋收之季到來。
這一年,各州無災,沃田黃澄澄一片。
豐收肉眼可見,更使戶部解除一時拮據,不為儲糧而擔憂。
州試結束,入榜參與會試名單率先送入禮部。
劉洪捏著名單,臉色一變再變。
各州人數不一,士人占據大半。
分下來,河南尹,陳郡,並州,幽州,涼州的百姓之子最多。
尤其是並州多為苦楚之家,還是矮個子裏麵挑將軍,強行湊人參與會試。
十月。
有車隊行至洛陽。
新建洛陽,浩瀚宏偉之勢令無數考生為之窒息。
陳宮坐在車轅之上,眺目望著萬勝門,轉頭朝著旁邊的太史慈笑道:“子義兄弟,洛陽到了,一路多謝照顧。”
“是啊。”
“洛陽到了。”
太史慈神情極為複雜。
當年的洛陽,不及如今半分,更讓人望而卻步,又心生驕傲之意。
“萬勝門。”
陳宮眼中迸射野望。
太史慈坐著車輿,揚了揚手中馬鞭,問道:“那便是萬勝門?”
“天子五門,為臣之人至多跨三門。”
“天子這一朝,以萬勝為第一門,登封為第二門,神武為第三門,另外兩門傳聞是大業門,太微門,皆屬於兩宮之門,非尋常人可入。”
陳宮從布包中取出三個酥餅。
先給車廂內的老夫人遞過去一個,又給太史慈分了一個。
“公台。”
“你是貢士。”
太史慈咀嚼著酥餅,疑惑道:“為何不與州中其他貢士同行?”
“不太合得來。”
陳宮自嘲一笑道:“某是東郡之人,廣交海內名士,東郡太守橋瑁,濟北太守鮑信,乃至陳留太守張邈都是某故交,在諸多人眼中,某與附逆袁本初之人沒什麽區別,此次參與大考,能自己來洛陽最好,又何必受人排擠。”
“這倒是。”
太史慈頷首道:“天下崩亂,你說陛下為何先重建洛陽,而不是複土各州。”
“陛下是承繼大漢。”
“大漢的天子,不能以廢墟而治天下。”
陳宮意味深長道:“你以為這座城隻是京畿的核心,是納百萬之民的城池,可對於大漢,對於陛下而言,是不可摧垮的帝都,有了這座城,方能統禦天下,更因為孝烈帝崩於洛陽,重建洛陽是對孝烈帝的回應,亦是中興大漢的開始,而非結束,且以重建洛陽為由,行遷民之事!”
太史慈苦笑道:“裏麵的事情真多。”
“你我是俗人。”
“陛下是垂拱而治的天人。”
陳宮靠著車輿,打趣道:“故而,陛下的心不能亂,大漢的製更不能亂。”
“嗯。”
太史慈頷首回應。
洛陽人口百萬。
每日出入之人不知幾何。
萬勝門前,陳宮等了良久,方才遞上自己的州府公文,貢士符令,對負責查驗的龍驤騎都尉作揖道:“不才是東郡貢士,還沒有自己的戶籍簿,照身貼,這是州府分發的公文路引。”
“陳公台對吧?”
“洛陽有禁,持有司公文方可禦馬。”
“若是會試考生,最好在弘毅坊入住,那裏距離東市近,而且臨靠公羊學宮。”
“你們持貢士符令,以及州中公文可以免費入住客驛,並且能隨意查閱公羊學宮的書籍。”
龍驤騎都尉遞回公文,貢士符令,目光落在太史慈身上。
“多謝將軍。”
陳宮連連道謝道。
“不必。”
龍驤騎都尉從桌案上抽出一張洛陽的輿圖,淡淡道:“你們可以照著輿圖走,上麵寫有洛陽各種禁令,違犯禁令要入獄,一切三思而後行。”
“多謝。”
陳宮再拜,而後登上車輿。
太史慈神情凝重的看了眼龍驤騎都尉。
多年沒來洛陽,大漢王師已經這般驍勇了嗎?
一個騎都尉就不弱於他,且駐守萬勝門的王師之卒,都僅弱他一絲。
“子義。”
“那是龍驤騎都尉。”
陳宮擦了擦頭上的熱汗,說道:“龍驤軍是天子親軍,地位僅次於殿中尉,王卒尉,原本應該是王卒尉巡查洛陽,不知怎麽此次調龍驤來查了。”
太史慈若有所思道:“王師之卒,皆這般驍勇?”
“大差不差。”
“畢竟,他們可是天子之軍。”
陳宮目光不斷掃過左右,對照著輿圖介紹道:“我們行駛於萬勝登封大道,中間栽種鬆柏,左右各寬二十五丈,東西設兩市,各設五十坊,穿過登封門以後,往東有公羊學宮,往西有稷下武殿!”
“東主木,而以文。”
“西主金,而以武。”
“陛下坐北望南,文武相持。”
太史慈眼眸中滿是震撼,難以形容洛陽之規劃。
車輿行過之處,鬆柏蒼翠,繁花錦簇,坊中人聲鼎沸,錦繡成堆,一言兩語難以描繪出這種盛景。
車輿行過登封門。
遠處的大業宮猶如橫亙大地的瓊樓玉宇。
尤其是神武門前,廣袤的場地中,有石柱聳立,直至臨近方才看清楚,是青石打造的刀柄,以大地為鞘,巋然而立。
陳宮,太史慈走下車輿,朝著青石柱走過去。
“這是?”
太史慈仰視著豐碑。
“定業豐碑。”
“敬祭大漢英烈。”
不遠處,一個身著青衣的青年對著定業豐碑作揖,解釋道:“從陛下披甲之日始,每一位在陛下麾下戰死之人,皆可留名豐碑,上麵有很多人,但知名之人不多,大概傳頌於人者,隻有楊營戶,弘毅公這樣的人。”
“東郡陳公台!”
陳宮敬祭豐碑之後,對著青年作揖道。
“陳郡,陳公士。”
陳桐還禮道:“某聽聞過你,兗州貢士榜上有名,是兗州名士。”
“謬讚。”
陳宮自謙道:“公家之士,你我還真是有緣分!”
陳桐搖了搖頭,辯解道:“公士之名,是入貢士榜之後,臨行前家中父親所取,其意為公正之士!”
“某會錯意了。”
陳宮臉色微變,羞臊的道歉。
二者差一個字,其意卻天差地別。
公家之士,出自儀禮之書,為在官之士,是貴胄之名。
公正之士,出自荀子之書,是一個父親對陳桐未來的期盼,希望成為一個公正無私的士人。
於大漢最重要,便是大考取仕。
每一郡的舉人榜首,都在劉牧觀察之列。
譬如,從東郡奔赴梁郡參考的陳宮,徐州的諸葛圭,陳登,京兆尹杜畿,蕭矯等人,亦有潁川士人杜襲,趙儼,陳群……
隨著大考,秋收之季到來。
這一年,各州無災,沃田黃澄澄一片。
豐收肉眼可見,更使戶部解除一時拮據,不為儲糧而擔憂。
州試結束,入榜參與會試名單率先送入禮部。
劉洪捏著名單,臉色一變再變。
各州人數不一,士人占據大半。
分下來,河南尹,陳郡,並州,幽州,涼州的百姓之子最多。
尤其是並州多為苦楚之家,還是矮個子裏麵挑將軍,強行湊人參與會試。
十月。
有車隊行至洛陽。
新建洛陽,浩瀚宏偉之勢令無數考生為之窒息。
陳宮坐在車轅之上,眺目望著萬勝門,轉頭朝著旁邊的太史慈笑道:“子義兄弟,洛陽到了,一路多謝照顧。”
“是啊。”
“洛陽到了。”
太史慈神情極為複雜。
當年的洛陽,不及如今半分,更讓人望而卻步,又心生驕傲之意。
“萬勝門。”
陳宮眼中迸射野望。
太史慈坐著車輿,揚了揚手中馬鞭,問道:“那便是萬勝門?”
“天子五門,為臣之人至多跨三門。”
“天子這一朝,以萬勝為第一門,登封為第二門,神武為第三門,另外兩門傳聞是大業門,太微門,皆屬於兩宮之門,非尋常人可入。”
陳宮從布包中取出三個酥餅。
先給車廂內的老夫人遞過去一個,又給太史慈分了一個。
“公台。”
“你是貢士。”
太史慈咀嚼著酥餅,疑惑道:“為何不與州中其他貢士同行?”
“不太合得來。”
陳宮自嘲一笑道:“某是東郡之人,廣交海內名士,東郡太守橋瑁,濟北太守鮑信,乃至陳留太守張邈都是某故交,在諸多人眼中,某與附逆袁本初之人沒什麽區別,此次參與大考,能自己來洛陽最好,又何必受人排擠。”
“這倒是。”
太史慈頷首道:“天下崩亂,你說陛下為何先重建洛陽,而不是複土各州。”
“陛下是承繼大漢。”
“大漢的天子,不能以廢墟而治天下。”
陳宮意味深長道:“你以為這座城隻是京畿的核心,是納百萬之民的城池,可對於大漢,對於陛下而言,是不可摧垮的帝都,有了這座城,方能統禦天下,更因為孝烈帝崩於洛陽,重建洛陽是對孝烈帝的回應,亦是中興大漢的開始,而非結束,且以重建洛陽為由,行遷民之事!”
太史慈苦笑道:“裏麵的事情真多。”
“你我是俗人。”
“陛下是垂拱而治的天人。”
陳宮靠著車輿,打趣道:“故而,陛下的心不能亂,大漢的製更不能亂。”
“嗯。”
太史慈頷首回應。
洛陽人口百萬。
每日出入之人不知幾何。
萬勝門前,陳宮等了良久,方才遞上自己的州府公文,貢士符令,對負責查驗的龍驤騎都尉作揖道:“不才是東郡貢士,還沒有自己的戶籍簿,照身貼,這是州府分發的公文路引。”
“陳公台對吧?”
“洛陽有禁,持有司公文方可禦馬。”
“若是會試考生,最好在弘毅坊入住,那裏距離東市近,而且臨靠公羊學宮。”
“你們持貢士符令,以及州中公文可以免費入住客驛,並且能隨意查閱公羊學宮的書籍。”
龍驤騎都尉遞回公文,貢士符令,目光落在太史慈身上。
“多謝將軍。”
陳宮連連道謝道。
“不必。”
龍驤騎都尉從桌案上抽出一張洛陽的輿圖,淡淡道:“你們可以照著輿圖走,上麵寫有洛陽各種禁令,違犯禁令要入獄,一切三思而後行。”
“多謝。”
陳宮再拜,而後登上車輿。
太史慈神情凝重的看了眼龍驤騎都尉。
多年沒來洛陽,大漢王師已經這般驍勇了嗎?
一個騎都尉就不弱於他,且駐守萬勝門的王師之卒,都僅弱他一絲。
“子義。”
“那是龍驤騎都尉。”
陳宮擦了擦頭上的熱汗,說道:“龍驤軍是天子親軍,地位僅次於殿中尉,王卒尉,原本應該是王卒尉巡查洛陽,不知怎麽此次調龍驤來查了。”
太史慈若有所思道:“王師之卒,皆這般驍勇?”
“大差不差。”
“畢竟,他們可是天子之軍。”
陳宮目光不斷掃過左右,對照著輿圖介紹道:“我們行駛於萬勝登封大道,中間栽種鬆柏,左右各寬二十五丈,東西設兩市,各設五十坊,穿過登封門以後,往東有公羊學宮,往西有稷下武殿!”
“東主木,而以文。”
“西主金,而以武。”
“陛下坐北望南,文武相持。”
太史慈眼眸中滿是震撼,難以形容洛陽之規劃。
車輿行過之處,鬆柏蒼翠,繁花錦簇,坊中人聲鼎沸,錦繡成堆,一言兩語難以描繪出這種盛景。
車輿行過登封門。
遠處的大業宮猶如橫亙大地的瓊樓玉宇。
尤其是神武門前,廣袤的場地中,有石柱聳立,直至臨近方才看清楚,是青石打造的刀柄,以大地為鞘,巋然而立。
陳宮,太史慈走下車輿,朝著青石柱走過去。
“這是?”
太史慈仰視著豐碑。
“定業豐碑。”
“敬祭大漢英烈。”
不遠處,一個身著青衣的青年對著定業豐碑作揖,解釋道:“從陛下披甲之日始,每一位在陛下麾下戰死之人,皆可留名豐碑,上麵有很多人,但知名之人不多,大概傳頌於人者,隻有楊營戶,弘毅公這樣的人。”
“東郡陳公台!”
陳宮敬祭豐碑之後,對著青年作揖道。
“陳郡,陳公士。”
陳桐還禮道:“某聽聞過你,兗州貢士榜上有名,是兗州名士。”
“謬讚。”
陳宮自謙道:“公家之士,你我還真是有緣分!”
陳桐搖了搖頭,辯解道:“公士之名,是入貢士榜之後,臨行前家中父親所取,其意為公正之士!”
“某會錯意了。”
陳宮臉色微變,羞臊的道歉。
二者差一個字,其意卻天差地別。
公家之士,出自儀禮之書,為在官之士,是貴胄之名。
公正之士,出自荀子之書,是一個父親對陳桐未來的期盼,希望成為一個公正無私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