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沂州府的一個猛安的女真重騎兵,估計一個團應該可以打贏,但也隻能擊退。如果是整個沂州府的女真兵來,那高全親自指揮一個混成旅,有把握予以重創。如果能將其引誘到提前布置戰場,倒是有希望基本殲滅。按目前的情況,可以勉強組成一個混成旅,不過戰鬥力不強,炮兵也無法湊夠。即便炮夠了,熟練的炮手也不夠。
按王友誌的提議長矛手要人人披甲,他根據網絡小說上的說法,還要求有麵甲,因為女真兵箭法很準。按照這種要求,他們即使到開春也隻能,加上以前的盔甲,也隻能勉強湊齊一個團的步兵裝備。
雖然目前的一個小高爐,每天能產三百斤鐵。風車帶動的衝壓機床,也逐漸開始正常工作,盔甲的大件都可以衝壓製成,非常快捷。但鑽孔安裝的人手不夠。
鐵礦的挖掘在冬天也受限,計劃到開春以後,加大礦產開采量,至少增加三個小高爐。把鐵產量增加到每天四噸,鋼一噸。不過估計 完全達到這種規模要到年底。高大全用石墨做的大坩堝,老是開裂, 還燙傷了一個工人。但也沒辦法,隻能這樣一次次試驗。
高強還想做望遠鏡。孔莊的玻璃作坊還做不出合格的光學玻璃。 雖然網友知他們按虎克的光學玻璃製造原理,把玻璃放在菜油當中 凝結,但總是達不到預想的效果,也許是因為打磨技術不過關。
後來又聽蘭陵商會的人說,海州的水晶好,可以用來磨單照(宋代的眼鏡),不過那邊工匠現在大多逃跑到南方去了。
孔莊的光學光學玻璃做出來的望遠鏡隻能模模糊糊的,看清一個遠處的輪廓,不過總是比沒有強。後來王有誌想起眼鏡店的拋光機好像上麵都是絨毛,他於是找了狼皮腿襠裏的軟毛部分,做了一個手搖拋光機,居然大為改進。
終於到了過年的時候,這是他們來到南宋後第二個春節。兩個人現在身為領導,自然又要到處去送溫暖,拜年。把大部分地區地方都去了以後,高全說:“走,看看我們的秘密基地。”
他們一路往西北走,到了一片風景秀麗的山,文峰山!號稱“小泰山”。 高全作為“地頭蛇”,主動當起導遊,向王有誌介紹文峰山的風景名勝。
文峰山憑啥叫“文峰”呢?古代“文”字可是最偉大的詞,不是隨便用的。主要是靠兩個人,一個是季文子,另一個是荀子。
荀子大家都知道。季文子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不過初中曆史課本上提到過中國最早的稅製改革,“初稅畝”,這是按畝征稅的田賦製度,它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也被認為是奴隸製瓦解的開始。
季文子從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魯國執國政33年,做事謹慎,“三思而後行”就是從他這裏來的,備受後世推崇。他死後就葬在文峰山,在當地有季文子墓和季文子廟。
“季文子廟”,不過當地老百姓叫“蚊子廟”,說是管蚊子的神。蚊子多了咬的受不了,就去蚊子廟燒香。
高全總結道:土地所有權和掃盲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曆史上所有的政治家,隻要解決好了第一個問題,就能得天下;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能實現工業化。
王有誌聽了點點頭:“有道理。現在金國承認大地主豪強的土地所有權,和對領地農民的所有權。我們就要承認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反對奴隸製,爭取農民的支持。
如果能夠普及教育,幫農民擺脫愚昧,就可以搞工業化了。就是需要大量的錢。現在就是在各村搞識字班,人手都不夠。
我們搞了這幾個月,最大的成績就是,給各村修了廁所,教會了大部分人認識,男女兩個字。嗬嗬”
根據高全介紹,文峰山最大的好處是有很多泉水,小溪,山穀裏還有大量田地,困不死。說著他們來到了荀子書院。
荀子在文峰山講學論道,著書立說,廣授門徒。著名的法家韓非子、李斯等都是在這裏跟著荀子學習。荀子《勸學》等三十二篇大多成名於文峰山,現存有“荀子講學處”、“荀子書院”、“荀子曬書台”等遺址。
所謂的“法家”,其實是儒家的一個比較極端的分支。最早變法的李悝曾受業於孔子的學生子夏的弟子曾申門下。另一個法家和兵家的著名人物,吳起,也是曾申的學生。
著名的商鞅則是李悝和吳起的追隨者,他後來投奔秦國時就攜帶李悝所撰的《法經》。法家的代表人物中,隻有慎到、申不害出自道家學派。
可見儒家、法家並分不那麽清楚,強調法律和征戰就可能被認為是法家,強調道德和教育就是儒家。荀子、諸葛亮、王安石,甚至張居正,都被一些人認為是法家。而他們自己肯定認為自己是標準的儒家。
荀子書院居然還有人在講授荀子的學說,還有人在爭辯荀子的 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到底那個正確。荀子認為人生下來都是壞的,所謂的善乃是虛偽,需要後天的學習改造,才能變成一個好人。
王有誌問高全的看法。高全說:“我覺得人剛生下來的時候,不好說是好還是壞。但肯定有一些天性是壞的,比如說貪婪自私。但也有一些是好的,比如說互相幫助。
有的習性可能在某些時代算優點,在某些時候卻是缺點。比如原始社會的時候,殘忍好殺、好色是優點,這樣可以幫助原始人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但是到了文明社會,這些就變成了確定。”
王有誌說:“我也是這麽認為。”
高全說:“隻要別人說的,你挑不出刺來,你就說你也是這麽想的。”
又到荀子像前上香,有個老先生向他們講述荀子的無神論思想:“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製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高王二人都覺得這些可以拿來作為搞科學的依據,免得被儒生抵觸。
老先生看他們是帶兵的,於是就給他們講《荀子》議兵篇第十五:
善於使民眾歸附的,就是善於用兵。仁人的軍隊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
仁人如果統治十裏的國家,就會有百裏範圍的耳目;如果統治百裏的國家,就會有千裏範圍的耳目;如果統治千裏的國家,就會有遍布四海的耳目。
高王哥倆一聽,這不是人民戰爭嘛,起碼算雛形。原來荀子他老人家戰國時期就提出來了。他們越發覺得荀子學說了不起,於是就跟荀子書院商議,給他們捐錢,讓他們擴大招生,並派人到各村去教老百姓識字。
按王友誌的提議長矛手要人人披甲,他根據網絡小說上的說法,還要求有麵甲,因為女真兵箭法很準。按照這種要求,他們即使到開春也隻能,加上以前的盔甲,也隻能勉強湊齊一個團的步兵裝備。
雖然目前的一個小高爐,每天能產三百斤鐵。風車帶動的衝壓機床,也逐漸開始正常工作,盔甲的大件都可以衝壓製成,非常快捷。但鑽孔安裝的人手不夠。
鐵礦的挖掘在冬天也受限,計劃到開春以後,加大礦產開采量,至少增加三個小高爐。把鐵產量增加到每天四噸,鋼一噸。不過估計 完全達到這種規模要到年底。高大全用石墨做的大坩堝,老是開裂, 還燙傷了一個工人。但也沒辦法,隻能這樣一次次試驗。
高強還想做望遠鏡。孔莊的玻璃作坊還做不出合格的光學玻璃。 雖然網友知他們按虎克的光學玻璃製造原理,把玻璃放在菜油當中 凝結,但總是達不到預想的效果,也許是因為打磨技術不過關。
後來又聽蘭陵商會的人說,海州的水晶好,可以用來磨單照(宋代的眼鏡),不過那邊工匠現在大多逃跑到南方去了。
孔莊的光學光學玻璃做出來的望遠鏡隻能模模糊糊的,看清一個遠處的輪廓,不過總是比沒有強。後來王有誌想起眼鏡店的拋光機好像上麵都是絨毛,他於是找了狼皮腿襠裏的軟毛部分,做了一個手搖拋光機,居然大為改進。
終於到了過年的時候,這是他們來到南宋後第二個春節。兩個人現在身為領導,自然又要到處去送溫暖,拜年。把大部分地區地方都去了以後,高全說:“走,看看我們的秘密基地。”
他們一路往西北走,到了一片風景秀麗的山,文峰山!號稱“小泰山”。 高全作為“地頭蛇”,主動當起導遊,向王有誌介紹文峰山的風景名勝。
文峰山憑啥叫“文峰”呢?古代“文”字可是最偉大的詞,不是隨便用的。主要是靠兩個人,一個是季文子,另一個是荀子。
荀子大家都知道。季文子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不過初中曆史課本上提到過中國最早的稅製改革,“初稅畝”,這是按畝征稅的田賦製度,它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也被認為是奴隸製瓦解的開始。
季文子從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魯國執國政33年,做事謹慎,“三思而後行”就是從他這裏來的,備受後世推崇。他死後就葬在文峰山,在當地有季文子墓和季文子廟。
“季文子廟”,不過當地老百姓叫“蚊子廟”,說是管蚊子的神。蚊子多了咬的受不了,就去蚊子廟燒香。
高全總結道:土地所有權和掃盲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曆史上所有的政治家,隻要解決好了第一個問題,就能得天下;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能實現工業化。
王有誌聽了點點頭:“有道理。現在金國承認大地主豪強的土地所有權,和對領地農民的所有權。我們就要承認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反對奴隸製,爭取農民的支持。
如果能夠普及教育,幫農民擺脫愚昧,就可以搞工業化了。就是需要大量的錢。現在就是在各村搞識字班,人手都不夠。
我們搞了這幾個月,最大的成績就是,給各村修了廁所,教會了大部分人認識,男女兩個字。嗬嗬”
根據高全介紹,文峰山最大的好處是有很多泉水,小溪,山穀裏還有大量田地,困不死。說著他們來到了荀子書院。
荀子在文峰山講學論道,著書立說,廣授門徒。著名的法家韓非子、李斯等都是在這裏跟著荀子學習。荀子《勸學》等三十二篇大多成名於文峰山,現存有“荀子講學處”、“荀子書院”、“荀子曬書台”等遺址。
所謂的“法家”,其實是儒家的一個比較極端的分支。最早變法的李悝曾受業於孔子的學生子夏的弟子曾申門下。另一個法家和兵家的著名人物,吳起,也是曾申的學生。
著名的商鞅則是李悝和吳起的追隨者,他後來投奔秦國時就攜帶李悝所撰的《法經》。法家的代表人物中,隻有慎到、申不害出自道家學派。
可見儒家、法家並分不那麽清楚,強調法律和征戰就可能被認為是法家,強調道德和教育就是儒家。荀子、諸葛亮、王安石,甚至張居正,都被一些人認為是法家。而他們自己肯定認為自己是標準的儒家。
荀子書院居然還有人在講授荀子的學說,還有人在爭辯荀子的 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到底那個正確。荀子認為人生下來都是壞的,所謂的善乃是虛偽,需要後天的學習改造,才能變成一個好人。
王有誌問高全的看法。高全說:“我覺得人剛生下來的時候,不好說是好還是壞。但肯定有一些天性是壞的,比如說貪婪自私。但也有一些是好的,比如說互相幫助。
有的習性可能在某些時代算優點,在某些時候卻是缺點。比如原始社會的時候,殘忍好殺、好色是優點,這樣可以幫助原始人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但是到了文明社會,這些就變成了確定。”
王有誌說:“我也是這麽認為。”
高全說:“隻要別人說的,你挑不出刺來,你就說你也是這麽想的。”
又到荀子像前上香,有個老先生向他們講述荀子的無神論思想:“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製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高王二人都覺得這些可以拿來作為搞科學的依據,免得被儒生抵觸。
老先生看他們是帶兵的,於是就給他們講《荀子》議兵篇第十五:
善於使民眾歸附的,就是善於用兵。仁人的軍隊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
仁人如果統治十裏的國家,就會有百裏範圍的耳目;如果統治百裏的國家,就會有千裏範圍的耳目;如果統治千裏的國家,就會有遍布四海的耳目。
高王哥倆一聽,這不是人民戰爭嘛,起碼算雛形。原來荀子他老人家戰國時期就提出來了。他們越發覺得荀子學說了不起,於是就跟荀子書院商議,給他們捐錢,讓他們擴大招生,並派人到各村去教老百姓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