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壽陽城內部的動亂,很快便在南軍洛口大營傳開來。
蕭子昭拿著馬靈馥的書信,不免惋惜長歎。
他感歎的當然不是那裴詢如何忠義,而是北將投誠一事,如同那煮熟了的鴨子,又飛走了。
然而從這件事可以洞悉到一個信息:攻打壽陽城的時機,真的到了!
內有太子親臨督戰,外有壽陽內亂不堪。
如此天賜良機,又如何不抓住呢!
於是蕭子昭親自點兵三萬,左翼以昌義之水軍為首,右翼有蕭靖藝屬部五千為支援,蕭子昭親率兩萬水軍,直奔洛上遊而來!
太子說好的督戰,自然也在蕭子昭的主帥戰艦上。
蕭辰陪在太子身旁,一起觀戰。
雖說壽陽城距洛水不遠,但要想破城還需擊潰河岸上的幾道北軍營寨才行。
說句實話,此時的蕭子昭心裏沒有幾分勝算,全然是被迫的成分多一些。雖說壽陽城內亂,但戰力還是在南軍之上,若此時的索虜統帥有過人的統禦能力,恐怕自己也得不到什麽好處。
而小太子卻異常的興奮,這畢竟是人生中第一次距離戰場這麽近,若能一舉攻下壽陽城,拔下這顆插在京都北麵的釘子,那便是新年送給父皇最好的大禮了!
左翼的昌義之立在自己戰艦上,心事重重,他並不看好這次出擊。
一方麵,南軍剛剛吃了幾頓飽飯,身體狀況剛有好轉,而為了搬運糧食,日常操練也中斷了月餘,如此下來,士氣和體力都還沒恢複,戰力也就不比以前了;再者,如此濤濤大水,戰艦即便靠近了岸邊,將士們也要洑一段水才能真正到岸上,有這麽一遭,將士們就成了活靶子,自己從京都帶來的五千將士,加上北徐左營的五千餘人,戰後能生還的恐怕沒有幾成了!
如此想法和右翼的蕭靖藝如出一轍,而蕭靖藝這邊原本還有其他打算。平日駐紮在荊山一帶,時不時的侵擾一下北岸的敵軍,還能占些便宜,但要是大規模的正麵戰場作戰,輸贏多半是吃不準。都說水火無情,這大水能淹壽陽,怎麽可能躲著南軍走呢!
不到一個時辰,蕭子昭的中軍戰艦便在壽陽城外的洛水近岸停了下來。
原來的河床早已被淹沒,各處水位還摸不清,如此一來也不敢貿然靠近敵軍營寨。
望樓上的旗手揮動著彩旗,進而鼓聲大噪,將士們得令後縱身鑽進了水裏。
再看岸上的北軍營寨,弓弩手張弓搭箭,陣陣箭矢劈裏啪啦的朝岸邊射來。
戰艦上,拋車接連彈出滾石,將營寨砸出了多處窟窿。
緊接著,南軍將士陸續爬上了岸,舉起手中兵刃便衝了過去。
小太子興奮不已,抓著欄杆大聲呼喊:“殺進去!直取壽陽!”
戰艦上,又放下去數十條小船,剩餘的將士便乘著小船奔向了對岸。
當大軍快要衝到營寨大門時,隻見一陣陣火矢衝射過來。
眾人舉起盾牌抵擋之際,又見腳底下生起了丈餘寬的火牆。
那便是北軍早就設好的防禦坑,裏麵填滿了火油,經營寨上麵的火矢引燃後,瞬間就形成了一道又長又寬的火海。
一時間,叫喊求救聲四起,剛要乘船的蕭子昭被蕭子明等人拉了回來。
小太子也愣在一邊,慌了神。
“都督,快去救他們啊!”
“快啊!”
營寨大門外,連接著河水一片濃煙滾滾,全然分不清了進退的方向。
此時,寨門大開,千餘索虜騎兵衝殺過來,那敵軍將領,便是韓方興!
東側,李神親率五千餘騎,朝著剛剛下岸的南軍右翼將士殺了過去。
本就逃命無門的南軍將士,根本來不及還手,甚至還沒反應過來,便被砍掉了腦袋。
“蕭都督,鳴金收兵吧!”
蕭辰大聲喚道。
蕭子昭兩眼通紅,望著岸邊四散潰逃的將士,多數是葬身火海,或是被砍殺了。
要說此時的昌義之在哪?
他所在的左翼本是前鋒,皆因蕭子昭心中急迫,戰艦又比兩翼的速度快,於是乎中軍兩萬餘水軍便不自覺的成為了自己的前鋒。
昌義之和蕭靖藝,一左一右,見大勢已去,隻得在戰艦上放些箭矢回應作罷。
南軍洛口大軍,一年來的首次大戰,前後不過半日,便草草的收了場。
蕭子昭顏麵盡失,跪在太子麵前不敢抬頭。
洛口大帳裏,眾人悶不吭聲。
門外的小風兒吹得人心更加浮躁了。
“前番我便諫言,斷不可貿然出兵!”
昌義之立在一邊抱怨道。
“三軍將士剛剛填飽肚子,哪裏有氣力!”
“如此作戰,別說是攻破壽陽,即便是鎮守洛口,亦難為之!”
“老將軍這是何意!”
輕車將軍蕭子明,站起身來瞪著昌義之喝道。
“左翼既為前鋒,為何中軍衝到了敵陣之中,卻仍不見左營將士?”
“中軍戰艦迅如疾風,我左翼又如何能追得上!”
“嗬!如今我二哥下落不明,若是他有個三長兩短,我跟你沒完!”
“子明住口!”
蕭子昭大喝一聲。
蕭子明見狀撇著嘴退到了一旁不說。
“三軍失利,罪責在我!”
“請太子殿下嚴正軍法,降罪於我!”
蕭子昭說完,俯身叩拜。
太子此時亦是黯然傷神。
搖了搖頭後才緩緩開口。
“壽陽遭遇大水,本為良機。”
“可我軍糧草剛剛得到補充,士氣低落,戰力大減,這亦是事實。”
“此戰我軍雖敗,但都督出兵之令,並無過錯。”
“我定會向父皇奏明詳情,至於如何處置,還需由父皇定奪。”
“都督請起吧!”
蕭子明會意後將蕭子昭扶了起來,立在了一旁。
“蕭刺史。”
“末將在!”
蕭靖藝拱手上前。
“我軍傷亡,可有計數?”
“回太子殿下,我軍共計戰死了兩千五百餘人,傷者......兩千餘人。”
太子聽後頓了頓。
“才不過半日......便有如此損傷......”
“你們回去,好生撫恤他們吧!”
“是!”
卻說北徐吃敗仗的消息,不日便傳到了京都建康宮。
皇帝聞訊後是神色低沉,憂心忡忡。
之前雍州禦敵,死傷數萬,還折損了一員大將。
如今剛到夏天,北徐又死傷了近萬餘人。
這一西一北,皆是傷痕累累了。
於是皇帝便下了一道聖旨,發往了北徐。
壽陽遭水難,南軍遇挫折,皆為天時不利,人心不和。
昌義之和蕭靖藝早就看出了這一層,他們作為當局者,能有如此判斷不足為奇。
但有一位奇人,看到的不止是失利的原因,更看到了其中的機遇......
這日,洛口大營來了一眾人,為首的便是北徐州刺史王足。
“末將叩見太子殿下,蕭都督。”
這王足和蕭靖藝一同鎮守荊山,今日來到洛口,除了要糧,恐怕也沒別的事了。
於是蕭子昭隻是微微點了點頭。
小太子微笑著揚手示意:“王將軍快快請起。”
隻見王足起身拱手:“我聖主有旨:軍中凡有賢能,不分品階,皆可直言進諫!”
“末將鬥膽,得知殿下將回京複命,末將欲隨殿下左右,進京麵聖!”
大帳裏的人頓時都驚呆了。
這王足平日裏蔫不拉幾的,來到北徐任職後就沒什麽功績,他還想去麵聖,真是想瞎了心了。
“父皇確有此詔令。”
太子微笑著揚手示意。
“隻是不知王將軍麵聖,意在何為啊?”
“額......恕末將直言,我軍失利於壽陽城外,實乃天時不順所致。”
“我有一計,可破除窘境,不過還需向陛下當麵諫言!”
蕭子昭本來就心煩,今日又見這個王足刻意想越過自己,說什麽麵聖諫言,難不成你還有什麽真本事了?
“嗬嗬嗬,王將軍既有良策,我身為都督,定會與諸將軍商議定奪,汝何不在大營裏說呢?”
隻見王足再次跪地,接連叩首。
“還望都督恕罪,末將此計......”
“此計還需麵見陛下,才能道出!”
太子、蕭子昭、蕭子明幾人互相對視了一番,拿他也沒辦法,畢竟不分品階,直接諫言是聖主的旨意。
“嗬嗬嗬,莫非汝所言之策,乃是天機了?”
蕭子明捎帶諷刺的接了一句。
“某之良策,勝似天機!”
蕭子昭聽後心裏打了幾個轉兒,這老小子還真敢說啊!
奧,當著太子的麵都不說,非得麵見陛下才說,這分明是想邀功了,他是怕屋裏這幾個人把風頭搶去了吧!
“既如此,蕭都督意下如何?”
太子看著蕭子昭說道。
“末將......謹遵太子之令!”
“嗯,那好。”
“我正準備回京複命,王將軍便同我一起吧!”
“末將......得令!”
如此,太子一行人,於次日早晨乘著車馬趕赴了京都。
東堂殿裏,朝廷各署衙首腦順次列坐,為聽取王足的計策,開了一個專題會議。
“將軍既有良策,乃我南國功臣,朕今日特將朝廷肱骨召來,商議破城之策。”
“還望將軍知無不言啊!”
皇帝一番安撫和期冀,王足的心裏是暖意融融。
於是他含淚跪地,叩首再拜。
“微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我曾駐守壽陽多年,深知淮水變幻莫測,壽陽乃易守難攻之地,況且那統帥李崇已苦心經營多年,壽陽城已是固若金湯!我軍雖舉兵數萬,亦不能戰勝城內數千將卒。然而此時壽陽城內有士卒數萬,我軍斷不可輕舉妄動!”
“據我多年觀察,若破壽陽,必在於水!”
皇帝示聽後意喜兒,差人將淮水輿圖撐了起來。
而後喜兒朝王足拱手示意。
隻見王足接過一支楠木杆,在圖上比劃著。
眾人也便跟著他看向了那輿圖。
“觀淮水之勢,匯於洛口,行經荊山,逶迤鍾離,蜷於浮山。”
“今逢春夏之交,河汛初至,但還未成往日之態。我軍當築一長堰備之,待夏秋時汛期一到,便可聚水成兵,回灌上遊,如此,壽陽必破矣!”
眾人聽後皆瞠目結舌。
皇帝本來微閉的雙眼緩緩睜開,望了下去。
“王將軍此策取地利,順天時,諸卿觀之如何啊?”
中書令徐修仁聽後站了出來。
“不知閣下所言築堰,欲選地何處呢?”
王足捋捋胡須,仔細端詳著輿圖。
“從地勢上來,當於荊、塗二山之間,最為妥當。”
“可荊、塗二山乃我禦敵前線,若於此處築堰,恐受索虜侵擾,屆時築堰難成不說,亦會使我軍大受挫敗,故而此計斷斷不可!”
徐修仁朗聲回應道。
“額......”
王足眨了眨眼,畢竟徐修仁說的也挺有道理。
“徐令所慮甚是,不過在我看來,築堰選址,還有一處。”
王足再次指了指地圖。
“諸位請看,鍾離郡既已為我所有,其城牆完備,內有糧草接濟,外有洛口屏障,實為易守難攻之地。而浮山乃處其右,周圍有渙、洨、沱、瀝澗四水匯入,四水於淮水主幹道匯聚一處,正是地利所在!”
“加之淮水沿岸百姓富庶,人口密集,陛下可發出一道旨意,征北徐、北兗、南兗三州徭役十萬,於浮山修築長堰,再於洛口至浮山之間疏浚河道,待汛期一到,便可以水為兵,大破壽陽!”
皇帝聽後連連點頭,內心更是振奮。
這個王足雖是降將,早年間以北國幾座邊境城池歸順南國,為了表彰他的投誠,皇帝便敕封他為北徐州刺史。
如今壽陽城戰敗,他能直言進諫,提出了對策,足見他的一番赤誠之心了。
為了給眾人一個麵子,皇帝還是朝著堂下左右看了看。
徐修仁悶著頭思索了一番,而後低頭拱手:“陛下,築堰耗費錢糧、木石甚巨,不僅如此,還要大征徭役。如此勞民傷財,即便取了壽陽,恐怕得不償失!”
“如今我南國新政始興,然土地之策尚未在國中全麵實行,淮地雖富庶,可如此行事,定會侵損百姓生存之本,還望陛下......三思!”
“陛下,徐令所言不無道理。”
周開逸走到徐修仁旁邊,朝堂上行禮。
“興兵征討本就損耗巨大,今若築堰聚水,於府庫而言乃雪上加霜,況且築堰成效尚不明朗,若輕言築堰,而不能確保其功效,恐為無稽之談!”
禦史中丞司馬褧,聽了這話挺身上前拱手。
“征討北國、收複失地,乃我一貫國策。徐令和周舍人如此咆哮朝堂,未免過於激動了!”
“既如此,司馬禦史有何見解?”
周開逸繃著臉問道。
“自古育民之策,皆行與民休息,懇田養民。然國逢大難,庶民之命亦當隨以家國。君子成大事而問天地,既然要成就大業,哪有萬無一失之理!反觀南新蔡、江夏二郡新政試點,亦是耗費甚多,其成效雖好,但朝廷還未曾能收到過二郡一顆粟米!反觀築堰之策,外有天時地利可占,內有南國人心所向,又何愁不能成功呢!”
眾人聽後無不拍手稱快,順著司馬褧的話附和了幾句。
司馬褧見狀朝著堂下低身拱手。
“諸位,若壽陽城破,那索虜必將被我兵將之勇所折服,到那時,我南國大軍便可直逼洛城。”
“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二位既是朝廷肱骨,又如何要自滅誌氣呢!”
徐修仁和周開逸二人擠著眉眼,不再言語。
袁昂在一旁頻頻點頭,對司馬褧的一番話表示讚同。
皇帝眨眨眼看了看袁昂。
“袁尚書,依你之見呢?”
袁昂聽後快步向前,低身拱手。
“陛下,北徐戰機千載難逢,臣力主築堰聚水。”
“不過據臣估算,僅發民間徭役恐不能支撐,應補充以前線將士、冗從雜役,眾人齊心協力,方能在汛期之前完工。”
“至於銀錢石木......”
袁昂眨眨眼不再言語了。
皇帝聽後點了點頭,看來這事兒就能定下來了。
“此計策即為北徐州所獻,銀錢石木可從江左諸郡籌集。”
“尚書省掌管銀錢人口,此事,就由袁卿著手操辦吧!”
“微臣領旨!”
袁昂俯身叩首。
“祖暅、陳承伯。”
材官將軍祖暅、司空臨川王長史陳承伯,上前叩首。
“微臣在!”
“你二人即刻前往浮山一帶,勘察地情,務必要仔細!”
“臣遵旨!”
蕭辰站在一旁,聽得清清楚楚,可自己卻插不上嘴。
一方麵確實不太懂,另一方麵今天朝堂上的這種局勢,皇帝明顯是得了道一樣,對築堰的計策甚是看重。
北徐大軍遲遲沒有成果,如今王足獻此計策,就如同給了一個突破口,皇帝自然是欣然接受,哪裏還有什麽商議了。
也是難為了徐修仁和周開逸二人,都這份兒上了還敢說大實話。
如此,眾人各自散去,徐修仁和周開逸落在最後,二人搖頭歎息著。
“北徐、北兗、南兗之地,兵民不過百又五十萬,如今卻要征發勞工十萬,青壯之輩恐怕所剩無多了。”
“如此一來,那萬畝良田便無人耕種,邊關戍守亦無人能補充......誒!”
周開逸忿忿不平。
“看來陛下是有意讓尚書省從揚州等地征發徭役了,加之錢糧木料亦有攤派,如此一來,江東之地......再無富庶可言。”
“如此勞民傷財,陛下就不明白嗎?”
周開逸搖著頭,怎麽也說服不了自己。
“開逸啊,你我既為中書官吏,建言獻策之事已經盡力了,事到如今,便聽天由命吧!”
“二位留步!”
蕭辰趕了過來,低頭拱手。
周開逸回身一看是蕭辰,氣就更不打一處來了。
“蕭常侍,適才朝堂議事你可聽到了?”
周開逸湊到蕭辰麵前,像是在質問他。
“聽到了,聽的清清楚楚。”
“那......你為何一言不發?”
“我......我發什麽言?我能說動誰呢?”
蕭辰攤著手,很是無辜。
“退一步講,陛下和諸位臣工那麽篤定,即便我們說出不同意見,又有什麽用呢!”
“嗬嗬,蕭常侍持節出使北徐州不過月餘,竟然學會獨善其身了!”
“恕我周開逸眼拙,不敢苟同!”
容不得蕭辰繼續解釋,周開逸憤然離去。
“徐令,你說我......”
蕭辰轉身想繼續向徐修仁解釋,沒成想被他打斷了話茬。
“常侍向來快人快語,築堰之事如此重大,你卻一言不發,徐某也甚為失望!”
“我......徐令......”
“是啊,如今你享千石爵位,領常侍之職,又頻頻受到重用......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蕭辰了。”
“為官之道在於因勢利導,實乃......人之常情啊!”
“我還有事,先行一步了。”
徐修仁說著,稍作拱手,朝著周開逸追了上去。
從去北徐州開始,蕭辰一路就磕磕絆絆,如今回到京都,還得罪了兩個視如兄弟的好朋友。
可千般委屈,萬般無奈,又能和誰去說呢!
有道是:
山水輪轉盡是非,人心多變在朝闈。
欲卸絳服歸林野,回身難舍當權貴。
蕭子昭拿著馬靈馥的書信,不免惋惜長歎。
他感歎的當然不是那裴詢如何忠義,而是北將投誠一事,如同那煮熟了的鴨子,又飛走了。
然而從這件事可以洞悉到一個信息:攻打壽陽城的時機,真的到了!
內有太子親臨督戰,外有壽陽內亂不堪。
如此天賜良機,又如何不抓住呢!
於是蕭子昭親自點兵三萬,左翼以昌義之水軍為首,右翼有蕭靖藝屬部五千為支援,蕭子昭親率兩萬水軍,直奔洛上遊而來!
太子說好的督戰,自然也在蕭子昭的主帥戰艦上。
蕭辰陪在太子身旁,一起觀戰。
雖說壽陽城距洛水不遠,但要想破城還需擊潰河岸上的幾道北軍營寨才行。
說句實話,此時的蕭子昭心裏沒有幾分勝算,全然是被迫的成分多一些。雖說壽陽城內亂,但戰力還是在南軍之上,若此時的索虜統帥有過人的統禦能力,恐怕自己也得不到什麽好處。
而小太子卻異常的興奮,這畢竟是人生中第一次距離戰場這麽近,若能一舉攻下壽陽城,拔下這顆插在京都北麵的釘子,那便是新年送給父皇最好的大禮了!
左翼的昌義之立在自己戰艦上,心事重重,他並不看好這次出擊。
一方麵,南軍剛剛吃了幾頓飽飯,身體狀況剛有好轉,而為了搬運糧食,日常操練也中斷了月餘,如此下來,士氣和體力都還沒恢複,戰力也就不比以前了;再者,如此濤濤大水,戰艦即便靠近了岸邊,將士們也要洑一段水才能真正到岸上,有這麽一遭,將士們就成了活靶子,自己從京都帶來的五千將士,加上北徐左營的五千餘人,戰後能生還的恐怕沒有幾成了!
如此想法和右翼的蕭靖藝如出一轍,而蕭靖藝這邊原本還有其他打算。平日駐紮在荊山一帶,時不時的侵擾一下北岸的敵軍,還能占些便宜,但要是大規模的正麵戰場作戰,輸贏多半是吃不準。都說水火無情,這大水能淹壽陽,怎麽可能躲著南軍走呢!
不到一個時辰,蕭子昭的中軍戰艦便在壽陽城外的洛水近岸停了下來。
原來的河床早已被淹沒,各處水位還摸不清,如此一來也不敢貿然靠近敵軍營寨。
望樓上的旗手揮動著彩旗,進而鼓聲大噪,將士們得令後縱身鑽進了水裏。
再看岸上的北軍營寨,弓弩手張弓搭箭,陣陣箭矢劈裏啪啦的朝岸邊射來。
戰艦上,拋車接連彈出滾石,將營寨砸出了多處窟窿。
緊接著,南軍將士陸續爬上了岸,舉起手中兵刃便衝了過去。
小太子興奮不已,抓著欄杆大聲呼喊:“殺進去!直取壽陽!”
戰艦上,又放下去數十條小船,剩餘的將士便乘著小船奔向了對岸。
當大軍快要衝到營寨大門時,隻見一陣陣火矢衝射過來。
眾人舉起盾牌抵擋之際,又見腳底下生起了丈餘寬的火牆。
那便是北軍早就設好的防禦坑,裏麵填滿了火油,經營寨上麵的火矢引燃後,瞬間就形成了一道又長又寬的火海。
一時間,叫喊求救聲四起,剛要乘船的蕭子昭被蕭子明等人拉了回來。
小太子也愣在一邊,慌了神。
“都督,快去救他們啊!”
“快啊!”
營寨大門外,連接著河水一片濃煙滾滾,全然分不清了進退的方向。
此時,寨門大開,千餘索虜騎兵衝殺過來,那敵軍將領,便是韓方興!
東側,李神親率五千餘騎,朝著剛剛下岸的南軍右翼將士殺了過去。
本就逃命無門的南軍將士,根本來不及還手,甚至還沒反應過來,便被砍掉了腦袋。
“蕭都督,鳴金收兵吧!”
蕭辰大聲喚道。
蕭子昭兩眼通紅,望著岸邊四散潰逃的將士,多數是葬身火海,或是被砍殺了。
要說此時的昌義之在哪?
他所在的左翼本是前鋒,皆因蕭子昭心中急迫,戰艦又比兩翼的速度快,於是乎中軍兩萬餘水軍便不自覺的成為了自己的前鋒。
昌義之和蕭靖藝,一左一右,見大勢已去,隻得在戰艦上放些箭矢回應作罷。
南軍洛口大軍,一年來的首次大戰,前後不過半日,便草草的收了場。
蕭子昭顏麵盡失,跪在太子麵前不敢抬頭。
洛口大帳裏,眾人悶不吭聲。
門外的小風兒吹得人心更加浮躁了。
“前番我便諫言,斷不可貿然出兵!”
昌義之立在一邊抱怨道。
“三軍將士剛剛填飽肚子,哪裏有氣力!”
“如此作戰,別說是攻破壽陽,即便是鎮守洛口,亦難為之!”
“老將軍這是何意!”
輕車將軍蕭子明,站起身來瞪著昌義之喝道。
“左翼既為前鋒,為何中軍衝到了敵陣之中,卻仍不見左營將士?”
“中軍戰艦迅如疾風,我左翼又如何能追得上!”
“嗬!如今我二哥下落不明,若是他有個三長兩短,我跟你沒完!”
“子明住口!”
蕭子昭大喝一聲。
蕭子明見狀撇著嘴退到了一旁不說。
“三軍失利,罪責在我!”
“請太子殿下嚴正軍法,降罪於我!”
蕭子昭說完,俯身叩拜。
太子此時亦是黯然傷神。
搖了搖頭後才緩緩開口。
“壽陽遭遇大水,本為良機。”
“可我軍糧草剛剛得到補充,士氣低落,戰力大減,這亦是事實。”
“此戰我軍雖敗,但都督出兵之令,並無過錯。”
“我定會向父皇奏明詳情,至於如何處置,還需由父皇定奪。”
“都督請起吧!”
蕭子明會意後將蕭子昭扶了起來,立在了一旁。
“蕭刺史。”
“末將在!”
蕭靖藝拱手上前。
“我軍傷亡,可有計數?”
“回太子殿下,我軍共計戰死了兩千五百餘人,傷者......兩千餘人。”
太子聽後頓了頓。
“才不過半日......便有如此損傷......”
“你們回去,好生撫恤他們吧!”
“是!”
卻說北徐吃敗仗的消息,不日便傳到了京都建康宮。
皇帝聞訊後是神色低沉,憂心忡忡。
之前雍州禦敵,死傷數萬,還折損了一員大將。
如今剛到夏天,北徐又死傷了近萬餘人。
這一西一北,皆是傷痕累累了。
於是皇帝便下了一道聖旨,發往了北徐。
壽陽遭水難,南軍遇挫折,皆為天時不利,人心不和。
昌義之和蕭靖藝早就看出了這一層,他們作為當局者,能有如此判斷不足為奇。
但有一位奇人,看到的不止是失利的原因,更看到了其中的機遇......
這日,洛口大營來了一眾人,為首的便是北徐州刺史王足。
“末將叩見太子殿下,蕭都督。”
這王足和蕭靖藝一同鎮守荊山,今日來到洛口,除了要糧,恐怕也沒別的事了。
於是蕭子昭隻是微微點了點頭。
小太子微笑著揚手示意:“王將軍快快請起。”
隻見王足起身拱手:“我聖主有旨:軍中凡有賢能,不分品階,皆可直言進諫!”
“末將鬥膽,得知殿下將回京複命,末將欲隨殿下左右,進京麵聖!”
大帳裏的人頓時都驚呆了。
這王足平日裏蔫不拉幾的,來到北徐任職後就沒什麽功績,他還想去麵聖,真是想瞎了心了。
“父皇確有此詔令。”
太子微笑著揚手示意。
“隻是不知王將軍麵聖,意在何為啊?”
“額......恕末將直言,我軍失利於壽陽城外,實乃天時不順所致。”
“我有一計,可破除窘境,不過還需向陛下當麵諫言!”
蕭子昭本來就心煩,今日又見這個王足刻意想越過自己,說什麽麵聖諫言,難不成你還有什麽真本事了?
“嗬嗬嗬,王將軍既有良策,我身為都督,定會與諸將軍商議定奪,汝何不在大營裏說呢?”
隻見王足再次跪地,接連叩首。
“還望都督恕罪,末將此計......”
“此計還需麵見陛下,才能道出!”
太子、蕭子昭、蕭子明幾人互相對視了一番,拿他也沒辦法,畢竟不分品階,直接諫言是聖主的旨意。
“嗬嗬嗬,莫非汝所言之策,乃是天機了?”
蕭子明捎帶諷刺的接了一句。
“某之良策,勝似天機!”
蕭子昭聽後心裏打了幾個轉兒,這老小子還真敢說啊!
奧,當著太子的麵都不說,非得麵見陛下才說,這分明是想邀功了,他是怕屋裏這幾個人把風頭搶去了吧!
“既如此,蕭都督意下如何?”
太子看著蕭子昭說道。
“末將......謹遵太子之令!”
“嗯,那好。”
“我正準備回京複命,王將軍便同我一起吧!”
“末將......得令!”
如此,太子一行人,於次日早晨乘著車馬趕赴了京都。
東堂殿裏,朝廷各署衙首腦順次列坐,為聽取王足的計策,開了一個專題會議。
“將軍既有良策,乃我南國功臣,朕今日特將朝廷肱骨召來,商議破城之策。”
“還望將軍知無不言啊!”
皇帝一番安撫和期冀,王足的心裏是暖意融融。
於是他含淚跪地,叩首再拜。
“微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我曾駐守壽陽多年,深知淮水變幻莫測,壽陽乃易守難攻之地,況且那統帥李崇已苦心經營多年,壽陽城已是固若金湯!我軍雖舉兵數萬,亦不能戰勝城內數千將卒。然而此時壽陽城內有士卒數萬,我軍斷不可輕舉妄動!”
“據我多年觀察,若破壽陽,必在於水!”
皇帝示聽後意喜兒,差人將淮水輿圖撐了起來。
而後喜兒朝王足拱手示意。
隻見王足接過一支楠木杆,在圖上比劃著。
眾人也便跟著他看向了那輿圖。
“觀淮水之勢,匯於洛口,行經荊山,逶迤鍾離,蜷於浮山。”
“今逢春夏之交,河汛初至,但還未成往日之態。我軍當築一長堰備之,待夏秋時汛期一到,便可聚水成兵,回灌上遊,如此,壽陽必破矣!”
眾人聽後皆瞠目結舌。
皇帝本來微閉的雙眼緩緩睜開,望了下去。
“王將軍此策取地利,順天時,諸卿觀之如何啊?”
中書令徐修仁聽後站了出來。
“不知閣下所言築堰,欲選地何處呢?”
王足捋捋胡須,仔細端詳著輿圖。
“從地勢上來,當於荊、塗二山之間,最為妥當。”
“可荊、塗二山乃我禦敵前線,若於此處築堰,恐受索虜侵擾,屆時築堰難成不說,亦會使我軍大受挫敗,故而此計斷斷不可!”
徐修仁朗聲回應道。
“額......”
王足眨了眨眼,畢竟徐修仁說的也挺有道理。
“徐令所慮甚是,不過在我看來,築堰選址,還有一處。”
王足再次指了指地圖。
“諸位請看,鍾離郡既已為我所有,其城牆完備,內有糧草接濟,外有洛口屏障,實為易守難攻之地。而浮山乃處其右,周圍有渙、洨、沱、瀝澗四水匯入,四水於淮水主幹道匯聚一處,正是地利所在!”
“加之淮水沿岸百姓富庶,人口密集,陛下可發出一道旨意,征北徐、北兗、南兗三州徭役十萬,於浮山修築長堰,再於洛口至浮山之間疏浚河道,待汛期一到,便可以水為兵,大破壽陽!”
皇帝聽後連連點頭,內心更是振奮。
這個王足雖是降將,早年間以北國幾座邊境城池歸順南國,為了表彰他的投誠,皇帝便敕封他為北徐州刺史。
如今壽陽城戰敗,他能直言進諫,提出了對策,足見他的一番赤誠之心了。
為了給眾人一個麵子,皇帝還是朝著堂下左右看了看。
徐修仁悶著頭思索了一番,而後低頭拱手:“陛下,築堰耗費錢糧、木石甚巨,不僅如此,還要大征徭役。如此勞民傷財,即便取了壽陽,恐怕得不償失!”
“如今我南國新政始興,然土地之策尚未在國中全麵實行,淮地雖富庶,可如此行事,定會侵損百姓生存之本,還望陛下......三思!”
“陛下,徐令所言不無道理。”
周開逸走到徐修仁旁邊,朝堂上行禮。
“興兵征討本就損耗巨大,今若築堰聚水,於府庫而言乃雪上加霜,況且築堰成效尚不明朗,若輕言築堰,而不能確保其功效,恐為無稽之談!”
禦史中丞司馬褧,聽了這話挺身上前拱手。
“征討北國、收複失地,乃我一貫國策。徐令和周舍人如此咆哮朝堂,未免過於激動了!”
“既如此,司馬禦史有何見解?”
周開逸繃著臉問道。
“自古育民之策,皆行與民休息,懇田養民。然國逢大難,庶民之命亦當隨以家國。君子成大事而問天地,既然要成就大業,哪有萬無一失之理!反觀南新蔡、江夏二郡新政試點,亦是耗費甚多,其成效雖好,但朝廷還未曾能收到過二郡一顆粟米!反觀築堰之策,外有天時地利可占,內有南國人心所向,又何愁不能成功呢!”
眾人聽後無不拍手稱快,順著司馬褧的話附和了幾句。
司馬褧見狀朝著堂下低身拱手。
“諸位,若壽陽城破,那索虜必將被我兵將之勇所折服,到那時,我南國大軍便可直逼洛城。”
“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二位既是朝廷肱骨,又如何要自滅誌氣呢!”
徐修仁和周開逸二人擠著眉眼,不再言語。
袁昂在一旁頻頻點頭,對司馬褧的一番話表示讚同。
皇帝眨眨眼看了看袁昂。
“袁尚書,依你之見呢?”
袁昂聽後快步向前,低身拱手。
“陛下,北徐戰機千載難逢,臣力主築堰聚水。”
“不過據臣估算,僅發民間徭役恐不能支撐,應補充以前線將士、冗從雜役,眾人齊心協力,方能在汛期之前完工。”
“至於銀錢石木......”
袁昂眨眨眼不再言語了。
皇帝聽後點了點頭,看來這事兒就能定下來了。
“此計策即為北徐州所獻,銀錢石木可從江左諸郡籌集。”
“尚書省掌管銀錢人口,此事,就由袁卿著手操辦吧!”
“微臣領旨!”
袁昂俯身叩首。
“祖暅、陳承伯。”
材官將軍祖暅、司空臨川王長史陳承伯,上前叩首。
“微臣在!”
“你二人即刻前往浮山一帶,勘察地情,務必要仔細!”
“臣遵旨!”
蕭辰站在一旁,聽得清清楚楚,可自己卻插不上嘴。
一方麵確實不太懂,另一方麵今天朝堂上的這種局勢,皇帝明顯是得了道一樣,對築堰的計策甚是看重。
北徐大軍遲遲沒有成果,如今王足獻此計策,就如同給了一個突破口,皇帝自然是欣然接受,哪裏還有什麽商議了。
也是難為了徐修仁和周開逸二人,都這份兒上了還敢說大實話。
如此,眾人各自散去,徐修仁和周開逸落在最後,二人搖頭歎息著。
“北徐、北兗、南兗之地,兵民不過百又五十萬,如今卻要征發勞工十萬,青壯之輩恐怕所剩無多了。”
“如此一來,那萬畝良田便無人耕種,邊關戍守亦無人能補充......誒!”
周開逸忿忿不平。
“看來陛下是有意讓尚書省從揚州等地征發徭役了,加之錢糧木料亦有攤派,如此一來,江東之地......再無富庶可言。”
“如此勞民傷財,陛下就不明白嗎?”
周開逸搖著頭,怎麽也說服不了自己。
“開逸啊,你我既為中書官吏,建言獻策之事已經盡力了,事到如今,便聽天由命吧!”
“二位留步!”
蕭辰趕了過來,低頭拱手。
周開逸回身一看是蕭辰,氣就更不打一處來了。
“蕭常侍,適才朝堂議事你可聽到了?”
周開逸湊到蕭辰麵前,像是在質問他。
“聽到了,聽的清清楚楚。”
“那......你為何一言不發?”
“我......我發什麽言?我能說動誰呢?”
蕭辰攤著手,很是無辜。
“退一步講,陛下和諸位臣工那麽篤定,即便我們說出不同意見,又有什麽用呢!”
“嗬嗬,蕭常侍持節出使北徐州不過月餘,竟然學會獨善其身了!”
“恕我周開逸眼拙,不敢苟同!”
容不得蕭辰繼續解釋,周開逸憤然離去。
“徐令,你說我......”
蕭辰轉身想繼續向徐修仁解釋,沒成想被他打斷了話茬。
“常侍向來快人快語,築堰之事如此重大,你卻一言不發,徐某也甚為失望!”
“我......徐令......”
“是啊,如今你享千石爵位,領常侍之職,又頻頻受到重用......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蕭辰了。”
“為官之道在於因勢利導,實乃......人之常情啊!”
“我還有事,先行一步了。”
徐修仁說著,稍作拱手,朝著周開逸追了上去。
從去北徐州開始,蕭辰一路就磕磕絆絆,如今回到京都,還得罪了兩個視如兄弟的好朋友。
可千般委屈,萬般無奈,又能和誰去說呢!
有道是:
山水輪轉盡是非,人心多變在朝闈。
欲卸絳服歸林野,回身難舍當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