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鶯歌燕舞。
京都南郊圓丘兩側,群臣垂手等候。
京都的郊祭大禮照常進行,而比郊祭更讓人期待的,就是新一輪的敕封聖旨。
左衛將軍、太子詹事韋懷文被任命為丹陽尹正官,外加通直散騎常侍、中護軍將軍,掌管著外城戍衛。
竟陵太守裴淵明,回到朝內,任職遊擊將軍、朱衣直閣,宿衛於禁宮之中。
南城縣侯、宣城內吏王神念,按照資曆也回到了京都,擔任朱衣直閣將軍,領太仆卿。
兼中書令的徐修仁,同樣被扶正。
當然,還有其他敕封,不再一一表述。
卻說太子蕭統,帶著蕭辰等人趕赴北徐州,查看糧草運送接收情況。
由於春季全麵開河,加之接連幾日的大雨使得河水水位上漲了不少。
而北軍因為糧草原因不敢輕易冒險,反倒是洛口的南軍,趁機打了幾個勝仗。
從去年夏秋之交開始,南軍本以抵禦索虜為目進駐到荊山一帶,經過近期的數次交戰,又陸續奪回了洛口南岸失地,於是便將洛口營帳的麵積也隨之遍布到了整個洛水沿岸,對隔岸的壽陽城形成了一個‘一字長蛇陣’。
如此的意外驚喜,皇帝和前線的將軍們不得不動了些念頭,那就是由守轉攻,渡過洛水北上,伺機拿下壽陽城。
先前是因為河麵結冰,戰艦航行困難,緊接著北軍頻頻以騎兵越過洛水和淮水的冰麵進行騷擾,以至於南軍隻得固守大營,寸步難進。
以至於挨到了糧草不濟,進退兩難。
隨著運糧車馬的紛紛踏至,糧草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了。
值此春暖花開之時,戰艦便可如魚得水。
而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指著蕭子昭說:糧草充裕,兵戈齊備,該進攻了!
就連二弟蕭子建和三弟蕭子明,也都時不時的在蕭子昭麵前嘟嘟囔囔,含沙射影。
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在眼前,這還要等什麽呢!
洛口大營外,五州都督蕭子昭、兗州刺史蕭靖藝、輕車將軍蕭子明、南兗州大中正江蒨等人,跪地行軍禮。
太子遠遠的下了車,和蕭辰等人快步走了過來。
“末將恭迎太子殿下!”
“諸位將軍快快請起!”
太子來到蕭子昭身前,將他扶起。
“都督常年鎮守在外,定要當心身體啊!”
“謝殿下掛記,陛下既已托付重任,我等絕不敢有半點遲疑!”
“嗯,如此甚好啊!”
“實不相瞞,父皇差我來此,就是為了代他老人家看望諸位將軍和北徐將士。”
“來人!”
“將犒賞酒食送到帳諸位將軍帳內!”
“得令!”
太子洗馬、中舍人徐悱,朝身後侍衛揮了一下手臂。
寒暄過後,眾人來到了大帳裏順次列坐。
此時的蕭子昭,幾次用眼神找蕭辰,可是看到蕭辰朝自己看的時候又有意閃躲了一番。
“東府城運送糧草,都督可悉數接到啊?”
太子微笑著看了看蕭子昭。
蕭子昭急忙低頭拱手。
“太子躬身行事,末將慚愧不已。”
“自鹽商運糧以來,我北徐大營已陸續接到粟米三十萬斛,麩糠四十萬斛。”
“甲胄、兵器皆已充實,炊器、寢具幾近完備。”
“既如此,我就放心了。”
“說起鹽商運糧之策,還要感謝蕭常侍才對啊!”
蕭子昭聽後,將目光再次停在了蕭辰身上,深深施禮。
“子昭前番多有得罪,還望常侍......見諒。”
蕭辰見狀也拱手示意。
“都督說笑了,我們都是為南國盡忠,要不是看到軍中送鹽的商人,我也想不到這些。”
說話間,酒菜已擺了上來。
“今日借禦賜美酒款待諸位,軍中苦寒,還望太子殿下海涵!”
蕭子昭起身舉起酒杯示意。
“蕭都督鎮守北方,乃我朝之肱骨。”
“我雖為太子,但資曆尚淺,還請諸位不吝賜教才是!”
眾人聽後皆起身作禮。
“我等定將竭心盡力,報效南國!”
“諸位請坐。”
“對了,北徐糧草既已充實,都督可有進軍壽陽之計呢?”
小太子突然這麽一問,倒是把蕭子昭驚得夠嗆。
於是他放下手中酒杯,微微笑了笑。
“額......殿下有所不知啊。”
“雖說淮水已漲,我戰艦亦可直逼壽陽。”
“然軍中士氣初有好轉,才不過幾日而已,就如同久病初愈一般。”
“末將擔心,若此時貿然用兵,恐有欲速則不達之失啊。”
太子聽後微微笑了笑,轉身看了看蕭辰。
蕭辰卻沒當回事兒,畢竟他們談的是行軍打仗。
於是拿起碗中的魚幹兒聞了聞。
“都督上能禦敵於洛口,下能厲行節儉於營帳。”
“說起來這北徐營地大小事務皆需都督定奪,這時間一長,都督的身體恐怕也吃不消啊!”
蕭辰這話不疼不癢,隻是含蓄的提醒了他一下。
畢竟北徐對峙都大半年了,如今有了糧食,你蕭子昭再不給出個方案,恐怕朝廷就難容你了。
蕭子昭聽後也清楚的很,如今太子都來了,就是要句話唄。
“嗬嗬嗬,常侍所言甚是,隻不過子昭肩負重任,受些勞苦又算得了什麽呢。”
“既然太子殿下和諸位將軍都在,我便一吐為快吧。”
“洛口分為三營,乃是禦敵所在。”
“不過前有靖藝兄都督被貶,後有康長明中飽私囊一案,至今未決。”
“以至於人心多有渙散,軍令發而難行。”
“恕我直言,收攏三營八萬餘將士之心,絕非一朝一夕能為!”
“而欲行戰事,全軍士氣斷不可忽視!”
聽了這話,坐在右側的張德繼悶著頭不吭聲,昌義之攥著拳頭更是滿臉不悅。
再看蕭靖藝,他臉上沒有絲毫變化,隻微微笑著把弄著酒杯不說。
太子稍稍正了正身子,點了點頭。
“是啊,身為五州都督,子昭將軍能以大局為重,事無巨細,皆躬身為之,作為晚輩,我甚為欽佩。”
“來,諸位與我一同敬都督一杯!”
說著,眾人不管願不願意,都跟著太子端起了酒杯,一飲而盡!
“末將不勝酒力,還望殿下恕罪!”
昌義之抱著拳頭深深作禮。
“無妨,無妨。”
“既如此,老將軍還是早些回去歇息吧!”
剩餘幾人見狀也看出了些許意思,於是都拱手作禮退了出去不說。
蕭子昭見狀起身上前,朝著太子跪地叩首。
“末將言語失當,還請殿下......降罪!”
太子聽後並沒有及時回應,隻是起身將他扶了起來。
要說蕭子昭那麽穩重的一個人,又怎會輕易言語失當呢,而且還是當著太子的麵。
太子便是今後的聖主,而現在是當今聖主的眼睛。
蕭子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傳到陛下的耳朵裏,若是真有什麽不妥的地方,想必也不會這麽容易就暴露出來吧。
“叔父如此,侄兒甚為羞愧!”
蕭子昭一聽這話,驚得雙眼溜圓,不由自主的跪了下去。
“末將身無尺寸之功,更不能忘人臣之禮!”
“叔父快快請起。”
“父皇差我來此,其用意想必叔父早已知曉。”
“父皇說過,叔父不諳世事,一心隻為朝廷著想。”
“所以他老人家才會把五州都督一職交給叔父。”
“洛口人心渙散,已是人盡皆知。”
“父皇隻想叔父在任時,能彰顯南國實力,震懾索虜;若言期許,唯有早日了結兩軍對峙之勢。”
“若能一舉攻下壽陽,便是為我南國立下了不世之功。”
“父皇苦心至此,難道叔父還不明白嗎?”
蕭子昭聽後哽咽著抬起來頭。
“子昭......絕不負陛下囑托!”
“叔父此言,我定會轉述父皇!”
“叔父放心,我會隨叔父一同上陣殺敵!”
勤政堂門外,遊擊將軍、朱衣直閣裴淵明扶著寶刀挺身站立。
忽見兩人一前一後,跑了過來。
“末將參見裴將軍!”
原來是易瓊,回京複命來了。
本來立了功是件好事兒,可是看他和身後的蕭敬則,卻沒有一點兒高興的意思。
“是武猛將軍啊。”
“快快請起。”
“謝將軍,我們二人回京複命,本不該如此急躁,不過雍州有書信帶來,還望將軍轉呈陛下!”
裴淵明看了看他,自築陽城一戰後,易瓊的名氣已傳遍了三軍。
這個後生確實是個好苗子,有可圈可點之處。
隻不過如今雍州戰事已平,郢州也平靜如常,若不找機會跟個高人,恐怕他日後也沒什麽大前途了。
雍州的柳慶遠將軍,就是個最佳人選。
如此想來,裴淵明就沒有多問,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
“來人。”
身旁的侍衛會意後便上前拱手,仔細在二人身上檢查了一番不說。
等裴淵明從堂內出來後,朝著二人再次點了點頭。
於是易瓊帶著蕭敬則,進了勤政堂。
“末將易瓊。”
“蕭敬則。”
“叩見陛下!”
皇帝微微抬了抬頭,放下了手中的朱筆。
“嗬嗬嗬,單騎破陣,驍勇非常啊!”
“你們起身吧!”
“謝陛下!”
“聽裴將軍說,寧蠻府有奏報?”
“陛下,雍州柳刺史,故去了......”
“什麽!”
喜兒急忙接過書信,遞了過來。
隻見皇帝雙手顫抖,打開書信後雙目朦朧。
“這......怎麽會這樣!”
喜兒見狀上前捋著皇帝的後背,一邊安撫著。
“陛下,您要當心身子啊!”
“慶遠既逝,我如同斷臂爾......”
易瓊擦著眼淚,再次叩首。
“陛下,恕末將直言,雍州還需速擇良將,護我北疆!”
皇帝緩緩睜開眼,緩了好一會兒。
隻聽他有氣無力的說了句:“速去召彥達、懷文來。”
“是!”
喜兒一路小跑著,奔了出去。
沒一會兒,安成王和韋懷文便來到了堂內,跪地叩首。
“臣,參見陛下。”
“慶遠......去了......”
二人互相對視一番,皆沉下了臉。
“河東柳氏,對我南國忠心耿耿。”
“朕讓慶遠鎮守雍州,意在堅固屏障,防衛左右。”
“如今他這一去,朕一時間想不出合適人選。”
“你們說......何人接任,最為妥當啊?”
易瓊和蕭敬則立在原地,皇帝也沒說讓他們退下,可這軍國大事,以自己的品階來說,恐怕連門兒都進不了,更別說諫言了。
“河東柳氏,自古出俊傑。”
“依臣弟之見,待柳氏子侄服喪後,當從中挑選一員機敏者,接管雍州軍務便可。”
“隻不過柳氏子侄一輩,年歲尚淺,若無長者輔佐,恐難成大事。”
皇帝聽後看了看韋懷文。
“中護軍,你是何意?”
“額......雍州乃柳氏根基所在,就地取材,擇其子侄鎮守,理所應當。”
“適才七殿下所言甚是有理,雍州即為屏障,其所擔負責任重大!”
“而朝中武將肱骨,或在北徐,或在郢、益。”
“西北鄱陽王、始興王肩負大任,實難抽身。”
“依老臣之見,當以慶遠之子元舉鎮守雍州,遣裴將軍複任竟陵輔佐之。”
“嗯,那柳元舉才能如何?”
“此人博學多識,常得其父躬身教導。”
“雖不以武藝見長,然其謀略遠勝於同輩。”
皇帝聽後捋了捋胡須。
七殿下稍作拱手,接過了話音:“中護軍所言不無道理。”
“隻不過柳元舉才過而立之年,其勳格卑微,若以雍州刺史居之,恐怕德不配位,難以服眾。”
“況且年紀輕輕便任職一方刺史,難免會心生驕奢。”
“臣弟以為,若使其鎮守雍州,斷不可予刺史之職。”
易瓊聽了七殿下這番話在心裏泛起了嘀咕。
平日裏看七殿下對後輩從來不吝惜誇讚,可今日對柳元舉卻是多有貶意,如此,還真摸不著頭腦了。
皇帝微微點了點頭。
“既如此,可追封柳慶遠為雲杜縣侯,以其長子柳元舉襲封之!”
“待他服喪過後,再重回寧蠻府任職!”
“傳朕旨意:晉安王蕭綱,去任丹陽尹,外任為使持節、都督荊、雍、梁、南北秦、益、寧七州諸軍事、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易瓊,你速去中書省傳令擬詔,與裴將軍同去襄陽,代朕......去吊唁吧!”
“末將遵旨!”
如此,中書省擬得詔令,全文大概如下:
“朕念往篤終,前王令則,式隆寵數,列代恒規。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雲杜縣開國侯柳慶遠,器識淹曠,思懷通雅,爰初草昧,預屬經綸,遠自升平,契闊禁旅,重牧西藩,方弘治道,奄至殞喪,傷慟於懷,宜追榮命,以彰茂勳,可贈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鼓吹侯如故,諡曰忠惠,賻錢二十萬,布二百匹。”
又遣裴淵明再次外任竟陵太守,並派出皇帝的貼身侍從陳慶之,代聖主親臨寧蠻校尉府,吊唁柳慶遠。
朝廷裏眾臣工聽聞柳慶遠過世,無不悲痛萬分。
春夏之交,淮水大漲,北軍固守的壽陽城已發生了多處水災,城內已有幾千百姓或棄舍而逃,或聚集在府衙外等待官家的救濟。
北國陳留公,擔任征南將軍、揚州刺史,都督江西諸軍事的李崇坐鎮於壽陽府衙內。
見此情形後不由得心中忐忑起來。
要知道,南北兩軍在淮水一帶對峙就快一年了,前番或侵荊山、或擾洛口,都算不得什麽大戰。
隻因南軍畏懼北國戰力,不敢貿然出兵,而北軍糧草剛剛有點著落,也不敢貿然出兵。
此時天公不作美,對南軍來說便是良機,甚至可以說是逆轉之勢。
李崇正在思量之際,揚州治中裴詢、將軍韓方興、堂弟李神等人皆來到了府中勸諫。
這裏稍作解釋,為什麽北國也有揚州呢?
一句話,就是各過各的,你的北徐我不承認,那是我設立的揚州,我隻認這個。
卻說幾人言辭中肯,勸說李崇棄守壽陽,向北退守八公山一帶。
一來可以將城中百姓救出,東山再起;二來可於山上做工事,即便南軍來犯,亦可合兵禦敵。
可是李崇卻不這麽想。
隻見他捋了捋胡須,兩眼濕潤。
“我半生鎮守壽陽,這一石一瓦,皆為心血。”
“南人屢次犯我,皆被這銅牆鐵壁抵退了!”
“如今稍有水患,你等便輕言棄城,本帥念在多年情分上,不予責罰。可誰若再言棄城,我必殺之!”
幾人聽後悶頭退了出去不說。
揚州治中裴詢為人忠厚,身為政務官員,對百姓的遭遇更是於心不忍。
於是他便親自帶著糧食衣物等來到受災最嚴重的南城一帶,救助難民。
可光是給吃的給穿的也不是長久之計,思來想去,他便自行領兵五百,又差遣左右隨從,將千餘百姓用小舟送到了壽陽南的安豐城內,簡單的安頓下來,算是暫時脫離了苦海。
然而,淮水的水勢毫無下降的意思,壽陽城內被淹的地方是越來越多。
那李崇不但與壽陽城感情深厚,治軍的法度也無比嚴明。
裴詢雖是護送百姓脫離大水,但貿然帶兵出城,乃是於軍法所不容。
如此一來,裴詢可就是有來無回了。
想到這,一不做二不休,裴詢一衝動,便寫了兩封書信,一封是發給壽陽李崇,告訴他自己已在安豐城自立為豫州刺史,願接納壽陽城內受災百姓,與李崇兩不相犯;而另一封,則是送到了南國豫州刺史馬靈馥的手中。
馬靈馥接到書信後甚為欣喜,那裴詢自知會受到處罰,便對他表露出了投誠之意,於是馬靈馥差遣豫州大中正夏侯世龍率軍五千,直奔安豐城而來。
卻說裴詢前腳帶著百姓剛走,隨後便被同僚韓方興舉報了。
此時說舉報,多少有些冤枉了韓方興,畢竟從大局著眼,他裴詢率軍獨霸一方可不是個好兆頭。畢竟他是大中正,城內的防務、民情都一清二楚,若是被南軍收編了,可就是個大麻煩。
韓方興說了裴詢的去向,又拿著他發來的手書呈給了主帥李崇。
此時此刻,在怎麽體恤下屬的李崇也免不了生疑。
為了挽回局麵,李崇便派韓方興親自趕赴安豐城,勸說裴詢。
二人相見,可謂是英雄相惜,都知道彼此的立場,但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叛國投誠。
裴詢見韓方興的態度很是溫和,又接到了李崇的安撫之意,於是便心生懊悔,都怪自己一時衝動了。
可那封發往豫州的書信卻覆水難收。
韓方興得到了裴詢的許諾,說過兩日便帶著一眾人回到壽陽城,於是便打道回府複命去了。
次日,裴詢接到馬靈馥的書信,說他會親率大軍,於安豐城南郊一帶接應。
裴詢讀完信後心神不寧,馬靈馥率大軍接應雖是好事,但人多眼雜,要是被韓方興知道,可就真的沒有退路了。
思來想去,裴詢當機立斷,丟下了數千百姓率軍乘舟朝著南邊駛去。
隻是他剛出安豐城沒多遠,便有一眾人堵住了去路。
對,那攔路的便是韓方興!
韓方興這個回馬槍殺的裴詢是毫無防備,慌亂之際,兩隊人便廝殺在了一起。
可裴詢那點人,根本就不成氣候,不到半個時辰,便悉數被打敗。
落水的裴詢被韓方興的人救起,綁在船上押往壽陽不說。
等馬靈馥的人馬趕到時,早就為時已晚,隻得望著遠去的北國戰艦搖頭歎息。
裴詢這一番操作,把自己搞的人不人鬼不鬼,一世忠義的名聲也便因此煙消雲散,想到此處,他是老淚縱橫,進而縱身一躍,紮進了肥水之中......
這正是:
一生侍忠勇,孤身投渾江。
須臾作長歎,含恨悲衷腸。
京都南郊圓丘兩側,群臣垂手等候。
京都的郊祭大禮照常進行,而比郊祭更讓人期待的,就是新一輪的敕封聖旨。
左衛將軍、太子詹事韋懷文被任命為丹陽尹正官,外加通直散騎常侍、中護軍將軍,掌管著外城戍衛。
竟陵太守裴淵明,回到朝內,任職遊擊將軍、朱衣直閣,宿衛於禁宮之中。
南城縣侯、宣城內吏王神念,按照資曆也回到了京都,擔任朱衣直閣將軍,領太仆卿。
兼中書令的徐修仁,同樣被扶正。
當然,還有其他敕封,不再一一表述。
卻說太子蕭統,帶著蕭辰等人趕赴北徐州,查看糧草運送接收情況。
由於春季全麵開河,加之接連幾日的大雨使得河水水位上漲了不少。
而北軍因為糧草原因不敢輕易冒險,反倒是洛口的南軍,趁機打了幾個勝仗。
從去年夏秋之交開始,南軍本以抵禦索虜為目進駐到荊山一帶,經過近期的數次交戰,又陸續奪回了洛口南岸失地,於是便將洛口營帳的麵積也隨之遍布到了整個洛水沿岸,對隔岸的壽陽城形成了一個‘一字長蛇陣’。
如此的意外驚喜,皇帝和前線的將軍們不得不動了些念頭,那就是由守轉攻,渡過洛水北上,伺機拿下壽陽城。
先前是因為河麵結冰,戰艦航行困難,緊接著北軍頻頻以騎兵越過洛水和淮水的冰麵進行騷擾,以至於南軍隻得固守大營,寸步難進。
以至於挨到了糧草不濟,進退兩難。
隨著運糧車馬的紛紛踏至,糧草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了。
值此春暖花開之時,戰艦便可如魚得水。
而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指著蕭子昭說:糧草充裕,兵戈齊備,該進攻了!
就連二弟蕭子建和三弟蕭子明,也都時不時的在蕭子昭麵前嘟嘟囔囔,含沙射影。
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在眼前,這還要等什麽呢!
洛口大營外,五州都督蕭子昭、兗州刺史蕭靖藝、輕車將軍蕭子明、南兗州大中正江蒨等人,跪地行軍禮。
太子遠遠的下了車,和蕭辰等人快步走了過來。
“末將恭迎太子殿下!”
“諸位將軍快快請起!”
太子來到蕭子昭身前,將他扶起。
“都督常年鎮守在外,定要當心身體啊!”
“謝殿下掛記,陛下既已托付重任,我等絕不敢有半點遲疑!”
“嗯,如此甚好啊!”
“實不相瞞,父皇差我來此,就是為了代他老人家看望諸位將軍和北徐將士。”
“來人!”
“將犒賞酒食送到帳諸位將軍帳內!”
“得令!”
太子洗馬、中舍人徐悱,朝身後侍衛揮了一下手臂。
寒暄過後,眾人來到了大帳裏順次列坐。
此時的蕭子昭,幾次用眼神找蕭辰,可是看到蕭辰朝自己看的時候又有意閃躲了一番。
“東府城運送糧草,都督可悉數接到啊?”
太子微笑著看了看蕭子昭。
蕭子昭急忙低頭拱手。
“太子躬身行事,末將慚愧不已。”
“自鹽商運糧以來,我北徐大營已陸續接到粟米三十萬斛,麩糠四十萬斛。”
“甲胄、兵器皆已充實,炊器、寢具幾近完備。”
“既如此,我就放心了。”
“說起鹽商運糧之策,還要感謝蕭常侍才對啊!”
蕭子昭聽後,將目光再次停在了蕭辰身上,深深施禮。
“子昭前番多有得罪,還望常侍......見諒。”
蕭辰見狀也拱手示意。
“都督說笑了,我們都是為南國盡忠,要不是看到軍中送鹽的商人,我也想不到這些。”
說話間,酒菜已擺了上來。
“今日借禦賜美酒款待諸位,軍中苦寒,還望太子殿下海涵!”
蕭子昭起身舉起酒杯示意。
“蕭都督鎮守北方,乃我朝之肱骨。”
“我雖為太子,但資曆尚淺,還請諸位不吝賜教才是!”
眾人聽後皆起身作禮。
“我等定將竭心盡力,報效南國!”
“諸位請坐。”
“對了,北徐糧草既已充實,都督可有進軍壽陽之計呢?”
小太子突然這麽一問,倒是把蕭子昭驚得夠嗆。
於是他放下手中酒杯,微微笑了笑。
“額......殿下有所不知啊。”
“雖說淮水已漲,我戰艦亦可直逼壽陽。”
“然軍中士氣初有好轉,才不過幾日而已,就如同久病初愈一般。”
“末將擔心,若此時貿然用兵,恐有欲速則不達之失啊。”
太子聽後微微笑了笑,轉身看了看蕭辰。
蕭辰卻沒當回事兒,畢竟他們談的是行軍打仗。
於是拿起碗中的魚幹兒聞了聞。
“都督上能禦敵於洛口,下能厲行節儉於營帳。”
“說起來這北徐營地大小事務皆需都督定奪,這時間一長,都督的身體恐怕也吃不消啊!”
蕭辰這話不疼不癢,隻是含蓄的提醒了他一下。
畢竟北徐對峙都大半年了,如今有了糧食,你蕭子昭再不給出個方案,恐怕朝廷就難容你了。
蕭子昭聽後也清楚的很,如今太子都來了,就是要句話唄。
“嗬嗬嗬,常侍所言甚是,隻不過子昭肩負重任,受些勞苦又算得了什麽呢。”
“既然太子殿下和諸位將軍都在,我便一吐為快吧。”
“洛口分為三營,乃是禦敵所在。”
“不過前有靖藝兄都督被貶,後有康長明中飽私囊一案,至今未決。”
“以至於人心多有渙散,軍令發而難行。”
“恕我直言,收攏三營八萬餘將士之心,絕非一朝一夕能為!”
“而欲行戰事,全軍士氣斷不可忽視!”
聽了這話,坐在右側的張德繼悶著頭不吭聲,昌義之攥著拳頭更是滿臉不悅。
再看蕭靖藝,他臉上沒有絲毫變化,隻微微笑著把弄著酒杯不說。
太子稍稍正了正身子,點了點頭。
“是啊,身為五州都督,子昭將軍能以大局為重,事無巨細,皆躬身為之,作為晚輩,我甚為欽佩。”
“來,諸位與我一同敬都督一杯!”
說著,眾人不管願不願意,都跟著太子端起了酒杯,一飲而盡!
“末將不勝酒力,還望殿下恕罪!”
昌義之抱著拳頭深深作禮。
“無妨,無妨。”
“既如此,老將軍還是早些回去歇息吧!”
剩餘幾人見狀也看出了些許意思,於是都拱手作禮退了出去不說。
蕭子昭見狀起身上前,朝著太子跪地叩首。
“末將言語失當,還請殿下......降罪!”
太子聽後並沒有及時回應,隻是起身將他扶了起來。
要說蕭子昭那麽穩重的一個人,又怎會輕易言語失當呢,而且還是當著太子的麵。
太子便是今後的聖主,而現在是當今聖主的眼睛。
蕭子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傳到陛下的耳朵裏,若是真有什麽不妥的地方,想必也不會這麽容易就暴露出來吧。
“叔父如此,侄兒甚為羞愧!”
蕭子昭一聽這話,驚得雙眼溜圓,不由自主的跪了下去。
“末將身無尺寸之功,更不能忘人臣之禮!”
“叔父快快請起。”
“父皇差我來此,其用意想必叔父早已知曉。”
“父皇說過,叔父不諳世事,一心隻為朝廷著想。”
“所以他老人家才會把五州都督一職交給叔父。”
“洛口人心渙散,已是人盡皆知。”
“父皇隻想叔父在任時,能彰顯南國實力,震懾索虜;若言期許,唯有早日了結兩軍對峙之勢。”
“若能一舉攻下壽陽,便是為我南國立下了不世之功。”
“父皇苦心至此,難道叔父還不明白嗎?”
蕭子昭聽後哽咽著抬起來頭。
“子昭......絕不負陛下囑托!”
“叔父此言,我定會轉述父皇!”
“叔父放心,我會隨叔父一同上陣殺敵!”
勤政堂門外,遊擊將軍、朱衣直閣裴淵明扶著寶刀挺身站立。
忽見兩人一前一後,跑了過來。
“末將參見裴將軍!”
原來是易瓊,回京複命來了。
本來立了功是件好事兒,可是看他和身後的蕭敬則,卻沒有一點兒高興的意思。
“是武猛將軍啊。”
“快快請起。”
“謝將軍,我們二人回京複命,本不該如此急躁,不過雍州有書信帶來,還望將軍轉呈陛下!”
裴淵明看了看他,自築陽城一戰後,易瓊的名氣已傳遍了三軍。
這個後生確實是個好苗子,有可圈可點之處。
隻不過如今雍州戰事已平,郢州也平靜如常,若不找機會跟個高人,恐怕他日後也沒什麽大前途了。
雍州的柳慶遠將軍,就是個最佳人選。
如此想來,裴淵明就沒有多問,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
“來人。”
身旁的侍衛會意後便上前拱手,仔細在二人身上檢查了一番不說。
等裴淵明從堂內出來後,朝著二人再次點了點頭。
於是易瓊帶著蕭敬則,進了勤政堂。
“末將易瓊。”
“蕭敬則。”
“叩見陛下!”
皇帝微微抬了抬頭,放下了手中的朱筆。
“嗬嗬嗬,單騎破陣,驍勇非常啊!”
“你們起身吧!”
“謝陛下!”
“聽裴將軍說,寧蠻府有奏報?”
“陛下,雍州柳刺史,故去了......”
“什麽!”
喜兒急忙接過書信,遞了過來。
隻見皇帝雙手顫抖,打開書信後雙目朦朧。
“這......怎麽會這樣!”
喜兒見狀上前捋著皇帝的後背,一邊安撫著。
“陛下,您要當心身子啊!”
“慶遠既逝,我如同斷臂爾......”
易瓊擦著眼淚,再次叩首。
“陛下,恕末將直言,雍州還需速擇良將,護我北疆!”
皇帝緩緩睜開眼,緩了好一會兒。
隻聽他有氣無力的說了句:“速去召彥達、懷文來。”
“是!”
喜兒一路小跑著,奔了出去。
沒一會兒,安成王和韋懷文便來到了堂內,跪地叩首。
“臣,參見陛下。”
“慶遠......去了......”
二人互相對視一番,皆沉下了臉。
“河東柳氏,對我南國忠心耿耿。”
“朕讓慶遠鎮守雍州,意在堅固屏障,防衛左右。”
“如今他這一去,朕一時間想不出合適人選。”
“你們說......何人接任,最為妥當啊?”
易瓊和蕭敬則立在原地,皇帝也沒說讓他們退下,可這軍國大事,以自己的品階來說,恐怕連門兒都進不了,更別說諫言了。
“河東柳氏,自古出俊傑。”
“依臣弟之見,待柳氏子侄服喪後,當從中挑選一員機敏者,接管雍州軍務便可。”
“隻不過柳氏子侄一輩,年歲尚淺,若無長者輔佐,恐難成大事。”
皇帝聽後看了看韋懷文。
“中護軍,你是何意?”
“額......雍州乃柳氏根基所在,就地取材,擇其子侄鎮守,理所應當。”
“適才七殿下所言甚是有理,雍州即為屏障,其所擔負責任重大!”
“而朝中武將肱骨,或在北徐,或在郢、益。”
“西北鄱陽王、始興王肩負大任,實難抽身。”
“依老臣之見,當以慶遠之子元舉鎮守雍州,遣裴將軍複任竟陵輔佐之。”
“嗯,那柳元舉才能如何?”
“此人博學多識,常得其父躬身教導。”
“雖不以武藝見長,然其謀略遠勝於同輩。”
皇帝聽後捋了捋胡須。
七殿下稍作拱手,接過了話音:“中護軍所言不無道理。”
“隻不過柳元舉才過而立之年,其勳格卑微,若以雍州刺史居之,恐怕德不配位,難以服眾。”
“況且年紀輕輕便任職一方刺史,難免會心生驕奢。”
“臣弟以為,若使其鎮守雍州,斷不可予刺史之職。”
易瓊聽了七殿下這番話在心裏泛起了嘀咕。
平日裏看七殿下對後輩從來不吝惜誇讚,可今日對柳元舉卻是多有貶意,如此,還真摸不著頭腦了。
皇帝微微點了點頭。
“既如此,可追封柳慶遠為雲杜縣侯,以其長子柳元舉襲封之!”
“待他服喪過後,再重回寧蠻府任職!”
“傳朕旨意:晉安王蕭綱,去任丹陽尹,外任為使持節、都督荊、雍、梁、南北秦、益、寧七州諸軍事、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易瓊,你速去中書省傳令擬詔,與裴將軍同去襄陽,代朕......去吊唁吧!”
“末將遵旨!”
如此,中書省擬得詔令,全文大概如下:
“朕念往篤終,前王令則,式隆寵數,列代恒規。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雲杜縣開國侯柳慶遠,器識淹曠,思懷通雅,爰初草昧,預屬經綸,遠自升平,契闊禁旅,重牧西藩,方弘治道,奄至殞喪,傷慟於懷,宜追榮命,以彰茂勳,可贈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鼓吹侯如故,諡曰忠惠,賻錢二十萬,布二百匹。”
又遣裴淵明再次外任竟陵太守,並派出皇帝的貼身侍從陳慶之,代聖主親臨寧蠻校尉府,吊唁柳慶遠。
朝廷裏眾臣工聽聞柳慶遠過世,無不悲痛萬分。
春夏之交,淮水大漲,北軍固守的壽陽城已發生了多處水災,城內已有幾千百姓或棄舍而逃,或聚集在府衙外等待官家的救濟。
北國陳留公,擔任征南將軍、揚州刺史,都督江西諸軍事的李崇坐鎮於壽陽府衙內。
見此情形後不由得心中忐忑起來。
要知道,南北兩軍在淮水一帶對峙就快一年了,前番或侵荊山、或擾洛口,都算不得什麽大戰。
隻因南軍畏懼北國戰力,不敢貿然出兵,而北軍糧草剛剛有點著落,也不敢貿然出兵。
此時天公不作美,對南軍來說便是良機,甚至可以說是逆轉之勢。
李崇正在思量之際,揚州治中裴詢、將軍韓方興、堂弟李神等人皆來到了府中勸諫。
這裏稍作解釋,為什麽北國也有揚州呢?
一句話,就是各過各的,你的北徐我不承認,那是我設立的揚州,我隻認這個。
卻說幾人言辭中肯,勸說李崇棄守壽陽,向北退守八公山一帶。
一來可以將城中百姓救出,東山再起;二來可於山上做工事,即便南軍來犯,亦可合兵禦敵。
可是李崇卻不這麽想。
隻見他捋了捋胡須,兩眼濕潤。
“我半生鎮守壽陽,這一石一瓦,皆為心血。”
“南人屢次犯我,皆被這銅牆鐵壁抵退了!”
“如今稍有水患,你等便輕言棄城,本帥念在多年情分上,不予責罰。可誰若再言棄城,我必殺之!”
幾人聽後悶頭退了出去不說。
揚州治中裴詢為人忠厚,身為政務官員,對百姓的遭遇更是於心不忍。
於是他便親自帶著糧食衣物等來到受災最嚴重的南城一帶,救助難民。
可光是給吃的給穿的也不是長久之計,思來想去,他便自行領兵五百,又差遣左右隨從,將千餘百姓用小舟送到了壽陽南的安豐城內,簡單的安頓下來,算是暫時脫離了苦海。
然而,淮水的水勢毫無下降的意思,壽陽城內被淹的地方是越來越多。
那李崇不但與壽陽城感情深厚,治軍的法度也無比嚴明。
裴詢雖是護送百姓脫離大水,但貿然帶兵出城,乃是於軍法所不容。
如此一來,裴詢可就是有來無回了。
想到這,一不做二不休,裴詢一衝動,便寫了兩封書信,一封是發給壽陽李崇,告訴他自己已在安豐城自立為豫州刺史,願接納壽陽城內受災百姓,與李崇兩不相犯;而另一封,則是送到了南國豫州刺史馬靈馥的手中。
馬靈馥接到書信後甚為欣喜,那裴詢自知會受到處罰,便對他表露出了投誠之意,於是馬靈馥差遣豫州大中正夏侯世龍率軍五千,直奔安豐城而來。
卻說裴詢前腳帶著百姓剛走,隨後便被同僚韓方興舉報了。
此時說舉報,多少有些冤枉了韓方興,畢竟從大局著眼,他裴詢率軍獨霸一方可不是個好兆頭。畢竟他是大中正,城內的防務、民情都一清二楚,若是被南軍收編了,可就是個大麻煩。
韓方興說了裴詢的去向,又拿著他發來的手書呈給了主帥李崇。
此時此刻,在怎麽體恤下屬的李崇也免不了生疑。
為了挽回局麵,李崇便派韓方興親自趕赴安豐城,勸說裴詢。
二人相見,可謂是英雄相惜,都知道彼此的立場,但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叛國投誠。
裴詢見韓方興的態度很是溫和,又接到了李崇的安撫之意,於是便心生懊悔,都怪自己一時衝動了。
可那封發往豫州的書信卻覆水難收。
韓方興得到了裴詢的許諾,說過兩日便帶著一眾人回到壽陽城,於是便打道回府複命去了。
次日,裴詢接到馬靈馥的書信,說他會親率大軍,於安豐城南郊一帶接應。
裴詢讀完信後心神不寧,馬靈馥率大軍接應雖是好事,但人多眼雜,要是被韓方興知道,可就真的沒有退路了。
思來想去,裴詢當機立斷,丟下了數千百姓率軍乘舟朝著南邊駛去。
隻是他剛出安豐城沒多遠,便有一眾人堵住了去路。
對,那攔路的便是韓方興!
韓方興這個回馬槍殺的裴詢是毫無防備,慌亂之際,兩隊人便廝殺在了一起。
可裴詢那點人,根本就不成氣候,不到半個時辰,便悉數被打敗。
落水的裴詢被韓方興的人救起,綁在船上押往壽陽不說。
等馬靈馥的人馬趕到時,早就為時已晚,隻得望著遠去的北國戰艦搖頭歎息。
裴詢這一番操作,把自己搞的人不人鬼不鬼,一世忠義的名聲也便因此煙消雲散,想到此處,他是老淚縱橫,進而縱身一躍,紮進了肥水之中......
這正是:
一生侍忠勇,孤身投渾江。
須臾作長歎,含恨悲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