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蕭綜與母親吳淑媛,經過一番痛哭流涕後重拾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維護名聲,要在郢州做出些功績,以期鞏固這來之不易的地位。
蕭綜按照日程安排每日批閱當地政事、料理軍務。除此之外的時間皆在江夏郡府陪著母親。
玉漱算是脫險成功,而吳淑媛特別喜歡她那手撫琴技藝,故而時常將她請到郡府,時而問些手法技巧,時而與玉漱共同彈上一曲。
這日,二人聊的正開心,隻聽得房門外傳來“砰砰砰”的腳步聲。
玉漱聽後便退到了側室。
“母親,母親!”
“我要食乳。”
蕭綜攬著衣袖跑了進來。
“是綜兒回來了。”
“母親,我要食乳。”
吳淑媛無奈的搖了搖頭。
“綜兒啊,你已經是一個男子漢了,如今獨擋一麵,行郢州刺史大任,可不再是小孩子了。”
“母親,兒子每日不到天明便去各處巡查,回到前堂還要審閱那些文書,他們所請之事堆積如山,一天下來,兒子已是手腳麻木,神情恍惚了。”
“我要食乳安神,求你了!”
“傻孩子,你神情恍惚,是身體勞累所致,理應好生休養,多進些滋補之物,這與食乳有什麽關係呢?”
“來人,去側室把我從京都帶來那顆老參熬煮了。”
“是!”
一旁的婢女得令後快步走了出去。
“母親,我所言乃是有理有據,母親怎麽會不知道呢?”
“傻孩子,你還有什麽依據了?”
“《大般涅盤經》有雲:‘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這醍醐乃作精髓解,而精髓便可由乳而出,此乃佛家高僧所悟,母親何以說安神與食乳無關呢!”
吳淑媛聽後是哭笑不得。
雖然沒讀過這樣的經書,但聽到兒子分析的‘頭頭是道’,如此亂扣帽子,倒是生出許多趣味兒來。
“兒啊......你是......你是從何處得來這般道理了?”
吳淑媛再也憋不住,笑的差點兒說不出話來。
“母親緣何發笑呢?”
“這是兒子在南苑康寶齋,同太子哥哥學習佛經時所得道理。”
“當時我和太子哥哥說了這番理解,可他並未像母親這般疑惑,更不像那幾個弟弟一樣笑話我,反而是帶著我反複溫習了十數次。”
待吳淑媛開懷大笑時,蕭綜便雙膝跪在她身前,扒開了吳淑媛的衣襟,俯身把頭埋了進去。
隻見吳淑媛時不時的抿著嘴唇,呆呆的看著胸前的孩子,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充斥著全身,或許是不安,或許是想起了什麽,以至於將目光輕飄飄的躲到了一旁的柱子上......
玉漱扶著側室的門,皺眉看到此處,忽覺得心間有一股苦酸味道湧了上來。
於是她抱著瑤琴,徑直朝後門奔了出去。
婢女端著盛著老參的木盒,正在門口瞧見了玉漱。
隻見他一陣嘔吐,憋得滿臉通紅。
“玉漱姑娘,你怎麽了?”
玉漱急忙用衣袖掩著嘴:“我沒事,沒事。”
“淑媛娘娘授課已畢,我這就回營了。”
說著,玉漱出了後門,頭也不回的跑了。
這日清晨,蕭辰剛打開別院的大門欲趕去上朝。
忽見建康令江閣慌慌張張的跑了過來。
“蕭常侍!”
“下官給參見常侍。”
江閣緩了緩神兒,這才深深的拱手作禮。
“是江令啊,不必拘禮。”
“江令如此匆忙,找我是有什麽事兒嗎?”
“常侍,那賭坊店家......畏罪自殺了!”
蕭辰頓時一驚,扶著身旁的門框站穩了腳,隻覺得腦子裏一片空白。
“什麽時候的事兒?”
“就在昨夜!”
“劉廷尉和下官於昨夜酉時一同審問了他,但他什麽都沒說,於是我二人便回了府。”
“直到破曉時我接到差役奏報,說那疑犯已經自殺了!”
蕭辰聽後皺起了眉頭。
這事兒太巧了吧,之前說擇日審問,這一耽誤就是個把月,終於審問了,什麽結果沒問出來不說,還把人給問死了。
怎麽他劉嗣芳一來,疑犯就死了?
這麽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
隻見那江閣也滿臉疑惑,再次拱手示意。
“常侍,恕我犯上冒昧。”
“我覺得此事......多半與劉廷尉有關聯。”
蕭辰低身看了他一眼:“江令也這麽覺得嗎?”
“正是。”
“不過我已仔細查探過了,昨夜牢中當值差役有六人,他們時刻守在大牢,門外差役並未見到他們出來過,當然,晚間亦不曾有人進去過大牢。”
“而那疑犯是咬舌自盡而死,屍首亦無中毒跡象。”
“大牢中尚未發現什麽可以物品,也許是下官多疑了。”
蕭辰長歎一口氣,輕輕的揉了揉晴明穴。
“線索......就這麽斷了。”
江閣跟著無奈的點了點頭。
“之前劉廷尉給我看過一個文書,說是尚書省奏請陛下,敕令廷尉署將幾個疑犯轉交到建康縣府衙。”
“江令知道此事對吧?”
“確有此事!”
“嗬!”
“那就這樣吧,我知道了。”
“既如此,下官便告退了。”
“好,有勞江令。”
蕭辰說著,拍了拍江閣的肩膀。
江閣點頭示意。
本就是大清早,霧蒙蒙的,又稀稀拉拉的下起了小雨。
蕭辰抬頭望了望,摸著身上的那件深紅色朝服,此時的衣服再怎麽光鮮亮麗,也頂不過一把傘,遮擋風雨吧。
就如同朝廷法度、富民策略,說起來都是外部因素罷了。
作為老百姓,作為朝廷官吏,自己的能量又能有多大,腦子裏那點兒所謂的思想、邏輯,又能有多深奧呢?
寡淡的擁有注定成就了卑微,而在暴風雨麵前,卑微之言,單薄之力,便連同那寡淡都將無處躲藏。
蕭辰抿嘴兒笑了笑,撩起寬袍的下擺,奔了出去。
東堂殿內,眾人順次列坐。
“陛下有旨,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臨川王和安成王二人互相對視,一起驅身拱手。
“臣等恭祝陛下聖安!”
眾人也跟著一起作揖拱手。
如此,今日的早朝便草草的作罷了。
“徐令?徐令?”
東柏堂附近,蕭辰見徐修仁在前麵,連連喚了幾聲。
“蕭常侍?”
徐修仁稍作拱手。
“徐令,陛下怎麽突然就......這麽低沉了呢?”
的確,早朝如此潦草結束,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可是第一次發生,要不是有什麽原因,平日裏那麽勤勉的皇帝絕不會如此的。
“嗬嗬,你有所不知啊。”
徐修仁微微笑了笑。
“自春夏之交,侍中、太子少傅沈先生病逝,尚書令王瑛一病不起,如今建安王亦舊疾複發。”
“陛下對開國老臣最為掛念,見到他們或是亡故或是病困,心中又怎能不受影響呢。”
“如今北徐戰事陷入困局,可謂是進退維穀,而六殿下突然掣肘,守著江東錢糧粟米,不願放手。”
“外有勁敵,內遇憂患,陛下能撐到現在,別說曆代帝王,即便是上古堯舜,恐不能及!”
蕭辰聽後點了點頭,徐修仁說的倒是在理。
隻不過要是如此下去,朝政就荒廢了,到那時,再談什麽能及不能及的,就晚了。
“若是朝政因此荒廢,我們又將如何?”
徐修仁稍稍擺了擺手。
“郎君言重了。”
“聖人亦有困乏之時,我主英明神武,天下敬仰,如今雖陷困境,心神難寧,乃一時不如意罷了。”
“想當初,我主起兵雍州,從者不過千餘人,周邊荊、郢、江、湘等州皆為舊朝所有。”
“一著不慎,便是滿盤皆輸。”
“自古舉兵起義者實繁,然克終守土者甚寡。”
“與那時相比,當今之困,算不得什麽。”
蕭辰聽後點了點頭。
“對了徐令,我有一事請教。”
“哦?郎君請講。”
“廷尉丞劉嗣芳,你可認識?”
“有過接觸,了解不多。”
“哦,那......”
“郎君可有什麽疑惑?”
“他背後是不是有什麽人做依仗啊?”
“嗬嗬嗬,郎君此言,說了像是沒說啊。”
“怎麽?徐令意思是......”
“廷尉署,乃南國叛獄審斷之府。”
“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小吏百姓。”
“若有重案要案,必經廷尉署之手。”
“這個我知道,它就像是最高檢察院和最高法院的聯合體吧。”
徐修仁聽後斜眼看了看他。
“不管是何府何院,能入廷尉署者,或有精通律令之才,或有篤行正義之智,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然廷尉署叛獄大權雖重,但其官吏品階地位並不顯赫。”
“此乃權衡之策,執掌人之生死,又怎能隻手遮天呢!”
“聽徐令這麽說,廷尉署中心存依附者,必不在少數了?”
“這是自然,那劉嗣芳出身名門望族,頗有才學,朝中文人、各署主簿乃至於太學院博士,皆與其有交,他若想攀附,要比尋常官吏容易多了。”
“原來如此!”
“關於分兵之策,我還要向徐令致歉。”
“因為事態緊急,我沒能事先和你商量,才讓你在朝中受了委屈。”
蕭辰低頭拱手致意。
“嗬嗬嗬,郎君不必如此。”
“如今你是淮南縣子,為遊擊右將軍,加職散騎常侍,於公於私,皆應直言進諫,為南國出力。”
“君子和而不同!”
“朝中諸位公卿尚且意見相左,你我即為好友,又如何非要一致相同呢!”
“徐令能這麽想,我就放心了。”
話音剛落,隻見太子中舍人陸趙卿快步趕來。
“蕭常侍,太子有請。”
“奧,我這就過去。”
於是蕭辰與徐修仁拱手示意。
來到東華門跟前,正逢太子和幾個臣工迎麵走來。
“給先生問安。”
太子見了蕭辰,低頭作禮。
蕭辰急忙扶了一把。
“蕭辰不敢。”
身後的那幾位見此無不震驚,都挑著眉毛看了看蕭辰。
“我代父皇欲往芳林園探望八叔,還望先生與我一同前去。”
“這是自然,建安王勞苦功高,如今舊疾複發,我理應再行探望。”
“再行探望?這麽說,常侍已經去探望過了?”
司徒主簿蕭景陽微笑示意。
“是啊,幾日前我與七殿下同去探望過了。”
“七叔行事周全,我作為子侄未能先行探望八叔,實在與禮法相悖。”
“嗬嗬嗬,殿下不必如此。”
“你身為儲君,久居深宮。若無陛下旨意,你又如何能自由出入皇宮呢!”
蕭辰打著圓場。
太子洗馬蕭景則在一旁微笑著不作聲。
如此,太子乘著皇帝親賜禦攆,眾人乘著牛車,不到一個時辰,便來到了東郊芳林園。
王柬、王遷和袁昂等人在迎接隊伍的最前排,身後有建安王國侍郎吳叔庠,建安王舊時下屬、當今司徒左長史王孝璋等人帶著府中仆人在門外跪地敬候。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
“殿下康寧萬安!”
太子下了攆,快步走上前去。
先是深深作揖,而後將袁昂扶了起來。
“諸位臣工快快請起。”
於是乎隊伍列成兩排,今天出來迎接的人可比那日迎接七殿下和蕭辰的人多了很多,畢竟太子是替皇帝來探望的,建安王府的排場一定要擺足了。
蕭辰隨著太子,進了大門。
這府院外牆足足有兩丈多高。
隻見這第一、二重院,乃是徽派的典型特色。
馬頭牆伸出了牆外丈餘;黛瓦、粉壁清新自然;院子裏布滿了磚雕、木雕、石雕,四周牆上或是山水景色,或是古文詩畫雕刻,亦或是寓意富貴呈祥的圖案;第二重院正中央,有一口石頭砌成的深井,上麵覆蓋著一塊接近於滿圓的大理石,上麵紋刻著雙龍戲水之態。
進了第三重院,乃是江南春曉、十裏山塘之景。
一片江南古鎮的氣息映入眼簾。
院子中央是一座石橋,兩側水麵有微波蕩漾,各色魚兒於橋下來回穿梭;庭院的北側兩角各有亭台一座,覆著朱漆灰瓦,一座亭台的寶頂處鑲嵌著大顆棕褐色琉璃,另一個頂端用三合土夯實,上麵點綴著一支明晃晃的鏤空金飾。
這第四進院,便是延續著第三進的江南風貌,此院做長廊為景,又以長廊為路。
長廊皆以深色朱漆為主基調,在連接處以金色銅箍裝飾,抬頭再看,隻見青、綠、紅三色彩繪躍然簷上。有綠地畫龍、紅地畫草的‘龍草和玉璽’圖;有多色彩漆繪成的金琢墨石碾玉;又有金絲黏貼而成的鴛鴦戲水圖。
如此種種,可謂是十足的雕梁畫棟,其奢華程度恐怕京都的所有府宅,包括建康宮在內,無出其右者。
來客仰著脖子,仿佛迷失在這仙境之中。
“蕭常侍,當心腳下。”
一人朝著蕭辰點頭示意。
蕭辰這才醒過神兒來。
隻見那人以褐色布巾束發,身著一件舊袍,外邊套著一件羊皮鬥篷,腰間露出一個木質圓柄扇子把來。
蕭辰微微笑了笑:“多謝前輩。”
“前輩可是認得我?”
“嗬嗬嗬,某雖棲身廬山,然蕭常侍進諫革新之舉,早已名聲在外。”
“在下張文逸,乃八殿下故交。”
“奧,你好你好。”
蕭辰說著,便伸出了右手。
隻見張文逸急促的眨了眨眼。
蕭辰這才將手收回,變成了作揖行禮。
“蕭辰見過先生。”
“嗬嗬嗬,常侍初次見我便以先生稱呼,不知常侍如何知我擅屬文而非弄武呢?”
說話時,張文逸垂手抖了下袍子,蕭辰餘光裏瞧見他腰間那把圓柄下麵,是一個羽毛扇子。
“先生見笑了,我聽聞諸葛孔明執羽扇、戴綸巾,適才見先生如此,故而妄加猜測罷了,還望先生見諒。”
張文逸聽後不由得笑了笑,微微點了點頭。
“郎君年未過三十,便釋褐入朝,而後直言進諫革新,使西部二郡喜獲豐收;提出遷移之策,讓西部諸郡百姓從大水中脫困,如此一進一退之策,足見郎君乃曠世奇才,我聖主即為當世伯樂也!”
“不敢不敢,先生言重了。”
“蕭辰身無尺寸之功,雖入朝當值,皆因陛下恩澤厚愛,若講才學,想必隨便哪一位都在我之上。”
“嗬嗬嗬,郎君雖為子爵,食邑卻有千石,即便開國重臣有千石子爵者,不過三五人而已。”
“他人戎馬半生所得,卻不如郎君一朝所受。”
“郎君又如何這般謙虛呢!”
蕭辰見狀,隻得陪笑作罷。
來到第五進院,便有一眾銅甲紅袍侍衛於院子兩側單膝跪地行軍禮迎候。
此處一改前四重院的風貌,以石刻、鍾鼎作為裝飾,或鑲在厚牆之中,或置於石板之上,或矗立於廊簷之間,或傾覆於溝渠之側。
石像百孔千麵,或祭祀求福,或鳴鼓起舞。
鍾鼎銘文嚴密,或寄托思念,或鐫刻豐偉。
這一處異域風情,使得眾人腳下變得沉甸甸,驚得舌橋不下。
“太子殿下,裏麵請。”
國侍郎吳叔庠低身揚手示意。
小太子假意咳嗽了一聲,以掩飾驚訝失態之狀,於是帶著大家進了內堂。
“殿下,太子殿下駕到。”
吳叔庠快步上前,跪在門簾外低聲喚道。
“是太子啊,快快有請。”
寺人撩開了垂簾,太子快步上前:“子侄代父皇特來探望建安王,父皇口諭‘吾弟隻管安心靜養,朝中一切事務皆已安排妥當,太醫署每日遣太醫兩人過來診治,望弟好生醫治,早日還朝’。”
“臣弟......惶恐之至......”
建安王麵色蒼白,掙紮要起身行禮。
眾人好一番勸說,他才抹著眼淚躺了下去。
“子侄德施,給叔父問安。”
太子說著,便跪地叩首行了禮。
“德施尊禮守教,行仁義,布德政,古之難尋。子侄當此,實乃天佑南國也!”
“吾四子作一,亦不可與德施相提並論也!”
建安王臉上露出了一抹淺笑,可那鬆垮的眼皮加上乳膠漆一般煞白的麵龐,已容不得他有太多欣慰之態了。
來客見狀亦跪地叩首行禮。
“我等恭祝八殿下福壽安康。”
建安王微微點了點頭示意。
“叔庠,快給太子和諸位臣工看座。”
“是。”
如此,皇帝的問候帶到,太子作為子侄的敬意也表示完畢。
本可以打道回府,隻是吳叔庠連同袁昂、王柬再三請讓,太子這才答應留下來參加晚宴,蕭辰見太子都留下了,自己也不好拒絕,於是便隨著眾人去了第七重院。
芳林園,本就是皇族園囿,飼養皇家寵物的地方,其占地麵積本就龐大,而建安王受賞後,便將此地再行改進,工程持續了三年之久,後續又小有改動,這才成就了今日模樣。
每一進雖叫院子,倒不如說成是園子。
因為他這裏的一進院,比平常府宅的兩個院子都要大。
而這第七和第八重院,便以一座主殿兩座偏殿為主。
主殿懸著一塊黑底金邊牌匾,上麵寫著:一柱扞國
四個大字,落款是皇帝的金字印璽。
眾人見了皆讚不絕口,對建安王當年擁護聖主之舉連連佩服。
“袁公,此金匾可是父皇親賜殊榮?”
“太子殿下慧眼。”
“此匾乃聖主踐祚建康城後親賜於八殿下。”
“八殿下對舊朝昏庸亂政極為憤慨,我主剛剛於雍州起兵,八殿下聞訊後便策馬奔赴,之後與七殿下一起固守雍州,蕩除始平郡數萬敵軍,守衛南國根基,陛下賞賜‘一柱扞國’之匾,以彰其忠君之心!”
“如此殊榮,天下唯此一位!”
“我曾經聽母後說過此事,不過從未親眼見過此匾。今日有幸觀其原本,又得袁公所述,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弑昏庸、伐無道,八叔真乃當世忠義之首也!”
“太子殿下所言甚是。”
王柬上前低頭拱手。
“我南國開國五王,盡為忠義賢良。飽學之士雖讀遍史冊,都未曾找到媲美之人。”
“我主聖明燭照,篤行佛法,樂善好施;幾位郡王和朝廷諸肱骨忠君為國,上下同心;太子殿下以弱冠入主東宮,布行仁德,禮賢下士,讀前史以鑒今事,施良政以慰民心。身為臣子,我等感激入懷,南國興盛大業,必將計日程功!”
“嗬嗬嗬......好一番豪言壯語!”
一人朗聲喚道。
隻見他搖著羽毛扇子,胡子拉碴的樣貌,要不是他一陣淺笑,大家都不知道還有這號人。
王柬轉身朝人群中掃了一眼。
“敢問這位是?”
國侍郎吳叔庠上前低頭拱手。
“回尚書,此人是八殿下故交。”
“名喚張文逸,乃廬山東林寺帶發僧侶。”
王柬聽後稍作拱手。
“奧!嗬嗬嗬......”
“昔日建安王別駕,酂城文人之首,人稱當世奇才,就是閣下吧?”
“時局風雲多變,真令人惋息啊!”
王柬對張文逸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想當年張文逸跟隨八殿下鎮守荊、寧二州,為了安定周邊蠻夷,他不得不親自跑去勸慰安撫,或置下財物粟米,或供上勞役女子,可以說是要啥給啥,隻要他們不再造反。
可是一來二去,張文逸和蠻夷親如一家的事情便被朝廷知道了,終究免不了一個‘親蠻叛國’之罪,經過建安王多番進諫解釋,皇帝這才留了張文逸一條小命,於是他便引咎辭職,去了廬山東林寺。
至此,張文逸賠了夫人又折兵,費力不討好的事例便在朝中傳開,免不了成為他人的飯後談資。
而王柬對這等事最是上心,沒想到今天在芳林園還能見到故事的主人公,看他一副潦倒模樣,真是不想起他的事跡都不行。
“阿彌陀佛。”
“所謂:生又何歡,死又何哀。”
“名聲功績乃身外之物,某已入寺修行數年,是歡是哀,皆為凡塵罷了。”
“可仍有鬱鬱而不得誌者徘徊於朝堂內外,如此失意,方作惋惜也!”
吏部尚書王柬,隸屬尚書省,品階至十四班,還不到四十歲,按理說熬到這份兒已經蓋過了許多人了。
可終究還不是位極人臣,上麵還有幾個大佬上官,比如袁昂、徐修仁。
這些年來他除了外任將軍時候攢下了些許勳格,入朝當值後就沒什麽大的起色。因尚書令王瑛年邁多病,本來惦記著袁昂頂替了王瑛後自己也能按照順位頂到尚書仆射的位子,可幾年下來終究是未能如願,說他鬱鬱不得誌也是抬舉他了,畢竟不得誌的前提得有誌向才行。
他要是跟當年的張文逸比起來,聲名確實寡淡了些,經曆過高山也走過低估,豈能是你王柬三言兩語就能挖苦的?
所以張文逸淺淺的兩句話,懟的王柬麵紅耳赤。
“好一口伶牙俐齒!”
“我來問你,你既帶發入寺,本應篤行佛法,引經法以飾言語,又為何說出‘生又何歡,死又何哀’滿口老莊之句!”
“即便是你慧根淺薄,可我南國奉行儒術,你既投身異流,又何懼被天下恥笑!”
張文逸聽後抿嘴兒一笑,朝著太子深深拱手作揖。
“今日有幸得見太子殿下和諸位上官,某失禮了。”
太子幾人稍作點頭回應。
“早問王尚書為政嚴苛,言辭犀利。”
“可見舊朝官吏橫行跋扈之患頗深矣!”
“既然尚書發問,某便以問作答。”
“自霸國以來,便有孺子百家紛紛爭鳴。”
“秦漢一統天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世延續統治之政,時至今日,已有數百年之久。”
“敢問尚書,你自幼飽讀詩書,可僅限於書、經而已?”
“史書典籍,吾未嚐遺落!”
王柬悶聲回道。
“那麽朝中大小官吏,僅以儒學受教否?”
王柬瞥了一眼,忿忿不平。
“喜好殊異,斷不可一言蔽之!”
王柬輕輕的回了句。
“南國幅員遼闊,施政多有不同。”
“敢問安撫西南蠻夷,朝廷有何仁政?”
“蠻夷之地,尚未開化,當然要以蠻夷治蠻夷。”
“你出身邊關,又曾侍奉八殿下於荊、寧之地,安撫蠻夷如何為之,你自然爛熟於胸,難道還要我提醒嗎!”
“嗬嗬嗬,王尚書機敏巧辯,某實在佩服。”
“不過以蠻夷治蠻夷,實乃老莊無為而治之策。”
“王尚書官至吏部首要,理當通曉儒釋道三家之學,又何來異流乎!”
“大膽!”
“你妄議朝政,頂撞朝廷重臣,實乃罪不可恕!”
王柬近乎於跳了起來,指著張文逸大罵著。
袁昂見狀拉了下王柬的袍袖,王柬這才閉上了嘴。
太子正身後朝著兩邊看了看。
“罷了,今日諸位皆是來此探望八叔,並非朝議。”
“吳侍郎,可否入席了?”
“酒宴已備好,殿下請!”
吳叔庠揚手示意。
如此,眾人嘀咕了幾句,王柬麵子上掛不住,起身離去不說。
正是:
口銜山河言輕佻,唱罷當朝奉東郊。
忽有僧人斥孺子,百家之鳴存末毫。
蕭綜按照日程安排每日批閱當地政事、料理軍務。除此之外的時間皆在江夏郡府陪著母親。
玉漱算是脫險成功,而吳淑媛特別喜歡她那手撫琴技藝,故而時常將她請到郡府,時而問些手法技巧,時而與玉漱共同彈上一曲。
這日,二人聊的正開心,隻聽得房門外傳來“砰砰砰”的腳步聲。
玉漱聽後便退到了側室。
“母親,母親!”
“我要食乳。”
蕭綜攬著衣袖跑了進來。
“是綜兒回來了。”
“母親,我要食乳。”
吳淑媛無奈的搖了搖頭。
“綜兒啊,你已經是一個男子漢了,如今獨擋一麵,行郢州刺史大任,可不再是小孩子了。”
“母親,兒子每日不到天明便去各處巡查,回到前堂還要審閱那些文書,他們所請之事堆積如山,一天下來,兒子已是手腳麻木,神情恍惚了。”
“我要食乳安神,求你了!”
“傻孩子,你神情恍惚,是身體勞累所致,理應好生休養,多進些滋補之物,這與食乳有什麽關係呢?”
“來人,去側室把我從京都帶來那顆老參熬煮了。”
“是!”
一旁的婢女得令後快步走了出去。
“母親,我所言乃是有理有據,母親怎麽會不知道呢?”
“傻孩子,你還有什麽依據了?”
“《大般涅盤經》有雲:‘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這醍醐乃作精髓解,而精髓便可由乳而出,此乃佛家高僧所悟,母親何以說安神與食乳無關呢!”
吳淑媛聽後是哭笑不得。
雖然沒讀過這樣的經書,但聽到兒子分析的‘頭頭是道’,如此亂扣帽子,倒是生出許多趣味兒來。
“兒啊......你是......你是從何處得來這般道理了?”
吳淑媛再也憋不住,笑的差點兒說不出話來。
“母親緣何發笑呢?”
“這是兒子在南苑康寶齋,同太子哥哥學習佛經時所得道理。”
“當時我和太子哥哥說了這番理解,可他並未像母親這般疑惑,更不像那幾個弟弟一樣笑話我,反而是帶著我反複溫習了十數次。”
待吳淑媛開懷大笑時,蕭綜便雙膝跪在她身前,扒開了吳淑媛的衣襟,俯身把頭埋了進去。
隻見吳淑媛時不時的抿著嘴唇,呆呆的看著胸前的孩子,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充斥著全身,或許是不安,或許是想起了什麽,以至於將目光輕飄飄的躲到了一旁的柱子上......
玉漱扶著側室的門,皺眉看到此處,忽覺得心間有一股苦酸味道湧了上來。
於是她抱著瑤琴,徑直朝後門奔了出去。
婢女端著盛著老參的木盒,正在門口瞧見了玉漱。
隻見他一陣嘔吐,憋得滿臉通紅。
“玉漱姑娘,你怎麽了?”
玉漱急忙用衣袖掩著嘴:“我沒事,沒事。”
“淑媛娘娘授課已畢,我這就回營了。”
說著,玉漱出了後門,頭也不回的跑了。
這日清晨,蕭辰剛打開別院的大門欲趕去上朝。
忽見建康令江閣慌慌張張的跑了過來。
“蕭常侍!”
“下官給參見常侍。”
江閣緩了緩神兒,這才深深的拱手作禮。
“是江令啊,不必拘禮。”
“江令如此匆忙,找我是有什麽事兒嗎?”
“常侍,那賭坊店家......畏罪自殺了!”
蕭辰頓時一驚,扶著身旁的門框站穩了腳,隻覺得腦子裏一片空白。
“什麽時候的事兒?”
“就在昨夜!”
“劉廷尉和下官於昨夜酉時一同審問了他,但他什麽都沒說,於是我二人便回了府。”
“直到破曉時我接到差役奏報,說那疑犯已經自殺了!”
蕭辰聽後皺起了眉頭。
這事兒太巧了吧,之前說擇日審問,這一耽誤就是個把月,終於審問了,什麽結果沒問出來不說,還把人給問死了。
怎麽他劉嗣芳一來,疑犯就死了?
這麽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
隻見那江閣也滿臉疑惑,再次拱手示意。
“常侍,恕我犯上冒昧。”
“我覺得此事......多半與劉廷尉有關聯。”
蕭辰低身看了他一眼:“江令也這麽覺得嗎?”
“正是。”
“不過我已仔細查探過了,昨夜牢中當值差役有六人,他們時刻守在大牢,門外差役並未見到他們出來過,當然,晚間亦不曾有人進去過大牢。”
“而那疑犯是咬舌自盡而死,屍首亦無中毒跡象。”
“大牢中尚未發現什麽可以物品,也許是下官多疑了。”
蕭辰長歎一口氣,輕輕的揉了揉晴明穴。
“線索......就這麽斷了。”
江閣跟著無奈的點了點頭。
“之前劉廷尉給我看過一個文書,說是尚書省奏請陛下,敕令廷尉署將幾個疑犯轉交到建康縣府衙。”
“江令知道此事對吧?”
“確有此事!”
“嗬!”
“那就這樣吧,我知道了。”
“既如此,下官便告退了。”
“好,有勞江令。”
蕭辰說著,拍了拍江閣的肩膀。
江閣點頭示意。
本就是大清早,霧蒙蒙的,又稀稀拉拉的下起了小雨。
蕭辰抬頭望了望,摸著身上的那件深紅色朝服,此時的衣服再怎麽光鮮亮麗,也頂不過一把傘,遮擋風雨吧。
就如同朝廷法度、富民策略,說起來都是外部因素罷了。
作為老百姓,作為朝廷官吏,自己的能量又能有多大,腦子裏那點兒所謂的思想、邏輯,又能有多深奧呢?
寡淡的擁有注定成就了卑微,而在暴風雨麵前,卑微之言,單薄之力,便連同那寡淡都將無處躲藏。
蕭辰抿嘴兒笑了笑,撩起寬袍的下擺,奔了出去。
東堂殿內,眾人順次列坐。
“陛下有旨,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臨川王和安成王二人互相對視,一起驅身拱手。
“臣等恭祝陛下聖安!”
眾人也跟著一起作揖拱手。
如此,今日的早朝便草草的作罷了。
“徐令?徐令?”
東柏堂附近,蕭辰見徐修仁在前麵,連連喚了幾聲。
“蕭常侍?”
徐修仁稍作拱手。
“徐令,陛下怎麽突然就......這麽低沉了呢?”
的確,早朝如此潦草結束,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可是第一次發生,要不是有什麽原因,平日裏那麽勤勉的皇帝絕不會如此的。
“嗬嗬,你有所不知啊。”
徐修仁微微笑了笑。
“自春夏之交,侍中、太子少傅沈先生病逝,尚書令王瑛一病不起,如今建安王亦舊疾複發。”
“陛下對開國老臣最為掛念,見到他們或是亡故或是病困,心中又怎能不受影響呢。”
“如今北徐戰事陷入困局,可謂是進退維穀,而六殿下突然掣肘,守著江東錢糧粟米,不願放手。”
“外有勁敵,內遇憂患,陛下能撐到現在,別說曆代帝王,即便是上古堯舜,恐不能及!”
蕭辰聽後點了點頭,徐修仁說的倒是在理。
隻不過要是如此下去,朝政就荒廢了,到那時,再談什麽能及不能及的,就晚了。
“若是朝政因此荒廢,我們又將如何?”
徐修仁稍稍擺了擺手。
“郎君言重了。”
“聖人亦有困乏之時,我主英明神武,天下敬仰,如今雖陷困境,心神難寧,乃一時不如意罷了。”
“想當初,我主起兵雍州,從者不過千餘人,周邊荊、郢、江、湘等州皆為舊朝所有。”
“一著不慎,便是滿盤皆輸。”
“自古舉兵起義者實繁,然克終守土者甚寡。”
“與那時相比,當今之困,算不得什麽。”
蕭辰聽後點了點頭。
“對了徐令,我有一事請教。”
“哦?郎君請講。”
“廷尉丞劉嗣芳,你可認識?”
“有過接觸,了解不多。”
“哦,那......”
“郎君可有什麽疑惑?”
“他背後是不是有什麽人做依仗啊?”
“嗬嗬嗬,郎君此言,說了像是沒說啊。”
“怎麽?徐令意思是......”
“廷尉署,乃南國叛獄審斷之府。”
“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小吏百姓。”
“若有重案要案,必經廷尉署之手。”
“這個我知道,它就像是最高檢察院和最高法院的聯合體吧。”
徐修仁聽後斜眼看了看他。
“不管是何府何院,能入廷尉署者,或有精通律令之才,或有篤行正義之智,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然廷尉署叛獄大權雖重,但其官吏品階地位並不顯赫。”
“此乃權衡之策,執掌人之生死,又怎能隻手遮天呢!”
“聽徐令這麽說,廷尉署中心存依附者,必不在少數了?”
“這是自然,那劉嗣芳出身名門望族,頗有才學,朝中文人、各署主簿乃至於太學院博士,皆與其有交,他若想攀附,要比尋常官吏容易多了。”
“原來如此!”
“關於分兵之策,我還要向徐令致歉。”
“因為事態緊急,我沒能事先和你商量,才讓你在朝中受了委屈。”
蕭辰低頭拱手致意。
“嗬嗬嗬,郎君不必如此。”
“如今你是淮南縣子,為遊擊右將軍,加職散騎常侍,於公於私,皆應直言進諫,為南國出力。”
“君子和而不同!”
“朝中諸位公卿尚且意見相左,你我即為好友,又如何非要一致相同呢!”
“徐令能這麽想,我就放心了。”
話音剛落,隻見太子中舍人陸趙卿快步趕來。
“蕭常侍,太子有請。”
“奧,我這就過去。”
於是蕭辰與徐修仁拱手示意。
來到東華門跟前,正逢太子和幾個臣工迎麵走來。
“給先生問安。”
太子見了蕭辰,低頭作禮。
蕭辰急忙扶了一把。
“蕭辰不敢。”
身後的那幾位見此無不震驚,都挑著眉毛看了看蕭辰。
“我代父皇欲往芳林園探望八叔,還望先生與我一同前去。”
“這是自然,建安王勞苦功高,如今舊疾複發,我理應再行探望。”
“再行探望?這麽說,常侍已經去探望過了?”
司徒主簿蕭景陽微笑示意。
“是啊,幾日前我與七殿下同去探望過了。”
“七叔行事周全,我作為子侄未能先行探望八叔,實在與禮法相悖。”
“嗬嗬嗬,殿下不必如此。”
“你身為儲君,久居深宮。若無陛下旨意,你又如何能自由出入皇宮呢!”
蕭辰打著圓場。
太子洗馬蕭景則在一旁微笑著不作聲。
如此,太子乘著皇帝親賜禦攆,眾人乘著牛車,不到一個時辰,便來到了東郊芳林園。
王柬、王遷和袁昂等人在迎接隊伍的最前排,身後有建安王國侍郎吳叔庠,建安王舊時下屬、當今司徒左長史王孝璋等人帶著府中仆人在門外跪地敬候。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
“殿下康寧萬安!”
太子下了攆,快步走上前去。
先是深深作揖,而後將袁昂扶了起來。
“諸位臣工快快請起。”
於是乎隊伍列成兩排,今天出來迎接的人可比那日迎接七殿下和蕭辰的人多了很多,畢竟太子是替皇帝來探望的,建安王府的排場一定要擺足了。
蕭辰隨著太子,進了大門。
這府院外牆足足有兩丈多高。
隻見這第一、二重院,乃是徽派的典型特色。
馬頭牆伸出了牆外丈餘;黛瓦、粉壁清新自然;院子裏布滿了磚雕、木雕、石雕,四周牆上或是山水景色,或是古文詩畫雕刻,亦或是寓意富貴呈祥的圖案;第二重院正中央,有一口石頭砌成的深井,上麵覆蓋著一塊接近於滿圓的大理石,上麵紋刻著雙龍戲水之態。
進了第三重院,乃是江南春曉、十裏山塘之景。
一片江南古鎮的氣息映入眼簾。
院子中央是一座石橋,兩側水麵有微波蕩漾,各色魚兒於橋下來回穿梭;庭院的北側兩角各有亭台一座,覆著朱漆灰瓦,一座亭台的寶頂處鑲嵌著大顆棕褐色琉璃,另一個頂端用三合土夯實,上麵點綴著一支明晃晃的鏤空金飾。
這第四進院,便是延續著第三進的江南風貌,此院做長廊為景,又以長廊為路。
長廊皆以深色朱漆為主基調,在連接處以金色銅箍裝飾,抬頭再看,隻見青、綠、紅三色彩繪躍然簷上。有綠地畫龍、紅地畫草的‘龍草和玉璽’圖;有多色彩漆繪成的金琢墨石碾玉;又有金絲黏貼而成的鴛鴦戲水圖。
如此種種,可謂是十足的雕梁畫棟,其奢華程度恐怕京都的所有府宅,包括建康宮在內,無出其右者。
來客仰著脖子,仿佛迷失在這仙境之中。
“蕭常侍,當心腳下。”
一人朝著蕭辰點頭示意。
蕭辰這才醒過神兒來。
隻見那人以褐色布巾束發,身著一件舊袍,外邊套著一件羊皮鬥篷,腰間露出一個木質圓柄扇子把來。
蕭辰微微笑了笑:“多謝前輩。”
“前輩可是認得我?”
“嗬嗬嗬,某雖棲身廬山,然蕭常侍進諫革新之舉,早已名聲在外。”
“在下張文逸,乃八殿下故交。”
“奧,你好你好。”
蕭辰說著,便伸出了右手。
隻見張文逸急促的眨了眨眼。
蕭辰這才將手收回,變成了作揖行禮。
“蕭辰見過先生。”
“嗬嗬嗬,常侍初次見我便以先生稱呼,不知常侍如何知我擅屬文而非弄武呢?”
說話時,張文逸垂手抖了下袍子,蕭辰餘光裏瞧見他腰間那把圓柄下麵,是一個羽毛扇子。
“先生見笑了,我聽聞諸葛孔明執羽扇、戴綸巾,適才見先生如此,故而妄加猜測罷了,還望先生見諒。”
張文逸聽後不由得笑了笑,微微點了點頭。
“郎君年未過三十,便釋褐入朝,而後直言進諫革新,使西部二郡喜獲豐收;提出遷移之策,讓西部諸郡百姓從大水中脫困,如此一進一退之策,足見郎君乃曠世奇才,我聖主即為當世伯樂也!”
“不敢不敢,先生言重了。”
“蕭辰身無尺寸之功,雖入朝當值,皆因陛下恩澤厚愛,若講才學,想必隨便哪一位都在我之上。”
“嗬嗬嗬,郎君雖為子爵,食邑卻有千石,即便開國重臣有千石子爵者,不過三五人而已。”
“他人戎馬半生所得,卻不如郎君一朝所受。”
“郎君又如何這般謙虛呢!”
蕭辰見狀,隻得陪笑作罷。
來到第五進院,便有一眾銅甲紅袍侍衛於院子兩側單膝跪地行軍禮迎候。
此處一改前四重院的風貌,以石刻、鍾鼎作為裝飾,或鑲在厚牆之中,或置於石板之上,或矗立於廊簷之間,或傾覆於溝渠之側。
石像百孔千麵,或祭祀求福,或鳴鼓起舞。
鍾鼎銘文嚴密,或寄托思念,或鐫刻豐偉。
這一處異域風情,使得眾人腳下變得沉甸甸,驚得舌橋不下。
“太子殿下,裏麵請。”
國侍郎吳叔庠低身揚手示意。
小太子假意咳嗽了一聲,以掩飾驚訝失態之狀,於是帶著大家進了內堂。
“殿下,太子殿下駕到。”
吳叔庠快步上前,跪在門簾外低聲喚道。
“是太子啊,快快有請。”
寺人撩開了垂簾,太子快步上前:“子侄代父皇特來探望建安王,父皇口諭‘吾弟隻管安心靜養,朝中一切事務皆已安排妥當,太醫署每日遣太醫兩人過來診治,望弟好生醫治,早日還朝’。”
“臣弟......惶恐之至......”
建安王麵色蒼白,掙紮要起身行禮。
眾人好一番勸說,他才抹著眼淚躺了下去。
“子侄德施,給叔父問安。”
太子說著,便跪地叩首行了禮。
“德施尊禮守教,行仁義,布德政,古之難尋。子侄當此,實乃天佑南國也!”
“吾四子作一,亦不可與德施相提並論也!”
建安王臉上露出了一抹淺笑,可那鬆垮的眼皮加上乳膠漆一般煞白的麵龐,已容不得他有太多欣慰之態了。
來客見狀亦跪地叩首行禮。
“我等恭祝八殿下福壽安康。”
建安王微微點了點頭示意。
“叔庠,快給太子和諸位臣工看座。”
“是。”
如此,皇帝的問候帶到,太子作為子侄的敬意也表示完畢。
本可以打道回府,隻是吳叔庠連同袁昂、王柬再三請讓,太子這才答應留下來參加晚宴,蕭辰見太子都留下了,自己也不好拒絕,於是便隨著眾人去了第七重院。
芳林園,本就是皇族園囿,飼養皇家寵物的地方,其占地麵積本就龐大,而建安王受賞後,便將此地再行改進,工程持續了三年之久,後續又小有改動,這才成就了今日模樣。
每一進雖叫院子,倒不如說成是園子。
因為他這裏的一進院,比平常府宅的兩個院子都要大。
而這第七和第八重院,便以一座主殿兩座偏殿為主。
主殿懸著一塊黑底金邊牌匾,上麵寫著:一柱扞國
四個大字,落款是皇帝的金字印璽。
眾人見了皆讚不絕口,對建安王當年擁護聖主之舉連連佩服。
“袁公,此金匾可是父皇親賜殊榮?”
“太子殿下慧眼。”
“此匾乃聖主踐祚建康城後親賜於八殿下。”
“八殿下對舊朝昏庸亂政極為憤慨,我主剛剛於雍州起兵,八殿下聞訊後便策馬奔赴,之後與七殿下一起固守雍州,蕩除始平郡數萬敵軍,守衛南國根基,陛下賞賜‘一柱扞國’之匾,以彰其忠君之心!”
“如此殊榮,天下唯此一位!”
“我曾經聽母後說過此事,不過從未親眼見過此匾。今日有幸觀其原本,又得袁公所述,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弑昏庸、伐無道,八叔真乃當世忠義之首也!”
“太子殿下所言甚是。”
王柬上前低頭拱手。
“我南國開國五王,盡為忠義賢良。飽學之士雖讀遍史冊,都未曾找到媲美之人。”
“我主聖明燭照,篤行佛法,樂善好施;幾位郡王和朝廷諸肱骨忠君為國,上下同心;太子殿下以弱冠入主東宮,布行仁德,禮賢下士,讀前史以鑒今事,施良政以慰民心。身為臣子,我等感激入懷,南國興盛大業,必將計日程功!”
“嗬嗬嗬......好一番豪言壯語!”
一人朗聲喚道。
隻見他搖著羽毛扇子,胡子拉碴的樣貌,要不是他一陣淺笑,大家都不知道還有這號人。
王柬轉身朝人群中掃了一眼。
“敢問這位是?”
國侍郎吳叔庠上前低頭拱手。
“回尚書,此人是八殿下故交。”
“名喚張文逸,乃廬山東林寺帶發僧侶。”
王柬聽後稍作拱手。
“奧!嗬嗬嗬......”
“昔日建安王別駕,酂城文人之首,人稱當世奇才,就是閣下吧?”
“時局風雲多變,真令人惋息啊!”
王柬對張文逸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想當年張文逸跟隨八殿下鎮守荊、寧二州,為了安定周邊蠻夷,他不得不親自跑去勸慰安撫,或置下財物粟米,或供上勞役女子,可以說是要啥給啥,隻要他們不再造反。
可是一來二去,張文逸和蠻夷親如一家的事情便被朝廷知道了,終究免不了一個‘親蠻叛國’之罪,經過建安王多番進諫解釋,皇帝這才留了張文逸一條小命,於是他便引咎辭職,去了廬山東林寺。
至此,張文逸賠了夫人又折兵,費力不討好的事例便在朝中傳開,免不了成為他人的飯後談資。
而王柬對這等事最是上心,沒想到今天在芳林園還能見到故事的主人公,看他一副潦倒模樣,真是不想起他的事跡都不行。
“阿彌陀佛。”
“所謂:生又何歡,死又何哀。”
“名聲功績乃身外之物,某已入寺修行數年,是歡是哀,皆為凡塵罷了。”
“可仍有鬱鬱而不得誌者徘徊於朝堂內外,如此失意,方作惋惜也!”
吏部尚書王柬,隸屬尚書省,品階至十四班,還不到四十歲,按理說熬到這份兒已經蓋過了許多人了。
可終究還不是位極人臣,上麵還有幾個大佬上官,比如袁昂、徐修仁。
這些年來他除了外任將軍時候攢下了些許勳格,入朝當值後就沒什麽大的起色。因尚書令王瑛年邁多病,本來惦記著袁昂頂替了王瑛後自己也能按照順位頂到尚書仆射的位子,可幾年下來終究是未能如願,說他鬱鬱不得誌也是抬舉他了,畢竟不得誌的前提得有誌向才行。
他要是跟當年的張文逸比起來,聲名確實寡淡了些,經曆過高山也走過低估,豈能是你王柬三言兩語就能挖苦的?
所以張文逸淺淺的兩句話,懟的王柬麵紅耳赤。
“好一口伶牙俐齒!”
“我來問你,你既帶發入寺,本應篤行佛法,引經法以飾言語,又為何說出‘生又何歡,死又何哀’滿口老莊之句!”
“即便是你慧根淺薄,可我南國奉行儒術,你既投身異流,又何懼被天下恥笑!”
張文逸聽後抿嘴兒一笑,朝著太子深深拱手作揖。
“今日有幸得見太子殿下和諸位上官,某失禮了。”
太子幾人稍作點頭回應。
“早問王尚書為政嚴苛,言辭犀利。”
“可見舊朝官吏橫行跋扈之患頗深矣!”
“既然尚書發問,某便以問作答。”
“自霸國以來,便有孺子百家紛紛爭鳴。”
“秦漢一統天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世延續統治之政,時至今日,已有數百年之久。”
“敢問尚書,你自幼飽讀詩書,可僅限於書、經而已?”
“史書典籍,吾未嚐遺落!”
王柬悶聲回道。
“那麽朝中大小官吏,僅以儒學受教否?”
王柬瞥了一眼,忿忿不平。
“喜好殊異,斷不可一言蔽之!”
王柬輕輕的回了句。
“南國幅員遼闊,施政多有不同。”
“敢問安撫西南蠻夷,朝廷有何仁政?”
“蠻夷之地,尚未開化,當然要以蠻夷治蠻夷。”
“你出身邊關,又曾侍奉八殿下於荊、寧之地,安撫蠻夷如何為之,你自然爛熟於胸,難道還要我提醒嗎!”
“嗬嗬嗬,王尚書機敏巧辯,某實在佩服。”
“不過以蠻夷治蠻夷,實乃老莊無為而治之策。”
“王尚書官至吏部首要,理當通曉儒釋道三家之學,又何來異流乎!”
“大膽!”
“你妄議朝政,頂撞朝廷重臣,實乃罪不可恕!”
王柬近乎於跳了起來,指著張文逸大罵著。
袁昂見狀拉了下王柬的袍袖,王柬這才閉上了嘴。
太子正身後朝著兩邊看了看。
“罷了,今日諸位皆是來此探望八叔,並非朝議。”
“吳侍郎,可否入席了?”
“酒宴已備好,殿下請!”
吳叔庠揚手示意。
如此,眾人嘀咕了幾句,王柬麵子上掛不住,起身離去不說。
正是:
口銜山河言輕佻,唱罷當朝奉東郊。
忽有僧人斥孺子,百家之鳴存末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