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開篇前,就想著寫點什麽了。
比如介紹下寫作背景,發個書單告訴大家寫作的來源依據、思路曆程,分析下角色的心理狀態等等。
不巧當中因其他事情被耽擱,這也在無意中給了我一個思考的機會繼續去反思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什麽要寫作?
是批判現實、喚醒同胞?那是一種不朽的影響力,魯迅先生在他所處的時代做到了,而我隻需要學著有自知之明就好。
是讚美山河,歌頌華夏?固然要歌頌,隻是歌頌的聲音猶如過年時候的鞭炮,早已響徹了天際,就算我扯破嗓子也未必能衝得出陽台的窗戶吧。
想來想去,也許隻有一個原因能站得住腳,那就是表達自己,盡可能充分的表達自己。
青春的迷惘和對未來的憧憬交錯融合,異鄉的生活說起來雖是自由舒適,可不經意間還是會有一種空洞和無力感,讓人焦躁不安。
說來也有趣,那種焦躁竟然能控製一個人的行為,讓人日複一日,毫無變化可言。
而這種停滯,會衍生出更深一層的空洞和無力感,以至於起身去倒一杯水、扶一下掉在地上的掃把,都會變成一種充實和作為,真是可笑。
桃花飛盡秋風起,何處消沉去不來?
我想著成為那片桃花,有色彩有芬芳,懷揣著春天般的美夢。
隨手翻開那本嶄新的《淮南子》,無意間看到了製作豆腐的故事,這倒是有意思了。
沒想到一個再日常不過的豆腐豆漿,在那個時代裏被偶然做得,並且逐漸在上層社會推廣開來,最終還能記錄在冊,流傳至今。使得今人能尋找到它的出處,而且是十足的有據可循。
這似乎比老百姓的生活經曆甚至是性命都要精彩且重要的多了!
就在此時,腦子裏響起了另外一個聲音。
你想的不對,怎麽能用今天社會製度下的思維、生活經曆去對比古代呢?那時候可是封建社會,草菅人命的時代。
好,說的沒錯。
但古代也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民主觀念,不能說古代統治者不知道吧?
黑白兩個小人被我各自給了一巴掌,無端的探討就算暫且停止於此了。
因為我在想,如果反推回去,那麽當代的消沉之態能否在特定的時代裏翻身嘶吼呢?
如果可以,那麽哪個時代才更妥當貼切呢?
我沒有答案,畢竟知識麵有限,即便我天馬行空,盡力去爽,恐怕也不能把想法寫的很貼切。
直到我故地重遊,睹物思人夢回過往,見莘莘學子帶著一張張年輕稚嫩的麵孔,一個個清秀優雅的身姿,皆雙手合十,拜了下去。
他們苦心求佛拜神,為了上岸順遂。
就是在那時,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風雅靜三修深入人心,沁潤世家大族滲透名流商賈或仿山林高賢或作清談閑議,方得舉笏拜首。
儒釋道三教名聲遠播,上到皇族貴胄下到黎民百姓或求風調雨順或祈天降恩澤,終究趨之若鶩。
那應該是一個命運無常的時代,因戰事頻繁而居無定所,因權力爭鬥而人心難合,因站錯立場而亡命當朝,因利益受挫而居心報複。
那還是一個難讓人心安的時代,為了生存而流落苟且,為了名利而卑躬屈膝,為了獨攬權柄而前赴後繼,為了製約平衡而勞心費神。
它就是江左一朝,就是南國!
縱觀曆史,它如彈指一揮間短暫。
尋遍史書,它像夏夜星河般燦爛。
它有特定時代的封建桎梏,有利欲熏心的爾虞我詐,有忠君愛國的肱骨賢良,也應該有口無遮攔的道聽途說。
我想了很多辦法,去把內心的一團亂麻融進去,可直到窮盡心思,也沒找到什麽高深莫測的計量。
於是乎蕭辰即消沉。
就這樣,讓他去吧!
比如介紹下寫作背景,發個書單告訴大家寫作的來源依據、思路曆程,分析下角色的心理狀態等等。
不巧當中因其他事情被耽擱,這也在無意中給了我一個思考的機會繼續去反思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什麽要寫作?
是批判現實、喚醒同胞?那是一種不朽的影響力,魯迅先生在他所處的時代做到了,而我隻需要學著有自知之明就好。
是讚美山河,歌頌華夏?固然要歌頌,隻是歌頌的聲音猶如過年時候的鞭炮,早已響徹了天際,就算我扯破嗓子也未必能衝得出陽台的窗戶吧。
想來想去,也許隻有一個原因能站得住腳,那就是表達自己,盡可能充分的表達自己。
青春的迷惘和對未來的憧憬交錯融合,異鄉的生活說起來雖是自由舒適,可不經意間還是會有一種空洞和無力感,讓人焦躁不安。
說來也有趣,那種焦躁竟然能控製一個人的行為,讓人日複一日,毫無變化可言。
而這種停滯,會衍生出更深一層的空洞和無力感,以至於起身去倒一杯水、扶一下掉在地上的掃把,都會變成一種充實和作為,真是可笑。
桃花飛盡秋風起,何處消沉去不來?
我想著成為那片桃花,有色彩有芬芳,懷揣著春天般的美夢。
隨手翻開那本嶄新的《淮南子》,無意間看到了製作豆腐的故事,這倒是有意思了。
沒想到一個再日常不過的豆腐豆漿,在那個時代裏被偶然做得,並且逐漸在上層社會推廣開來,最終還能記錄在冊,流傳至今。使得今人能尋找到它的出處,而且是十足的有據可循。
這似乎比老百姓的生活經曆甚至是性命都要精彩且重要的多了!
就在此時,腦子裏響起了另外一個聲音。
你想的不對,怎麽能用今天社會製度下的思維、生活經曆去對比古代呢?那時候可是封建社會,草菅人命的時代。
好,說的沒錯。
但古代也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的民主觀念,不能說古代統治者不知道吧?
黑白兩個小人被我各自給了一巴掌,無端的探討就算暫且停止於此了。
因為我在想,如果反推回去,那麽當代的消沉之態能否在特定的時代裏翻身嘶吼呢?
如果可以,那麽哪個時代才更妥當貼切呢?
我沒有答案,畢竟知識麵有限,即便我天馬行空,盡力去爽,恐怕也不能把想法寫的很貼切。
直到我故地重遊,睹物思人夢回過往,見莘莘學子帶著一張張年輕稚嫩的麵孔,一個個清秀優雅的身姿,皆雙手合十,拜了下去。
他們苦心求佛拜神,為了上岸順遂。
就是在那時,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風雅靜三修深入人心,沁潤世家大族滲透名流商賈或仿山林高賢或作清談閑議,方得舉笏拜首。
儒釋道三教名聲遠播,上到皇族貴胄下到黎民百姓或求風調雨順或祈天降恩澤,終究趨之若鶩。
那應該是一個命運無常的時代,因戰事頻繁而居無定所,因權力爭鬥而人心難合,因站錯立場而亡命當朝,因利益受挫而居心報複。
那還是一個難讓人心安的時代,為了生存而流落苟且,為了名利而卑躬屈膝,為了獨攬權柄而前赴後繼,為了製約平衡而勞心費神。
它就是江左一朝,就是南國!
縱觀曆史,它如彈指一揮間短暫。
尋遍史書,它像夏夜星河般燦爛。
它有特定時代的封建桎梏,有利欲熏心的爾虞我詐,有忠君愛國的肱骨賢良,也應該有口無遮攔的道聽途說。
我想了很多辦法,去把內心的一團亂麻融進去,可直到窮盡心思,也沒找到什麽高深莫測的計量。
於是乎蕭辰即消沉。
就這樣,讓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