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不用太關注。現在這位義帝隨臣到了雒陽沒有?”胡亥不想在座諸臣在這個事情上太關注,現在已入冬,劉邦想必已經開始借義帝被殺的事做文章,轉過年來春暖花開時就會開始攻伐西楚。如果這位董公按史書記載,應該已經向劉邦進言“大義”,所以這些人自可知道其作用。
“已經到了些時日了。”
“彭城那邊對義帝被殺有何反應?”
“反應很大。”姚賈先看了看胡亥,又看了看殿內諸臣:“項王為此專門快馬返回彭城一趟與範增密議,然後又召集諸臣商討。朝堂中有人懷疑是不是衡山王的手筆,因為派去護衛義帝那三百輕卒在返回彭城途中,出了邾城後就再無音訊,如同人世間蒸發了一樣。範增還堅決否認了逃到邾城的義帝護卒說這些輕卒是得了亞父手令而返的說法,堅稱自己未下任何手令,也未給符信。項王已經遣人專程往息縣,要從息縣到邾城這一路沿路查探,說就算這些輕卒在山水中覆舟,也不應死的一人不剩。這些查探者也已抵達息縣,並向邾城方向開始查找痕跡了。”
“哈。”胡亥沒想到居然還會有這樣的效果,先不提“項王陰令”,就這三百輕卒的去向,已經可以讓西楚與衡山兩國之間猜忌不已了。
“衛寒銅給聖上的奏報中,說山地曲五百主西影保證,那些輕卒都給填入了一個本就不易被發現的山罅之中,並以山石填罅,泥土膩隙,甚至還移栽了一些山藤草木。”
公子嬰搓了搓手:“在大別山陽坡,雨水充沛,就算本地百姓,若非記得那處山罅,想必也很難尋到任何蹤跡。”
“嗯,他們隻會看到被火焚過的舊營柵痕跡,知道發生過戰事。”胡亥輕拍了一掌:“這事兒無所謂,隻要找不出是我秦人所為就可。現在的情況是,彭城隻知輕卒被調回,卻還不知義帝是為何人所弑,需要把這個‘項王陰令’的消息傳播開。”
他叩了叩禦案:“冬日裏,項籍在膠東城陽應也會暫緩戰事,以困城為主,待春暖時再行攻城。而這個冬季,劉邦則會聯絡魏、殷、趙、代、燕等諸侯,待春日一至,就聯合伐楚。”
“聖上,”王敖拱手問道:“若傳播項王陰令弑義帝,臣以為會讓項王警惕諸侯聯合來伐,預做準備。”
“禦史長史何須為漢王擔心?”陳平笑著,“聖上之意是讓山東諸侯自亂,但又不能立即決出勝負,否則無法相互削弱。項王有所準備,漢王不易取勝,才能糾纏不休。”
他轉向胡亥忽然很恭敬的行了個正揖禮:“聖上莫說臣諂諛,臣真心敬服聖上此一策。雖輕卒生死可使項籍疑吳芮並疑範增,但弑義帝更會使項籍疑英布。英布於項籍救趙伐秦時皆悍勇,因此才得九江立國。經此事,項籍若再調英布合兵,英布未必奉詔。隻此一事,聖上就斷掉了項籍南方兩諸侯的援力。”
胡亥也為自己因不確定項羽會不會殺義帝而替項羽去殺的決策洋洋得意,再聽陳平這麽一恭維,那份高興溢於言表,就差手舞足蹈了。
他當然不會在臣子麵前自謙,所以擺了擺手算是給陳平回禮。
然後他對姚賈說:“那就從雒陽開始,動用聽風閣力量一路向西楚傳播,說幸存的兩個義帝隨臣稱,熊心之死是項籍密令衡山王和九江王所為。”
姚賈領詔。
“上卿與漢相何談時,曾說漢土不得超三郡。”陸賈向胡亥行了一禮,然後看了看陳平,再轉回丹陛方向:“所以臣認為,漢王若聯諸侯伐楚時,也會以相何的名義傳書給秦,曲意謙詞向秦解釋漢王興兵伐楚的原因。或許,相何甚至會請上卿於函穀關一敘而麵談。”
_
雒陽,漢王宮。
“國相是修書一封詳述大王之苦衷以釋秦疑,還是直接約上卿平在函穀關會麵?”張良向蕭何禮數周全的問道。
“此事甚大,”蕭何轉向劉邦:“大王以為臣當如何?”
劉邦沒有回答蕭何,反而望向張良:“董公既稱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建言寡人率三軍之眾為義帝素服而伐項王,想韓、魏、殷、趙、燕、齊等諸侯必會因此與寡人合兵。若真如此,至少可得二十五萬卒以上伐楚,齊亦會努力拖住項王,使其不能快速回師。”
他站起來走下丹陛,然後毫無大王形象的在丹陛台階上一坐。要說劉邦是個市井之人這樣也沒什麽稀奇,不過想到胡亥皇帝也常這樣……大約是胡亥的現代靈魂也很市井……
劉邦坐在台階上,看看這邊的蕭何,又看看那邊的張良:“項王於城陽被拖住十萬卒,西楚各郡雖仍有卒共約十五萬,但若寡人速伐之則其不及召集,彭城守卒最多五七萬,當可速下。然後寡人陳重兵於北,待項籍回救時與其決戰,當可聚而殲之。項籍亡則山東定矣,寡人尚需畏秦乎?”
“大王應該記得項王合四十萬眾,也未曾攻入關中。”蕭何聽劉邦胃口這麽大,擰著眉毛輕聲提醒了一句。
張良卻想了一會兒:“大王所言卻也頗為有理。若真的能速亡西楚,以大王代項王主山東,則伐秦並非不能勝。”
他又向蕭何行了一禮:“國相所言,乃是當初項王欲一鼓而滅秦,糧秣又未能跟上,因而隻能無奈放棄破秦。若大王得主山東,可廣征勇夫,積聚輜重糧秣,於武關、潼關、河東乃至溯江峽而上巴蜀,多頭並進共伐,則秦左支右絀之下,必有漏洞。要知道,秦當年最為畏懼的就是山東諸國合縱。”
張良說著說著有點兒小激動,也站了起來:“史上諸國合縱伐秦共有七次,其中第三次與第七次皆破入關中。第七次甚至直抵蕞地(今陝西臨潼北),距鹹陽僅一百四十裏耳。若大王終能統合山東各諸侯之力,破秦非無望也。”
_
鹹陽宮。
“聖上,臣有一慮。”姚賈突然說道。
“卿直言之。”
“聖上棄山東,乃是認定諸侯得複舊國後,必會內爭。既然聖上已出奇策陰殺義帝,加之漢王深具野心,山東亂當大起。可是臣所憂慮的是,漢王既有了因項王弑義帝而伐之的大義,合諸侯之力伐楚,其兵力或可超三十萬。西楚既被齊拖住十萬軍,彭城難擋漢王一鼓之戰。然後漢王若從容應戰項王,項王倉促回援下,未必是重兵臨城的漢王對手。”姚賈越說麵色越凝重。
“你的意思是說,劉邦若敗亡項籍,就可統合山東之力,而成秦之勁敵?”雖然曆史上劉邦下彭城後,被項羽出奇兵打得潰不成軍,可咱們的胡亥一直恐懼蝴蝶效應。現在的局勢因為他“魂降”到這個時代早就與史書記載大相徑庭,所以項羽能不能再把劉邦打回原形,胡亥突然間心中也沒了把握。
“聖上勿罪臣危言。”姚賈深深一禮:“臣被先皇帝賜爵,乃是因先皇帝在統一天下時,臣僥幸破了楚、燕、趙、韓四國合縱之謀。諸侯合縱一直是大秦所盡力避免之事,但若漢可亡西楚,漢王不似項王那般跋扈,若其順勢而為,主山東事非不可能。當初四國合縱尚為秦之大患,若漢王合整個山東之力而伐秦,秦當如何應對?”
陳平、陸賈、公子嬰、王敖聞言臉色一起沉了下來。
_
雒陽,漢王宮。
張良仍在侃侃而談:“兩國戰,最終比拚的是國力,即卒夫征召能力,糧秣和甲兵供給能力。若大王得主山東,並不需要伐秦時一鼓而破之,隻需集整個山東諸國之力,讓征戰連綿。關中巴蜀遠不及山東疆域廣闊,人戶也不及山東繁茂,待秦之國力耗損到無以為繼時,關中自可入大王囊中。”
蕭何聽得也有些振奮了:“大王,軍師所言臣覺得在理,秦被第七次合縱軍攻至蕞地,就是因連年征戰兵卒損耗過大,又每戰皆屠降卒,使所占之土壯夫大減而無法征卒。現在秦帝雖棄山東,卻又開始向河西異族之地用兵,本身在北邊還有匈奴威脅,若大王能主山東將諸侯擰成一股繩,確有破秦可能。”
他說完帶著微顯紅暈的臉色轉頭看了一下坐在他下首的韓信,卻發現韓信臉上一片寧靜,並無激動之色。
韓信見蕭何看他,於是也向劉邦拱手施禮:“大王,軍師所言確是至理。但軍師也言道,滅秦非一鼓可成,所以大王若伐西楚,現有這三郡也不可不防犯秦人偷襲。大王若亡西楚而三郡卻失,則滅秦就非僅攻其現有兩關與河東陘道,需要再逐城爭奪,且也會失去部分可征壯卒以及糧秣產地。大王所失,就是秦所得,等若加強了秦的力量。”
劉邦本來被張良說得差點離地漂浮,韓信這一說讓他冷靜了下來:“那麽依大將軍之策,寡人當如何?”
_
鹹陽宮。
見幾位重臣都陰了臉,胡亥卻笑了起來:“既然上卿賈已經考慮到了這種危險,難道諸卿就沒有應對之策了嗎?”
陳平是他最倚重的謀臣,也是最知道皇帝的,還是鬼主意最多的,所以也最先從這種壓抑中解脫了出來。不過胡亥見陳平手一抬就要行禮發言,就擺了擺手阻止。
“我倒是有些想法,想說與諸卿考慮考慮。”
胡亥雖然年少,現在也不到十八歲,但這三、四年來諸臣從未敢輕視過他,而且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皇帝,而是他的理由和分析大多很實際也很可操作,結果也大都符合他的判斷。
“首先,劉邦自己的漢軍不到十萬,取了河南後加上河南軍和張耳帶來的二萬,也不過十五萬。就算經一冬來大量征召,最多也就二十萬。”
胡亥見諸臣都頜首認同,接著說道:“韓軍隻有三萬,但韓王成會全師相助。殷軍最多也就是三萬,就算殷王卬也全師盡出,劉邦可有之軍也就二十六萬。”
他喝了一口茶,看著下麵目不轉睛盯著他的幾位重臣:“另外就是魏軍。聯軍攻函穀關時,魏軍不過三萬,為討好項籍直接派出了二萬。得上黨郡後,其兵力增加到了六萬。魏王豹能得上黨,靠的就是劉邦攻軹關陘不得而助他取了長平與屯留,加上劉邦取三川後已成魏國近鄰,這樣的鄰居魏王豹是得罪不起的,所以魏軍就算可為劉邦出五萬,這樣就有三十一萬。”
胡亥攤了攤手:“這基本也就是他能拿得出手的全部兵力了,因為趙就算恨項籍,但在代國的壓力下放走了二萬卒歸了劉邦,心中對劉邦也不會有多少好感。何況趙現在國力積弱,迫於義帝被弑的大義,最多出萬卒。”
胡亥微微一笑:“至於燕,項籍對臧荼不但無仇反而有恩,沒有項籍他還隻是燕王廣殿下的一個將軍,且燕邊遠,就算不附從劉邦,劉邦暫時也不會分兵去伐,而且燕王荼大可說自己地寒人稀,還有東胡威脅,劉邦也沒什麽話說。至於齊,現被項籍按著打,隻能起到拖住楚軍的作用,不可能再出一卒伐楚。如此一算,劉邦總兵力最多也就能聚三十二萬卒。問題在於,劉邦肯不顧我大秦之虎視,抽走所有漢軍伐楚嗎?”
他又端起茶碗放到嘴邊,同時向陳平微微頜首。
_
雒陽,漢王宮。
“臣以為,”韓信看了看殿內主要由劉邦的老兄弟們組成的群臣,“南郡或可暫失,南陽與河南則需必保。大王原準備在冬日征召五萬卒,其中南郡與南陽郡共二萬,河南郡三萬,臣請於南陽留一將軍統帶新卒並聽臣令,臣自於河南統三萬新卒。而大王則可帶已練老卒十五萬伐楚,臣為大王守此兩郡的同時,也與南陽留守將軍一道,努力將這五萬新卒練成健卒。”
他換了口氣不等別人插話就繼續說:“但就這五萬卒雖由臣領,若秦來伐,也隻會比他人多堅守數月,所以如何讓秦全無借機伐漢之意,還需要大王、軍師和國相謀之。”
劉邦一聽,大將軍說的對啊:“大將軍親自為寡人守國,寡人心下甚安。”
他看向蕭何:“往秦給陳平下書的信使是否已返?”
“尚未歸,但應也就在這兩日。”
劉邦瞅瞅張良:“陳平曾對國相言,漢若謹守三郡則秦不會以漢為威脅,但若漢再擴土則秦以漢將增實力而成秦患,不承諾不以漢為敵。剛才大將軍也稱若漢全師伐項王,則秦對三郡的威脅不可不慮。軍師對此作何想法?”
張良聽了韓信的話本在沉思,劉邦這一點將,他抬起頭也是一臉肅然:“大將軍所慮非空穴來風,大王當慎之。雖前司農參說以後與漢聯係者換為陳平,但當此大王難得機會之時,大王與司農參的故交不可不用。至少,陳平必全為秦謀,而一直以來,司農參都仍念及與大王和在座諸臣中大部的舊情。”
他輕笑一聲:“就連臣可為大王謀,也賴司農參對臣的遊說和向大王的舉薦。由此可知,非到與秦必須刀兵相見之時,司農參都仍會為大王而向秦人盡力轉圜。”
_
鹹陽宮。
“至於若劉邦勝將集合山東諸侯再次伐秦的可能,自是存在。”陳平正在接著胡亥的話解說:“但劉邦領軍大不如霸王,此番伐西楚想要成功,必須是趁霸王羈絆於齊,突襲彭城,而後嚴陣以待霸王回軍,再憑倍於霸王的軍力圍而殲之。”
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麽有意思的事情笑了起來:“這必然是場硬仗,所以即便最終劉邦的諸侯軍勝,也會是慘勝,至少一年之內,山東各諸侯再無餘力伐秦。”
“一年時間,足夠我大秦做很多事情了。”陳平最後拋出了總結性的一句話。
“更何況,難道諸卿會看著劉邦就這麽取得勝利並對我大秦構成新威脅嗎?”胡亥笑眯眯的又補充了一句。
姚賈、陸賈、公子嬰、王敖幾人都一起笑了起來,殿內的氣氛隨即輕鬆下來。
“陳平,你與蕭何約在什麽時候到函穀關相會?”胡亥轉了話題。
“臣與相何相約十日後會於函穀關,所以明日臣就要啟程。”
鹹陽到函穀關六百裏,軺車就算快行,如果不想把馬累死,怎麽也要十天。同樣洛陽到函穀關四百多裏,蕭何過來也要用七、八天。
“你覺得劉邦會不會想到利用曹參對他們的舊情,在其全力伐楚時安穩後方?”
“若司農參可用,漢王當然會用,至少可以用其態度來觀望聖上的心意。”陳平笑笑,“比如相何給大司農寄書請他方便時一會,司農回書百般推脫或幹脆不複,那漢王就該心中惴惴了。”
“哈哈哈哈。”胡亥大笑起來:“這樣吧,上次雖說以後與蕭何由你聯係,但你一會去傳詔給曹參,你們還是一起前往,並遣信使去陝縣給蕭何遞書,就說曹參隨往。”
“聖上,”姚賈疑慮的問道:“這樣會不會讓漢王覺得,吾等已經看破了他們的所謀?”
“唔……”胡亥也有點遲疑了,“上次蕭何來書約陳平一晤,確實沒有涉及曹參。現在時間安排的緊湊,蕭何即便想約曹參與陳平同往,書信往來的時間也不夠了……”
“臣也曾與漢王在芒碭會過,”陳平眼神閃爍的看了看皇帝,那意思是你那會兒也在場,“若司農不便主動隨行,蕭何若覺得與臣的情誼不足,聖上覺得漢王會不會……”
_
雒陽,漢王宮。
“既然現在傳書與參,邀他與陳平同往函穀關已然不及,”劉邦一臉決絕的樣子,“寡人就親往函穀關一會這位秦上卿。”
此言一出,不但蕭何大驚,殿內老兄弟們都鼓噪起來:“大王不可!”
隻有張良沒說話,似在考慮這事兒的可行性。
劉邦抬手向下一壓:“諸位的意思寡人自知,但當初蕭先生與參為寡人籌芒碭山中衣食,曾由陳平載運,因此寡人與他也是有一麵之緣的。秦既不知寡人與國相同往,就算看到寡人,那時再謀寡人也來不及了。另可在陝縣備萬騎,中設臨時墩台,若事急舉煙火,半個時辰騎軍當至,寡人無虞。此事寡人心意已決,勿再諫。”
眾臣隻好默然。
劉邦看著蕭何:“先生若與寡人一同出現在其麵前,共同回憶當年事,應能從其表現上看出端倪,而且以舊情動之,或其可諫秦帝。”
劉邦又轉頭看著張良:“軍師以為如何?”
張良似乎想通了點兒什麽:“若大王要去,那臣隨大王同去。至時,臣會為大王分說,大王乃因義帝事,大義伐楚,並會合諸侯成軍共伐,大王並無擴漢土之意。大王亦可直接向陳平承諾,若可亡霸王之西楚,則大王將於彭城改稱楚王,那時漢之三郡盡還於秦,以示大王無私。”
“這等空口承諾,陳平會信否?”蕭何一臉的懷疑。
“那就不空口應喏。”劉邦咬咬牙,“寡人先備好承諾書,並還可稱奉秦為天子,歲貢之。”
“大王,若諸侯知之,大王伐項王之盟當不成。”周勃打心裏就對暴秦無好感,雖然知道劉邦這隻是空口說白話的以退為進,但仍然不爽,所以想出了這個理由。
“周將軍所言在理。”韓信接話道:“陳平若得大王書,定將傳揚,諸侯知之對大王不利。若大王囑陳平勿傳,則陳平又會疑大王誠意。”
“那就不落諸筆墨,也不明言,由臣口頭的表達這個意思。”蕭何也咬咬牙:“就連大王親往亦需嚴格秘之。”
張良向蕭何拱拱手:“既然在下亦往,此事就由在下對陳平言。”
蕭何想了一下點點頭,轉向劉邦鄭重的一禮:“臣先往,大王與軍師不辭辛勞,可於臣行三日後再秘密快馬前往。”
“已經到了些時日了。”
“彭城那邊對義帝被殺有何反應?”
“反應很大。”姚賈先看了看胡亥,又看了看殿內諸臣:“項王為此專門快馬返回彭城一趟與範增密議,然後又召集諸臣商討。朝堂中有人懷疑是不是衡山王的手筆,因為派去護衛義帝那三百輕卒在返回彭城途中,出了邾城後就再無音訊,如同人世間蒸發了一樣。範增還堅決否認了逃到邾城的義帝護卒說這些輕卒是得了亞父手令而返的說法,堅稱自己未下任何手令,也未給符信。項王已經遣人專程往息縣,要從息縣到邾城這一路沿路查探,說就算這些輕卒在山水中覆舟,也不應死的一人不剩。這些查探者也已抵達息縣,並向邾城方向開始查找痕跡了。”
“哈。”胡亥沒想到居然還會有這樣的效果,先不提“項王陰令”,就這三百輕卒的去向,已經可以讓西楚與衡山兩國之間猜忌不已了。
“衛寒銅給聖上的奏報中,說山地曲五百主西影保證,那些輕卒都給填入了一個本就不易被發現的山罅之中,並以山石填罅,泥土膩隙,甚至還移栽了一些山藤草木。”
公子嬰搓了搓手:“在大別山陽坡,雨水充沛,就算本地百姓,若非記得那處山罅,想必也很難尋到任何蹤跡。”
“嗯,他們隻會看到被火焚過的舊營柵痕跡,知道發生過戰事。”胡亥輕拍了一掌:“這事兒無所謂,隻要找不出是我秦人所為就可。現在的情況是,彭城隻知輕卒被調回,卻還不知義帝是為何人所弑,需要把這個‘項王陰令’的消息傳播開。”
他叩了叩禦案:“冬日裏,項籍在膠東城陽應也會暫緩戰事,以困城為主,待春暖時再行攻城。而這個冬季,劉邦則會聯絡魏、殷、趙、代、燕等諸侯,待春日一至,就聯合伐楚。”
“聖上,”王敖拱手問道:“若傳播項王陰令弑義帝,臣以為會讓項王警惕諸侯聯合來伐,預做準備。”
“禦史長史何須為漢王擔心?”陳平笑著,“聖上之意是讓山東諸侯自亂,但又不能立即決出勝負,否則無法相互削弱。項王有所準備,漢王不易取勝,才能糾纏不休。”
他轉向胡亥忽然很恭敬的行了個正揖禮:“聖上莫說臣諂諛,臣真心敬服聖上此一策。雖輕卒生死可使項籍疑吳芮並疑範增,但弑義帝更會使項籍疑英布。英布於項籍救趙伐秦時皆悍勇,因此才得九江立國。經此事,項籍若再調英布合兵,英布未必奉詔。隻此一事,聖上就斷掉了項籍南方兩諸侯的援力。”
胡亥也為自己因不確定項羽會不會殺義帝而替項羽去殺的決策洋洋得意,再聽陳平這麽一恭維,那份高興溢於言表,就差手舞足蹈了。
他當然不會在臣子麵前自謙,所以擺了擺手算是給陳平回禮。
然後他對姚賈說:“那就從雒陽開始,動用聽風閣力量一路向西楚傳播,說幸存的兩個義帝隨臣稱,熊心之死是項籍密令衡山王和九江王所為。”
姚賈領詔。
“上卿與漢相何談時,曾說漢土不得超三郡。”陸賈向胡亥行了一禮,然後看了看陳平,再轉回丹陛方向:“所以臣認為,漢王若聯諸侯伐楚時,也會以相何的名義傳書給秦,曲意謙詞向秦解釋漢王興兵伐楚的原因。或許,相何甚至會請上卿於函穀關一敘而麵談。”
_
雒陽,漢王宮。
“國相是修書一封詳述大王之苦衷以釋秦疑,還是直接約上卿平在函穀關會麵?”張良向蕭何禮數周全的問道。
“此事甚大,”蕭何轉向劉邦:“大王以為臣當如何?”
劉邦沒有回答蕭何,反而望向張良:“董公既稱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建言寡人率三軍之眾為義帝素服而伐項王,想韓、魏、殷、趙、燕、齊等諸侯必會因此與寡人合兵。若真如此,至少可得二十五萬卒以上伐楚,齊亦會努力拖住項王,使其不能快速回師。”
他站起來走下丹陛,然後毫無大王形象的在丹陛台階上一坐。要說劉邦是個市井之人這樣也沒什麽稀奇,不過想到胡亥皇帝也常這樣……大約是胡亥的現代靈魂也很市井……
劉邦坐在台階上,看看這邊的蕭何,又看看那邊的張良:“項王於城陽被拖住十萬卒,西楚各郡雖仍有卒共約十五萬,但若寡人速伐之則其不及召集,彭城守卒最多五七萬,當可速下。然後寡人陳重兵於北,待項籍回救時與其決戰,當可聚而殲之。項籍亡則山東定矣,寡人尚需畏秦乎?”
“大王應該記得項王合四十萬眾,也未曾攻入關中。”蕭何聽劉邦胃口這麽大,擰著眉毛輕聲提醒了一句。
張良卻想了一會兒:“大王所言卻也頗為有理。若真的能速亡西楚,以大王代項王主山東,則伐秦並非不能勝。”
他又向蕭何行了一禮:“國相所言,乃是當初項王欲一鼓而滅秦,糧秣又未能跟上,因而隻能無奈放棄破秦。若大王得主山東,可廣征勇夫,積聚輜重糧秣,於武關、潼關、河東乃至溯江峽而上巴蜀,多頭並進共伐,則秦左支右絀之下,必有漏洞。要知道,秦當年最為畏懼的就是山東諸國合縱。”
張良說著說著有點兒小激動,也站了起來:“史上諸國合縱伐秦共有七次,其中第三次與第七次皆破入關中。第七次甚至直抵蕞地(今陝西臨潼北),距鹹陽僅一百四十裏耳。若大王終能統合山東各諸侯之力,破秦非無望也。”
_
鹹陽宮。
“聖上,臣有一慮。”姚賈突然說道。
“卿直言之。”
“聖上棄山東,乃是認定諸侯得複舊國後,必會內爭。既然聖上已出奇策陰殺義帝,加之漢王深具野心,山東亂當大起。可是臣所憂慮的是,漢王既有了因項王弑義帝而伐之的大義,合諸侯之力伐楚,其兵力或可超三十萬。西楚既被齊拖住十萬軍,彭城難擋漢王一鼓之戰。然後漢王若從容應戰項王,項王倉促回援下,未必是重兵臨城的漢王對手。”姚賈越說麵色越凝重。
“你的意思是說,劉邦若敗亡項籍,就可統合山東之力,而成秦之勁敵?”雖然曆史上劉邦下彭城後,被項羽出奇兵打得潰不成軍,可咱們的胡亥一直恐懼蝴蝶效應。現在的局勢因為他“魂降”到這個時代早就與史書記載大相徑庭,所以項羽能不能再把劉邦打回原形,胡亥突然間心中也沒了把握。
“聖上勿罪臣危言。”姚賈深深一禮:“臣被先皇帝賜爵,乃是因先皇帝在統一天下時,臣僥幸破了楚、燕、趙、韓四國合縱之謀。諸侯合縱一直是大秦所盡力避免之事,但若漢可亡西楚,漢王不似項王那般跋扈,若其順勢而為,主山東事非不可能。當初四國合縱尚為秦之大患,若漢王合整個山東之力而伐秦,秦當如何應對?”
陳平、陸賈、公子嬰、王敖聞言臉色一起沉了下來。
_
雒陽,漢王宮。
張良仍在侃侃而談:“兩國戰,最終比拚的是國力,即卒夫征召能力,糧秣和甲兵供給能力。若大王得主山東,並不需要伐秦時一鼓而破之,隻需集整個山東諸國之力,讓征戰連綿。關中巴蜀遠不及山東疆域廣闊,人戶也不及山東繁茂,待秦之國力耗損到無以為繼時,關中自可入大王囊中。”
蕭何聽得也有些振奮了:“大王,軍師所言臣覺得在理,秦被第七次合縱軍攻至蕞地,就是因連年征戰兵卒損耗過大,又每戰皆屠降卒,使所占之土壯夫大減而無法征卒。現在秦帝雖棄山東,卻又開始向河西異族之地用兵,本身在北邊還有匈奴威脅,若大王能主山東將諸侯擰成一股繩,確有破秦可能。”
他說完帶著微顯紅暈的臉色轉頭看了一下坐在他下首的韓信,卻發現韓信臉上一片寧靜,並無激動之色。
韓信見蕭何看他,於是也向劉邦拱手施禮:“大王,軍師所言確是至理。但軍師也言道,滅秦非一鼓可成,所以大王若伐西楚,現有這三郡也不可不防犯秦人偷襲。大王若亡西楚而三郡卻失,則滅秦就非僅攻其現有兩關與河東陘道,需要再逐城爭奪,且也會失去部分可征壯卒以及糧秣產地。大王所失,就是秦所得,等若加強了秦的力量。”
劉邦本來被張良說得差點離地漂浮,韓信這一說讓他冷靜了下來:“那麽依大將軍之策,寡人當如何?”
_
鹹陽宮。
見幾位重臣都陰了臉,胡亥卻笑了起來:“既然上卿賈已經考慮到了這種危險,難道諸卿就沒有應對之策了嗎?”
陳平是他最倚重的謀臣,也是最知道皇帝的,還是鬼主意最多的,所以也最先從這種壓抑中解脫了出來。不過胡亥見陳平手一抬就要行禮發言,就擺了擺手阻止。
“我倒是有些想法,想說與諸卿考慮考慮。”
胡亥雖然年少,現在也不到十八歲,但這三、四年來諸臣從未敢輕視過他,而且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皇帝,而是他的理由和分析大多很實際也很可操作,結果也大都符合他的判斷。
“首先,劉邦自己的漢軍不到十萬,取了河南後加上河南軍和張耳帶來的二萬,也不過十五萬。就算經一冬來大量征召,最多也就二十萬。”
胡亥見諸臣都頜首認同,接著說道:“韓軍隻有三萬,但韓王成會全師相助。殷軍最多也就是三萬,就算殷王卬也全師盡出,劉邦可有之軍也就二十六萬。”
他喝了一口茶,看著下麵目不轉睛盯著他的幾位重臣:“另外就是魏軍。聯軍攻函穀關時,魏軍不過三萬,為討好項籍直接派出了二萬。得上黨郡後,其兵力增加到了六萬。魏王豹能得上黨,靠的就是劉邦攻軹關陘不得而助他取了長平與屯留,加上劉邦取三川後已成魏國近鄰,這樣的鄰居魏王豹是得罪不起的,所以魏軍就算可為劉邦出五萬,這樣就有三十一萬。”
胡亥攤了攤手:“這基本也就是他能拿得出手的全部兵力了,因為趙就算恨項籍,但在代國的壓力下放走了二萬卒歸了劉邦,心中對劉邦也不會有多少好感。何況趙現在國力積弱,迫於義帝被弑的大義,最多出萬卒。”
胡亥微微一笑:“至於燕,項籍對臧荼不但無仇反而有恩,沒有項籍他還隻是燕王廣殿下的一個將軍,且燕邊遠,就算不附從劉邦,劉邦暫時也不會分兵去伐,而且燕王荼大可說自己地寒人稀,還有東胡威脅,劉邦也沒什麽話說。至於齊,現被項籍按著打,隻能起到拖住楚軍的作用,不可能再出一卒伐楚。如此一算,劉邦總兵力最多也就能聚三十二萬卒。問題在於,劉邦肯不顧我大秦之虎視,抽走所有漢軍伐楚嗎?”
他又端起茶碗放到嘴邊,同時向陳平微微頜首。
_
雒陽,漢王宮。
“臣以為,”韓信看了看殿內主要由劉邦的老兄弟們組成的群臣,“南郡或可暫失,南陽與河南則需必保。大王原準備在冬日征召五萬卒,其中南郡與南陽郡共二萬,河南郡三萬,臣請於南陽留一將軍統帶新卒並聽臣令,臣自於河南統三萬新卒。而大王則可帶已練老卒十五萬伐楚,臣為大王守此兩郡的同時,也與南陽留守將軍一道,努力將這五萬新卒練成健卒。”
他換了口氣不等別人插話就繼續說:“但就這五萬卒雖由臣領,若秦來伐,也隻會比他人多堅守數月,所以如何讓秦全無借機伐漢之意,還需要大王、軍師和國相謀之。”
劉邦一聽,大將軍說的對啊:“大將軍親自為寡人守國,寡人心下甚安。”
他看向蕭何:“往秦給陳平下書的信使是否已返?”
“尚未歸,但應也就在這兩日。”
劉邦瞅瞅張良:“陳平曾對國相言,漢若謹守三郡則秦不會以漢為威脅,但若漢再擴土則秦以漢將增實力而成秦患,不承諾不以漢為敵。剛才大將軍也稱若漢全師伐項王,則秦對三郡的威脅不可不慮。軍師對此作何想法?”
張良聽了韓信的話本在沉思,劉邦這一點將,他抬起頭也是一臉肅然:“大將軍所慮非空穴來風,大王當慎之。雖前司農參說以後與漢聯係者換為陳平,但當此大王難得機會之時,大王與司農參的故交不可不用。至少,陳平必全為秦謀,而一直以來,司農參都仍念及與大王和在座諸臣中大部的舊情。”
他輕笑一聲:“就連臣可為大王謀,也賴司農參對臣的遊說和向大王的舉薦。由此可知,非到與秦必須刀兵相見之時,司農參都仍會為大王而向秦人盡力轉圜。”
_
鹹陽宮。
“至於若劉邦勝將集合山東諸侯再次伐秦的可能,自是存在。”陳平正在接著胡亥的話解說:“但劉邦領軍大不如霸王,此番伐西楚想要成功,必須是趁霸王羈絆於齊,突襲彭城,而後嚴陣以待霸王回軍,再憑倍於霸王的軍力圍而殲之。”
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麽有意思的事情笑了起來:“這必然是場硬仗,所以即便最終劉邦的諸侯軍勝,也會是慘勝,至少一年之內,山東各諸侯再無餘力伐秦。”
“一年時間,足夠我大秦做很多事情了。”陳平最後拋出了總結性的一句話。
“更何況,難道諸卿會看著劉邦就這麽取得勝利並對我大秦構成新威脅嗎?”胡亥笑眯眯的又補充了一句。
姚賈、陸賈、公子嬰、王敖幾人都一起笑了起來,殿內的氣氛隨即輕鬆下來。
“陳平,你與蕭何約在什麽時候到函穀關相會?”胡亥轉了話題。
“臣與相何相約十日後會於函穀關,所以明日臣就要啟程。”
鹹陽到函穀關六百裏,軺車就算快行,如果不想把馬累死,怎麽也要十天。同樣洛陽到函穀關四百多裏,蕭何過來也要用七、八天。
“你覺得劉邦會不會想到利用曹參對他們的舊情,在其全力伐楚時安穩後方?”
“若司農參可用,漢王當然會用,至少可以用其態度來觀望聖上的心意。”陳平笑笑,“比如相何給大司農寄書請他方便時一會,司農回書百般推脫或幹脆不複,那漢王就該心中惴惴了。”
“哈哈哈哈。”胡亥大笑起來:“這樣吧,上次雖說以後與蕭何由你聯係,但你一會去傳詔給曹參,你們還是一起前往,並遣信使去陝縣給蕭何遞書,就說曹參隨往。”
“聖上,”姚賈疑慮的問道:“這樣會不會讓漢王覺得,吾等已經看破了他們的所謀?”
“唔……”胡亥也有點遲疑了,“上次蕭何來書約陳平一晤,確實沒有涉及曹參。現在時間安排的緊湊,蕭何即便想約曹參與陳平同往,書信往來的時間也不夠了……”
“臣也曾與漢王在芒碭會過,”陳平眼神閃爍的看了看皇帝,那意思是你那會兒也在場,“若司農不便主動隨行,蕭何若覺得與臣的情誼不足,聖上覺得漢王會不會……”
_
雒陽,漢王宮。
“既然現在傳書與參,邀他與陳平同往函穀關已然不及,”劉邦一臉決絕的樣子,“寡人就親往函穀關一會這位秦上卿。”
此言一出,不但蕭何大驚,殿內老兄弟們都鼓噪起來:“大王不可!”
隻有張良沒說話,似在考慮這事兒的可行性。
劉邦抬手向下一壓:“諸位的意思寡人自知,但當初蕭先生與參為寡人籌芒碭山中衣食,曾由陳平載運,因此寡人與他也是有一麵之緣的。秦既不知寡人與國相同往,就算看到寡人,那時再謀寡人也來不及了。另可在陝縣備萬騎,中設臨時墩台,若事急舉煙火,半個時辰騎軍當至,寡人無虞。此事寡人心意已決,勿再諫。”
眾臣隻好默然。
劉邦看著蕭何:“先生若與寡人一同出現在其麵前,共同回憶當年事,應能從其表現上看出端倪,而且以舊情動之,或其可諫秦帝。”
劉邦又轉頭看著張良:“軍師以為如何?”
張良似乎想通了點兒什麽:“若大王要去,那臣隨大王同去。至時,臣會為大王分說,大王乃因義帝事,大義伐楚,並會合諸侯成軍共伐,大王並無擴漢土之意。大王亦可直接向陳平承諾,若可亡霸王之西楚,則大王將於彭城改稱楚王,那時漢之三郡盡還於秦,以示大王無私。”
“這等空口承諾,陳平會信否?”蕭何一臉的懷疑。
“那就不空口應喏。”劉邦咬咬牙,“寡人先備好承諾書,並還可稱奉秦為天子,歲貢之。”
“大王,若諸侯知之,大王伐項王之盟當不成。”周勃打心裏就對暴秦無好感,雖然知道劉邦這隻是空口說白話的以退為進,但仍然不爽,所以想出了這個理由。
“周將軍所言在理。”韓信接話道:“陳平若得大王書,定將傳揚,諸侯知之對大王不利。若大王囑陳平勿傳,則陳平又會疑大王誠意。”
“那就不落諸筆墨,也不明言,由臣口頭的表達這個意思。”蕭何也咬咬牙:“就連大王親往亦需嚴格秘之。”
張良向蕭何拱拱手:“既然在下亦往,此事就由在下對陳平言。”
蕭何想了一下點點頭,轉向劉邦鄭重的一禮:“臣先往,大王與軍師不辭辛勞,可於臣行三日後再秘密快馬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