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沙頭。
西貢海港夜市一家菜館裏,楊守安和阿四兩個人醉得一塌糊塗。
“阿四,來,再吹一個,今天咱兄弟兩來個不醉不歸。”
“老子還怕你啊?老板娘,再……再來六瓶活力,六瓶珠江,要……要冰的啊。”
原本已經趴在桌上的阿四被楊守安一激,嚷嚷著就直起身子要再大戰八百回合。
舌頭都捋不直的他朝著老板娘不停地招手,右腳不自覺地往前一伸,將桌子底下二十來個棕色綠色的玻璃酒瓶踢得東倒西歪。
“叮鈴哐啷”的聲音格外刺耳,菜館的老板娘卻見怪不怪,一邊拎來兩個半打的啤酒,一邊歎著氣搖了搖頭。
這熱鬧的海鮮市場每天都人來人往,像楊守安和阿四這樣“失意”的年輕人她見過太多了。
九十年代末開始,隨著深圳、廣州等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迅猛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懷揣著夢想的男男女女們不斷湧入。
那時候坊間有句口口相傳的“名言”,說是“隻要肯幹,廣州遍地是黃金。”
一年多前楊守安和阿四從佛山的三峽移民遷入地輾轉來到這裏的時候也是這麽認為的,大山的苦都能咬著牙吃下來,這在遍地是黃金的羊城,豈不是分分鍾就能發家致富。
可惜現實的骨感總是讓人猝不及防,人很難賺到自己認知範疇以外的錢,更何況是兩個沒讀過多少書的山裏孩子。
當時楊守安和阿四一下火車,就直奔廣州最著名的大沙頭夜市,豪爽地把菜單上的魚蝦蟹螺統統點了一遍,酒足飯飽後他們又去了狀元府,各自置辦了一身頗為潮流的t恤和牛仔褲。
羊城的夜晚比起巫山美妙了太多,無處不在的霓虹燈和滿大街衣著清涼的漂亮姑娘們徹底激發了少年的荷爾蒙,而兜裏的幾萬塊現金又給了他們“揮霍”的底氣。
之後的日子就是到處吃喝玩樂,從沒體驗過的新鮮感和刺激感牢牢控製著楊守安和阿四的大腦,他們似乎是想要一口氣來彌補過往十幾年的無趣人生。
白天在旅館蒙頭大睡,晚上就去環市東、沿江路的酒吧街瀟灑。
那時候酒吧裏都會有駐唱,大多演奏的是港台金曲,搖曳的七彩燈光下,陌生的人們扭動著身軀,酒精消去所有煩惱,隻留下及時行樂的爽快。
楊守安最喜歡聽的歌是**嫻的《跳舞街》,尤其是那句歌詞:“差一分鍾天就黑曬,毋須急於趕計成敗,光陰好比閃電飛快,想開心應該去街”,總能和他產生強烈的共鳴。
什麽原定計劃、什麽賺錢擺攤、什麽雄心壯誌,統統明天再說。
直到有一次,兩個人又喝得爛醉如泥,坐在路邊直接睡著了,等醒來發現隨身的挎包竟然不見蹤影,那裏麵有兩萬多的現金,相當於他們小一半的身家。
三峽移民補償款都是有專門的存折戶頭,楊守安和阿四來廣州前取了一大部分現金出來,原本計劃著下了火車就去張羅租房、進貨還有物色攤位地址等等,結果這一放飛自我直接就玩了大半個月。
2000年的廣州治安並不算太好,雖然經過嚴打之後“飛車黨”搶劫的事情變少了,但偷竊和順手牽羊的情況依然存在,阿四擔心這麽多錢放在旅館不安全,所以每次出門都是塞進貼身的挎包。
沒成想最後還是出了事,發現錢丟了以後,兩人直接被嚇出一身冷汗,醉意全消,在附近找了一大圈卻依然毫無所獲,無奈之下隻能報警求助。
那派出所的警察相當負責,詳細登記了筆錄,但也和楊守安他們坦言,就現在掌握的線索來看,想要找回挎包難度極大,最後臨走了他還拍了拍失魂落魄的兩人肩膀,說自己一定盡力而為。
如行屍走肉般回到旅館,過了這麽久“紙醉金迷”日子的楊守安方才如夢初醒,趕緊清點資產,發現減去被偷走的以及這些天“巨額”消費掉的,原本六萬多的本錢隻剩下了不足三萬塊。
“是我該死,我不該把這麽多錢都放在身上的,我對不起你,安子。”
當阿四帶著哭腔不斷抽自己耳光的時候,楊守安卻很快就恢複了冷靜,錢被偷隻是偶然事件,卻也幫助他們從欲望中警醒,如果沒有那個“殺千刀”的小偷,指不定兩個人還整天泡在酒吧,那樣的話結局隻會更慘。
“明天我們就去西湖路夜市,先把攤位租下來,然後看看哪裏有服裝的批發市場,不管怎麽樣要先把生意做起來,不然每天光是住宿吃飯的錢就夠我們頭疼的了。”
對於來廣州擺攤做服裝生意的計劃,楊守安和阿四也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早在雲陽村的時候,他們就從務工回來的村民那得到了很多關於廣州的“情報”。
2000年頭那會,楊守安每個月還要去兩次縣城,纏著在那經營網吧的同鄉老板幫他們查資料,什麽大沙頭、西湖路、狀元坊、布匹城這些個地方其實他早就有所了解。
之前被大城市的風情萬種衝昏了頭腦,現在定下心來,一條條計劃在腦海中快速成形。
楊守安本就性格堅韌,不然也不會在遭遇了家庭巨變,又被村民們喊了這麽多年“野孩子”後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
重新鼓起幹勁的他一刻都沒有再耽擱,第二天就和阿四跑到了廣州最熱鬧的服裝集市——西湖路夜市。
西湖路燈光夜市是全國開設最早的夜市,也是首個時裝夜市。
當時,人民路要建高架橋,附近的觀綠路小商品市場要被拆除,市場裏的經營人員主要有三類:上山下鄉的返城知青,國營、集體企業的精簡人員,勞改釋放人員。
這些人生活無著,需要妥善安置,不然很容易影響社會的穩定。
西湖路上有“廣百”,又靠近北京路商業街,於是市、區領導實地考察後,覺得在這裏很適合辦個夜市,統一管理個體攤檔,同時解決待業青年的生計問題。
剛開始,檔主們用竹竿沿著馬路兩邊,搭建起約兩三平方米的簡易攤檔。有賣服裝的,也有做飲食生意的。
頭幾個月生意不好,飲食攤撤走了,隻剩下賣服裝的繼續堅持。
後來為了解決照明問題,每個檔口都加裝了一盞電燈,走過路過夜市的人便逐漸多了起來,巔峰時期攤檔達到一千多個,從西湖路擴展到教育路再向兩側的起義路和中山五路延伸。
楊守安和阿四特地選了晚上七點夜市亮燈的時候才來考察,不算寬闊的馬路兩旁,檔口鱗次櫛比,一根根竹竿向馬路中間延伸,竿子上掛滿了在當季流行的服飾,其中不乏在香港最“潮”的款式。
攤檔多,夜市的客人更多,除了本地的居民喜歡吃好晚飯來逛逛外,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穿梭其中,甚至能看到藍眼睛金頭發的外國人,用手勢和攤主們討價還價。
如此繁榮的景象讓心懷忐忑的楊守安振奮無比,當即就找到了夜市的管理處,問清了入駐所需辦理的手續和費用後,第二天便趕往了附近的大型服裝批發市場。
楊守安和阿四的見識畢竟非常有限,在他們看來做生意無非就是低買高賣,兩人一口氣花出去大幾千塊采購了一批“時興款式”的靚服,推著板車就運回了剛租下了屋子。
這屋子離著西湖路不遠,總共兩間,一間用來睡覺,另一間便用來當作倉庫。
楊守安和阿四初來乍到也不太會砍價,所以房租並不便宜,但在當時的兩人看來,以後反正是要在夜市討飯吃,為了一點租金舍近求遠,反而得不償失。
接下來就是繳納各種費用,然後跟著市場的管理員來到分配好的攤檔,因為是“新人”,位置自然是不怎麽好,不屬於夜市的核心區域,貼在教育路的邊邊上。
攤子是支起來了,但楊守安和阿四其實壓根不知道該怎麽做生意,隻能依葫蘆畫瓢,用杆子把服裝一件件掛起來,然後扯著嗓子開始叫賣。
結果可想而知,頭三天連一件衣服都沒賣出去,期間還被隔壁的攤主找了次茬,說阿四掛的燈泡太亮,影響了他家的生意,要求楊守安他們不準開燈。
西湖路是夜市,吸引客人全靠攤檔門前的那盞燈,於是阿四據理力爭,但對方一聲招呼就喊來了其他幾個攤主,個個麵色不善,仿佛一言不合就會動手。
楊守安投訴到市場管理處去,結果人家坐在那連眼皮子都沒抬一下,不鹹不淡地說市場競爭是正常的,除非對方真的砸了攤子,不然他們也不好插手多管。
直到這時候,楊守安和阿四才意識到什麽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他們這兩個初生的小牛犢子一頭撞進了別人的圈子,想要從別人的桌上分口飯吃,自然會遭到群起而攻之。
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裏,楊守安和阿四苦苦支撐著他們的小攤,生意上雖有所起色,但由於成本控製不力,庫存服裝積壓嚴重等問題,在臨近2002年春節的時候一盤賬,發現手上的流動資金已經快要枯竭了。
如果說這樣的困境還不足以致命,那麽一紙《關於撤銷西湖路燈光夜市的通告》,則是徹底讓兩人陷入了“絕望”。
原本帶著雄心壯誌來到廣州掘金,到頭來除了一屋子的過時衣服,什麽都沒掙到。
這一年多裏,每隔一兩個月周清茹便會寫信過來,講述自己完成了學業、登上了移民的客輪,來到了繁華的上海,有了自己的房間等等經曆。
字裏行間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當然還有對在廣州打拚的兩人近況的關心。
每封信楊守安都會反複閱讀,然後整整齊齊地收在抽屜裏。
至於回信,他則是要斟酌許久,一來文化水平不高,遇到不會寫的字還得去現查字典;二來在廣州的生活實在難用順利來形容,為了不讓對方擔心,也隻能挑著好話說。
但這次,楊守安看著書信上熟悉的問候和分享卻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複的他破天荒地拉著阿四重回了大沙頭的夜宵攤子。
同樣的菜館,同樣的老板娘,不同的是這次的啤酒喝在嘴裏,隻剩下了苦澀。
「廣州西湖路燈光夜市開設於 1984年 5月,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天19時到24時,西湖路便實行封路,檔主們用竹竿沿馬路兩邊搭建起約兩三平方米的簡易攤檔,連成長龍,一字排開,每檔都懸掛著一盞電燈,人流從中間經過。從高處望去,如同一條燈光的河流,璀璨奪目,故有“南國明珠”之稱。2000年後,由於商業環境及人居環境的改變,在城市中心設燈光夜市的模式,已漸漸顯露出難以適應時代變化的弊端,諸如占道經營、阻塞消防通道、造成火災隱患、噪音擾民等,對城市發展構成一定的不良影響。2001年12月,西湖路燈光夜市撤銷。」
西貢海港夜市一家菜館裏,楊守安和阿四兩個人醉得一塌糊塗。
“阿四,來,再吹一個,今天咱兄弟兩來個不醉不歸。”
“老子還怕你啊?老板娘,再……再來六瓶活力,六瓶珠江,要……要冰的啊。”
原本已經趴在桌上的阿四被楊守安一激,嚷嚷著就直起身子要再大戰八百回合。
舌頭都捋不直的他朝著老板娘不停地招手,右腳不自覺地往前一伸,將桌子底下二十來個棕色綠色的玻璃酒瓶踢得東倒西歪。
“叮鈴哐啷”的聲音格外刺耳,菜館的老板娘卻見怪不怪,一邊拎來兩個半打的啤酒,一邊歎著氣搖了搖頭。
這熱鬧的海鮮市場每天都人來人往,像楊守安和阿四這樣“失意”的年輕人她見過太多了。
九十年代末開始,隨著深圳、廣州等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迅猛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懷揣著夢想的男男女女們不斷湧入。
那時候坊間有句口口相傳的“名言”,說是“隻要肯幹,廣州遍地是黃金。”
一年多前楊守安和阿四從佛山的三峽移民遷入地輾轉來到這裏的時候也是這麽認為的,大山的苦都能咬著牙吃下來,這在遍地是黃金的羊城,豈不是分分鍾就能發家致富。
可惜現實的骨感總是讓人猝不及防,人很難賺到自己認知範疇以外的錢,更何況是兩個沒讀過多少書的山裏孩子。
當時楊守安和阿四一下火車,就直奔廣州最著名的大沙頭夜市,豪爽地把菜單上的魚蝦蟹螺統統點了一遍,酒足飯飽後他們又去了狀元府,各自置辦了一身頗為潮流的t恤和牛仔褲。
羊城的夜晚比起巫山美妙了太多,無處不在的霓虹燈和滿大街衣著清涼的漂亮姑娘們徹底激發了少年的荷爾蒙,而兜裏的幾萬塊現金又給了他們“揮霍”的底氣。
之後的日子就是到處吃喝玩樂,從沒體驗過的新鮮感和刺激感牢牢控製著楊守安和阿四的大腦,他們似乎是想要一口氣來彌補過往十幾年的無趣人生。
白天在旅館蒙頭大睡,晚上就去環市東、沿江路的酒吧街瀟灑。
那時候酒吧裏都會有駐唱,大多演奏的是港台金曲,搖曳的七彩燈光下,陌生的人們扭動著身軀,酒精消去所有煩惱,隻留下及時行樂的爽快。
楊守安最喜歡聽的歌是**嫻的《跳舞街》,尤其是那句歌詞:“差一分鍾天就黑曬,毋須急於趕計成敗,光陰好比閃電飛快,想開心應該去街”,總能和他產生強烈的共鳴。
什麽原定計劃、什麽賺錢擺攤、什麽雄心壯誌,統統明天再說。
直到有一次,兩個人又喝得爛醉如泥,坐在路邊直接睡著了,等醒來發現隨身的挎包竟然不見蹤影,那裏麵有兩萬多的現金,相當於他們小一半的身家。
三峽移民補償款都是有專門的存折戶頭,楊守安和阿四來廣州前取了一大部分現金出來,原本計劃著下了火車就去張羅租房、進貨還有物色攤位地址等等,結果這一放飛自我直接就玩了大半個月。
2000年的廣州治安並不算太好,雖然經過嚴打之後“飛車黨”搶劫的事情變少了,但偷竊和順手牽羊的情況依然存在,阿四擔心這麽多錢放在旅館不安全,所以每次出門都是塞進貼身的挎包。
沒成想最後還是出了事,發現錢丟了以後,兩人直接被嚇出一身冷汗,醉意全消,在附近找了一大圈卻依然毫無所獲,無奈之下隻能報警求助。
那派出所的警察相當負責,詳細登記了筆錄,但也和楊守安他們坦言,就現在掌握的線索來看,想要找回挎包難度極大,最後臨走了他還拍了拍失魂落魄的兩人肩膀,說自己一定盡力而為。
如行屍走肉般回到旅館,過了這麽久“紙醉金迷”日子的楊守安方才如夢初醒,趕緊清點資產,發現減去被偷走的以及這些天“巨額”消費掉的,原本六萬多的本錢隻剩下了不足三萬塊。
“是我該死,我不該把這麽多錢都放在身上的,我對不起你,安子。”
當阿四帶著哭腔不斷抽自己耳光的時候,楊守安卻很快就恢複了冷靜,錢被偷隻是偶然事件,卻也幫助他們從欲望中警醒,如果沒有那個“殺千刀”的小偷,指不定兩個人還整天泡在酒吧,那樣的話結局隻會更慘。
“明天我們就去西湖路夜市,先把攤位租下來,然後看看哪裏有服裝的批發市場,不管怎麽樣要先把生意做起來,不然每天光是住宿吃飯的錢就夠我們頭疼的了。”
對於來廣州擺攤做服裝生意的計劃,楊守安和阿四也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早在雲陽村的時候,他們就從務工回來的村民那得到了很多關於廣州的“情報”。
2000年頭那會,楊守安每個月還要去兩次縣城,纏著在那經營網吧的同鄉老板幫他們查資料,什麽大沙頭、西湖路、狀元坊、布匹城這些個地方其實他早就有所了解。
之前被大城市的風情萬種衝昏了頭腦,現在定下心來,一條條計劃在腦海中快速成形。
楊守安本就性格堅韌,不然也不會在遭遇了家庭巨變,又被村民們喊了這麽多年“野孩子”後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
重新鼓起幹勁的他一刻都沒有再耽擱,第二天就和阿四跑到了廣州最熱鬧的服裝集市——西湖路夜市。
西湖路燈光夜市是全國開設最早的夜市,也是首個時裝夜市。
當時,人民路要建高架橋,附近的觀綠路小商品市場要被拆除,市場裏的經營人員主要有三類:上山下鄉的返城知青,國營、集體企業的精簡人員,勞改釋放人員。
這些人生活無著,需要妥善安置,不然很容易影響社會的穩定。
西湖路上有“廣百”,又靠近北京路商業街,於是市、區領導實地考察後,覺得在這裏很適合辦個夜市,統一管理個體攤檔,同時解決待業青年的生計問題。
剛開始,檔主們用竹竿沿著馬路兩邊,搭建起約兩三平方米的簡易攤檔。有賣服裝的,也有做飲食生意的。
頭幾個月生意不好,飲食攤撤走了,隻剩下賣服裝的繼續堅持。
後來為了解決照明問題,每個檔口都加裝了一盞電燈,走過路過夜市的人便逐漸多了起來,巔峰時期攤檔達到一千多個,從西湖路擴展到教育路再向兩側的起義路和中山五路延伸。
楊守安和阿四特地選了晚上七點夜市亮燈的時候才來考察,不算寬闊的馬路兩旁,檔口鱗次櫛比,一根根竹竿向馬路中間延伸,竿子上掛滿了在當季流行的服飾,其中不乏在香港最“潮”的款式。
攤檔多,夜市的客人更多,除了本地的居民喜歡吃好晚飯來逛逛外,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穿梭其中,甚至能看到藍眼睛金頭發的外國人,用手勢和攤主們討價還價。
如此繁榮的景象讓心懷忐忑的楊守安振奮無比,當即就找到了夜市的管理處,問清了入駐所需辦理的手續和費用後,第二天便趕往了附近的大型服裝批發市場。
楊守安和阿四的見識畢竟非常有限,在他們看來做生意無非就是低買高賣,兩人一口氣花出去大幾千塊采購了一批“時興款式”的靚服,推著板車就運回了剛租下了屋子。
這屋子離著西湖路不遠,總共兩間,一間用來睡覺,另一間便用來當作倉庫。
楊守安和阿四初來乍到也不太會砍價,所以房租並不便宜,但在當時的兩人看來,以後反正是要在夜市討飯吃,為了一點租金舍近求遠,反而得不償失。
接下來就是繳納各種費用,然後跟著市場的管理員來到分配好的攤檔,因為是“新人”,位置自然是不怎麽好,不屬於夜市的核心區域,貼在教育路的邊邊上。
攤子是支起來了,但楊守安和阿四其實壓根不知道該怎麽做生意,隻能依葫蘆畫瓢,用杆子把服裝一件件掛起來,然後扯著嗓子開始叫賣。
結果可想而知,頭三天連一件衣服都沒賣出去,期間還被隔壁的攤主找了次茬,說阿四掛的燈泡太亮,影響了他家的生意,要求楊守安他們不準開燈。
西湖路是夜市,吸引客人全靠攤檔門前的那盞燈,於是阿四據理力爭,但對方一聲招呼就喊來了其他幾個攤主,個個麵色不善,仿佛一言不合就會動手。
楊守安投訴到市場管理處去,結果人家坐在那連眼皮子都沒抬一下,不鹹不淡地說市場競爭是正常的,除非對方真的砸了攤子,不然他們也不好插手多管。
直到這時候,楊守安和阿四才意識到什麽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他們這兩個初生的小牛犢子一頭撞進了別人的圈子,想要從別人的桌上分口飯吃,自然會遭到群起而攻之。
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裏,楊守安和阿四苦苦支撐著他們的小攤,生意上雖有所起色,但由於成本控製不力,庫存服裝積壓嚴重等問題,在臨近2002年春節的時候一盤賬,發現手上的流動資金已經快要枯竭了。
如果說這樣的困境還不足以致命,那麽一紙《關於撤銷西湖路燈光夜市的通告》,則是徹底讓兩人陷入了“絕望”。
原本帶著雄心壯誌來到廣州掘金,到頭來除了一屋子的過時衣服,什麽都沒掙到。
這一年多裏,每隔一兩個月周清茹便會寫信過來,講述自己完成了學業、登上了移民的客輪,來到了繁華的上海,有了自己的房間等等經曆。
字裏行間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當然還有對在廣州打拚的兩人近況的關心。
每封信楊守安都會反複閱讀,然後整整齊齊地收在抽屜裏。
至於回信,他則是要斟酌許久,一來文化水平不高,遇到不會寫的字還得去現查字典;二來在廣州的生活實在難用順利來形容,為了不讓對方擔心,也隻能挑著好話說。
但這次,楊守安看著書信上熟悉的問候和分享卻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複的他破天荒地拉著阿四重回了大沙頭的夜宵攤子。
同樣的菜館,同樣的老板娘,不同的是這次的啤酒喝在嘴裏,隻剩下了苦澀。
「廣州西湖路燈光夜市開設於 1984年 5月,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天19時到24時,西湖路便實行封路,檔主們用竹竿沿馬路兩邊搭建起約兩三平方米的簡易攤檔,連成長龍,一字排開,每檔都懸掛著一盞電燈,人流從中間經過。從高處望去,如同一條燈光的河流,璀璨奪目,故有“南國明珠”之稱。2000年後,由於商業環境及人居環境的改變,在城市中心設燈光夜市的模式,已漸漸顯露出難以適應時代變化的弊端,諸如占道經營、阻塞消防通道、造成火災隱患、噪音擾民等,對城市發展構成一定的不良影響。2001年12月,西湖路燈光夜市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