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防守上海左翼已經沒有意義,防守上海左翼和圍攻上海的國軍奉命撤退,退到蘇州河南岸陣地,在蘇州河北岸留下了一個營的部隊,做象征性抵抗,其實這個營隻剩下了400人,他們防守的陣地叫四行倉庫。


    團長謝晉元抱著必死的信念,和日軍在四行倉庫展開激烈的攻防戰,這場戰鬥得到了上海市民的熱烈支持,甚至連杜月笙都派青幫流氓給他們輸送物資,抵抗了四天後,根據老蔣指示,謝晉元帶領剩餘壯士退入英租界。


    他們的英勇行為也被拍成了一部電影,叫《八佰》,導演管虎拍攝前找長腿將軍孫元良後人了解情況,遭到網民非議,其實這也好理解,孫元良早就率部隊撤退了,真正防守四行倉庫的是謝晉元。


    仗打到這個份上,其實國軍已經完成了既定目標,沒必要在上海和日軍死耗下去了,應該迅速往後撤退,退到預設國防工事,繼續節節抗擊,才是正常思路。


    陳誠和顧祝同向蔣提出了這個建議,蔣也同意了,但開始實施的時候,到10月底,蔣突然下令讓國軍繼續在既有陣地和日軍火拚,理由是九國公約大會蔣在11月3日在比利時召開,蔣的腦袋又開始不清醒了,將國家的命運完全寄托在了外人身上。


    沒有辦法,國軍在蘇州河南岸和日軍繼續展開殘酷的巷戰,場麵太血腥,就不仔細描述了。


    此時日軍大本營的心態非常焦慮,裕仁時刻擔心蘇聯出兵揍他,睡在床上都覺得不踏實,上海日軍雖然逐漸占據優勢,但是這種拉鋸戰一樣的場麵是大本營不願意看到的,他們希望的是快速徹底的摧毀國軍主力。


    既然在上海的日軍完成這個目標有困難,日軍大本營也豁出去了,幹脆再壓點本錢,以三個精銳師團組成第十軍,數量超過10萬,火速增援上海,快速殲滅國軍主力。


    國軍集合全國70萬精銳,和20萬日軍在上海火拚,已經快支撐不下去了,何況日軍再加入10萬裝備精良的生力軍?


    11月4日,日軍第十軍沿著他們明朝老祖先倭寇的步伐,在杭州灣登陸,原先負責防守的張發奎部已經被調去打巷戰了,隻剩下2個連的部隊,哪裏擋得住十萬日軍精銳,杭州灣失守,整個淞滬地區的國軍已經陷入了被包抄的危險中。


    陳誠的意見是趕緊撤退,國軍趕緊退入國防工事,利用堅固陣地進行抵抗,老蔣表示部隊再堅持三天,讓友邦人士看看咱們中國軍人的骨氣。


    就這樣又拖了三天,到11月8日的時候,日第10軍已經渡過黃浦江,所有日軍均開始展開猛烈進攻,包圍圈已經開始形成,白崇禧急眼了,很不客氣的對老蔣說,軍隊已經開始崩潰了,不撤退也要撤退了,老蔣才下令部隊從上海撤退。


    撤退的計劃製定的很詳細,但當時戰場一片混亂,通訊方式又極其落後,有的部隊收到撤退的命令,有的沒收到,正在戰鬥的部隊看到友軍撤退了,都慌了,也加入撤退的行列,當所有的部隊都陷入慌亂時,撤退就變成了潰退,秩序大亂。


    很快就演變成日機在天上炸,日軍在地上追的局麵。


    幾十萬軍隊擠在路上,成為日軍戰機的活靶子,轟炸機和戰鬥機輪番上陣,狂轟亂炸,短短幾天的時間,國軍就損失了十萬人,實在是萬分可惜,這些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了。


    軍官們也無法指揮部隊了,大家各自憑本事逃命,胡宗南的警衛人員全部被日本人打死了,幸虧他跑的快,才撿了一條命,薛嶽也差點完蛋了,司機和警衛被機槍打死了,薛嶽也跑的快,跑的時候連續遊過了三條河,這可是冬天,力氣耗盡差點被淹死了,幸虧抓住根木頭才得救。


    到11月15日的時候,剩餘的國軍基本跑到了吳福國防工事,驚魂未定的國軍愕然發現,這些花費了巨資的所謂國防工事都是些豆腐渣工程,沒有一項符合標準,唯恐日本人的炮彈瞄不準,很多工事都是直接聳立在地表,甚至有些掩體連頂棚都沒有,準備迎接日軍戰鬥機的掃射。


    國軍隻能繼續後撤,12月2日,日軍占領江陰要塞,南京門戶已經被打開。


    淞滬地區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國軍傷亡30萬左右,日軍傷亡6萬左右,這個數據是比較通行的講法,如果有更準確的數據來源,大家可以告知。


    此戰最大的意義在於,使中國空前的團結,也使日本人空前的失落,鼓舞了中國人的士氣,打擊了日本人的狂妄。


    至於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老蔣肯定算頭一個,當斷不斷,三軍受累;主帥也算一個,籌備那麽長時間的對日作戰,居然沒有任何攻克日軍工事的辦法,典型的官僚作風;用兵也有問題,讓21集團軍和日軍四個師團硬杠,不到一天就損失過半,實在失策;當然後勤這些就不說了,無形中降低了國軍的戰鬥力。


    事後蔣介石也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上海開戰以來,我忠勇戰士在淞滬陣地正與敵人以絕大打擊的時候,敵人以計不得逞,遂趁虛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這是由於我們對側背的疏忽,且太輕視敵軍,所以將該方麵布防部隊全麵抽調到正麵來,以至整個計劃受了打擊,國家受了很大的損失,這是我統帥應負最大的責任,實在對不起國家。


    老蔣講話總是情真意切,但從來不入腦,很快他又要犯錯誤了。


    陳誠的一段講話比較含蓄,也比較客觀,算是對老蔣委婉的批評:戰略原是達成政略的一種手段,但是戰爭既啟,就應該以戰略為主,不能因政略牽製戰略。因為戰略獲得勝利的時候,政略的環境就可以跟著好轉;反過來說,如果戰略失敗,就是最初認為有利的政略,亦必跟著惡化。這次戰略受政略的影響極大,乃是國家的不幸,並不是國家的錯誤,因為我國本來準備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關係。


    由於國防工程是豆腐渣,根本起不到防衛的作用,南京門戶已經大開,厚厚的陰影已經籠罩在了南京上空,一群禽獸已經衝過來了。


    日本在上海這麽個小地方,和國軍展開百萬級別的軍團大廝殺,居然沒有對華宣戰,對於是否宣戰這個問題,日軍大本營曾經吵得一塌糊塗。


    日本政府肯定是想宣戰的,原因很簡單,宣戰以後才能名正言順的獲得被占領地區的財政收入,比如關稅之類的,日軍窮兵黷武,四處征戰,開銷大的不得了,日本政府早就入不敷出了,對於這種能搞錢的機會,肯定不願意錯過。


    軍方表示反對,原因也很簡單,宣戰以後,很多國家為了表明立場,可能就會停止和日本貿易,日本這個國家除了鹹魚,啥都缺,一旦中斷國際貿易,沒有了石油、鋼鐵和棉花,日軍隻能拿著棍子作戰了,這也是後來為啥日軍發瘋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就是為了搶占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


    日本政府和軍隊吵成一團,裕仁看著不像話,幹脆把領導機構變更了下,成立了一個大本營,內閣成員和軍方大佬都網羅在裏麵,規定打仗之類這樣的大事,由軍方決定就好了,政府隻管執行,這樣的規定出來,國家大權基本就落在了軍方手裏。


    1937年11月18日,日本軍方下達1號命令,公布《大本營令》,日本最高領導機構完成了軍事化。


    大本營設立以後,討論了下作戰策略,覺得華北日軍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給他們安排的重點工作是保持治安,順便打擊國軍殘餘部隊,至於共產黨部隊,暫時沒太考慮,就是這個沒在考慮範圍內的部隊,在後麵8年的時間裏,讓日軍吃盡了苦頭。


    在日本陸軍看來,需要重點提防的是蘇聯遠東軍團,應該在滿洲邊境上多派點軍隊駐守,裕仁表示嚴重同意,斯大林的態度琢磨不透,讓他一直非常緊張。


    上海已經雲集了30萬日軍精銳,除了第十軍以外,其他部隊已經打了三個月,非常疲倦,日軍大本營建議暫時原地休整,派空軍炸炸南京就好,暫時沒考慮進攻南京。為了統一指揮淞滬地區部隊,日軍大本營設立了華中方麵軍,由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組成,方麵軍司令鬆井石根,上海派遣軍司令朝香宮鳩彥王,第十軍司令柳川平助。


    對於大本營原地休整的決定,上海派遣軍倒是沒太大意見,但第十軍意見非常大,這支向前輩倭寇學習,在杭州灣玩兩棲登陸作戰成功的部隊,上岸以後就像撚鴨子一樣趕著國軍到處跑,還沒來得及體會和國軍作戰的痛苦,認為國軍不堪一擊,強烈要求繼續追擊,賭咒發誓可以一舉拿下南京。


    經過一番並不激烈的爭吵,日軍大本營同意第十軍的意見,12月1日,下達“大陸第8號”命令,命“華中方麵軍司令官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


    在某些日本人看來,中國就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部落聯盟,隻要幹掉領頭的,手下的嘍囉自然就會投降,東北如此,華北如此,日本人開始大膽設想,如果能夠占領首都南京,全體中國人是不是都會投降?


    日本人對南京已經誌在必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4年抗戰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墨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墨垚並收藏14年抗戰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