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8事變發生以後,國府就已經認識到,如果淞滬再次爆發戰爭,一旦失守,日陸軍肯定沿著京滬鐵路、海軍沿著長江向南京進攻,那麽對策就很明了,需要阻擊這兩個方向來的日軍,陸上修的國防工事就是吳福線和錫澄線;在長江上比較窄的地方,邊上用幾門炮就可以控製整個江麵,這些地方被稱為要塞,包括江陰、鎮江、江寧等等。
上麵提到的兩種工事被稱為外圍防線,如果外圍防線被全部突破了,南京自身也要具備防守能力,在南京城外麵有一溜小山頭,包括牛首山、方山、青龍山、棲霞山等等,這些地方也可以構築一些陣地。南京城牆高大巍峨,本身就是工事,包括雨花台、孝陵衛、紫金山等等。
上麵兩段不想看可以直接略過,就是說明一個意思,關於南京防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日軍知道該怎麽打,國軍知道該怎麽防守,雙方都很明白,重點是看雙方的執行力。
當年定下規劃後,國府請來德國顧問,指導修建國防工事,很快老蔣忙著圍剿蘇區去了,再加上《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很多人的神經就鬆懈下來了,領導都忙別的事情了,誰還管?很多工事就修了個半拉子,成了爛尾工程。
轉眼到了1935年,日本人在華北開始搞事情,推動華北自治,讓老蔣提高了警惕,又開始重新重視起抗戰工作,1936年2月命令張治中負責淞滬地區國防工事的修建,從結果看,張抗日熱情是有的,但官僚作風比較嚴重,沒有實地考察工程質量,導致兩條陸地上的防線質量稀爛,屬於不合格產品。
1937年8.13中日在上海大打出手,到了9月份的時候,眼瞅著日軍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國軍由攻轉守,老蔣有點慌了,抱著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想法,下令各道防線周圍的軍隊鞏固陣地。
這就非常官僚主義了,修建軍事工事需要大量資源——鋼筋水泥和修建工具,中日在淞滬打的不可開交,日軍飛機在長三角地區如入無人之境,看見哪裏人多就往哪裏扔炸彈,咋個修?
何況此時國府已經慌的一b,朝令夕改,有四個師接到指令修建南京外圍陣地,其中兩個師還沒到地方就被調到前線堵缺口了,另外兩個師剛剛到達南京外圍,又立即被調到其他地方,修築陣地的事情又泡湯了。
高難度的工程需要精密的統籌能力和高超的執行力,這些隻有現代國家文官體係才能完成,還需要充沛的財力支撐,國府是一個披著政府外衣的黑社會組織,再加上窮的心慌,無法應對如此複雜的局麵,手忙腳亂非常正常。
日軍在杭州灣登陸以後,南京守或者是不守,已經成為國府必須考慮的問題了。
11月中旬的時候,老蔣在南京連續開了三個會,討論南京防守問題。國軍高級將領紛紛表示南京不能守,原因也簡單,南京所處的地形,已經決定了這是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就在長江邊上,周圍也沒什麽大山,日軍很輕鬆就可以把南京四麵合圍,到時候想跑都沒地方去。
李宗仁建議,宣布南京不設防,避免日寇找到借口屠殺平民,國軍全部撤到長江北岸,把南京暫時讓給日軍也沒什麽關係,長期抗戰,不需要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蔣的心腹愛將陳誠也強烈建議不要守,原因與李宗仁一致。
蔣一直在戰略方麵缺根筋,從來不考慮長遠的事情,關於首都防衛的問題,這是重大國策,早就應該形成預案,一旦事到臨頭,立即啟動預案,堅決執行,現在哪怕一個大點的企業,都有各種各樣的預案,就是用來應對各種突發重大問題的,手中有方案,心中才能不慌張,凡事等事到臨頭才考慮,到時候慌的不行,能想出什麽好辦法?
蔣一直堅持不考慮,不製定預案,他這個國家元首當的不容易,靠陰謀和匪氣上位,沒有搞過上崗培訓,不知道這些規矩也正常。
蔣在考慮別的事情,心中惦記著九國公會,當時列強們正在開會討論日軍侵華問題,蔣覺得列強們都是天使下凡,一定會同情苦難的中國人民,在會上低頭不語,正在幻想列強幹涉日軍的美好畫麵。
軍令部廳長劉斐是個機靈人,看到蔣的表情,覺得領悟到了領導的意圖,表示南京是首都嘛,雖然守不住,還是要表示表示的,留點部隊做做樣子就可以了,擺完造型就扯呼。
老蔣還是低頭不語,劉斐沒能徹底猜透領導的心思。
這個時候,唐生智跳出來了,這不是胡說,當時唐生智有胃病,開會的時候,他是蹲在凳子上的,蹲一會又跳下來,然後又蹲上去,看上去好像神經有問題。唐大義淩然的表示南京是首都,還有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必須要守,還發誓要和南京共存亡,讓李宗仁大吃一驚,用看白癡的眼神看著唐,表示你特麽的果然有病,勞資要離你遠點。
老蔣大喜,表示老唐勇挑重擔,的確是個好同誌,於是在第三次會議上定下來了,由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負責固守南京。
被留下防守南京的部隊注定九死一生,簡單介紹下其中三個人。
88師師長孫元良在網上名聲不好,長期遭到譏諷和嘲笑,因為在北伐和淮海戰役期間兩次精彩跑路經曆,被大家安排了一個綽號“飛將軍”,意思是他打仗不行,跑路第一名,其實能當上國軍德械師師長,充分說明他還是有幾把刷子的,他是第一個衝進淞滬戰場的,一直打到南京被日本人占領,這段時間的表現相當硬氣;
36師師長宋希濂,國軍真正的悍將,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從頭打到尾,堪稱真正的抗日英雄,麵對日寇從未退縮;南京警備軍穀正倫,這家夥是一個超級馬屁精和機靈鬼,聽說要被留在南京和日寇死扛,立即打報告說自己病了,實在無力擔此重擔,要求辭去軍長職務,隨大部隊撤到湖南了。
這三支都是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部隊,早就被打殘了,人數太少,老蔣又從淞滬戰場撤退的部隊中截留了一些人,湊了大概十萬人,計劃由這十萬疲憊之師保衛首都。
疲憊不堪的潰軍,稀爛的防線,南京城的結局已經被注定了。
保衛南京的班底組建完成後,老蔣立即宣布遷都重慶,將指揮部遷到武漢,統一指揮全國抗戰,同時故宮博物館的文物和大學的教授學生們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向西南轉移。
11月20日,唐生智發布戒嚴令,南京地區進入戰爭狀態。
就在這一天,日本人知道了國府宣布遷都的消息,這個消息就像晴天霹靂一樣,把日軍大本營震的外焦裏嫩,攻占南京,主要目的是逼迫國府投降,現在國府宣布遷都,擺明了是不打算投降了,那這場仗要打到猴年馬月去?日本哪裏能支撐曠日持久的戰爭?
迫使中國不戰而降才是最優解,日本人找了德國做中間人,讓德國在中日之間互遞信息,表達了希望蔣介石不要頑抗,趕緊投降的美好願望,沒想到蔣介石被揍得如此慘,骨頭還很硬,表示對日本人提出的諸如華北自治內蒙古獨立之類的投降條件都正在研究中,至於什麽時間答複不知道,讓裕仁這些人非常失望。
謀略是有遠見的政治家才考慮的事情,軍人想不了這麽多,他們被占領中國首都的目標刺激的頭腦過熱,已經迫不及待了,在沒有得到大本營的同意之前,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已經向瘋狗一樣撲向了南京。
上麵提到的兩種工事被稱為外圍防線,如果外圍防線被全部突破了,南京自身也要具備防守能力,在南京城外麵有一溜小山頭,包括牛首山、方山、青龍山、棲霞山等等,這些地方也可以構築一些陣地。南京城牆高大巍峨,本身就是工事,包括雨花台、孝陵衛、紫金山等等。
上麵兩段不想看可以直接略過,就是說明一個意思,關於南京防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日軍知道該怎麽打,國軍知道該怎麽防守,雙方都很明白,重點是看雙方的執行力。
當年定下規劃後,國府請來德國顧問,指導修建國防工事,很快老蔣忙著圍剿蘇區去了,再加上《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很多人的神經就鬆懈下來了,領導都忙別的事情了,誰還管?很多工事就修了個半拉子,成了爛尾工程。
轉眼到了1935年,日本人在華北開始搞事情,推動華北自治,讓老蔣提高了警惕,又開始重新重視起抗戰工作,1936年2月命令張治中負責淞滬地區國防工事的修建,從結果看,張抗日熱情是有的,但官僚作風比較嚴重,沒有實地考察工程質量,導致兩條陸地上的防線質量稀爛,屬於不合格產品。
1937年8.13中日在上海大打出手,到了9月份的時候,眼瞅著日軍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國軍由攻轉守,老蔣有點慌了,抱著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想法,下令各道防線周圍的軍隊鞏固陣地。
這就非常官僚主義了,修建軍事工事需要大量資源——鋼筋水泥和修建工具,中日在淞滬打的不可開交,日軍飛機在長三角地區如入無人之境,看見哪裏人多就往哪裏扔炸彈,咋個修?
何況此時國府已經慌的一b,朝令夕改,有四個師接到指令修建南京外圍陣地,其中兩個師還沒到地方就被調到前線堵缺口了,另外兩個師剛剛到達南京外圍,又立即被調到其他地方,修築陣地的事情又泡湯了。
高難度的工程需要精密的統籌能力和高超的執行力,這些隻有現代國家文官體係才能完成,還需要充沛的財力支撐,國府是一個披著政府外衣的黑社會組織,再加上窮的心慌,無法應對如此複雜的局麵,手忙腳亂非常正常。
日軍在杭州灣登陸以後,南京守或者是不守,已經成為國府必須考慮的問題了。
11月中旬的時候,老蔣在南京連續開了三個會,討論南京防守問題。國軍高級將領紛紛表示南京不能守,原因也簡單,南京所處的地形,已經決定了這是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就在長江邊上,周圍也沒什麽大山,日軍很輕鬆就可以把南京四麵合圍,到時候想跑都沒地方去。
李宗仁建議,宣布南京不設防,避免日寇找到借口屠殺平民,國軍全部撤到長江北岸,把南京暫時讓給日軍也沒什麽關係,長期抗戰,不需要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蔣的心腹愛將陳誠也強烈建議不要守,原因與李宗仁一致。
蔣一直在戰略方麵缺根筋,從來不考慮長遠的事情,關於首都防衛的問題,這是重大國策,早就應該形成預案,一旦事到臨頭,立即啟動預案,堅決執行,現在哪怕一個大點的企業,都有各種各樣的預案,就是用來應對各種突發重大問題的,手中有方案,心中才能不慌張,凡事等事到臨頭才考慮,到時候慌的不行,能想出什麽好辦法?
蔣一直堅持不考慮,不製定預案,他這個國家元首當的不容易,靠陰謀和匪氣上位,沒有搞過上崗培訓,不知道這些規矩也正常。
蔣在考慮別的事情,心中惦記著九國公會,當時列強們正在開會討論日軍侵華問題,蔣覺得列強們都是天使下凡,一定會同情苦難的中國人民,在會上低頭不語,正在幻想列強幹涉日軍的美好畫麵。
軍令部廳長劉斐是個機靈人,看到蔣的表情,覺得領悟到了領導的意圖,表示南京是首都嘛,雖然守不住,還是要表示表示的,留點部隊做做樣子就可以了,擺完造型就扯呼。
老蔣還是低頭不語,劉斐沒能徹底猜透領導的心思。
這個時候,唐生智跳出來了,這不是胡說,當時唐生智有胃病,開會的時候,他是蹲在凳子上的,蹲一會又跳下來,然後又蹲上去,看上去好像神經有問題。唐大義淩然的表示南京是首都,還有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必須要守,還發誓要和南京共存亡,讓李宗仁大吃一驚,用看白癡的眼神看著唐,表示你特麽的果然有病,勞資要離你遠點。
老蔣大喜,表示老唐勇挑重擔,的確是個好同誌,於是在第三次會議上定下來了,由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負責固守南京。
被留下防守南京的部隊注定九死一生,簡單介紹下其中三個人。
88師師長孫元良在網上名聲不好,長期遭到譏諷和嘲笑,因為在北伐和淮海戰役期間兩次精彩跑路經曆,被大家安排了一個綽號“飛將軍”,意思是他打仗不行,跑路第一名,其實能當上國軍德械師師長,充分說明他還是有幾把刷子的,他是第一個衝進淞滬戰場的,一直打到南京被日本人占領,這段時間的表現相當硬氣;
36師師長宋希濂,國軍真正的悍將,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從頭打到尾,堪稱真正的抗日英雄,麵對日寇從未退縮;南京警備軍穀正倫,這家夥是一個超級馬屁精和機靈鬼,聽說要被留在南京和日寇死扛,立即打報告說自己病了,實在無力擔此重擔,要求辭去軍長職務,隨大部隊撤到湖南了。
這三支都是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部隊,早就被打殘了,人數太少,老蔣又從淞滬戰場撤退的部隊中截留了一些人,湊了大概十萬人,計劃由這十萬疲憊之師保衛首都。
疲憊不堪的潰軍,稀爛的防線,南京城的結局已經被注定了。
保衛南京的班底組建完成後,老蔣立即宣布遷都重慶,將指揮部遷到武漢,統一指揮全國抗戰,同時故宮博物館的文物和大學的教授學生們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向西南轉移。
11月20日,唐生智發布戒嚴令,南京地區進入戰爭狀態。
就在這一天,日本人知道了國府宣布遷都的消息,這個消息就像晴天霹靂一樣,把日軍大本營震的外焦裏嫩,攻占南京,主要目的是逼迫國府投降,現在國府宣布遷都,擺明了是不打算投降了,那這場仗要打到猴年馬月去?日本哪裏能支撐曠日持久的戰爭?
迫使中國不戰而降才是最優解,日本人找了德國做中間人,讓德國在中日之間互遞信息,表達了希望蔣介石不要頑抗,趕緊投降的美好願望,沒想到蔣介石被揍得如此慘,骨頭還很硬,表示對日本人提出的諸如華北自治內蒙古獨立之類的投降條件都正在研究中,至於什麽時間答複不知道,讓裕仁這些人非常失望。
謀略是有遠見的政治家才考慮的事情,軍人想不了這麽多,他們被占領中國首都的目標刺激的頭腦過熱,已經迫不及待了,在沒有得到大本營的同意之前,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已經向瘋狗一樣撲向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