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隋末,烽火四起,李淵在太原起兵,幾經征伐,平定了十八路烽火三十六道煙塵,終於海內如一。
玄武門之後,李世民登上帝位,眼見戰亂引起的民不聊生,李二大帝心係黎民百姓,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農桑,經濟迅速恢複,貞觀年號在後世的曆史中被稱為“貞觀之治”,李二大帝本人也被尊為天可汗。
雖說貞觀之後,李唐宗室因為武則天的橫空出世,皇權波折很多,但那涉及的都是高層。對老百姓來說,日常生活卻沒有因為坐在朝堂正中間的人變化引發太多的變故,社會依然穩步發展,農商經濟都很活躍,在洛陽城裏還豎起了萬國中央的標誌性建築。
從長安洛陽到西域,從長安洛陽到東北,從長安洛陽到嶺南,沿著官道來來往往的行商絡繹不絕。如果從空中俯瞰的話,在這從長安洛陽通往全國各地的線條之上,還有無數個或大或小的城市,日夜吞吐著商人們攜帶的貨物。
城市的繁榮是離不開商人的。即便是五大姓這些世家門閥,明裏把錢視為阿堵物,但背裏卻依然有子弟從事著權貴們視為賤業的行當,以保障家族的運轉。
荊州城,也是綴在長安洛陽到四方商道的一顆明珠。不知道哪一年,有從長安洛陽過來的崔姓子弟,在這裏紮了根,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元和年間,在荊州城的崔家商行換了主事,不知道是從長安洛陽調過來的,還是崔家在從事賤業的子弟中搞了一次競爭性上崗,主事的位置落到了一個叫崔商的人身上。
這個崔商也是個能人,上位以後,短短的兩三年時間,硬生生地在眾大姓作為幕後老板的情況下,把崔家商行的生意開拓到了西南的雲貴一帶,沿途還建了很多連鎖店。
而且,當時荊州城的商賈之中,崔商身為商界巨頭之一,在世人的眼裏,卻沒有半點商人的市儈之氣,反而更像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談吐舉止都很儒雅,溫良恭儉讓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用現代的話評價的話,就是一位儒商。
崔商新開拓的這條商道,經營的主要是虎皮、犀角、象牙這些名貴物品。這些東西原本都是從蜀中運達洛陽長安,利潤不菲,京都的權貴對這些東西都是趨之若鶩。
如果按商道的路程比較的話,虎皮犀角象牙走崔商的這條商道明麵上看起來還不如走蜀中,但架不住崔商點子多運氣好啊,僅用少量的茶鹽就獲得了大量的貨物,量多本錢小,僅這三項貨物就為崔家的發展增添了不少氣力。
在這條商道辟開的第二年,不知道是同行的競爭,還是貨物的來源少了,京都那邊反饋的消息有點不那麽樂觀。
崔商把信息傳到了黔州分行,可分行的管事回給崔商的信息也很模糊。這下,崔商可有點摸不準了,便有了親自去黔州盤盤底的想法。
因為黔州分行信息傳回來的時候夏天已過了一半,眼下又秋收在際,糧食不光是大宗買賣,更是大姓大族的立家之本。一直等到新糧入倉之後,荊州城裏的所有營生全部安排的妥妥當當,崔商才把黔州之行提上日程。
在古代,交通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陸運,一塊是水運。長江流域的行商,自然也就多選擇依托長江水。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雲貴川渝,山高路險,縱如體力超乎常人的李白在川蜀爬山的時候也忍不住高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等崔商決定出發的時候,長江水比春夏季的時候回落了許多。但即便是這樣,坐船也比走崇山峻嶺之間的官道要好得多。作為荊州城裏的商界巨頭,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為了穩妥起見,出發的時候,也就選擇了水路。
從荊州城裏出來的頭幾天,一路行船,崔商還是很興奮的,時常提著個茶壺在船頭逛逛,左看看右瞧瞧,有時候還會吟一首前人的詩。無它,逆流而上的景色還是很漂亮的。
再說,身為崔家人的崔商,雖然主業是打理生意,但並不妨礙他讀書識字。在崔商的人生裏,也同樣有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認知。
商船逆著長江水而上,行進的動力主要靠崖壁上的纖夫,走的很慢。如果要說速度的話,每天船行的速度和距離還不如在危險的山道上走。
但是,江水兩岸的景色卻填補了行船的枯燥。即便不是春夏時節的滿目蒼翠,但秋葉的色彩也萱姿奪目,而且,有的地方還有溪流和洞水的聲音從山上傳下來,讓人食指大動。。
不過,一連坐了幾天船以後,呆在船上的崔商覺得很悶。耳朵裏聽到的,都是水聲,眼睛看到的,都是急水淺灘和兩岸的青山。用現代的話說,吃在船上宿在船上,連續坐了幾天船以後,崔商產生了視覺疲勞。
某天上午,坐在船頭的崔商看著江水兩岸景致,讓小廝把船家喚了過來,問問岸邊有什麽故事,問問今天停歇的地方。
船家看了一下江岸,告訴崔商,到今天停歇的地方估計要上三四個時辰。地點也不是很遠,用手指了指前麵的一處地方。至於兩岸的景致,船家卻是個大老粗,對崔商的問話搭不上來。
崔商不覺有些掃興,剛準備讓船家離開,但沿著船家剛才給自己指的方向看去,岸邊隱約有路的痕跡。再一問船家,船家說那是纖夫們拉纖的路線,路極窄不好走也很危險。
但崔商卻忽然動了興致,有了下船沿路步行的想法,反正時辰還早,又靠著江,走不動了的話就找個地方讓船家靠靠岸回到船上就是了。不然,真就像黑旋風說的那樣,天天吃著素菜,嘴巴都要淡出鳥來。
聽聞崔商還下船步行,船家一開始並不同意,好話歹話說了一大堆之後,見崔商依然堅持,船家也是沒奈何,讓艄公們找了個合適的地方靠了岸。眼見崔商和小廝即將下船,船家和艄公們都是千叮囑萬叮嚀,這可是崔家人,他們是萬萬得罪不起的。
崔商和小廝上了山路之後,商船轉了向繼續往上走。走在山路上的崔商卻有了“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的興奮。
繞過兩個彎,沒看到商船之後,崔商也不管身後小廝的驚詫,仰天長嘯了幾聲,邊走邊吼起了自己聽來的纖夫號子。
但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啊,崎嶇的山路有起有伏。為了穩妥起見,崔商還是讓小廝從路邊折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樹枝,當著拐杖,拄著它慢慢前行。
和船家討論了一番之後,讓船家把船找了一處合適的地方靠了岸,帶了個小廝下了船,準備步行到船家指點的地方再和眾人匯合。
等到再轉到臨江的山路,看著江水裏自己乘著的商船已經遠遠落在自己的身後,崔商的興致愈發高了起來,大有高訴吟唱“孤帆遠影碧空盡”的豪爽。
不過,崔終究商是沒太經曆過底層生活的人,和小廝在山路上走了一兩個時辰以後,小廝身上背著的幹糧和水早已被主仆二人消耗的幹幹淨淨。
等再轉過幾個彎以後,主仆二人氣籲籲地找了稍微平坦的地方坐下,看著頭上的日頭,盤算著還有多少路程。
這一歇,主仆二人也就愈發覺得勞累,肚子餓不說,嘴巴更是渴的要命。跟著崔商的小廝也是個機靈鬼,看到崔商疲憊的樣子,連連自責,說是自己沒有聽船家的話,攜帶充足的食物,連累了主人。
崔商看著小廝的操作,也不好說什麽,反而鼓勵小廝加油拚口氣,不要讓船夫們看了笑話。休息了好長一段時間以後,崔商站起了身,領著小廝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
這個時候,路上沒有崔商的長嘯和吟詩的聲音了,除了時不時傳來的鳥鳴聲,就隻剩下主仆二人氣籲籲喘著粗氣的聲音。
好不容易又翻過一座山頭,前麵隱約傳來了溪水流動的聲響,主仆二人停下來相互看了一眼,決定先順著水聲去找口水喝。
現代的人都知道走山路是看到屋走得哭,主仆二人聽到的水聲給他們增添了行進的動力,但走了一段時間後,崔商主仆才發現這水聲並不是在路邊,而是離山路還有一段距離。
等主仆二人離開山路哼次哼次地鑽過一片草叢,崔商主仆都愣住了。在他們的麵前,是一片大的鬆林,多是合抱不交的樹。在這樹林中,隱隱有一座庵觀。粉色的牆壁,向陽兩扇八字牆門,門前一道溪水,甚是僻靜。
崔商帶著小廝走到庵門前閑看,庵門掩著,裏麵說話的聲音不小。於是,崔商給小廝說,去討杯茶喝?
小廝走上前敲了敲門。不一會兒,門開了,出來的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尼姑。
透過尼姑身後半開的門,可以看得到院子裏還站著坐著十來位尼姑,正熱火朝天的聊著什麽。
門口的尼姑也不怯生。在和小廝答過一番話以後,將崔商主仆讓進了庵內。
庵內的尼姑見有外人進了,也不閑的驚慌,反而很有禮貌的請崔商進院子裏坐坐,舉止行為都像是見過大世麵的,不像是山野之人。
見她們舉止得體落落大方。崔商也沒有起過多的疑心,一來是大白天的,山精水怪不能出現在太陽底下,二來庵觀本來就多修在山野之地,稍微有些景色的山頭早都被和尚尼姑占完了。
順著她們的邀請,崔商主仆進了院子,坦然在池塘邊的石桌邊坐下。趁著尼姑準備茶水的空閑,崔商一邊和小廝說著話一邊打量著庵觀的景致和院子的布局。
院子裏,除了崔商主仆和尼姑們坐著的地方,稍微有陽光照得到的地方都攤滿了果子。甚至是屋簷下,也陰曬著許多板栗核桃。
而讓崔商奇怪的事,小廝說,從那邊房舍裏端茶出來的尼姑,那個房舍裏也堆滿了這些果子。
茶水送來以後,院子裏閑聊的尼姑中有一位看著似住持的尼姑走了過來,坐在桌邊和崔商說話。
正說著的時候,開始給崔商主仆開門的尼姑走了過來,說是有人來拜會住持。
住持向崔商告了個罪,起身走向院門。不多時,就像一群背著背簍挑著擔子的山民進了庵觀。將地上、屋簷下曬幹或陰幹的果子裝上,背著背簍挑著擔子離開了。
看到這裏,崔商忽然就有些疑心了。這個庵觀,離外麵的山路,說遠吧也不遠,說近吧也不近。
自己和小廝走進來的時候,一路都是溪水和山石,沒有看見能夠種稻穀的地方。這樣的深山峽穀,不太適合居住。
說不定這些尼姑,是山精怪物吧。於是,崔商水也沒喝,起身向眾尼告辭。
看著崔商要走,這群尼姑一個一個走上前來挽留,言辭也很懇切,大白天的都隻差用色相來吸引崔商了。
這讓崔商越發相信自己開始的判斷,堅持要走。
眾位尼姑見留不住崔商,便將崔商送到了門口。等崔商走過一會兒之後,回頭再看,尼姑們住的院子虛掩著門,依依不舍。
頓時崔商腳下發力,一口氣奔到了江邊的山路上,看著頭頂的太陽,和江裏緩緩逆流而上的客船,才鬆了口氣。
但崔商仍未做停留,繼續沿著開始船家指的方向狂奔。
好在這裏離船家指點的方向不遠。等上了船,崔商找到船家,當著大夥們的麵說起這個事情。
船家聽崔商這麽一說,趕緊向崔商告罪,說是忘記了這個事情,不然就不會讓崔商主仆下船了,但也慶幸崔商很有見機。
看著船家說的話很是蹊蹺。崔商便問是怎麽回事。
船家說,貴人碰到的那個庵觀,其實不是真的庵觀。這一帶兩岸的景色相當漂亮,很多乘船的客人都像貴人一樣,想在山路上走走。有碰到過那個庵觀的,也有沒碰到那個庵觀的。不過,據有些從庵觀跑出來的客人說,那些尼姑,其實不是人,是猿猴幻化的。而且,說這些話的人,都在山裏待了好些日子,各個都是骨瘦如柴精元全失的樣子。
聽到船家的話,船上其他的人也來了興趣,慫恿著崔商前頭帶路,一起再去會會那個庵觀。
於是,崔商和大家組起隊伍,帶著兵器找到那邊鬆林時,樹木流水還在那裏,但庵觀卻不見了蹤影,至於崔商和小廝開始看到的那些尼姑,也是蹤跡全無。
尋而不獲之後,崔商再也沒有下船。不過,崔商的這一次黔州之行,倒是順利的很。
回到荊州城以後,崔商和朋友們聊起了自己的這一番奇遇之後,大家對崔商的說法似信非信。後來,這個事情傳到京都以後,有人說,船家的說法不一定是真的,倒是崔商主仆的偶入,說不定又是陶翁筆下的桃花源。
玄武門之後,李世民登上帝位,眼見戰亂引起的民不聊生,李二大帝心係黎民百姓,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農桑,經濟迅速恢複,貞觀年號在後世的曆史中被稱為“貞觀之治”,李二大帝本人也被尊為天可汗。
雖說貞觀之後,李唐宗室因為武則天的橫空出世,皇權波折很多,但那涉及的都是高層。對老百姓來說,日常生活卻沒有因為坐在朝堂正中間的人變化引發太多的變故,社會依然穩步發展,農商經濟都很活躍,在洛陽城裏還豎起了萬國中央的標誌性建築。
從長安洛陽到西域,從長安洛陽到東北,從長安洛陽到嶺南,沿著官道來來往往的行商絡繹不絕。如果從空中俯瞰的話,在這從長安洛陽通往全國各地的線條之上,還有無數個或大或小的城市,日夜吞吐著商人們攜帶的貨物。
城市的繁榮是離不開商人的。即便是五大姓這些世家門閥,明裏把錢視為阿堵物,但背裏卻依然有子弟從事著權貴們視為賤業的行當,以保障家族的運轉。
荊州城,也是綴在長安洛陽到四方商道的一顆明珠。不知道哪一年,有從長安洛陽過來的崔姓子弟,在這裏紮了根,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元和年間,在荊州城的崔家商行換了主事,不知道是從長安洛陽調過來的,還是崔家在從事賤業的子弟中搞了一次競爭性上崗,主事的位置落到了一個叫崔商的人身上。
這個崔商也是個能人,上位以後,短短的兩三年時間,硬生生地在眾大姓作為幕後老板的情況下,把崔家商行的生意開拓到了西南的雲貴一帶,沿途還建了很多連鎖店。
而且,當時荊州城的商賈之中,崔商身為商界巨頭之一,在世人的眼裏,卻沒有半點商人的市儈之氣,反而更像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談吐舉止都很儒雅,溫良恭儉讓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用現代的話評價的話,就是一位儒商。
崔商新開拓的這條商道,經營的主要是虎皮、犀角、象牙這些名貴物品。這些東西原本都是從蜀中運達洛陽長安,利潤不菲,京都的權貴對這些東西都是趨之若鶩。
如果按商道的路程比較的話,虎皮犀角象牙走崔商的這條商道明麵上看起來還不如走蜀中,但架不住崔商點子多運氣好啊,僅用少量的茶鹽就獲得了大量的貨物,量多本錢小,僅這三項貨物就為崔家的發展增添了不少氣力。
在這條商道辟開的第二年,不知道是同行的競爭,還是貨物的來源少了,京都那邊反饋的消息有點不那麽樂觀。
崔商把信息傳到了黔州分行,可分行的管事回給崔商的信息也很模糊。這下,崔商可有點摸不準了,便有了親自去黔州盤盤底的想法。
因為黔州分行信息傳回來的時候夏天已過了一半,眼下又秋收在際,糧食不光是大宗買賣,更是大姓大族的立家之本。一直等到新糧入倉之後,荊州城裏的所有營生全部安排的妥妥當當,崔商才把黔州之行提上日程。
在古代,交通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陸運,一塊是水運。長江流域的行商,自然也就多選擇依托長江水。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雲貴川渝,山高路險,縱如體力超乎常人的李白在川蜀爬山的時候也忍不住高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等崔商決定出發的時候,長江水比春夏季的時候回落了許多。但即便是這樣,坐船也比走崇山峻嶺之間的官道要好得多。作為荊州城裏的商界巨頭,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為了穩妥起見,出發的時候,也就選擇了水路。
從荊州城裏出來的頭幾天,一路行船,崔商還是很興奮的,時常提著個茶壺在船頭逛逛,左看看右瞧瞧,有時候還會吟一首前人的詩。無它,逆流而上的景色還是很漂亮的。
再說,身為崔家人的崔商,雖然主業是打理生意,但並不妨礙他讀書識字。在崔商的人生裏,也同樣有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認知。
商船逆著長江水而上,行進的動力主要靠崖壁上的纖夫,走的很慢。如果要說速度的話,每天船行的速度和距離還不如在危險的山道上走。
但是,江水兩岸的景色卻填補了行船的枯燥。即便不是春夏時節的滿目蒼翠,但秋葉的色彩也萱姿奪目,而且,有的地方還有溪流和洞水的聲音從山上傳下來,讓人食指大動。。
不過,一連坐了幾天船以後,呆在船上的崔商覺得很悶。耳朵裏聽到的,都是水聲,眼睛看到的,都是急水淺灘和兩岸的青山。用現代的話說,吃在船上宿在船上,連續坐了幾天船以後,崔商產生了視覺疲勞。
某天上午,坐在船頭的崔商看著江水兩岸景致,讓小廝把船家喚了過來,問問岸邊有什麽故事,問問今天停歇的地方。
船家看了一下江岸,告訴崔商,到今天停歇的地方估計要上三四個時辰。地點也不是很遠,用手指了指前麵的一處地方。至於兩岸的景致,船家卻是個大老粗,對崔商的問話搭不上來。
崔商不覺有些掃興,剛準備讓船家離開,但沿著船家剛才給自己指的方向看去,岸邊隱約有路的痕跡。再一問船家,船家說那是纖夫們拉纖的路線,路極窄不好走也很危險。
但崔商卻忽然動了興致,有了下船沿路步行的想法,反正時辰還早,又靠著江,走不動了的話就找個地方讓船家靠靠岸回到船上就是了。不然,真就像黑旋風說的那樣,天天吃著素菜,嘴巴都要淡出鳥來。
聽聞崔商還下船步行,船家一開始並不同意,好話歹話說了一大堆之後,見崔商依然堅持,船家也是沒奈何,讓艄公們找了個合適的地方靠了岸。眼見崔商和小廝即將下船,船家和艄公們都是千叮囑萬叮嚀,這可是崔家人,他們是萬萬得罪不起的。
崔商和小廝上了山路之後,商船轉了向繼續往上走。走在山路上的崔商卻有了“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的興奮。
繞過兩個彎,沒看到商船之後,崔商也不管身後小廝的驚詫,仰天長嘯了幾聲,邊走邊吼起了自己聽來的纖夫號子。
但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啊,崎嶇的山路有起有伏。為了穩妥起見,崔商還是讓小廝從路邊折了一根手腕大小的樹枝,當著拐杖,拄著它慢慢前行。
和船家討論了一番之後,讓船家把船找了一處合適的地方靠了岸,帶了個小廝下了船,準備步行到船家指點的地方再和眾人匯合。
等到再轉到臨江的山路,看著江水裏自己乘著的商船已經遠遠落在自己的身後,崔商的興致愈發高了起來,大有高訴吟唱“孤帆遠影碧空盡”的豪爽。
不過,崔終究商是沒太經曆過底層生活的人,和小廝在山路上走了一兩個時辰以後,小廝身上背著的幹糧和水早已被主仆二人消耗的幹幹淨淨。
等再轉過幾個彎以後,主仆二人氣籲籲地找了稍微平坦的地方坐下,看著頭上的日頭,盤算著還有多少路程。
這一歇,主仆二人也就愈發覺得勞累,肚子餓不說,嘴巴更是渴的要命。跟著崔商的小廝也是個機靈鬼,看到崔商疲憊的樣子,連連自責,說是自己沒有聽船家的話,攜帶充足的食物,連累了主人。
崔商看著小廝的操作,也不好說什麽,反而鼓勵小廝加油拚口氣,不要讓船夫們看了笑話。休息了好長一段時間以後,崔商站起了身,領著小廝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
這個時候,路上沒有崔商的長嘯和吟詩的聲音了,除了時不時傳來的鳥鳴聲,就隻剩下主仆二人氣籲籲喘著粗氣的聲音。
好不容易又翻過一座山頭,前麵隱約傳來了溪水流動的聲響,主仆二人停下來相互看了一眼,決定先順著水聲去找口水喝。
現代的人都知道走山路是看到屋走得哭,主仆二人聽到的水聲給他們增添了行進的動力,但走了一段時間後,崔商主仆才發現這水聲並不是在路邊,而是離山路還有一段距離。
等主仆二人離開山路哼次哼次地鑽過一片草叢,崔商主仆都愣住了。在他們的麵前,是一片大的鬆林,多是合抱不交的樹。在這樹林中,隱隱有一座庵觀。粉色的牆壁,向陽兩扇八字牆門,門前一道溪水,甚是僻靜。
崔商帶著小廝走到庵門前閑看,庵門掩著,裏麵說話的聲音不小。於是,崔商給小廝說,去討杯茶喝?
小廝走上前敲了敲門。不一會兒,門開了,出來的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尼姑。
透過尼姑身後半開的門,可以看得到院子裏還站著坐著十來位尼姑,正熱火朝天的聊著什麽。
門口的尼姑也不怯生。在和小廝答過一番話以後,將崔商主仆讓進了庵內。
庵內的尼姑見有外人進了,也不閑的驚慌,反而很有禮貌的請崔商進院子裏坐坐,舉止行為都像是見過大世麵的,不像是山野之人。
見她們舉止得體落落大方。崔商也沒有起過多的疑心,一來是大白天的,山精水怪不能出現在太陽底下,二來庵觀本來就多修在山野之地,稍微有些景色的山頭早都被和尚尼姑占完了。
順著她們的邀請,崔商主仆進了院子,坦然在池塘邊的石桌邊坐下。趁著尼姑準備茶水的空閑,崔商一邊和小廝說著話一邊打量著庵觀的景致和院子的布局。
院子裏,除了崔商主仆和尼姑們坐著的地方,稍微有陽光照得到的地方都攤滿了果子。甚至是屋簷下,也陰曬著許多板栗核桃。
而讓崔商奇怪的事,小廝說,從那邊房舍裏端茶出來的尼姑,那個房舍裏也堆滿了這些果子。
茶水送來以後,院子裏閑聊的尼姑中有一位看著似住持的尼姑走了過來,坐在桌邊和崔商說話。
正說著的時候,開始給崔商主仆開門的尼姑走了過來,說是有人來拜會住持。
住持向崔商告了個罪,起身走向院門。不多時,就像一群背著背簍挑著擔子的山民進了庵觀。將地上、屋簷下曬幹或陰幹的果子裝上,背著背簍挑著擔子離開了。
看到這裏,崔商忽然就有些疑心了。這個庵觀,離外麵的山路,說遠吧也不遠,說近吧也不近。
自己和小廝走進來的時候,一路都是溪水和山石,沒有看見能夠種稻穀的地方。這樣的深山峽穀,不太適合居住。
說不定這些尼姑,是山精怪物吧。於是,崔商水也沒喝,起身向眾尼告辭。
看著崔商要走,這群尼姑一個一個走上前來挽留,言辭也很懇切,大白天的都隻差用色相來吸引崔商了。
這讓崔商越發相信自己開始的判斷,堅持要走。
眾位尼姑見留不住崔商,便將崔商送到了門口。等崔商走過一會兒之後,回頭再看,尼姑們住的院子虛掩著門,依依不舍。
頓時崔商腳下發力,一口氣奔到了江邊的山路上,看著頭頂的太陽,和江裏緩緩逆流而上的客船,才鬆了口氣。
但崔商仍未做停留,繼續沿著開始船家指的方向狂奔。
好在這裏離船家指點的方向不遠。等上了船,崔商找到船家,當著大夥們的麵說起這個事情。
船家聽崔商這麽一說,趕緊向崔商告罪,說是忘記了這個事情,不然就不會讓崔商主仆下船了,但也慶幸崔商很有見機。
看著船家說的話很是蹊蹺。崔商便問是怎麽回事。
船家說,貴人碰到的那個庵觀,其實不是真的庵觀。這一帶兩岸的景色相當漂亮,很多乘船的客人都像貴人一樣,想在山路上走走。有碰到過那個庵觀的,也有沒碰到那個庵觀的。不過,據有些從庵觀跑出來的客人說,那些尼姑,其實不是人,是猿猴幻化的。而且,說這些話的人,都在山裏待了好些日子,各個都是骨瘦如柴精元全失的樣子。
聽到船家的話,船上其他的人也來了興趣,慫恿著崔商前頭帶路,一起再去會會那個庵觀。
於是,崔商和大家組起隊伍,帶著兵器找到那邊鬆林時,樹木流水還在那裏,但庵觀卻不見了蹤影,至於崔商和小廝開始看到的那些尼姑,也是蹤跡全無。
尋而不獲之後,崔商再也沒有下船。不過,崔商的這一次黔州之行,倒是順利的很。
回到荊州城以後,崔商和朋友們聊起了自己的這一番奇遇之後,大家對崔商的說法似信非信。後來,這個事情傳到京都以後,有人說,船家的說法不一定是真的,倒是崔商主仆的偶入,說不定又是陶翁筆下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