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個人在和大家一起閑聊鬼故事的時候,說活人在吊唁死者的時候,死者聽著悼詞的時候聽著聽著會突然詐屍,然後與吊唁的人赤身搏鬥,最後讓吊唁的人也一並死去,聽到這種說法的人估計首先的態度就是嗤之以鼻。
原因也很簡單,一來詐屍的說法一直是出現在傳說之中,誰也沒有親眼見過,二來這死人博活人的故事更是天下奇聞,除非是像演義裏講的那樣,周瑜為了賺諸葛亮,現在自己假死的時候拿下諸葛亮,結果在諸葛亮撫棺痛哭的時候發現了周瑜留在棺材上的氣孔,讓諸葛亮用蠟堵住了氣孔,反而白白丟失了自家的性命。
但在古人的誌怪筆記裏,卻實實在在的記錄了一則死人鬥活人的事,就不知道倒底是真實的事件,還是古人在聽到一些傳聞後發揮的腦洞了。
這個故事出自李亢的《獨異誌》。故事的主角也有名有姓,是當時河南府的少尹李則。
如果李亢所記載的李則和其他唐人講的郭元振或哥舒翰的故事有相似點的話,能夠與時人掛的上鉤的,那就應該是韓愈先生後來應李家人邀請,寫的那篇《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中的李則。
韓愈先生文章裏提到的李則,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十三世孫,彭水縣尉李令一之子。曆任過左武衛兵曹、太子通事舍人、大理司直。
在韓愈先生的《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裏,講過一個李則在河南府擔任少尹時治民的故事。
韓愈先生說,李則性格很剛正,在河南府雖然擔任的是少尹,在他的上麵還有大尹,頂多也隻是個二把手,但李則的作風卻並不是個二把手。
當時,在河南府,有姓呂的世家子,叫呂炅。這個人好道術,成天想著學符咒修仙這一套,雖然結了婚生了子,但是完全又不是個火居的道士,如果要用現代的話說,那就是有點二。常理上來說,如果一個男人上有高堂,下有妻子,首先扛起的應該是家庭的責任吧。但呂炅選擇了卻是拋妻別子。
於是乎,某天,呂炅突然換上道士的衣冠,有板有眼的拜別自己的母親,自己要去王屋山學仙去了。全然不顧身後老母親和妻子兒女的哀求和痛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是為之側目。
按道理說,修仙就修仙吧。但這呂炅呢,在山裏又耐不住清苦,在王屋山住了幾個月以後,又從山上下來了,到處宣揚自己得到了神仙的旨意,而且還吸納了一批信徒,到處招搖過市。
如果我們把曆史稍微認真拜讀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自從漢末張氏兄弟喊出“蒼天已死”的口號之後,統治者們對宗教一直是防範得比較緊的,而且,越是亂世,道家有很多子弟都行走在人世間,有的還親自參與了起義或者動亂。
而且,道家的子弟除了走基層路線以外,也融入到了上層社會,與釋家子弟相比,道家子弟升為國師的人還是比較多的。
不知道當時這個呂炅是不是也有了某些想法。從王屋山下來以後,他興衝衝地帶著幾個弟子去了府衙請見少尹李則。
哪知道到了府衙以後,事情卻並不如呂炅想象的那麽美好。李則直接將他晾在了府外候著,然後讓衙役剝下了他的衣服,並且押著隻穿著內衣的呂炅回了老家贍養母親。
孝未盡,豈能學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則是一個很重傳統倫理的人。
所以,在李則去世之後,李家人也是遵從禮製為其舉辦喪事。而且,像這樣的人物去世之後,即便生前因為剛正得罪過人,但死者為大,前來吊唁安慰李家人的人也就很多。
李家人在為李則舉辦喪事期間,有一天,一個穿著紅衣服的人來到李家,向李家人投上拜帖,自稱蘇郎中,是李則的生前好友,聽聞了李則的死訊前來吊唁。
前麵說了,李則的閱曆和經曆也很豐厚,雖然李家人不認識這個蘇郎中,但想著李則經曆的職位也比較多,個別好友家裏人不認識也很正常。
於是,李則的兒子便陪著蘇郎中來到了李則的靈堂。
就像現代我們在影視裏看到的喪禮情節那樣。進入靈堂以後,賓客會在死者的靈床前致禮,死者的親人則會在死者的靈床邊回禮。稍微不同的是,因為要遵循禮製,李則的屍身這個時候還停放在靈床上,沒有放入棺槨。
這個自稱蘇郎中的人在李則的屍身前行禮之後,居然嚎啕大哭起來,大有“死去何所在,托體同山阿”的魏晉風範,連同同在靈堂裏守孝的人都哀慟不已,李家親眷的客人見到這番情形也是驚歎不已,這是李則的哪位好友呢?
可是,伴隨著蘇郎中的失聲痛哭,奇怪的事情發生,這可是在李家人和眾多賓客的眼睛前頭發生的。
隻見李則的屍身在蘇郎中的痛哭聲裏猛地從靈床上蹦了起來,徑直撲向了蘇郎中,掐住了蘇郎中的手臂,一人一屍在靈堂裏打了起來。
這下,呆在靈堂裏和靈堂外的人可都坐不住了,慌不擇路往外跑,邊跑還不忘邊回頭,還差點釀成踩踏事故。
聽說過詐屍,但哪個又真的看見過詐屍呢。雖說是大白天的,但跑到院子裏和李家府邸外的眾人都是毛骨悚然。
不過,李則的家裏人倒是還有幾分血氣,在跑出靈堂沒幾步以後,還是停下了腳步,團團圍住了靈堂,想搞清楚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但這個時候,更為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在靈堂裏其他的人跑出來以後,裏麵李則的屍身和那個蘇郎中居然還抽空子把靈堂的門給關了。
驚駭的李家人站在靈堂外的院子裏,聽見靈堂裏劈裏啪啦的打飛起來了,麵麵相覷,這叫什麽事呢,誰也不敢做聲。不過,幸好李家還有明白人,趕緊把這事上報到了縣衙。
縣衙的人聽了李家的稟告也是很驚奇,於是就派人跟著到了李家。這時候,靈堂裏還在劈裏啪啦的打著,見到這樣的情景,衙役們也不敢上前一探究竟。
一直等到天色黑下來,靈堂裏麵才沒有了聲音。在幾番大眼瞪小眼之後,李家的孝子們麻起膽子讓人舉起火把進了靈堂。
推開門,屋裏麵是一片狼藉,早先擺放的規規矩矩的冥器撞得到處都是。至於李則的屍身和蘇郎中,好像沒看到他們的身影。
等大家把火把再舉高一些,一直往裏走,大家才發現靈床上隱約躺著兩個人。莫不是李則和蘇郎中吧,大夥兒這麽想著。
可等大家把燈籠火把全部弄起來以後,走到靈床邊一看,大家都愣住了,這叫怎麽回事呢?
詐屍事件發生之前,到李家的賓客和李家人都可以作證。那個自稱蘇郎中的人,可是穿著紅色衣服的,而且身材體型與死去的李則不一樣。
詐屍事情發生之後,雖說大家都被嚇跑了,但還是圍在了李家周圍,而且李家還第一時間報告了縣衙,衙門來人之前和來人之後,沒有人看過蘇郎中從靈堂裏出來過。
但是現在,大夥兒在靈床上看見的是兩個一模一樣的李則,身材體型一樣不說,連臉上的胡子胎記都沒有任何分別,即便是衣服,也都是一模一樣的。那個蘇郎中去了哪裏呢?
見李家人和所有的賓客都這麽說,衙役也是一頭霧水。現在兩具屍體在這裏,李家沒有人能分辨出哪個是哪個。這可怎麽辦呢?
關鍵是這個自稱蘇郎中的人,是從哪裏來的,又是從何而來呢?這時,李則的兒子想到蘇郎中來的時候投的拜帖,趕緊讓人去找。結果不找不要緊,一找卻硬是找不到,李家的管事說自己把蘇郎中的拜帖放在了那一堆拜帖裏麵,可怎也找不到了。
得知完整的事情以後,不光是縣衙的衙役和李家人,連同在場的賓客都是愣了。大家可以眼睜睜地看著蘇郎中哭喪的時候,死去的李則跳起來和他搏鬥的,怎麽博著博著蘇郎中不見了,卻出現了兩個李則呢。
這可咋辦呢?李家身為苦主報了案,但案情到了這裏以後卻沒了個理由,蘇郎中似乎也成為了苦主,怎麽看都是一樁無頭公案。商量過來商量過去,在場的人都沒有個主意。
最後,有人說,反正分不出來到底哪個是真的李則,就當是李則魂體和魄體分開了,現在才匯合。李家人也就同意了這個觀點,不然,賓客前來吊唁自己的父親,結果弄出自己有兩個爹,講到哪裏都是一個笑話。要是再弄出個李德和王太叔的話,李家更會成為笑柄。
現在,有官府的人在,大家又都有一致的看法,誰都不願節外生枝。於是,李家人便重新布置了靈堂,將兩個一模一樣的李則都放進了原本給李則準備的棺材裏,各種法事做完之後,將二人同棺葬在了李家的墓地裏。
至於後來事情怎麽樣了,李亢沒有說。仿佛古人在記錄這些傳聞的時候都喜歡用戛然而止這一招,然後讓看故事聽故事的人自己去想。或許,很多傳說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然後就有了不同的解讀吧。
原因也很簡單,一來詐屍的說法一直是出現在傳說之中,誰也沒有親眼見過,二來這死人博活人的故事更是天下奇聞,除非是像演義裏講的那樣,周瑜為了賺諸葛亮,現在自己假死的時候拿下諸葛亮,結果在諸葛亮撫棺痛哭的時候發現了周瑜留在棺材上的氣孔,讓諸葛亮用蠟堵住了氣孔,反而白白丟失了自家的性命。
但在古人的誌怪筆記裏,卻實實在在的記錄了一則死人鬥活人的事,就不知道倒底是真實的事件,還是古人在聽到一些傳聞後發揮的腦洞了。
這個故事出自李亢的《獨異誌》。故事的主角也有名有姓,是當時河南府的少尹李則。
如果李亢所記載的李則和其他唐人講的郭元振或哥舒翰的故事有相似點的話,能夠與時人掛的上鉤的,那就應該是韓愈先生後來應李家人邀請,寫的那篇《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中的李則。
韓愈先生文章裏提到的李則,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十三世孫,彭水縣尉李令一之子。曆任過左武衛兵曹、太子通事舍人、大理司直。
在韓愈先生的《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裏,講過一個李則在河南府擔任少尹時治民的故事。
韓愈先生說,李則性格很剛正,在河南府雖然擔任的是少尹,在他的上麵還有大尹,頂多也隻是個二把手,但李則的作風卻並不是個二把手。
當時,在河南府,有姓呂的世家子,叫呂炅。這個人好道術,成天想著學符咒修仙這一套,雖然結了婚生了子,但是完全又不是個火居的道士,如果要用現代的話說,那就是有點二。常理上來說,如果一個男人上有高堂,下有妻子,首先扛起的應該是家庭的責任吧。但呂炅選擇了卻是拋妻別子。
於是乎,某天,呂炅突然換上道士的衣冠,有板有眼的拜別自己的母親,自己要去王屋山學仙去了。全然不顧身後老母親和妻子兒女的哀求和痛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是為之側目。
按道理說,修仙就修仙吧。但這呂炅呢,在山裏又耐不住清苦,在王屋山住了幾個月以後,又從山上下來了,到處宣揚自己得到了神仙的旨意,而且還吸納了一批信徒,到處招搖過市。
如果我們把曆史稍微認真拜讀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自從漢末張氏兄弟喊出“蒼天已死”的口號之後,統治者們對宗教一直是防範得比較緊的,而且,越是亂世,道家有很多子弟都行走在人世間,有的還親自參與了起義或者動亂。
而且,道家的子弟除了走基層路線以外,也融入到了上層社會,與釋家子弟相比,道家子弟升為國師的人還是比較多的。
不知道當時這個呂炅是不是也有了某些想法。從王屋山下來以後,他興衝衝地帶著幾個弟子去了府衙請見少尹李則。
哪知道到了府衙以後,事情卻並不如呂炅想象的那麽美好。李則直接將他晾在了府外候著,然後讓衙役剝下了他的衣服,並且押著隻穿著內衣的呂炅回了老家贍養母親。
孝未盡,豈能學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則是一個很重傳統倫理的人。
所以,在李則去世之後,李家人也是遵從禮製為其舉辦喪事。而且,像這樣的人物去世之後,即便生前因為剛正得罪過人,但死者為大,前來吊唁安慰李家人的人也就很多。
李家人在為李則舉辦喪事期間,有一天,一個穿著紅衣服的人來到李家,向李家人投上拜帖,自稱蘇郎中,是李則的生前好友,聽聞了李則的死訊前來吊唁。
前麵說了,李則的閱曆和經曆也很豐厚,雖然李家人不認識這個蘇郎中,但想著李則經曆的職位也比較多,個別好友家裏人不認識也很正常。
於是,李則的兒子便陪著蘇郎中來到了李則的靈堂。
就像現代我們在影視裏看到的喪禮情節那樣。進入靈堂以後,賓客會在死者的靈床前致禮,死者的親人則會在死者的靈床邊回禮。稍微不同的是,因為要遵循禮製,李則的屍身這個時候還停放在靈床上,沒有放入棺槨。
這個自稱蘇郎中的人在李則的屍身前行禮之後,居然嚎啕大哭起來,大有“死去何所在,托體同山阿”的魏晉風範,連同同在靈堂裏守孝的人都哀慟不已,李家親眷的客人見到這番情形也是驚歎不已,這是李則的哪位好友呢?
可是,伴隨著蘇郎中的失聲痛哭,奇怪的事情發生,這可是在李家人和眾多賓客的眼睛前頭發生的。
隻見李則的屍身在蘇郎中的痛哭聲裏猛地從靈床上蹦了起來,徑直撲向了蘇郎中,掐住了蘇郎中的手臂,一人一屍在靈堂裏打了起來。
這下,呆在靈堂裏和靈堂外的人可都坐不住了,慌不擇路往外跑,邊跑還不忘邊回頭,還差點釀成踩踏事故。
聽說過詐屍,但哪個又真的看見過詐屍呢。雖說是大白天的,但跑到院子裏和李家府邸外的眾人都是毛骨悚然。
不過,李則的家裏人倒是還有幾分血氣,在跑出靈堂沒幾步以後,還是停下了腳步,團團圍住了靈堂,想搞清楚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但這個時候,更為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在靈堂裏其他的人跑出來以後,裏麵李則的屍身和那個蘇郎中居然還抽空子把靈堂的門給關了。
驚駭的李家人站在靈堂外的院子裏,聽見靈堂裏劈裏啪啦的打飛起來了,麵麵相覷,這叫什麽事呢,誰也不敢做聲。不過,幸好李家還有明白人,趕緊把這事上報到了縣衙。
縣衙的人聽了李家的稟告也是很驚奇,於是就派人跟著到了李家。這時候,靈堂裏還在劈裏啪啦的打著,見到這樣的情景,衙役們也不敢上前一探究竟。
一直等到天色黑下來,靈堂裏麵才沒有了聲音。在幾番大眼瞪小眼之後,李家的孝子們麻起膽子讓人舉起火把進了靈堂。
推開門,屋裏麵是一片狼藉,早先擺放的規規矩矩的冥器撞得到處都是。至於李則的屍身和蘇郎中,好像沒看到他們的身影。
等大家把火把再舉高一些,一直往裏走,大家才發現靈床上隱約躺著兩個人。莫不是李則和蘇郎中吧,大夥兒這麽想著。
可等大家把燈籠火把全部弄起來以後,走到靈床邊一看,大家都愣住了,這叫怎麽回事呢?
詐屍事件發生之前,到李家的賓客和李家人都可以作證。那個自稱蘇郎中的人,可是穿著紅色衣服的,而且身材體型與死去的李則不一樣。
詐屍事情發生之後,雖說大家都被嚇跑了,但還是圍在了李家周圍,而且李家還第一時間報告了縣衙,衙門來人之前和來人之後,沒有人看過蘇郎中從靈堂裏出來過。
但是現在,大夥兒在靈床上看見的是兩個一模一樣的李則,身材體型一樣不說,連臉上的胡子胎記都沒有任何分別,即便是衣服,也都是一模一樣的。那個蘇郎中去了哪裏呢?
見李家人和所有的賓客都這麽說,衙役也是一頭霧水。現在兩具屍體在這裏,李家沒有人能分辨出哪個是哪個。這可怎麽辦呢?
關鍵是這個自稱蘇郎中的人,是從哪裏來的,又是從何而來呢?這時,李則的兒子想到蘇郎中來的時候投的拜帖,趕緊讓人去找。結果不找不要緊,一找卻硬是找不到,李家的管事說自己把蘇郎中的拜帖放在了那一堆拜帖裏麵,可怎也找不到了。
得知完整的事情以後,不光是縣衙的衙役和李家人,連同在場的賓客都是愣了。大家可以眼睜睜地看著蘇郎中哭喪的時候,死去的李則跳起來和他搏鬥的,怎麽博著博著蘇郎中不見了,卻出現了兩個李則呢。
這可咋辦呢?李家身為苦主報了案,但案情到了這裏以後卻沒了個理由,蘇郎中似乎也成為了苦主,怎麽看都是一樁無頭公案。商量過來商量過去,在場的人都沒有個主意。
最後,有人說,反正分不出來到底哪個是真的李則,就當是李則魂體和魄體分開了,現在才匯合。李家人也就同意了這個觀點,不然,賓客前來吊唁自己的父親,結果弄出自己有兩個爹,講到哪裏都是一個笑話。要是再弄出個李德和王太叔的話,李家更會成為笑柄。
現在,有官府的人在,大家又都有一致的看法,誰都不願節外生枝。於是,李家人便重新布置了靈堂,將兩個一模一樣的李則都放進了原本給李則準備的棺材裏,各種法事做完之後,將二人同棺葬在了李家的墓地裏。
至於後來事情怎麽樣了,李亢沒有說。仿佛古人在記錄這些傳聞的時候都喜歡用戛然而止這一招,然後讓看故事聽故事的人自己去想。或許,很多傳說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然後就有了不同的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