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在梓潼郡的涪縣,有個叫杜願的人,字永平,家裏條件非常好,甚富。
先說一下“甚富”這個詞。要知道,晉代在曆史上可是一個非常瘋狂的時代。怎麽說呢,套用現代的話說,不光是拜金主義相當嚴重,整個社會上流行的基本上就是有錢便是大爺,主流思潮有了問題,所以,在晉代,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就屢屢發生。
譬如我們所熟悉的石崇王愷鬥富的故事,這兩個人,都是名人,王愷是當朝國舅,石崇是當朝首富。
兩家都很有錢,而且還能顯擺,特別是石崇搬到洛陽之後,兩家為了鬥富更是看得世人眼花繚亂。
王愷飯後用糖水涮鍋洗碗,石崇便拿蠟燭當柴燒火做飯;王愷做了四十裏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裏的錦步障;連晉武帝暗中幫助王愷,賜給他一株高二尺枝柯扶疏的珊瑚樹,都會被石崇揮起鐵如意打得粉碎,然後送王愷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
在這種情況下,毫不避諱地談錢,沒有羞恥地愛錢,喪失道德地賺錢,絞盡腦汁地花錢;基本上就是當時晉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
據說,當時有個叫魯褒的士大夫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假借司空公子和綦母先生的嘴,表達了一下自己的情緒:“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仆。”意思就是隻要有錢,什麽事情都可以擺平,沒錢,那就算了。
所以,從“甚富”兩個字可以看出杜願家裏的條件不是一般,即便比不上王愷石崇一類,但想必也是很排上號的富戶。
古人素來重視子嗣,即便現代人們所奉行的養兒防老都是源於古人曆來對男丁的重視。而且,除此之外,學而優則仕更是當時富足人家的主流思想。
像杜家這種情況,在杜願成親以後,家裏人期盼的第一件事便是杜氏能為杜家開枝散葉,不光是子嗣能繼承家業,更重要的事是人多力量大,有人才有世界,包括現代的人們都會持有這種觀念。就像某位學者對世界大戰的預測,最後的戰爭,肯定是回歸到人力與人力的較量。
而在古代,對比現在的醫療手段,婦人生育基本上都是孕婦在闖鬼門關。所以,杜氏在給杜願誕下一個麒麟兒時,杜家上上下下都是合不攏嘴。杜願甚至直接將兒子取名為天保,可見這個小家夥確實是來之不易。
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尤為機敏聰慧,杜願自然是越發歡喜。便著手筵請名師,教導杜天保文武技藝,想著兒子要是能夠在仕途上立足的話那就最好不過了,即便不能躋身仕途,多認識幾個人以後,這潑天的家業交到兒子的手裏打理也放得下心。
哪知道天不遂人願。 泰元三年,杜天保剛滿十歲,卻一下子得病死了。
都說滅門的縣令破家的府尹。雖說杜家在當地是巨富之家,但是如果自己家裏不是官宦人家的話,也很容易被人吞食。現在杜天保突然暴病身亡,這可把杜願心痛的頭發都白了。
咋辦呢?都說養不成的孩子都是父母的討債鬼,喪子之痛讓杜願肝腸寸斷,可日子還得過啊,杜願隻得這樣安慰自己。
好不容易過了兩三個月,涪縣的長官換人了,上任伊始,便禮節性的拜訪了像杜願這一類的鄉紳巨室。
這種形式的拜訪,對官府的主導者來說是小事,但對鄉紳們來說,卻是一件大事。比方說馮老先生在講《盧太學詩酒傲公候》的故事時就講了這麽一段話:“結交知縣,還要捱風緝縫,央人引進,拜在門下,稱為老師。四時八節,饋送禮物,希圖以小博大。若知縣自來相請,就如朝廷征聘一般,何等榮耀,還把名帖粘在壁上,誇炫親友。”
怎麽給長官回禮呢?又還不清楚長官的脾性,輕了的話,怕長官心裏會有想法,說自己怠慢了他,萬一被動了心眼給雙鞋子穿穿,那就得不償失了;重了的話,也怕長官心裏有想法,萬一把自己當肥羊了呢。
看著丈夫在家裏發愁的樣子。這時,杜氏給杜願出了個主意。個多月之前,家裏的母豬不是生了五個豬仔嗎,妾身看了,其中有一頭豬仔長的還可以,要不,就拿那頭豬仔作為禮物。
杜願聽妻子這麽一說,心就定了。也是啊,送個豚給長官,誰都不會說這個禮物的輕重了,畢竟,送豚作為禮物,這個是古禮,哪個都不能輕易評說。為了表示對妻子的感謝,還給妻子長長的唱了個喏。
於是,杜願就打定了主意,看好了拜訪長官的日子,然後就準備把這頭最肥的豬仔處理了作為拜訪的禮物。
可是,就在杜願準備處理這頭豬仔的當天早上,突然,有一位僧人來到了杜家,說是受了佛祖的法旨,點名要將杜家這頭豬化去。
杜願這下可為難了。怎麽辦呢?一邊是自己準備把豬作為禮物去拜訪長官,一邊是僧人說奉了法旨來化這頭豬。在杜願心裏,兩邊可都是不能得罪的。
看著杜願為難的樣子。僧人對杜願說,這頭小豬是你的兒子啊,怎麽才過個百把天你就把這件事忘記了呢?
僧人的話把杜願一下子就說愣了。而且,僧人在話說完以後,居然消失不見了。
這下,可把杜願驚駭到了。和家裏人到處找這個僧人,都沒有看見。最後是望向空中,發現這個僧人居然踩著雲站在半空中。
而且,僧人看見杜願發現了他之後,在雲上踢踏了一下,騰空飛走了。而僧人腳下了雲,則繼續留在半空中,直到下午才消散。
然後說故事的人把這個故事說到這裏就結尾了。僧人飛走以後,杜願是怎麽做的,或者杜家後來怎麽樣了,都沒有了下文。
不過,按照古人過來的習慣,估計杜願倉促間另行置辦了禮物去拜訪長官,而且如實向長官說了這件事,不然,萬一長官覺得杜願的拜訪存在敷衍的行為的話,對杜家來說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
那頭豬仔,因為僧人說是杜天保的轉世,想必被杜家送到了臨近的寺裏當長生豬供養了起來。因為這個故事,是從記錄釋家故事的《法苑珠林》裏傳出來的。但是,這個故事,釋家是想給人們講述什麽道理,就有點不明白了。
先說一下“甚富”這個詞。要知道,晉代在曆史上可是一個非常瘋狂的時代。怎麽說呢,套用現代的話說,不光是拜金主義相當嚴重,整個社會上流行的基本上就是有錢便是大爺,主流思潮有了問題,所以,在晉代,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就屢屢發生。
譬如我們所熟悉的石崇王愷鬥富的故事,這兩個人,都是名人,王愷是當朝國舅,石崇是當朝首富。
兩家都很有錢,而且還能顯擺,特別是石崇搬到洛陽之後,兩家為了鬥富更是看得世人眼花繚亂。
王愷飯後用糖水涮鍋洗碗,石崇便拿蠟燭當柴燒火做飯;王愷做了四十裏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裏的錦步障;連晉武帝暗中幫助王愷,賜給他一株高二尺枝柯扶疏的珊瑚樹,都會被石崇揮起鐵如意打得粉碎,然後送王愷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
在這種情況下,毫不避諱地談錢,沒有羞恥地愛錢,喪失道德地賺錢,絞盡腦汁地花錢;基本上就是當時晉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
據說,當時有個叫魯褒的士大夫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假借司空公子和綦母先生的嘴,表達了一下自己的情緒:“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仆。”意思就是隻要有錢,什麽事情都可以擺平,沒錢,那就算了。
所以,從“甚富”兩個字可以看出杜願家裏的條件不是一般,即便比不上王愷石崇一類,但想必也是很排上號的富戶。
古人素來重視子嗣,即便現代人們所奉行的養兒防老都是源於古人曆來對男丁的重視。而且,除此之外,學而優則仕更是當時富足人家的主流思想。
像杜家這種情況,在杜願成親以後,家裏人期盼的第一件事便是杜氏能為杜家開枝散葉,不光是子嗣能繼承家業,更重要的事是人多力量大,有人才有世界,包括現代的人們都會持有這種觀念。就像某位學者對世界大戰的預測,最後的戰爭,肯定是回歸到人力與人力的較量。
而在古代,對比現在的醫療手段,婦人生育基本上都是孕婦在闖鬼門關。所以,杜氏在給杜願誕下一個麒麟兒時,杜家上上下下都是合不攏嘴。杜願甚至直接將兒子取名為天保,可見這個小家夥確實是來之不易。
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尤為機敏聰慧,杜願自然是越發歡喜。便著手筵請名師,教導杜天保文武技藝,想著兒子要是能夠在仕途上立足的話那就最好不過了,即便不能躋身仕途,多認識幾個人以後,這潑天的家業交到兒子的手裏打理也放得下心。
哪知道天不遂人願。 泰元三年,杜天保剛滿十歲,卻一下子得病死了。
都說滅門的縣令破家的府尹。雖說杜家在當地是巨富之家,但是如果自己家裏不是官宦人家的話,也很容易被人吞食。現在杜天保突然暴病身亡,這可把杜願心痛的頭發都白了。
咋辦呢?都說養不成的孩子都是父母的討債鬼,喪子之痛讓杜願肝腸寸斷,可日子還得過啊,杜願隻得這樣安慰自己。
好不容易過了兩三個月,涪縣的長官換人了,上任伊始,便禮節性的拜訪了像杜願這一類的鄉紳巨室。
這種形式的拜訪,對官府的主導者來說是小事,但對鄉紳們來說,卻是一件大事。比方說馮老先生在講《盧太學詩酒傲公候》的故事時就講了這麽一段話:“結交知縣,還要捱風緝縫,央人引進,拜在門下,稱為老師。四時八節,饋送禮物,希圖以小博大。若知縣自來相請,就如朝廷征聘一般,何等榮耀,還把名帖粘在壁上,誇炫親友。”
怎麽給長官回禮呢?又還不清楚長官的脾性,輕了的話,怕長官心裏會有想法,說自己怠慢了他,萬一被動了心眼給雙鞋子穿穿,那就得不償失了;重了的話,也怕長官心裏有想法,萬一把自己當肥羊了呢。
看著丈夫在家裏發愁的樣子。這時,杜氏給杜願出了個主意。個多月之前,家裏的母豬不是生了五個豬仔嗎,妾身看了,其中有一頭豬仔長的還可以,要不,就拿那頭豬仔作為禮物。
杜願聽妻子這麽一說,心就定了。也是啊,送個豚給長官,誰都不會說這個禮物的輕重了,畢竟,送豚作為禮物,這個是古禮,哪個都不能輕易評說。為了表示對妻子的感謝,還給妻子長長的唱了個喏。
於是,杜願就打定了主意,看好了拜訪長官的日子,然後就準備把這頭最肥的豬仔處理了作為拜訪的禮物。
可是,就在杜願準備處理這頭豬仔的當天早上,突然,有一位僧人來到了杜家,說是受了佛祖的法旨,點名要將杜家這頭豬化去。
杜願這下可為難了。怎麽辦呢?一邊是自己準備把豬作為禮物去拜訪長官,一邊是僧人說奉了法旨來化這頭豬。在杜願心裏,兩邊可都是不能得罪的。
看著杜願為難的樣子。僧人對杜願說,這頭小豬是你的兒子啊,怎麽才過個百把天你就把這件事忘記了呢?
僧人的話把杜願一下子就說愣了。而且,僧人在話說完以後,居然消失不見了。
這下,可把杜願驚駭到了。和家裏人到處找這個僧人,都沒有看見。最後是望向空中,發現這個僧人居然踩著雲站在半空中。
而且,僧人看見杜願發現了他之後,在雲上踢踏了一下,騰空飛走了。而僧人腳下了雲,則繼續留在半空中,直到下午才消散。
然後說故事的人把這個故事說到這裏就結尾了。僧人飛走以後,杜願是怎麽做的,或者杜家後來怎麽樣了,都沒有了下文。
不過,按照古人過來的習慣,估計杜願倉促間另行置辦了禮物去拜訪長官,而且如實向長官說了這件事,不然,萬一長官覺得杜願的拜訪存在敷衍的行為的話,對杜家來說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
那頭豬仔,因為僧人說是杜天保的轉世,想必被杜家送到了臨近的寺裏當長生豬供養了起來。因為這個故事,是從記錄釋家故事的《法苑珠林》裏傳出來的。但是,這個故事,釋家是想給人們講述什麽道理,就有點不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