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篇幅,寫了鹽商,寫了揚州瘦馬,可能讀者以為我寫的春江府是揚州府,但是不是的。
因為是小說,肯定很多虛構的地方和事件,以及人物,包括地名,讀者不必對號入座。
寫何知府從一個品質良好的優秀官員,變成了一個綁票案的主謀,著實可惜。
可是,這是真實的人性,如果你很懂的官場,你會更驚歎很多官員變質的過程之快,從一個優秀有作為的官員最後淪為罪犯,有時就是一念之間,這樣的人和事情很多很多……
他們可能為官之初也都是一腔抱負,可是,敵不過人性的貪婪,欲望,名利的渴望,更大權力的渴求,金錢和女人的誘惑。
這,合乎邏輯,五千年讀史,不過功名利祿……
但是在晚清時期,揚州府的知府也姓何,確是一個值得敬仰的好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
我這個小說裏就詳細介紹一下,給為官的做個榜樣,此何非彼何。
何乾元是從好變壞的,是虛構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很多官員腐敗變成罪犯的影子,是個綜合體。
而這個晚清時期揚州知府也姓何,他叫何金壽。是個寫進曆史的清官,並未同流合汙,而是為官楷模,為人敬仰。
銅為鑒,正衣冠,人為鑒,知興替!
史載:何金壽初到揚州,正值災荒之時,農業歉收。他便從官府錢庫中借出錢款,用以賑濟撫恤災民,並創立了典質之法。
這種典質之法,就是準許災民將耕牛作為抵押,換取一定數目的錢款來購買糧食,以度過災荒。
當時,何金壽共用這種方法收典耕牛400餘頭。到了第二年春天,他不取分毫利息,讓農民用同樣數目的錢款將耕牛贖回,使農民得以及時播種。
後來,揚州城內有一處名叫“同益典”的典當行毀於火災,在此典當東西的市民個個人心惶惶,一時議論四起。
原來,這個典當行的主人是合肥的張某,他和軍機大臣李鴻章是親戚,聲勢煊赫,人們擔心他對火災中損失的東西會不予賠償。
何金壽得到消息後,親自前往勘察,將詳情據實報給上級官府。
經何金壽勘察發現,火災是由同益典的員工自己不慎引起的,因此應該責成典當行按照所當物品的半價向入當的百姓賠償,不得抵賴、克扣。
上級官府見何金壽上報的情況有實有據,便批準了他對典當行提出向百姓半價賠償的要求。
揚州城的百姓聽說此事之後,齊聲稱讚何金壽是“不畏強梁、主持公道”的好太守。
1882年夏天,揚州又一次發生特大旱災,何金壽想盡各種方法來幫助緩解旱情,與百姓共同抗災。
為了求雨,何金壽甚至按照民間傳說中的求雨之法,穿著官服,打著赤腳,頂著七月似火的驕陽,一次次到各地的農田內向上蒼禱告。
後來,何金壽終因氣溫過高、勞累過度而中暑,不久便在任所中去世。
何金壽臨終之時,特別關照身邊的人,不要接受任何商人一分錢的“賻贈”(贈送錢財幫助別人辦理喪事)。
但作為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何金壽除了家中的半壁圖書外,身無長物,根本沒有積蓄,因此不可能按習俗將他送歸故裏安葬。
於是,他的朋友們和揚州城的百姓一道,將他葬在了揚州郊外。
據說,何金壽下葬的那天,揚州城下了很大的雨。
那究竟是上蒼因為何金壽的誠心所動,而降下緩解旱情的甘霖?還是被何金壽忠於職守、為民獻身的精神所感,老天潸然而下的淚水?
揚州的老百姓認為,這兩者兼而有之。
後來,總督左宗棠等人將何金壽的事跡向光緒皇帝做了稟報,稱讚他具有“古循吏風”。
內閣大學士黃體芳為何金壽所作的一副挽聯,則生動、準確地描繪出一個廉潔奉公、兩袖清風的清官形象:
廉吏可為乎?隻留半壁圖書,與兩袖清風,分貽兒輩。
老夫既耄矣,剩有病女涕淚,隨大江流水,灑到君前。
曆史上,何金壽除了是一位清官,還是一位風流雅士。
正像《清史稿》中介紹,“何金壽公餘,從事筆墨,偶寫竹石,豪縱奔放,不可一也。工詩文,善書畫。”
在民族英雄嶽飛家鄉河南湯陰的嶽飛廟,懸掛在正殿“乃武乃文”橫匾兩旁的一對楹聯,就是由何金壽所書:
人生自古誰無死
第一功名不愛錢
這副楹聯,不僅書法佳,而且內容更好。何金壽與嶽飛有著同樣的浩然正氣、至忠至誠,有著同樣的崇高人格、高尚情操,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
何金壽的這副楹聯,上聯集文天祥的詩句,下聯集楊繼盛的名言,既可以說是何金壽為嶽飛所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為他自己所撰,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寫照。
何金壽就是這樣一位值得後人景仰尊敬、讚譽懷念的好官廉吏。
我寫這些字,是想說:這個揚州知府不畏強權,一心為民,克己廉政,懂得敬畏天地。
而且,他很聰明……
如果何乾元沒有遇見冒險家約翰,或者沒有那個道台的引導,可能他也一生都是個名留青史的清官。
可惜沒有假設,他還是變質了,成了綁匪。
何知府已經決定和陳府鬥爭到底魚死網破了,他下定了決心,就出來看看少爺文照,這個綁票案中的肉票。
“隻要文照還在我手裏,我就很安全,陳龍不敢對我咋樣?不敢暗殺我。
我還可以和洋人約翰想辦法繼續勒索。實在勒索不了,我再去京城找關係幹掉陳家。
陳家在江南觸角很深,關係複雜,在江南找官府官員動手,會打草驚蛇,而且那些官員和陳府關係很好,不會幫我。
隻能去京城找關係,而找關係也想要搞到錢,錢,就是贖金。”
何知府心裏暗暗的想。
他推門進了關著少爺的院子的門,這裏,這個門他推了一年了,以前進來是來私會飛紅,這次,他來看肉票。
飛紅看見何知府進來,也從房間裏出來迎接,丫鬟領著少爺文照也過來問候。
文照剛出來兩三天,還沒想家,也沒哭鬧。隻是睜著一雙大眼睛看著何知府,這個姑父。
飛紅和丫鬟都不知道這個孩子在這裏吃住是何用意,根本沒有想到會是綁架來的親侄子,她倆對這個孩子很好,每天哄著文照玩耍,給他做好吃的。
飛紅,是個善良的女人。
這時候,飛紅已經懷了何乾元的孩子……
飛紅從小因為家貧被賣給老鴇,成了揚州瘦馬。
她受到很好的教育,因為乖巧,並沒有受到多少老鴇的打罵,甚至那個養育她長大的老鴇對她很好,女兒一樣。
她三百兩銀子賣給了那個鹽商,被當做引誘何知府的工具。
她一切順利,成功了……
何乾元是她一生唯一的男人,雖然她和何知府的偶遇相識是一個設計好的局,但是何知府對她真的很好。
而她也真的喜歡何乾元。
不僅僅因為何乾元是知府,而是那天何乾元吟詩的一刹那,她就心中有了異樣的感覺,她愛上了這個中年人……
她和何知府在這個院子裏私會一年了,她感到很滿足,很知足,一個從小飽受饑寒的女子,她甚至感覺很幸運……
她肚子裏懷了何知府的孩子,三個月了,漸漸肚腹成型……
她看見何知府領來的小孩子,很喜歡,每天很開心……
這個文照膽大,機靈,像他父親陳二爺,這個孩子給懷孕的飛紅帶來了快樂,激發了她的母性泛濫……
她不知道這個孩子隨時有被殺掉的危險,是被綁架來的……
如果飛紅知道文照會被殺掉,她肯定會阻攔,肯定會對何知府失望至極……
曆史上每個昏庸無道的帝王都把亡國歸罪於紅顏禍水,妲己,貂蟬……
其實這些君王自己不爭氣,也怪不了女人,一個女子能影響多大戰局還是國家格局?
曆史的天平一直偏袒男人一方……
隻有那個霸王項羽,沒有把失敗歸罪虞姬……
項羽雖然很多性格瑕疵,失敗的英雄,但是他是男人裏的男人……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何知府變壞,肯定和女人無關,是權力的欲望激發了他的邪惡本性。
他應該慶幸,一生的最後時光,有個叫飛紅的女子,陪他度過人生最後的一段日子,一段快樂旅程……
現在,假如他回頭是岸,還是可以挽救,可惜,這條路上,何乾元越走越遠了……
何乾元幹的一切,飛紅都不知道。
這是她心中的如意郎君,博學多才,儒雅隨和,治理有方,百姓稱道……
何知府不知道這條路的盡頭,不是那個紅寶石的頂戴花翎向他招手,而即將是漆黑一片的地獄……
因為是小說,肯定很多虛構的地方和事件,以及人物,包括地名,讀者不必對號入座。
寫何知府從一個品質良好的優秀官員,變成了一個綁票案的主謀,著實可惜。
可是,這是真實的人性,如果你很懂的官場,你會更驚歎很多官員變質的過程之快,從一個優秀有作為的官員最後淪為罪犯,有時就是一念之間,這樣的人和事情很多很多……
他們可能為官之初也都是一腔抱負,可是,敵不過人性的貪婪,欲望,名利的渴望,更大權力的渴求,金錢和女人的誘惑。
這,合乎邏輯,五千年讀史,不過功名利祿……
但是在晚清時期,揚州府的知府也姓何,確是一個值得敬仰的好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
我這個小說裏就詳細介紹一下,給為官的做個榜樣,此何非彼何。
何乾元是從好變壞的,是虛構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很多官員腐敗變成罪犯的影子,是個綜合體。
而這個晚清時期揚州知府也姓何,他叫何金壽。是個寫進曆史的清官,並未同流合汙,而是為官楷模,為人敬仰。
銅為鑒,正衣冠,人為鑒,知興替!
史載:何金壽初到揚州,正值災荒之時,農業歉收。他便從官府錢庫中借出錢款,用以賑濟撫恤災民,並創立了典質之法。
這種典質之法,就是準許災民將耕牛作為抵押,換取一定數目的錢款來購買糧食,以度過災荒。
當時,何金壽共用這種方法收典耕牛400餘頭。到了第二年春天,他不取分毫利息,讓農民用同樣數目的錢款將耕牛贖回,使農民得以及時播種。
後來,揚州城內有一處名叫“同益典”的典當行毀於火災,在此典當東西的市民個個人心惶惶,一時議論四起。
原來,這個典當行的主人是合肥的張某,他和軍機大臣李鴻章是親戚,聲勢煊赫,人們擔心他對火災中損失的東西會不予賠償。
何金壽得到消息後,親自前往勘察,將詳情據實報給上級官府。
經何金壽勘察發現,火災是由同益典的員工自己不慎引起的,因此應該責成典當行按照所當物品的半價向入當的百姓賠償,不得抵賴、克扣。
上級官府見何金壽上報的情況有實有據,便批準了他對典當行提出向百姓半價賠償的要求。
揚州城的百姓聽說此事之後,齊聲稱讚何金壽是“不畏強梁、主持公道”的好太守。
1882年夏天,揚州又一次發生特大旱災,何金壽想盡各種方法來幫助緩解旱情,與百姓共同抗災。
為了求雨,何金壽甚至按照民間傳說中的求雨之法,穿著官服,打著赤腳,頂著七月似火的驕陽,一次次到各地的農田內向上蒼禱告。
後來,何金壽終因氣溫過高、勞累過度而中暑,不久便在任所中去世。
何金壽臨終之時,特別關照身邊的人,不要接受任何商人一分錢的“賻贈”(贈送錢財幫助別人辦理喪事)。
但作為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何金壽除了家中的半壁圖書外,身無長物,根本沒有積蓄,因此不可能按習俗將他送歸故裏安葬。
於是,他的朋友們和揚州城的百姓一道,將他葬在了揚州郊外。
據說,何金壽下葬的那天,揚州城下了很大的雨。
那究竟是上蒼因為何金壽的誠心所動,而降下緩解旱情的甘霖?還是被何金壽忠於職守、為民獻身的精神所感,老天潸然而下的淚水?
揚州的老百姓認為,這兩者兼而有之。
後來,總督左宗棠等人將何金壽的事跡向光緒皇帝做了稟報,稱讚他具有“古循吏風”。
內閣大學士黃體芳為何金壽所作的一副挽聯,則生動、準確地描繪出一個廉潔奉公、兩袖清風的清官形象:
廉吏可為乎?隻留半壁圖書,與兩袖清風,分貽兒輩。
老夫既耄矣,剩有病女涕淚,隨大江流水,灑到君前。
曆史上,何金壽除了是一位清官,還是一位風流雅士。
正像《清史稿》中介紹,“何金壽公餘,從事筆墨,偶寫竹石,豪縱奔放,不可一也。工詩文,善書畫。”
在民族英雄嶽飛家鄉河南湯陰的嶽飛廟,懸掛在正殿“乃武乃文”橫匾兩旁的一對楹聯,就是由何金壽所書:
人生自古誰無死
第一功名不愛錢
這副楹聯,不僅書法佳,而且內容更好。何金壽與嶽飛有著同樣的浩然正氣、至忠至誠,有著同樣的崇高人格、高尚情操,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
何金壽的這副楹聯,上聯集文天祥的詩句,下聯集楊繼盛的名言,既可以說是何金壽為嶽飛所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為他自己所撰,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寫照。
何金壽就是這樣一位值得後人景仰尊敬、讚譽懷念的好官廉吏。
我寫這些字,是想說:這個揚州知府不畏強權,一心為民,克己廉政,懂得敬畏天地。
而且,他很聰明……
如果何乾元沒有遇見冒險家約翰,或者沒有那個道台的引導,可能他也一生都是個名留青史的清官。
可惜沒有假設,他還是變質了,成了綁匪。
何知府已經決定和陳府鬥爭到底魚死網破了,他下定了決心,就出來看看少爺文照,這個綁票案中的肉票。
“隻要文照還在我手裏,我就很安全,陳龍不敢對我咋樣?不敢暗殺我。
我還可以和洋人約翰想辦法繼續勒索。實在勒索不了,我再去京城找關係幹掉陳家。
陳家在江南觸角很深,關係複雜,在江南找官府官員動手,會打草驚蛇,而且那些官員和陳府關係很好,不會幫我。
隻能去京城找關係,而找關係也想要搞到錢,錢,就是贖金。”
何知府心裏暗暗的想。
他推門進了關著少爺的院子的門,這裏,這個門他推了一年了,以前進來是來私會飛紅,這次,他來看肉票。
飛紅看見何知府進來,也從房間裏出來迎接,丫鬟領著少爺文照也過來問候。
文照剛出來兩三天,還沒想家,也沒哭鬧。隻是睜著一雙大眼睛看著何知府,這個姑父。
飛紅和丫鬟都不知道這個孩子在這裏吃住是何用意,根本沒有想到會是綁架來的親侄子,她倆對這個孩子很好,每天哄著文照玩耍,給他做好吃的。
飛紅,是個善良的女人。
這時候,飛紅已經懷了何乾元的孩子……
飛紅從小因為家貧被賣給老鴇,成了揚州瘦馬。
她受到很好的教育,因為乖巧,並沒有受到多少老鴇的打罵,甚至那個養育她長大的老鴇對她很好,女兒一樣。
她三百兩銀子賣給了那個鹽商,被當做引誘何知府的工具。
她一切順利,成功了……
何乾元是她一生唯一的男人,雖然她和何知府的偶遇相識是一個設計好的局,但是何知府對她真的很好。
而她也真的喜歡何乾元。
不僅僅因為何乾元是知府,而是那天何乾元吟詩的一刹那,她就心中有了異樣的感覺,她愛上了這個中年人……
她和何知府在這個院子裏私會一年了,她感到很滿足,很知足,一個從小飽受饑寒的女子,她甚至感覺很幸運……
她肚子裏懷了何知府的孩子,三個月了,漸漸肚腹成型……
她看見何知府領來的小孩子,很喜歡,每天很開心……
這個文照膽大,機靈,像他父親陳二爺,這個孩子給懷孕的飛紅帶來了快樂,激發了她的母性泛濫……
她不知道這個孩子隨時有被殺掉的危險,是被綁架來的……
如果飛紅知道文照會被殺掉,她肯定會阻攔,肯定會對何知府失望至極……
曆史上每個昏庸無道的帝王都把亡國歸罪於紅顏禍水,妲己,貂蟬……
其實這些君王自己不爭氣,也怪不了女人,一個女子能影響多大戰局還是國家格局?
曆史的天平一直偏袒男人一方……
隻有那個霸王項羽,沒有把失敗歸罪虞姬……
項羽雖然很多性格瑕疵,失敗的英雄,但是他是男人裏的男人……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何知府變壞,肯定和女人無關,是權力的欲望激發了他的邪惡本性。
他應該慶幸,一生的最後時光,有個叫飛紅的女子,陪他度過人生最後的一段日子,一段快樂旅程……
現在,假如他回頭是岸,還是可以挽救,可惜,這條路上,何乾元越走越遠了……
何乾元幹的一切,飛紅都不知道。
這是她心中的如意郎君,博學多才,儒雅隨和,治理有方,百姓稱道……
何知府不知道這條路的盡頭,不是那個紅寶石的頂戴花翎向他招手,而即將是漆黑一片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