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老夫從未背棄
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 作者:折耳根不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儒生聽完廷尉史趙石的話語後,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氣。
他很清楚,他現在根本就沒有辦法說服這廷尉史。
兩人之間的思想差異,實在是太過巨大。
根本不是單純能用言語扭轉的了的。
就算繼續辯論下去也是無濟於事。
不過他也不想陷入無端的爭執之中。
故而頗有些無奈的開口道:
“廷尉史深信法家,我不論再怎樣言說......廷尉史都不會認同的。”
“但是,我現在還是告訴廷尉史你一件事。”
“律法,隻會約束人不為惡。”
“但是卻不會引導人向善。”
“我不想與廷尉史你爭辯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你可以認為人性本惡,但是你同樣也不能否認人性中有善。”
“真正的君子,皆是重義輕生之輩。”
“道德仁義,可以比生命更加重要。”
“律法之所以能夠約束百姓,不過是用各種刑罰和性命威脅在約束百姓而已。”
“這樣的約束短時間確實成效顯著,能夠讓國家快速強大,但是長此以往必會離心離德。”
“恐懼威壓......約束不了所有人。”
“真正的強盛,應建立在人民內心的認同和自覺之上。”
“而非建立在恐懼與百姓的畏懼之上!”
——
廷尉史聞言略微沉默了一下。
隨後略帶嘲諷的道:
“內心的認同和自覺?”
“哼,那不過是極少數人的自我滿足而已。”
“對於天下間的絕大多數人而言,明確的法律和製度才是他們行為的準則。”
“爾等真的認為......人人都能成為所謂的君子?”
“嗬嗬......就連你們這些儒生之中,也有著大量的貪生怕死之輩。”
“爾等儒生要是真的能夠舍生忘死,那為何還要來關中鹹陽入仕?”
“爾等為何還要當我大秦的博士?”
“你們不是最看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嗎?”
“食君俸祿,不應該忠於國君嗎?”
“當初齊魯覆滅之時,為何諸多齊魯儒生沒有以身殉國?”
“反而投向我大秦?”
“為什麽如今的天下,還會有各地的儒生,在鹹陽空談誤國呢?”
“所謂的舍生取義?”
“虛偽至極,也可笑至極。”
——
那儒生被廷尉史這話懟的一時間亦有些氣血上湧。
他感覺自己的尊嚴遭到了踐踏。
“我等豈是貪生怕死之輩?”
“若是能以自身性命換取天下大同,有著數不盡的儒生能夠為此舍棄性命。”
“那齊魯二國,何時曾用我儒家之法治世?”
“我等為何要以身殉國?”
“我等仍然需留下有用之身,用以傳播儒學!”
“若是輕易的便以身殉道,豈不是要坐視聖人之學斷絕嗎?”
“讓天下百姓再度陷入漫漫長夜嗎?”
廷尉史聞言忍不住笑了:
“我就說爾等儒生虛偽吧。”
“平日裏滿口的仁義道德。”
“但是真讓你們舍生取義,求仁得仁。”
“你們卻又總是能夠找出各種借口來推脫搪塞。”
“如此多變的道德,真的能夠治理國家嗎?”
“爾等的道德,乃是根據曆代諸位聖人之言來確定的。”
“但是聖人之言,亦有自相矛盾之處。”
“所以,這也造就了爾等靈活多變的道德。”
“道德教化不僅難以約束,甚至還標準還不唯一......真要以此治世,天下怎能不紛亂?”
——
廷尉史言辭犀利句句紮心,一時間讓人有種無力辯駁的感覺。
這番話一出,在場的儒生無不憤怒。
隻覺得這廷尉史趙石,簡直比博士陸川還惡心。
其他的旁觀貴族們,則是神色各異。
有的貴族本身就支持法家的,所以覺得廷尉史趙石說的完全沒問題。
有的貴族是傾向儒家學說的,所以同樣心中頗為的惱火,一時間想反駁幾句......但是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為這廷尉史說的似乎確實是事實啊......
他們要是真的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也就不至於淪為普通觀眾了。
在場的眾多貴族。
除開兩家的支持者外,更多的還是中立貴族。
而這些貴族,對兩家的觀感其實差不多。
心中沒有明確的支持哪一家,絲毫沒有那種法家儒家是自己的畢生信仰的感覺。
故而他們聽得還比較客觀。
儒生發言之時,他們覺得儒家說的確實沒錯......人不能想著當個禽獸。
廷尉史發言之時,他們又覺得法家也確實沒錯......儒家確實有點虛偽了。
總之就是,兩邊聽起來各有各的道理,實在是難分高下。
不過目前來看還是廷尉史更勝一籌,處於上風。
——
旁觀辯論的公子高聽後亦是眉頭緊蹙。
看向自家老師陸川:
“老師,關於廷尉史所言你可有什麽看法。”
陸川撇了撇嘴:
“所以為師此前才會說啊......”
“能夠辯得贏儒家之人,但是卻難以辯贏法家之人。”
“因為法家在現實之中,有著絕對的優勢。”
“而儒家理念雖然好,但是現實之中處處落於下風。”
“真要刨根問底,儒家怎麽勝得了法家?”
“廷尉史句句打在儒家的痛處,讓這些儒生難以招架。”
公子高聽後眉頭還是緊緊皺著:
“可是高認為廷尉史的主張,並不正確。”
“儒家也沒有他說得那般不堪。”
陸川點了點頭:
“這是自然。”
“法家乃是君王之學,一切主張都是以君王為先。”
“如此一來,自能夠有效的治理國家。”
“而儒家乃是君子之學,主張以道德為先。”
“以此法治理國家,又怎麽會輕鬆呢?”
“但是方才那博士王忠(儒生的名字)說的亦沒錯,以恐懼來維係的國家,又怎麽能夠強盛呢?”
公子高聽後點了點頭,隻覺得自家老師和自己的看法一致:
“既然如此,老師為什麽還會爭辯不過法家之人?”
陸川聽後也是頗為無奈的攤了攤手:
“公子你看看,就連這些儒家之人在看見法家強盛後仍然能夠嘴硬。”
“更別提那群法家之人了,他們隻覺得法家一統天下後已經天下無敵了。”
“哪裏還聽得進去咱們的這些觀點呢?”
“若是無法通過事實來打擊他們,他們自然對咱們的看法視若無睹。”
“隻覺得法家才是最好的。”
“這便是法家的傲慢之處。”
“不過,他們也確實有資格傲慢。”
公子高聽後不由得陷入了沉默。
對儒家與法家之爭,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
而那儒生王忠看著台下眾多貴族議論紛紛,似乎在嘲笑儒生虛偽。
而台下的儒生同伴則是個個義憤填膺的模樣。
王忠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
朗聲道:
“吾生為道義生,死為道義死。”
“絕非屈從強權。”
“吾願以生命傳承聖人之道,使道德不絕,使文脈相承。”
“仁義道德,絕非虛言。”
“雖千萬人吾往矣。”
話畢,當即掏出隨身佩戴的短劍。
打算自刎當場,以證道心。
(秦隨身佩戴短劍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劍不僅是戰鬥武器,也是禮儀用品。士大夫階層的人通常會佩戴劍,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這一幕直接讓在場的一眾貴族全都目瞪口呆。
附近的不少人都打算上前阻攔。
離得最近的叔孫通更是直接跑了過去。
然而即使是他,距離高台也還有著幾步之遙。
更是還要再翻上台,方才能抵達王忠身旁,又如何能夠攔得住王忠手中的利劍呢?
眼看這儒生王忠就要血濺當場。
一旁與之辯論的廷尉史趙石卻是直接撲了過去,伸手抵住了王忠的短劍。
鮮血從其手臂上留了下來。
但是也製止住了王忠的自裁之舉。
——
得益於廷尉史趙石的及時出手,一旁的眾多儒生和方才得以來援。
而來得最快的叔孫通,直接將短劍從王忠的手中奪了而去。
而居於台下的淩風,則是緩緩放下了手中拔劍而出的舉動。
方才她準備擲劍擊臂,從而救下那儒生的性命。
不過廷尉史趙石出手亦是及時,見其性命無虞,淩風則是停下了後續舉動。
——
見儒生王忠已被眾人救下。
廷尉史趙石略鬆了一口氣。
隨即又用衣袖止住自己手臂上因為抵擋短劍所流出的血後。
方才冷著個臉看向王忠道:
“死生亦大矣。”
“輕易放棄生命,豈不是有違你儒家中庸之道?”
王忠手中短劍被奪,並被一群儒生製住。
此刻已是再難自殺。
聽到廷尉史趙石的話後,反而燦然一笑道: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未知生,焉知死?”
“我輩儒生,豈懼一死?”
“廷尉史方才不顧危險也願意救我之性命。”
“難道不是因為廷尉史你心中所存在著的仁義嗎?”
趙石聽後閉上了眼睛,沉默了半晌後方才低聲道:
“哼,我隻是不願見到這仙術學堂,血濺三尺罷了。”
“而且博士你的性命,乃是陛下的。”
“博士享受著陛下的俸祿,又豈是想死就可以死的。”
“我不願再和你多做口舌之爭。”
一邊說著,一邊轉身走下台去。
似乎......真的懶得多說一樣。
隻留得滴滴鮮血,沾染於地麵之上碰撞出一抹又一抹嫣紅。
王忠見狀卻是朗聲一笑,沒有再說什麽。
隨後被一眾儒生硬拉著走下台去。
叔孫通此刻有些後怕的道:
“博士啊博士,你又是何苦如此?”
“當留下有用之身啊!”
“方才若不是廷尉史及時出手,你怕是......”
叔孫通捫心自問,肯定做不到這等自刎之舉。
所以對王忠的舉動還是頗為敬佩的。
王忠搖了搖頭,一臉灑脫的道:
“如今儒家沒落不被重用,我若是能以性命換取儒家興盛,亦是無憾。”
叔孫通聽後隻能歎了一口氣。
反正他對於王忠的這種想法,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隻要拋棄性命,儒家就能興盛了嗎?
那自家老師,怕是早就以頭撞柱了。
你這分明就不現實啊!
——
淳於越同樣來到了此處,看著王忠歎了一口氣:
“博士,乃真君子也。”
“不過你大可不必如此,我儒家如今亦有著興盛之機啊。”
“當如博士通所言一般,留得有用之身啊。”
生死之中,方得以見人品。
淳於越亦不願意這等赤誠的儒生,如此輕易的便舍去性命。
淳於越知道,儒生之中絕對有不少貪戀權勢之輩。
但是同樣不缺少舍生取義的真君子。見王忠性命無虞,淳於越自然也是鬆了一口氣。
他也沒想到今天的辯論,竟然會出現此等情況。
畢竟當年稷下學宮辯論之時,大家也是幾多爭吵。
但是真要說爭辯到以身殉道者,亦是寥寥可數。
——
王忠見淳於越到來,神情反而有些冷然,再不複此前的灑脫:
“仆射你身為當世有數的大儒,如今卻背棄我儒家,另立門戶。”
“又還談什麽儒學興盛?”
“我等儒家本就式微,而仆射您還離我等而去。”
“我今日若是不敢以身殉道證明我儒家的仁義道德絕非虛言。”
“那日後我儒家又該如何自處?”
“屆時世人怕是會認為我儒家仁義道德皆是虛偽。”
“我儒家又如何能夠興盛?”
“聖人所言的盛世......又如何能夠到來?”
麵對同行者,王忠可以把酒言歡可以對酒當歌。
麵對意見相左者,王忠可以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甚至以身殉道隻為證明心中的堅守。
但若是麵對同行者中的背叛者,他卻絕不會有什麽好臉色。
尤其是這個背叛者,還是他們此前的領袖,是他們一眾儒生的精神支柱。
這才是最讓王忠難以接受的。
故而方才被廷尉史趙石指責儒家道德虛偽之後,王忠難以再用言語證明其謬誤。
尤其是今天還是在如此多的貴族麵前,並非私下的辯論。
若是世人都認為儒家的道德為虛偽之言的話......儒家聖人之傳承,怕是將會因此而斷絕。
故而他方才打算以死明誌,以證儒家。
仆射背棄又何妨?
我儒家不缺舍生取義之人!
——
淳於越聽到後,瞬間便有些恍然。
難怪這王忠會以死明誌啊......
自己怕是占據了不小的原因吧。
淳於越稍微代入一下,便理解了王忠的想法了。
在王忠的眼中來看。
當代的儒家領袖背棄,儒家又被當眾指責道德虛偽卻無法自證......
儒家明顯在走向沒落啊。
所以,王忠作為一個真正忠於儒家的君子......做出這種選擇也實屬正常。
而淳於越之所以此前沒有想到這一點。
那完全是因為他不覺得自己背叛了儒家啊......
他自然不會把自己代入到儒家叛徒這個身份上去。
——
意識到這一點後的淳於越心中不由得有些懊惱。
隨後眼神鄭重的看向那儒家博士王忠:
“博士......老夫,從未背棄儒家。”
“老夫提出仙儒學說。”
“想的從來都不是另立門戶。”
“老夫的目的,一直很純粹。”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打造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亦如你今日方才所說的那般......雖千萬人吾往矣。”
他很清楚,他現在根本就沒有辦法說服這廷尉史。
兩人之間的思想差異,實在是太過巨大。
根本不是單純能用言語扭轉的了的。
就算繼續辯論下去也是無濟於事。
不過他也不想陷入無端的爭執之中。
故而頗有些無奈的開口道:
“廷尉史深信法家,我不論再怎樣言說......廷尉史都不會認同的。”
“但是,我現在還是告訴廷尉史你一件事。”
“律法,隻會約束人不為惡。”
“但是卻不會引導人向善。”
“我不想與廷尉史你爭辯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你可以認為人性本惡,但是你同樣也不能否認人性中有善。”
“真正的君子,皆是重義輕生之輩。”
“道德仁義,可以比生命更加重要。”
“律法之所以能夠約束百姓,不過是用各種刑罰和性命威脅在約束百姓而已。”
“這樣的約束短時間確實成效顯著,能夠讓國家快速強大,但是長此以往必會離心離德。”
“恐懼威壓......約束不了所有人。”
“真正的強盛,應建立在人民內心的認同和自覺之上。”
“而非建立在恐懼與百姓的畏懼之上!”
——
廷尉史聞言略微沉默了一下。
隨後略帶嘲諷的道:
“內心的認同和自覺?”
“哼,那不過是極少數人的自我滿足而已。”
“對於天下間的絕大多數人而言,明確的法律和製度才是他們行為的準則。”
“爾等真的認為......人人都能成為所謂的君子?”
“嗬嗬......就連你們這些儒生之中,也有著大量的貪生怕死之輩。”
“爾等儒生要是真的能夠舍生忘死,那為何還要來關中鹹陽入仕?”
“爾等為何還要當我大秦的博士?”
“你們不是最看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嗎?”
“食君俸祿,不應該忠於國君嗎?”
“當初齊魯覆滅之時,為何諸多齊魯儒生沒有以身殉國?”
“反而投向我大秦?”
“為什麽如今的天下,還會有各地的儒生,在鹹陽空談誤國呢?”
“所謂的舍生取義?”
“虛偽至極,也可笑至極。”
——
那儒生被廷尉史這話懟的一時間亦有些氣血上湧。
他感覺自己的尊嚴遭到了踐踏。
“我等豈是貪生怕死之輩?”
“若是能以自身性命換取天下大同,有著數不盡的儒生能夠為此舍棄性命。”
“那齊魯二國,何時曾用我儒家之法治世?”
“我等為何要以身殉國?”
“我等仍然需留下有用之身,用以傳播儒學!”
“若是輕易的便以身殉道,豈不是要坐視聖人之學斷絕嗎?”
“讓天下百姓再度陷入漫漫長夜嗎?”
廷尉史聞言忍不住笑了:
“我就說爾等儒生虛偽吧。”
“平日裏滿口的仁義道德。”
“但是真讓你們舍生取義,求仁得仁。”
“你們卻又總是能夠找出各種借口來推脫搪塞。”
“如此多變的道德,真的能夠治理國家嗎?”
“爾等的道德,乃是根據曆代諸位聖人之言來確定的。”
“但是聖人之言,亦有自相矛盾之處。”
“所以,這也造就了爾等靈活多變的道德。”
“道德教化不僅難以約束,甚至還標準還不唯一......真要以此治世,天下怎能不紛亂?”
——
廷尉史言辭犀利句句紮心,一時間讓人有種無力辯駁的感覺。
這番話一出,在場的儒生無不憤怒。
隻覺得這廷尉史趙石,簡直比博士陸川還惡心。
其他的旁觀貴族們,則是神色各異。
有的貴族本身就支持法家的,所以覺得廷尉史趙石說的完全沒問題。
有的貴族是傾向儒家學說的,所以同樣心中頗為的惱火,一時間想反駁幾句......但是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為這廷尉史說的似乎確實是事實啊......
他們要是真的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也就不至於淪為普通觀眾了。
在場的眾多貴族。
除開兩家的支持者外,更多的還是中立貴族。
而這些貴族,對兩家的觀感其實差不多。
心中沒有明確的支持哪一家,絲毫沒有那種法家儒家是自己的畢生信仰的感覺。
故而他們聽得還比較客觀。
儒生發言之時,他們覺得儒家說的確實沒錯......人不能想著當個禽獸。
廷尉史發言之時,他們又覺得法家也確實沒錯......儒家確實有點虛偽了。
總之就是,兩邊聽起來各有各的道理,實在是難分高下。
不過目前來看還是廷尉史更勝一籌,處於上風。
——
旁觀辯論的公子高聽後亦是眉頭緊蹙。
看向自家老師陸川:
“老師,關於廷尉史所言你可有什麽看法。”
陸川撇了撇嘴:
“所以為師此前才會說啊......”
“能夠辯得贏儒家之人,但是卻難以辯贏法家之人。”
“因為法家在現實之中,有著絕對的優勢。”
“而儒家理念雖然好,但是現實之中處處落於下風。”
“真要刨根問底,儒家怎麽勝得了法家?”
“廷尉史句句打在儒家的痛處,讓這些儒生難以招架。”
公子高聽後眉頭還是緊緊皺著:
“可是高認為廷尉史的主張,並不正確。”
“儒家也沒有他說得那般不堪。”
陸川點了點頭:
“這是自然。”
“法家乃是君王之學,一切主張都是以君王為先。”
“如此一來,自能夠有效的治理國家。”
“而儒家乃是君子之學,主張以道德為先。”
“以此法治理國家,又怎麽會輕鬆呢?”
“但是方才那博士王忠(儒生的名字)說的亦沒錯,以恐懼來維係的國家,又怎麽能夠強盛呢?”
公子高聽後點了點頭,隻覺得自家老師和自己的看法一致:
“既然如此,老師為什麽還會爭辯不過法家之人?”
陸川聽後也是頗為無奈的攤了攤手:
“公子你看看,就連這些儒家之人在看見法家強盛後仍然能夠嘴硬。”
“更別提那群法家之人了,他們隻覺得法家一統天下後已經天下無敵了。”
“哪裏還聽得進去咱們的這些觀點呢?”
“若是無法通過事實來打擊他們,他們自然對咱們的看法視若無睹。”
“隻覺得法家才是最好的。”
“這便是法家的傲慢之處。”
“不過,他們也確實有資格傲慢。”
公子高聽後不由得陷入了沉默。
對儒家與法家之爭,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
而那儒生王忠看著台下眾多貴族議論紛紛,似乎在嘲笑儒生虛偽。
而台下的儒生同伴則是個個義憤填膺的模樣。
王忠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
朗聲道:
“吾生為道義生,死為道義死。”
“絕非屈從強權。”
“吾願以生命傳承聖人之道,使道德不絕,使文脈相承。”
“仁義道德,絕非虛言。”
“雖千萬人吾往矣。”
話畢,當即掏出隨身佩戴的短劍。
打算自刎當場,以證道心。
(秦隨身佩戴短劍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劍不僅是戰鬥武器,也是禮儀用品。士大夫階層的人通常會佩戴劍,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這一幕直接讓在場的一眾貴族全都目瞪口呆。
附近的不少人都打算上前阻攔。
離得最近的叔孫通更是直接跑了過去。
然而即使是他,距離高台也還有著幾步之遙。
更是還要再翻上台,方才能抵達王忠身旁,又如何能夠攔得住王忠手中的利劍呢?
眼看這儒生王忠就要血濺當場。
一旁與之辯論的廷尉史趙石卻是直接撲了過去,伸手抵住了王忠的短劍。
鮮血從其手臂上留了下來。
但是也製止住了王忠的自裁之舉。
——
得益於廷尉史趙石的及時出手,一旁的眾多儒生和方才得以來援。
而來得最快的叔孫通,直接將短劍從王忠的手中奪了而去。
而居於台下的淩風,則是緩緩放下了手中拔劍而出的舉動。
方才她準備擲劍擊臂,從而救下那儒生的性命。
不過廷尉史趙石出手亦是及時,見其性命無虞,淩風則是停下了後續舉動。
——
見儒生王忠已被眾人救下。
廷尉史趙石略鬆了一口氣。
隨即又用衣袖止住自己手臂上因為抵擋短劍所流出的血後。
方才冷著個臉看向王忠道:
“死生亦大矣。”
“輕易放棄生命,豈不是有違你儒家中庸之道?”
王忠手中短劍被奪,並被一群儒生製住。
此刻已是再難自殺。
聽到廷尉史趙石的話後,反而燦然一笑道: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未知生,焉知死?”
“我輩儒生,豈懼一死?”
“廷尉史方才不顧危險也願意救我之性命。”
“難道不是因為廷尉史你心中所存在著的仁義嗎?”
趙石聽後閉上了眼睛,沉默了半晌後方才低聲道:
“哼,我隻是不願見到這仙術學堂,血濺三尺罷了。”
“而且博士你的性命,乃是陛下的。”
“博士享受著陛下的俸祿,又豈是想死就可以死的。”
“我不願再和你多做口舌之爭。”
一邊說著,一邊轉身走下台去。
似乎......真的懶得多說一樣。
隻留得滴滴鮮血,沾染於地麵之上碰撞出一抹又一抹嫣紅。
王忠見狀卻是朗聲一笑,沒有再說什麽。
隨後被一眾儒生硬拉著走下台去。
叔孫通此刻有些後怕的道:
“博士啊博士,你又是何苦如此?”
“當留下有用之身啊!”
“方才若不是廷尉史及時出手,你怕是......”
叔孫通捫心自問,肯定做不到這等自刎之舉。
所以對王忠的舉動還是頗為敬佩的。
王忠搖了搖頭,一臉灑脫的道:
“如今儒家沒落不被重用,我若是能以性命換取儒家興盛,亦是無憾。”
叔孫通聽後隻能歎了一口氣。
反正他對於王忠的這種想法,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隻要拋棄性命,儒家就能興盛了嗎?
那自家老師,怕是早就以頭撞柱了。
你這分明就不現實啊!
——
淳於越同樣來到了此處,看著王忠歎了一口氣:
“博士,乃真君子也。”
“不過你大可不必如此,我儒家如今亦有著興盛之機啊。”
“當如博士通所言一般,留得有用之身啊。”
生死之中,方得以見人品。
淳於越亦不願意這等赤誠的儒生,如此輕易的便舍去性命。
淳於越知道,儒生之中絕對有不少貪戀權勢之輩。
但是同樣不缺少舍生取義的真君子。見王忠性命無虞,淳於越自然也是鬆了一口氣。
他也沒想到今天的辯論,竟然會出現此等情況。
畢竟當年稷下學宮辯論之時,大家也是幾多爭吵。
但是真要說爭辯到以身殉道者,亦是寥寥可數。
——
王忠見淳於越到來,神情反而有些冷然,再不複此前的灑脫:
“仆射你身為當世有數的大儒,如今卻背棄我儒家,另立門戶。”
“又還談什麽儒學興盛?”
“我等儒家本就式微,而仆射您還離我等而去。”
“我今日若是不敢以身殉道證明我儒家的仁義道德絕非虛言。”
“那日後我儒家又該如何自處?”
“屆時世人怕是會認為我儒家仁義道德皆是虛偽。”
“我儒家又如何能夠興盛?”
“聖人所言的盛世......又如何能夠到來?”
麵對同行者,王忠可以把酒言歡可以對酒當歌。
麵對意見相左者,王忠可以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甚至以身殉道隻為證明心中的堅守。
但若是麵對同行者中的背叛者,他卻絕不會有什麽好臉色。
尤其是這個背叛者,還是他們此前的領袖,是他們一眾儒生的精神支柱。
這才是最讓王忠難以接受的。
故而方才被廷尉史趙石指責儒家道德虛偽之後,王忠難以再用言語證明其謬誤。
尤其是今天還是在如此多的貴族麵前,並非私下的辯論。
若是世人都認為儒家的道德為虛偽之言的話......儒家聖人之傳承,怕是將會因此而斷絕。
故而他方才打算以死明誌,以證儒家。
仆射背棄又何妨?
我儒家不缺舍生取義之人!
——
淳於越聽到後,瞬間便有些恍然。
難怪這王忠會以死明誌啊......
自己怕是占據了不小的原因吧。
淳於越稍微代入一下,便理解了王忠的想法了。
在王忠的眼中來看。
當代的儒家領袖背棄,儒家又被當眾指責道德虛偽卻無法自證......
儒家明顯在走向沒落啊。
所以,王忠作為一個真正忠於儒家的君子......做出這種選擇也實屬正常。
而淳於越之所以此前沒有想到這一點。
那完全是因為他不覺得自己背叛了儒家啊......
他自然不會把自己代入到儒家叛徒這個身份上去。
——
意識到這一點後的淳於越心中不由得有些懊惱。
隨後眼神鄭重的看向那儒家博士王忠:
“博士......老夫,從未背棄儒家。”
“老夫提出仙儒學說。”
“想的從來都不是另立門戶。”
“老夫的目的,一直很純粹。”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打造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亦如你今日方才所說的那般......雖千萬人吾往矣。”